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南宋不咳嗽-第3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哦,官家也是为了国家担忧操劳才忧虑成疾,两位大人可否把好消息通知了陛下?”洪涛听了中尉的话,心里稍微放了点心。目前理宗皇帝还不能死,这对保持大宋国内的稳定不利。

“总理大人请放心,臣下已经亲自和女官们说过了,请她们代为转达。陛下听到总理大人退敌的喜讯之后,病体定会好转的。”丁大全不光说的很真诚,脸上的表情也很真诚,就好像他真是这么想的一样。

其实在这些日子里,他总共也没见过理宗皇帝几面,除了上朝之外,理宗皇帝一家居住的宫苑被陆战队全部封闭了,对外唯一的联络通道就是慈禧手下的那些燕子。她们暂时在皇帝身边充当宫女首领,处理皇帝一家的所有事物。

“那就好!依两位大人看,我用不用去和百姓同乐一下?”知道皇帝暂时没生命危险,洪涛又开始琢磨着如何把这次庆典活动的功效发挥到极致了。不过在这个问题上还得征求丁大全和贾似道的意见,临安人是什么想法、什么习惯,他们最清楚。

“不用不用!大人只需上马回宫即可,百姓们敬仰大人的风采,那就只能敬仰,过近反而不美。”贾似道率先明白了洪涛的意思,也给出了他的意见。

“贾大人说的极是,总理大人是朝廷重臣,朝廷自有朝廷的威仪……”丁大全也随声附和。

“得,那我就从善如流一次。也别上马了,在船上待时间长了,胳膊腿都有些麻木,走一走吧,这里就劳烦两位大人支应了!”一听自己不用去装样子,洪涛很高兴,笑呵呵的冲在场的官员拱了拱手,又冲着远处的临安百姓拱了拱手,这才迈开大步向嘉会门走去,文南和刚从战舰上下来的陆战队员跟在后面。

这是洪涛占领临安之后第一次公开在临安城里露面,也算是正式对外宣布了自己的到来。目前他的身份还是大宋皇帝和朝廷请来的援军,不过很快就会有圣旨颁布,他这个援军会被理宗皇帝拜为大宋总理。这次和金河帝国进行谈判的过程,硬生生被丁大全和贾似道扇呼成了一次孤胆英雄的节奏,对自己很有利,新总理上任就有点名正言顺了,至少不会让太多人感到唐突。

这件事洪涛事前并没有想到,完全是丁大全和贾似道按照他们自己的理解来顺势而为的。在他们看来,这种事情可以衍生出很多好处,尤其是在积累声望上,谁沾上这种事儿,谁就能获得一大把声望。而他们的新主人目前缺的正是声望。对他们俩来说,新主人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他们俩的后半生,所以不用新主人事事躬亲,凡是对新主人有利的事情,他们就得自觉的去做。维护新主人的同时,也是维护了他们自己的利益,这就叫利益共同体。虽然他们说不出这个词儿,但是这个道理,他们理解得比洪涛还透彻。

一二五四年的冬天,大宋终于从战争的阴霾中走了出来,南方如火如荼的战事突然随着西北风的到来烟消云散了。十月下旬,海峡公司国突然毫无征兆的宣布单方面停战。不光是说,他们的军队第二天就开始后撤,一口气从战场上后撤了几十到上百公里,把很多可以据守的关隘都让了出来,不可谓不诚心。

十天之后,大宋朝廷也给出回应,理宗皇帝下了圣旨,接受海峡公司国的停战决定,并宣布重新开启双方的谈判,派遣新任大宋帝国副总理文南做为全权代表。同时大宋南方的军队也开始停止接触,慢慢向后撤,在交战双方之间留出了一条缓冲带。

几乎就在同时,金河帝国宣布做为停战调停者正式派遣观察员进入双方之间的缓冲带进行监督,谁敢在谈判期间单方进入缓冲带进行军事挑衅行为,那就等于是在和金河帝国宣战。

这一连串突然变化,让所有人都有点目瞪口呆,从南到北这时都在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好端端的打着打着,怎么突然就停战了呢。而且一直不肯正式露面的金河帝国也插了进来,这次不是当拉偏手的,而是成了真劝架的。这里面肯定有事儿,三个国家就像事先商量好的一样,互相配合得这么默契,要说是偶然巧合,除了偏偏老百姓之外,谁也不会相信。

