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民国大文豪-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雷雨》有四幕,集中在两个场景中,剧中情节发展不到二十四小时,却展现出了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恩怨情仇。

随着剧情的展开,冯程程觉得越来越压抑。

周朴园的专制、冷酷和伪善;周冲的热情和单纯;以及繁漪对爱情的深挚乃至略显变态的执着;痛悔着罪孽却又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罪孽的软弱的周萍;被侮辱的被捉弄的悲苦的鲁妈……

还有家庭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

有错的、有罪的,无错的、无辜的人,竟然一起走向了毁灭。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不平等的社会里,命运对人残忍的捉弄。

作者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发泄被抑压的愤懑,毁谤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此时的冯程程还不能完全理解《雷雨》所要表达的内涵,只是觉得故事怎么能这样悲惨,怎么能这么压抑。

她有种喘不过气的感觉,想要到教室外边大口的呼吸。

这和她以往接触的话剧完全不同。

作为文艺积极分子,在学校里,她也排演话剧,比如反抗家庭的包办婚姻,争取独立自由,或者是来自欧洲的著名戏剧。

她第一次觉得以前排演的话剧是如此的肤浅,故事情节是如此可笑。

她没想到自己只是随口一提,林子轩竟然给了她这样一个剧本,这根本不是中学里的学生能够演出的,只有正规的剧团才行。

冯程程慢慢静下心来,继续翻看林子轩的信件。

后面是林子轩的叮嘱,他对刊载诗词没有意见,可以用真名,不过《雷雨》若是刊载就不能用真名了。

他本身出自一个大家庭,《雷雨》的故事也是如此。

如果被人知道《雷雨》是出自林家少爷之手,难免会引起联想,甚至是影射。

林家是他的根基,他可不想惹麻烦,被逐出家门,说到底他和这个年代的青年并不相同。

正因为如此,冯程程觉得林子轩缺少胆气。

她身处北平,五四运动的中心,感受到这里青年的狂热,整日里被一些热血的口号感染,好像不和封建家庭决裂就不是新青年一样。

她也幻想着毕业后有一份职业,可以独立自主。

绝不能像《玩偶之家》之中的娜拉一样为了丈夫而活,成为生活的玩偶,最后被丈夫抛弃,才幡然悔悟,离家出走。

不过这是以后的事情了,眼下她要考虑的是如何处理《雷雨》。

冯程程决定把那些诗作和《雷雨》交给周作仁先生,刊载到报纸上,让更多的人看到。

两天后,她在北京大学见到了周作仁。

她从诗作中挑选出了十六首,这十六首新诗都是极少涉及情爱的,她可不想把那些略微出格的诗作刊载到报纸上。

其实以后世的眼光来看,并不算出格,只是在这个时代很难被接受而已。

周作仁翻看着诗作,心中感慨不已。

他也是有才学的人,自认不比别人差,不过在诗歌上却不及这位林子轩。

听说林子轩是美国归来的留学生,他暗暗点了点头,只有接触了欧美文学的人才能写出如此优美的新诗,很多诗作中明显是借鉴了外国诗歌的写法。

接下来,他看到了《雷雨》。

半个小时的时间里,周作仁一直沉浸在《雷雨》的故事里。

他内心里激动不已,和冯程程不同,他可是看出了《雷雨》的价值。

他一向主张文学为人生,注重现实主义写作,认为表现社会生活的文学才是真文学,应该注意观察和描写社会的黑暗﹑人们生活的痛苦及新旧两代思想上的冲突。

《雷雨》毫无疑问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

第十九章新诗兴起之日

鲁讯自然也成了《雷雨》的读者。

“好一场大雷雨,洗去一切丑恶,也洗去一切希望,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是一场人生的大悲剧。”他如此评价道。

他决定写一篇文学评论来推荐《雷雨》,然后一起邮寄到《晨报》的副刊上。

有了鲁讯的推荐,《晨报》想必不会拒绝。

至于那十六首新诗,由于数量过多,报纸不是诗刊,所以周作仁决定刊载到《新潮》文学杂志上去。

《新潮》相当于北京大学内部的刊物,是北京大学新潮社所编,周作仁是主任编辑。

当周作仁把新诗稿子拿到《新潮》编辑部的时候,编辑部沸腾了。

此时的《新潮》杂志是新诗发表的重要阵地,刊载过包括康白清、俞平波、叶绍均、朱自青、刘半侬等人的新诗作品。

新诗的争论大多在这里进行。

林子轩的新诗风格多样,每一篇都是成熟的作品,而非刻意模仿之作。

这正是让他们惊讶的地方,当他们还在争论新诗该怎么写的时候,有人已经用白话文写出了经典的诗歌。

这里面有浪漫主义,也有现实主义,还有象征主义。

一个诗人的风格怎么能够如此多变?

