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抗战之中国远征军-第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得到这个进攻目标时张弛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英、美那一套花花肠子张弛在现代时就看得清清楚楚,他们是不可能会真心实意的帮助中国人的。

    但这其实也不能怪他们……政治就是这样,国与国之间只讲究利益。外交就是利益交换,那种真心实意帮助别人的外交最后只会是冤大头。甚至这其中中国还得到了些实际利益,比如真有一条公路打通了,真有许多外援由这条公路进入中国支援抗战了。

    但中国的付出与收获明显不成比例……付出那么多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只是一条多余的公路,而英国却不费吹灰之力就再次将缅甸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中。

    当然,张弛是不愿意这种事再次发生。

    他在等,等一件事的到来……
………………………………

第二十六章 岭邦

对于进攻目标是八莫,远征军的官兵们并没有意见。

    不仅没有意见反而个个有如打鸡血似的一阵兴奋……他们想的是进攻八莫之后就该是进攻腊戍了,打下腊戍之后就该是打回国去了。

    只有张弛知道事实并非如此,史上的远征军在打下八莫后就会由西往东打,并以密支那为起点开凿两条公路:一条由密支那经猴桥口岸到达中国的腾冲,另一条由密支那经八莫到达中国的畹町。

    为了这条起点是印度雷多终点是中国的史迪威公路的开凿和畅通,中国部队就不得不在野人山上与日军展开惨烈的生死搏杀,而且这种的生死搏杀还往往是日军占领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地,中**队则要一个个的将其啃下来。

    就比如密支那到八莫之间的一百多公里就到处都是深沟险壑,而且还有强悍的日军及熟悉地形的缅甸独立义勇军在这其中驻守。

    出发前,部队在密支那举行了一次缅甸战役阵亡将士的追悼大会。

    上万名全副武装的官兵肃立在大操场上,每名战士的枪口上都插着一朵小小的白纸花。会场布置得庄严肃穆:正中央是“异域成仁”四个大字,由运输机空运过来的蒋介石的亲笔挽联则挂在祭台正中央灵位的两旁,上联是:“中华军人魂仁者必有勇”,下联是“世界烈士血异域永增光”。

    大会的主祭人是新一师师长陈善国少将,他站在祭台上慷慨激昂的说了一通话,但其实战士们都没有听他在说什么……这其中尤其是像张弛一样从缅甸战场打过来的老兵,此时的他们,脑海里正幕幕的回放着缅甸战役的过去,想起了战场上的九死一生,想起了一个个倒在身边的战士们,还有在突围时壮烈殉国的戴安澜师长。

    想着想着,战士们的眼睛就不由潮湿了,接着就会有一种悲壮。一种走上战场与日本鬼子拼个你死我活的悲壮。

    从这一点来说,追悼会就达到了它的目的,这其中尤其是新兵……上峰其实就是用这次追悼会来激起他们心里的仇恨而暂时忘了第一次上战场的害怕。

    但后来证明这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必要,因为新兵部队在战场上的表现也相当优秀。当然。这也许就是受追悼会的鼓舞也不一定。

    追悼会结束后,部队就跨过伊诺瓦底江走进了野人山朝远征军的第一个目标岭邦前进。

    岭邦是一个不大的村庄,之所以要选择这个村庄做为远征军反攻的首个目标,是因为它是密支那到八莫之间的一个难得的平地……按常人的思维来理解,平地应该不重要才对。因为它很容易遭到敌人的进攻和炮火打击。但是在军事上,尤其是对有美军强大火力支持的军队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它可以做为远征军的一个基地,这里将会有野战医院,汽车坦克修理厂,甚至还有一个小型机场。

    当然,这就需要远征军战士先把驻守在附近的一个大队的日军消灭掉。

    执行这个任务的就是新一团……它是新一师里唯一一支大多数由老兵组成的团,也是新一师主力中的主力,当仁不让的打头阵。至于其它两个团,就做为两个梯队的预备队随时准备增援新一团的战斗。

    张弛端着步枪,带着一连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他们一边搜索一边小心翼翼的往前摸索,任凭头顶上的雨点穿过浓密的丛林再落到自己的军装上。

