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新列强时代-第2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惜的是,太平天国上下只能看到大清这片土地,对于国境之外却是不屑一顾。以此时他们近百万太平军之战力,不管杀到附近哪个藩属国都足以覆灭原朝建立新朝,又何苦在大清境内屡受围剿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
吴可跟泰山张亮基以及好友左宗棠多次通信中,都有提及此等看法,开始自然不受待见,认为吴可的想法太过保守荒谬。竟然不想着将叛逆一举消灭干净,还想让他们去祸害大清藩属?
可是等到肆虐广西的大成国覆灭,其残余黄鼎凤部被设计远走安南,广西战事短时间内平息进入休养生息阶段,这省去了清军和朝廷多大消耗啊?
有这样的实例摆在眼前,不得不让张亮基和左宗棠仔细思量,到底是费劲心机消耗大量资源彻底剿灭境内叛乱武装好,还是将他们赶出国门眼不见心不烦好?
这不太平军两员大将率军杀入云南的时候,张亮基就想着要不试一试把他们赶到临近的缅甸国去,看看具体效果如何的念头。
结果石部太平军两员大将在云南肆虐一通,还没等张亮基反应过来便又掉转枪口杀回了四川,让正抽调兵马准备赶人的张亮基气得够戗。
另有石达开本军离开大定,经过毕节,于10月27日进入云南镇雄县境。这里是川黔滇三省交界地区,没有什么清军驻防,太平军在这里从容休整补充,并张贴募兵告示,号召当地贫苦百姓,反清武装踊跃参加太平军。
这厮是个宣传好手,告示上言:“主将匡扶真主,诛满夷之僭窃,整中华之纲常,解士庶之倒悬,拯英雄之困顿。志士抱不平,均愿讲武;穷人原无告,共乐从戎。。。。。。本主将大开军门,广罗武士,收纳不拒万千,招募无论什佰。先教以止齐之节,复列于戎行之间。待之同如手足,用之以作干城。”
这一告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吸引了无数衣食无着生活贫苦的百姓,还有自感怀才不遇有志酬难之辈,闯荡江湖飘泊无依的好汉。他们深信石达开“待之如同手足,用之以作干城”的诺言,纷纷报名参加石部太平军,经过大力补充人手仅石达开本军就扩大到十万余人。
1862年11月15日,石达开率领本军由镇雄出发,分兵数路入川,使清军首尾不能相顾,其中一路在东川附近与赖裕新部会合。
石达开这次迂回行军,绕了一个大圈子,于11月下旬出其不意地击败了驻守川南的湘军,进占筠连,高县,前锋直指横江镇。不久就占领了横江镇以及附近的双龙场,玉皇楼等地,夹横江两岸为营纵横数十里,旌旗相望金鼓相闻。
总之,湘军与乡勇队的关系迅速恶化,乃至降至冰点以下最终得利的,却是在西南山林纵横驰骋的太平军石达开部。
面对两广总督吴可强势已极的断炊行为,湘军做出的反制也不可谓不狠,军掌握了内陆前往两广的大部分便捷陆路交通,江西和湖南两地通往两广的交通要道上设置层层关卡,凡是过路商旅都必须受到湘军层层盘剥。
这手段不可谓不狠辣,一下子扼住了两广通往内陆的商业渠道,广东不是断绝了对湘军的财政支持么,湘军便从厘哨关卡上找回场子和实惠!
消息传回两广之后自然引来商界一阵惊呼和恐慌,湘军这一手实在太过狠辣,以后两噶商人和在内陆的商业活动可就要成本大增了。
“丫的,跟老子玩狠,看谁狠得过谁!”
吴可对此事件自然恨得咬牙切齿,可以说湘军这一手完全就是强盗行经,不仅严重妨碍了两广与内陆的商业交流,更有直接削弱两广商圈影响力的不好后果。
可他又岂是好欺负的?
两广之地能成为大清数一数二的经济强盛地区,靠的可不是便捷的内陆交通,而是运量更大更加方便快捷的海上运输!
针对湘军所做布置,两广立刻做出针对性反制,一边严令参加湘军水师的两广红单船队返回归建,先抽了湘军水师的脊梁,一边派出精干人马囤驻韶关,对来往商旅展开严格盘查,凡是隶属于湘军的走私商队一律严惩不怠……
第600章你来我往
在这年代,经济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一般人想要发家致富可不容易!