他们甚至怀疑这是许多诗人一起创作出来的。

周作仁又把那个故事讲了一遍,这只是作者追求女孩子的游戏之作,所以风格变化也不难理解,没人规定诗人只能写一种诗风。

做人的差距啊!

他们发出和平禁亚一样的感慨,不过这些人心中是兴奋的。

这些诗作给新诗开辟了道路,指明了方向。

新诗不是不好写,也不是没有价值,而是要突破旧体诗的枷锁,寻找新的出路。

《新潮》杂志是月刊,可一众编辑迫切的想要把这些新诗刊载出来,和读者分享,所以他们决定加印一份诗歌增刊。

增刊不仅要刊载这些诗歌,还要请北京大学的教授进行点评,并撰文讨论新诗的未来。

有十几位名家教授参与其中,共同讨论新诗的发展,可谓是诗坛的一大盛事。

鲁讯为《一代人》做了深度点评,周作仁解析了《雨巷》的美学内涵,顾颉钢阐述了《断章》的深层意义……

这份临时起意的诗歌增刊后来被称为新诗的《圣经》,奠定了新诗在新文学中的地位,在新诗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它影响了后来的湖畔派、新月派、象征派、现代派等众多新诗流派。

好在林子轩的这些新诗在这个时候段内发表了,否则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了。

今年可是新诗突飞猛进的一年。

1921年6月8日,在郁达浮的寓所,即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第二改盛馆,创造社正式宣告成立了,成员包括郭沫偌、成仿伍、张资评等人。

创造社到秋天的时候会在上海出版《创造社丛书》,其中就包括了郭沫偌的诗集《女神》。

《女神》是自由诗体的代表作,堪称为新诗革命先行和纪念碑式的作品。

《女神》的想象之丰富奇特,抒情之豪放热烈堪称诗界一绝。

其中的浪漫主义精神,喷发式宣泄的表达方式,奇特的想象和夸张,个人英雄主义等等,都影响了一代青年人。

颇有一种《女神》一出,谁与争锋的气魄。

而湖畔派的代表诗人汪静知的《惠的风》也即将出版。

其中对人生价值,大自然的探索与追求,对爱情的渴望等等也为新诗打开了一扇门窗。

还有林子轩的好室友徐至摩,同样在这一年加入了创作新诗的行列,新月派由此而生。

也就是说,即便没有林子轩,新诗还是会照常发展下去。

不过现在林子轩占据了时间优势,成了新诗的奠基者,别看只提前了几个月,这就是开创者和追随者的区别。

如果说胡拾的《尝试集》分开了旧体诗和新诗的界限,那么林子轩的诗作就给新诗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并指明了未来的方向。

《新潮》诗歌增刊一出,北平诗坛瞬间就喧嚣起来。

学生们都在谈论着这些新诗,热切的争论着,教授们也在交流,新诗成了一种潮流。

这还解决了白话文写作的困境,事实证明,用白话文也能写出优美的诗作,为文言文和白话文的争论增添了证据。

在这些读者中,有一位女孩子较为特殊。

她就是在北平上中学的林徽茵,看到《新潮》杂志上的那些诗篇,那个名字,她的记忆回到了去年的冬天,在英国伦敦的时光。

她从日记中拿出那篇《再见,康桥》,默默地读着。

这首诗不比《新潮》杂志上的诗作差,反而更为优美,这是他送给她的。

看着那些文坛大家对林子轩诗作的解读和赞誉,女孩不由得露出了笑容,她不准备把《再见,康桥》拿出来,这是她的一个小秘密。

有些秘密需要分享,有些秘密只能自己一个人收藏。

同样在北平,冯程程陷入惊讶之中。

她没想到林子轩的那些诗作引起了如此大的反响,看着那些大作家的评论,似乎林子轩一个人拯救了新诗一样。

他有那么厉害么?

