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称雄-第2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有官吏的考核。

他只想早就结束这个会议,甚至有点想要逃离这个皇宫,去外面的世界透口新鲜的空气。

“今天的会议就先到这吧。”刘钧打断了还兴致勃勃的一众总理参政和列席的众位大臣们,“天色不早了,我们也早点结束今天的会议,大家早点回去,在家里好好考虑一下当前的形势,都拿出几条有用的建议来,回头呈奏上来,记得要言之有物,如果没有好的建议,就不要上折子凑数了。好了,大家这段时间也都累了,都早点回去吧。”

刘钧不太耐烦的起身,走前,他召来内务府大总管,让他给一众大臣们各赐下一几坛御酒。然后他丢下大家,直接先走了。

今天会议上,只是定下了几项明年重大的决策方向。但是人事方面,刘钧也只是公布了部份封疆大吏的任命。

刘钧倒也没想要捏着藏着,实在是涉及地方全面调整,他不得不慎之又慎。每一个任命,都必须是深思熟虑的,这种思虑,他甚至都无法与大臣们去商量。

所处的位置不同,使得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在这种重要无比的事情上,大臣们的话并不会有太大的帮助,有时反而会扰乱他的思路。

“陛下,我们会不会有些操之过急?”跟随在刘钧身边的王坤小声的道,他身为司礼监提督太监,宫内宦官三巨头之首,是做为皇帝的机要秘书的身份存在的。这使得他不再是普通的内侍。而同样名正言顺的进入大汉的中枢权利核心。

特别是总理参政衔头,让他成为大汉最顶级的重臣之一。

到了他现在的地位,自然不能再仅靠些简单的吃喝玩乐来讨宠。他很清楚这位年青皇帝的性格,如果他真那样做,那他马上就会失去眼下的地位,说不转头就要被安置去养老了。他现在的地位,皇帝需要的是他做为一名朝廷重臣,而不是一个内侍佞臣。

刘钧笑笑,没有停下脚步。

从总理衙门出来,他便快步往乾清殿而去。王坤不是第一个跟皇帝提起操之过急这话的人。事实上,最近这样的言论在许多大臣的奏章中反复出现。

甚至有一些年青点的科道言官,很是直接的批评皇帝如今的执政是秦皇汉武风格,甚至有人说刘钧这是在走隋二世的路。有人直接说刘钧穷兵黩武,有人说他好大喜功。

对于这些奏折,刘钧看过之后,就专门让内侍放进了一个书架上保存。不是记黑名单,只不过是觉得这些人还算正直敢言,但对于他们所说的那些。刘钧却不认同。

说好大喜功,能称的上一点,说穷兵黩武,似乎也不是言之无物。就连说他操之过急,也有根据。

不过刘钧认为自己既不是秦始皇也不是汉武帝,更不是隋炀帝。

不论秦皇汉武还是隋炀帝,都是目光远大的帝王。

秦始皇的统一天下。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修建长城。汉武帝的北逐匈奴,隋炀帝的建东都开运河。北击吐谷浑东征高句丽。

他们做的,无一不是为了华夏的统一。

不过他们的改革他们的功略也确实有薄弱之处,秦隋都是二世而亡,汉武帝继承皇位的时候正是汉文景之治后,汉武帝在位数十年,却把汉打的差点亡国,天下人口减半。隋炀帝继位时也是开皇盛世之后,大隋重新一统天下之后,可赫赫武功,繁华盛世之后是盛极而衰,迅速的败亡。

奉儒家为正统的朝中文官们,尤其是那些言官们,都讨厌战争,也讨厌改革,甚至不喜欢扩张,他们害怕战争,害怕变革,害怕扩张。

经历了千年传扬的儒家,慢慢变的有些固步自封。

他们只是一味的讲好战必亡,却不知道忘战必危,前明二百余年,中晚明时,屡屡被外敌入侵,连个小小的日本都敢有鲸吞大明之心,西南的东吁小国也敢屡屡犯境夺疆,更不提北方草原的蒙古人和后来关东兴起的女真人。

都城北京,也数次被胡族兵临城下。

就算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也改变不了明朝被各个外族轮番吊打,甚至土司部族接连造反的事实。大明的疆土越变越小,土司越来越多叛乱自立,这都是事实。

