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汉箭神-第2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在没让他感慨太长时间,窦婴和董仲舒就连袂来访,紧接着,陈氏兄弟也来了,吵着要给梁啸接风洗尘。梁啸不好推辞,只得应了。家里虽然奴婢齐全,但是荼花儿等人都没来,妻妾中又只有月亮同行,梁啸本来以为会比较麻烦,不料月亮再一次表现出了出梁啸想象的能力。她到厨房去看了一眼,查点了现有的食材,又安排人紧急去市中采买,时间不长,就安排好了堪称丰盛的酒席。
梁啸很意外,再一次折服于刘陵的眼光,让月亮随行就是刘陵的主意。
酒过三巡,窦婴主动说明了自己的用意。
“田汀×耍菟凳遣本笔苌耍源膊黄稹V劣谡婕伲菜挡磺濉2还庖彩呛檬拢缃裼反蠓蚝补胸┫嗍拢忍锿‘在行多了。如果能借此机会促成丞相易位,以后做事会方便很多。”
梁啸端着酒杯,沉吟不语。一来一去,他在庐山住了几个月,有机会跳出朝堂看朝堂,很多事情看得清楚了许多。窦婴的确有能力,有抱负,但是他后继无人,窦陈两家子弟中,没有一个能有他这样的能力和眼界。陈氏兄弟就是最明显不过的例证。和他们共事,不能期望太高。
“对眼前的朝局,窦公有什么高见?”
窦婴眉心微蹙,梁啸的态度过来于隐晦,不如他预期的那般激昂。他看看梁啸。“伯鸣,你这是怎么了?是不是有些灰心了。这可要不得。人生事如日月,难免有明晦,岂能因一时失意而心灰意冷?”
梁啸笑笑。“我不是心灰意冷,我只是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而已。如今朝廷面临的困难无非这么几个:一是匈奴人即将南侵,河西不稳;二是大河再次决口,山东水患已经一年多,还看不到解决的希望;再其次,恐怕就是……”
梁啸停了下来,目光从诸人的脸上一一扫过,最后落在了董仲舒的脸上。董仲舒愣了一下,随即无声地笑了起来,尴尬中带着几分得色。他的文章虽然还没有最后定稿,却已经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他为此非常满意,甚至有几分自矜。以前他最不愿意看到梁啸,因为梁啸不按套路,常常让他拙于应付,现在梁啸看了他的文章,一句批评也没有,他终于能在梁啸面前心安理得了。
“文章当然要写,但也不能只有写文章的。”梁啸露齿一笑。“董夫子,文因时而作,秦朝的经济得失是不是可以告一段落,先研究一下大河的变迁史?”
“大河的变迁史?”
“是啊,欲治河,自然要先知河事。我想知道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历代典籍中有关河水的记载。知道来龙去脉,方能因势利导,治标务本,你说是不是?”
董仲舒沉吟片刻,有些犯难。“这事倒不难,只是繁琐。那么多的典籍要翻检,耗时耗力,恐怕一时半会的完不成。治河是大事,耽误一天,不知道会多死多少人。”
“夫子所虑甚是。所以我想请天子下诏,安排一些人给你做弟子,协助你完成这项研究。”
董仲舒的眼睛亮了起来。他有一些弟子,但那是私人关系,朝廷不负担任何费用。这些人跟随他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人是真的为了求学,有的人却是为了入仕。自从他被天子冷落之后,那些一心想入仕的人已经渐渐疏远,其中就有他曾经最器重的吕步舒。
如果由朝廷出面给他配备弟子,这些人就有了官方身份,等于入了仕,自然能安心的协助他研究。
“能行吗?”
“我不知道,我只是有这样的想法,天子能否同意,我还不敢断定。不过,我有一个要求。”
“你说。”
“你要坚持现在的研究方法,不能再面壁造书,徒耗精力,最后却作茧自缚。如果再出现天人感应之类的言论,我还是会找你麻烦的。”
董仲舒顿时面红耳赤,窘迫不堪。
窦婴见了,连忙打岔。“伯鸣,董夫子的文章你看了么,感觉如何?”
“没有《春秋繁露》那么宏大,但胜在扎实,言之有物。”梁啸咂了咂嘴,露出一抹狡黠的笑容。“夫子,我毁了你几十年的努力,你不恨我吗?”
