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最后的三国-第1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为还要坚守陈仓,就是因为当日的一句承诺,他深受司马望的提携之恩,必当以死报之。
王浑最后以最悲壮的方式——乱箭穿身——而结束了他自己的生命,也捍卫了他的忠勇之名,三十八年前的奇迹没有再次上演,王浑比他的太原老乡郝昭终究是差了一步。
就在陈仓城激战酣的时候,苏愉率着他的五千逃兵也一头扎到了蜀军的包围圈之中。
刘胤算定苏愉根本就不敢走关陇大道,故而派出虎步左营和虎步右营到武功山小路埋伏。
又经过一夜的鏖战,走到武功山的时候,苏愉的人马已经是人困马乏,苏愉正准备下令军队略做休整,吃点干粮,喝点水,计划着连夜行军,逃出数万蜀军的围追堵截。
还没等他下马,蜀军已经四面杀来,将苏愉的人马团团地困在了核心当中。
失去了陈仓城垣的辟佑,所谓的魏军精锐之师此刻就成了渣,这几乎是一场最没有悬念的战斗,稍稍进行了象征性地抵抗之后,大部的魏兵就拱手投降了。
苏愉不想投降,他仗着自己的马快,企图快马冲出去。但元戎弩可不是吃素的,苏愉想逃,它可没有答应,一排箭雨覆盖之下,苏愉瞬间就被射成了刺猬。
在突围与留守的问题上,苏愉和王浑都坚持己见,都认为自己所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但最终他们却是殊途同归,都死于乱箭之下。
刘胤赶到武功山的时候,战斗已经是落幕了,高远和傅募已经在清理战场,成群的魏兵俘虏被押解着,垂头丧气地离开武功山。
这一战俘虏众多而战死者廖廖,倒从一个侧面反应了魏军的军心士气已经降到了冰点,一触即溃,就连最起码的抵抗思识都没有了。这样的状况,可以说是魏蜀交锋了几十年,都从未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同时也说明刘胤在关陇之地的连番胜利,确实把魏军打得丧了胆。
刘胤吩咐将苏愉葬了,按理说苏愉也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大将,只可惜其意志品质不甚坚定,在重大的挫折面前慌了手脚,想着夺路而逃,但最终却是难逃天罗地网。
反倒是苏愉的自乱阵脚,给了蜀军以可趁之机,如果打陈仓算功劳的话,苏愉堪称是首功一件,没有苏愉分兵而走,蜀军想要拿下陈仓,至少得付出相当长的时间和相当重的代价。
清理完战场,刘胤率军回师陈仓。
此刻傅佥和黄崇已经全取陈仓,正在组织军民扑灭大火,为了快速拿下陈仓内城,傅佥动用了大量的火箭,引发的火灾几乎将陈仓的内城夷为废墟,现在陈仓城中满目苍荑,焦土遍地。
王浑战至最后一刻也誓死不降,倒让刘胤是钦佩无比,尽管双方的立场不同,但王浑誓死而战的气节却是令人景仰的,不管从何种意义上来讲,王浑也算得上是一位英雄。
刘胤吩咐下面的人将王浑依礼厚葬。
拿下陈仓就意味着打开了关中的大门,蜀军便可以沿着渭水一路向东,直取长安。刘胤也不敢有丝毫地耽搁,就算打赢了陈仓和五丈原之战,但摆在他面前的形势依然是不容乐观的。
陈仓之战充其量也只是攻打长安的前哨战,做为关中三辅的核心之地长安才是关中的枢纽所在,只有真正攻下长安,才算是拿下整个的关中。
司马望现在估计也就是成为了惊弓之鸟,此役过后,一定会龟缩在长安城中,摆出一付死守的架式,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而陈仓道和斜谷两条通往汉中的谷道被截断之后,等于把钟会逼上了绝境,钟会最迟也会在十天以后得到确切的消息,这一次的陈仓之失绝不会让钟会再坐视不理了。
所以刘胤不敢有丝毫迟疑,当天就离开了陈仓,兵进长安。
第418章雪上加霜
回到长安的司马望依然沉浸在失败的阴影之中,作为一员叱咤雍凉的宿将,在这一片最为熟悉的土地上承受了连续的两次失败,让司马望的心情久久地不能平静。
难道被魏国视为西北屏障的关陇之地真的就守不住了吗?
