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最后的三国-第1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平定陇西的难度并不太大,蜀国的一支偏师以投机取巧的方式偷袭了陇西,导致陇右六郡失陷,不过司马昭倒没有太担心,要知道,司马望可是一员赫赫有名的宿将,熟知陇西的地理,此次更是配备了十万大军,兵力上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司马昭相信,平定陇西,指日可待。

不过,司马望这么快就传上来了奏报,倒是让司马昭有些出乎意料,他将那卷奏章握在手中,并没有急于打开,呵呵一笑道:“公闾,不用孤猜,此份奏章也定然是报捷文书,这次子初可是立了大功了!”

贾充是一脸的黑线,暗暗地苦笑了一声,不过他倒没有和司马昭直说,而是道:“晋王还是先看奏章再说。”

司马昭看到贾充的神色怪异,奇道:“公闾似有别的话想说?”

贾充欲言又止,只是道:“晋王看过奏章之后自会明白。”

司马昭深感莫名地打开了奏章,这不看不打紧,方一看,就惊得司马昭脸色惨白,瞠目结舌,就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第388章师夷长技以制夷

“败了,居然败了?”司马昭喃喃自语着,脸色极度地难看。“怎么可能?十万大军呐!怎么可能会败?”

在司马昭的印象之中,司马望可是一位能征惯战的宿将,镇守雍凉八年,与蜀汉名将姜维旗鼓相当,名震关陇,所以一听陇西有事,司马昭想到的第一人选就是司马望,但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司马望初战即败,损兵折将竟达两万多人,这让司马昭简直无法接受。

贾充道:“晋王,此次司马骠骑之败,确实有些轻敌之意,街亭屡攻未克,大军不得寸进,被刘胤捉住机会,并借得羌兵三万,反击得手,司马骠骑腹背受敌,也不得不引兵退回关中。”

司马昭眉头大皱,道:“刘胤就算是借了三万羌兵,总体兵力上还是我们占优,更何况我们有骑兵优势,平原决战,缘何会一败涂地,就连骑兵主将唐彬都身死战地?”

贾充暗暗苦笑,魏国骑兵有优势,那都已经是过去式了,现在恐怕都已经是沦为鱼腩了。“晋王,臣听说司马骠骑此败,非败在人力而是败在几件马具之上。”

“马具?”司马昭不禁是大惑不解,这十万大军兵败,干马具何事?

“正是。蜀军骑兵此次装备了新式的马鞍和双边马镫,这两样马具让蜀军的战斗力成倍的提高,在正面交锋之中,全面地压制了我军骑兵,才导致滴水崖之战我军骑兵几乎是全军覆灭。”

蜀国的兵器革新一直走在三国的最前列,这一点司马昭很清楚,但曹魏的高层方面却一直不太重视这回事,认为这些东西不过是些奇淫技巧罢了,诸葛连弩也好,木牛流马也好,终究是不可能左右战争大局的发展。所以魏国一直重视屯田,重视养兵,培养整体的雄厚实力,对于兵器技术革新这一块,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投入。

当初给事中马钧看到诸葛连弩之后,曾表示可以研发出比诸葛连弩威力高上五倍的连弩来,但魏国高层却对此不置可否,没有资金的支持,大才如马钧最终也没有了用武之地,魏国到最后也没有能够造出比元戎弩更为强悍的武器来。

所以当司马昭听说蜀军装备有新式的马鞍马镫之后,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意外,虽然诸葛亮早就死了,但蜀国在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力度还是大过魏国,造出什么新式的装备武器来,也是很正常的事。但让司马昭意外的是,蜀军装备新式马具之后,战斗力竟然可以成倍地提高,原本羸弱不堪的蜀军骑兵一下子就超越了魏国的骑兵,真有这么神奇吗?