董仲舒顾左右而不言。
他当然恨梁啸。一辈子的努力都被梁啸毁了,岂能不恨。他如今已经年近半百,余日无多,就算再努力,又怎么可能写出堪比《春秋繁露》那样的大文章。不过,他也不好意思说这是梁啸的责任。他创立的理论听起来很宏大,天地万物,无所不包,可是最精华的“天人感应”在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却也证明了这个理论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美,就算梁啸不起来反驳,将来也要被后人耻笑。
“为了表示歉意,我想为夫子提供一个流名千古的机会。”
董仲舒怦然心动,却又抹不开面子,迟疑的说道:“什么……机会?”
“我得先问夫子一句,是要生前名,还是要身后名。”
“这个……怎么讲?”
“夫子先告诉我你的选择吧。”
董仲舒略加犹豫。“身后名吧。”他笑了笑。“老朽如今也算有名,不用再追求了。”
“夫子高明。”梁啸挑了挑大拇指。“我想请夫子做一部大书,不说三皇五帝,只说春秋以来之事,至项羽垓下而止。仿春秋例,依年纪事,考核典籍,辨误就正,详加考证……”
董仲舒忽然想起了司马迁说过的话,一时心潮澎湃。如果说司马迁还是小孩子,最多只能算是一个志向,那梁啸的建议可行性就明显大多了。只是如此一来,恐怕他的余生就要全部投入进去了。然而,一旦写成,他也就千古留名了,不说别的,仅是续春秋这个名头,就足以让他继圣人之踵。
窦婴也有些心动。“伯鸣,这可不比治河容易啊。”
“的确不易,所以我才觉得非夫子无人能当。”
董仲舒听了梁啸这句话,豪气顿生。“既然君侯如此说,那老朽就当仁不让了。只是不知道君侯打算如何安排。要完成这件事,不仅需要人力物力,更需要收罗大量的典籍。”
“如果陛下同意了,我会尽可能做出让夫子满意的安排,力保夫子不用为琐事担心,一心一意的完成这项大事。”
“那好,我就等你的好消息了。”
梁啸转过头,打量着陈须、陈蟜兄弟。“贤昆仲,你们也想分一杯羹吗?”
陈须笑笑。“好啦,梁伯鸣,我知道,我们兄弟欠你的人情。只要能还上这份人情,你就随便开口吧,我们兄弟理亏在先,今天就躺下来,任你宰割了。”
陈蟜也说道:“是的,反正你梁伯鸣也不是亏待朋友的人,我们相信你。”
梁啸也忍不住笑了。“既然如此,那我就不客气了。夫子修书,需要一个安静的场所,也需要稳定的生活供应,你们兄弟是不是帮着解决一下?”
陈氏兄弟互相看看,不约而同的点点头。“没问题,我们回去商量一下,一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以我们手中掌握的生意,多了不敢说,每年支出三五百金,应该不成问题。”
窦婴坐在一旁,看着梁啸不经意之间就敲定了一件大事,心中暗自赞叹。他相信,梁啸绝不是信口开河,他肯定是有了什么计划,只是没有明说。
窦婴眼珠一动,未语先笑。“伯鸣,董夫子有大事可做,我呢,可有用武之地?”
“小子岂敢安排窦公这样的前辈。”梁啸半真半假的笑了两声。“不过,有件事,也只有窦公能够调度。不知道窦公有没有兴趣?”
窦婴慨然道:“你说。”
“你送到淮南的文稿,我看到了一部分,叹为观止。这部书一出,虽然不能和董夫子将来要写的大作相提并论,却能令人眼界大开。我希望窦公可以再接再厉,让他们走得更远一些,直至天涯海角。”
“天涯海角?”窦婴抚着胡须,沉吟片刻。“你是要我再编一部《山海经》吗?”
梁啸抚掌而笑。“窦公果然慧眼如炬。没错,天文地理,天文的事有太史公在做,地理的事就请窦公一肩挑,再加上董夫子的人文,那可就是天地人三才俱备了。”
窦婴等人听了,愕然半晌。天地人三才,梁啸果然好大的手笔。窦婴目光一闪,嘿嘿笑道:“梁伯鸣,天地人三才都齐备了,那淮南王做什么?论学问,他可是当世唯一能和董夫子抗衡的人物啊。”
梁啸谦虚的笑笑。“他啊,现在一心研究物理,都是些不登大雅之堂的小技。”
第554章快刀
梁啸在宫前翻身下马,将缰绳扔给庞硕,带着荼牛儿快步进宫。宫门口的卫士正准备上前查验梁啸的门籍,郎中令李广从里面赶了出来,老远就挥手叫道:“伯鸣,伯鸣。”
梁啸见了,连忙躬身行礼,笑嘻嘻地迎了上去。卫士们见了,连忙堆起笑容,退了下去。
李广赶到近前,抡起巴掌,重重地拍在梁啸肩头。梁啸咧了咧嘴,却没有让。李广上下打量了他两眼,满意地点点头。“嗯,没养废了,精气神倒是更足了。”
“精气神不足,也挡不起将军这一掌啊。”梁啸挤挤眼睛。“在宫里呆闷了,想出去跑一跑?”
