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明大黄袍-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帆眉头一皱,这钉子户还真的从古至今都有吗,便道:“怎么回事,你们没和他们说清楚情况吗?”

一位百户道:“说了呀,可是那天罗井山下有个望海寺,里边的庙祝还有和尚都不肯搬,顺带着旁边四户信徒也不肯走。大人您又说不能强来,小的们把嘴皮子都快磨破了,就是说不听劝。”

杨帆脸一黑,真是有不要命的。“你们先按照原先计划的,去原先那些做好标记的地方布置,那边我来解决。”

“是!”五百骑兵四散开来,往十三峰四处奔去。

——天罗井山——

“你们先呆在这里。老洪、胖子和我进去。”钉子户拆迁这事,杨帆没干过,但没吃过猪肉,见过猪跑啊。若是这一帮子兵冲进去,反倒是适得其反。

杨帆刚走到庙门前,眼尖的庙祝便看见了稍远处的那堆官兵,连忙跑进去,“主持,那帮官兵又来拆庙了。”

“什么?又来了?赶紧把庙门关上!”

庙祝喊道:“来……来不及了,他们进来了。”庙祝太过紧张,连一只鞋都嗑在了门槛上,尴尬地看着杨帆三人,笑了笑。

“谁是主持?”

“阿弥陀佛。老衲正是,几位官爷,小庙不容易,还望海涵。”老和尚走出庙门,双手合十乞求道。

杨帆道:“你这厮这么不知晓孰轻孰重?那建奴即将东进,我等好心劝说,竟然如此冥顽不灵?”

“阿弥陀佛,上天有好生之德。如果官爷是为了劝说我等离寺,大可不必。庙在人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相信那些远客会被我佛感化,不会伤害这些无辜百姓的。”

杨帆直接打断老和尚的碎碎念,“我不跟你扯有的没的。你要死别拖着大伙一块儿死。这周围的三户人家,你去做做工作,让他们尽快搬离。”杨帆听说过,那个和尚庙,就连鬼子来了都不带跑的,也放弃了劝说的打算。

“施主这是强人所难了。那些百姓受到我佛感化,愿意常伴青灯,为何施主还要咄咄相逼呢?”

“我哪门子咄咄相逼了?”杨帆最讨厌那种喜欢直接扣帽子、不分青红皂白的二货。

“施主无非想拆庙,何苦找这种建奴东进这种理由?”

“谁说我要拆庙了?”杨帆眼睛一瞪,回过头看向胖子。

胖子搓搓手,有些扭捏道:“前两天,百户大人费了好大一通嘴皮子,这帮秃驴就是不肯走,百户大人当时就急了,就说要拆了望海寺,看他们搬不搬。”

“行了,我说了,不拆庙。你们现在赶紧搬走。”

“施主您还是要拆庙?”

“我不拆庙,只是这里危险,你们先离开。等……”

“阿弥陀佛,施主。出家人不打诳语,老衲确实看出了您要拆庙的决心。若是施主此意已决,就从老衲的尸体上走过去吧。”

“……”

杨帆算是服了,转身看向胖子和老洪,道:“我像是要拆庙的那种人吗?”

两人点点头,又看出了杨帆脸上的怒色,急忙摇摇头,道:“不像!”受到了一旁庙祝还有几个小沙弥鄙夷的目光。

“不走拉倒。”杨帆负手离去。这人不走,他难不成还扛着他们走吗?对不起,没这个义务和工夫。

如今时间紧迫,杨帆也要顾全大局,这钉子户就让他这么钉着吧,到时候吃苦头的还不是他们自个儿。等杨帆回到平顶山的时候,发现齐大白几个愁眉苦脸地坐在地上。

“齐大白,怎么回事?”

一看杨帆回来了,齐大白赶紧诉苦道:“杨大人,小的对不起您呐。您交给小的的任务,小的给您丢脸了。”

杨帆一愣,道:“怎么回事,带我去看看。”

杨帆翻下马,准备去看看这他要的东西到底怎么了。高炉中的火已经熄了,还稍稍有那么一丝余热。杨帆看向那一筐筐刚从炉子里拉出来的灰色块状物体。齐大白叹气道:“虽然不知道杨大人哪来的配方,可是小的没烧好,烧成这样。”

“干得漂亮,齐大白。以后就这么烧!”杨帆将那块状东西拿起来,“把这些东西都用稻草盖起来,用马运到那几个稍近的空置屋内。”

齐大白一怔,这都烧成这样了,还干得漂亮?他摸着后脑勺,不知道杨帆要这些玩意儿有什么用。他寻摸着难不成杨帆是要炼仙丹?他赶紧跟上去,将那箩筐跟着搬过去。

祖大寿这十几日不断催促粮饷,在城中也屯了两个月的粮饷,只要那个计划可以成,两个月的粮饷绝对够了。他走到一旁正在擦着脸的杨帆边,道:“杨子,你怎么就这么确定这皇太极会围城打援,万一他直接杀进来怎么办?”

