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新列强时代-第1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些零敲细打的战斗虽然每次伤亡都不大,但架不住战斗频繁场次也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之下总数却是十分惊人。

这时候清军内部指挥一不的毛病突显,之前战斗顺利一里平推之时倒还没啥,可是现在战斗陷入僵局各部人马都损失不小的时候,三省清军支援将领的心思便有些不一样了。

他们开始扯皮,不愿意跟着捻匪屁股后头吃奎又损耗实力,希望友军出面顶缸他们在后头捡那玉翁之利。

谁都不是傻子,吃了一两次亏之后都学乖了,一个个变得油滑无比不愿意出力。

三省联军在河南前线闹腾不打紧,朝廷这边可就有些支撑不住了。钱粮源源不断送往前线,可是三省联军再也没有之前的‘辉煌’战果传来,好似战斗陷入僵持阶段不知何时能够终结?终结?

这可不是朝廷希望看到的结果……

第366章如愿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一等轻车都尉安徽提督吴可公忠体国……,兹任提督河南军务……,钦此!”

传旨太监掉着公鸭嗓,呵呵笑着收拢手上明黄布绢,一边递过圣旨一边忙不迭恭喜道:“恭喜吴军门贺喜吴军门……”

“谢主龙恩,皇上晚睡晚睡晚晚睡!”

吴可双手高举接过圣旨,脸上堆满假笑说着不痛不痒的客套话,顺手便塞了一张大面额银票过去,嘴里还不忘客气道:“同喜同喜,一点点小小心意还望李公公笑纳……”

好不容易送走满脸菊花开的李公公,吴可这才将圣旨交给身边亲信,在一片恭喜声中转身缓缓走回正堂。对于此事其实他早有心理准备,心喜有那么一点但完全说不上惊喜,顺理成章的事儿而已。

这才刚过了区区一个月时间而已,朝廷便有些承受不住河南纠结的战局,迫不及待将担子压在他的身上。

倒不是朝廷短视连这点气量都无,关键是入豫的三省联军太不争气。

由于战事不利内部矛盾爆发,原本兵合一处的三省联军,竟然兵分三路各自驻扎一处。本就兵力处于弱势,如今兵力分散情况更显糟糕。

关键是三省清军还互扯后腿,有难不救有功必抢,完全没有上摆朝廷的折子中所言互为奥援那般美好。

如此情况使得三省援军早失了之前锐气,形势急转直下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总之一句话,三省援军陷入捻匪设置的战争泥潭之中难以自拔。

当然以捻匪的组织和战斗能力,大股清军依托城防坚守的话,捻匪就算人数多上十倍也便想占到便宜。三省联军短时间内倒是无碍,城外捻匪虽然叫嚣得厉害其实威胁不大。

可问题是,朝廷派他们入豫的目的是为了剿匪,而不是龟缩于坚固城防之内闭门不出。

前文就说过,朝廷眼下财政状况糟糕得很,负担两万清军出征短时间内尚可,可时间一长就支撑不住了。

眼见河南剿匪战争陷入僵持阶段,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而随着三省联军的沉寂,河南局势又有糜烂现象,朝廷这下子不急都不成。

一面严厉申斥入豫三省联军必须主动出击,寻找时机彻底歼灭大股捻匪武装,一面紧急磋商补救办法解决麻烦。

其实河南巡抚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最好调动安徽清军入豫剿匪。

怎么说安徽清军有这方面的经验,而且战斗力3也是出了名的强,最关键的是从安徽到河南的补给道路十分通畅,也不必担心钱粮后勤方面可能出现的麻烦。

朝廷自然也知道安徽清军是眼下最好选择,当然他们也可以调动山东的僧王部队入豫征剿,但问题是山东灾情严重也离不开大军弹压。没了僧王部队放眼四周还得依靠安徽清军,与其那般麻烦还不如一次性到位简单。

但问题是一个月前才刚刚否决了这项提议,这时候忙不迭的修改命令岂不是显得朝廷太没面子?