湘军将领几乎都是读书人出身,也就代表着他们背后的家族大部分都是地主豪强。在这时代能读书的成本可不低,能读得起书的人家,起码都得有几亩水田支撑才能培养得起一个读书人。
而湘军又是以团练名义起家,也就是说湘军不是正规清军,大部分粮饷都得依靠自筹。
刚开始规模不大时还成,反正湘军一干带头大哥们都身家不菲,又有湖南当地乡绅地主势力的大力支持,虽然受到清军势力的排挤和不满,但日子倒还算过得比较滋润,尤其在与太平军的几次战斗中表现不俗之后。
后来湘军膨胀式发展同时也杀出湖南,一路势如破竹差点一口气将之前威风不可一世的太平军灭掉,沿途缴获可谓丰厚养军问题不大,反正没银子了打上几仗银子自然滚滚而来。
因为太平军崛起的速度实在太快,虽然整个南方省份都受到严重波及,但说诗话受影响最大的是社会秩序而不是反应比较迟缓的经济生态。
湘军出了湖南之后转战湖北和江西两省,由于太平军还没来得及大肆搜刮,湘军每战或多或少都能缴获部分财物和物资,想要满足自身需求还是不成问题的。
等到战火延绵时间一长,湖北被打成了一片废墟,江西更是在清军与太平军的长时间拉锯战中,从之前的江南富庶之地变成了贫穷落后的代名词。
湖南,河南,安徽以及江苏等省份都不同程度遇到冲击,境内满目疮痍社会秩序破坏怠尽,百姓的生产生活受到极大影响流民遍野。
而这时候,湘军的规模也经过迅速膨胀发展,人数维持在五万上下。此时再想依靠纯粹的缴获来供养庞大的部队,必须要开辟新的财政来源,否则就这么下去湘军可能没被太平军消灭却被财政破产给搞崩溃!
于是,到了后期湘军日子过得苦哈哈的,需要大量外部财政支援才能坚持得下去。所幸湘军各级将领身上都有官职在身,其中不少纯粹虚衔但也有很多占据实权位置的角色,比如湖北巡抚胡林翼和前湖南巡抚骆秉章。
依托这些实权官职带来的便利,湘军很大一部分财政压力得以解决,但有不小缺口依旧需要四处化缘搞银子才能维持下去。
当然,湘军底下的兵丁日子过得苦哈哈的,不表带那些军官物将们的日子会差到哪去。不说多年战斗中的丰厚缴获,就是依靠自身权力带来的种种便利,便足以帮助身后的家族更进一步。
湘军将领大多出身湖南乡绅家庭,而湖南又比邻广东这样经济活跃省份,这些湘军将领家族没少跟广东商圈做生意,或者干脆就在广东扎营圈地。
这些依托湘军将领家族兴起的商业势力,因为背后有强势关系力挺,一个个嚣张狂妄眼珠子都长到头顶上,欺行霸市那是家常便饭就连一些违法生意,都是做得光明正大毫不含糊。
两广总督吴可突然派出精干人马,在广东与外省的几处交通要道设卡,也不强行收什么厘卡税只严格检查过路商旅的货物,一旦发现有违禁品比如大烟之类的直接查没,谁来说情都没用。
来自湖南的商旅自然是严格检查的对象,那些依仗身后有人骄横惯了的家族商旅,一开始还很不以为然嚷嚷着他家公子少爷什么在湘军身居何职云云,结果发现哨卡上的清军根本不吃这套才慌了神,想做补救却是已经晚了。
做戏就要做全套,不仅湘军将领身后的家族受到波及,凡是被查到的商队没一个能讨到便宜的,光天化日之下就算被逮住的商人嚷嚷得再大声,惊慌失措的告之身后老大是是谁谁谁都没用,一律扣押货物没得商量!
吴可这一手玩得比曾国藩更狠,曾某人只是直接针对乡勇队跟吴可而已,吴可则是不管不顾的打击报复,被波及到也只能怪自己倒霉。
广东作为大清最重要的对外贸易通道,每日来来往往的商旅何其之多,其中又有不少暗地里夹带一些价钱昂贵的违禁品,结果被两广总督衙门突然的排查行动打了个措手不及,一时中招的商旅竟是成百上千!
得到手下汇总报告的时候吴可也吓了一跳,没想到只是针对湘军的报复性行动,竟然短短时间内便查出了这么多问题?
