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的朝阳-第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既然如此,那我多虑了!”
得到大人肯定的答复之后,邝贤俦总算是松了一口气,在英国有着偷师经历的他自然知道,有些技术上东西防是防不住的,不过既然技术不在热风,那自然也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十月!”
在离开钢铁厂施工工地的时候,唐浩然则在脑海中思索着这个时间,这是邝贤俦以及负责设备安装的约翰逊工程师给出的时间,相比于之前的计划加快两个月,这是因为许多基建工程在设备到位前即已经完工。
只要投入足够的设备与人才,便能够把工期压缩至最短,对于后世这一最简单的工程原则,唐浩然自然采用了拿来主义,就像……透过车窗,看着那些穿着棉袄,扛着工具排着队往工地上赶去的劳工,唐浩然的眉头不由的一皱。
现在的特区几经扩大已经再是当初的4平方公里,根据一个冬天修建的几十公里简易道路拉出的框架,特区面积超过36平方公里,如此“庞大”的城市,未来交通如何保证?
有轨马车!
这是府中的那些人给出的答案,无论是上海亦或是欧美其它国家,这个时代的城市公共交通就是有轨马车,几匹马拉动一节木质车厢,马车旁站着一名身着黑色复古披肩的马夫,车厢正前方的车门口站着两名古典装扮的票务人员,这就是这个时代的公共交通。
可这样的公共交通能够满足特区的需要吗?
更何况对于唐浩然来说,他希望特区在意味着现代,象征着未来,难道还用那些拖着粪兜马作为城市交通工具吗?这种原始的交通工具自然与唐浩然心目中的现代与未来无法相提并论,更何况从购马再到养马,对府中而言根一直都是笔庞大的支出。
一路上唐浩然看到一辆辆拖着砖石的马车,正是那些马车将砖块以及石料、水泥运往特区的各个角落,那些负重数吨的美式货运大马车,把特区那一条条平整的“夯土路”压的沟壑纵横,受限于筑路成本,在短期内的特区内只有部分道路进行硬化,而所谓的硬化亦仅是铺设石子,待到炼焦厂能够足够的沥青之后,再对路边进行硬化建设,绝大多数路面是传统的夯土路边。
难道亦正因如此,修建城中轨道供运货使用已经列入了特区的计划之中,而蒸汽机车的烟雾弥漫绝不适于城中,因此只能使用马车牵引,至于汽车,现在不过是刚刚发明,甚至连富人的玩意都排不上号,自然也谈不上应用,那除了用马牵引货车之外,还能用什么呢?
沉思间唐浩然的脑海中冒出四个字来。
“有轨电车!”
同时想到于另一个时空中曾乘坐过的有轨电车,伴着那“叮当”声古朴的有轨电车于城中穿行着,乘客不时的上车、下车……相比于马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载客更多,甚至运营成本更低。而在历史上,应该是在10年后,西门子公司发明有轨电车,现在技术上成熟吗?
“技术上似乎没有什么问题!”
想到于钢铁厂应用的大功率电动机,唐浩然立即意识到有轨电车于技术上的可行,有轨电车的核心就是一台电动机,甚至相比于汽车,原始的有轨电车技术更为简单,甚至并不比机器局制造的火车车厢复杂多少,相比结构复杂的蒸汽机车,电车的结构更为简单,更适应现在特区的技术水平。
“对,没错,就是他了!”
第85章机器局(第三更,求月票!)