冯程程虽然是文艺积极分子,却没有太多文学才华,不像林徽茵有家庭熏陶。

虽然心里还有些抵触,不过她对林子轩的印象在不知不觉的改变,这种改变她的同学汪月琪最有感触。

以前提起林子轩,冯程程的脸色是严肃的,现在提起林子轩,冯程程的脸色是柔和的。

女人都是善变的。

汪月琪不由得摇了摇头。

另一方面,《雷雨》在《晨报》上刊载。

虽然有鲁讯的推荐,不过《雷雨》并不像《新潮》杂志一样引起轰动,毕竟新诗容易传唱,而话剧剧本以对话为主,写作的方式和小说不同。

有人看到是话剧,就略过不读。

特别是看到鲁讯的评论,一个现实主义题材的悲剧故事,更是不讨喜。

话剧需要在舞台上演出才能有感染力,否则不容易传播。

六月初的一天,南通伶国学社。

这是一所培养京剧演员的学校,七年毕业,学生的一切费用均由学社负担,由欧阳予仟担任学社主任。

他的目的是为了创建一所新型的戏曲学校,造就一批有较高文化知识的职业演员。

傍晚时分,欧阳予仟从教室出来,来到学社的办公室内。

他不经意间看到桌子上的一份《晨报》,翻开的正是第七版,《雷雨》两个字就这么跳入他的眼帘。

第二十章给中国电影一个机会

欧阳予仟是什么人物?

他1902年到日本留学,1907年在东京参加了春柳社,演出话剧《黑奴吁天录》。

1910年回国组织新剧同志会、春柳剧场,演出鼓吹革命,反对封建的新剧。

可以说,他是中国最早一批的话剧从业者,对话剧这个艺术形式了解颇深。

后来新剧陷入低谷,他便投身京剧事业,主持南通伶工学社,想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职业演员,对旧有剧作进行变革。

但他的内心里并没有放弃话剧事业,只是在等待一个机会。

正因为他了解文明戏衰落的原因,更加知道一个好剧本对话剧的重要性。

所以,他看到《雷雨》的第一眼就被吸引住了,他坐下来慢慢的看着,脑海中不停的在设计着舞台场景,一幕幕故事浮现出来。

当文字转化成舞台效果的时候,他知道这就是他在等的机会,这就是他要的话剧。

他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排演这出话剧了。

在此之前,欧阳予仟想要和《雷雨》的作者沟通,如此才能更好的理解这出话剧。

于是,他分别写信给晨报的编辑和鲁讯,想要找到《雷雨》作者曹愚的联系方式。

曹愚自然是林子轩的新笔名。

和欧阳予仟有相同想法的人不少,《雷雨》的价值只有真正懂得话剧的人才知道它在舞台上能够有多大的魅力,所以,想找林子轩的大多都是话剧行业的大家。

此时的林子轩还不知道自己正在被人肉搜索,他坐在办公桌后面,审视着对面的人。

他的对面坐着一个中年人,中年人正在滔滔不绝的讲述自己的公司,自己的事业,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多么有意义。

总之,两个字:要钱。

这是林氏商业银行开办的一项小额贷款业务,主要针对规模较小的公司和个人,进行资金上的扶持。

林氏商业银行刚刚成立,还很弱小,承担不起太大的资金风险,只能先从小额投资开始。

按照后世的经验,林子轩给银行制订了两条发展策略,一个是保险理财业务,一个是小额信用贷款。

这是商业银行壮大的必经之路。

他相信以他的眼光,想要找到赚钱的行业并不是难事,他现在做的事情相当于后世的风险投资。

所以他在报纸上刊登了广告,林氏商业银行愿意扶持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特别是处于弱势的中小型企业,给予低息,甚至是无偿的贷款。

当然这只是个噱头而已,银行不是善堂,实在没有发现前途的行业鬼才愿意投资呢。

于是,银行的贷款业务忙碌了起来。

林子轩掌握着最终的决定权,他觉得面前这个中年人很有意思,就亲自见上一面。

中年人叫做但杜予,是周瘦绢介绍过来的。

但杜予祖籍贵州,生于江西南昌,自幼喜欢绘画,13岁的时候父亲早逝,家道中落,18岁的时候随母亲来到上海,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读书。

