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民国大文豪-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蹉跎了青春……”

林子轩唱的声音越来越低,他对自己的唱功没什么信心,而且这首歌对他来说太古老了。

为了挽回颜面,他想了想,准备唱邓莉君的歌。

“甜蜜蜜,你笑的甜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你的笑容如此熟悉,我一时想不起……”

一直安静的孟晓冬突然忍不住笑出声来,让林子轩不得不停下来。

对于孟晓冬而言,这是个新鲜的体验。

林子轩唱的歌她都没听过,不过曲调听起来似乎不错,如果不是林子轩唱的那就更好了。

她觉得这两首柔媚的歌应该让女子来唱。

她在戏台上唱坤生,用的是男人的声音,而林子轩唱起来更像是女人,让她忍不住发笑,好在她还记得林子轩是雇主的身份,赶忙收敛笑容,开口道歉。

林子轩还不至于和一个女孩子生气,他觉得是自己选错了曲子。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你知道吧?”他询问道,“下面这首曲子就叫《梁祝》。”

这个故事孟晓冬自然知道,戏班里还有戏文呢,不过她没有唱过。

林子轩哼唱的是五十年代由陈刚和何站豪共同谱写的《梁祝》,他们以越剧的曲调为素材,加入了交响乐和民间戏曲的表现手法。

这是林子轩给《上海假日》准备的配乐之一,无论用古琴还是洞萧,包括二胡都能演奏出非常感人的曲调来。

孟晓冬的音乐水平不错,听得出这是一首好曲子。

两人开始交流。

这一交流,出现了问题。

林子轩对音乐的了解实在是太肤浅了,而孟晓冬不是科班出身,是在戏班里自学成才,没有理论基础。

两人根本谈论不到一块去,很难达到想要的效果。

林子轩觉得他和孟晓冬之间缺少一个真正懂得音乐的人。

几天后,周瘦绢给他介绍了一个人。

此人叫做黎锦挥,湖南湘潭人,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广泛接触过民族乐器。

1916年参加北京大学音乐团活动,提倡新音乐,主张新音乐与新文**动携手共进。

1921年,黎锦挥在上海中华书局供职,主编儿童杂志和儿童读物,着手创作儿歌。

有了黎锦挥的加入,事情变得简单起来。

林子轩把自己想要的音乐通过黎锦挥转达给孟晓冬,由孟晓冬演奏出来。

黎锦挥对民族音乐和西洋音乐都有深厚的研究,通过和林子轩的接触,他觉得中国音乐有了新方向。

因为林子轩提供的是音乐成品。

给电影配乐是个技术活,需要等到电影拍摄完毕后,根据情节再选择所需要的曲目,这件事并不着急。

黎锦挥想要试验自己对音乐的想法,准备先给孟晓冬灌制唱片。

在1908年,法国百代公司在上海成立了“东方百代唱片公司”,标志着中国唱片业正式诞生,之后的数年,有几十家外国唱片公司纷纷涌入中国。

伴随着留声机的普及,唱片在中国的销量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是外国歌曲。

林子轩觉得灌制一张中国人自己的流行歌曲唱片也不错,就选出了几首广为流传的经典歌曲让孟晓冬演唱。

第一张唱片选了四首歌,分别是《夜上海》、《夜来香》、《茉莉花》和《甜蜜蜜》。

他们选择了百代公司进行唱片录制和发行工作。

林子轩特别提醒黎锦挥,签合同的时候一定要把词曲的版权握在自己手里,这可都是能够大红大紫的歌曲,不能便宜外国人。

对于黎锦挥和孟晓冬来说,他们可没有林子轩那么的自信。

孟晓冬只是觉得新鲜好玩,却不知道中国的流行音乐就这样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而她的命运也从此发生了改变。

第二十六章杨康之死

六月中旬,这一天看到《新闻报》副刊《快活林》的读者都知道了一件事。

杨康死了。

昨天看《射雕英雄传》连载的读者读到黄蓉在铁枪庙内抽丝剥茧,要在西毒欧阳锋面前揭发杨康杀害欧阳克的事情,众人就觉得大事不妙。

西毒是什么人物?

