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最后的三国-第1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陈仓城的武器十分地充足,不管是弓弩箭矢,还是滚木擂石,都似乎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蜀军轮番地冲击,先后投入了十余波次地进攻,却连陈仓城的城头都没有摸到,在王浑的眼中,这就是蜀人的失败,眼看着天色渐渐地黑了一下去,第一天的战事已经是临近尾声。这样的结果让王浑很兴奋,看来蜀军也并非是不可战胜的,陈仓城固若金汤,想要撼动绝非是易事。王浑看着撤退而去的蜀军,嘴角露出轻蔑的笑容。

这样的结果也是刘胤所需要的,他相信,司马望绝对不会坐视陈仓被围而无动于衷,定然会派遣大军前来救援的,自己围城打援的计划,正在进行的有条不紊,万事具备,单等鱼儿来咬勾。

第399章山形依旧枕寒流

五丈原。

这个地名对于所有的蜀人而言都是如雷贯耳,尽管蜀国许多的人终其一生都没有机会亲临五丈原看上一眼,但这丝毫没有防碍五丈原在蜀地的知名度。

因为这里是诸葛亮的星殒之地。

建兴十二年秋八月,积劳成疾的诸葛亮在这里病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代名相在这里殒落,五丈原成为了蜀人心中永远的伤痛之地。

正因为如此,原本寂寂无名的五丈原成了家喻户晓的地方。如果不是诸葛亮殒落于此,五丈原终究不过是黄土高原上一块丝毫不令人起眼的原台。

因为对于沟壑纵横,丘陵起伏的黄土高原而言,五丈原实在是太平凡太普通了,如果一定要说五丈原有什么特殊之处,那就是此地北临渭水,南靠秦岭,是关陇大道上的一处必经之地,尤其是这里通往陈仓,是西进的必由之处。当年诸葛亮北出斜谷,就是屯兵于五丈原,隔着渭水与司马懿遥遥对峙,从这个角度来讲,这里算得上一块兵家必争之地。

刘胤是怀着特殊的感情踏上这片土地的,虽然自己穿越在这个坑爹的年代,与多智而近妖的诸葛亮失之交臂,但这丝毫没有防碍刘胤对诸葛亮的缅怀和崇敬。诸葛有忠,托孤受命,肝胆相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有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谈笑之间强虏灰习烟灭;诸葛有才,文韬武略,文治武功,满腹经伦,经天纬地;诸葛有功,治国有分,治军有法,蜀汉偏安一隅独享四十年安宁,盖诸葛之功也。也难怪后人有诗赞曰:“两汉以来无双士,三国而后第一人。”

在后世,诸葛亮几乎是忠义和智慧的化身,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在漫漫五千人的历史长河中,有幸担任宰相一职的,有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但真正留下姓名,留下功绩的,却只有廖廖少数人而已,而诸葛亮无疑是其中最璀灿最夺目的一位,千古第一相,乃是实至名归。

山风习习,五丈原还是那片五丈原,空寂无人的原台之上,往昔的金戈铁马早已是湮灭无踪,曾经的鼓角铮鸣也侧耳难闻,只有厚重的黄土似乎还承载着三十年前的记忆,山风低语,流水轻诉,仿佛在讲述那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刘胤轻轻地叹息了一声,往昔如烟云一般,尽管诸葛亮在此身殒而令五丈原名噪于世,但五丈原的山依然高高矗立,五丈原的水依然静静流淌,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什么,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而今天,沉寂了三十年的五丈原,必定会再次地名扬于世。

因为刘胤将围城打援的地点,设在了五丈原。

选择五丈原为打援地点,并不是因为刘胤对诸葛亮怀有什么深厚的感情,而是五丈原这个地方,太适合打伏击了,尤其是最擅长骑兵的冲击,五丈原北濒渭水,南面紧靠着棋盘山,中间是宽约三四里的通道,一片坦途,非常适合骑兵的冲击作战。

而五丈原是魏军西援陈仓的必经要道,想要救援陈仓,几乎没有第二个选择。

坦白来讲,一万魏军守御的陈仓或许对别人有影响,但对刘胤而言,丝毫没有什么压力,攻下陈仓不过是弹指挥间的。

因为刘胤的手中,有着火药这个大杀器,陈仓城的城墙在坚固,也决计抵挡不了火药的攻击,拿下陈仓,不过是举手之劳而矣。

但刘胤没有使用火药,就是因为他暂时还不想动用这个底牌,先前在蜀地的时候,也只大规模的使用过两次,一次是在阴平道阻击邓艾之时,一次是在郪东对付陆抗,也就是说以前的火药应用,全部只运用在野战之中,在攻城作战之时,倒还是没有使用过。

