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新列强时代-第1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吴可不答反问,由于资料实在太少,他并不知晓磁石英国已经正式出兵,而法国舰队也快要抵达香港。
不过凭着后世对洋人的尿性了解,他知道发现的事儿肯定十分不简单。
这不,心中有了担忧,他摈第一时间找来左宗棠,准备商量商量分析分析,俗话说得好一人计短二人计长嘛!
左宗棠受他耳濡目染,早对洋人起了戒备之心,有些惊世骇俗的东西跟其说说,倒没什么问题。
只不过,左宗棠显然没吴可对洋人的秉性看得太清,很难从这两件事情联想到其它事儿上。
“有什么不对的,我觉得没啥问题啊?”
左宗棠更糊涂了,不明白吴可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之前洋人为了修约这个事儿,折腾得多么厉害季高老兄又不是不知道!”
吴可眉头轻轻一皱,语言逐渐变得严肃起来。
“这个我当然知道!”
左宗棠不以为意的点了点头,手指轻轻敲击在红木茶几上,发出‘咚咚咚’的闷响,指了指那两份不搭界的邸报信息,望向吴可目光中满是疑惑:“这又不是啥了不得的事儿,听说广东那边经常发生这样的小摩擦,也没见出什么大事?”
“我不是说这两件事有什么大不了的,只是觉得洋人的态度很有问题!”
吴可揉了揉眉心有些无奈,只得轻声解释道。
“洋人的态度?”
左宗棠更加摸不着头脑了,望向吴可的眼神中满是迷惑不解。
吴可阴沉沉笑道:“嘿嘿,以前有这样的事儿发生,洋人一般都是啥反应?”
“还不就是拼命的鼓噪,给官府施压想获得更多好处……”
左宗棠不假思索回答,不过越说越感觉不对劲,说到后面声音更是越来越小,猛然抬眼望向吴可,恍然道:“你的意思是,洋人这次的反应太过平静了?”
“对,就是这个理!”
吴可轻轻点头,语言不觉变得有些沉重:“事有反常即为妖,我很是有些担心啊!”
“梦臣担心什么?”
左宗棠有些不明所以,他显然还没往最坏方向去想。
吴可脸色阴沉连连冷笑道:“嘿嘿,我担心道光年间发生之事再一次上演!”
第355章准备
“怎么可能?”
左宗棠猛然瞪大了眼睛,脸上一片骇然。
道光二十年发生的那场战争,距离现在也不过十六年时间而已,那一仗可谓大清的莫大耻辱。
也是那一战,让大清朝的有识之士看到了洋人的船坚炮利,知晓了在武器方面与洋人只的巨大差距,不然朝廷也不会那般忌惮洋人,凡是与洋人发生冲突的地方大员,不管有理没理先顶个罪名撤职再说。
尤其是长毛席卷南方,闹腾得大清不可开交的当口,朝廷更需要洋人的精良武器帮忙剿灭这股叛乱,对洋人的态度更加软弱。
当然此时的大清还没经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脊梁骨还挺着天朝上国的优越感依然存在,不然洋人几次三番的修约要求也不可能一再被拒。
不得不说,随着时间流逝还有洋人的沉寂,包括左宗棠在内的大清精英们似乎快忘了那场惨痛教训,措不及防被吴可石破天惊的话可惊得不轻。
“怎么不可能了?”
说出心中猜测,吴可反而轻松了起来,软绵绵的仰靠在太师椅椅背上,脸上露吃嘲讽笑容:“洋人的举动如此反常,要是没点大动静才怪!”
“可这是为什么……”左宗棠不是一般人,很快就从震惊当中清醒过来,第一时间道出心中疑惑。
“修约,以及扩大在华势力范围!”吴可轻轻几个字,却犹如惊雷霹雳般在左宗棠耳中炸响。
“洋人不是一直很安分么?”感觉嗓子干哑得厉害,他艰难的开口继续问道。
“哼哼,那是之前被外头的战争牵制了手脚!”
吴可冷笑连连:“现在能抽出手了,朝廷又这么不给面子,自然要找个机会给咱大清一个深刻教训!”
“你,你是怎么知道的?”左宗棠睁大了眼睛不可思议道。
“嘿嘿,这本就不是什么秘密,基本上外面的洋人全部知晓,集高老哥也知道乡勇队跟那几个英国军火商有不少联系!”吴可轻飘飘点了句。
左宗棠立即就信了,眉头皱得紧紧的闷声问道:“咱们要不是提醒朝廷注意,免得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慌了手脚。”
“朝廷信吗?”吴可冷笑反问。
左宗海一时语塞,沉默一会好事不甘心开口:“那咱们该如此动作?”