其实这里也不是没有脉络可循,很快就有人把这几个月朝廷里发生的异常现象捋了捋,从中找出了一些端倪。先是有人要刺杀皇帝,然后就是朝廷里开始了大清洗,很多官员受到牵连。原来的右丞相一派首当其冲,而左丞相丁大全和临安知府贾似道成了护驾的忠臣,并且在朝堂里掌握了话语权。

从这时开始,朝堂里发出的圣旨就和不要钱一样,一份接着一份。大多是针对各州县地方官员和各军镇任免的,不过基本没有动当地的一把手,而是把二把手都调了回去。通判、监军本来就是朝廷的耳目,再加上值此多事之秋,大面积的调换一下也说得过去。

可是新上任的通判和监军就让人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他们全是朝廷请来的外援,据说来自东洋。这些东洋人一律说着一口怪腔怪调的汉语,来了之后整天在辖区内四处走四处看,除了拿着本子记录之外,并不急于抢班夺权,对一把手的所作所为也毫不过问,非常好相处。

如果要是换在平时,那些在地方和军镇里势力很大的地方官早就上奏朝廷质问此举意欲如何了。大宋朝廷里有外族官员,但没这么多,现在突然派来这么多二把手,是啥意思!可这次大部分官员都不约而同的闭上了嘴,原因很简单,大家都能感觉到朝中发生了巨变,虽然谁都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但从临安城里隔三差五传来的消息证明了这种猜想很正确。一批又一批的官员都成了谋逆反贼,被押到嘉会门外给砍了。你还别提什么迫害忠良之类的话,这些人几乎每一个都是证据确凿的,最次的也是勾结叛匪,人证物证俱全,抵赖都没法抵。

再往后的情节就更让人晕头转向了。金河帝国皇家海军举倾国之力大举北上,云集杭州湾外,这是来干嘛的,连问都不用问,肯定是来拉偏手的。海峡公司国的背后一直都有金河帝国的影子,只是没想到它会这么快就蹦到了前台,摞胳膊挽袖子直接参战了。正当很多大宋地方官和军将都觉得朝廷大势已去时,那伙儿东洋人又蹦出来了,居然带着十艘战舰主动出航迎战,并且一战定乾坤,把皇家海军舰队给逼退了。

是什么人这么厉害?皇家海军是什么成色谁不清楚?可它的百多艘战舰居然被十多艘战舰给逼退了。据大宋水师的人讲,当时这位带着十艘战舰在皇家海军的战舰群里毫无惧色,孤军深入,直逼金河帝国皇帝的旗舰,生擒了对方的主将,这才不费一兵一卒,生生逼退了敌人。

太尼玛神奇了,这都快赶上演绎里的英雄人物了,万千军中取上将首级啊!但凡是有点脑子的人,也得在心中划一个大大的问号。可架不住大宋百姓喜欢这种段子啊,中国人从上千年前就崇拜孤胆英雄,如果这位英雄最终是个悲剧收场,那就更感人了,必须流芳千古。

这件事儿现在已经没法考证了,因为当天有上万临安百姓到江边码头去迎接这位英雄,通过他们的嘴一加工,这个段子已经演绎出来了很多更详细的版本,甚至连当时双方主将的对话都给补充完整了,还被临安人编成了评话,四处宣讲,报纸上更是大书特书。谁要是敢提出质疑,那就是在质疑全体人民的智商和大宋的国威,会被所有人唾弃,被说成卖国贼也不意外。

052章两板斧

糊涂人看热闹,明白人看门道,当大部分宋人还沉浸在欢欣鼓舞的情绪中时,已经有不少人从一个人名中看出了阴谋的味道,这个人名就是洪涛!

金河帝国的开国皇帝,怎么摇身一变又成了大宋朝的总理了呢?而且这个官职带着强烈的金河帝国味道,还有一个前金河帝国外交部长文南在旁边做注解。普通老百姓可能搞不清楚他们的来历,大宋官员和沿海城市的商人们肯定不会犯这个错误。如果光有一个洪涛还有可能是重名重姓之人,再加上文南和罗有德,再说是巧合就太牵强了。

合算朝廷请来的东洋援兵就是金河帝国的老皇帝,即使他已经退位很多年,但只要一提起这个名字,就难免把他和金河帝国联系在一起,还得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既然是这位老皇帝来了,那之前的一连串变故也就好解释了。说什么孤军深入逼退强敌,呸!他逼退的是他儿子的海军,这用逼吗?搞不好就是他们父子给外人演的一出戏。

可是这位老皇帝突然跑到大宋来干嘛了呢?大宋朝廷为啥会把他请来当援兵,还委以重任,甚至有点让他把持朝政的意思呢?为何这位老皇帝的人会突然遍布大宋每个州县,成了当地的通判、监军……他的下一步还要做什么?