    展开这次行动前,王麻子还与美军教官展开了一次不大不小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王麻子认为此时是雨季不太适合对日军防守的丛林展开进攻。

    应该说王麻子的想法是正确的,原因是日军有很强的耐力,也十分擅长伪装,再加上他们还有熟悉地形的缅甸独立义勇军协同……在这种情况下钻进雨季的丛林里与他们作战那简直就是噩梦。

    从这一点来说,美国教官是把事情想得简单了,他们只是单纯的想验证一下参训部队的成果于是就选择了一个并不适合的时机将中**队投入战斗。

    但最终张弛还是说服了王麻子同意了这个进攻计划。

    张弛的理由有两点:

    一是日军只怕也想不到中**队会选择在雨季发起反攻,于是这就是攻其不备。

    二是中**队有美军运输机的支持。如果缺乏弹药和补给的话,只需要报告下位置就可以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美军运输机都会把中**队需要的东西空投下来。

    这也就意味着中**队基本没有补给问题,而日军却因为雨季补给困难。

    这两点说服了王麻子。但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张弛没说,那就是此时是美国佬的天下,王麻子要是不同意或者不服从,那么他这个团座只怕很快就要被撤换掉了。

    然而,后来张弛和王麻子才惊讶的发现,他们的担心几乎可以说是不必要的……装备美式装备后的新一团的战斗力不仅超出了美国佬的想像。甚至就连张弛和王麻子自己都不敢相信。

    突然,张弛向后伸出手掌示意部队停止前进……这是在训练营中学到的美式军用手语,这很实用,因为它可以在不发出任何声音的情况下指挥部队。

    美国教官皮特从后头赶了上来,他一边用望远镜望着前方一边低声问着:“什么情况?”

    张弛朝前方的丛林看了看,轻声回答道:“有危险,很可能有敌人!”

    皮特用望远镜观察了一会儿,就带着不屑的语气说道:“是你太紧张了吧……继续前进!”

    “不!”张弛拒绝想也不想就拒绝了这个命令。

    “我这不是在请求,上尉!”皮特愤怒的看着张弛加重了语气:“这是命令!”

    张弛只是笑了笑,摊了摊手回答道:“如果你愿意走在最前面,那我也愿意执行这个命令!”

    皮特瞪着眼睛正要发作,却听到了对面的丛林中传来了一声轻响,这声响虽然不是很明显,但却足以证明张弛是对的。
………………………………

第二十七章 陷阱

接着皮特就看到一名日军军官带着三名士兵从丛林中机警的朝前弓着腰跳跃式的前进,他不由尴尬的看了张弛一眼不再说话了。

    张弛没有将皮特的无知和无礼放在心上,因为他知道这是必然的……美国教官之所以是教官,那就是他们觉得自己在战斗技能及战术战略方面要比中**人好。

    这一点理论上来说是事实,因为美军教官经过更科学、更系统的军事理论的学习,然而战场却不是纸上谈兵,就比如刚才张弛的警觉就是军事理论无法解释的第六感。

    但此时张弛却没有心思去计较这些,他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出现在视线里的几名日军身上……

    让张弛意外的是,走在前头的日军军官是个一杠两花的中尉,看他们的动作显然也是查觉到了对面的危险,既然察觉到了危险,那么这个中尉怎么还会只带着三个士兵就往战士们的枪口撞呢?

    接着张弛很快就明白了,这是日军再一次犯了轻敌的毛病。

    以以往日军与中**队作战的经验,一个日军军官再加上三个日军士兵对付一支二、三十人的中**队都不是问题,所以这个日军军官或许以为这么做已经是给足了中**队面子了。

    由此张弛就做出判断,他碰到的很有可能是一支未曾与远征军交过手不知道远征军战斗力的日军。

    张弛猜的没错,这名日军中尉名叫荒木与一,隶属于第十八师团侦察队,他刚刚才从二线调到前线来替换已经与中国僵持了两月有余的友军,所以根本就不知道他在中国对付中国部队的经验在缅甸并不适用。

    确切的说他是知道的,因为友军早就警告过荒木在缅甸的中**队不容易对付。但荒木坚持认为那只是些客套话,另一方面,他也习惯了那种身先士卒带着几个兵就上前侦察的战术。他以为这可以在部下面前充分体现出他的勇气以激励部下奋勇作战。

