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新列强时代-第1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酒席上,他简单的将自己此次京城之行说了一遍,又说了说自己的打算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帮助云云。
“这个自然没话说!”
不等他人开口,左宗棠便笑着第一个出声表态:“本来稳定安徽北部跟河南就是咱的职责,现在只不过是在朝堂之上重提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
酒桌上其他几位自然也是连连点头没有二话,言道都是自家兄弟,份内之事用不着客气。
吴可几杯客套了几句,坐在桌上的几位都是最心腹的盟友,可以说得上荣辱与共,他又没领啥完不成的艰巨任务,自然显得轻易之极。
酒桌上的气氛一时高涨,大家说说笑笑述说这段时间各自经历,酒席从中午一直吃到晚上还没结束,中间换了好几次菜肴跟酒水,大家兴致勃勃也是趁机了解一些不知道的情况。
总体而言吴可离开的这段时间,皖北地区平静得很,就是他离开没多久太平军陈玉成部有异动,不过后来又彻底消停下来,并没有对安徽清军的防务产生任何影响。
而河南这边虽然被捻匪折腾得不轻,不过也正是因此安徽清军接掌防务也没遇到太大波折,各部将士按时到位期间也没出现什么麻烦事儿。
倒是与山东接壤的商陵等地不时受到捻匪小股人马袭扰,但都算不上什么了不得的麻烦,驻守当地的安徽清军一部跟当地民团武装能够应付得来。
据新任河南布政使左宗棠笑言,他还得感谢捻匪帮忙清理了境内原本盘根错节的地方乡绅势力,没有了这帮碍眼家伙在旁捣乱河南各项政务倒恢复得极好。
同时,他还表示要学习皖北高临时的计划经济措施,先让百业凋零民生困苦的河南大地恢复稳定,而后再用以工代赈的法子给河南民众一条活路,他在这里提前向在座诸位安徽大佬寻求援助,别到时候袖手旁观让计划进行不下去。
说说笑笑间在座一干大佬便达成了好几项初步协议,只等日后慢慢完善施行,不过很明显大家多吴可在朝堂上掀起风浪的几次涉及洋人的提议显然更加感兴趣……
第375章局势变幻
“事情就是如此……”
趁着酒兴,吴可便详细将自己这次在朝堂上掀起的风凉讲述一遍,而后一摊双手无奈道:“眼下大清内忧外患,时局之艰实在让人堪忧!”
此时酒桌上的气氛确实非常沉闷,再不复刚才的欢声笑语。张亮基等人一个个沉凝着脸一言不发,紧皱眉头不知在思考什么军国大事。
他们久久无语,被吴可所言之事给深深惊到。
之前虽然听吴可讲解过洋人狼子野心,可真正事实摆在面前还是免不了心头大震气愤万分。
“狼子野心,当真是狼子野心!”
“之前还对梦臣的话有些不以为然,现在才明白梦臣的话说得太轻了!”
“哼哼,那帮洋人实在可恶,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好好教训他们!”
“……”
回过神来后他们自然没啥好话,一句句气愤言语脱口而出,恨不得现在就抄起大刀砍上洋人几刀才杰恨。
吴可见气氛不对急忙安抚了几句,让大家伙缓缓气不要伤了身子,洋人的事情眼下倒还不急,只要咱们做好了份内之事等以后真有机会的话,朝廷还巴不得咱多多出力呢。
接着几人又开始喝酒谈笑,话题依旧不离洋人左右。
“朝廷也真是的,为了对付长毛竟然不顾边防安危!”
“是啊,没想到俄人如此狡诈无耻,竟然不声不响就占了咱大清那么大便宜不说还嫌弃不足?”
“俄人贪得无厌之辈,朝廷一味忍让不是更加助涨了他们的嚣张气焰?”
“……”
先一口闷掉倍中美酒,吴可这才苦笑着道:“谁说不是,可惜眼下木已成舟只能找机会好好弥补!”