火药的威力之大若非轻眼所见之人几乎不敢相信,当日在阴平道战败的魏军,几乎是全军覆灭,除了邓艾及一少部分士兵死里逃生之外,其余大部分人几乎长眠于阴平道中。而在郪东之战,虽然陆抗吃足了苦头,但他也绝不会无聊到给司马昭通风报信,告诉魏人蜀军的火药何其地了得。

到达陇西之后,刘胤就已经将火药暂时的雪藏了,除了拿来恐吓了一下姚弋康之外,并没有在战场上使用过的记录。但也仅仅就此一次,也足够姚弋康魂飞魄散的了。

因为火药还没有在攻城战上发挥过作用,所以除了刘胤之外,谁也不清楚火药在攻城战上如何使用,本能的将它给忽略了。

但刘胤清楚,攻城作战中火药起到的作用要比野战之中威力更强十倍,任何坚固的城池,在它的面前都变得不堪承受。如果刘胤将首要的目标放在攻克陈仓之上,火药便可轻而易举地轰塌陈仓的城墙,而失去了城垣的城池,陷落只是一个时间迟早的问题。

但在刘胤的最新计划之中,陈仓也只是一个诱饵而已,陈仓的存在是必然的,如果短时间内陈仓失守,陈仓也就自然失去了救援的机会,司马望不可能为了一座已经陷落的城池而大举来犯,也许只会停留在眉县、武功一带,驻足观望,重新构筑新的防线。

这样一来,刘胤围城打援的计划很可能会流产,这当然不是刘胤所希望看到的。陈仓固然重要,但刘胤从来没有在乎过一城一地的得失,想要解决整个的关陇问题,最关键的是解决掉魏军有生力量的问题,只有大规模地歼灭魏军主力,蜀军才有机会拿下整个儿的关中。如果司马望一直龟缩在长安城不出来,刘胤还真没什么好办法奈何得了司马望。

引蛇出洞,只有真正地引蛇出洞,才能将这个老狐猩消灭在半路上,而其中最重要的关键一环,就是陈仓暂不可夺,但也不能只围不打,要给城中的守军一点绝望,也要给他们一点希望,双管齐下,这才会促使魏国的军队全力来援。

第400章五丈原之战

如何把握在这个度的问题,的确有个技巧在里面,操作不当,很可能会弄巧成拙。攻的太紧,很可能会导致守军的集体崩溃,陈仓失陷,攻的太松,对陈仓的守军造不成应有压迫感,不会让他们向外紧急求援的。

很显然,傅佥在把握这个度上面还是很有分寸的,既给了陈仓的守军不少的压力,也最大限度地减低了蜀军的伤亡,单单从战斗的情况来看,丝毫看不到蜀军有什么造假的情况。

当王浑打退蜀军新一波的进攻之后还在沾沾自喜之时,苏愉已经是显得忧虑重重了,蜀军的兵力远胜魏军,再这么打下去,陈仓迟早有守不住的时候。苏愉立刻派出心腹之人,趁夜遁出陈仓,向远在池阳的司马望求援。

别看蜀军的围困如同是水泄不通,到了晚间,守卫终究还是松懈一些,轻易地被这些魏国的信使突了出去,翻山涉水,将书信递交给了司马望。

司马望到达池阳之后,很快就了解到了安定这边蜀军出兵的真实消息,敢情这支蜀军仅仅是一支偏师,只有万余人马,进攻新平也不过是佯攻,司马望不禁心底突地一沉,暗道:“不好,中计了!”

以八万兵来守这么广袤的地域,司马望真有捉襟见肘的感觉,他不得不改全面防御为重占防御,力保关中平原上的几座城池,其中重中之重的,就是陈仓城。

陈仓几乎是关中平原的西大门,如果失去陈仓,整个关中平原就如同是失去了屏障,对整个的关中防御体系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司马望当然不会允许陈仓有半点的闪失。

当初他初来长安的时候,就已经任命王浑为陈仓守将,带兵三千去镇守陈仓,以防止蜀军向关中平原进行渗透。街亭之战后,司马望又命参军苏愉率兵七千协防陈仓,陈仓的兵力也因此而达到了一万人,以陈仓城垣的坚固,司马望对陈仓的防守还是抱有极大的信心的。