吴可作为一省封疆堂堂的从一品提督,自然有资格列席朝堂参与朝政。

朝堂上的风箱变化自然看得清楚,他也懒得参与朝议争论,只充当一个老实不说话的旁观者看戏。

朝堂上的争论歧视很有意思,朝臣们个个饱读诗书‘战斗经验’丰富,言辞犀利引经据典让旁观之人往往有茅塞顿开之感,只要不涉及自身利益的话到真是不错的消遣和热闹。

他自己也没料到,河南的局势发展竟然变化如此之快,快到他都有些瞠目结舌的地步。

之前还不是一个捷报连着一个捷报,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好似捻匪已经穷途末路下一刻便有可能彻底崩盘似的。

可没想到转眼间局势逆转,三省联军内部争斗优势尽丧不说,还被捻匪优势兵力围着不能脱身,情况一下子便转了个。

当然真实情况如何,有临近淮北源源不断的战报传来,他只是稍一琢磨就知道怎么回事。顿时冷笑连连不住摇头,早就估计到了三省联军可能内部不靖,但怎么也没想到矛盾冲突爆发得如此突然如此的……不合适宜。

真是一帮没脑子的家伙啊!

明明知道京城还有一位安徽提督虎视耽耽,朝堂上有太多目光注视吗?

尼玛的这时候搞内部矛盾,是嫌自己的日子太过安生还是觉得朝廷的脸面打起来很舒爽?

结果就是,朝堂打夯的好戏才刚刚开了个头,之前那帮冷嘲热讽的朝臣们便服了软。一个个看见吴可之时躲躲闪闪好不尴尬,完全没了之前趾高气昂的架势,他们倒是想硬气可形势逼得他们不得不服软哇。

河南是个什么样子,一直关注的朝臣们心中明了。要是再死鸭子嘴硬不服软,吴可这个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家伙只需稍稍歪一歪嘴,让不服软的朝臣入豫剿平捻匪之患,到时候哭都没地方哭去。

再加上朝廷财政糟糕到什么程度朝臣基本心中有数,这时候节外生枝那就是自讨麻烦。不就是服个软给吴可这家伙一点好处么,反正河南糜烂之地没谁愿意轻易沾热,让给这家伙又如何?

等以后有了机会,再慢慢炮制这家伙也不迟。

于是咸丰帝的圣旨很快便下来了,吴可终于得尝所愿拿到了河南军事大权。

尽管感觉没见到之前那帮冷嘲热讽的朝臣被狠狠打脸有些遗憾,但吴可也深知过尤不及的道理,也就没有太过纠缠这事。

当日,吴可下榻驿站热闹非凡,一位位本派系朝中大佬下朝之后纷纷赶来贺喜,这一才可是派系难得的大胜,这些喜怒轻易不形于色的朝中大佬们,也难得的开怀大笑举杯畅饮。

吴可自然跟着好好乐呵乐呵,在席间拍着胸口表示河南捻匪不在话下,诸位同僚有什么英才想要安置的话还要早做准备云云。

所谓投桃报李就是这个道理,之前他遭受冷遇之时在座大佬可没少为他说话,这时自家目的达成自然得好处均沾,对付捻匪他早就全盘计划,倒是不用担心欠了人情不好偿还……

第367章手段

没等朝廷的钱粮物资划拨到位,河南局势紧张吴可便一声令下,早已枕戈待旦的安徽清军主力一部,便有如滚滚洪流从淮北杀奔豫南而去……

之前还耀武扬威的捻匪遭了大难,根本就抵挡不住安徽清军的铁蹄。

吴可都没亲自赶赴战场,而是坐镇京师遥控指挥,便轻轻松松扭转战局将十来万捻匪赶得像鸭子一般四处流窜。

安徽清军的战法极为凌厉,因为手头宽裕基本实现驮马化,野战能力最强的火枪有马匹代步行动速度极快,每次抓住捻匪便是一阵猛轰。

捻匪哪里经得住这样的摧残,每两下便溃散而逃,被近随而至的安徽清军骑兵人马杀得哭爹喊娘只恨爹妈少生了几条腿。

半个月,短短半个月时间豫南大股捻匪基本被清扫一空。

这次捻匪可就没那么好命了,安徽清军机动能力比之年请已经强了许多,根本就么给他们逃走的机会。要么一战而溃身死当场,要么被随即赶来的骑兵抓了俘虏,要么就是彻底打散混入乡野做了良民。

安徽清军的推进速度极快,几乎是以马不停蹄之势横扫豫南,几乎没有撞上激烈的战斗,基本上都在忙着收拢俘虏建立俘虏营地了。

扫请豫南大股捻匪势力之后,等待后方守备部队赶来支援以后,将俘虏转交给后方来人安徽清军主力立刻向豫中跟豫北地区迅速挺进。

官军的势头实在太猛,游荡与豫中跟豫北地区的大股捻匪人马被吓得不轻,几大首领聚在一起却是啥计策都没商量出来。

对安徽清军他们也算熟悉,虽然只有威名最盛的张乐行跟安徽清军真正干过架,而且下场还十分凄惨。但吴可的威名真不是吹出来的,包括张乐行在内的几大首脑却是极为忌惮,轻易不愿交手。

可是现在人马杀到门口来了,他们就是再不请援也不得不硬着头皮战上一战!