大明后来的困境,在刘钧看来,完全就是开国皇帝订立制度上的缺陷。朱洪武所谓的吾养百万之军却不费民间一粒之粮,看似好听,实际上朝廷将大片的田地用做军屯,把无数的百姓划为军户免去税赋,结果却是空耗了这些田地人口税收,却反而没养出可用之兵。

大明的优待宗室和优待官绅,却最终养出了大明最庞大的一支寄生虫集团。

卫所军户制度以及军屯制度和武官世袭还有以文统武制度,更是自废武功,宠大的帝国却没有一支能战可战的军队,更别说所谓的不征之国,让中原在最强盛之时,失去了开拓的机会。

大汉帝国的制度,都是脱胎于明朝制度却又完全不同,许多官员们难以接受,无法适应,甚至惶恐不安。

“许多汉人都已经丧失了血性,不知进取了。”刘钧叹着气道,“天予弗取,必受其咎。”如今的大汉因为他的出现,拐了一个弯,走上了另一条岔道。这是一条大道,中国不必再走弯路。

如今是最好的时代,没有经历毁灭性的明清交替,汉人保留了元气,并且在新朝更加强壮起来,现在这个时候,大汉对周边是拥有无比优势的,这个时期若不趁机进取。等别人反应过来,那个时候就难了。

况且,每个王朝真正能保持极强进取力的时候,也就很短的几十年时间。错过这个阶段,进取能力就会大大不如。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如果史书将来要给我加一个好战骂名,我亦无惧。我所做的事情,都是利在千秋之事。”

明知是对的,那就去做,不要畏惧人言。

虽然明年可能要同时打三场战争。甚至是四场战争,但刘钧却也不是一味的狂妄自大。朝廷对女真和漠西蒙古人的战争,主要还将是以夷制夷,驱虎吞狼之策,因此这两场战争,打起来并不会削弱大汉的实力,相反,只会削弱满蒙诸部实力,让大汉能更好的控制长城外。

而日本之战。那将是一场掠夺之战,大汉对于日本人有着跨时代的优越。荷兰人西班牙人英国人等等欧洲国家,正是凭着这些先进,跨海越洋。向那些落后之地掠夺殖民,用那些殖民地民族的血泪,用他们的财富和人口,为他们的崛起筑起基石。

这没有丝毫的温情。是残酷无比的,大汉在这样弱肉强食的民族之林中,要想立身。就不能太过仁慈。

大汉绝不会有什么不征之国,更何况是日本这样屡次侵犯中国的恶邻,有机会吞并灭亡它,刘钧绝不会手软。

“朝廷的修路、移民、垦荒、教育等计划,确实有些急切了些,但十年太久,只争朝夕。我们要打日本,正是要从日本掳夺劳力过来挖矿修路,我们急着推行教育,是为了把这天下江山的各部各族,都融合为一个华夏大民族,成为一体的中国。”

王坤有些话听明白了,有些话却听不明白。刘钧也不试图让他明白,只是最近有太多的人在置疑他,他表面上不在意,其实心里也憋了一股子火,今天借他这个问话,就一起说了出来。

刘钧叹了口气,“其实不论是打日本还是打东吁,都不会对朝廷有太大的影响。相反,战争还会刺激到经济,这属于战争经济,战争需要战舰、火炮、火枪、刀剑、服装、车辆等等。造船业、火器厂、被服厂等都能得到大量订单。而这些军工产业又会带动上游的矿产、冶炼、纺织等上游原料产业,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能带动无数产业发展,这过程中会产生无数的工作机会,朝廷也有得到许多税收,国家还能得到许多技术的积累等等。”

这种战争经济模式,要建立在有强大的军队基础上,大汉有庞大的常备军,有先进的技术,拥有这样的条件。

“以战养战。”王坤想了一会,说了一个词,他觉得有些类似。明朝时女真人的崛起,靠的不就是这种战争扩张模式吗,不过女真人他们好像靠的是抢。通过一次次战争胜利后的劫掠,壮大自己。

而皇上说的这种战争经济,则更高级一些。同样也需要战胜,战胜了才有战利品,才能够支付战争的成本,那些军工产业才能拿到军械装备款,他们才有钱支付上游的原材料成本以及发放自己工人的工钱。

这是一个严密的产业链,若是有一个链条中断,那就将是一场灾难。到时就会从战争经济战争财,变成战争灾难。

而最重要的那个链子,就是得打胜仗,其次就是能从战争中得到足够的战利品。

大汉不能得胜吗?