当发现蜀军兵出安定只是佯攻之后,司马望陡然发现,原来自己真的中了刘胤的诡计,刘胤真正的主攻方向还是在陈仓。同时司马望也暗暗庆幸,幸亏听了参军苏愉的建议,向陈仓支援了七千人马,否则后果还真是不堪设想。

不过就算是陈仓的守军兵力达到了一万人,面对八倍之敌的围攻,压力也是可想而知的,如果不能尽快地派去援兵,陈仓的陷落也不过是早晚的事。

司马望立刻点兵,将前往新平的胡世部调了回来,同时又抽调了一部分的长安守军,合计兵力五万余人,向陈仓方向开进。

说实话,司马望对于街亭之败还是耿耿于怀的,战后司马望也仔细地总结了经验教训,街亭之败,他败在轻敌,自以为凭借着骑兵就可以包打天下,所以滴水崖之战,司马望只派出了骑兵,而没有派出步兵方阵给骑兵以侧翼的保护,更重要的是,由于缺乏详实的情报来源,对蜀军的新式马具装备知之甚少,结果在这个上面吃了大亏,装备了新式马鞍和马镫的蜀军骑兵,战斗力成倍地提高,曾经骄纵一时的魏国骑兵,俨然已经落伍了。

不过洛阳方面传来了利好的消息,魏国已经掌握了蜀国这些新式马鞍和马镫的建造图纸,相信不远的将来,魏国的所有骑兵也将会装备上这种新式的马鞍和马镫,而到时候,魏国和蜀国的骑兵,将会站到同一个起跑线上,蜀军现在所拥有的优势也将不复存在。

不过司马望可没有时间去等,陈仓朝不保夕,整个关中防线形将崩溃,他必须在抢在陈仓陷落之前,出兵救援。

在司马望看来,形势对魏国不是比较有利的,蜀军被阻于陈仓城下,一如当年诸葛亮出兵攻陈仓之势,如果现在能果断地派出援兵,则可以里应外合地去攻打蜀军。世上还没有任何的一支军队,可以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保持不败之势。

围歼蜀军于陈仓城下,是司马望最大的期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司马望必须要尽快地完成军队集结,火速施援。

同时,为对付蜀军的骑兵,司马望也是集思广益,最后采纳了一个招数,那就是诸兵种协同配合,紧紧地抱成一个团,不能让蜀军骑兵轻易地形成突破,便可以立于不败之战。

“大都督,末将奉命报到。”胡世从新平退下来以后,赶到池阳,发现司马望也已经池阳,返回了长安。等他赶到长安,司马望则是又已经离开了长安,胡世只能带兵一路向西狂追,不过赶到扶风郡所治槐里的时候,胡世还是赶上了司马望。

司马望微微地点头嘉许,胡世的人马来得正是时候,集结起五万大军,令胡世为前部,一路向前激而进。

越过关陇道上的另位两座要城眉县和武功,司马望亲自率领的魏军大队人马离陈仓城已经是不远了。

“前面是何处?”司马望骑在马背上,手搭凉棚张望道。从这个方向望上去,前面的道路似乎变得狭隘了许多。

“启禀大都督,前面便是五丈原。”一军士回应道。

五丈原?好熟悉的名字,噢,想起来了,这里不正是当年蜀国丞相诸葛亮的埋骨之地吗?过了五丈原,就接近陈仓城了,也就马上要接近他此行的目的地了。

看到五丈原险要的地势,司马望也不禁是皱了皱眉头,如果蜀军准备设伏的,这里简直就是一个最理想的伏击场所,左边是悬崖峭壁,右边是滔滔渭水,只有中间是一条不宽的驿道,善于行军打仗的司马望立刻就看出五丈原是骑兵最擅长的场所。

“传令下去,全军高度戒备,全速通过五丈原!”司马望简短地下令道。

魏军大队人马应声而走,加快了行军的速度。

但是,魏军全体人员似乎还没有察觉,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战即将拉开序幕。

第401章五丈原之战(二)

司马望从长安出发,一直是沿着渭水北岸向西而进,关陇道上的重镇槐里、武功、眉县都在渭水北岸,但到达北原之后,由于前方有武功山的隔阻,关陇大道由此而折向南行,渡过渭水,沿着渭水南岸再向西进。

从北原渡河之后,就进入了五丈原。

平时有商旅途经此地,一般都会在渭水渡口乘渡船过河,所以渭水渡口的船只往来络驿不绝,极是繁华热闹。

不过自从陇西发生战事以来,关陇大道的交通中断,往来的商旅骤减,原本人流熙熙的渡口变得冷冷清清,只有几艘渡船或斜或横地停泊在渡口边,那些船工百无聊赖地坐在船舷之上,不住地唉声叹气,有几个船工不甘心地向着关陇大道的道口望去,期望着有生意上门。