“先静观其变吧!”吴可无奈的摇了摇头,苦笑道:“幸好长毛此时自乱阵脚,不然乐子可就大拉!”
正如他之前跟左宗棠所言那般,也就是约11月底,石达开回到天京,延续两个多月的天京内讧,至此暂时告一段落。
石达开是东、西、南、北、翼五王中的仅存者,加之智勇兼备,在太平军中夙有声望,并为清军将领(包括曾国藩)所畏惮。
因此,由他辅政,受到天京军民的拥护和欢迎。但是,内讧的阴云并未因此消散。洪秀全从天京大变乱中错误地汲取教训,自此之后,他只信任洪姓族人,排斥异姓。
他在委托石达开辅政后不久,又加封其长兄洪仁发为安王,次兄洪仁达为福王,并让他俩与石达开同主朝政,以牵制和监视石达开,最后并有图害之意。
谁都不是傻子,石达开既无法施展其才能,更害怕遭到与杨秀清相同的命运,便于次年5月底离京出走,当然这都是后话。
不过,也正是因为金陵城里那些糊糊事儿,才让安徽清军压力大减可以做一些暗地里的准备工作。
也就在这时,太平军西路部队终于彻底放弃湖北,将好不容易打下的地盘全数让出。
1856年6月,湖北战事暂时缓和。
因曾国藩在江西战场失利,5月初胡林翼抽出4100人由武昌援赣,故对武昌围而不攻,同时派兵在下游塘角、青山窑湾、白杨桥一带巡逻,以断陆运;派水师驻扎汉口下游沙口,以阻水运。
5月3日,杨载福所统水师火攻汉阳太平军水师,烧毁太平军粮食军火船百余艘。杨又统水师顺江而下,攻击驻黄州、樊口、黄石港等地太平军水师,太平军水师船只被毁甚多,辎重粮食及援军均无法西运。
6月初,太平军检点古隆贤自九江率军万余增援武昌。6月8日,韦俊等大开武昌诸城门,出兵1万余人攻击敌军,接应援军。
因古军绕道误期,出击的韦军旋即回城。后古军进抵豹子澥一带,韦军于12日、30日又两次出城拟与援军会师夹击敌军。但因援军受阻,战斗失利,退向长江下游,两军未能会合。
7月,翼王石达开奉命率3万大军由天京兼程西上援鄂,8月上旬经兴国、通山、崇阳直趋武昌东路要隘鲁家巷。
该地距武昌30里,胡林翼遣蒋益澧率兵勇4700人迎击。8月11日,翼王派兵13路(每路一二千人)猛攻鲁家巷蒋军,13日、15日又派军猛攻蒋军,均未突破蒋军防线。
韦俊知翼王援军已到,于16日自武昌出兵,分6路攻洪山,翼王亦3次猛攻鲁家巷,但两军均被清军所阻,未能会合。20日、28日韦俊两次派兵出城作战,并派20余只战船至鲁家巷助战,翼王也同时出兵2万余人进攻鲁家巷。
清军方面,这时也加紧调兵遣将,由李续宾率领湘军、官文派副都统舒保的马队同至鲁家巷增援。
韦俊与翼王两军始终未能联成一气。恰在此紧要关头,天京太平天国诸王内讧,天王召翼王速急返京,翼王不得不于9月4日深夜自鲁家巷撤兵东返。
翼王撤兵后,武昌、汉阳遂成孤城,武汉保卫战进入极其艰苦的阶段。
9月7—9日,胡林翼统军连续猛攻武昌,太平军凭城固守,毙清兵300余人。官文也派兵连续进攻汉阳,被太平军击退。
官文、胡林翼采长围久困之策,在下游扼守田家镇,断绝太平军粮道。胡林翼添募陆勇5000人,水师10个营,派兵9营扼守青山,4营扼守石嘴,两处各配地方团练4000人,处处设防,层层设卡,并在武昌外围要隘青山、石嘴、洪山、鲁家巷等处挖壕筑墙,致使太平军锒道全断,信息难通。
11月12日、13日、14日、19日、20日夜间,武昌守军均出城突击,但清军防守严密,用排炮轰击,使太平军每育伤亡。
23日,杨载福水师攻武昌鲇鱼套、汉阳南岸嘴,太平军战船,辎重船被毁数十只,战船仅余12只。
11月28日至12月11日,韦俊每夜派兵出城袭击敌营。12月12日晨,武昌守军分4路出城,每路五六千人,与清军背城决战,未能取胜退入城内。
12月19日,韦俊、洪仁政等率兵分7路从武昌城撤出,随战随走,胡林翼军进入武昌城,宣告耗时日久的湖北之战结束。
此役太平军伤亡1万余人,清军俘太平军检点古又新、赖集新、指挥周宏元、将军陈得高、邓世俊、黄开发等54人。
同日,汉阳太平军亦撤出,指挥刘满战死,太平军势力彻底退出武汉地区。
