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慕南枝-第3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皇太后道贺云。
    这件事很快就在北京传开来。
    可有一天郭氏却幸灾乐祸地把姜宪拉到一旁八卦:“嫂嫂可听说皇上新了新妃?”
    姜宪懵然地点头,道:“不要说京城了,恐怕辽东的人都知道了吧?”
    “是啊,是啊!”郭氏掩了嘴笑,把姜宪随身服侍的丫鬟内侍打发去了花园亭子里等着,自己和姜宪在一旁香樟树下的石椅上坐下说着悄悄话,“前几天我接到了我嫂子的来信,原本是问我在京城过得怎样的,谁知道后面话题一偏,说起了皇上新纳的这位贤妃,进宫不过三个月,可已经有四个月的身孕了。这且不说,据说这位贤妃父母都是世代耕读之家出身,外祖母却生养过五个儿子,母亲生养过六个儿子,姨母也生养过四个儿子,有个出阁的姐姐,也有三男二女,如今正怀着身孕……”
    “宜男之像?!”姜宪道。
    这种事情很正常啊!
    汪几道不是说赵玺年纪轻,没有子嗣,不够稳沉,所以不同意赵玺亲政。
    赵玺就找个宜男之像的女子宠幸。若是那女子生下了长子,汪几道的话也就不攻而破,汪几道等人也就没办法拿这个借口阻止赵玺亲政了。
    这是很好的破解之法!
    郭氏笑着更暧|昧了,声音又低了几分,和她耳语道:“可在这之前,刘皇后要把这位贤妃嫁给靖海侯,据说靖海侯也同意了,还见了那女子一面,两家就差正式交换庚贴了。也不知道是谁,在皇上面前说了一句,皇上就惦记上了。去年的年夜宴,把那女子就留在了宫里,等那女子一怀上身,就封了贤妃。
    “从大年三十进宫就没有出来过。
    “靖海侯那边还在为靖海侯要娶江南士族的女子为妻而纷争不断,这边皇上却已封了那女子为贤妃。
    “靖海侯这次丢脸可算是丢到了西南去了。
    “就连我爹都知道了。
    “京城这边怕是王爷有意封锁了消息,别有让人胡言非语,所以嫂嫂一直不知道!”
    “可这也太……不成体统了!”姜宪目瞪口呆,半晌才道,“皇上在江南依靠靖海侯良多,他怎么在这个时候做这种糊涂事!这岂不是让靖海侯心生罅隙?”
    郭氏不以为然地撇了撇嘴,道:“怕是病急乱投药吧!皇上这大半年不就一直在为亲政的事忙活吗?”
    赵玺这样做,恰恰就印证了汪几道那句“年轻还太小,行事不够稳重”的评语吗?
    可见赵玺的确不符合亲政!
    姜宪皱着眉道:“这么隐秘的事,是怎么传出来的?”
    郭氏嘻嘻地笑,道:“自然是靖海侯府的人传出来的?您是不知道啊,原来靖海侯府是不满意这门亲事的,可现在却被皇上截了胡去,之前又是刘皇后做的媒,据说靖海侯府的人知道那女子封了贤妃之后都气坏了。还有比这传得更难听的呢!”她说着,看了看见四周没人,这才又和姜宪耳语,“还有谣传说,若不是皇上没有儿子,说不定靖海侯要给别人养儿子了!”
    这话就说得十分恶毒了!
    姜宪不太相信这样的话是靖海府传出来的。
    郭氏也不相信。
    她幽幽地道:“不管怎么样,反正那些黎民百姓相信,那些市井之徒相信。这就够靖海侯膈应的了!”
吱吱说
关于白愫家的两个孩子,之前取了乳名也取了大名,结果发现这样一来名字太多,容易混淆视听,就只用了乳名不用大名了。但因为之前写大纲的时候把名字都已经取出来了,特别容易出错,在这正更正一下。长子念慈,次子念恩。以后再写错了……大家就无视吧!

☆、第一千零七十八章 憋着

    这倒也是!
    不过,让那些百姓知道,让那些市井之徒知道,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吧?
    这其中要是没有人从中推波助澜,姜宪可不相信。
    她不由看了郭氏一眼。
    郭氏则对着她笑眯了眼睛。
    也就是说,郭家至少是其中的推手之一。不然郭氏的嫂子也不会在信里特意提到这件事事了!