突然之间,那几个眼尖的船工兴奋了起来,因为他们听到了官道上响起了急骤的马蹄声,不过笑容刚刚爬上眉梢的时候,却又立刻地凝固了,出现在他们眼前的,可不是什么商旅行者,而是规模浩大的军队,旌旗飘扬,甲胄鲜明。

这些个船工立刻慌了神,按照一般的惯例,军队出现在这儿,那是要无偿征用他们的船只,无偿征用倒还罢了,怕就怕这些官爷军爷脾气大发,一不高兴把你的船给砸了,连自己的小命都赔上了。挣点钱养家糊口本来就不容易,再要是摊上这些事,那可是倒了八辈子霉。

这些船工一看来的人是官府军队上的,吓得立刻是划桨的划桨,摇橹的摇橹,飞也似的逃离开渭水渡口。

胡世赶到渡口的时候,本来还指望着能征用这里怕渡船,但没想到这些船家一看官兵前来,逃得比兔子还快,不到片刻光景,就已经逃到了河中央。

副将勃然大怒道:“这些刁民,恁地如此无礼,真是该杀!来人,给我乱箭射死!”

弓箭兵奉命正欲援弓引箭射之,胡世摆摆手道:“算了,只是些无良百姓而已,杀之无益。”胡世很清楚,平日里正是这些官兵骄纵惯了,横行霸道,才让这些平民百姓心生畏惧,畏之如虎,现在这些船工已然逃远了,纵然用箭射死几个,也不可能将渡船给弄回来,反而更让这里的百姓惧怕。

“那渡船怎么办?没有渡船,如何过得了渭水?”副将悻悻然地道。

胡世也深感无奈地道:“只能是禀明大都督,再做定夺了。”

司马望很快地来到了渡口处,看到前锋营在河边裹足不前,不禁是大皱眉头道:“胡世何在?”

“末将在。”胡世赶忙上前拱手施礼。

“为何在此停步不前?”

“渡口处原有不少渡船,怎奈大军方至,这些渡船立刻星散,追之不及,如今渡口上已无一条船,末将也是无计可施了。”

司马望轻噢了一声,他亲自赶到河边,果然看到渡口处没有一条的船只,倒是很远的河面上,隐约可见一些船只飞快地逃去。

魏军五万大军云集于渭水北岸,没有渡船,恐怕很难过河,现在军情紧急,陈仓的形势危在旦夕,司马望无论如何不能在此久等。司马望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吩咐魏军士兵到附近的山林中,砍树伐木,搭建浮桥。

果然是人多好办事,魏军五万大军一齐动手,很快地就在渭水上搭建成了一座浮桥,魏军将士,通过浮桥,源源不断地跨过渭水,踏上南岸。

胡世等诸将皆喜,齐声赞司马望睿智。

司马望抚髯笑道:“为将者当善用地利,武功山上,尽是林木,取之不尽,伐木做浮桥,正好供大军过河,亦不耽搁行程。不过五丈原地形狭长,恐有蜀军伏兵,胡将军,你需得多派斥侯,打探军情,以为万全之策。”

司马望一生戎马倥偬,经验丰富,眼光老到,还在对岸,就瞧得五丈原地形险恶,最善打伏击之战,越发接近陈仓,遭遇到敌人伏击的风险便成倍地增加,司马望不得不小心谨慎,尤其是半渡之时,更是敌人打伏击战的最佳时机,前锋部队刚刚踏南岸,还立足未稳,后卫部队则还在浮桥之上,这个时候的大军防守无疑是最为脆弱的时刻,一旦遭遇到袭击,魏军首尾难顾,处境维艰。

胡世当然也知道半渡之时的重要性,他立刻抢先过河,在南岸建立起了一个滩头阵地,并向纵深推进,为掩护大部队过河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他派出多路的斥侯,将侦察的范围扩大到了十里开外,几乎涵盖了整个的五丈原地区。

┄┄┄┄┄┄┄┄┄┄┄┄┄┄┄┄┄┄┄┄┄┄┄┄┄┄┄┄┄┄┄┄┄┄┄

“姊夫,现在可是大好良机,该动手了吧?”傅著紧握钢枪,跃跃欲试。

刘胤倒是一脸的云淡风轻,站在棋盘山的山顶上,渭水渡口这边的状况是一览无余,原本以为没有渡船或许会耽搁司马望的大军一两天的时间,没想到司马望就地取材,造出了简易的浮桥,很快地就渡河而过。