那是心狠手辣的绝世高手,一旦知道自己的侄子死在杨康之手,就算杨康是金国的小王爷,也会遭到他残忍的报复。

但读者多次看到杨康逢凶化吉,觉得这次或许能躲过一劫。

毕竟,杨康是书中的重要人物,也是个富有争议的人物,作者应该不会这么早让他死掉。

可惜事与愿违,杨康还是死掉了。

而且是中毒而死,死后被群鸦分食,极为凄惨。

这一章节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无论是普通读者还是文人都针对杨康展开了讨论,特别是年轻人,他们对杨康的认可度更高。

这主要是因为杨康这个人物被写活了,让人又爱又恨。

他是金国的小王爷,英俊潇洒,享受荣华富贵,可谁知道十八岁时的一次街头耍流氓改变了一切,他成了汉人,于是矛盾出现了。

是继续追求荣华富贵,还是认祖归宗?

他身边的人分成了两派,一派以丘处机和郭靖为主,一派是完颜洪烈。

这些人拉扯着他,影响着他,让他左右摇摆,徘徊不定。

杨康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反派,更多是性情中人的悲剧,让人同情与怜悯。

报纸上的讨论针对两点,一个是杨康是不是应该杀掉完颜洪烈,报仇雪恨。

正统的观点认为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完颜洪烈是造成牛家村惨剧的罪魁祸首,死不足惜,杨康在从段天德那里知道真相后,应该出手除之。

反对的观点觉得,完颜洪烈对杨康有养育之恩,十几年的感情如何割舍。

在这个时代,以正统的观点为主,礼义廉耻,忠孝节悌,这是社会的正能量。

第二个争论是杨康是不是应该死去。

杨康替金国人做事,在轩辕台上意图成为丐帮帮主,并在桃花岛设计杀害了江南七怪,的确罪有应得。

唯一能替杨康辩驳的理由是,他是金国小王爷,所处的立场不同,做这些事情理所应当。

然而立场决定了命运,他应该死去。

也有人认为作者应该给杨康一个幡然悔过的机会,不应该让杨康这么早死掉,毕竟他和郭靖的恩怨冲突是整篇小说的主线之一。

除非这部小说快要完结了。

这是男人争论的话题,一些女读者把目光集中到杨康和穆念慈的爱情上。

相比较郭靖和黄蓉的爱情,杨康和穆念慈的爱情就有些悲剧了。

想当年,杨康鲜衣怒马,在中都城的街道上驰骋,一次回眸,看到了正在比武招亲的穆念慈,就是这一眼,让两人从此纠缠在了一起。

爱情,有时候就是这么不讲道理。

很多女读者写信到《新闻报》,抗议杨康的死亡。

平禁亚同样是《射雕英雄传》的忠实读者,他倒是没有感叹杨康之死,小说人物的死亡是很正常的现象。

他在意的是《射雕英雄传》要完结了,那么大老板会不会再开一部小说呢。

如今《通俗小说周报》依靠《寻秦记》和《笑傲江湖》支撑着,发行量超过了一万五千份,虽然没办法和《申报》这种发行量超过十万份的大报相比,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不过一周一次让他颇为不爽,如果有足量稿子的话,他想改成三天出一版。