1891年,光绪17年,初春,春雨绵绵。
运货的马车离开机器局专线后,缓缓走过厂地间泥水洼,拖着沉重的生铁、钢材以及木料往料仓走去,现在的汉城机器局,几经扩建之后,已经变成一座占地四千余亩大厂,规模堪称远东第一的铸币厂亦位于其中,每日运货马车不断往返于仓库与专线车站,将原料运进或将产品运出,终日不歇。
机器局西则一排连绵的厂房便是去年新建的机器工厂,其规模相比过去扩充十数倍,机器达四百余台,非但机器齐备诸如蒸汽锤、炼钢炉、化铁炉更是一应俱全,甚至工厂内还建成炼铁车间,添置了一台二手的25。55立方炼铁高炉,以炼铁供工厂使用,当然这座高不过11。4米的炼铁高炉最重要的用途还是作技术验证,供统监大人于此研究新型炼铁工艺。
自这座小炼铁高炉月前投入使用后,几经改造后,其日产量一跃达到50余吨,高炉利用系数更达到惊人的2。1/m3,甚至因原料不足而陷入停产,不过随着仁汉铁路筑成,仁川的焦炭以及从北部铁矿运来的矿石经铁路运至机器局,从而满足其生产需求,机器局则利同时引进了一台1吨碱性炼钢转炉以及两套轧钢设备,生产出铁路轻轨和建筑用钢材。
或许正得益于钢铁分厂对原料以及产品运输的需求,才使得其拥有厂区内目前仅有的厂内铁路,而在通往铁厂的铁路边,有一座半露天的工棚,这座工棚过去是用于生产铁路棚车,只是一座临时组装车间,在铁路棚车定单完成后,工棚便闲了下来,而现在这里却又忙活了起来。
在过去的十几天间,十几名机器局的工人、技师在唐浩然的带领下,于工棚内的轨道上,利用机器局生产的车轮、木板等零件,组装起了第一辆电车。
这辆有轨电车直接借用了铁路棚车的车盘,只是进行了适当的减重,蓝色的木制车厢带着金门的门边、窗边,虽谈不上富丽堂皇,可却也显得极为华丽,车厢内的木板涂着一层淡淡的清漆,露出了漂亮的木统,车厢两边的座椅也很是简单,有点像是公园中的木条椅,这瞧着似乎与机器局先前制造的客车厢区别不大,只是窗口上装上了玻璃。
而与火车车厢不同的是,在其车首部正面多出了三面玻璃窗,此时在这个怪模怪样的车厢里,几名工人正在忙碌车,甚至就连车底下,亦有两名工人凭着灯检视着。
“把这两根电线,对,就是这两根连接好,还有……”
在车厢中,唐浩然不时的指导着工人接好车厢内的电路,这辆电车于机器局中的标号为“东亚100型”,如果试验成功的话,其将是世界上第一辆有轨电车。
在过去的十三天间,唐浩然一心扑到了“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的设计上,上午处理完府中的公务后,便会立即来到工厂向工人和技师解释着图纸,另一方面还要挤出时间,设计的电车交通的电力系统,也就是电车上拖着的那条“辫子”以及城市中的架空触线,相比于电车,供电系统尤其是架空线网无疑是最为复杂的。
有如“蜘蛛网”般密布的架空线网在设计时碰到了太多的问题,幸好这些问题现在都已一一加以解决,并且与厂区中布设了一条试验网,而解决架空线网问题的正是郑廷襄,作为机械工程师的他,在电车的研制过程中给了唐浩然太多的帮助。
“大人,你就这有轨电车,真的能卖到海外吗?”
尽管意识到有轨电车于城市推广对百姓生活带来的便利,但郑廷襄却总会想起白种人对黄种人的歧视,他们是否能够接受这种由黄种人发明的新生事物?尽管它确实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改变
听罢,唐浩然笑着说道:
“想不到你会这么没有自信,先不说外国人买不买,现在咱们已经开始沿着特区的几条主干道铺设路轨,这有轨电车除去这一辆客车型之外,接下来咱们造的就是货车型,一辆电车长7。3米,黄2。2米,我估计去掉车厢后,货车型的载重应在10吨左右,如此一来,我们即可利用电车将建筑物资和工人运到特区的各个角落……”
就目前而言,这才是最重要的,养马的费用实在太过惊人,为了保障物资运输公司于仁川养了2700多匹马,每日开支多达三千元,这马果然是“贵族”的玩意,若是再加上购马的二十余万元巨款,足够于城内铺设几十公里电车轨道了,而且电车的运力亦远超过马车。
“租界里的那些外国人的眼睛又不是看不到,等到他们看到了电车的便利,到时候,自然会同咱们谈判引进技术,到时候,咱们再狠狠的敲他们一笔!就像他们卖给咱们火车的时候一样!非得出这口恶气不可!”
唐浩然口中的恶心指的自然是购买机车时的高价,尤其是后期维护保养的高价,被人宰了那么几刀的经历,唐浩然又岂能忘记,若非如此,又岂会令机器局研究机车。
大人这般一说,郑廷襄连忙竖起大拇指,由衷地赞道。
“大人,若非您的这个发明,恐怕这口恶气,咱们可还真出不了。”
不是我的发明,我只是剽窃别人的发明罢了!
