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新列强时代-第1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间的一般争执具有相同的性质,那么从十九世纪初起,这个斗争就具有了完全不同的特征。

嘉庆帝为了制止自己臣民的自杀行为,既禁止外国人输入这种毒,品,又禁止大清百姓吸食这种毒,品,而东印度公司却迅速地把在印度种植鸦,片以及向大清私卖鸦,片变成自己财政系统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封建体系维护道德原则,而文明人却以发财的原则来对抗。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朝廷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

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原则,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的确是一种悲剧,甚至诗人的幻想也永远不敢创造出这种离奇的悲剧题材。

烟土贸易的不断扩大化,使得大清百姓深受其害,大清境内的白银更是不断外流,朝廷的财政收入连年锐减,导致洋人对华利益需求的不断扩大。

触目惊心的烟土发展史!

幸好吴可身为堂堂的两江总督,大清朝最有权力的一小部分人中的佼佼者,这些资料虽然难搞但也只是难搞而已,国人没有对商业做总结报告的习惯,可外国人有啊。

东引渡公司就是一个半官方组织,想要从他们手上搞到充足资料,只要给足好处就成,这点都不需要衙门亲自出面,自有官商迫不及待的出头巴结讨好。

正因为知道了这些在前世基本上没印象的资料,他对英国和引渡生起浓浓的恶意,等到他心中的盘大计划实施之后,便腾出手来给所谓的日不落帝国找找麻烦,让他们没那么多闲心一味的在大青找利益抢食……

第464章大开眼界

具体到两江之地甚至江苏一省,烟土也几呈泛滥之势……

各地都有许多因吸食大烟而闹得家破人亡的惨事,只是之前被太平军的声势掩盖,一时让人忽略了而已。

吴可甚至还微服私访了几回,在亲卫的保护下亲自到常州城里几家大烟馆谈探察了一番。

没错,常州城内就有好几家大烟馆子。

只是没电视小说中说得那般明目张胆,一般都开在偏僻的街道或者正街后头的小巷子里,倒没一家敢堂而皇之开在正街之上的,不然吴可在就发现了端倪。

大烟馆子的生意真真不差,人来人往热闹不凡,大烟客基本上个个衣裳不凡非富即贵,门口后院不时有衣裳披览面黄饥瘦双眼无神,却又哈欠连天之辈徘徊,不用说都是家道败落了的破落户。

之后他又坍方了几户因子弟吸食大烟而闹得婆家的家庭,其状之惨实在让人不忍目睹。

常州尚且如此,更别提比常州更繁华喧闹的苏州和上海了。

这样的事情他没心情一一过问,起了个由头将收集情报之事统统都交代给手下人等,随着源源不断的详实资料送来心情愈发沉重。

所幸两江的大烟馆子虽然不少,但还没彻底向乡镇扩散,此时也只有富贵官宦人家子弟享用得起,并没有太多损坏国之根本的平民百姓。

“说说吧,你们怎么看?”

吴可是个雷厉风行之人,既然想要对大烟馆子和给其提供烟土之辈下手,搜集了足够资料后便召集手下官员议事。

一众官员不由面面相觑,总督大人这是打算禁烟不成?

这可不小事,搞不好是要出大,麻烦的。

早在1840年之前,大清内地的罂,粟种植和鸦,片市场即已成型,雍正皇帝和嘉庆皇帝都曾屡次发布上谕严禁鸦,片的生产与流通。而在1840年之后,祸害大清百姓身心健康的鸦,片大烟,却绝大部分都是大清本土所产,进口之鸦,片所占比例极小。

这样的事实让人感觉不可思议之余,也知道其中难免牵涉极大利益相关,不是那么好插手的。

大清本土较为大量生产鸦,片,始于1830年左右。

由于外国鸦,片的涌入及吸食者日众,如此巨利自然引得一些人物眼红心动,自然也想跟着分一杯羹。国人于是自印度引入鸦,片自己种植。先传入云南,继而一路北上东进,最终遍及全国。

而在1830—1857年间,清廷采取了严禁鸦,片的政策,种植鸦,片者直接处斩,故而虽有种植,但区域并不广。

至1858年,为了筹集平乱军饷,清廷对进口鸦,片上税,等于认可了进口鸦,片合法化,之,本土鸦,片种植的禁令也名存实亡,本土鸦,片产量随之大增。

云南的烟土中指最为凶残,有人记载出省城南门,绕过金马碧鸡坊,过迎恩堂,时暮春天气,罂,粟盛开,满野缤纷,目遇成色。”