“杀进来?前几次的教训他还吃得不够?就算他选择攻城,那对我们更加有利。这火炮一架,他们那些骑兵没什么脾气了。更何况等我将水泥往城墙一抹,他皇太极看不出虚实来,想必也不敢贸然攻城。”

“水泥?什么玩意儿?”

杨帆将毛巾一甩,道:“这十几天在十三峰,我就捣鼓这种东西。若不是时间紧迫,用钢筋混凝土筑好的城墙,炮都轰不开。”

祖大寿脑子有点混乱,这水泥到底是什么玩意,比石头还硬吗?炮都轰不开。他的手摸向杨帆的脑瓜。

“干嘛?”

祖大寿呆呆地道:“我就是想摸摸,这脑瓜子是咋长的。和我这实心脑子有什么区别。”

第二十四章水泥、玉米、土豆

四月天草长莺飞,杨帆坐在平顶山的阴影处,他的右手便是刚刚出炉的两筐,一筐生石灰,一筐灰色的粉末。他拿了个小桶,放上点水,舀了一瓢生石灰,往水里一搅,立刻感觉小桶开始热起来。

“齐大白,搞好了没?”

齐大白端着个大罗面,像个卖包子的喊着:“出炉了,出炉了。”赶紧跑到杨帆面前,将那罗面放下。

杨帆拿了木勺一块块地敲过来。

“大人,如何?”齐大白兴奋地问道。两只手在衣服上擦了又擦,似乎很紧张的样子。

敲了好几块,都是碎成粉末的。“这成色不对啊。”杨帆丢了那柄木勺,托着下巴思索了很久。连蒙带猜地搞出了水泥的配方,也没有想象之中的那么好用,这让他有些头疼。

“大人,这些都不行吗?”齐大白脸上带了些尴尬,这窑口是他负责的,烧不好他自然心里不好受。

“大白,不怪你,是我的问题。”杨帆看了眼齐大白那副样子,以为是自己的话影响到他了,便安慰道。

“大人,您究竟要烧成什么样的?”

杨帆起身道:“烧出来的和瓷器一样坚硬的,磨碎了之后,用水搅一搅,干了之后,还能够重新变硬的样子。行了,一定是这粘土、石灰的配比出了问题,今天就到这里吧,通知大伙儿,收工!”

回去的路上,杨帆有些闷闷不乐,骑着小黑,想着当初自己学历史干什么,学一些建筑、化工什么的,估计现在也不会这么犯愁了。水泥具体要用的几样原料,还是小时候在乡下,一个水泥厂的老师傅告诉他的。

现在的几百民工,根本不需要杨帆看着,都是热情洋溢地跟着他。当然,杨帆也没亏待他们一分一毫,就连吃的,都和普通官兵一样,这让那些民工除了饱腹之外,还对杨帆充满了感激。他们能够感受到杨帆对他们那种平等的目光,已经那些脱口而出的外号。

齐大白便是其中之一,从来都是在那些小官吏手底下抬不起头来的他,终于,也有一日,可以如此热情地从事着自己的行业,那便是知足。大伙儿都聊着今日干出的成绩,以至于没有看到,有个人悄悄地脱离了队伍……

如今的凌河城,已经稍稍有了模样了。城墙灌了也有两人多高了,杨帆进了城,便找到祖大寿,和他说了下接下来的安排。现在最重要的便是粮草了,所以除了后方物资之外,必须得有自己屯田的打算,毕竟大凌河城若是守得下来,还得从长远的目光去看。

祖大寿听了杨帆的想法之后,觉得很不错,便问道屯田何处比较合适。杨帆道:“这几天我一直在十三峰,也开辟了几处较为合适的山田,到时候城墙修好了,就以十三峰为补给点,可以保持凌河城的物资不断。”

祖大寿道:“山田虽然隐蔽,但是水稻、小麦都不适合总在那样的地方,若是种一些细菜,更加不合适。”

“如今正值饥荒,难道朝廷还主要以水稻、小麦作为主要作物?”杨帆吃惊道,在他看来,这种大饥荒的年代,种玉米、土豆才是王道。亩产量又高,还耐旱。

“不然呢?稻子、麦子不种,吃什么?”祖大寿更惊奇了,这稻子、麦子已经是产量最高的作物了。

“你没听说过玉米、土豆?”杨帆问道,“在他影响中,这两样来自美洲的农作物在十六世纪就已经传入了中国,怎么到现在还没有普及?”