    姜宪觉得自己应该矜持一点,非礼毋视,非礼毋听,像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似的,可郭氏一走,她却无论如何也压抑不住自己怦怦乱跳的心,跳下临窗的大炕就给李谦写信,质问他为什么不把这件事告诉她。
    李谦自从知道赵啸曾经悄悄地给姜宪送礼之后,就恨不得姜宪从此听不到赵啸的一点点消息,又怎么会把这件事告诉姜宪?
    万一姜宪对赵啸生出同情之心来怎么办?
    他可不是那种自己给自己找麻烦的人!
    但李谦当着姜宪的面可不能这么说。
    不仅不能这么说,还要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尽量地把这件事给简化了。
    他前前后后拟了三次书信,这才能用轻描淡写的口吻对姜宪说这又不是什么好事,而且涉及到赵啸的私密,还是不要议论的好。
    姜宪收到信气得半天都没有说话,写信给李谦,问:我们是不是夫妻?你不是说夫妻是这世上最体己的人吗?若夫妻之间说话还要有所顾忌,那又算是什么体己人?若是夫妻之说话还要思商一番,那和寻常人还有什么区别?那还不如不做夫妻?
    李谦被她的话吓到了。忙申辩他也只是听到了些许的传言,因之前忙着和庆格尔泰和谈的事,没有让人去打听,不知道是真是假。他总不能传递个假消息吧?
    而此时姜宪已经派人去证实过了。
    赵玺那小崽子的确是抢了赵啸的准新娘!
    赵啸居然被人截了胡!
    而且还是赵玺那样人!
    姜宪想着想就要笑得打滚,忍不住又写了信去和李谦八卦。
    李谦见姜宪全是幸灾乐祸的口气,胸中的堵着的大石头才被搬开了,并且决定抹黑赵啸没商量。在书信中写道:赵啸做臣子做出奴性来了。这种事居然当作没有发生的样子忍了。可见赵啸这个人没什么担当。之前蔡氏和他的长子赵建童死得胡里胡涂,也没有看见赵啸去追究什么,为了权势利益,也太过凉薄了。
    姜宪奇道:谁也说不清楚蔡氏之死与赵啸有什么关系?难道你又得了什么消息没有告诉我?
    李谦忙道:我也只是猜测。若有了实证,肯定会告诉你的。我只是觉得赵啸的这样的不作为颇有些让人费解,怀疑蔡氏和赵建童之死都与赵啸有关系。
    姜宪看了信心情顿时有些低落。
    赵啸是个有谋略的人,否则当初太皇太后为她选婿,赵啸不可能从这么多人里面脱颖而出了!
    没有谋略的通常都难以把小日子经营好,姜宪喜欢有谋略的人,可因为有谋略而变得凉薄的人,她又不喜欢了。
    李谦反她的心思把握得很准。
    姜宪过了段时间就只是觉得赵啸这人太没有性格了,虽然也打听赵啸的事,但没有从前那样关注,看到赵啸倒霉,也没有从前那样好奇了。
    至于远在金陵的赵啸,气得恨不得抓掉几根头发。
    原来赵玺立妃的事他只要否认与贤妃的关系就可以了,如果有流言传出来,他大不了娶了贤妃的妹妹就是,把他和贤妃的事说成别人的误会就成了。谁知道里有人把这件事捅了出去,这下子不仅是他了,就连皇上和贤妃也都很尴尬了——他被说是被人夺妻,赵玺被人说是强娶臣妻。
    大家全成了笑柄!
    偏偏把话说出去的人不仅没有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反而觉得他拯救了靖海侯府。既让赵啸摆脱了那个不忠不贞的女子,还给靖海侯府叫了冤,让赵玺心生愧疚,以后对靖海侯府好一点。
    赵啸想想就想骂街。
    要不是那小子是他四祖公家的独苗,他早就把人丢到军营里去了。
    如今只能想着怎么收尾了。
    他叫了家中的幕僚过来,让他去宫里递请见的帖子。
    赵玺像所有流言蜚语的主角一样,通常都会是最后一个知道这消息的。
    他这段时间还挺快活的。
    强行留下了贤妃,然后贤妃很快就怀了身孕,他向刘氏求情,刘氏贤良大度,当即什么也没有说,不仅同意他纳了贤妃,还建议他直接封了贤妃超品的内命妇,还派了细心的宫人和内侍照顾贤妃,贤妻美妾,天下最大的享受莫过于此了。
    至于赵啸,他觉得当时两家又没有正式议亲,他这也不算是强抢臣妻吧?