“是什么样的马鞍马镫,拿来与孤瞧瞧。”

贾充摇头道:“此次我军大败亏输,不曾俘获蜀军一人一骑,所以那些马鞍马镫也只是参战败逃回来的士兵见过,并无实物。”

司马昭不禁愕然了,战死了两万多人,居然都不曾俘虏敌方一人,这败仗,打得还真是空前绝后,堪称极品。

“不过,间军校尉青鸟刚刚从陇西传来密报,有这新式马鞍和双边马镫的图纸,请晋王一阅。”贾充又从袖笼之中掏出一封文书,递了上去。

司马昭也是行伍出身,年轻时候曾征战四方,是一位真正的马上君主,他就看了一眼,顿时便明白了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的妙用之处。光溜溜的马背上,最怕什么?自然是最怕摔下来,司马昭也是骑过马的,自然明白在高速奔驰的马背上,想安稳的坐住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而图上的东西,给司马昭顿时眼前一亮的感觉。

高桥马鞍解决了骑手纵向移动的问题,双边马镫则解决了骑手横向移动问题,这两件马具可以说是骑兵的神兵利器,让马背上的骑手再无掉马危险,双手也被解放了出来,这无疑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在速度和力量上面蜀军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也难怪魏军骑兵会吃败仗了。

可以说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的设计和制造上并没有什么难度,只要看到这两样的东西的人都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都会不由自地说,这么简单,为什么我就没有想到呢?

司马昭此刻不禁也是有这种感觉,以前骑在马背上,总觉得缺点什么,现在看到这两样马具,敢情就是缺这些呀。

司马昭呵呵一笑道:“此次青儿可是立了大功了,不亏是我司马家的子嗣。”

贾充亦道:“青鸟校尉屡立奇功,晋王还需好好嘉奖才是。”

司马昭颇感欣慰地点点头,道:“等青儿回京之日,孤定有厚赏。公闾,你速带图纸去工曹,让工匠们依图打造这些马鞍马镫,造出来之后,优先装备虎豹骑,骑兵是我们的立国之本,绝不能落在蜀人的后面。”

“诺。”贾充领命道。如果说曾经曹魏官方对蜀国的那些发明革新无动于衷的话,这次骑兵的惨败带给朝野的震动可以说是惊天动地的,毕竟魏国最大的倚仗就是骑兵,而骑兵变得不堪一击之后,给魏人带了深深的危机感,所以司马昭也会在第一时间内下令打造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就丝毫令人不感到奇怪了。如何提升骑兵的战斗力,这是首要的任务,何况马鞍马镫也不是什么高技术含量的东西,工匠们只需照着图纸,依葫芦画瓢,打造出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来,自然也不是什么难事。魏国骑兵的一败涂地极大地刺激了司马昭,这才让司马昭下定决心,采用蜀人先进的技术装备骑兵,也许这样才有机会克制蜀国的骑兵。

不过,这打造新式马具还需要些时日,就算是装备到骑兵队伍中,也需要些时间来磨合训练,而关陇形势紧迫,似乎根本没有时间来装备司马望的骑兵了。

“晋王,此番街亭之战后,雍凉攻守之势相易,刘胤也势必将进军关中,窥视长安,依臣之见,不如调钟会一部回关中,与司马望共守长安,以策万一。”贾充略感忧虑地向司马昭建议道。

第389章虎距龙盘的关中

如果陇西之失只是伤及魏国的皮毛的话,那么失去关中可谓就是伤筋动骨了,这一点贾充很清楚,自古得关中者得天下,周、秦、汉盖莫能外,曹操也是在得到关中之后才真正算是奠定了曹魏的基础。

何况关中还是前往益州的必经之路,目前在益州作战的钟会兵团全部的粮草辎重全部由关中供给,一旦关中失守,这对钟会兵团而言,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

所以关中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但此刻的国之根本正在因为街亭之战的失败而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贾充也是担心关中守不住,故而才提议司马昭调钟会的一部分军队回援关中,以助司马望守长安,毕竟现在洛阳一带几乎是无兵可调了。

司马昭轻轻地摇了摇头,调动钟会的人马回援,那就意味着他整个战略体系的失败,这一点是让有着雄心壮志的司马昭所无法接受的。

现在益州的局势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钟会在益州已经攻克了雒城,只要在拿下涪城,整个成汉大道就可以打通了,整个益州的局面就会打开,此刻若是抽调魏军回关中,无异于釜底抽薪,本来慢火熬炖的一锅好粥最终可能会变成夹生饭。

但司马昭就不担心关中有失吗?