祖大寿摇摇头,道:“玉米棒子倒是吃过,你说的土豆没吃过。”

杨帆道:“这小麦、稻子亩产不过几百来斤,这土豆可是到了几千斤,如今粮饷难筹,竟然不知道有这种东西?”

“几千斤?”祖大寿吓了一跳,这玉米虽然亩产比水稻、麦子高了几百斤,但架不住口感,几千年来都吃米、面的,吃那玩意儿也没个味道。但是如今不同了,陕地、关中到处大旱、绝收,连玉米都没个收成,粮饷更是难筹。

杨帆想到一个人,赶紧道:“我写一封信给徐光启大人,老祖你赶紧送回去。这可是关系到民生大计的问题。”

祖大寿点点头,也知道此事不容疏忽,道:“等等我叫祖泽润这小子亲自送回去。”杨帆点点头,回到营帐中赶紧写信。为了防止这土豆真的还没传入中国,杨帆在信的最后加上了个英文“potato”,确保利玛窦那些人可以看懂。

不过转念一想,利玛窦几个传教士大多都来自荷兰、意大利,也不知道那时候英语流通开没,但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写完信便交给一直在营帐外等候的祖润泽。

“杨子,土豆那玩意好吃吗?”祖润泽和杨帆差不多大,自从那晚听了杨帆那个计划后,便整天屁颠屁颠地跟着杨帆,副将也不当了,跑到杨帆那个小分队中当了个百户,干的也滋滋有味。

“好吃!”

“有白面馒头好吃不?”祖泽润没有志气地开始流口水。

杨帆把信直接拍在他胸口道:“好吃到爆了!”这话也只能骗骗祖润泽这白痴,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类型的。

“杨子,回头给我讲讲怎么个好吃法。我先走了,不然大爷又要打我了。”祖润泽翻上马,直奔城外。杨帆摇摇头,一想到关中陕地十年大旱,蝗灾、瘟疫接踵而至,这旱灾是他所不能及的,连现在都拿旱涝灾害都没办法,更别说明末了。

杨帆摇摇头,从营帐旁将晾晒干的衣服扯下。

“嘶……”

刚刚走进营帐的杨帆又退了出来,蹲在原来晾衣服的地方,捡起刚刚抖落在地的一张纸。

“灯火阑珊处?”杨帆眉头一挑,“什么鸟玩意儿?”他拿着那张纸,还有个黄色的三角符,有些纳闷,这玩意儿谁给的?忽然想到那个任性的小妞,嘴角划过一丝邪恶的笑容,转身会营帐时,呢喃道:“还说不是求婚嫁,不害臊的小娘皮。”

第二十五章强悍的大白

在凌河城呆久了,杨帆也习惯了早起早说。还是五更天,便闭着眼爬了起来,抹了把脸,便要往十三峰赶去。今天说什么也要把水泥的配方搞出来。

刚出营帐,就发现几个他自封的大队长焦急地在他营帐前打着转。看到杨帆出来,老何几个急忙跑过来,眉头紧锁着,道:“杨大人,齐大白不见了!”

“不见了?什么时候不见的?”杨帆精神一震,清醒了不少。

“大人啊,大白这人我知道,不会做这样偷跑的事的,一定是有什么急事才会……才会……”和齐大白要好的老洪急得差点哭出来。生怕杨帆把此时告诉祖大寿他们,那可是要杀头的。

“你先别急,慢慢说,到底什么时候不见的。”杨帆叫几个人冷静下来。

挖石矿的老刘道:“昨儿个回来的时候,就不见了。我还以为他去方便了,也没在意。可等早上爬起来,几个人一问,才知道昨儿个他就不见了。”

“昨儿个就不见了?”杨帆点点头,“知道了。这事情我先压着。看看情况再说,你们把五百弟兄召集起来,去十三峰继续干。齐大白的活先由那几个副手顶着。”

“哎,哎。几人松了一口气。有杨帆先压着,他们也好先缓缓。”

凌河城也建的有模有样了,等再过一个月,估计就可以竣工了。杨帆现在有个问题,就是他皇太极啥时候来,他忘了。大凌河必有一战,这是祖大寿也知道的;断定皇太极要围城打援,这是杨帆知道的,但是这时间,当初杨帆学历史的时候,也没有仔细去看过,谁特么知道会穿越到明朝来。

六月?七月?还是八月?