捻匪都是些什么货色几位大首领自然心中明白,虽然依靠师徒,亲戚,还有乡邻等等关系聚合而成凝聚力不差,但没经过严格军事训练始终是个大麻烦。

顺风顺水的时候一切好说,气势如虹攻城拔寨不在话下。可稍一遇挫折也可能形成大溃败,整个上万上几万人马可能短短时间内便溃散得不成样子。

此时正是捻匪士气高昂之时,要是连战都不敢一战躲着安徽清军,手下弟兄们会怎么看?

关键是这对士气的影响太大,搞不好会引起军中骚乱,要是再被官军狠揍几顿的话,估计手下人马离出现大溃散也就不远了。

对付安徽清军,他们依旧使用的是灵活的游击战术。

他们之前能依靠这套战术拖得三省联军疲惫不堪,拖到他们内部出现纷争,拖到三省联军分裂各驻一地失了锐气,最后被十数万捻匪弟兄围困于三地脱身不得,相信对付安徽清军效果也不会差到哪去。

结果就是,行动不如安徽清军主力人马迅速的捻匪部队,被安徽清军揍得晕头转向找不着北。

最让捻匪首领们郁闷外加心寒的是,凡是被安徽清军咬中的捻匪部队,不管人多人少只要不当机立断壁虎断尾的话,最后的结局无一不是全军覆没。

待到豫中主战场烽烟四起之时,坐镇京城遥控指挥的吴可,严令龟缩于豫中三处城池中的三省官军必须出城配合安徽友军作战,违令者斩!

因为河南战事引起朝廷严重关注,吴可又远在京城遥控指挥,不知是出于好奇心还是其它别的想法,朝廷特许将指挥部设置在军机衙门的某处偏殿之中,好方面朝廷第一时间得知战场详情。

对于安徽清军的战斗力,一干关注战事的朝臣自然感叹不已。

瞧那摧枯拉朽的架势,似乎十来万捻匪犹如土鸡瓦狗一般,轻轻松松就能全部拿下,早知如此又何必费那么大的力气又是抽调三省人马又是空耗钱粮?

河南前线发回的战报也很实在,并没有之前三省联军那般水分十足,让关注河南战事的朝臣们能够了解前线第一手最详实的战况。

吴可这家伙虽然年轻可确实有本事,能在短短几年时间内练出这般强兵,放眼整个大清也不多见。

当然也有朝臣很不服气,认为吴可没啥本事能有今日地位完全靠的是手下一帮‘能人’。有安徽清军这样强悍的战力在手,随便换个人过去也能打出好战绩。

这些家伙也不想想,要是吴可没本事主持大局,威慑手下那帮打惯了胜仗的骄兵悍将,安徽清军早不知乱成啥样了。放眼朝廷又有几人有那资格跟威望,能将安徽清军一干骄傲将官捏合成型?

不同于湘军跟淮军的组建模式,除了刚开始时跟着吴可的那一帮吴姓族人,还有通城和鄂南招收的老乡之外,其余能在历次战斗中混出头的乡勇队将官,其籍贯可是五花八门中原几省都有存在。

当然作为安徽清军的支柱乡勇队内部派系也不少,同乡同省组成的小小山头是最常见的,也有性格理念相合而组成的小山头,山头之中又划分更细的小派系,总之情况复杂得很。

除了水牛和土狗这两位乡勇队初建便已加入,而且一路过来战功赫赫威望极高的重将,乡勇队内部派系山头却是谁都不服谁,除非吴可指定某一山头或派系首领暂时领头之外,基本上没可能再找出一位能压服众人的角色,后勤处两大总管吴天明跟吴天志不成,工匠作坊部老大吴老汉也同样不成。

有那眼红安徽清军战力的家伙,竟然不知死活生起将吴可挤下台自己或者己方派系将领上的不切实际想法,并且还付诸行动上窜下跳小动作频频。

对于这样的跳梁小丑,吴可自然没有太放在心上。

此时不比清初和清中叶时期,朝廷内忧外患积弊重重,特别是太平军兴起打破了朝廷对汉人官员严苛的压制。

只要不是犯了啥原则性的错误,他头顶的官帽子还是很稳当的。真要是不明不白随便找个糊弄人的理由将他拿下,不说别的那些正在前线与太平军还有捻匪厮杀的汉人将官们会心寒的,以后再指望他们替朝廷拼命可就难了。