林子轩可不会满足平禁亚的要求,他之所以办周刊,就是为了不用那么拼命赶稿。

《射雕英雄传》基本上是每日一篇,《寻秦记》和《笑傲江湖》就看情况了,只要一个星期凑出来一两万字填充版面就可以了。

不过他给平禁亚出了一个主意,现在不是杨康很火么,就让人写杨康的故事。

假如杨康没死会怎样,或者直接让杨康穿越回去,改变自己的人生,或者让现代人穿越成为杨康,这都是很有趣的故事。

林子轩提出的是一个同人文的概念。

这和《寻秦记》这类穿越文又有不同,同人文是基于一个故事的二次创作。

同人这种特殊的作品形式,其根本是依附于原著的,这对于它的内容的表达形式、读者及作者对它的态度都有着根本的决定作用。

在后世,网络上的同人文很多。

他记得有篇写杨康的就不错,叫做《杨康的幸福生活》。

平禁亚一听,茅塞顿开,这又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啊。

不过这似乎牵扯到版权的问题,当然版权问题不在平禁亚的考虑之中。

在现在的文坛,比如鸳鸯蝴蝶派,写的是套路文,内容大体相仿,都是佳人才子的故事,没办法说到底是谁借鉴谁的,换个名字就是另一个故事。

何况他还有原作者的授权,《射雕英雄传》的作者就是他的大老板,他怕什么。

于是,平禁亚连夜写了一篇同人故事,叫做《杨康和穆念慈的那一夜》。

用言情小说的文笔,细致描写了杨康和穆念慈在铁掌峰上那一夜发生的故事,其中不乏大胆的细节描写。

他还在《通俗小说周报》上发出倡议,举办征文活动,邀请读者对杨康这个人物进行深层次,多方面的解读。

你要是不想让杨康死,那就让他活下来,你要是讨厌郭靖,也可以写故事痛斥郭靖,只要文笔好,剧情佳,就有希望刊登在报纸上,与大家共赏。

这个征文引起了舆论哗然。

以前没有人这么大张旗鼓的做过,其实这种事情早就有了。

比如《三侠五义》这本书,后来有人用其中的人物写了《小五义》,《续侠义传》,《续小五义》等等。

这就是二次创作。

在林子轩的指导下,平禁亚开始了炒作,发动舆论和读者的力量,既有了稿子,又能打响名声,提高报纸的销量。

何乐而不为呢。

一场有关《射雕英雄传》的同人文创作就这么轰轰烈烈的开始了。

第二十七章穿越时光的歌声

在这次同人文的创作中,林子轩也没有闲着。

他用笔名写了一篇《郭靖和黄蓉真的是一见钟情么?》的考据文章,这也是后世网络上比较有名的帖子,他拿来凑凑热闹。

文章分析了郭靖和黄蓉第一次见面的情景。

从吃饭的消费,到送貂皮大衣,还有四锭黄金的盘缠,以及最后的汗血宝马,论证了郭靖是个真土豪的事实。

无论在哪个时代,这么用钱砸下去,没有女人不动心。

这不是一个傻小子逆袭富家女的爱情故事,而是阔少爷拿金子泡妞的现实写照。

平禁亚看罢此文,目瞪口呆,有点毁三观。

他还不习惯后世网络上肆无忌惮的调侃和解构,只是觉得这种写法一定能吸引读者,甚至引起不小的争议。

老板就是老板,对自己的小说也毫不留情的下手,不得不写一个“服”字。

《通俗小说周报》出了一份增刊,专门刊登和《射雕英雄传》有关的文章,全面解读小说的方方面面,取得了不错的销量。

平禁亚尝到甜头,准备在《射雕英雄传》完结的时候,再出一份纪念版特刊。

这其实已经触及到了《新闻报》的利益,毕竟现在是《快活林》在连载《射雕英雄传》,《通俗小说周报》是利用《新闻报》给自己造势,增加影响力。

就算林子轩是小说的作者,有版权在手,这么做也不怎么厚道。

可谁让《通俗小说周报》是小报社呢,想要发展壮大就不能走寻常路。

好在《快活林》的主编严独贺并没有在意,君子有成人之美,他和周瘦绢的私交不错,知道林子轩的情况,不愿为了这点事情和林大少爷结怨。

何况《射雕英雄传》即将连载完毕,他还想要林子轩的下一部小说呢。

对此林子轩颇为犹豫,他暂时没有写《神雕侠侣》的打算。

在这个年代,《神雕侠侣》比较容易引起争议,这不是说小龙女和尹志平的事情,而是师生恋的问题。

这个师生恋也不是特指学校里的老师和学生,而是真正的师徒关系。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这种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如果林子轩敢于在《神雕侠侣》中宣扬师生恋,那等待他的将是舆论的无尽抨击。

他不想惹这个麻烦,或许再等几年看看。

不过严独贺给了他面子,他也要回报一二,这是做人的问题。

林子轩准备给《快活林》一部中篇武侠小说,《白马啸西风》。

这是他极为喜欢的一部小说,与其说是武侠小说,不如说是言情小说,书中写了几段复杂的爱情,总结起来就是单相思。

“如果你深深爱着的人,却深深的爱上了别人,有什么法子?”

这将是人类永恒的悲哀,无论你有多么先进的科学技术都是无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你有钱、你有权、你可以去杀人,但是人家就是不喜欢你,你有什么办法?