    十分糟糕的是,荒木搜索的方向正对着张弛等中国士兵的藏身位置。由于植被和地形的原因,中**人很清楚的看到他们,而他们却看不到中**人。于是荒木及三个士兵就像跳舞的小丑一样在中**人面前走走停停。

    同乡人把目光转向了张弛,那意思是在询问要不要抓活的。

    张弛微微摇了摇头,接着就打着手势命令部队展开战斗队形做好战斗准备。

    部队很快就按照从训练基地学到的可以说是美军战斗要点迅速展开,散布成中间略微凹陷的防御阵形,跟在后头的炮兵也停了下来,将迫击炮底钣装好并调整诸元准备好弹药。

    看着这一切。皮特就感到一阵奇怪和愤怒。

    他奇怪的是,日军只有四个人,中**队为什么要这样兴师动众的摆开防御队形。

    他愤怒的是,中**队完完全全而且无条件的服从张弛的指挥,这使自己这个美国顾问看起来就像是个花瓶。

    皮特不知道他其实就是个花瓶……这时就连普通的战士都读懂了张弛的想法,知道日军绝不只眼前四个人这么简单,防御队形为的就是应对接下来日军的冲锋,但皮特这个教官却还是没看明白。

    不过这却不怪他,他没有丝毫战斗经验,更没有与日军交手的经验。所以皮特以为眼前的这个日军中尉只是碰巧从这里经过,否则绝不可能只带着三名士兵就上前搜索。

    一切准备妥当后,张弛就朝小牛打了个手势。示意他们班动手。

    小牛点了点头,眼里流露出感激的神色让手下几个兵做好斗准备。

    此时的小牛已经是个班长,这跟他在训练基地刻苦的训练及优异的表现是分不开的,更重要的还是……张弛在他眼里时时刻刻都能看到仇恨,对鬼子的仇恨!

    一路上前的荒木并没有察觉到他已经走向鬼门关,还在端着枪一路寻找着隐蔽搜索前进,其实这时的他已经察觉到危险了,这可以从他的脚步越来越慢越来越谨慎可以看得出来,但他却因为不想就这样无功而返在部下面前丢面子而继续硬着头皮前进……

    有个忠告是:“在战场上千万不要顾及什么面子。因为这很有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荒木的行为就验证了这一点……不久之后,随着一阵并不激烈的枪响。荒木及两个士兵就在第一时间就倒在了地上。剩下的两名士兵见事不妙,拖着受伤的荒木就要往回跑。但很快又被打倒在地。

    一阵短暂的沉默之后,对面的丛林中突然传来一声嘶吼,接着成队成队戴着草帽披着伪装的日军士兵就从丛林中跳了起来挺着已装上刺刀的步枪朝中**人的阵地朝前冲……

    皮特不由惊叫起来:“我的天,竟然有这么多敌人!”

    但日军很明显是中计了,中了张弛“示敌以弱”之计。

    这就是为什么张弛只让小牛一个班开火的原因……这不只是为了节省弹药,更是让日军以为对面的中**队只有一个班。

    事实上,刚才那一阵枪响过后日军是以为对面有一个排的中国士兵……这倒是张弛的疏忽,此时中国士兵手里装备的可是“大八粒”(注:大八粒是战士们给伽兰德步枪起的外号,原因是它的体形较大而且弹容量为八发),每个班长手里更是有一把汤姆森冲锋枪,于是这一个班的火力少说都能顶得上以前一个排的中**队。

    但不管怎么样,日军还是中计了。

    其实就别说以为对面的中**人有一个排,就算是以为一个连日军也同样会发起进攻……因为这支日军是支拥有180人的侦察中队,而且还是十八师团的精锐部队,这样一支日军在中国都能打一个团了,所以当然不会将面前的这支中**队放在眼里。

    但很遗憾的是这一回他们错了,而且是大错特错。

    他们才只冲到一半就遭到从未体验过的火力打击,按后来幸存的日军回忆,就是:“中**人的火力就像是几十挺机枪在同时扫射,还有许多迫击炮……我们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同时也不敢相信遭遇的是中**队!”
………………………………