他当然担心了。关中的重要性司马昭如何不清楚,一旦关中失守,整个河洛便芨芨可危,这种危及司马家族统治的事情,司马昭一定会尽全力阻止。

虽然洛阳一带现在无兵可调,但司马昭并没有太慌张,司马望在街亭只是吃了败仗,并没有全军覆灭,尽管损失了两万多人的军队,但司马望的手中,仍旧有近八万的军队,主力尚存,就算司马望不再具备重振旗鼓,再攻陇西的能力,但自守还是绰绰有余的,只要他能再坚持三两个月的时间,司马昭就足可调动其他地方的兵马来救援了。

司马望的能力,司马昭是很清楚的,只能说街亭之战的失败是一个意外,正如贾充所说的,司马望是败在新式的装备上,并不是说司马望的能力就打了折扣,做为魏国军界的顶梁柱,司马昭对司马望的信任还是很深的。

关中一直是魏军的重要防御地域,蜀汉的历次北伐,就是集中在关中和陇右一带,这也直接地促使魏国不断地加强关陇地区的防御体系,几十年的积淀下来,以长安为中心,包括陈仓、眉县、武功、扶风等城的防御有如金汤一般。

当年司马昭担任安西将军的时候,就曾驻守雍凉,对关中的防御体系和险要地形是了如指掌,司马昭相信,以司马望的能力,守住长安丝毫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不说别的,就是陈仓这道险关,刘胤想跨越,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长安做为前汉都城,关中三辅的核心地带,其城垣的坚固程度,完全可以和洛阳相媲美,司马望以八万雄兵坐镇长安,司马昭实在想不出什么理由关中可能会守不住。

一次小小的失败就能动摇司马昭问鼎天下的决心?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司马昭能坐到今天这个位置上,经历过的风雨何止一点两点,他早已淡看荣辱成败,胜败乃是兵家常事,一次战役的胜负决定不了什么,魏国底蕴深厚,又岂是刘胤这个跳梁小丑可以动摇的?

司马望已经恢复了平静,淡然从容地道:“钟会之军不可轻动,孤相信子初可以胜任镇守关中之职。何况长安也只需坚守三四个月的时间,彼时各州郡人马调至,孤必亲征之。孤倒也看看,这个刘胤究竟是何等样人,能将雍凉之地搅个天翻地覆。”

贾充有些担忧地道:“若不调钟会大军回援,只怕司马骠骑这边会吃紧些,关中得失,大于益州,晋王三思。”

益州是既得利益,司马昭又如何肯轻易的放弃,而且刘胤偷袭陇西,颇有点围魏救赵之意,司马昭又如何肯轻易地就范。在这一点上,司马昭还是很固执的,他始终认为刘胤不过是癣疥之患,不足为患,不管是刘胤是初入陇西之时还是取得街亭大捷之后,司马昭的这个看法根本就没有改变过。

他轻笑了一声,道:“想一口吞掉我关中八万大军,想来他刘胤也没有这么大的胃口,长安城固若金汤,陈仓关坚如磐石,我倒要看看,凭他的几件新式装备,就能拿下我虎距龙盘的关中三辅?”

┄┄┄┄┄┄┄┄┄┄┄┄┄┄┄┄┄┄┄┄┄┄┄┄┄┄┄┄┄┄┄┄┄┄┄

随着司马望的退兵而去,街亭之围也就不战而解了。

傅著本欲带兵追击,刘胤看到魏军旗帜严明,队列齐整,便喝止傅著,道:“司马望进退有度,阵法严整,不愧是魏之名将,既然他从容而退,必定留有后手,追之无益。”当下传令各军勿要追击,在街亭旧城处下寨。

此刻傅佥在山上瞧得魏人退却,初时以为是魏人的诱敌之计,并没有理会,没过多久,就瞧得蜀军旗帜飘扬,原来是蜀军援兵已到,山上的蜀军欢呼不已,傅佥带人亲自上山来迎接刘胤。

刘胤看到浑身浴血的傅佥,不禁深为感动,道:“岳父镇守街亭,力拒司马望,劳苦功高,当为此役第一功。”

傅佥呵呵一笑道:“当年马谡兵败,就是败在水源之上,文宣用妙招在山上贮水,解决我军后顾之忧,魏人再想拿下街亭,无异于痴人说梦。要说这第一功,还非是文宣莫属。”

刘胤微微一笑,当年的马谡,如果真能让士兵喝到水,何愁守不住街亭,历史再一次重演,自己可不能重蹈覆辙,有充足的粮草饮水做保证,守住街亭一占也不困难。如果说马谡只是因为时运济而沦为后世人的笑柄,那么今天在这里自己就要证明一件事,马谡的战略并没有错,凭险拒守是街亭保卫战中最有效的手段,差只差在有准备和没准备的区别上。