每一次有所新“发明”后,面对属下的称赞时唐浩然虽说已经习惯,可脸皮依然还没有那么厚,尽管他在内心不断的对自己反复说着“发明别人的东西,让别人无物可以发明”,可谦虚总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
“矣,这话有拍马屁的之嫌了,这个电力,便是我不发明,我想你也不会放过电动机不是?”
笑看着郑廷襄,唐浩然却摇头说道:
“你不是已经开始在机器局试验用电机带动机器了嘛?你早晚会想到把它用在车上!”
电动机无疑是19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尽管这个时代其它国家的电动机尚不成熟,但最终在未来的几十年中,正是电动机改变了世界,改变了各国工业的格局。而最让唐浩然惊奇的恐怕还是他将电动机用于车间进行动力试验,这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颠复了他对中国技术人员的认知——他们的创新意识远超过自己的想象。
“大人,相比蒸汽机,电动机不但有着使用便利的优点,且更安全、动力亦更强,将将其应用于工业生产,以其高转速再配合大人发明的高速钢刀具,机器局的生产效率提高又岂止一倍,不过这试验并不怎么成功。”
高速钢,对于机器而言,这是机器局的第一个“王牌产品”,正是得益高速钢的应用,机器的产能方才得到很快的提高,而“发明”高速钢的正是唐浩然。
在高速钢“发明”之前,这个时代最好的刀具用钢是1865年,英国的罗伯特?墨希特发明了合金工具钢,一般能承受350℃的切削温度,加工一般钢材时切削速度可提高到1012m/min。而这一速度远不能满足唐浩然对工业产能的需要。
有鉴于此,唐浩然自然想起了另一种“原始”的工具钢——高速钢,在历史上其原本应该是泰勒和怀特一同发明,现在泰勒到了仁川,“发明高速钢”的重任自然落到了他的肩上,高速钢的技术并不复杂,相比于之前的合金工具钢,它能够承受550600℃的切削温度,切削一般钢材可采用2530m/min的切削速度、从而使其加工效率比碳素工具钢洽金工具钢分别提高了4倍和2。5倍以上,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曾使美国、英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切削水平出现了一个飞跃,从而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机械制造工业也赖以迅速发展。
不过尽管高速钢的冶炼并不复杂,但热处理工艺却较为复杂,必须经过淬火、回火等一系列过程。淬火时由于它的导热性差一般分两阶段进行。先在800~850℃预热,以避免引起大的热应力,然后迅速加热到淬火温度1190~1290℃,这是根据不同牌号实际使用时温度有区别,然后油冷或空冷或充气体冷却。过去一般工厂均采用盐炉加热,后来真空炉的使用也相当广泛。而在淬火后因内部组织还保留一部分残余奥氏体没有转变成马氏体,影响了高速钢的性能。为使残余奥氏体转变,进一步提高硬度和耐磨性,一般要进行2~3次回火,回火温度560℃,每次保温1小时。
以至于唐浩然足足在机器局用于炼制合金钢的坩埚车间中呆了近一个月,方才确定了十二个型号的高速钢,不过辛苦是值得的——高速的推广使得机器局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产能提高了近一倍。
现在郑廷襄之所以会提及此事,正是因为高速钢的成功,便得他相信,电机的使用亦能够提高工厂的生产速度。
“此话怎讲?”
唐浩然反倒有些好奇了,电机应用于机床不成功?这怎么可能?若是不成功又岂会有后世的机床。
“大人,您设计的电动机,不过只有78马力,其功率全不够动车间天轴,如想改用电力,非得设计大型电机不可,可大电机,因为一些技术硬件上的问题,一时却还造不出来。”
“大的造不成,那为什么不能先造小的呢?”
唐浩然笑着反问一声,原来就因为这个,解决这个问题再简单不过了,造成不大的,难不成就不能去造小的吗?