尤其严重的是大烟走私,被逮住的商旅大部分都栽在这上头,被设卡官兵查到后直接没收人也给羁押起来,目前韶关和广州两地的牢房都人满为患热闹非凡。
这下可闹出大乱子了,在这时代有能力做跨省贸易的商家,哪个都有强硬的官府背,景支撑,有的干脆就是某方大员家族的生意,吴可这一手分明就是断人财路极遭人嫉恨。
“督台大人,接下来咱们该怎么办?”
这不,具体负责设卡严查的官府顶不住压力,急匆匆找上总督衙门来了。
“怎么,谁找你求情来了?”
吴可对此不置可否,反倒好奇问道。
“多了去拉,大人咱们这次真捅了马蜂窝!”
能接手设卡严查任务的,自然是吴可手下心腹干将,在老大面前说起话来也没啥好遮遮掩掩的。
“那又有什么,他们犯了事难道不许不老子查不成?”
吴可眼睛一瞪,态度极其蛮横道。
“他们倒是不敢找大人您的麻烦,可是咱们这些做手下的却顶不住哇!”
那位满脸苦笑连连讨饶:“大人您就行行好,要么给外界一个明确回复,要么另派他人接手此事吧,下官实在有些顶不住了!”
“没出息的东西!”
对于手下如此表现,吴可除了怒其不争之外也意识到情况可能大条了,仔细翻阅手中情况汇总顿时瞪大了眼睛。
尼玛的果然,短短不足一月时间设卡严查,查出来的问题简直触目惊心,波及到的商队有近百支之多,涉及到的势力更是遍布南方诸省。
不要说是手下心腹小弟,就连他看到这些情况都感觉头皮发麻,一下子得罪如此之多的势力和权势人物,确实让他有种如芒在背的难受感觉。
“算了,你做得很不错,接下来让XX接手去做!”
稍微沉吟片刻,吴可也没难为自家小弟的意思,摆了摆手决定了轮流派人负责此事,既然一人顶不住这庞大压力,那就让手下弟兄们分散抗压。
“大人您可要小心,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啊!”
那小弟见自己能够脱离苦海,顿时满脸喜色连连道谢,当然最后也不忘提醒一句,毕竟这次吴可弄出的手笔实在不小,得罪的人更是车载斗量。
“放心就是,我心中自有计较!”
吴可轻笑着摆了摆手,眼中却是厉芒闪烁心中发了狠。
老虎不发威真当他是病猫,他吴可乃是堂堂的两广总督,只要自身没出现重大政治问题,不要说区区的地方势力,就是朝堂几大派系势力也不敢轻易得罪了他吴某人,大清名将的名头可不是吹出来的。
有两广总督吴可鼎力支持,广东清军在各进出交通要道设卡严查的动作,并没有因为受到各方面的压力而停止,反而有变成传统项目延续下去的意思,让一帮想看笑话的势力和权势人物傻了眼。
受到波及最为严重的,自然就是湘军各大佬身后的家族,两广总督衙门来这一手几乎断了他们大半财源,这梁子可就结大发了。
可还没等湘军想出针对性招数给两广总督吴可和乡勇队找难看,乡勇队的手段却是接踵而至不给湘军大佬们喘气的机会。
吴可不仅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将省境要道上的哨卡形成定制,等松了口气之后立即命令淮北的乡勇队势力家教搬迁速度。
自从乡勇队在两广成功站稳脚跟,并随着乡勇队人马纷纷囤驻广东各地,乡勇队淮北老巢便开始了秘密搬迁事宜。
什么时代都讲究一朝天子一朝臣,吴可不在两江总督任上,乡勇队在淮北的基业又富得流油,难保继任者不会眼红打什么歪主意。
这次乡勇队与湘军突然交恶,不就是湘军想打乡勇队淮北老巢的主意么?