杨帆打了个问号,黑马前行。如今十三峰,杨帆有个打算,就是依照当年老毛同志的路子,建立的一个革命根据地。

“大人,你看。那边有烟!”

杨帆朝平顶山那边望去,竟然有烟?难道是那些个钉子户?

“驾!”黑马先行,飞快赶去。

天刚亮,高炉边火光憧憧。杨帆赶至平顶山下,看到高炉旁蹲着个人,拿着小榔头不断敲击着地上一块块水泥砖。已经不下有数百块的碎砖堆在地上了,小榔头敲在最后一块水泥砖上时,停住了。

杨帆翻下马,缓缓走过去。他看见那个背影正在兴奋地颤抖。小榔头再次敲下,依旧是那种清脆的响声,令那背影更加激动了。杨帆甚至可以听见那人呢喃自语的声音,“成功了!我成功了!”

忽然,那背影一顿,似乎想到了什么。这次,他把小榔头举得更高了。一下砸了下去,只听到清脆地碎裂声,水泥砖再也没像前几块那样,碎成粉末,真的像瓷器那样,碎成了片状。那人抱起几块心爱的碎片,刚一转身,惊愕道:“杨大人?”

身后的几百人渐渐围了上来。后边打圆场的老洪急忙跑上来,喝道:“齐大白,你怎么回事?一夜不归,你知道我们几个为了你一宿没睡好。好在有杨大人顶着,不然你小子早就没命了。”

齐大白通红着双眼,迫不及待地把手上的几块水泥砖交给杨帆,激动道:“大人,我成功了。你要的那种硬的和瓷器一样,还不容易碎的水泥。”

杨帆接过水泥砖,确实很硬,他又看了看一地的废料,问道:“你一宿没睡?”

齐大白憨憨一笑,双手习惯性地在衣边上搓着,“只要能调出大人要的水泥,就值了。”他的笑,让杨帆的眼睑一颤。杨帆喉结一动,喊道:“来啊,将齐大白给我绑了!”

“啊?”齐大白脸色一变,有些吃惊地张大着嘴巴。

原本后边几个大队长也跟着乐呵,这时候也吃惊了。“大人,大人!齐大白虽然有错,但是也是为大人的水泥付出了一片心血。大人,饶了他吧。”

“是啊,大人。饶过齐大白吧……”

杨帆冷哼一声,道:“把齐大白绑会凌河城,不睡到明天清早,不准回来!”

“啊?”齐大白的脸色变了又变,还没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就被后边上来的几个官兵五花大绑,扛上了马上,开始往凌河城拉去。

等他明白过来,杨帆是一片好心的时候,挣扎着喊道:“大人!我不累。我还要造水泥!”齐大白挣扎着,引来众人的嘲笑。

“别讨饶了。没把你关禁闭就不错了。让你睡觉还这么多废话。”杨帆笑骂道,“其他人都接着干昨天的活。”

“对了。”杨帆跑过去,差点忘了从这小子口中把水泥的配方搞出来了。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有为青年,想不到最后是从一个十七世纪的古代人手中要来了水泥的配方,真是丢脸丢到家了。

高炉除了烧制水泥外,还特地烧了许多生石灰,不过都被杨帆布置到了隐秘处,不知道拿来干什么。

大量的农田被开垦在天罗井山上,在距离山顶四十米处,有一锥形石窑,潭内常年清泉不断,潭水荡漾,潭边有一粗约80公分的石梁横空立于崖边,实为天然奇观。在天罗井上方有石刻三处清晰可见,其中“天水石泉”刻于明万历六年,并存诗一首“先天生水石为泉,一饮清凉思爽然,却愈征夫消渴甚,谁能汲取到山边”。峭壁之上还有巨大石刻“翠崖绝壁”,每字达一米见方。

杨帆也不知道徐光启会带什么作物回来,反正他也不懂,只是把山地的土质大致写在了信中,相信以老徐实干家的水平,应该回拿来合适的作物。管他呢,先开垦了再说。

如今杨帆越来越喜欢这十三峰了,在那海拔最高的天罗井山的山巅,杨帆还特地命人造了一个隐蔽的指挥所。那里是制高点,在军事地位上,尤其是古代,抢占住制高点是很关键的要素。

当然,唯一不愉快的,就是山下的那几户邻居,隔三差五地跑上来,说打扰了佛门清净地,让杨帆怎么滴,怎么滴。后来杨帆也烦透了,干脆直接恐吓道再烦就把庙拆了。终于从杨帆口中得知拆庙的意图之后,望海寺的庙祝就再也不敢上山来叨扰杨帆这个小恶霸了……

第二十六章墙角里的土豆

——京城徐府——

赶了两天路,祖润泽回到京城,将杨帆的信交给徐府,便等候在客厅。徐蓉的脚休养了个把月,也算是好了,听红玉说好像是杨帆来了,急忙跑出去,却看到祖润泽吊儿郎当地坐在那边。

“杨帆呢?”