“既然它不能带动几十台机器,那是因为动力不能与蒸汽机相比,可为什么非要死守着天轴或者地轴,过去之所以用天轴或者地轴传动,是因为蒸汽机的功率大,且造价昂贵,使用不便,所以需要用一台蒸汽机作为一个车间的动力,可相比于蒸汽机,电动机无疑非常廉价,如果进一步缩小功率的话,比如其功率正好适用于一台机床,其成本自然也就更低了,这样不也就解决问题了嘛。”
“大人,您的意思是给每一台机床都加装电动机?”
点点头,想到后世那些拥有独立电机的机床,唐浩然便接说道:
“没错,就是给每一台机床都加装电动机。”
有时候记忆力太好,也是一个问题,过去几十年看过的书,读过的文章散落在脑海的深处,只有经过适当的“提醒”才能回想起来,正因如此,唐浩然一直尝试着试图将自己记忆中的东西完全抄写一份,可那却只是一个不太现实的想法,且说没那么多时间,就是脑海中散乱的记忆,总会影响到他的“发明”,就像现在,若非郑廷襄的“提醒”,恐怕还真想不起这个“革命性的创新”。
机床拥有独立动力,在使用蒸汽机的时代无疑是痴人说梦,但随着电动机技术的成熟,在20世纪初,西门子公司终于为机床安装了单独的电动机驱动,从而掀起了机床制造业以及工业生产的一场革命,在这场革命之前,工厂只能借助复杂的传动天轴或地轴驱动机床,不单危险且使用成本较高,更不利于提高机床加工速度,但机床采用单独电动机驱动之后,工业生产的面貌立即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变。
“这样不单避免了天轴或地轴传动传动带可能引起的工人伤亡,亦能令厂房施工更简易,厂房生产区更为整洁,既便是增加些许机器成本,也是可以接受的。”唐浩然接着又补充道。
“不过我想,这个成本应该不会增加!”
作为机械工程师的郑廷襄,仔细思索后,立即意识到机床采用单独电动机驱动之后对生产效率的提高,于是便不无激动的说道:
“大人,既然如此,那不如咱们现在就试试?”
“你看这机器局……”
手往工厂一指,唐浩然笑说道:
“你是这机器局的总办,至于怎么办,又岂需要请教我?这工厂中的事情,说到底,不还是由你作主?”
第86章见闻(第一更,求月票!)
初春,天气晴朗。
作为一名旅行家汤玛斯?福兰特在过去的两年间,从英国出发,沿途从埃及到印度,再到东南亚以及中国,而又来到了朝鲜,在朝鲜的旅程结束后,他会到达日本,然后再前往符拉迪沃斯托克,再从那里穿越西伯利亚,横跨欧洲以结束他的欧亚之旅,作为一名旅行家,他在英国相当有名,甚至还是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会员。刚过五十岁的他,肤色微褐,身材魁梧,穿着一身卡其色的猎装,颇有探险家的风貌。
作为旅行家,基于对东方国家的了解,原本对于福兰特而言,朝鲜只是东亚三国中一个不可错过的对象,可是当他踏上仁川港,于海关旁的朝鲜银行货币兑换处兑换了当地纸币后,他便发现自己被眼前的一切给惊呆了,更准确的来说,是仁川特区给他带来的惊讶。
沿着通道走出港口大楼的时候,大楼正对的一条宽达近百英尺的街道,与普通的街道不同,街道被用石条围出的边带隔成五条道路,最外侧两条道路是用马牙石铺成的路面,而中间的三条却是黑色的道路,就在惊讶于特区展现出来的不同时,突然但着一阵响声,他的注意力顿时被那响声所吸引。
“叮当、叮当……”
道路中央连绵的电线杆下,一辆蓝色的马拉……马在那里?
没有马!
在意识到没有马的瞬间,福兰特甚至特意眨了眨眼,以确定自己没有眼花,难道是用蒸汽机?可煤烟在那里?
没有马,也没有蒸汽机牵引的蓝色车厢正在均速朝着港口大楼驶来,惊诧的看着那驶来的车厢,若非对科学的深信不疑,福兰特甚至会惊叫着这一定是魔法。
这当然不是魔法!
“先生,如果你要去饭店的话,乘右侧通道电车,到至圣广场,只要五块铜元,”
港口处一名正下班的关员,也许是看到了福兰特的惊诧,便用英语向其介绍着,这1号线的电车投入使用不过才几天而已,别说是这刚来仁川的外国人,便是他驻仁川两年多的“老仁川”,对新奇的紧。
“电车?”