在此关键时刻,湖北全境收复的消息让人信心鼓舞,吴可跟左宗棠自然开心不已。
尤其水牛部在武汉战役中表现出色,作为外省援军每每表现精彩,受到钦差大臣湖广总督管文跟湖北巡抚胡林翼的大加赞赏。
而且水牛当初拉出去的三千人马虽然损失不小,但这小子却是个不肯吃亏的主,一边打仗一边暗中收编看得上眼的团练武装跟投奔青壮。等到战斗彻底结束的时候,他手下人马竟然高达六千之巨,而且都是见过血上过战场的老兵。
吴可接到消息后自然高兴,眼下还不清楚情况如何,兵力正是多多益善之时。
因为战功,水牛此时已被朝廷封赏记名总兵官衔,为了避免可能引起朝廷猜忌,他并没有立即召唤水牛回归,而后动用关系让那小子就待在江西九江一待。一边做好参与江西大战的饿准备,一边随时准备听候命令加入安徽清军序列。
洋人可能再一次发动鸦片战争的事儿实在太过重大,这样的事情在没有确切消息之前不能随便乱说,就算自家心腹弟兄最好也不要知道的好。
当然,作为同盟的张亮基自然不必隐瞒。
担心书信往来出问题或者说不清楚,吴可跟左宗棠将安徽清军主力扔在河南洛阳一带,要求手下小弟不可懈怠加强训练,两人则日夜兼程返回安徽庐州。
“这事可不能胡乱猜测,梦臣你哪来这么大信心?”
张亮基吓了一跳,对于吴可的大胆猜测震惊不已。
“洋人的表现太过反常,我不得不像这方面联想……”
吴可又将之前跟左宗棠做过的解释再说一遍,最后无奈的一摆手:“当然,事情没彻底闹清楚之前,我是不会胡乱向外宣扬的。”
“你做得不错,就应该谨慎行事!”
张亮基点头表示赞赏。
“我和季高兄崛起得太快,在官场上的人脉太过匮乏,想请张抚台帮忙打探一下广东那边的具体情况……”吴可适时说出自己心中想法。
第356章暗地里
纷纷扰扰之中,咸丰六年过去咸丰七年到来……
吴可这个年过得还算轻松,河南大的匪患已基本清除,安徽清军主力于过年前便返回淮北驻地。
当然,因为知道历史上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洋人打到了天津和京师一带,所以他离开之前还跟河南巡抚言明,有事尽管打招呼。
那河南巡抚自然感激不尽,安徽清军又是帮忙剿匪又是帮忙处理庞大的流民,让他们省了多少麻烦事啊?
还别说,安徽清军一路收留流民过百万,河南境内的流民数量一下子减少了超过五成,之前流民遍野的状况一扫而空,看起来也不那么碍眼了。
再加上捻匪收拢带走的青壮流民,河南灾民竟一下子缓解不少,让焦头烂额的河南官场上下大松了口气之余,又一头栽进美好的搂钱行动之中。
请张亮基帮忙打探的消息也在年前传了回来,让几人松了口气的是,尽管英国人迅速出兵攻击广州,但因为兵力不足不得不抢掠一翻后迅速撤离。
1856年10月23日,英军开始行动,三天之内,连占虎门口内各炮台。
27日,英舰炮轰广州城。29日,英军攻入城内,抢掠广州督署后退出。12月,洋行夷馆被毁,尽成灰烬。一艘自广州开往香港的英国邮轮遭劫。
1857年1月,英军焚烧洋行附近民宅数千家,后因兵力不足,为等待援军而退出珠江内河。
而且英国人在香港动作频频调集兵力,一副大战之前的繁忙紧张摸样,但此时却并没有急着向临近的广东发难,好象还在准备当中。
几人商量之后没有着急提醒两广总督叶名琛,都被洋人抢了督衙要是再没点警惕心,那真是蠢货一枚了。
再说了,两广事务也轮不到他们插手。叶名琛可以在洋人面前表现软弱,但自己人想要插手两广事务就有打脸只嫌,还是少给自己找麻烦为上。
幸好他们还有曲线救国之路,直接将他们的担忧写成折子递给朝廷,让朝堂上衮衮诸公决定是静关其变还是采取防御行动。
至于理由嘛也很好找,之前邸报上有过这方面的介绍,再加上安徽清军的火枪队闻名已久,自然有与洋人打交道的渠道,知道一些东西很正常的。
可惜让人失望的是,他们联名所上奏折犹如石沉大海般没掀起半点浪花,只是在年前得了朝廷的再一次封赏。
吴可哪看得上那些稀薄的金钱奖励,还有那劳子轻骑都尉的爵位奖赏?