“是啊。”李广也不客气。“怎么样,在天子面前帮我美言几句?”
“我尽力而为。”梁啸顿了顿,又道:“能不能出征的事,暂且放在一边。将军最近射艺可有进步,要不待我见过陛下,咱们出去较量较量?”
李广眼睛一瞪,随即大笑。他搓着手,连声答应。“好啊,自从你离开之后,我就找不到对手了。好久没射猎,这次去猎个痛快。好小子,果然还是你知道我的心思。”
梁啸大笑,和李广并肩而行。一路上,持戟当值的郎官看到他,不管认识不认识,都点头致意。到了殿门口,秦歌从里面迎了出来,快步走下台阶。“李将军,你留步,我陪伯鸣进去就行了。”
李广点头答应,又冲着梁啸握了握拳头。“我等你。”
“没问题。”梁啸摆摆手,跟着秦歌上殿。秦歌笑道:“怎么,一回来就要和李将军较量?”
“就算我不找他,他也会找我的。与其被动应战,不如主动挑战。”
“说得也是,李将军最近闲得很,找不到对手的寂寞啊。”
“可不是么,没有对手是寂寞的。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更是其乐无穷。”
大殿里传来天子的笑声:“庐山是不是火气太盛,把你养得如此好斗?”话音中,天子迎了出来,站在门槛内,笑盈盈的看着梁啸。秦歌见了,暗自梁啸使了个眼色。亲政之后,天子从来没有主动迎过谁,再敬重哪个大臣,最多是目视他入殿出殿而已。
梁啸紧赶两步,赶到天子面前,没有行礼,却盯着天子打量了两眼,然后长出一口气,躬身一拜。
天子被他近乎无礼的举止搞糊涂了。他歪了歪嘴。“怎么,怕行错礼?”
“陛下恕罪。臣听说陛下操劳国事,日理万机,担心陛下憔悴。如今见陛下精神旺盛,臣这颗心总算放下了。情急失礼,还请陛下恕罪。”
天子愣了一下,随即笑了起来。“你会担心我?不会是骗我开心吧?”
“臣岂敢。”
“好吧,我就当你是真的了。”天子伸出手,挽着梁啸的手臂,将梁啸拉到殿中,来到御案之前。御案上,堆着一大堆简策,旁边还有几张案几,徐乐等人都在,笑眯眯的看着梁啸。梁啸一一拱手见礼,寒喧了几句,这才在天子右手侧的案后对面入座,坐在他对面的就是平阳侯曹时。
“看到这些人,先猜一猜我们刚刚议的是什么事。”
“唯!”梁啸躬身领命,看了一眼对面的曹时和他左手侧的卫青,便道:“有这二位君侯在,恐怕只有西征之事。”
天子耷拉着眼皮,眼神闪烁。“你没听说吗,山东大河又决口了,定陶国一片汪洋。这种情况下,你觉得还能出兵吗?”
曹时等人也下意识的屏住了呼吸,把目光投向梁啸。西部诸郡的大军已经集结待命,按照原本的计划,他们此刻应该在出征的路上。因为山东大水,天子生怕引起非议,一直犹豫不决。究竟是打还是不打,正反两面意见争执不下,他们的心悬在半空中已经很久了。
“臣以为能不能出兵根本不是问题,要考虑的应该是怎么才能取胜。”
天子精神一振,重新抬起眼皮。“不出兵不行?”