在爱与被爱之间,我们该如何选择。

少女李文秀做出了选择,她选择了独自离开。

当李文秀最后牵着白马离开大漠,返回中原的时候,书中这样写到。

江南有杨柳、桃花,有燕子、金鱼……汉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傥潇洒的少年……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国人那样固执:「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一句“我偏不喜欢”道出了少女那一点执拗和倔强,忧愁和哀伤。

这是一个让人心疼的结局,正是因为这个结局让原本略显平淡的故事充满了余韵。

林子轩把《白马啸西风》纳入了他的写作计划,随着《上海假日》的开拍,他也会逐渐忙碌起来。

上海法租界徐家汇路七百九十九号,这里是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的制造厂。

林子轩开车前来,一起的还有黎锦挥、孟晓冬和殷明竹,殷明竹是来凑热闹的。

百代公司对于这一次的合作非常重视,经理张常福亲自迎接,他们还专门邀请了上海最好的乐团前来演奏。

上海百代公司的创始者为法国人,中文译为乐浜生。

19世纪90年代,他远渡重洋来到上海,起初境况颇为潦倒。

屡经周折后,乐浜生最终找到了自己的谋生之道——沿街设摊播放唱片。

数年内,乐浜生不仅藉此安身立命,还积聚了一笔资金。

1908年,乐浜生创立了自己的公司,最初称为“柏德洋行”。

柏德洋行从创立之初起即为法国百代公司的在华代理商,销售该公司出品的各式留声机、唱片、电影机械、影片等,批发或零售均可。

为了发展,乐浜生从法国买来设备,准备自己灌制唱片。

他们首选的是京剧名家,灌音后,运回法国由百代公司制成唱片,再返回上海销售。

也就是从这时起,柏德洋行正式改称法商东方百代公司。

百代首次灌录的唱片问世后,风靡一时,百代由此而名声大噪,一跃而成为中国唱片业界最有实力的企业。

1917年,东方百代公司在上海建成了自己的唱片制造厂,从此可以独自制作唱片了。

不过直到现在,他们灌制的唱片还是以各地戏曲为主,甚至包括佛经咏唱,内容单一,不够多元,翻不出新鲜花样,唱片的发展遇到了瓶颈。

这是百代公司对林子轩一行重视的原因。

当他们从黎锦挥手中拿过《夜上海》等曲子的时候,非常惊讶和意外,百代公司里有懂音乐的人,意识到这可能是唱片业的一次重大突破。

在灌录室内,乐队准备就绪,孟晓冬依旧安安静静的模样。

女孩没有紧张,她十二岁登台唱戏,面对观众,早已有了大家风范,镇定的很。

这几日,她跟着林子轩做了歌唱训练。

毕竟唱戏和唱流行歌曲,不是一个调子,何况她在戏台上用男人的声音演唱,此时要展现出女人的柔媚来。

她有一副好嗓子,就看能不能适应唱片灌录了。

音乐响起,孟晓冬在心里给自己打着拍子,像往常唱戏一样,跟着鼓点张口开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

歌声传出灌录室,飘荡在20年代的上海。

一个法国人微笑着朝林子轩竖起大拇指,林子轩也颇为激动,这歌声穿越了时光,而他则见证了历史。

第二十八章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唱片灌录的很成功,接下来就是制作唱片了。

百代公司在全国各大城市都有自己的销售部门,发行方面不用担心,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唱片在七月底就能推向市场。

到时候必然会引起轰动。

黎锦挥对此很有信心,这将是一次中国音乐界的革命。

看曲谱和亲耳听到乐曲的感受大不相同。

这些歌曲既借鉴了西方音乐的明快节奏,又融合了民族乐曲的婉转韵味,可谓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他看着正在驾驶车子的林子轩,此人才二十多岁,看似不懂音乐,却对音乐创作有如此过人的天赋。