此时,云南全省有约五分之一的耕地种植罂,粟,鸦,片已经成为该省最重要的农产品,实在是荒谬可笑之极。

再如贵州,罂,粟的种植面积也相当之广,尤其集中在黔中部和东部地区。贵州鸦,片品质极佳,价格又不高,几与洋货相抗衡,前来购买者络绎不绝。

如开州、婺川等地,按当地官员的说法,是:“开垦之地半种洋烟……查种烟为近来民利大宗,积习己久,骤难禁革”。

不过就是为了巨大的利益所迷,根本就看不到大烟对国之根本的损害。

四川的罂,粟种植更是后来居上。有游人描述此地与忠州、丰都皆以种罂,粟为要务,葫豌,菜、麦,至市他邑,故通市难觅菜油,日用则桐油,皆罂,粟油也。

真真可悲可叹,竟把种植大烟当作经济支柱,比后世的房产泡沫更扯谈。

可以说,朝廷禁止种植大烟的法令已成废纸,罂,粟种植已遍及全国,再也找不到无大量罂,粟种植业的省份了。

北至蒙古、西至甘陕,南至闽粤,东至富庶的江浙山东,各省皆有大量土地用来种植罂,粟,甚至成为许多农民的主业。

有外国传教士理雅各曾从北京由陆路旅行到镇江,沿途所见,“黄河和长江之间的土地上都布满了罂,粟田”。

这样的情况两江官员无不心知肚明,两江三省很大一部分财政收入也从此而来,想要依靠行政命令强行禁绝却是难上加难。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国内罂,粟种植面积的扩大和鸦,片质量的提高,直接导致了外国进口和走私鸦,片的逐年减少,到得眼下光景国产鸦,片数量早已超过了进口鸦,片。

更让人无语的是,全国此时鸦,片的自给率竟达到80。12%。

不仅波斯鸦,片进口全部停止,在四川、云南、山西、陕西、甘肃和贵州等省,印度鸦,片几乎都被赶出了市场,现在简直不再运往这些地方,那里的消费全部由大清产的鸦,片供应。

大清本土鸦,片的发展速度惊人,短短时间内本土鸦,片已经不仅完全满足国内需要,而且可以出口了。

外国鸦,片不仅在华西和西南地区,而且在沿海地区也正在逐渐让位于大清本土鸦,片。就像华西的鸦,片正在大批流入缅甸一样,东面的台岛和其它岛屿现在也从大陆获得其部分鸦,片供货。

这样的情况真真有让人瞠目结舌之感,吴可真不知道英国人开启鸦,片战争有什么意思,不过短短时间内便搞出了一个大烟出口强国?

本土鸦,片迅速取得对进口鸦,片的决定性胜利,与晚清上至朝廷大员,下至普通知识分子对本土鸦,片种植的扶持是密不可分的。

正是他们的这种扶持态度,为本土鸦,片种植业提供了生存空间——尽管,清廷从来没有明确表示过本土鸦,片种植业合法。

最先提出给本土鸦,片种植业以生存空间的,是不赞成林则徐的严厉禁烟举措的太常寺少卿许乃济。

在许看来,鸦,片终究是禁不住的,反倒不如将鸦,片贸易合法化,如此朝廷既可从中征税获利,又能制定一系列的政策规范鸦,片贸易,譬如只能以货易货和严禁官员吸食等。

这点倒是跟后世米国差不多,他们那很多地方吸食大嘛合法嘛!

不过当时朝廷还是很清醒的,许乃济后来被从四品官贬为六品官,成了人人口诛笔伐的“卖国贼”。而他所反对的林则徐则,因为坚决禁烟而获得了一枚民族英雄的历史标签。

可惜世事无常,历史更是充满了喜感。

1847年,已调任陕西巡抚的林则徐完全改变了自己的“鸦,片观”,反与许乃济成了“同道中人”。

他在给友人文海的回信中,林则徐如此说道:“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所恨者内地之嗜洋烟而不嗜土烟。”

呵呵,在此时的林则徐看来,如果本土鸦,片“胜于洋贩”,百姓自然都会乐意购买本国鸦,片吸食,不再购买洋烟,如此白银只在本国之内流通。

他还说“如人一身血脉贯注,何碍之有?”,自然是毫无问题,怕只怕,那些吸惯了洋烟的人不爱国,不能回心转意支持国货:“第恐此种食烟之人未必回心向内耳!”