……
回到淮北后,吴可先是好好休息了一阵,接见了手下心腹弟兄并听取了他们的工作汇报,然后便带着手下亲兵协四下游走检查情况。
重点依旧是军队,乡勇队可是吴可的立身之本马虎不得。
乡勇队经过多年发展,尽管他有意无意的压制了扩张速度,但六七年时间依旧足够乡勇队战兵人马过三万,各兵种齐全不说还训练有素,无论是冷兵器战斗模式还是热兵器战斗模式都拿得出手。
好在现在乡勇队地盘扩大了,三万战兵分散在各处大营倒也不怎么显眼,加上安徽和河南两地虽说大战不起可小战连绵,就是朝廷想要弄清楚乡勇队具体有多少战兵都困难,更不要说刻意针对乡勇队找麻烦了。
大清从来不缺马匹,只要负担得起喂养军马的后勤供应就成,为此吴可也没客气,通过安徽和河南官府以及兵部的关系,花了不少银子弄到了上万匹优良军马装备部队,组建了一只规模宏大的骑兵部队。
加上后勤方面的数量更多的驮马,此时的乡勇队基本上已经完成了驮马化,行军速度已经达到一个非常惊人的水准。
当然他没傻到将这么一大股显眼战力聚在一起,上万骑兵分散在淮北和河南各处清军大营当中充当机动部队。
除了着重发展的骑兵部队之外,火枪队自然也跟着有巨大发展。
此时战兵中的火枪手已经达到一万三千之巨,成了乡勇队名副其实的中流砥柱。吴可在京期间火枪队可没止了扩张的势头,依旧源源不断的从洋人军火商人那里大量采购武器装备。
而且值得高兴的是,之前订购的军械设备也运抵到位,乡勇队开起了自家的军工厂。虽说还没能耐制作军中制式火枪这样的高端玩意,但生产生产专供前膛遂发枪使用的纸壳子弹也不成问题。
当然,工厂他也看了以蒸汽为动力,不论是操作还是环境都简陋得要死。在他看来说是工厂还不如说大一点作坊,只能说此时的工业化才刚刚起步。
除了子弹工厂之外,乡勇队丫头建了一些配套工厂,比如枪管之类的重要部件生产,给火枪队减轻了不少麻烦不说,乡勇队的军费开支也省下了不少银子。
除了骑兵和火枪队之外,剩下的七千战兵全都是刀盾手,专门负责近距离战斗跟攻坚战斗所用。毕竟无论是火枪队和骑兵,在某些特殊环境下被限制得太死,还是需要用冷兵器部分帮忙做‘苦力’的。
安徽河南来回跑了一趟,情况都很不错让他十分满意。而且因为之前河南的大肆封赏,此时手下小弟只要有雄心的一个个士气高昂,巴不得天天有战斗好立功受赏。
淮北方面经过吴可等人多年经营,不说境内土匪绝迹但局势稳定治安良好,而且经济发展迅速百姓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
除了在庐州和滁州一线需要防备太平军突然发难,还有接收山东方面源源不断的难民潮之外,安徽清军控制下的淮北地界可谓一片太平。
而刚刚将军事力量蔓延而去的河南,经过长时间的不断扫荡和清剿,各地小捻匪和土匪武装被清剿得差不多,要么乖乖向官军投降要么直接被灭,要不然就好命的逃到周围省份躲过一劫,总之经过大半年战乱河南境内匪患已基本剿清。
当然了被赶去山东艰难求存的捻匪主力不会轻易认输,时不时的派出小股人马过界袭扰一番,可惜每次不是碰得头破血流就是无功而返,由于战斗次数多但规模不大,当安徽清军彻底控制河南局势后干脆成了实战练兵之所,替乡勇队跟楚勇源源不断‘培养’有战斗经验的老兵。
也就在吴可视察领地军营之时,时间匆匆而过外界局势不断发生变化,首先是东北那边终于发生让朝廷万分不愿发生的事情。
1858年5月13日,穆拉维约夫亲率数百名俄军,在两艘炮艇的护送下,抵达瑷珲,他亲自带数十名军官,进城谈判,奕山当即同意。
穆拉维约夫提出“两国界址,自沙毕奈岭以东,额尔古讷河入黑龙江、乌苏里河、松花江至海,沿河各岸,半属俄国,半属大清的提议。”
奕山答称:“两国分界,即以格尔毕齐河、兴安岭为限,议定遵行,从无更改,今若照伊等所议,断难迁就允准。”
双方争议不决,至暮而散。四月十一日(5月23日),俄方首先将单方面拟就的条约草案,交给中方,要求中俄必须沿黑龙江、乌苏里江划界,只是“今将黑龙江左岸,北自精奇里河、南至霍勒木尔锦屯,其中旧居屯户,仍令照常永远安居,其余空旷地方,均与俄国为界。”
可惜这样谈判毫无结果,俄方代表回船,清方派佐领爱绅阿携文前往俄船协商,穆拉维约夫嚣张表示:“以河为界字样,断不能删改。”