可以想见,林子轩以后还会创作出更多的歌曲。

黎锦挥一心想要推广新音乐,或许和林子轩合作是个不错的选择。

他从车子的后视镜中看到了坐在后排的孟晓冬,这个幸运的女孩。

一旦唱片发行,这个女孩的声音会传遍全国,她会成为最红的明星,只是不知道这样对她是好是坏。

黎锦挥知道孟晓冬是戏班出身,在这个年代,戏剧演员的地位虽说比以前提升不少,可仍旧属于贱业,被正经人家所不齿。

所谓倡优,是指以音乐歌舞或杂技戏谑娱人的艺人,是娼妓及优伶的合称。

能把这两个行业放在一起,可见戏剧演员的社会地位了。

在这个行当,若是男人还好些,成了名角后受观众追捧,可也有被富家太太**的故事。

对于女人,则会成为社会上有钱有地位的男人窥觑的对象,越是出名,越是危险,特别是在没有后台的情况下。

黎锦挥欣赏孟晓冬,不仅因为她有一副好嗓子,还因为她性格沉稳大气,有成为大明星的潜质,值得培养。

他不愿意孟晓冬是昙花一现,所以在下车后,他和林子轩谈论了这件事。

林子轩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

在他的心目,京剧演员是表演艺术家,社会地位不低,这还是来自后世的印象。

就算在民国时期,京剧深受观众喜爱,那些京剧名家也得到社会的尊重,经常出入名流聚会,应该不会这么黑暗吧。

何况孟晓冬不是没有后台。

她出身梨园世家,从爷爷到叔伯都是唱戏的,在上海戏剧界颇有能量,否则一个十四岁的小女孩如何能在上海大世界进行演出。

黎锦挥不知道林子轩的这些认识是从哪里来的,或许国外的戏剧演员地位很高,可国内的现状就是如此。

他纠正了林子轩的错误观念,让林子轩重新认识到社会的现实,要想保住孟晓冬这颗好苗子,就要给她找个坚实的后台,或许签入百代公司也不错。

唱片销售火爆后,百代公司应该会找孟晓冬签约,成为百代旗下的歌星。

法国人在上海的地位很高,想必不会有人找孟晓冬的麻烦。

在一番交流后,林子轩醒悟了。

怪不得后世的女明星都要认个干爹呢,原来要想在演艺圈混下去,就要找个后台啊。

黎锦挥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让林子轩当孟晓冬的后台。

以林家在上海的地位,想要保住一个女明星并不是难事。

按照黎锦挥的打算,他想要开办一所小型的音乐学校,类似于音乐学习班,专门培养歌唱人才,而孟晓冬就是他的第一个弟子。

这个学习班会进行不定期的演出,用演出的收入支撑学习班的费用。

其实就是歌舞团的前身。

他暂时还没有建立唱片公司的打算,毕竟现在中国的唱片行业把持在外国人手中,贸然进入竞争是找死的行为。

黎锦挥希望和林子轩合作,共同发展音乐事业。

林子轩颇为犹豫,他没想把摊子铺的那么大,开办报纸,拍电影,玩音乐……

我这是要成为娱乐圈大亨的节奏啊!

不过想一想,这件事对他来说似乎有利而无害,把后世的音乐提前写出来,悠闲的时候听听,也是一种怀念和享受。

反正是黎锦挥在操作,他只管剽窃歌曲就行了。

两人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

黎锦挥催促林子轩尽快和孟晓冬谈妥,如果等到唱片发行之后,孟晓冬名扬全国的时候,可能就晚了。

林子轩不以为然。

他脑海中有歌曲,他可以造就一个孟晓冬,就能造就第二个,就算谈不妥也没什么。

这是他和黎锦挥考虑问题不一样的地方。

黎锦挥想要把孟晓冬当作一个成功的典范,一个招牌,自然不愿意她从手中溜走,他可不知道林子轩的创作能力这么强。

既然黎锦挥这么着急,林子轩也只好抽时间和孟晓冬谈谈人生和理想。

“你想过自己的将来么?”林子轩深沉的说道。

孟晓冬坐在林子轩的对面,静静的听着,她知道这只是开场白而已。

“一旦唱片发行之后,你可能会成为国内最红的明星,很多地方会邀请你去演出,你的身价成倍的朝上翻,你就是一颗摇钱树。”林子轩描述道,“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你想过该怎么办么?”

“等你出名了,会遇到很多麻烦事。”林子轩继续道,“在名利面前,亲戚家人都会反目成仇,或许还会有有权势的人……”

他说道这里,说不下去了,和一个十四岁的孩子说这些让他有种犯罪的感觉。

“我知道。”孟晓冬低声道。

她出身梨园世家,对这个行业了解很深,听到的,看到的,耳濡目染,她不是大家闺秀,所以才显得如此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