他擅长画美女,别具风姿,上海的月份牌和杂志都向他约稿。

这原本是一份很有前途的职业,可惜他更喜欢电影,特别是外国电影,更夸张的是他不仅仅爱看,还想自己拍电影。

去年春天,他得知一个法国人手里有架摄像机,准备出售,就和周瘦绢、朱瘦橘三人凑了一千块钱买了下来。

这三个人都喜欢电影,算是志趣相投。

不过买了摄像机之后,三个人对摄像是门外汉,都不知道怎么摆弄,也没地方请教,捣鼓了几天,也不得要领。

周瘦绢和朱瘦橘知难而退,只有但杜予凭着一腔热情坚持不懈,在拆卸了几遍后,他摸出了门道,试着拍摄新闻片,效果竟然不错。

而且他还无师自通的研究出了反光技术,使用银色的薄板反射太阳光增加亮度。

在弄懂了如何摄像后,他兴致勃勃的建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拉拢了亲戚家人创建了上海影戏公司,准备拍摄一部长故事片。

整部故事片他自己导演,自己编剧,自己摄像,自己剪辑,自己冲洗,除了演戏外几乎所有工作都由他承担。

听起来像是一个玩笑。

此时上海的电影公司大多都是由外国人控制,只有少数几家小型的电影公司是国人所有,比如中国影戏研究社,就是由上海电影爱好者组建的,还有新亚影片公司和已经倒闭的幻仙影片公司等等。

这些小型的电影公司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资金少,承担的风险大,没有完整的商业运作模式,更多是起源于个人的兴趣。

一旦一部影片赔本或者拍摄时出现意外,都能导致公司破产倒闭。

但杜予就是如此,他没想过电影会不会赔钱,只是脑子一发热,凭着对电影的热情,想要拍摄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然后就不管不顾的准备拍摄。

他甚至打算在闸北区搭建一座露天的布景。

为了这部电影,他没少找朋友借款,反正就算电影赔钱,大不了再去画美女还债就是,他内心比较乐观。

正当他找周瘦绢帮忙的时候,周瘦绢把他介绍给了林子轩。

林氏商业银行的小额贷款比较适合但杜予的电影拍摄,而且周瘦绢认为林子轩从美国留学归来,更加容易接受电影这种艺术形式。

林子轩的确对电影感兴趣,来到这个时代,他还特意到戏院看过电影。

可惜经过后世3D大片的熏陶后,再看这种画面粗糙的黑白默片,除了怀旧外,他没有任何的感想,而这个时代的人还看的津津有味。

他倒是想把后世的电影剽窃几部过来,捞取钱财。

可电影技术限制太大,默片时代需要演员更多的用肢体和表情进行表演,那些依靠台词的剧本根本不适合这个时代。

而且还是黑白电影,这真是个悲哀的时代。

不过今天和但杜予的一番交谈后,他被但杜予的一腔热情打动了。

这家伙自学成才,就靠着看过一些外国电影,竟然被他摸索出了一整套拍摄电影的方式,或许因为他是学绘画的,对电影构图和画面有着深刻的认识。

面对这样的电影人,或许应该给中国电影一个机会。

第二十一章上海滩的明珠

但杜予准备拍摄的电影叫做《海誓》。

故事情节大抵如下。

摩登少女福珠与青年穷画家周选青相恋,私订终生,订婚后互相盟誓:如有负约,当蹈海而死!

福珠的表兄非常富有,爱慕福珠美貌,穷追不舍。

终于在钱财的引诱下,福珠忘记了自己的盟誓,决定嫁给表兄。

正当他们在教堂举行婚礼之际,福珠忽然天良发现,幡然醒悟,念及前誓,逃离教堂,奔归画家周选青。

可是周选青余怒未消,斥责福珠负义变心,拒绝了福珠。

羞愧不已的福珠,狂奔到海边,决意践誓投海自尽。

周选青见福珠情真,及时赶到,救福珠脱险,两人尽释前嫌,终成佳偶。

这是多么俗套和狗血的剧情啊!