    但赵啸掌着江南大军的权柄,有些事还是要和他缓和缓和。
    赵玺装作不知道的样子请赵啸进宫吃饭,席间还特意提及了贤妃。
    赵啸十分上道,立马摆出一副“我和贤妃没关系”的样子。
    可惜这事只让赵啸高兴了几息的功夫。
    谁家的未来老婆被人抢了心里会没有疙瘩?
    赵啸这是装的吧?
    能忍常人不能忍的,通常都是意志坚韧之人,赵啸这只是暂时忍耐吧?
    可他也是没有办法了。
    左以明说不过汪几道,而且他没有孩子的事的确容易让人说嘴,而太皇太后和姜宪又都远在京城,一没有办法帮他选妃,二没有办法为他说话,他只能靠自己。没有子嗣就后继无人,一个后继无人的皇帝,怎么可能坐得稳江山!
    他只好想了这主意。
    只是没有想到贤妃还真是宜男相,这才多久,就怀了孩子。据太医院的新任医正说,这次怀的还是男孩子。
    这下子汪几道等人都没话可说了。
    汪几道向他上了致仕的折子,还推荐了李瑶为内阁首辅大臣。
    他以为这样左以明和李瑶会心有芥蒂。不曾想李瑶也上了书,说自己身体不好,想回老家养老了。
    作为一个皇帝,他当然不能就这样放两位“肱臣”走了。
    他驳了两人的折子。
    按道理,若是真的想走,汪几道和李瑶就应该继续请辞,他继续不准,这样来来回回两、三次,君主之情也就表达完了,他们就可以致仕了。
    李瑶的折子倒是很快就上了,汪几道的却没有影子。
    赵玺不禁要怀疑汪几道是不是在装模作样,以退为进。
    要是这样,可就麻烦了!

☆、第一千零七十九章 愚蠢

    赵玺苦恼着,心里不由暗暗地骂着汪几道,对李瑶却分外的有了好感,打定主意李瑶的致仕折子他无论如何也不准,但只要汪几道敢再上一道致仕的折子,他就立刻准了汪几道辞官回乡。
    汪几道也的确是呆不下去了。
    这次左以明有赵啸、李瑶和赵玺的支持,他辞官是迟迟早早的事,只是他辞官之后该何去何从,这却是个大问题。
    他在位期间,可是得罪了不少的官宦。如今他要回乡了,还不知道那些人会怎样的对待他呢!?
    要不,他移居别处?远离江南?
    这念头一起,他就再也没有办法抑制。
    可这天下之大,他应该往哪里去才好呢?
    西南,郭永固早已和他翻脸,何况郭永固并不是个心胸宽广之人,他若真的进蜀,郭永固虽不会伤他性命,却也不会礼遇于他。
    李谦,那就更不可能了。
    他不暗下毒手都算是好的。
    当初逼迫姜宪离京,李谦始终把这锅盖在他的头上。
    镇国公那里,那就更不可能了。
    他不可能去那等苦寒之地。
    汪几道愁白了头。
    赵啸却勃然大怒。
    李谦派了手下到福建销售船只,他原想着靖海侯府在福建经营多年,又是当地豪族,世代镇守闽南,那些能买得起船的大商贾多多少少要仰仗靖海侯府生存,就算李谦的船卖得实惠实用,那些人也未必敢向李谦订船。
    他想的的确没错。
    闵南没有谁敢买李谦的船。
    可跟着姜宪嫁去了李家的那个刘冬月,却像投入福建船运的一块大石头,弄得水花四溅——那些海运商贾纷纷派人委婉的表示,天津卫船坞那边的船性能更好,价格更便宜,问靖海侯府能不能也生产出一些像天津卫船坞那样的船来。弄得靖海侯府的管事不停地写信来问他该怎么办?
    他虽然得了一份从工部那里弄来的造船图,却觉得家里的船销得很好,暂时不需要,并没有去仔细地看那图纸。
    可见这图纸还是该拿给老师傅研究研究。
    他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势暂时压制住这些商贾的小心眼,可商人逐利,时间长了,总会有人铤而走险。一旦闽南市场出现了天津卫的船,就会像星星之火有如燎原一样地烧起来。
    赵啸气得面色通红,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好好地教训教训家中的族老,免得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不择手段,像他和贤妃曾经议过亲的事也能随随便便地当成筹码传出去。
    想到这里,赵啸心中不由地一阵烦躁。
    怎么李谦就没有这样的苦恼?