第二十八章 汤姆森

在密集的枪声中,一队队的日军借助从林的掩护机警地往前冲。

    应该说日军的冲锋也不是那么不堪一击,这主要是因为日军手里有大量的掷弹筒,他们可以在两百米左右就将一枚枚手雷掷向中**队的阵地,日军就是凭借着这些掷弹筒及机枪的掩护冲向中**队。

    在以往的战争中,他们的这种战术是十分有效,甚至一度**还被日军这种战术打得没办法而不得不仿制日军的掷弹筒希望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就是**装备的二七式掷弹筒。但一来是中国工业能力有限仿制出来的掷弹筒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不如日军,二来是中国掷弹筒射手不如日军那样训练有素,于是在战场上总也讨不了好。

    但现在却不一样了,掷弹筒虽然能将一发发手雷抛向中**队的阵地,但它的射程毕竟只有两百余米(注:掷弹筒在使用专用炮弹时射程为300米,使用手雷时射程为200米,而日军为了能够更方便的使用掷弹筒,常常只携带手雷而只带少量的专用炮弹)。

    两百余米的射程就意味着日军掷弹筒射手必须冲到相当近位置才有办法发射,这就决定了它只能打敌人的步兵而对于步兵后的迫击炮可以说是毫无办法。

    而此时的中国远征军却又是一群学会了步炮协同的“美式军队”,且每个排都拥有无线步话机,于是一个个指令报上去,迫炮部队的炮弹就像长了眼睛似的直奔日军掷弹筒而去,不一会儿就将日军掷弹筒给打得七零八落的。这其中还有几名掷弹筒射手十分聪明的一边冲锋一边快速的发射……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避免在同一个地方呆得太久而被敌人迫击炮锁定,但200米的距离却已进入伽兰德步枪的射程,于是一阵枪响之后日军掷弹筒很快就被压了下去。

    但日军还是不甘示弱,他们就算明知道失去了掷弹筒的掩护依旧嚎叫着朝前冲……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的这种做法还是相当明智的:掷弹筒被压了下去,而且敌人火力还这么强,那就意味着远距离作战很可能会吃亏,也就是说只有杀进敌阵与敌人绞杀在一起才能使敌人的迫击炮及火力优势无法发挥。

    就比如说现在。日军只在刚才那一霎那就冲进了距离中**队防线五十米左右的距离,这时中**队手里的迫击炮就基本起不了作用了。日军就在这时再次朝中**队方向甩出一排手榴弹,之后就乘着手榴弹的烟雾及余威一声呐喊企图杀入中**队的防线。

    这要是在以前,日军一般都能突入敌军阵中……敌我双方距离太近了。再加上又有手榴弹爆炸时的烟雾,敌人的步枪子弹根本就来不及挡住成群成群涌上前的日军,总会有几名日军成为漏网之鱼冲杀进去。而这几名突入敌阵的日军很快就会造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他们所产生的混乱会掩护越来越多的日军杀入敌阵。

    但这一回日军却发现他们并没有这么顺利,因为就在他们要冲进敌人阵地时,手榴弹的烟雾后却然传来一阵“嗒嗒嗒”的声音。随着这声音而来的就是密集的呈扇形扫射的子弹,他们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就一个个被打倒在地……

    这就是汤姆森冲锋枪,它的射程不远,只有两百米,在实战中它能在一百余米的距离上击中目标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它的优点是弹容量大射速快,一个弹匣三十发子弹而且更换起来十分快速所以很适合近战。

    (注:汤姆森冲锋枪有二十发弹匣、三十发弹匣、五十发弹鼓、一百发弹鼓。但二十发弹匣弹容量太少,弹鼓太过沉重、更换时间长且容易卡壳,所以美式标准汤姆森冲锋枪一般使用三十发弹匣)

    这汤姆森冲锋枪因为其发射时会发出像打字机一样“嗒嗒嗒”的声音,于是被美军称为芝加哥打字机。远征军的战士们则称之为“手提机枪”……这时的远征军战士根本就没有冲锋枪的慨念,只知道这玩意的射速跟机枪一样快。而又能提在手上发射,于是就起名为“手提机枪”。