四月十二日、十三日(5月24、25日),穆拉维约夫称病未来,四月十四日(5月26日),穆拉维约夫来后“勃然大怒,举止猖狂。”提出最后通蝶,然后愤然离去,夜间俄船“火光明亮,枪炮声不断”,显系武装示威。
在俄军的武力恫吓下,奕山只得屈服。“为暂安夷人豺狼之心,允其所请,换给画押文字”。于四月十六日(5月28日),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内容如下:“黑龙江、松花江左岸,由额尔古讷河至松花江海口,作为俄罗斯国所属之地。右岸顺江流至乌苏里河,作为大清国所属之地。由乌苏里河往彼至海所有之地,此地如同接连两国交界明定之间地方,作为两国共管之地。
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河,此后只准中国、俄国行船,各别外国船只不准由此江河行走。
黑龙江左岸,由精奇里河以南至豁尔莫勒津屯,原居满洲人等,照旧准其各在所住屯中永远居住,仍著满洲大臣官员管理,俄罗斯人等和好,不得侵犯。”
消息通过京城传到吴可耳中之时,他只气得大骂一句混蛋,便没心情继续理会东北发生的憋屈事儿,因为他此时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英法联军侵入广州后仍未能迫使朝廷屈服,乃于1858年4月20日率舰船20余艘,官兵2600余人抵天津大沽口外,要求与朝廷全权代表谈判,朝廷则坚持谈判到广东进行。
5月20日,联军出动炮艇、陆战队,向大沽南北炮台进攻。守台官兵奋起还击,重创敌船多艘,毙伤敌近百人。因后路援兵溃逃,炮台相继失守。26日,联军炮艇溯海河驶抵天津城下。
一时间京师震动,朝廷立即向周围省份调动兵马进京救援,安徽清军自然也接到了朝廷的调动公文,吴可急匆匆赶到河南开封,二话没说调动临近上万将士,气势汹汹向京畿重地直扑而去。
同时他还紧急上书朝廷,希望朝廷能够咬牙坚持,不要答应洋人的一切无理要求,眼下各路援军已纷纷启程,加上京城前段时间便早有准备加强了防御力量,洋人就算一时得胜也没能力直接威胁京城安全。
上了折子他只希望朝廷能给力一点,不要被洋鬼子轻轻一吓便手脚发软使了方寸,不然以后将洋人的胃口养大了可是个灾难……
第376章慌乱
“快快快,大家动作都快点……”
河南通往直隶的官道上,三千骑兵轰隆隆呼啸前行,队列之中不时响起震了日天雷般的吆喝呼喊。
轰隆隆的马蹄声震耳欲聋,卷起一道滚滚灰黄土龙沿着官道蜿蜒前行,路上行人车辆无不退避三舍,生怕招惹了大军讨不了好。
“让弟兄们多辛苦一下,到了前面城镇再好好休息!”
吴可骑马奔驰于中军位置,身周亲兵督标弟兄保护周全,看了看头顶的阳光大声吆喝道。
“领命!”
跟在附近的十来名传令骑兵立刻领命而行,分散向行军队伍的前后通知而去。
“弟兄们不要懈怠,咱们到了前面城镇好好休息!”
“军门大人将令,到了前边城镇休息!”
“弟兄们加把劲不要落队,到了前面城镇休息!”
“……”
随着传令兵的大声吆喝,原本沉闷的骑兵行军队列传出战士们阵阵欢呼,显然被可以休息的命令刺激到了。
吴可嘿嘿一笑,策马保持匀速前行,询问身边心腹弟兄距离目的地天津还有多远距离。
“以目前的速度,咱们大概再行五日便可抵达天津外围!”
“好!”
吴可悄悄放下心来,让手下传令兵再辛苦一躺,传令前后部队将官查看本部人马,看是否有遗漏落队者不要让手下弟兄走散了。
传令兵又是前后飞奔而去,将吴可的命令一一传达到位。
三千骑兵在前,身后还有七千火枪队混合后勤部队人马落后两日路程紧随而来,一路车马轰鸣以极快速度向此行目的地前进。
后勤部队车马不缺,一连上百辆板车连出几里开外,板车上头铺上厚厚一层干燥稻草,供疲累战士行进中暂时休息之用。实行人停马不停的策略,所以行军速度一直保持在标准水平速度极其惊人。
沿途官府无不热情招待,生怕怠慢了救援京畿之师,出了问题吃不了兜着走。所幸吴可也没在吃的方面计较什么,只要有顿热气腾腾的饭菜,晚上休息之时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就成,行军打仗又不是吃喝玩乐哪顾得了那么许多?