    他在前面杀敌立功,旁边有美眷相伴,两个同父异母的兄弟也始终在一旁帮他……
    赵啸决定派个人去吓唬吓唬刘冬月,让刘冬月赶紧回京去。
    只是他刚刚把这件事吩咐下去,赵玺就派了人来请他进宫。
    赵啸回房去换了官服,出来的时候遇到了他的心腹幕僚。
    看见他的样子欲言又止。
    赵啸知道他要说什么。
    赵玺这样羞辱他,靖海侯府上下都同仇敌忾,一个个气得要死,偏偏他这个做侯爷的却无动于衷,如今府里肯定是流言四起,幕僚想提醒他,又怕他听了会不高兴。
    “没事!”他不由拍了拍那幕僚的肩膀,低声道:“那些都是私事。只要公事上皇上不糊涂,其他的事就算了。何况我并没有看中那家的闺女。”
    幕僚苦笑。
    国事家事。当然是国事在前家事在后。
    但愿赵玺不是个糊涂人,知道靖海侯府对他的忍让。
    赵啸在御书房见到了赵玺。
    赵玺满脸喜色,看见他就递了个奏折给他,道:“镇国公世子爷的捷报!”
    赵啸直皱眉。
    上次镇国公要攻打高丽,汪几道就把那折子给驳了回去。他要是没有记错的话,镇国公府这两年至少写了三份折子,没有一份通过的。
    哪里来的捷报?
    赵玺看着他有些不高兴,并没有放在心上。在他看来,姜律和赵啸差不多的年纪,据说年轻的时候还经常被比来比去的。如今姜律立了战功,赵啸肯定会不高兴的。
    可是他高兴!
    不由道:“有高丽人扰边。姜世子正好路过那里,顺手就把高丽人设在鸭绿江旁边的寨子给灭了。这也算是今天的又一个好消息!”
    第一个好消息是李谦把庆格尔泰给打得请求和谈了。
    赵啸不悦地皱了皱眉。
    这个时候,姜律去鸭绿江干什么?别看这边是盛夏,可鸭绿江边却依旧很冷。姜律还碰巧遇到了高丽人的寨子!
    他笑道:“是啊,这可真是有点巧!”
    偏偏赵玺并没有听懂,他还在那里高兴地道:“镇国公世子爷还向我请战。说只要给他两年的时间,他一定帮我拿下高丽,献给我做生辰礼物。”
    这是要献俘吗?
    献俘就要到金陵来?这会不会是姜家想重返庙堂的试探呢?
    赵啸不动声色地问赵玺:“皇上准了吗?”
    “当然准了!”赵玺毫无迟疑地笑道,“我又没有粮草兵器给他,他若是能帮我打下高丽,也未必不是件好事。”
    想他的先祖,好几次想把高丽打下来,结果都在这样那样的原因下而迟迟未能如愿。若是在他的治下打下了高丽,他以后就算是见到列祖列宗,也不会害怕了吧!
    请神容易送神难。
    像姜律那样的人,你给点阳光他就能抽芽长大,更何况是得到皇帝的支持呢?
    赵啸笑道:“等到姜律打下了高丽再说吧!”
    当年举全朝之力都没能拿下高丽,现在就凭镇国公府?
    他并不看好。
    不过,这让他想起另一桩事来:“庆格尔泰那边,怎么样了?”
    赵玺闻言不由眉飞色舞起来,道:“李谦真不错!庆格尔泰同意退后五百里,除了大同,还在甘州等地开设马市。”
    退后五百里,那就回到了草原去了。
    也就是说,庆格尔泰答应了互不侵犯了。
    这才是奇功吧?!
    李谦立下这等功劳,以后史书上提起他,都要浓墨重彩地写上一笔。
    赵啸一时说不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心情,只听见自己轻飘飘地道:“那西北的三十万大军呢?”
    既然鞑子答应了不再入侵,那些兵权是不是也可以收回来了?
    “姑父说,那些鞑子很狡猾,从前也和朝廷签过合约,结果没过几年就旧态萌发了。”赵玺笑嘻嘻地道,“所以他还是暂时执掌西北的大印两年,等到鞑子那边真的没有战事了,朝廷再派人去接手不迟。”

☆、第一千零八十章 未必 

    赵啸可笑不出来。
    他望着笑嘻嘻的赵玺,心情复杂,不知道说什么好。
    李谦会让赵玺派人去收回兵权?随便到街上拉个人问问,恐怕都不会相信,赵玺又凭什么相信呢?
