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最后的三国-第1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几乎是无条件的支持,很少对刘胤进行掣肘,这一点刘胤也很是感激。
要知道,刘谌所代表的,可是蜀汉皇帝陛下,有时候,他的权力还是在刘胤之上的,如果他要和刘胤唱对台戏的话,刘胤的许多计划和策略恐怕都无法执行下去。
刘胤不禁是暗自庆幸,要知道当初刘禅选的监军人选可是新兴王刘恂,真要是让刘恂跟着北伐大军的话,刘胤还不知道要受多少的阻力和障碍。幸亏刘恂是个色厉内荏的家伙,关键的时候缩了一头,把监军的位子让给刘谌,这才给刘胤极大的自由发展的空前。
刘胤深知,能取得目前的辉煌胜利,与刘谌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不过,刘谌对此次刘胤回师汉中的计划,却是不太赞成的。
第436章子午道
“文宣,钟会可是拥兵十几万,你仅带两万五千人去攻打汉中,这行吗?”刘谌深感忧虑地道。
要知道,当初钟会入蜀之时,麾下便有十二万大军,后来兼并了诸葛绪的三万人马,总兵力扩充到了十五万人马,就算在蜀地作战之中,损失掉一部分的兵力,但十二三万人也总是有的,而现在刘胤只准备两万五千人入汉中,与钟会的兵力悬殊太大,甚至只有人家的一个零头,这仗恐怕不好打。
刘胤却是洒脱地一笑,道:“五哥放心,钟会虽然兵多,但他所受的牵制却也不小,而我军却是轻装而进,出其不意,这汉中一仗,小弟是志在必得。”
此次回师汉中,刘胤也是经过了深思熟悉的,首先汉中在关中之南,如果不解决掉汉中问题,刘胤不光无法东进,实现自己的宏伟的战略构想,而且极易两面受敌。所以刘胤必须要趁着关中魏军主力尚未集结反扑之际,全力解决汉中问题,解决掉自己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刘胤才能集中全力地应对关东魏军主力的反扑之势。
如果有可能,刘胤当然想调动更多的兵力回师汉中,但关中的防守不能不顾,三大要隘就已经抽空了刘胤的主力兵团,长安也得留兵来防守,如此一来,刘胤手中的兵力自然是捉襟见肘,所能调动的兵力自然也就有限的很。
不过刘胤倒不用太担心兵力的问题,钟会虽然兵多,但他的牵绊也大的多,他想轻易地从蜀中抽身而退,却还得问陆抗和姜维答不答应。
而且汉中地区尚有三座城池在坚守,大概还有七八千的人马可以给刘胤一定的支持,现在汉中的魏军被歼灭了一部分,副将荀恺也在斜谷之战中被俘投降,能保持一万五千左右的兵力就已经是很不错了,如果单纯的以汉中的兵力对比来看,刘胤入汉中,还是占据着一定的兵力优势。
现在唯一的变数就是不清楚钟会会派多少兵马回援汉中,是倾魏军全部的兵力还是派一部分的军队,刘胤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刘胤深信,蜀中战局呈胶着之状,钟会就算是想全身而退,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所以此次进军汉中,机遇还是大于挑战的,把握的好,成功的机会也是很大的。
刘谌看到刘胤心志甚坚,便也不好再劝,双方互道珍重,拱手而别。
刘胤率军离开了长安,望汉中方向而行。
从关中前往汉中,不外乎就是四条路可选,中路的傥骆道,西面的褒斜道、陈仓道,还有就是东面的子午道。最险峻也最近的是傥骆道,不过根据斥侯探报的结果,今春傥骆道发洪水,引发了山体滑坡,导致傥骆的栈道有三四十里的被冲毁,想要修复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从傥骆道进军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剩下的选择似乎应该很简单了,路况最好的就是褒斜道,从五丈原以南的斜峪关入道,便可以直抵南郑。