这些问题自然而然的会被很多人想起,不用再往深处琢磨,光是这些迹象就已经很吓人了。大宋要发生巨变了!这是所有有识之士能想出来的唯一答案。再想想这位老皇帝以前的所作所为,从箱子底把他以前写过的那几本书翻出来看看,大宋将要变成什么样子,即便得不出一个准确答案,大概脉络也差不多了。

对于这个结果,有人欢喜有人忧。

大部分沿海宋人都对这种将要有的改变抱乐观态度,尤以商人为最。不为别的,就因为金河帝国是个商业味道很浓的国家,既然洪皇帝建立的金河帝国是这个德性,那他能把大宋改成什么样儿也就一目了然了。不是商人也没关系,农民、手工业者、工匠、政客都能在金河帝国里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地位也不比在大宋低。唯一不太高兴的就是士人阶层,如果真按照金河帝国那一套规则治理大宋,他们的特权就没了。可是沿海城市里的士人阶层经过这么多年的对外接触,已经和内地士人阶层的思想有点不同了,他们的家族或多或少也都参与了海贸、手工业,虽然有点失落却不会坚决反对。

从沿海城市再往内陆一层,这些地区的宋人就不像沿海城市那样一边倒了,既有比较乐观的,也有比较悲观的,还有啥观点都没有,迷迷糊糊过日子的。

再往内陆走,情况就有点倒转了,持悲观态度的人居多,迷迷糊糊无所谓的也不少,比较乐观的基本都是走南闯北的生意人,他们的人数和势力可以忽略不计了。

但是当这些地区的人还没想明白到底该怎么办时,一队一队的大宋军队就从江南东路、江南西路开了过来,每到一个州县治所,就会留下一支人数不等的队伍,剩下的继续向内陆挺进。这些军队不是厢兵也不是乡兵和番兵,而是从前线刚刚撤下来的大宋新军和禁军。凡是他们所到之处,当地的厢兵、乡兵和番兵马上就会被拿着枢密使命令的监军就地解除武装,然后由禁军和新军押着一路北上,向沿江公路的几个点集结。

跟在这些新军和禁军身后的,是朝廷的钦差大臣文浩,他也带着二千大宋新军,从江南东路开始,挨州挨府的串。到了地方一不赴宴、二不进门,第一时间就把当地官员传到军营里去见面,具体谈什么谁都不清楚,反正最后能从军营里出来的当地官员绝对不是全数。有时候能出来多一半儿、有时候出来少一半、有时候基本出不来几个人。

当地官员的空缺瞬间就会被补上,跟在文浩身边的不止有两千军队,还有五百多名大宋候补官员。当然了,这些官员只是暂时还穿着大宋的官服,但他们里面真的一个宋人都没有。百分之八十是金河帝国人,还有百分之二十来自洪涛从北美带来的那支管理队伍。

其实不光这些官员不是宋人,连那二千大宋新军也不是实打实的大宋新军,他们加入大宋武装力量的时间不超过十天,这就是伊一答应提供给洪涛的五千帝国陆军中的先头部队,只是在其中临时加编了三百多大宋新军做向导。剩下的三千人已经从广州登陆,也拿着枢密院的命令,带着五千多海峡公司的雇佣军一路向西,直奔广南西路。

他们的任务是控制广南西路和夔州路,这两片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当地部族势力非常强大,和内陆省份情况还不太一样。原本大宋朝廷对这些地方也是以抚为主,说白了就是尽量满足当地势力的要求,只要他们别折腾就成。洪涛和大宋朝廷的治国理念完全不同,什么事儿都可以商量,但绝对不允许有任何人搞特权,不服可以,只要你能打得过帝国陆军就成。

还别提什么山高路险、易守难攻之类的话,洪涛给这支部队的命令是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不求速度只求干净。凡是他们路过的地方,只要有谁看着像不太服气的,一律三光,宁可把这两个路全变成无人区,也不允许有一个村、一个寨对新政府心存不满。更别想搞以前那套朝廷兵来了就服软、朝廷兵一走就折腾的把戏。