不!不能!司马望内心中无数地在呐喊着,他绝不能允许这种事情发生,一旦关中失守,整个大魏的天下就如芒刺在背,难有宁日了。
此次司马望担任的不仅仅是雍凉都督,他的双肩上,还承受着司马昭的殷切期望,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司马昭将这个重担压到了他的肩上,第一是对他忠诚的信任,第二是对他能能力的认可,虽然魏国人才济济,但真正的领军人物并不太多,选择一个既忠诚又有能力的人来担当这个重任,司马昭自然将同祖同宗的司马望视作首选。
但让司马望汗颜的是,街亭和五丈原的两次战败,让他的颜面尽丧,兵力折损过半,现在已经反攻陇西已成为了泡影,就连关中能不能守得住,都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启禀都督,陈仓失守了。”中军官快步进来,向司马望禀报道。
此刻司马望正端坐于锦席上,用手指揉着发涨的太阳穴,这一段时间来,他时常会感到头痛欲裂,闻听此消息,司马望的手指瞬间僵住了。
五丈原的失败,让救援陈仓的行动化为了泡影,陈仓孤立无援,肯定难逃失守的噩运,这一点司马望倒不会奇怪,但令他始料未及的是,陈仓的失守竟然会如此之快,他前脚刚到长安,后脚就传来了陈仓失守的消息,好歹陈仓还有近一万的守军,怎么就这么快丢了?
中军官接着道:“五丈原战败的消息传到陈仓,参军苏渝不顾王浑的劝阻,执意率七千人马突围而去,陈仓只剩下了不到三千的守军,抵御不住蜀军的全力进攻,城遂破,王浑亦战死。”
司马望有些怒不可遏,厉声道:“苏愉何在?”
中军官道:“苏愉在陈仓突围之后,抄小路欲返长安,在武功山遭遇蜀军伏击,全军覆灭,苏愉亦被乱箭射死。”
司马望神情一滞,眼神有些黯淡,苏愉既已战死,自然也就无法再追究他擅离职守的责任了,归根结底,还是自己所用非人,才导致陈仓速败。司马望重重地叹了一口气,当初让苏愉掌兵之时,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苏愉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这种评语,就如同是当年刘备评价马谡一般。虽然说文官掌兵在汉魏之时也不在少数,但文官在战斗经验和意志品质方面,的确不如那些身经百战的武将。
当初司马望也只是看中了苏愉的文韬武略,智谋过人,却没有过多的考虑他的逆境之中的承受能力,结果真的被人所言中,苏愉成了第二个马谡。
马谡兵败街亭导致了诸葛亮北伐计划的功亏一篑,而苏愉的临阵脱逃令陈仓快速地失守,尽管陈仓失守只是迟早的事,但只能陈仓能多坚持几天,就可以多拖延刘胤几天,让长安的防守有时间来多做准备。
由于陈仓这么快地丢了,刘胤的大军恐怕已经在进军长安的路上了,司马望的大军刚刚撤回长安,还未来得及完成长安的防御部署,这几乎让司马望是措手不及。
“这个苏愉,误我不浅啊!”司马望仰天长叹,这次他真是走了眼,才会导致这样的败局。
陈仓的失守,让本来就芨芨可危的关中局势更是雪上加霜,当初司马望入关中之时,手中可是握有十万雄兵,但接连的街亭之败、五丈原之败、陈仓失守,司马望的兵力损失达到了六万余人,现在守长安的,也只剩下了不足四万兵马,刘胤的蜀军是越打越强,司马望的魏军是越打越少,接下来的长安之战,对于司马望而言,变得极为困难起来。
“都督勿忧,依末将之见,不如撤新平、眉县、武功、槐里之兵,加强长安的防御,长安乃是前汉都城,城高堑深,绝不是陈仓这类的小城可以比拟的,现在长安城中粮草充盈,足够支撑数十万人一年之需,只要都督固守长安,想来刘胤也是无计可施。晋王殿下也不可能坐视长安不理,必定会网罗天下兵马前来救援,都督只需要长安城中隐忍数月,待到关东援兵一至,里应外合,何愁刘胤不破?”胡世献计道。
司马望点点头,胡世的计策与他有些不谋而合,几次兵败之后,魏军已经是无力再分兵布防各地了,虽然象眉县、武功这样的重镇例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但现在敌强我弱,司马望已经没有余力再做多点布防了,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想着怎么能集中一切的兵力,死守长安,把长安打造成固若金汤的要塞之城,只要长安不失,关中就还有希望。至于周边的那些个小城要寨,司马望此刻实在是没有余力去顾及了。
胡世的计策正合司马望的心意,司马望点头称是,将从各城撤兵和布防长安的重任交给胡世去办。