此时安徽清军长期坚持野外拉练的效果显现出来,出了后勤物资供应充足的河南之后,尽管到了苏北直隶一带无论交通状况还是官府的承接都出了不少问题,但依靠丰富的野外拉练经验不用当地官府手忙脚乱弥补,自己就给轻松解决。
吴可现在心急如焚,恨不得背后多出两扇翅膀,可以直接飞到天津前线,生怕朝廷顶不住压力向洋人服了软。只知一门心思闷头赶路,根本不知晓朝堂之上因为他的那封奏折而闹翻了天。
英法联军舰队突然拿下大沽炮台,小型炮船直逼天津城下,这样的结果自然震惊朝野。咸丰帝震怒之下直接将天津守备部队指挥将领拿下砍了脑袋,悬旗示众威慑军心动荡的天军守备部队将士。
如果没有吴可之前的提前也就罢了,谁知道洋人竟如此疯狂,直接驾驶战船威胁京畿安全,说不定心头一慌腿就软了。
可现在不是有吴可这个异数么,提前早就打好了招呼,而且还得到了朝廷的高度关注,不说前玎玲万嘱咐,起码也是郑重其事提出了警告。
不仅如此,兵部还特意加强了天津守备部队的人马和物资,只希望真出现了吴可担心情况之时,天津守备部队能够给力一些。
可结果却是让朝廷上下郁闷得差点吐血,天津守备部队几乎一触即溃,大沽炮台还没发挥自身作用便已落入洋人之手,天津县城更是直接面临洋人炮船威胁。
这打了朝廷一个措手不及,上至咸丰帝下至每一位朝臣,无不震惊莫名心头寒凉一片,没想到洋人如此疯狂更没料到洋人军队的战斗力如此恐怖。
一时之间,朝堂一片混乱京城更是人性惶惶不可终日,一股悲观绝望的气愤笼罩头顶压得京城上下几乎喘不过气来。
朝堂之上甚至出现妥协之声,最可气的是附和者竟然甚众。咸丰帝国也是惊得手脚发软不知所措,一边要求兵部调派护京之师,一边任由这种妥协声音在朝堂之上又小渐大不加控制。
咸丰帝的态度,让一干主战大臣心寒不已,原本激烈的主战要求声势也渐渐弱了下来,既然皇帝都这个摸样他们还蹦达个什么劲?
这时吴可的周折以加急方式赶到朝堂,其激烈的言辞和要求让朝堂一震,而后又掀起一阵激烈朝议。
这小子太过分了!
瞧瞧周折里的语气,请求朝廷千万别急着洋人洋人的讹诈?
他们就那么傻吗,明知道洋人不怀好意还兴冲冲撞上去?
还有什么等他率兵赶到再做计议?
尼玛丫以为自己是谁,大清少了丫就不成么?
这是赤落落的鄙是啊,这混蛋家伙当朝堂衮衮诸公是什么了?
一些脾气不好的朝臣当场便讽刺开了,有那言官更是弹劾吴可蔑视朝廷罪大恶极。
不过经过如此一闹,朝堂上原本笼罩着的悲观气氛倒是一扫而空,一时间竟没朝臣再提什么妥协之议。
傻子才会干这样的蠢事,虽然朝堂上讨伐声一片,但不可否认吴可此时的地位十分微妙,人家可是早早预测洋人可能依靠战船直逼天津,既而威胁京城安全。
如今事实俱在,不管心中再怎么不乐意,朝臣们也不得不对吴可的意见重视三分。
咸丰帝似乎也从之前的打击中清醒过来,对吴可的奏折十分重视,第一时间征求朝臣们的意见想议个应对办法出来。
这还议个什么,人家不是说让他赶到天津再说么?
朝臣们尽管心中腹诽不已,可是这时候却是再无妥协退让之音,按照吴可奏折上的说法先拖上一拖,等各地的护京之师赶到再说其它不迟。
与此同时,朝臣怂恿咸丰帝下令,让紧急赶赴直隶天津而来的吴可跟其所部河南清军一部加紧赶路,顺其要求要吴可接手天津防务,以应对洋人近一部的动作和挑衅。
“哈哈,这帮家伙真不是玩意,不过哥喜欢!”