林子轩望着但杜予一脸郑重的模样,实在是不忍心出言打击,《海誓》明显是对这个时代外国电影刻意的模仿。

而且但杜予给林子轩的只是一个故事梗概,什么电影剧本,分镜头统统没有,整部电影都在他的脑子里,他想怎么拍就怎么拍。

也难怪,但杜予是依靠自己摸索,根本没学习过电影拍摄,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这时候中国电影的整体水平就是这样,外国的电影公司会成熟一点。

“杜予兄,你有没有到美国学习电影拍摄的想法?”林子轩提议道,“在美国洛杉矶的好莱坞,有很多大型的电影公司。”

“我自然想去,奈何家中牵绊太多。”但杜予无奈道。

但杜予需要养家糊口,能够拍摄自己喜爱的电影已经知足了,对于远渡重洋,到一个陌生的国家学习拍摄电影,他根本没奢求过。

林子轩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想把录音技术弄过来,他对默片实在是无爱。

他不知道的是,在1923年第一部同步有声电影才在纽约公映,真正意义上的有声电影是1928年拍摄的《纽约之光》。

有声电影在3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默片时代就此终结。

林子轩最终决定投钱给但杜予,不过不是借贷,而是投资。

如果是借贷的话,无论但杜予的电影是赚是赔,都要把钱还给林子轩,如果是投资,那就是林子轩自负盈亏。

但杜予很高兴,这样林子轩和他是共担风险。

这是他的第一部长片,连他都不知道能不能拍出来,拍出来之后有没有人看,他已经抱着孤注一掷的想法了,没想到林子轩给了他支持。

最终商议,两人各出一半的资金,上映后除去成本外五五分成。

为此,但杜予请林子轩吃饭,还把《海誓》的女主角拉出来作陪。

《海誓》的女主角叫做殷明竹,刚满十七岁,身材欣长,容颜美丽,是邮电局的职员,这是她第一次参演电影。

不过这个女孩可不是默默无闻之辈。

她出身名门,是江苏吴江殷家人,祖父是举人,父亲是秀才,擅长丹青。

殷明竹自幼受到父亲熏陶,在绘画上颇有天赋,她在学校时性子活泼,敢于抛头露面,发表意见,和大家闺秀不同。

不过在她13岁的时候父亲早逝,幸好家资颇丰,她和母亲搬到上海居住。

在上海中西英文女校学习时,她展露出了多才多艺,聪颖自信的一面,有“首席校花”的名声。

踏入社会后,更是凭着爽朗的性格,一口流利的英语,使她在交际场上优游自如。

但凡出现殷明竹身影的舞场、歌厅、咖啡厅等场所,必定人头济济,众星捧月似的围着她转悠。

报刊上竞相刊登她的照片,当封面作广告,一些文人还赋诗赞美。

这让她名动十里洋场,成为上海滩人人谈论的对象。

林子轩自然听说过殷明竹,不过他对上海滩的交际圈子兴趣不大,有时间不如把《射雕英雄传》的稿子赶出来呢。

相对于其他公子哥,他的确是宅了一些。

殷明竹衣装新潮,发型时髦,穿着打扮都紧跟时代潮流。

若是在后世,就是个时尚达人。

她能说会道,善于调节气氛,听说林子轩从美国归来,还和他聊起了美国的时尚话题。

这是一个性格外向的女孩子。

作为电影的女主角,林子轩非常满意,有了殷明竹的加入,就算片子再烂,恐怕也会有人进戏院观看。

在此之前,中国电影中极少有女演员出现,出现女性角色也是由男人反串演出,这是由于当时的社会风气造成的。

但杜予大胆的使用殷明竹,成为女主角,为后来的女演员开辟了一条出路。

看着笑靥如花的殷明竹,想着《海誓》的故事情节,林子轩有种改剧本的冲动。

有这么漂亮的女主角,却要去演那么俗套的剧情……

他随口问起殷明竹对《海誓》这部戏的看法,殷明竹觉得还不错,情节很新颖。

听到夸赞,但杜予脸上露出得意的神色,这可是他想了很久的故事。

林子轩高估了这个时代人们对娱乐消遣的认知程度,在古装戏大行其道的时候,像《海誓》这样模仿国外电影的情节的确很有新意。

不过他看着但杜予自得的神情,还是想给他泼盆冷水,让他能有所追求。

于是,他在饭局上给两人讲了一个《上海假日》的故事。

在故事里,南洋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