之前的搬迁还比较隐晦,毕竟乡勇队经过近十年时间,已经成了淮北地区最大的地方势力,无论是在政治军事还是经济上都是如此。
政治军事上随着吴可调任影响力迅速减退,但也不是一般二般的势力有能力挑衅的。乡勇队在淮北老巢的经济优势更是极大,差不多战局了整个淮北经济的三层以上份额。分量之大实力之强可想而知。
随着乡勇队人马囤驻广东各地,之前跟随吴可前来上任的三万大军自然不够用,需要淮北老巢源源不断的提供精锐人手,这才让乡勇队全面接手广东防务的时候,没有出现什么乱子和麻烦……
第601章再交锋
军队搬迁还好说,只需要带足行军所用粮食,然后背上一卷铺盖和武器便可直接离开。
可是产业想要转移就不是那么容易了,乡勇队在淮北经营近十年,旗下产业可是价值极为惊人,深入淮北地区方方面面,一举一动都影响巨大。
之前近一年时间里,留守淮北的乡勇队后勤人马都在秘密,处理那些固定田产和商业店铺,接盘的人不是乡勇队出身乡绅就是与乡勇队关系紧密的地方实力派,在没有闹出太大动静的情况下筹集大笔银钱。
不小心不行啊,作为淮北最大乡绅地主集团背后支持的势力,留守淮北的乡勇队后勤人员的一举一动都倍受关注,稍一不慎便可能引起淮北地区经济动荡。
眼下吴可又不是两江总督,万一动静闹得太大引起两江总督衙门和安徽巡抚衙门的不满就有点得不偿失了,在这乱世当中很多事情真的很不保险,谁也难以保证不会有眼红之辈暗地里下狠手抢掠,就像湘军之前所做那般。
当然就是冲着私人感情方面,乡勇队也不愿引起淮北地区经济出现动荡,怎么说淮北能有眼下风光局面,都是乡勇队筚路蓝缕一手一脚开创出来的,投入其中的感情可不是开玩笑的,就是吴可想要闹出大动静来,底下弟兄也不会情愿的。
一年时间的暗中筹备,已经足够留守淮北的乡勇队后勤人马,将手头所有商铺以及小块田地全部出手,只保留几处万亩以上大田庄,作为乡勇队的粮食保障,总共筹集白银五百多万两!
这么大资金量流动,其实淮北很多有心人都有察觉,但乡勇队势力实在太过强大,就算某些势力想要分一杯羹也只得老老实实掏出真金白银,想要打什么歪主意最后倒霉的铁定还是他们自己。
安徽巡抚衙门自然有所察觉,不过碍于乡勇队的实力和面子,加上乡勇队行事小心又没有引起太大波澜,所以巡抚衙门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尽管上至巡抚翁同书下至衙门里的官吏无不眼馋得紧,却也只能眼馋而已。
随着直属乡勇队大量产业的秘密抛售,留守淮北的后勤人手也一波波扮成商队离开,前往广州听候最高首领吴可的的调遣。
可就是如此,淮北还有不少乡勇队直属产业根本无法短期脱手,比如与淮北各地实力派人物合开的工厂,以及本就出身乡勇队并成功转型地方乡绅土豪的家伙,与乡勇队联合开办的近代化工厂企业。
最最重要的是,吴可当初花费极大心力和资金建立的简陋军工体系,包含火药厂,手榴,弹厂以及子弹组装工厂等等一系列与军工相关工厂,想要集体搬迁可不是一个短期可以完成的小项目。
眼下乡勇队与湘军彻底交恶,吴可存心隔应曾国藩,便让留守淮北的后勤人员大张旗鼓行动起来,声势浩大的拆御机械准备搬迁一系列军工厂。
乡勇队在淮北的动作,一下子吸引整个两江关注。
吴可在两江之地经营日久,通过实实在在的政绩和军功建立起的威望可不是开玩笑的,加上乡勇队在淮北的势力极为庞大,一举一动都能影响周边地区的经济和局势稳定,自然极受两江各方势力的关注和重视。
湘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他们没想到两江总督吴可竟然做得这么绝,竟然连多年经营的基业也舍得放弃,打算在两广之地重新开始?
乡勇队在淮北建设的简陋军工体系,虽然解决不了洋枪洋炮的制造,还需要向洋人采购,但是一些简单的枪械以及火炮构件都能自产,而且质量一点都不比洋人的差,价格那更是廉价得让人不敢置信。
更不要说淮北子弹组装工厂,可是整个南方清军最重要的弹药来源!
无论是枪炮零部件工厂,还是火药以及子弹工厂,可都是湘军垂涎三尺的产业,不说其强悍的吸金能力,单单对后勤部门的巨大帮助还有能省去的巨额军费,就足以让湘军一干大佬想入非非。
曾国藩自从当上两江总督以来,一干湘军大佬便没少在他耳边念叨,希望找个机会将淮北的几家关系军机要务的工厂收归湘军掌握,其间也没少派出人手向这些工厂探视摸底,其意不言而明。
曾国藩可不愿彻底与两广总督吴可闹翻,尽管湘军一干将领极力要求,但他一直都没有明确答应或者说不答应,态度含糊任由湘军一干大佬施为,只要不做得太过分就成。
此时湘军与两广总督吴可彻底交恶,双方各使手段极力恶心对方,湘军一干将领被吴可整得焦头烂额气愤不已之余,也不免心中窃喜认为机会来了,两广总督吴可这次被怒火冲昏了头脑,白白给了他们强行插手淮北军工厂的借口!