胡世躬身称诺,司马望身边的大将越来越少了,现在总算自己有了出头之日,只要打好这场长安保卫战,加官晋爵肯定不在话下。胡世是欣喜不甚,下去积极地指挥安排,打好这一仗,将是他仕途中最有份量的一步。
好在现在长安还有四万左右的军队,单单守卫一座城池的话,那是绰绰有余的,就是刘胤拥兵十万,他恐怕也奈何不了长安城分毫。
长安城城垣高大,光是护城河,就有十丈之宽,坚固的城墙,再配备完善的防御体系,数量众多的兵马,还有充足的物资和粮草,司马望对守住长安是信心十足,他已经承受了连续三次的失败,所谓事不过三,防御完备的长安城必将终止刘胤的连胜势头。
“想要攻破长安,没有个三年五载,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第419章清扫外围
由于魏军已经放弃了长安以西几乎所有的城池,蜀军的进军可谓是一路畅通无阻。
蜀军是兵分两路而进,刘胤率前军、中军和左军从陈仓出发,沿渭水东进,直抵长安西郊,刘湛则是率右军和后军从安定出发,沿着泾水向东南而行,与刘胤会师长安城下。
司马望因为兵力不足的缘故,为了防止被各个击破,将长安以西的槐里、武功、眉县,以西北的池阳、新平诸城尽皆放弃,将全部的兵力集中到了长安,摆出了一付死守长安的架式。
可以说,司马望此举也是迫于无奈,初至关中的时候,司马望拥兵十万,摆出了一付咄咄逼人的进攻架式,或许那个时候,司马望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关中的防御问题,他更多的精力是放在如何攻取陇西的上面,所有的战略安排也是围绕着进攻陇西而制定的。
但街亭之战后,司马望不得不转攻为守,重新布署关中的防御体系。那个时候司马望采用的防御策略是全面防御体系,御敌于国门之外,将整个防御体系分为南北两线,以长安为中心,以陈仓和新平为防御点,构筑成一个完整的关中防御体系。
这个防御体系的核心就在于争锋相对,寸土必争,利用陈仓和新平扼守住进入关中的通道,将蜀军挡在关中之外。
但多点防御的弊端就是战线拉得太长,最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刘胤就是利用魏军防线的这个弱点,首先采用声东击西之计,诱使司马望的主力向新平弛援,然后主力大军直捣陈仓,迫使司马望再调头南下,如此往来奔波,魏军必然疲惫不堪。而后刘胤更是采用围城打援之计,在五丈原设伏,歼灭了司马望的主力部队,迫使陈仓守军自乱阵脚,从而轻取陈仓。
陈仓的失守使司马望苦心经营的关中防线顷刻间就崩溃了,损失惨重的司马望被迫改变防御策略,败全面防御为重点防御,将兵力集中了长安城,而长安以外的诸城则全盘放弃。
这也是司马望最务实的策略,如果继续采用多点防御的计划,那么魏军现在的兵力分配就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很容易被蜀军各个击破。
如此一来,长安的防御加强了,但长安之西却成为了不设防之地蜀军两路大军是长驱直入,不过才两天的时间,就已经是兵抵长安城下。
刘胤率军抵达长安西郊之后,便没有直接攻打长安城,而是开始清扫长安外围诸县,对长安形成合围之势,同时也想引诱魏军出城而战。
不过司马望此次可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不管刘胤在长安城外如何折腾,他就是死活守着长安城不出兵。
司马望收缩兵力之后,这些长安的郊县各城几乎成为了空城,蜀军不费吹灰之力地就接连夺取了数城,南路军横扫了云县、蓝田、杜陵、新丰,北路军横扫了安陵、阳陵、长陵、高陵,最后南北路大军会师与霸陵桥,完成了对长安的分进合围。
不过,不管刘胤如何故意摆出破绽,司马望就是死活不出战,整个长安城九门紧闭,吊桥高悬,倒让刘胤的诱敌之计落空了。看来司马望已经是吃足了刘胤的苦头,这回死活也不上当了。
“文宣,自去年八月出兵南中以来,不过才半年的光景,我们便已经是兵临长安城下,此情此景,真是恍如梦中。”刘谌遥望着曾经是前汉都城的长安,由衷地感叹道。
此次出征北伐,确实是战果辉煌,仅仅只用了半年的时间,蜀军就已经是横扫了整个的雍凉地区,就已经是远远地超越先人的战绩了,就算是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诸葛亮,也没有机会亲眼目睹长安城的城墙,倒是诸葛亮的孙子,跟随着刘胤一路高奏凯歌,如今已经是兵临长安城下,距离当初诸葛亮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梦想,真的只有一步之遥了。