世人常以成败论英雄,而成败往往只是相隔了一线而已。

第390章士家归附

在取得了街亭大捷之后,刘胤并没有回兵天水,而是在街亭附近扎下营来,他的目光,已经不再关注身后的陇右,而是投向了苍茫的三辅地区。

虽然说这一仗打的痛快淋漓,但刘胤的头脑很清醒,现在还不是欢呼胜利的时刻,司马望八万大军全身而退,整个关中还是铁板一块,想要拿下来并不会很轻松。

更何况益州的钟会始终是刘胤的心腹大患,如果钟会回兵来援,那怕就派出一部分的军队,刘胤就必须要承受两面作战的困境,这一点,刘胤是必须要防范的。

但现在情况还好,汉中传过来的消息,证明钟会的军队此刻还在益州,而且暂时看不到撤军的迹象。

刘胤不知道司马昭是怎么想的,整个关陇的形势已经是芨芨可危,可司马昭却一直按着钟会的兵不动,也许是既得利益不肯放手,也许是司马昭从来就没有把自己当做对手,认为自己不可能在关陇掀起多大的风浪来。

刘胤不得不承认,同司马昭这样的大鳄比起来,自己只能算是无名小卒,司马昭看不起自己,也是很正常的事。做为坐拥天下十州之地,心怀一统四海之志的司马昭来说,陇西发生的事,充其量也只能是一个小小的意外,绝对不足以动摇司马昭王霸之志。

任何人都会犯错,轻视自己必将是司马昭这辈子最大的错误。而这也无疑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有利的条件,只要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长安,拿下整个的关中,就等于是掐死了钟会的退路,整个天下的局势将会为之大变,司马昭也必将会为他自己的自大而付出惨重的代价。

迟则生变!形势的发展就注定了刘胤必须在关中要速胜,否则等司马昭将天下各地州郡和钟会甚至是攻打吴国的军队调来,自己就没有丝毫的机会了。

而现在整个关中只有司马望的八万军队,经过街亭之战,魏军的军心必然也是萎靡不振,士气也是跌落到最低,这确实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错过了这个机会,也许就再也没有了。

所以刘胤派没有回兵陇右,更没有开庆功宴,全部的军队在街亭广魏一线严阵以待,伺机而动。

但蜀军在街亭大胜的消息却是不胫而走,很快地就传遍了整个的陇右诸郡。

马家坞堡之内此刻又是宾客盈门,各地的士绅豪族纷纷地赶来,问计于马老爷子。

马老爷子也是处于深深的震撼之中,他万万没有想到刘胤这一仗竟然是赢得如此干脆利落,魏军十万大军乘兴而来,却是败兴而走。马老爷子也是庆幸自己的决择,只是作壁上观,并没有选择与刘胤为敌,否则马家的下场,很可能同覆败的魏军一样,再无翻身的机会。

“看来这蜀汉镇北将军刘胤果非池中之物啊。”马老爷子眯着眼睛,微抚白髯,悠然地道。他明白,此役之后,刘胤已经在陇右牢牢地站稳了脚跟,马家以及整个陇右士家是时候做出选择了。

马老爷子与陇右诸士家的家主交换了一下意见,几乎是众口一辞地表示愿意支持刘胤。刘胤初到陇右,诸士家都在观望,那个时候没人相信刘胤可以挡得住魏军的反扑,诸士家都不敢冒着得罪魏国的风险而交好刘胤。而此时此刻,诸士家都看到了刘胤的强势,谁都明白,这个时候再不出手的话,恐怕就分不到什么羹了。

很快地陇右诸士家达成了共识,愿意全力支持刘胤。当下共推马老爷子和李、杨、梁三大士家的家主为代表,置办牛酒,前往街亭蜀军大营去犒劳诸军。

刘胤当然明白四大士家的来意,他当日就马家坞堡就同马老爷子达成过默契,虽然双方并没有落实到书面上的东西,但却是彼此心照不宣,只要刘胤能击退魏国的来犯之兵在陇右站稳腿跟,包括马家在内的陇右诸士家将会全力支持刘胤。

现在的天下,就是以士家为基础的,士家经济几乎把持着天下,刘胤想要称雄天下,士家终究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而无论何州何郡的士家,骨子里都没有什么忠君爱国的观念,在他们的心目中,士家的利益才是大过天的。