不过,某些家伙就有些自不量力,以为多读了几本书就了不起,对吴可的指挥指手画脚说三道四惹人厌烦。

要不是想在军机处好好露上一手,京城又比不得自家地盘自由自在的话,他真有种暴起发难狠狠给那帮家伙甩耳光的冲动。

马的啥都不懂读了几本《孙子兵法》之类的兵书,就装大蒜以为自个是军事奇才,关公面前耍大刀兴致勃勃指手画脚。

尤其当吴可下达这样不‘理智’的命令时,更是引起军机处一阵小小骚动,指责不满之声顿时充斥耳间。这个说他不该如此严厉,三省联军入豫作战已久早已疲惫,吴可的严令简直就是无理取闹强人所难。

那个又说吴可太过急功近利,应该缓缓征剿而不是如此心急火燎。

还有的心思恶毒之辈更是指责吴可心思不纯,有利用不顾友军之嫌。

总之说啥话的都有,就是不赞成吴可做出的指挥决定,认为应该这样这样又该那样那样,只有如此才能确保河南剿匪战取得完美成功。

我呸!

尼玛就一帮纸上谈兵的玩意,啥都不懂尽知道指手画脚填乱。

对于联军入豫三省联军他什么心思都没有,就是按照战场形势做出的决定而已。

他们本就是入豫剿匪的,之前闹内杠分守三处城池本就不该,如今安徽清军已经杀奔过来,他们要是再不知轻重继续扯后腿的话,不用他动手朝廷就能拿了三省援军将官的红顶子。

他对三省联军半分兴趣都无,秉承公事公办的基本原则,你完成了任务我便向朝廷替你请赏,完不成任务的话也别怪我下手狠辣。

至于某些朝臣担心他会借机削弱或者干脆吞并三省联军,那真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他才没那么傻主动给自家队伍参沙子找不自在。

也不知入豫三省联军中的山西大同镇总兵吃错了什么药,竟然真的敢违抗军令拒不执行,连个理由都不给就那么将军令抛在一边。

吴可又哪里会跟不认识又不给面子的区区大同总兵客气?

直接一封弹劾折子送到咸丰帝案头,咸丰帝震怒之下直接撤了那位不听军令的大同总兵官职,并着人押解回京一副准备严肃处理的架势。

这一下子,不说身处前线的三省联军再不敢违抗军令,逮着机会便杀出城池配合附近安徽清军剿匪,就连那些唧唧歪歪的朝臣都闭上了嘴巴,生怕惹祸上身成了那杀鸡骇猴的鸡。

尤其当河南战场在三省联军重新投入之后形式一片大好,就更没人再在吴可耳边指手画脚充名将之材了。

不说吴可乐呵呵在京城遥控指挥河南战事,顺便打打某些不爽之人的脸,随着捻匪连战连败河南剿匪形势一片大好,咸丰七年过去大半其它方向也是战火纷飞打得热火朝天……

第368章入江西

1857年(咸丰七年)5月底,石达开自天京出走,率领听其指挥的数万部队,在苏皖交界处的铜井镇渡江,途经无为,于6月中旬抵达安庆。

铜井是个小镇,而石达开全军一日内便完成渡江,可见此时追随他的军队人数不多。而且正因人数不多,洪秀全还曾派人追击石达开。

一路上,他到处张贴布告,阐明离京出走的原因,并表示要继续忠于太平天国的事业。

石达开出走后,天王洪秀全曾派人将“义王”金牌一道及合朝文武要求他返回天京的表章送达安庆,争取他回朝辅政。

当然,因为追击不成,洪秀全怕石达开会一怒之下纠集军队攻回天京,因此天京城门紧闭,对石达开的态度也转成了“多方邀留”,怎么看洪秀全都对石达开的邀留是从石达开到安庆后便有的姿态。

可是在同一时期,他却对进言“仍重用翼王”的李秀成严加处分,可见其邀留从一开始就缺乏诚意。

是年夏天,湘军乘机大举进犯江西太平军领区,攻陷瑞州,困重镇九江,临江,吉安。

可惜的是石达开一则不相信洪秀全的所谓“诚意”,二则他一向对洪秀全进入天京后不思进取,只图保东南一隅的做法不甚赞成,因此决定从此“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按照自己的战略思想去指挥作战。