不过现在蜀军尚在长安,如果向西到五丈原的话,至少也得要两三天的时间,现在刘胤要求的可是兵贵神速,趁着钟会还未得到长安失守的消息或者是刚刚得到消息还未来得及进行调整和布署,一举地拿下汉中。而这两三天的时间,很可能就是致命的。
褒斜道不可取,更靠西的陈仓道更不在刘胤的考虑范围,刘胤的目光,投下了长安以南的子午道。
子午道得以闻名天下,大概和蜀将魏延曾提出的却因为与诸葛亮意见相左而没有实施的子午谷奇谋有关。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时,魏延便提出了奇兵出子午的计划,这个计划在后世被称为最狂妄最大胆的一个军事行动策略,屡屡被人提及,与邓艾偷渡阴平小道可以相提并论。正因为这个计划最终没有实施,才给后世之人留下了许多的悬念和瑕想,一直以来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当然,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有很多,象子午谷奇谋这样极具冒险的行动成功的几率有多少,谁也无法判定,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毕竟真实的战争不是沙盘上的兵棋推演,历史上邓艾偷渡阴平成功了,但刘胤的穿越却成功地阻止了邓艾,所以说任何一次冒险的军事行动都会因为任何一点偶然的因素而改变最终的结果。
关于子午谷奇谋的争论几千年来都没有停歇,但刘胤此刻所关心的并不是这个,挑选一条最合适最快捷的路径进入汉中,才是他迫切需要做的事。
“传荀恺进来。”刘胤凝视着铺在桌上的军事地图,全神贯注,吩咐将荀恺传上来。
荀恺归降之后,刘胤暂时委他以参军之职,留在中军候命。荀恺身为魏军汉中方面的副将,自然对汉中的军情了如指掌,刘胤将他传上来,就是为了了解一下汉中的情况。
“末将参见大将军。”荀恺入帐后躬身施礼,态度极是恭敬。
刘胤抬起头,微笑着,很是随意地挥了挥手,道:“子举,我军欲进军汉中,依你之见,当从何处进军为宜?”
荀恺沉吟了一下,道:“末将以为,当从子午道进军最为合适。”
“何以见得?”刘胤道。
荀恺恭声道:“汉中魏军,主要以围汉城、乐城、黄金三城为主,对于各谷道却是疏于防御的,按常理,大将军该走褒斜道,此路较为平坦易行,但从长安到斜峪关,至少也有两三日的路程,再加上行走褒斜道的时间,至少也得十二三日方可抵达汉中,如此一来,大将军定然失去了奇袭之意,让魏军有所防备。子午道虽险,但却是长安进入汉中最近的捷径,大将军若想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打魏军一个措手不及,末将认为,子午道乃必由之路。”
刘胤呵呵一笑,道:“子举所言,正合我心,此非进军汉中,子午道确实乃是首选。”
第437章兵行子午
子午道,是关中通往汉中的一条重要谷道,因其从长安南下开始的一段道路为正南北方向而得名为子午道,北口称为子口,南口称为午口,全长六百六十里,其地势险峻,以道路狭隘难行称著。
相比与褒斜道、陈仓道,子午道的通行能力的确很差,但和刘胤大军走过的雪山草地根本就不足以相提并论,甚至同邓艾所走的阴平小道也有着天壤之别,因为子午道虽然艰险,但最起码它还是有路的,阴平小道已经不能称其为路,需要邓艾凿山开路,架作桥阁,而雪山草地完全是一片原始蛮荒之地,根本就无路可言。