这无疑也给了刘胤一个契机,在陇右,只要能得到以马家为首的陇右四大士家的支持,便可以在陇右牢牢地站稳脚跟。

当然,有收获必然需要有付出,在得到陇右诸士家的支持之后,也需得分润一部分的权力给这些士家,这一点上,刘胤也并不吝啬,其实这就是一种等价交换。

刘胤当初入主陇西之时,并未得到陇右诸士家的拥戴,那时他并没有让人信服的实力,如今挫败了魏国的反击,让陇右诸士家为之侧目,同时他们也明白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道理,如果继续地作壁上观,那么很可能就会让他们的势力边缘化,想要在陇右保持他们各大士家的地位不变,自然得有所付出才是。

此次诸士家馈送牛酒来犒劳蜀军,同时也给刘胤带来了利好的消息,陇右诸士家将全力以赴地支持于他,出人出力,出粮出钱。

这一次,陇右诸士兵家也是下了血本的,为了家族的利益,他们把宝都押到了刘胤的身上。

当然,回报也是非常的现实,刘胤同意现有陇右诸郡的各级官吏保持不动,这些官吏十之七八都是出身士家豪门,他们一直把持着中低层的官吏职位,这也是士家赖以生存的根本。

刘胤这一举措是惠而不费,他原本就没有清理中下层吏治的打算,毕竟想要保持陇右政局的稳定,吏治这层面的东西,还是不可碰的,尤其是中下层的吏目,更不可轻动。

陇右士家此次做出了选择,选择站在刘胤的一边,让算是让刘胤暗暗地松了一口气,在接下来的关中大战中,他就可以整合更多的资源,从而抢占更多的先机。

第391章五军十三营

首先刘胤对编入蜀军的两万多士家子弟兵进行了重新的编组。此次陇右诸士家一出手就是两万兵卒,真可谓是好大的魄力,要知道,刘胤也曾在陇右募过兵,大张旗鼓地搞了许多多,推出了许多的新政,但结果也只是募捐到了一万多人,与刘胤的初衷相去甚远。

刘胤也很清楚,在陇右当地,最有势力的就是本地的士家豪族,没有他们的首肯点头,依附于士家的那些佃户贫农是不敢出头露面的,先期招募到的,除了极少数的当地平民之外,大多是从外地来的流民,跟当地的士家没有什么太多的利益纠葛,而真正陇右的人,却招募到很少。

这当然与士家豪族的态度有关,刘胤曾经拜访过马家,也明白马家乃至整个陇西士家的态度,在局势明朗前,他们只能是作壁上观,而不会有别的什么态度。

刘胤也没想到利用武力来迫使他们屈服,对待士家豪族,采用强硬的手段并不一定有效,而且陇西士家的态度暧昧,冷眼观望,从一个侧面也反应了陇西士家持有的,也不完全是敌意,只要自己展现出强大的实力,便可以让他们选择臣服。

事实与刘胤料想的一点也不差,街亭之战刚刚结束,以马家为首的陇西士家就迫不及待的抛出了橄榄枝,主动示好,并向蜀军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因为街亭这一战打出了蜀军的气势,整个陇右的形势也巩固下来,陇西诸士家这个时候,显然已经明白谁才是真正的陇右之主,为了维持各大士家在陇右的地位,他们自然要不遗余力地来巴结刘胤。

刘胤则是毫不客气地照单全收,现在他的目标直指关中,迫切需要一个强而有力的后盾,一个稳固的大后方,陇西士家这个时候前来归附,对于刘胤而言,无益于是锦上添花。至于这些士家心里打的小九九,刘胤自然也再清楚不过了,只要无伤大局,刘胤也绝不会干涉他们在地方上作威作福,既然是双方互利互惠的事,做出一点让步和牺牲也是值的。

有这两万多人的新近加盟,刘胤手中的总兵力已经超过了九万人,直逼十万大关,在和司马望的兵力对比中,此消彼长,已经是悄然地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还早在一个月之前,司马望拥兵十万于长安,来势汹汹,刘胤不得不以四万余兵力两线作战,形势一度地险恶至极。

但仅仅街亭一役之后,整个关陇的形势便发生了彻底地逆转,遭遇大败的司马望兵团狼狈东逃,而士气高昂的蜀军则迎来了全盛的状态,为下一步进军关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令刘胤比较放心的是,陇西各士家提供的兵力大多数是各家的私兵部曲,虽然没有上过两军对垒的战场,但雍凉地区从来就没有太平过,在和流窜劫掠的羌胡蛮兵的作战之中,这些私兵部曲还是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