真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吴可之前知道这个情况之时差点没将眼球撑爆,尼玛的有没有这么坑啊,大烟也要支持国货吗?

当年许乃济被朝野内外同声唾骂遁无可遁终于声名狼藉,时移世易,如今却换作了禁烟派惶惶然战战兢兢不敢发言。

晚清禁烟名士许珏在给湖南巡抚赵尔巽的一封信函中如此说道:“珏两年来疏陈请加洋土药税,未敢遽言禁者,因言禁则众皆以为迂图,势将置之不问;言加税则尚有裨财政,或冀采用其说。”

禁烟名士沦落到不敢轻易谈禁烟,否则即有被视作迂腐遭到耻笑的风险,可见流风之所向,颇有浩浩荡荡之势。

用本土鸦,片抵,制进口鸦,片的论调,在晚清朝野拥有广阔的市场。有许多在历史上留下去姓名的满清大佬明确扬言要扶植本土鸦,片的方式抵,制进口鸦,片,一点都不带打折扣的。

很多还有些良知的大青官僚,甚至一致表示要一起保护本国的鸦,片种植,直到能够制止外人输人鸦,片,那时本国才可停止种植鸦,片。

话说得好听,一旦烟土种植形成了产业链,其中巨大的利益输送关系岂是那么好清除的,搞不好甚至还会闹出民变。

吴可真有种大开眼界之感,之前一直身处与太平军和捻废交战前线,每日里关心的无不是战事和后勤,哪里知晓朝野上下还有这等古怪风向。

尼玛的那是大烟,是残害国人身体和精神的毒,品好不好,一旦沾上没有绝强毅力别想去除烟瘾,对于地方和中央财政的促进作用没那么积极好不好……

第465章意见不统

“怎么都不说话,哑巴拉?”

吴可不满的拍了拍扶手,眼神当中满是不耐之色。

堂下官员更不好说话了,他们觉得吴大总督太过咄咄逼人。

他们也受朝廷主流想法影响,绝对本土大烟将洋土赶出国内,是一次不大不小的胜利。可吴大总督摆明了一副禁烟架势,这不是想跟主流对抗么?

虽然心中很不以为然,但官大一级压死人他们也不好多说什么,只能用沉默来表达他们的抗议和不满。

朝野提出的“鸦,片战”,是对西方列强进行“商业之战”的首策。不少从中获利或者不满洋人横行的‘有识之士’,无不建议朝廷“弛令广种烟土”,以进行“鸦,片之战”!

因为已经看到了胜利曙光,无论朝野上下无不提倡“以土抵洋”,建议民众多吃本国鸦,片,少吃进口鸦,片,并视之为固国卫民之道。

吴可虽然重生到了大清近十年时间,但大部分时间不是耗在战场就是浪费在兵营之中,哪里能够理解大清朝野如此奇葩的古怪思想。

“大,大人想做什么?”

终于有人抵不住压力,结结巴巴开口询问。

“怎么什么,限制烟土在境内扩散而已!”

吴可才没那么傻,不会做那种‘一刀切’的蠢事,既然烟土已经泛滥到这等地步,自然先要从限制其扩散为主。

“大人这不好吧?”

堂下官员齐齐松了口大气,只要吴大总督不是脑子发昏提出‘禁烟’就好。

“有什么不好的,大烟之害祸国殃民,那些吸食大烟之人的惨状估计你们也没看过,真真一个凄惨无比!”

吴可不满的一瞪眼睛。

“大人,眼下朝野上下不仅极力呼吁朝廷放松对土产鸦,片的禁控,这时候说什么限制烟土是不是有些……”

话中未尽之意堂下一干官员无不心中明了,不就是担心吴可此法不仅得不到好处,但而还逆了主流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是啊大人,国人既然喜食大烟,咱们不如干脆就放松对土产鸦,片的禁控,朝廷一可征税,二可使大量流失海外的白银留在国内!”

“再次,咱们还可加强鸦,片制作方法的改进,仿行天竺那边的办法,以适合国内消费者的口味,朝廷不但有巨额税收,农民也可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呵,没想到堂下官员中就有‘以土制洋’的拥护者。

“嗤……”

吴可忍不住嗤笑出声,脸色阴沉指着开口那厮气得说不出话来。

眼见吴大总督气成这样,衙门正堂气氛为之一滞,一干官员面面相觑心头发寒,却是大气都不敢多喘一声。

“哼,真真荒谬之极!”