大汉不能从战争中收回成本吗?

王坤想了想皇帝率领的军队一直以来的战役,不论是在前明时还是在大汉之时,他们似乎没有过亏本的时候。

“看来你明白了,是的,我们难道打不赢日本打不赢东吁?不,我不这样认为。我们拥有数量庞大的常备军,拥有先进的火器,最充足的训练,还有完备的后勤补给体系,这不是明朝时的卫所军,也不是隋唐时的亦农亦兵的府兵。”

“说起来我们汉军与宋朝的禁军类似,都是常备军,但我们比他们强多了,不是吗?我们有强大的舰队和猛烈的炮兵,甚至还有骠悍的骑兵。这样的军队为什么还打不赢?”

“这其实就跟做生意似的,我们手里握着的,可是极好的商机,稳定可靠的利润,为什么还不敢上呢?”

王坤笑了起来,“陛下建立的大汉军,战无不胜,尚无一败呢。满清和蒙古都先后屡败汉军阵下,区区日本和东吁,自然也不是敌手。”

刘钧哈哈大笑,“这是包赚不赔的买卖,我们没有理由去错过。”

“日本有两千多万人口,距离我们也极尽,许多海军将领都曾提议朝廷与欧洲来的殖民者争夺南洋诸岛。可是日本这么一块肥肉摆在面前,我们为什么要急着舍近求远?”

“拿下日本,这两千多万人若成为劳力,那朝廷的道路网线就能四通八达,联结每一个省份,甚至等我们将来灭掉东吁后,能从京师大马路直接连到云南,连到大理,连到阿瓦,连到仰光海口。”

“只要能吞下日本和东吁,大汉就能得迅速腾飞,在二十年内,把帝国的西南边界,一直推到南面大海边,甚至五十年内,能把整个南洋群岛都给征服。”

王坤听的都有些热血沸腾的感觉,虽然他只是个去势的太监,不过他承认,这一刻他确实热血沸腾了。

皇帝的雄心伟略让他深深折服,这是一位真正的雄主啊。

刘钧一回头,见到王坤那脸上泛红的激动模样,笑了笑。

说来容易,真正要实现当然不简单,别说五十年,如果国策不变,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也许百年,中国能把中南半岛和日本朝鲜吞并,至于南洋群岛,那可是一片浩瀚的海洋,拥有无数的群岛,一座座岛的征服过去,需要的不仅仅是武力,还有时间。

百年时间,变化太大,谁也不能保证大汉百年内国策不变,内部不会有变化。但他希望他能够把这种开拓和进取的精神传递开来,只要国人都有了这样的开拓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好了,我要出宫一趟,你去通知一下当值的侍卫亲军和厂卫。”

“要出京吗,是否通知禁卫军和五城兵马司、警察厅、顺天府?”

“不必兴师动众,我就在京里走走,微服出行。”刘钧交待。(未完待续。。。)

'正文 第617章 开放'

“眼看着就要过年了,我们真的不去拜访座师、房师?”

“陛下明旨诏告,大汉及第举人、不得拜主考官、同考官,如有违者,都察院弹奏。。。兼得呼主考总裁为恩门、师门、座师,亦不得自称门生。天子此举意在矫治擢第于公朝,却谢恩于私室的薄俗,我觉得很有道理。“

刘钧一身普通的直裰和幞头,走近德国菜馆的时候,竟然听到馆子里有几名读书人在高谈阔论。

他们的声音不算太大,但此时店里刚好人不多,因此刘钧倒一字不落的听的清楚。

他嘴角一扬,倒没想到馆子里还有士子在此,更料不到他们谈的是这件事情。

自隋唐开科举以来,科举制度越来越守备,国家取才也主要以科举选才为主。尤其是到了明代时,科举更是昌盛,秀才都有数十万。由于国家取士皆以科举,而科举中考官掌握着举子的录取。

因此考官对于举子,可谓是恩情尤重。大明的考生录取后,都要向主考官谢恩,称主考官为师门、恩门、座师,称同考官为房师,而自称门生。

甚至慢慢的,这种师生关系渐渐演变为朋党关系。

生员之在天下,近或百千里,远或万里,语言不通,姓名不通。可一登科第,则有所谓主考官者,谓之座师。有所谓同考官者,谓之房师。同榜之士,谓之同年。同年之子,谓之年侄。座师、房师之子,谓之世兄,座师、房师称考生为门生。