心中对这个朝廷失望不已,尼玛大敌当前不想办法解决,还装鸵鸟以后洋人不过就是闹一闹而已?
他现在可是身居安徽提督之位,一省军门的地方封疆,朝堂上也有了那么几位同盟和关系,想要知道一些东西还是很容易的。
再说了,张亮基不也能够打探出很多朝堂上的信息么?
真是一帮没眼力的家伙,整天就知道争权夺利醉生梦死,等到洋人真的打上门来的时候,是不是又得来个‘移驾承德’?
虽然从不对大清抱啥希望,但在体制内混久了,捞了不少好处也希望朝廷能有点用处,至少别没事就犯浑做出一些让人心寒的事儿来。
可惜的是,他的希望注定要破灭。
既然朝廷不重视,那他也只得自己重视起来,暗地里做一些布置。
当他将心中想法告之张亮基跟左宗棠的时候,尽管他俩不是很赞同这样的决定,但还是闷着头答应下来。
此时太平军经过天京内杠可谓元气大伤,湖北战败就是一个最好明证。
可以说从此刻开始,清军与太平军的战斗已经完全变了样,太平军很难再有实力席卷整个南方地区,能保住江苏跟江西两省地盘就已经很不容易。
清军也从之前互有攻守的状态中转成全面进攻,要不是还有几位牛人支撑,太平天国能不能再撑几年都是个问题。
可以说,太平军距离灭亡已经不远。
他就不相信,朝堂上那帮人精看不出这一点?
既然看得清楚,那为何还将消灭太平军的事儿放在首位?
难道再掀不起风浪的逆贼真就这么可恶,非得将所有精力都放这上头?
真真是滑天下之大稽,难怪不足二十年的安生日子,已经让他们彻底忘记了道光二十年的耻辱遭遇吗?
“此次洋人肯定不会轻易善罢甘休,没见他们抢了两广总督衙门还不甘心,又在香港调集兵力准备大干一场么?”
“之前他们为了修约蹦达得那么厉害,这次动作肯定也小不到哪去,说不定还会波及到京师安危!”
“你们那是什么表情,洋人船坚炮利的想要杀奔到天津外海难道朝廷还能阻止得了?”
“到时候就是咱们表现的机会了!”
“你们还真别不信,凡是往最坏方面想总没错。再说洋人的水师厉害不假,但陆军如何就两说了!”
“什么火枪队威力强大,要是没有那些辅助兵种还能那么牛气?”
“真到了那时,咱就让那帮洋人好好尝尝人海战术的滋味!”
“到时候挽危局于即倒,升督立堂不在话下!”
也不知道是被吴可说的话打动,还是有其它什么原因,总之张亮基跟左宗棠默默的开始配合暗中做好战前准备。
结果散布在淮北各地的团练倒了霉,大过年的还得顶着凛冽寒风操练,那日子有多难熬就别提拉。
与此同时,乡勇队后勤大总管吴天志领了差事,再次联系上亨利等熟悉军火贩子,下了大笔定单直乐得那几个英国佬眉开眼笑。
同时,吴天志不动声色提出附加条件,要求亨利他们帮忙弄到最近几月以来能够弄到的所有外文报纸。
虽然有些奇怪顾主的要求,但这不是什么麻烦事儿,收集一些报纸也算不得什么难事。尽管知道香港那边闹得动静不小,但亨利他们只是小小的军火商,根本就没精力顾忌这些也没资格插手这些‘国家大事’。
等到春节期间第一破军火抵达之后,随之而来的各种洋人报纸也静静的躺在吴可的办公室桌上……
第357章特别训练
噼里啪啦……
吴可乐呵呵看着眼前鞭炮齐鸣的热闹场景,心情说不出的愉悦高兴。
这个年过得不错,没啥烦心事儿打扰。
暗中准备的事情交由手下处置,他这个当老大的只需掌握大方向就成。
再说了,过年期间他们这些封疆大佬们是很忙碌的。
手下忙着给他们拜年,他们也得给朝中大佬送礼拜年,尽管因为太平军的缘故不需亲自赶赴京师,但心意却是一定要做到位的。
吴可也不求能巴结到什么了不得的人物,他现在就是其中一员了,只要能少些麻烦就谢天谢地了。
让他高兴的是,吴村族人除了不愿意离开家乡的,其余成员基本上已经在庐州安家落户。
就连身处江西前线的水牛,也在过年时抽出时间回了趟庐州,一方面向吴可汇报前线战事,一方面也是与家人团聚共享春节之乐。
说起老家通城,那真是多灾多难,到了眼下来来回回被太平军和清军拿下五六回,就算再繁华的地区也破败了,何况本就是个偏僻的山区小县?