洪涛只给一次机会,要不就老老实实下山耕种居住,要不就真刀真枪不死不休,没有第二个选择。为此洪涛专门给这支队伍配备了三百名印第安士兵,他们都是熟悉山地和丛林作战的精锐,那些人想和这些士兵在山区里玩袭扰战基本没希望。墨西哥的山地、丛林一点不比云贵地区地形差,当地的印第安人也不比这里的少数民族战斗力弱。

这就是洪涛的两板斧,他要用这种方式对大宋的根本势力进行全面清洗。这个办法最快、副作用也最大。与其说洪涛是在改造大宋,不如说他是在帮金河帝国全面控制大宋。新任命的地方官员里有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从金河帝国抽调过来的基层干部,再让帝国陆军在大宋境内这一通转悠,把各地的交通、补给、驻军状况都了解得一清二楚,一旦金河帝国打算要和洪涛翻脸,洪涛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不过洪涛也只能这么做,而且还得做得更彻底。他手中一共就只有六千可以完全听自己指挥的军队,想把整个长江以南在短期内全控制住根本不靠谱。就算前线的七万多大宋新军和禁军也愿意听自己的,也不可能把每州每路完完全全监控住,那样成本太高了,高得洪涛都玩不起。

“他们怎么派你们俩来了?”此时洪涛在临安也没闲着,他正准备进行一次说走就走的北上,去真正的故乡看看,没想到却在金河帝国派来的谈判队伍里见到了两张非常熟悉的面孔。

“姑丈,您可真能搅合啊,转了这么一个大圈子,最终还是杀回来了。”泊蛟很正式的伸出手,脸上却是嬉皮笑脸。

“看你笑得这么奸诈,我就觉得没好事儿。老孔啊,你都这么大岁数了,不在金河城里好好混到退休,干嘛还来趟这趟浑水?”泊蛟已经是快四十的人了,脸上还留着胡子,可洪涛还是像小时候带着他上船出航一样,没去握手,而是伸手拍了拍他的脑袋,又把脸转向了另一个熟人。

“我是来赎罪的,当年陛下一直不同意帝国北上,可是我在政府里没尽到部长的责任,在关键时候选择了退让,实在对不起陛下把我从北边救回来的再造之恩。”孔沛和洪涛的年纪差不多,也已经是须发花白的老头了,身体看上去倒还结实,中气挺足。

“拉倒吧,谁把你从北边救回来了,你和文南一样,都是被我抓回去的俘虏。再造个毛!老黄历就别提了,国事是国事,私交是私交,别往一起掺合。说说吧,帝国把你们这两位老将派来,又打的什么鬼主意?是你们主动来的,还是伊一他们逼着你们来的?”孔沛也是洪涛的起家帮手之一,只是在新老皇帝交替之时,他选择了站在新皇帝一边。这种事儿洪涛没什么想法,更谈不上记恨,如果自己处在孔沛的位置上,说不定做得比他还彻底。对于一个在帝国没什么根基的人来讲,这个选择很合理,和人品没什么关系。

“是我主动要求来的,这些年经过起起落落我也想明白了,自己就不是当总理的命,更不适合当什么市长,跟着您走南闯北反倒更舒服些。要不是当年您非按着我去当总理,说不定我也有个小王国了呢!”泊蛟把脸凑了过来,小声的和洪涛诉说着他的想法,还挤眉弄眼的。

053章北上

“我本来就是北人,听说陛下要向北方移民,我就想回家来看看,说不定能帮上您。”孔沛的理由倒是很充足,他的家乡就在山东半岛上,按照他的岁数,搞不好也有点怀念故乡了。

“这是听你姑姑说的吧?金河这小子出卖老子倒是卖的快,怎么什么都和他妈念叨呢!你姑姑没说要跟你一起来吗?”泊蛟也知道了去北美当国王的事情,洪涛都不用想,就知道是谁嘴风这么不严,一想起那个站在甲板上冲自己笑的姑娘,还真有点放不下。

“我姑姑整天除了骂您就没别的事儿做了,就算她想跟着我来,也张不开嘴。要不您还是回去看看她吧,干脆就把她接过来,别人劝都没用,我姑姑那个脾气倔的很。”一提起泊珠,泊蛟也不知道是该向着他们泊家人说啊,还是向着这位姑丈说。