    而此时得到朝廷公函回复的临潼王府内李谦的小书房里,几个幕僚早已经闹翻天了。
    “皇上还没有亲政就按捺不住了,果真是飞鸟尽,良弓藏。我看他是要我们放纵鞑子再打进来几次才知道厉害!”
    有人直言不满,也有人委婉地抱怨李谦:“看皇上是怎样对待靖海侯的,王爷就知道应该皇上是怎样的人了,怎么还能答应皇上两年之内若无战事就由朝廷派人镇守边关。不是我看不起那些朝臣,早早南下,有几个人见过北地的风沙,别说是打仗了,能安安心心地在边关住下来都不容易,还能指望这些人爱民抚民?我是不太相信的。”
    更有人道:“大家也别在这里嚷嚷了,听王爷和谢先生怎么说?这些年来,王爷何曾出过错,谢先生更是有国士之才。照我看,王爷此举也许有自己的深意,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
    小书房里果然就安静下来。
    李谦没有说话,谢元希就代表他先开了口:“皇上让人送了密诏过来,说是如今和鞑子已经和谈了,这些年来王爷镇守北地,劳苦功高,要封王爷为太傅,王爷按例推辞了。”说到这里谢元希不由地冷哼一声,道,“皇上再送密诏过来,就喊起王爷姑父来。说了一堆话,言下之意是从此北边没有了战事,从前答应王爷的税赋王爷就应该还给朝廷了,还跟王爷说,会从都察院里派都察过来,专司北地的税赋。”
    小书房里再次议论声嗡嗡不绝。
    所属权利,不过是军事、人事、税赋三样罢了。如今皇上还没有亲政,鞑子的人还没有退后,皇上就已开始惦记起从前答应李谦的税赋之事了,下一步,则是要收回兵权。
    别的皇帝遇到像李谦这样的臣子,都知道徐徐图之,凭什么皇上觉得他只要一句话,或者是喊李谦几声姑父,李谦就会把手中的权力还回去。
    更让人觉得不安的是,李谦最终还真的答应了皇上。不过是把时间推后了两年。
    两年以后,北地是不是要重归朝廷?
    他们可不想和朝廷那些尸位素餐的家伙们打交道啊!
    这可不仅仅是李谦幕僚的想法,也是很多在北地担任官吏的官员的想法。
    可若是王爷执意如此,他们这些幕僚又能怎样呢?
    一时间,小书房里声音渐没,和刚才的热闹喧哗形成了鲜明对比。
    “你们说完了?”李谦笑着望了他们一眼,道,“你们说完了,那就轮到我说了。”
    屋里的人都赧然地低下了头。
    李谦这才徐徐地道:“皇上亲政之后,肯定会收权,可这权力怎么收,现在还很难说清楚。但鞑子那边我们却不能小视,要依旧防守。只要他们两年没有动静,我们这边就可以修养生息两年,不管对他们还是对我们,都是件好事。若是两年之后鞑子能遵守前约……我看两年也就是皇上能容忍的程度了。正好把我们的人撤回来。这些年大家镇守边关,很是辛苦,正好趁着这个时节回西安休息一段时间也好。边关,也应该换换新人镇守了。”说到这里,他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道:“可中层的百户、总旗却不能换,他们才军中的基石,一旦有了战事,还需要他们带兵。从现在开始,军中要做好交替的准备。”
    有些都是跟着他十年的老兵了,全身是伤,也到了该回乡荣养的时候。
    李谦目光锐利,眼中闪着灼人的光彩,轻声道:“这些人回乡,也不能就这样平白无故的就回去。朝廷该嘉奖的总得嘉奖,该抚恤的总得抚恤。让朝廷的人接手边关好说,可这朝廷却要好好地安置好这这批人才行。”
    也就是说,这是交换条件。
    小书房里的人又激动起来。
    “王爷不亏是统帅,考虑周到。”
    “那王爷怎么办?”
    有人赞扬,就有人担心。
    下一步,皇上就应该会想办法削弱王爷的兵权了吧?
    李谦在心里轻轻叹了口气。
    下一步,估计要打内仗了。
    从前赵玺之所以让他镇守京城,就是想让他守住朝廷的后背。可现在,南边冒出了个赵啸,而且还一家独大,就算赵玺这个皇帝不会,那些内阁大臣们也懂,肯定会怂恿着赵玺玩平衡术,让他去威慑赵啸。既然如此,就不会太削弱他的力量。
    道理他虽然懂。但赵玺这样试探他,特别是喊他姑父的时候,还是让他不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