梁啸侃侃而谈。“陛下,不仅不出兵不行,出兵打了败仗也不行。匈奴人得到河西就会罢手吗?肯定不会。有了商路的财富,有了羌人的帮助,他们会得寸进尺,进一步图谋武威,进而逼迫陇西,转而攻击朔方。届时西北必然烽火四起,一片狼藉。是以……”
梁啸说到这里,停了片刻,环顾四周,这才掷地有声的做了总结。“以战止战,战之可也。”
天子眨眨眼睛,没有说话,心里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经过这么久的讨论,这样的前景早就想到过。不过,从梁啸嘴里听到这句话,他还是安心不少。至少在这件事上,梁啸的意见和他一致。
“出兵征战,无非趋利避害。出征河西,无利可趋,有害可避,是以出兵势在必然,根本不应该讨论。要讨论的只有一件事,如何才能取胜……”
徐乐打断了梁啸。“可是山东大水,流民四起,如何能出兵征战?以朝廷眼下的财力,救灾、征伐,不可兼得。难道说,要坐视百姓辗转于泥途于不顾,却要争那塞外蛮荒之地?”
“不然。”梁啸虽然和徐乐相处愉快,可是此刻是御前争辩,不能容情。他反问道:“山东百姓是百姓,西北百姓就不是百姓?”
徐乐毫不退缩。“诚如君侯所言,西北百姓是百姓,山东百姓就不是百姓?”
“非也。”梁啸说道:“不论是山东还是西北,都是大汉的子民,都不能弃之不顾。山东大水,百姓可以到周边郡县逃难,可是匈奴来袭,西北的百姓又往哪里逃?这几十年来,被匈奴人掳走的百姓还少吗?他们被匈奴人当奴隶,埋骨异乡,难道不比山东的百姓更苦?”
徐乐语塞。
“再者,出征河西,也并不等于弃山东百姓不顾。陛下,臣以为,大河决口非一日之功,若不能治其根本,恐怕只是劳民伤财。河欲治,却不能急在一时,需做长远打算。”
“梁君侯,你可不是信天意的人啊。”严安开了个玩笑,缓和气氛。“可是你今天所说,怎么似曾相识呢,莫非你也易弦更张,相信望气之说了?”
“我不信天意,我信天道。”梁啸也笑了起来。“严君,主父君,你们都是山东人,可是未必知道大河其实时常决口,只是不如这次之烈。往年决口,都由各郡县自己处理了,未曾惊动朝廷而已。”
“有这事?”徐乐吃了一惊。
天子也愣了一下,沉吟片刻,仿佛想到了什么。“好像是有,历年上计,常见诸郡县有治河之事。不过见惯了,也没往深处想,只当是小决小溃,各郡守邀功而已。”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河决口,也不是一年两年形成的。欲治河事,必先知大河为何如此。陛下,臣观董夫子文章,甚有感触,敢请陛下命董夫子再作一篇文章,研习大河几百年来的变迁,再招募有胆略,愿赴险之人,考察沿河地理,为根治河患作准备。”
“根治河患?”不仅徐乐觉得可笑,就连天子都觉得不可思议,看看四周,欲言又止。
梁啸毫无愧色,不紧不慢的说道:“当尧之时,天下洪水汤汤,鲧禹父子相继,不过二十余年便竟全功。如今不过是山东出现小范围的洪水,诸君何以觉得不可治?”
众人愕然,一时无言以对。没错,这场洪水比尧时那场遍布天下的大洪水小多了,为什么不能治?
天子心中大喜,险些笑出声来。梁啸一句话解开了他的两个心结。一是眼前的现实问题:黄河的问题来源已久,不是一时半刻之间就能解决的。二是政治舆论,既然上古的圣君尧在位的时候都能生洪水,为什么我在位的时候就不能有洪水?如果说出现灾异就是在位之君失德,那尧岂不是更失德?
眼前这些人啊,都为尊者讳,不敢说。他们不是不知道尧时的洪水,而是碍于尧的圣人之名,不敢拿那件事来比较。唯独梁啸这种不在乎神圣的人,才会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把这句谁都知道,但是谁都不肯说的事揭露在所有人面前。
有时候,还是梁啸这种无所畏惧的武夫能做事。也正因为如此,董仲舒虽然学富五车,在梁啸面前却不堪一击。
天子强忍着笑,摆摆手。“那也不能坐视河水横流,山东百姓流离失所吧?”
“陛下,可以安排移民,将受灾地区的百姓分批徙往周边诸郡就食,由沿途郡县提供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特别是江南,据臣所知,不论是会稽还是豫章,抑或是江夏、长沙,都有不少可供开垦的土地,就是长安附近也有上林苑嘛。历代先帝都有开上林苑供无地贫地耕种的先例,陛下何不效仿?”