“呦!徐小姐。”组润泽见过徐蓉几面,徐骥的四千金,可是出了名的京城美人儿,“你找杨帆?他还在凌河城,怎么?他和小姐您也有……”

徐蓉赶紧解释:“没,什么关系也没有。只是我好像……好像有东西忘在他那边了。”一句引人浮想联翩的话,直接刺激着组润泽的思维发散。虽然脑子比较笨,但对于男男女女的是,他还是懂的,便猥琐地笑道:“好嘞,是什么东西?回头我给您问问。”

“不,不用了。”徐蓉犹豫了一下,拒绝道。那东西在还是不在杨帆身上,问了反而更麻烦,指不定惹来那家伙的冷嘲热讽。

徐光启郑重地打开信封,再看了上边杨帆的建议,以及那个英文字母之后,立马吩咐下人将利玛窦先生找来,便到前厅去接见祖润泽。

“杨帆在凌河城都干什么?”徐光启好奇地问道。在他看来,这样一个算学天才,还有那可怕而又新奇的兴国十策,这种人不走上仕途倒是可惜了。如今朝廷人才紧缺,对于自身党羽之中的人士、后辈,徐光启有觉着虚妄空谈者多,真正实干者少之又少。

祖润泽道:“也没干什么,就是造造水泥,炼炼石灰。”他拿起桌上的茶盏,问道:“徐老有听说过土豆一物吗?”

徐光启摇摇头,道:“亩产三千斤,味道绝美饱腹,贮存方便,老夫还真没听说过有这样的作物。不过杨帆与其家师自幼游学海外,见多识广,想必不是信口雌黄。要是真有如此神物,那我大明子民可以不用挨饿了。”

祖润泽再一次被震惊到了,感情这杨帆还出过海,难怪了,难怪知道这么多乱七八糟,神奇的东西。他感觉有必要喝一口茶,来压压惊了。

稍时,一位穿着汉袍的洋人匆匆忙忙地走进徐府。徐光启赶紧起身迎接,“利教士。”

祖润泽一口水差点喷出来,这利玛窦长得也太丑了吧。这头发还蜡黄蜡黄的,估计小时候没吃好。那鼻子跟鹰嘴似的下勾,还有那双蓝眼睛,这还是人样吗?

“potato(土豆)?徐大人,这是谁写的。”利玛窦的汉语有点蹩脚,听起来就像在唱歌一样,还时不时来个连读,好在徐光启耳朵没有背,不然还真听不懂那货在说什么。

徐光启道:“是一个后生。他得知利玛窦先生远渡重洋,或许身边携带有这种东西。不知先生是否有?”

利玛窦点点头,道:“我记得当初远渡重洋,带了几个你们说的土豆,后来……”

徐光启老手一颤,道:“还真有?在哪里?”

利玛窦想了想,道:“好像放在了教会的角落里,不知道怎么样了。”祖润泽一听,差点将茶盏倒翻到自己裤子上,赶紧冲出徐府,身后紧跟上来的是徐府的那个管家,过了一会儿,徐府的马车也急匆匆地跟了出来。徐光启更是激动了连衣服都没换,穿着便衣,坐在马车里激动道:“大明的生计可是全靠这个土豆了!”

等老徐的马车感到教会的时候,祖润泽早就蹲在一个角落,在研究什么了。徐光启和利玛窦赶紧下马车。这利玛窦也不知道土豆的产量如何,毕竟他的身份是个传教士,也不是一个万能的博士,这几个土豆也只是他顺带着拿过来的。

祖润泽神经大条地拿起一个长满了芽尖的土豆,放到鼻子前嗅了嗅,喃喃自语道:“这东西能够白面馒头好吃?一股子土腥子味儿。”

徐光启也赶过来,看了眼所谓的土豆,这个被利玛窦遗弃在墙角的土豆,早已经长满了绿芽,还有霉斑,根本没法食用了。

徐光启问道:“有种子吗?”

利玛窦双手一摊,便是无能为力。又想到那副地图,急忙把徐光启拉倒一般,“徐大人,那副地图是不是……”他忽然激动起来,因为徐光启给他看的地图,让他忽然对那片神秘的南极海有了更多的认识。

徐光启点点头。

“他人在哪里?”利玛窦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