好不容易吐出心中闷气,冲着堂下怒极而笑:“大烟对百姓祸害之甚你们是没亲眼见到,等到吸食大烟成为一种流行那对百姓更是严酷摧残,那玩意一旦上瘾整个人就毁了,没了人给朝廷交税那损失岂不更为严重?”

一干官员面面相觑,吴可这话也有道理,只是感觉有一种说不出的古怪。

“那大人想怎么个限制法?”眼见吴大总督吃了秤砣铁了心,堂下官员们不好再多顶撞之言,有那机灵的立刻把皮球踢给了回去。

“加烟土税!”吴可正等在那儿呢,闻言毫不犹豫说道。

“烟土税?”堂下官员齐齐一怔。

“没错,就是加征烟土税!”

吴可大手一挥,冷然道:“不仅加征烟土税而且还是重税,凭借征税而使鸦,片售卖价格增高,贫者戒吸而富者渐减,最终自然不禁而禁。”

不得不说,这主意确实不错。

“至于已吸食成瘾的,家底殷实的咱们就不去管他,家势败落或者家贫成害的直接抓住强制劳动戒去!”

吴可继续说道,这是他想出的戒烟主意,还是借鉴了看过的某些架空历史小说而来,他觉得这主意确实不差。

“可是大人,朝廷不会同意吧?”

堂下官员也认可吴大总督的主意不错,可问题这是逆势而流哇。

说话这位的担心不无道理,真正在政策上为土产鸦,片松绑的,正是此时的朝廷,这才导致了眼下烟土泛滥的局势。

因为看到了‘以土胜洋’的曙光,又见到了切切实实的丰厚巨利,不少地方督抚没少向朝廷提出“种烟驰禁”的主张,建议自行生产鸦,片,以抵,制进口鸦。片,为朝廷提供巨大财富来源。

而当时朝堂之上虽有许多大臣并不赞成,但激进派的这一提议还是得到了咸丰帝的认可。朝野上下不少人都认为继续禁止本国生产鸦,片,不过是“徒为外洋利薮之驱,授胥吏扰索之柄”,不过是便宜了洋人,方便了胥吏。

更可怕的是在士林中人眼里,国产鸦,片能够战胜进口鸦,片,是民族,主义所取得的一次伟大胜利。而在朝廷内部大多数官员眼里,扶植国产鸦,片的目的,则是为了获取可靠而且可观的财政收入。

在士林学子们中间,禁烟是一种政治正确,民族,主义也是一种政治正确,但后者高于前者,所以,可以为了后者而牺牲前者。

在官僚系统内部,禁烟同样是一种政治正确,国家自强也同样是一种政治正确,后者同样高于前者,所以,同样可以为了后者而牺牲前者。

最最让吴可瞠目结舌的是,这成了晚清上至朝廷,下至地方府县泛滥成灾的鸦,片财政的“理论根源”。

而作为表面文章,朝廷及地方各级衙门始终宣称对鸦,片征税只是手段,禁烟才是终极目的,乃是“以征为禁”、“寓禁于征”。

但事实却是:禁烟只是幌子,征税才是目的。

吴可听得好一阵目瞪口呆,感觉三观都被重新刷新了一般。

古人确实不比今人差,至少在头脑聪明这方面。

他还以为自己的主意很不错呢,没想到朝廷早就用来当幌子了。

而且堂下官员还表示,也不是没有重臣给朝廷上奏折,请求朝廷主持禁烟,时此事还在朝野引起一阵轩然大波,朝廷又是怎么回复的?

“禁烟之议,万不能行。即以广东而论,海关司局每年所收洋药税厘约百万有奇,讵有既经禁烟仍收税厘之理!此项巨款为接济京、协各饷及地方一切需要,从何设法弥缝?”

更有大臣私底下表示:“顾据实直陈,必触忌讳,不如暂缓置议,想朝廷不再垂询。”

朝廷的意思说得很坦白:广东不能禁烟,因为鸦,片财政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对某要求禁烟大臣的奏折处理方式,只能是搁置起来不做讨论,因为一讨论,就要涉及到禁烟这个政治正确的问题,一旦禁烟,就要危及建立在鼓励本土鸦,片种植基础上的鸦,片财政。所以,“暂缓置议”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因为朝廷上下对鸦,片财政早已达成默契,所谓暂缓,就是拒绝讨论,“想朝廷不再垂询”。

“大人,我两江财税,大烟之税也占了不小份额!”另有官员好意提醒,谁不希望手头的钱袋子更充裕些?