而门生之中所取中者,谓之门孙,门孙称其师之师,谓之太老师。

本来只是国家正常的选拔人才的一道考试程序。这是受朝廷安排,考生也是遵循制度应考,考中了也是因为考生的能力足够了,被录取了也是正常。

这之间本是公事公办,公平公正,无谓施恩受恩。可是从明朝开始,这种关系却在迅速变化,你录取了我,你就是我的恩师。我要录取你,你就是我私人。

于是。会试过后,新进贡士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结伴去拜谢座师、房师。甚至到了后来,不仅仅是会试这样,就是乡试也是如此了。

天下南北各地的士子,士子和朝廷的官员,他们通过一场科举考试,就迅速的攀起了关系,结成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甚至往往在朝中结成朋党。

明代的党争,许多同党就是座师门生同年等这些关系结起来的。

刘钧当然不愿意看到明代的这种恶习继续。

今年科举会试,刘钧就没按照明代传统,以次辅做主考官。而是选了民务卿李邦华为主考总裁,同时又多选同考官。之后更是明确下诏,禁止考生认座师房师,更不许他们自称门生。不许拜谢送礼。

科举是国家的公正选拔考试,不能成为考官们施恩市惠之机,更不许官员与考生借此攀连。以此朋党。

这个禁令其实早在北宋之时就有过,但禁之不绝,明代之时,愈演愈烈,刘钧连下数诏申明此事,并在会试发榜当天,派了锦衣卫、东厂、都察院等监督部门的官吏到各个考官家门前守着。

当时不少士子兴匆匆赶到李邦华等考官府上,不顾朝廷诏令想要拜谢恩门。结果毫不例外的被登记了名字,然后被警告了一番。

这一次口头警告加记名一次,若有再犯,则将直接取消贡士资格,甚至严厉者还可能会受到禁考的处罚,最严重的将受到终身禁考的结果。

看到朝廷如此严厉的来真的,许多兴奋的贡生终于灰溜溜的回去了。

朝廷录取的士子,士子不感谢朝廷不感谢皇帝,却要感谢考官,这如何难让刘钧忍受。就算要谢师恩,你也应当是谢那些教授你们学问的真正老师,而不是那些录取你们的考官,这不是谢师恩,也称不是师,刘钧绝不允许。

“年后的庶吉士考试大家有信心没?”

一个士子转移话题,门师门生关系现在为朝廷所禁,因此这几个士子很聪明的没有多谈。拜座师对于贡生来说当然是好事,他们原只是普通的读书人,而能够担任座师的,按明时制度,主考一般为次辅,其余同考官,也至少是尚书、副都御史等三品以上朝中高官。

拜个门师、房师,就能迅速在朝中得到数位实力靠山,对他们今后的仕途自然是极有帮助的。而对那些考官来说,这些年轻的新科进士,都是将来朝中的新贵,早早的拉一把,也是助力,对他们将来或者对自己的家族后人来说,当然也是极有好处的。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拜门师才会这么火。现在朝廷不让拜门师,对于考生们来说固然有些损失,可如果大家都一样,那也是能接受的。

“听说今年的庶吉士只选三十人,天下数十万读书人,今科最终考出三千举人、六百进士。如今为庶吉士,更只三十额度,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啊。”一士子感叹。

“还是太冲兄和炎武兄、百史兄最逍遥,不必再考上一回,殿试一过,名列一甲前三。”

那人说的这三人,却正是今科的一甲三名,太冲名黄宗羲,复社社长,本科状元,更是连中三元,乡试解元、会试会元以及殿试状元,名动天下,兼之与他同考的四位弟弟也全都中得进士,因此黄家五兄弟一门同登第,黄宗羲连中三元夺状元,成为如今天下正热议的话题。

黄宗羲连中三元成为状元后,立即被皇帝钦点为翰林院修撰,这是个正七品的官职。

顾炎武顾继坤和陈百史陈名夏两人,也都是复社领袖,这次分别被钦点为榜眼和探花,他们两个同被授为翰林院编修,正八品官。

这也是一甲的特别待遇,一甲只有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三人按惯例都是直接进翰林院,明朝时称之为观政。