“我是回不去了……身份不允许、条件不允许、时间也不允许。再等等吧,等我忙完这段时间,让文南替我跑一趟,看看能不能说服你姑姑,让她来这里住一段日子散散心。你没事儿也帮我和你姑姑吹吹风,就说我现在住皇宫,她来了就能住在皇太后的宫殿里,嘿嘿嘿……”洪涛长叹了一声,说的容易,回去!怎么回去啊?以什么名义回去?自己现在是大宋帝国的总理,总不能说让自己乔装改扮偷偷溜回去吧。就算想溜回去也不成啊,脖子上这个条形码分分钟会暴露自己的身份。

“那我能不能也去皇帝的宫殿里住一宿?”泊蛟一听住皇宫的事儿,眼珠子也亮了。别看他曾经也当过帝国总理,可是大宋皇宫在他脑子里依旧是个很神圣的地方,这就是他这一代人和金河帝国纯正二代的区别,思想上的区别,一辈子改不了。

“住,必须住!不光要住,还得和皇帝一桌吃饭呢!走,老孔,你们这里的事儿安排完没?安排完了先跟我去见见大宋皇帝,没事陪他聊聊天。他也挺可怜的,让我整天关在宫里,很难见到外人。你们来了,陪他吃顿饭聊聊天,也算给他解解闷了。”理宗皇帝一家在洪涛眼里已经是普通人了,只是这段时间还得硬撑着皇帝这个位子。自己也是坐过皇帝的人,很能理解这种极度郁闷的感觉。其他人不能乱见,泊蛟和孔沛没事儿。

“还是您厉害,一国皇帝到您这儿就成孩子了,说关起来就关起来。不过咱还是先别去皇宫了,先看看孔沛给您带来的礼物吧,它就在后面呢,等半个多小时就会到。”泊蛟简直佩服死自己这位姑丈了,从小他就跟着姑丈东征西讨,打趴下过无数酋长、部族首领、小国王啥的,根本不算事儿,但扣押一位真正的大国皇帝还真没见过。不过他暂时还顾不上去和大宋皇帝聊天,抬手指了指东边的江面,示意后面还有船来。

泊蛟说的很准,一大串鲑鱼级武装货船很快就出现在视野里,当它们慢慢靠上码头之后,从船上下来的不是货物也不是人,而是一匹一匹的战马,足足六艘船上装的全是战马,四百多匹。装载马匹的货船离岸之后,又有七八艘货船依次停靠过来,一队一队的帝国陆军开始沿着跳板走下船,一边下一边在码头上列队,很快就把码头堆满了。

“好啊,你们俩是来对我搞斩首行动的啊!怕不怕我直接把你们俩摔死?”洪涛看着这么多帝国陆军,嘴里直流哈喇子,就恨不是自己的。

“嘿嘿嘿……这是帝国专门为您提供的军事援助,四千人的远征军,大部分都来自帝国本土和卡兰巴港,其中有三百多名基层军官都是北地汉人。您可能还不知道,当伊一把和您的协议递交给议会之后,那些来自北地的汉人议员就全坐不住了,没一个人不投赞成票的,他们都希望您能把他们的家乡也建设成金河帝国一样,这样他们虽然离开家乡了,可是家乡父老多少也能好过点。等消息从议会传出来之后,北地汉人和大宋移民都跑到议会门口去情愿了,他们要把自己的孩子送过来,让他们的孩子替他们来收复故土。帝国议会最终决定抽调各地的汉人军官,组成了一支远征军,由我指挥,配合您在长江以北推行新政,也算给帝国里的北地汉人族群一个回家乡看看的机会。”孔沛对洪涛的反应很满意,能让老皇帝吃惊不容易啊。

“人送来了没问题,可是北边没啥正经城市,人口数量也不多,给养我供不上,好几千人的吃喝啊……”洪涛的脸上浮现出深深的忧虑。

“姑丈,您就别和我们哭穷了。金河走之前和我交代了,说如果您哭穷,就把这些军队送回去,免得让您为难……”泊蛟没被洪涛的表象欺骗,很多招数由于太熟,不管洪涛做的多逼真,都已经失去了作用。

“小王八蛋!和外人一起算计他老子!成吧,我再挤挤,说不定能挤出每天一顿饭来……”这次洪涛硬气不起来了,手里缺人是他最大的短板。有了这四千帝国陆军,总比带着大宋禁军提心吊胆的去北方合算多了,至少这些军队不会想着哪天哗变,把自己脑袋摘走,多吃点就多吃点吧。

“陛下不用担心补给问题,皇家海军北方舰队已经开始入驻登州港了,我估计再过个把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