“哼,我又没说要彻底禁,先征重税慢慢减少大烟对百姓的祸害!”

听得手下劝解吴可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大烟种植抢占良田,田里收成虽不及大烟但胜在不耗地力,加上不被大烟祸害的充足民力,难道还不能想法征收更多的赋税不成?”

吴可别的不知道,在前世时就明白烟草种植对土地肥力要求极高,那样的地段放在眼下就是一等一的良田。

再说了,随着两江工商业的蓬勃发展,以后能够征收的赋税只会越来越多,单单依靠烟土税收支撑太不保险,要是哪天整个两江百姓底子被烟土掏空,就算烟土制作再精良也收不到多少钱不是?

不料粮台查文经却提出不同意见:“今大清所急者财用,而厘税之入,以鸦,片为大宗。洋药进口厘税六百万两,土药厘税名虽二百二十余万两,而实则二千余万两。是合洋药土药而计,每年值二千六百余万两。”

不愧是两江最高等级财政官员,对朝廷朝政一清二楚:“国家之利赖在此,官府之调剂在此,若舍此项,则补救无从,此所以禁烟之举,近年缄默无言也”。

总之一句话,他很不赞同吴可这种名为戒烟实则禁烟的做派,摆事实讲道理认为烟土实为朝廷朝政之大项,不可轻动!

吴可被气个倒仰,心中郁闷得差点吐血但不好多说什么,人家发表自己的意见,就算与他所想南辕北辙那也不能打击报复不是?

这下事情可就难办了,他就连两江光复内部都不能达成意见统一,没了这些下属鼎力支持,他所言种种条例措施都是废话,根本就实施不下去。

“诸位的担心我都明白,可是烟土之祸大家也应该看得清楚,总之限制烟土流通势在必行,不管如何实行咱们要好好商讨一番……”

第466章处理章程

“朝廷如此行事,真真应了那句弱民强国之举,实在让人心塞!”

跟手下官员不能达成一致,吴可也不好依仗官位强压,只好匆匆结束议事回返后衙,好好的在丫鬟们的服侍下松乏松乏,又在院子里走动消食,又招心腹幕僚张松到书房议事,刚刚落座便忍不住开口言道。

“大人不必如此!”

张松放下手中茶盏轻轻一笑,这些天他都跟着整理有关烟土的事儿,自然知道吴可心中所想,急忙安慰道:

“盖朝廷深知鸦,片弛禁每年可收巨款,又适值军用浩繁需款孔急,遂决定弛鸦。片之禁公开收税。但禁与弛禁二者根本不相容,既弛禁则主禁之政策,决不能并立。!”

见吴可神色稍缓,他这才继续言道:“而‘寓禁于征’之政策,亦实根本欺人之谈也。因吸烟者一经成瘾,苟非施以强迫之压力,不易戒除,虽倾家荡产售妻鬻女,而鸦,片不能不吸。”

“说得好!”

吴可拍掌笑道,后世戒毒所何其多也,也没见几人出来后真的戒独成功的,稍微一勾引又故态复萌。

那还是法治健全的社会,说不得被强制戒毒之时,还多认识了几个狐朋狗友又多几条购买毒,品的路子。

反到是眼下正好,只要他肯下得了决心,凡是抽大烟上瘾全部强制上大体里劳动,不给他们有回味烟瘾的机会,用不着多长时间便能完全戒除。

当然,那些家里确实有钱不怕子弟抽大烟的无所谓,他又没想着一步到位便禁烟,就是后世完全禁毒都做不到更何况现在。

而且之前堂议之时某些官员的说法也不无道理,眼下两江有不少百姓家里以种植烟土为生,要是突然禁烟不就是断了他们的生路?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也得一步一步走才成。

张松是自己心腹没什么好隐瞒的,遂将心中想法一一道出。

“大人想法自是好极!”

张松拍掌一笑,有对朝廷遮遮掩掩的政策点评几句:

“大人所言才是正理,朝廷那冠冕堂皇的‘寓禁于征’政策实行之结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