然而,尽管如此,石达开还是提出了一个折中的缓解局势危急的方案,令太平军将领李寿(秀)成会合张洛行领数十万贼分扰下游,又调陈玉成,洪仁常,洪春元,韦志俊,杨来清等各率数万及五六千不等概回金陵,并欲赴援江西,窜扰浙江开辟新的战场。

可是在吴可党风外人看来,石达开这一步算是纯粹的臭棋。

洪秀全没诚意归没诚意,怎么说洪天王迫于压力都免去了安福二王的王位,这时石达开理应从太平天国的全局利益出发,率兵立即返回天京,与洪秀全同心协力共挽危局。

即使暂不回朝,亦应协同在江北的陈玉成部对清军进行反击,或进军江南,打击围困九江等地之敌,以解天京上游之危。

可惜的是石达开不顾全局利益,或者说真的害怕被杀,竟不顾天京危局南进江西招集旧部,独立进行新的远征。

吴可当时得到消息的时候只是冷笑,太平军自从金陵内杠之后,实力已经由盛转衰迅速下滑,这时候还不知道有力一起使真是自找灭亡。

虽说太平军有陈于成跟李秀成这等新秀,但怎么说都比不上石达开这等历经风浪又思想成熟的宿将,军谋政略放在太平军中都是顶尖人才。

没错,石达开远征确实帮金陵城分担了不少压力,但也严重削弱了金陵太平军的实力。

因为金陵内杠杀得有些狠了,导致石达开离去之后,不少太平军将士翻墙越屋前无安庆投奔。短短时间安庆便聚集六七万部队,这可都是太平军主力人马的一部分啊。

不过这样也好,石达开不在金陵对安徽清军以后攻略金陵是件大好事,要不是不想在这时候撩拨得太平军太狠,他真想上去凑个热闹。

1857年10月初,石达开率部离开安庆,由安徽建德(今东至东北)进入江西,在景德镇会集各部,分路南进,经乐平、万年(今万年西),于10月21日占领安仁(今余江东北)。

11月10日,石部与由闽入赣的杨辅清等部(约四五万人)会师于贵溪,联合攻城未下,遂西走东乡,于11月底到达抚州,与原驻该处的余子安部会合。12月初,派兵一部经进贤、丰城,西援临江(今清江西南)和吉安。

吉安位于赣江西岸,1856年冬即遭湘军围困。石部到达之前半月,东岸的吉水已落入湘军手中,故要解吉安之围,须先攻下吉水。

石部对吉水先后发起三次进攻,均为湘军所败。

这时,石达开听取元宰张遂谋的意见,决定放弃西援临江和吉安的计划,准备东进浙、闽。

这一走,在吴可看来更是败笔中的败笔。

石达开不直接救援九江也就罢了,毕竟当时九江重兵云集,清军又是长濠坚垒以逸待劳,贸然将有限的人马投入九江城下与清军正面交锋是反主为客的下下策,极可能与对方陷入混战中无法自拔,难以其扭转乾坤的作用。

所以,他并没有直接前往九江,反而绕道前往抚州以援救另外两处江西重镇——临江和吉安!

当年石达开困曾国藩于南昌时,就是这样避开湘军的精锐,从临江,吉安切入,直逼南昌,结果九江之围不救自解,还把老曾堵在南昌城内一年多。

九江,临江,吉安,在地理位置上三点一线。

石达开从临江北上,就会与九江守军对围困九江的清军形成夹击之势,里外合围,使其腹背受敌,这无疑比直接将有限的军队投入与湘军精锐的正面鏖战中更有胜算。

而九江城防坚固守军勇猛,假如石达开能够顺利救援下临江,吉安的话,九江应该是可以坚守到援军到达之时的。

因此,石达开救援临近与吉安与救九江并不矛盾。

从丰城、新淦等地插入瑞州与临江、临江与袁州之间,首先收复这里的失地。这个计划若能实现,不仅可解临江之围,夺回失守的袁州、瑞州,而且将会一举夺得江西战场的主动权。

南下即可唾手而解吉安之围,东进威胁南昌,北上则兵临九江。这样就可与皖北陈玉成部对湖北成夹击之势,进而西征武汉,太平天国又将恢复到石达开主持西征时的全盛时期。

这是一个既可救陈玉成,又可救江西战局,还能从根本上救天京的三全其美的战略计划。这个计划要比先救镇江或九江,将敌人吸引到天京城下硬拼,确实棋高一筹。

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