吴可接到命令之后自然大喜过望,只要朝廷还没服软就成,对付天津外海的洋人舰队他没啥办法,可要是洋人胆敢登陆的话他也不介意给他们好好上一课……
第377章憋屈的‘谈判’
吴可这次可真是下了狠心……
身边带着的一万战士不必多说,时间太赶来不及抽调更多人马。
单单三千骑兵就是一股极为强悍的战力,两千火枪兵也是战斗经验丰富,虽比不上洋人火枪手,但凭借地利还有武器优势也不是没一战之利。
两千刀盾手跟三千后勤部队虽然在纯火器战斗中作用不大,但某些时刻能够发挥的作用又不是骑兵跟火枪手比得上的,总之虽然缺乏重武器但是这一万人马实力确实不差。
他又没打算跑到洋人舰炮射击范围内找虐,只需挡住洋人陆军杀出天津即可,点把握他还是有的。
以英法联军加起来不足三千的陆战人马,说句不客气的真要拼起命来,吴可甚至都都全歼把握,可是不能将洋人惹得太急,只能以被动防御为主。
不过这样也好,洋人的炮兵部队还是让他非常忌惮的,有完备的防御工事手下弟兄也用不着担心伤亡过大的问题。
唯一担心的就是朝廷扯后腿不给力,不过眼下看来还算不错,没有慌了手脚任由洋人拿捏。只要他这边不出问题,朝廷也就有底气跟洋人说‘肉’。
而英法联军此时却是志得意满,英、法、美、俄四国专使向朝廷递交了照会,限令于6日内答复他们的侵略要求。英法联军攻占大沽炮台后,于5月26日进犯天津,并威胁朝廷速派大臣谈判,否则将进攻北京。
他们并不知道朝廷会如何应对,只从朝廷以前一贯软弱的态度可知,朝廷就是个任由他们捏圆搓瘪的花架子,此时他们优势在手根本不怕清廷不就范。
为了迷惑联军高层,又或者为战败后找个合适台阶,朝廷尽管调派吴可负责天津防御事务,但依旧派出以大学士桂良和吏部尚书花沙纳为代表的谈判团赶赴天津与洋人交涉。
谈判从开始就不顺利,洋人傲慢无礼以为吃定了朝廷,在谈判中态度蛮横之极,不断以进攻北京相威胁,对其所开列的条款根本不容磋商,连一个字都不允许更改,否则将中止谈判继续进攻下去。
桂良和花沙纳气得够戗,他们何时受过这等鸟气?要不是不愿意将英法联军彻底得罪死,他们还真想不管不顾拂袖而去。
当然,如果能够在不出卖大量利益的前提下和平解决事态那是更好。为此,虽然不相信美、俄两国特使,但桂良个花沙纳还是请两国专使帮忙出面调停。
俄人此时正在东北动手,加上与英法美诸国面和心不和,除了想要讹诈东北利益之外,并没有在天津事务上过多插手,可美国专使就不同了。
其实到了50年代,美国等国对它们在大清的原有特权不再满足,于是在1854年、1856年两次向清朝政府提出“修约”,要求开放中国内地,以便美国产品更顺利地进入中国,并扩大《望厦条约》已规定的各项权益。
这实际上是另订新约。清朝政府对美方的要求,均予以拒绝。1856年底,英国悍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美国虽然表示中立,但这一中立仅限于不直接出兵大清,而在扩大其在华侵略权益这一点上,与英、法的利益完全一致。美国充当了可耻的帮凶角色,参与了侵华战争的谋划。
1858年(咸丰八年)4月,已经占领广州的英法联军进逼大沽口,美国公使列卫廉与朝廷直隶总督谭廷襄开始谈判,讨论了美国所提出的草约。5月19日,因英法联军即将于次日发动进攻,美国应英国的要求,不动声色地中止了正在进行中的谈判。
美国人以调停名义,趁机要求朝廷答应其的无理要求,要挟之意昭然若揭。
如果没有吴可的提前警告,或许美国佬此时已经达成协议,而朝廷也软弱的连续签定三份不屏风条约,可此时情况自然大不相同。
美国人看似合理的要求,自然不给桂良跟花沙纳接受,当然他们也没有立即拒绝,只是秉承一个‘拖’字决给着急赶路的吴可争取时间。
见清廷使节一味‘软弱’,英法诸国专使特别更加嚣张气焰更是不可一世。到了后来根本就不跟桂良等人罗嗦,拿出早就准备好的条约直接要求签字执行。
桂良等使节团成员看到那一连串无礼要求,目呲欲裂气得差点吐血,可却不得不强忍心头火气虚以委蛇,不管几国专使乐意不乐意一条条争论不朽。
英法等国驻华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