明代时翰林院的官员具有两重意义。一是做为参预机务的内阁成员,内阁成员称大学士,因而内阁与翰林院为一而二,二而一的机构,这也是晚明时只有翰林出身才能入阁的由来。自成化后,不但内阁,连六部长官也都形成了必由翰林官充任的潜规则。

明代的翰林院也包括了唐宋时代的秘书监、史馆、著作局、起居郎、舍人等职责。

翰林院也是极尊贵的。

不过到了大汉朝,虽然各种部衙名称都是沿用明代,但职责上却已经大变了样。就如内阁大学士从过去的五品到了现在的一品。翰林院的职责也大为改变,如果说司礼监现在成了皇帝的宫内办公厅秘书处。那么翰林院现在的职责则成了皇帝在宫外的秘书机构。

相比起来,司礼监的职权更重,他们随时随地的为皇帝服务,而翰林院也内阁完全分开,承担部份秘书事务,他们的明确职责则是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并且还有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备天子顾问的职责。

因此他们其实也是相当清要的地位。

虽然如今大汉朝中格局改变。再没有主六部和进内阁必先经翰林的旧规矩了,可毕竟按新制,普通的举人中了进士后,得先去京师大学进修四年。包括两年读书,两年部衙和省府衙门实习经历,才能正式授官,一开始也只能从八品官当起。得先到县里做佐贰官做起。

而一甲三名,不但能得到状元等巨大声名赞誉外,他们还能直接进入翰林院。状元一进去就是正七品,榜眼和探花也是直接就是正八品,这比起其它的进士们,等于就节省了四年仕途时间,何况还是直接从最清贵的翰林院开始做起呢。

这伙士子,却正是黄宗羲等人。

一甲三名都在这里,黄宗羲、顾炎武还有陈名夏,此外还有同科进士夏允彝、徐孚远、黄淳耀、杨廷枢四人,这四人也是如今复社的领袖,都是文采斐然的才子。正是在他们的领导下,原来由张溥张采二张联合江南诸社成立的复社,最初时本只是以砌磋八股,复古唐宋,现在却在黄宗羲等人的带领下,主张经世致用之学,关心和研究社会问题,关注民生,反对空谈。

此次七人一同登第,复社三百多名参考举人中,更有一百多名新科进士,可谓一大盛世。

京师百姓,士林学子们,甚至已经给七人送了一个称号,复社七君子。

这也是继当年东林七君子,复社四公子后,又深得士民称赞的士林新兴才子。

刘钧身边跟着一名东厂大掌班跟随,他身为东厂大掌班,还能跟随着皇帝微服出巡,自然也是办事很得力的,眼力更是不凡。他只打量了那边几眼,便已经将这些人认出来了。

“公子,那边是复社七君子和江南五才子。”

复社七君子刘钧倒是听说过,最近黄宗羲等人可谓是火遍天下,这里面还有他的一份功劳呢,要不是他特意提拔,黄宗羲连会元都没被选上,更别说钦点状元连中三元了。

大掌班在旁边轻说的解说了一遍。

“黄宗羲、顾炎武、陈名夏、夏允彝、徐孚远、黄淳耀、杨廷枢七人都是新科进士,且俱是江南复社领袖,因此时人称之为复社七君子。而吴伟业、陈子龙、吴应箕、周钟、顾杲五人,也都是江南人,且一样曾是复社领袖,不过他们都早科场先登,如今都在京中为六七品的主事、给事中等官,因五人才情极佳,故京中呼为江南五才子。”

刘钧听到吴伟业等名字时,也有些印象了。吴伟业曾是复社首领张溥的门生,与张溥还是同科中的进士,当年他会试第一,殿试第二。吴伟业诗做的极好,是当今诗坛才子。

他先是授翰林编修,后来又充东宫讲读等清贵官,现在任正五品左庶子。

陈子龙则是崇祯十年进士,任过绍兴推官,如今任七品兵科给事中。

其它三人也多是三十出头,在京中担任着六七品的官职。

“陛下,要不要回避一下?”

这些人基本上都见过刘钧,掌班怕他们认出皇帝来。刘钧笑了笑,他今天换了身衣服。也稍稍改变了下兼容,现在只是一个普通的编修,只怕这些人就算见到也认不出来。

“无妨。”

那边的七君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