可惜这世上的聪明人不仅仅只有湘军才有,根本不等他们反应过来,乡勇队便已经将这些军工厂全部拆迁完毕,并在近万全副武装乡勇队将士的保护下,浩浩荡荡的离开淮北通过江西直抵广东!
湘军大佬们自然不愿煮熟的鸭子飞了,二话不说从包围天京的人马中抽出一部,直愣愣的堵在乡勇队前往广东的队伍前头。
一通乱枪震动两江,上万堵在乡勇队前进路上的湘军将士,被乡勇队毫不犹豫的开枪射击惊呆了。还没等他们从惊愕中清醒过来,乡勇队近万将士又摆出洋枪洋炮阵型,吓得挡路的湘军人马纷纷让路连屁都不敢多放一个。
安徽清军那帮混球,还真敢开枪啊!
湘军大佬们被乡勇队的疯狂吓得不轻,等他们回过神来的时候,近万乡勇队人马已经护送着军工厂机械以及熟练工人,安全抵达了赣南地区离广东不远了。
曾国藩被乡勇队如此激烈的手段刺激得不轻,他没想到两广总督吴可如此不给面子,竟然连个招呼都没打便将淮北那几家军工厂全部搬走。
淮北地区倒是没因近十家军工厂的突然搬离,而产生什么经济动荡,军工厂本就与民生没啥关联。倒是乡勇队撤离后,立即便有淮北土豪跟进盘下那十来座面积巨大的厂房和仓库,作为他们新开设工厂的基础。
淮北地区反应平平,让曾国藩越发觉得脸上无光,好象只有湘军在这波军工厂搬迁工程中丢了面子,就连关系一向不错的安徽巡抚翁同书都当作没看见,让湘军上下好好感受了一把冷淡的待遇。
受不住湘军将领们愤愤不平的控诉,加上本身心中就憋着一口气,曾国藩二话不说一封弹劾折子便递到了京城,弹劾两广总督吴可纵兵为祸……
“睁着眼睛说瞎话!”
吴可听到消息的时候,只冷冷说了一句。
湘军眼下遇到的麻烦都是他们自找的,作为声势浩荡的一方军事集团,湘军把精力完全放在军事上,不能说他们做得不对但在眼下这种局面上,总感觉目标过于单调抗风险能力不强。
没有自身稳定财源的团练武装,而且还是打出了名堂人数近五万的团练武装日子极不好过,就算在与太平军的战斗中表现再好又能怎么样,除了战场上的缴获和朝廷那少得可怜的嘉奖之外,什么都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要说湘军的先天条件可比乡勇队强多了,湘军将领一个个都是读书人出身,立了战功受赏的都是文职,只要稍微一运作就能成为地方官府的一把手,而且湘军也确实是这么干的,众多将领身上的官职加起来足可填塞一省所有文职官位还绰绰有余。
有这么好的资源湘军还混成眼下这样,能说他们只适合混官场么?
……
因为曾国藩的一封弹劾奏折,京城朝廷在进入初冬季节后,难得的热闹起来。
两位实力强悍的封疆大吏交恶,这绝对是朝廷喜闻乐见的好事儿。对湘军统帅曾国藩怀有恶感的朝臣一大堆,跟吴可不对付的朝中重臣也不在少数,如今这两人竟然先打了起来如何能不让一干朝臣大开眼界之余乐意看戏?
朝廷自然不会轻易介入两位封疆大吏的争斗之中,只要曾国藩和吴可不闹得过火,能把该完成的任务利索完成,至于他们如何争斗就不关朝廷什么事了。
……
吴可没心情跟曾国藩打嘴皮子官司,他更加关注实际收获。
为了防备湘军在暗中动手脚,他特意派出一支五千人规模的广东清军赶赴韶关,遥遥接应身处江西的近万乡勇队人马,还有数量不小的机械设备和原材料,和人数近千的熟练工人。
让乡勇队上上下下松了口气的是,或许被乡勇队之前的强硬态度吓倒,也或许是不想真的跟乡勇队爆发大规模流血冲突,尽管那上万迁移队伍在江西没有受到任何官府热情接待,但对于乡勇队而言只要没受到刁难就算胜利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