一个陌生的带着汉语式的英语传来时,福兰特更是诧异的看着身边的这名关员。
“就是电车,是我们统监大人发明的!”
这留着辫子的关员语气中满是一种莫名的骄傲与自豪与胸膛间流动着,甚至正是那从未曾有过的骄傲使然,使得他挺起胸膛对福兰特说道。
“先生,我正好要回家,我带你去坐一次电车!”
因为电车站并不在路边的关系,所以需要经涂着白漆的人行道进入位于路中央的车站,所谓的车站实际上只一个不到两英尺宽雨棚,到了站台,福兰特才发现位于铺路石间的轨道,这倒是与伦敦的马拉公共汽车有点相似,都是跑在轨道上。
唯独只有那不需要马拉的“电车”才是最让人惊奇的,伴着那越来越近的“叮当”声,比公共马车长出一倍的车厢停在了站台边,站台上等待的十几名乘客便直接上了车。
“买票了、买票了……”
车上的售票员在车厢里走动着,对此福兰特倒不陌生,在英国的时候,他也曾坐过公共马车,除去这辆车没有马拉之外,到和英国的公共马车没有什么不同,甚至就连车厢,也有些近相似。
“叮当、叮当……”
电车再一次启动了,因为速度不快的关系,使得其只有轻微的晃动,坐在车厢中,看着宽敞的车厢,福兰特相信,这车厢中至少能坐进六七十人,甚至更多,在电车往“至圣广场”使去的时候,一路上,坐在车中的福兰特,却目睹了这座特区的不同。
宽敞的远超出他想象的街道、不用马拉的电车,当然还有路边的一处处工地,以及一座座欧式楼宇,城市或许谈不上繁华,但对于福兰特而言,他却被眼前的这座城市给惊呆了,这座城市于他看来,就像是一座未来的城市,而电车,正是这座城市的象征。
一辆拖曳着多节平板车厢的电车满载着建筑材料道路中央驶过,三条电车线路的开通加快了物资的运输,同样也加快了特区的建设,相比于去年,现在特区内工厂区一栋栋厂房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现在的工厂区建筑甚至远多过仅有十余栋砖石建筑的商业区。
“……只要在手附近加一张桌子就可以使一些动作,如弯下腰取砖和灰浆变成无用功。通过这种方式,原先是砌墙所必不可少的动作就突然变得没用而被消除了。动作因此被优化和减少了,从而将砌墙所必需的动作从18个减少到了5个,由此将每天砌砖的数量从960个提升到了2800个。以前用于弯腰和直起身来的能量,无疑是一件非常费力的事,现在这些多余的能量完全被用于提高动作的强度和速度。”
在东亚饭店的建筑工地上,公司从美国聘请来的顾问,同时还是东亚同文学院商学系教授的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向唐浩然解释着于建筑工人手边放简易桌的原因,这个试验早在多年前他便于美国进行,一直在推广中。
而现在对于泰勒来说,他却意识到对于特区而言,这种砌砖法却能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所有的建筑工人都属于一家公司,自然更易于推广这种科技的工作方式。
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正是泰勒远渡重洋来到中国的原因——这家公司提供给了他一个更为广泛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他完全可以进行更多的管理试验,一但试验证明有效,即可立即推行于整个特区。
工作效能提高了近三倍!
看着那些采用新式彻砖法的工人,唐浩然能从18与5之间体会到两者的差距,这会他反倒庆幸起现在泰勒这位未来的“科学管理之父”还未成名,正处于研究阶段。而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正是企业管理从经验到科学转变的过程,而推动这一变革的正是泰勒。
或许没有学过经济,但正因为明白泰勒于企业管理变革性的作用,唐浩然才会不惜重金把他从美国请到仁川来,而眼前这个不起眼的小发明,对于特区的价值几乎不下百万,感觉到物有所值的唐浩然转脸看着泰勒笑说道。
“泰勒先生,正像我最初承诺的那样,在特区,在特区所有的工厂之中,我全力支持您从事任何对提高企业管理以及生产效率的试验,但我只有一个要求……”
凝视着泰勒,随之唐浩然语气变得有些严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