吴可早早便在村里留了后手,后来也确实让吴村族人逃过几次兵灾。
太平军每次都是来去匆匆,自然没功夫理会离县城还有段距离某个偏僻小山村。清军更不用说,一听这里是大名鼎鼎的名将吴可的家乡,级别不够的主官都得主动上门探望,否则非被同僚讥讽为不懂规矩。
加上之前存储在山洞里的充足粮食,吴村族人的日子过得其实不错。
可架不住太平军时常光顾通城,每次太平军过境都好一阵心惊胆战,深怕太平军过路时顺手把吴村给灭了。
吴村族人可经不住这样的折腾,特别是每次太平军过境,总要组织一次地方政权组织,那些太平军地方势力可没少打吴村的主意。
要不是有通山知县钟荣光不时照应,以及护村队也不好招惹,还真不知道情况会糟糕到什么地步。
之前在河南时,吴可就打算将吴村族人全部迁移出来。
可惜刚开始要稳定局势弹压地方,然后又是一堆琐事缠住了手脚,没办法派出太多人手去做这事。
加上鄂南地区战火纷飞,想要派大队人马过去也不方便。等他终于抽出手可以做这事时,他又接到朝廷调令赶赴安徽。
来到安徽之后又是一堆事务,幸好水牛有机会带兵参与收复武昌一战,之后移驻九江正好将愿意出来的村中族人都接了过来,让吴可过了一个团员的开心年。
当然,他没有忘了钟荣光这个有功之臣,花了些手段将其调任为池州府同知,算是给了一个不错的官职奖赏。
正月里在热热闹闹的气氛中轻松度过,太平军老老实实没啥过分举动,估计还在修补因为天京事变带来的损耗,一时没功夫找清军的麻烦。
吴可自然乐得清闲,没傻到这时自找没趣。
有石达开在金陵,他想要做什么动作都得顾忌一二,这家伙确实是个能人,就是不知道还能在金陵坚持多久。
……
砰砰砰……
一排火枪射击完毕,腾起股股黑烟刺鼻的硝烟味四下弥漫。
前方的阵地上已被子弹打得坑坑洼洼泥土飞溅,黄灰色的地面上出现道道黑色硝烟长痕,地面一片狼籍像是遭遇了狂风暴雨一般。
“好了好了,你们不用趴着了,都起来都起来!”
吴长庆扯着嗓子大吼,在热闹喧嚣的庐州大营某处实验场地显得尤为响亮。
“呸呸呸,终于不哟能够趴在冷死人硬得像石头样的坑里拉!”
“我耳朵到现在还嗡嗡作响,一闭眼感觉满耳都是砰砰砰的枪声!”
“哎呀这日子实在没法过了,提心吊胆的可怎么是好?”
“……”
被火枪子弹弄得一片狼籍的地面阵地,爬起一位又一位精神抖擞的乡勇队战士,嘴里骂骂咧咧脸上却不见丝毫慌乱。
“怎么样,近距离感受火枪威力的滋味不好受吧?”
吴长庆笑呵呵走上前,仔细打量一番发现没人受伤轻松了口气,拍了拍这个的肩膀又锤了锤那个的胸膛,不无调侃道。
“当然不好受了,我真担心小六子他们手一抖枪口微斜,咱可就要倒霉了!”
“是啊中队长,这滋味享受过一次可不想再试第二次了!”
“我的小心肝到现在还扑通扑通跳个不停,这滋味可是不好手得很!”
“……”
那几个刚刚近距离感受火枪威力的士兵,却是没一个客气的直接嚷嚷开了。
“嘿,你们这帮家伙适合而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