    这时的新一团每个班的班长都配一把汤姆森冲锋枪,它能够与伽兰德步枪形成了一个很好的互补:伽兰德步枪射程远但射速不快,汤姆森冲锋枪射程却射速快……这两种武器用于一个班被美军认为是最科学的搭配。

    此时在冲锋枪、伽兰德及手榴弹的一阵乱打之下,日军就成片成片的倒在战士们阵地前……他们中有些距离战士们的防线只有一步之遥,他们被子弹击中时飞射出来的鲜血甚至都溅到战士们身上脸上,但就算是一步之遥也同样是没能杀进战士们的防线,也就是说战士们的火力堪堪能挡得住日军的冲击。

    这让张弛也感到一阵阵心惊,原因中他并不认为日军会冲到这么近的距离,要知道此时战士们手里拿的可是“大八粒”。是半自动步枪,这种步枪再配上冲锋枪本应足够将日军消灭在冲锋的路上才对。

    但想想又觉得这并不意外。

    这不只是因为他们面对的日军是以强悍著称的十八师团,更是因为这里是丛林……丛林中有许多树木、植被和葛滕,这些东西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大八粒”射程远的优点。于是反而是射程近、射速快的汤姆森冲锋枪大放异彩!

    最终日军的冲锋还是被打了下去。

    虽然双方的伤亡完全不成比例:日军少说伤亡了六、七十人,而中**队则只有十余个被掷弹筒和流弹击中的轻伤。但张弛却觉得日军能在这种情况下打成这样,就足以证明眼前这支日军的战斗力不弱了。

    于是在日军狼狈的拖着伤员撤下去的时候,张弛也同样下令部队往后撤退。
………………………………

第二十九章 十户保一人

这在日军眼里有些无法想像,中**队明明打了胜仗为什么还要撤退呢?!

    而且这也不是中**队的风格,以往面对这种情况中**队要么就是逃跑要么就是与阵地共存亡,此时却是主动后撤百余米将阵地让了出来。

    至少有一点日军是猜对了……这的确不是中**队的作战风格,而是美军的战术。

    美军战术里有一句话,叫做能用炮弹解决的问题就不需要用人来解决,此时的张弛就是贯彻这个方针。

    他带着部队后撤了百余米,于是与日军阵地间的距离就有五百多米,这已经超出了日军三八大盖及掷弹筒的射程,于是剩下的就是迫击炮的事了……后撤之后远征军的炮手很快就将迫击炮打得“轰轰”直响,一发接着一发的炮弹直往日军阵地轰。

    炮弹不够?没关系,很快就有美军运输机朝指定位置空投了几百发炮弹和用于替换的迫击炮。

    一开始炮手们用的还是延时引信的炮弹……这时由于头顶上到处都是树木的枝干,用即时引信很有可能打出去的炮弹撞到枝干就在头顶上爆炸,而使用延时引信却基本没有这个问题。当然,如果运气不好撞到枝干反弹回来那一样也会存在危险。

    后来炮手们觉得这么打不过瘾,于是就让人爬上树去将枝干给砍空了……接着就将一发发即时引信的炮弹打向鬼子阵地。

    这一来可就热闹了,即时引信的炮弹砸到日军阵地时也会碰到枝干,这就使得炮弹在日军头顶上方爆炸,那一炸开炮弹弹片及被炸碎的树枝就像天女散花似的从上往下射,只打得日军是鬼哭狼嚎的一片惨叫。

    日军想还击,但他们携带的迫击炮只有两门,甚至携带的炮弹在刚才的冲锋中就已经打完了,其它武器则基本对五百米外的敌人构不成威胁,于是就只有趴在阵地里挨炸的份。

    日军想在阵地里等着敌人的炮弹打完……这是日军的惯性思维,也可以说是以往与中**队的作战经验。中**队往往都是因为弹药不足而的继无力。

    但他们很快就发现这种思维再一次对面前的中**队不适用……中**队的炮弹好像永远也打不完,一发接着一发的足足打了一小时还没有半点要停的样子,而此时这近两百人的日军中队又伤亡了七、八十人,也就是说整个中队已伤亡大半几乎可以说是失去战斗力了。

    这时的日军本该撤下去另做打算。但日军的“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