兵临长安城下,这是无数蜀人心中的梦想,但是在蜀国国力最强盛的时代,这也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奢求,诸葛亮的一次次功败垂成,让蜀人心中热情一点点地泯灭掉了,看不到任何的希望,长安城成为了蜀人心目中最遥远的地方。
诸葛亮去世之后,所人的蜀汉人都明白,所谓的恢复汉室还于旧都,已经成为了泡影,尽管姜维一次次地出兵北伐,但没有人认同他可以取得超越诸葛亮的成绩,事实也证明,姜维的一次次劳而无功,反倒是蜀国国力空虚,给了魏人进攻的机会。
就在蜀国倾覆的危急关头,刘胤却挑起了兴复汉室的这付重担,他以常人无法想象的途径,巧出奇兵,实现了一次战略大迂回,不但豪取陇上六郡,而且大破魏军十万人马,兵临长安城下。
如此的逆袭之战,也难怪北地王刘谌恍如梦中,直到现在,他还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都说蜀汉王朝已经是穷途末路,可居然在半年之后,却杀到了长安的城下,将数千里的关陇之地尽入囊中,这简直就是神来之笔啊!
刘谌不禁对刘胤佩服的是五体投地,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刘胤愣是在绝境之中杀出一条路来,尽管这条路遍布荆棘,尽管这条路充满血泪,但走到这一步,刘胤无疑是成功的,他的功绩旷古烁今,无人可及。
面对刘谌的赞誉,刘胤只是谦然一笑,自己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刀尖之舞,游走于凶险危难之中,每一步都不容许出现丝毫的偏差,就算是现在看起来风光无限,其实也是危机重重,一步走错,满盘皆输,所以刘胤从未也过放松,每一步都走得小心谨慎,计算的料无遗策,长安也只是他布局天下之中的一环,算是份量比较重的一环。
现在还不是夸功论赏的时候,溢美之词刘胤也听得多了,自然没往心里去,他更多的心思,还是放在必须尽快拿下长安城上面来。
第420章实至名归的霸陵侯
司马望的心思,肯定要将长安城打造成固若金汤的堡垒,做长期坚守的打算,在司马望看来,只要保住长安,关中就不算丢。刘胤仗打得再好,也仅仅是局限于关陇之地,而对于泱泱大魏而言,关陇之地确实是微不足道的,只要给司马昭一定的时间,他就可以凑齐足够的兵马,对关中之地进行反击,毕竟大魏的底蕴还是极为深厚,单凭一个小小的刘胤,又岂能动摇得了。
所以司马望要不惜一切代价地守住长安,尽可能地守更长的时间,只有这样,才可能为司马昭赢得足够的筹措兵马的时间,而且司马望相信,由于蜀军已经控制了斜谷、陈仓道等几条重要的补给通道,输送给益州前线军队的粮草都无法再送达,那么钟会就不可能在蜀地安稳如山,极有可能不等司马昭的命令,擅自率大军或者是派一支军队回援长安,来打通后勤补给通道,毕竟长安是钟会的后方基地,失去了后勤补给的钟会恐怕在蜀中连一个月也呆不下去。
不管东面还是南面来了援兵,对于司马望而言都是利好的消息,现在凭借他自身的力量,已经是无法驱逐刘胤了,要想改变关中的格局,必须要倚仗外来的势力。
同样的道理,对于蜀军而言,最拖不起的就是长安之战,无限的拖延下去,必然要遭受到魏军疯狂的反扑,长安如果能拿下来,至少刘胤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全力应对,一旦长安无法攻克,蜀军便会腹背受敌,将来这个仗将变得十分难打。
“通知诸营将领,在霸桥议事。”刘胤命中军前去传令,打好这一仗,至关重要,刘胤必须与诸将商定一个比较好的方案。
回过头来,刘胤又对刘谌道:“五哥,下一步就该是商讨一下攻取长安的计划了,能走到这一步也实属不易,但想守住北伐的成果,还须得众军齐协之力才行。走吧,我们还是先行进城,到县署之内等侯众将的到来。“
刘谌含笑应了,与刘胤并辔而行,一同进城。
此刻霸水两岸杨柳青青,河水清冽,一派春光绚烂之景,踏足春游,却是一个好地方。但此时霸水桥来住之人廖若晨星,往日人流熙熙的局面荡然无存。
这一切,战争才是罪魁祸首,只有尽快地拿下长安,才能结束这样的萧条,恢复社会的秩序。
刘谌指着霸水桥,向长安城极目眺望,不过刘谌倒是另一派作为,半路之上,笑呵呵地道:“文宣,这霸水两岸,豪宅林立,怎么样,挑一处做你的侯府如何?”