傅著看到魏军此刻正是半渡之时,而半渡正是攻击的最佳时机,所以傅著提议刘胤立刻发起攻击,歼灭已经渡过河的魏军一部人马。

刘胤不置可否地一笑,如果从单纯从战术角度上来讲,半渡而击无疑是最佳良机,此时敌人只有一部分过河,尚未形成强有利的战斗能力,此时出击,便可以轻而易举地消灭已渡之敌,并可以将未渡之敌挡在北岸,不得寸进。

但这显然和刘胤的初衷是格格不入的,刘胤的围城打援之计,就是一个诱敌深入之计,通过围困陈仓,给司马望造成足够的压力,让司马望主动地跳入他的包围圈之中。

而如果半渡而击的话,纵然可以轻易地将已经渡过渭水的魏军歼灭在南岸,但此刻司马望的主力大军却滞留在北岸,一旦遇袭,司马望必然会裹足不前,依靠渭水隔水而守。

这显然是刘胤不想看到的。

第402章五丈原之战(三)

其实刘胤的胃口还是蛮大的,在五丈原设伏,刘胤就是准备一口吃掉司马望的主力大军,他可不想在五丈原与魏军搞什么隔河对峙,步诸葛亮的后尘。

当年的司马懿,就是采用龟缩防守的战术,死磨硬耗,愣死把诸葛亮耗死在了五丈原。刘胤可不希望在五丈原打相持战,他要的就是速战速决,以最快地速度解决掉陈仓问题甚至是关中问题。

因为虽然在关陇的局部地区蜀军赢得了优势,但就总体而言,魏军的实力强大还是无可争议的,只要司马昭痛下决心,任其调回益州的钟会部或者是结束荆州之战,整个关陇的局势势必要发生重大的变化。所以刘胤必须要依靠这段短暂的时间,化优势为胜势,将整个的关陇之地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刘胤必须在五丈原之战中有所作为,半渡而击的方江虽然不错,在兵法军事上也时常由为将者惯用,但此时此地却不是一个合适的计策,刘胤必须要想法设法地把蛋糕做大,尽可能地让更多的魏军进入到五丈原,从而为全歼整个魏军创造有利的条件。

所以刘胤对魏军大规模的渡河熟视无睹,不过他对急驰而来的魏军斥侯兵却是深感在意。魏军派出了大量的斥侯兵,可见司马望的谨慎程度,如果被这些斥侯兵发现了埋伏在五丈原的蜀军,则多半要坏事。

“阿坚,干掉这些斥侯!”刘胤转身吩咐身后的阿坚道。

“诺。”阿坚立刻是领命而去。

傅著疑惑地道:“姊夫,除掉这些斥侯的话不就给司马望提了个醒,说五丈原有埋伏吗?如此一来,司马望还敢来吗?”

刘胤淡然一笑道:“该来的一定会来的,除掉这些斥侯兵,司马望就如同成了聋子瞎子,摸不清我们的虚实,纵然他知道前面可能会有埋伏,但他也绝对不会半途而废,为了确保安全,他肯定会把所有的军队都调派到五丈原来。现在魏军派出这么多的斥侯,就是急欲想掌握五丈原有没有伏兵,有多少伏兵,如果被他们侦测到我军的详情,反而会不太妙。”

阿坚的行动迅速,带着刘家的私兵很快地就冲下山去。在刘胤的授意和阿坚的指挥下,刘家私兵已经不再单纯的做为刘胤的私人部曲而存在,他们更多的时候,担任了特种兵的角色,侦察、偷袭、突击、斩首样样在行,有强悍的单兵素质做保证,有刘胤先进的特种作战理念为手段,这支部队已经完全脱离了先前为安平王府看家护院的模式,他们逐渐成为一支出类拨萃的神兵。

反斥侯作战不过是刘家私兵的最基础能力,相对于装备精良,单兵素质一流的刘家私兵而言,魏国的斥侯兵简直就是一群待宰的羔羊。魏国的斥侯兵基本上不具备作战能力,唯一的特点就是敏捷,跑得快,但跑得快能跑得过诸葛连弩的打击吗?一发十矢的元戎弩威力何其可怕,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可以形成一个死亡扇面,一旦被覆盖入射程范围的斥侯兵几乎没有什么逃亡的机会。

阿坚分路分批行动,对进入五丈原的魏军斥侯兵进行了强力反击,他们采用迂回包抄的手段,就如同撤开了一张细密的大网,甭管是大鱼小鱼还是虾米,给它来了一个一网打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