上林苑是天子御苑,普通百姓不得擅入。天子扩建上林苑的时候,就曾经引起不少非议。如果在此之前数年提议开放上林苑,天子肯定不愿意听。可是现在情况不同,他已经焦头烂额,只要能缓解山东水灾引起的舆情,别说上林苑,就算把长安周边其他的苑囿都开放,他都不会反对。
更何况长安附近的流民毕竟有限,大量的流民会就近安置,开放上林苑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他的损失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天子连连点头,虽然还没有说,但意思已经很明白了,他同意梁啸的建议。
“如此一来,各郡县要支出大量的粮赋,朝廷恐怕拿不出更多的钱粮来支持出征了。”
“是的,所以要请二位君侯想想办法,如何才能以战养战,甚至捞上一笔,补点缺口。”
“这怎么……可能……”曹时哑然失笑,话说了一半,他又咽了回去。别说不可能,眼前这位冠军侯梁啸就是成功的案例。他当年出使西域的时候中有十来人,愣是拖得西部匈奴元气大伤,自己还赚了一个大宛公主。如果他现在说不可能,那天子可能就要换人了。
他偷偷地看了天子一眼,果然正好撞上天子充满期望的目光。曹时无奈,只得强笑道:“还请君侯多多指教,如何才能以战养战?”
梁啸笑了。“这件事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君侯,不仅是我,还有很多人能给你建议。除了你身边的长平侯之外,御史大夫韩公,郎中令李将军,镇守北疆的程将军,他们都有类似的经验。匈奴人并没有那么可怕,上有陛下调度,下有将士用命,我军完全可以打得他们满地找牙。”
天子眉梢一动,立刻明白了梁啸的意思,不动声色的笑了笑。看这情形,不派李广出征恐怕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只用集中所有力量,才有可能实现梁啸所说的以战养战,从匈奴人身上捞点好处,补补山东大水带来的缺口。以曹时的能力恐怕不足以支撑这一场关系重大的战事,至少他没有足够的信心。
梁啸一到,快刀斩乱麻的解决了天子的犹豫。
其实在此之前,两种不同的意见已经僵持了很久,天子心中也有了基本的决定,只是需要一个有足够份量的人来表态支持。而梁啸就很好的承担了这个重任。同样的话,在别人嘴中说出来,可能就没有他说出来那么可信。比如以战养战,曹时、卫青无论如何也不敢说,就连李广也未必有这样的自信。
解决了流民安置问题,剩下的问题就好解决了,怎么才能以战养战,尽可能减少朝廷的负担。
梁啸建议,先派人出使西羌,行连横合纵之策,分化羌人内部,再用重兵出击,一举歼灭那些一心要与匈奴人联合的羌人部落,恩威并施,稳住羌中。与此同时,派精锐骑兵出武威,主动出击,深入匈奴人的腹地,打乱匈奴人的部署。
经过几位大臣反复商议,天子最后做出决定,由曹时、卫青统三万步骑出陇右威慑羌人,由李广、梁啸统两万精锐骑兵出武威,奔袭匈奴人。
众人赞同,唯独梁啸提出了两个异议:一,他推荐大行令王恢代替自己随李广出击;其次,将李广部的两万骑精减为一万人,一人双马甚至三马,减下来的一万人充当步卒,转到平阳侯曹时麾下,以保证对羌人形成足够的威慑力。
天子不解。“那你呢?”
梁啸躬身道:“陛下,臣愿意与韩公一起,留在陛下身边,枕戈待旦,随时准备补刀。”说着,他竖起手掌,做了个砍人的手势。
天子忍俊不禁,点头答应。“也好,有你和韩公留守,就算有什么意外,也足以应付了。”
第555章死士
大行令王又惊又喜。
他不是没有请求出战,但天子一直没有答应。当时是计划一路出兵,有曹时、卫青两个天子亲信为将,根本不需要其他人,连名将李广都没有机会。现在不同了,梁啸建议分兵出击,不仅李广有了机会,他王恢也有了机会。
王恢很意外。李广和梁啸关系亲近,梁啸推荐他很正常。可是他王恢和梁啸的关系却限于公事,私下里的接触非常有限,梁啸推荐他出征,而且是代替他自己的位置,这让王恢很感激。
这也让众人看到了梁啸的沉稳持重。他留守后方并不是想偷懒,而是肩负着更重要的责任,万一前线不利,或者其他方向,比如南越,出了问题,他和韩安国就可以出击,朝廷不至于无人可用。
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