“侯府?什么侯府?”刘胤一脸纳闷地道。
刘谌笑道:“文宣,你可是名符其实的霸陵侯,这霸陵上下,可皆是你的封地。”
刘胤这才恍然大悟,敢情他早把这一回事给忘到了脑后,现在刘谌提了起来,刘胤才想到原本已到霸陵县。
当年在金殿之上,受封的霸陵侯,当时刘胤并无疑义,不光是刘胤,但凡封侯的,大多都是虚封,只是挂个名而已,比如安平王、比如北地王,他们贵为王爵,同侯爵一样是虚封的,封地皆在魏国境内,绝然没人想到有朝一日真的会化虚为实。
刘胤早就忘了这回事,虽然此时身处霸陵县,显然刘胤还未将这座县城和自己联系在一起,经刘谌提及,这才恍然大悟,敢情自己已经是实至名归的侯爷了。
霸陵不错,这里是汉文帝的陵寝所在地,距离长安,也只有百十来里的距离,当初刘禅封刘胤为霸陵侯的时候,绝然也不会相信,有朝一日,刘胤可以化虚为实,做一个真正的霸陵侯。
不过刘胤满脑子都是考虑如何拿下长安城,至于自己是真正的霸陵侯也好,虚封的霸陵后,刘胤倒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至于选地做为侯府,刘胤更是想也没想。
不光是刘胤受了益,许多受封于关中的王爵和侯爵此番皆是受益非浅,其中便包括北地王刘谌,他的封地北地郡就在长安以北,从池阳往东就是北地郡,现在的北地郡所驻扎的军队早已是撤离一空,刘谌只需派遣一支人数并不需太多的军队,便会轻而易举地拿下北地郡。
不过北地郡不在刘胤攻取长安的规划之中,所以刘谌也只能是与之擦肩而过,刘谌也不想因为个人的原因而耽搁整个大军的行动,刘胤之所以能拿到今天的辉煌成就,这与部队的铁血军纪休戚相关,没有一支出类拨萃军纪严明的队伍,刘胤是不可能兵临长安城下的。
受益的不光是有爵位的人,关中都督傅佥大概也没有想到,在他的有生之年,还有资格真正地成为关中都督,变遥领为实质。
此刻傅佥、黄崇、牵弘、王颀等人接到命令,都快速地赶来霸陵县署,参与议事会。
他们都很清楚,此次议事的重点,就是如何攻取长安城,蜀国十万大军兵临城下,已如在弦之箭,不得不发,但长安城城防坚固,又有司马望大军在此驻守,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拿下长安,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现在司马望龟缩在长安城内,想诱使其出城决战,几乎是不可能,拿下长安的唯一途径,也只有强攻硬取了,可象长安城这么大城,防御设施又如此齐备,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拿下长安,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深虑的问题。
刘胤在县署的大堂内亲自主持议事,各军各营的将领已经是尽数到来,济济一堂,不过他们此刻都鸦雀无声,目光齐刷刷地集中了刘胤的身上,他们没有什么好办法,并不代表刘胤也没有,对于以神兵天降陇西这种方式入主雍凉的刘胤而言,看起来是如此的淡定从容,想必他也腹有良谋。
刘胤环视了一下众将,看看该来的都来了,便道:“诸位,长安城已近在眼前,我军誓取之,诸位有何良谋,但讲无妨。”
第421章三天
诸将对视了一下,谁都很清楚,攻坚战将是最艰苦的战斗,并没有什么可以偷机取巧的地方,刘胤先前谋划的诱使司马望出城的计划也已经落空了,看来这场长安攻城战,绝不是那么好打的。
张乐倒是有些满不在乎,见众人无言,傲然地道:“我倒是没什么好计谋,但就一个字,既然已经到了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