与阴平小道、雪山草地相比,子午道也就算不得什么险峻难行的道路了,更何况两年前钟会入蜀之时,便是从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三路并进,一举拿下了阳安关。此刻刘胤选择从子午道进军,便是紧跟着钟会的步伐,倒也不算什么冒险之举,之所以选择从子午道进军,主要是由于时间关系。
从荀恺的口中,刘胤得知汉中魏军的防御体系并没有指向关中方向,而仅仅是对汉、乐、黄金三城进行围困,外围并没有多少力量。想来这也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毕竟关中是魏军的大本营,是后方基地,汉中的魏军没有理由对大本营来设防,就算是蜀军现在已经攻克长安,但想必消息还没有传到蜀地的钟会耳中,而汉中魏军的防御调整,也不是汉中太守李辅可以做得了主的,势必要等钟会的命令。
现在刘胤进军,打的就是这个时间差,兵贵神速,出其不意,给汉中之敌一个措手不及,而从子午道进军,正是符合这一思路。
大军离了长安,向正南方向而行,行不出四十里,便抵达了子午谷的北口子午镇。长安离子午道如此之近,也难怪当年魏延会生出奇谋来,兵出子午谷,便可出奇不意地一举攻到长安城下,如果魏军无备的话,这计谋成功的几率还是相当高的。
蜀军行进在子午谷之中,为了加快行军速度,刘胤将部队分为两个部分,走在最前面的是轻装步兵,骑兵和辎重后勤部队则走在后面,两年前魏军从子午谷通过之时,对谷道进行了修整,现在蜀军走来,倒也比较轻松,最起码省却了不少的修葺时间。
子午谷沟深路险,许多地方都是悬崖绝壁,仅可容一人一马通行,山谷之中荒无人烟,只有那一棵棵参天的古树郁郁葱葱,从沟底一直覆盖到山顶,满山的苍翠,人行山路,如入绿巷之中。
子午谷最为困难的却不是道路,而是气侯,秦岭是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也是北方和南方的分界线,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儿与众不同的气候,由于沟深峰高,往往山下已经是百花盛开的春天,而山顶还是白雪皑皑的寒冬,片刻之间还是睛空万里,转瞬之后却是电闪雷鸣,暴雨如注。
变幻莫测的气候给行走在子午谷的行人平添了许多的困难,当年魏国大都督曹真伐蜀,走的就是子午谷。而诸葛亮早已经是料算如神,在赤阪以北的兴势派兵阻击,第一战就打了当时做为先锋官的夏侯霸一个灰头土脸。正当踌躇满志的曹真准备依仗兵力的优势发动强攻的时候,却遭遇到了一连半个多月的阴雨连绵,魏军受困于崎岖的山路之上,既无避雨之地,又无裹腹之粮,苦不堪言,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草草收兵。
诸葛亮死后,曹魏方面认为他们的机会来了,于是大将军曹爽兴兵十万大举伐蜀,走的依然是子午道和傥骆道。曹爽趁兴而来,结果在蜀将王平的拒守和天气的困扰之下,败兴而回。
二十年之后,由于姜维汉中防御策略的改变,才得以给钟会可乘之机,钟会三路大军齐出,突破子午道天险,得以一举拿下汉中。
而此次刘胤的行军似乎有老天的辟佑,天公作美,一路之上除了偶尔下过几滴阵雨之外,全部都是晌睛的天,只用了十天,由卢逊领军的新编一营已经抵达了兴势山,将秦岭古道远远地抛到了身后。
卢逊长年在汉中的山地坚持游击战,对汉中的山水谷道了如指掌,翻山越岭如履平地,虽然子午道道路险峻能难行,但一点也没有对卢逊形成障碍,在卢逊的率领下,新编一营以最快地速度穿过了子午谷,直抵汉中。
重回汉中大地,卢逊贪婪的呼吸着湿润而温和的空气,与关中春天的干燥多风相比,卢逊更喜欢汉中温暖而潮湿的气侯。这是一片让他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土地,不用睁开眼去看,卢逊也很清楚兴势山的对面,就是汉水河畔黄金谷的黄金城。
姜维当初的敛兵聚谷之计中,并没有包括黄金城,他的整体防御计划,都是围绕着汉中的两座重镇汉城和乐城来进行的。不过黄金城做为汉中东面与魏兴郡接壤的一座重镇,姜维还是派出了老将柳隐来担任黄金围督,负责把守汉中的东大门。
柳隐字休然,成都蜀郡人,曾担任过牙门将、巴郡太守、骑都督,出任黄金督之时,柳隐已经是年逾七旬的老将了。
这不能不让人生出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感慨,不光是柳隐,蜀中七十岁以上还担任将军在第一线作战的大将还有宗预、廖化、张翼等等诸人,与曹魏的人才济济,新人辈出相比,蜀国在人才的后备培养上显然是相差了一大截子的。
当然这与蜀国只有益州一地有关联,人口基数上,选拨的空间就小,到了蜀汉后期,人才凋零,象柳隐这些老将也不得不出来担当重任。
柳隐果然还是不负众望的,仅以黄金城的一千守军,就挡住了曹魏大军的进犯,近二年的时间,黄金城巍然不动,始终也未曾失守。
第438章解围黄金
既然已经到了黄金,这汉中的第一仗,自然要在黄金开打。刘胤随同虎步左营虎步右营紧随新编一营赶到了兴势山,而虎骑营和后勤辎重部队至少还有两三天的路程。
虎骑营例来是蜀军中冲锋陷阵的急先锋,但这一次却很杯具地落到了后面,崎岖不平的山地让虎骑营完全丧失了快速机动的能力,反而落在了轻装步兵的后面。
刘胤似乎没有等虎骑营赶到再发起进攻的意思,根据斥侯探报的结果,魏军在黄金围城的只有偏将张约率领土的两千军队,以蜀军先期赶来的三个营一万多军队,吃掉这股魏军简直就是小菜一碟。
对于刘胤而言,打这样的仗几乎没有任何的悬念,他所考虑的,是如何把这两千魏军包个饺子,将他们一锅端了,打胜仗不算本事,本事高的话就应当是不让一名魏兵漏网才是。
由于兴势山一带荒凉偏僻,几乎没有什么人烟,蜀军到达的时候,也丝毫没有引起魏将张约的注意,刘胤立刻进行了布署,令高远率虎步左营封锁黄金以东的道路,令傅募率虎步右营封锁黄金以西的道路,令卢逊率新编一营对围困黄金城的魏军直接发起进攻。
刘胤这样的安排就是有意地来考验一下新编营的战斗能力,距离新编营成立还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除了在子午谷行军之外,新编营还未参加过任何的战斗,刘胤挑选围困黄金的这支魏军动手,颇有点练兵的意思。反正就算新编营拿不下这支魏军,已经卡在东西两条退路上的虎步左右营完全不会给魏军任保逃脱的机会,这一仗打的就是歼灭战。
卢逊显得很兴奋,要知道他在汉中打游击的这两年,几乎就是被魏军追着打撵着打,偶尔的反击也是趁其不备,捞上一把就走,别说是歼灭战了,就连正面与之交锋的实力也没有。这也怪不得卢逊,他手中只有千八百人,这是他的全部家底,拼光了就没有了,只能采取迂回游击战略,避敌锋芒。
而今天他不用再避敌的锋芒了,拥兵五千的他现在可算是扬眉吐气了一把,该是让这些魏人尝尝咱锋芒的滋味了。
卢逊是跃跃欲试,恨不得立刻就率军冲上去和魏军一番决战,不过刘胤微微一笑,劝他不要心急,等虎步左营和虎步右营完全包围圈后他再行动,这样的话,二千魏军定然没有一条漏网之鱼。
卢逊自然遵命,等到高远和傅募那边发过来讯息,他立刻率军从兴势山上冲了下去。担任先头攻击部队的自然是卢逊的老部下,汉中游击部,他们不光熟悉汉中的地形,而且长年累月的作战,让他们养成了坚韧的性格,号令一下,如出林的猛虎,向着山下的魏军营垒就冲了过去。
新编营虽然大部分的是新兵,不过他们大多是来自于关中士家的私兵部曲,在战斗力方面并不逊色,还有一部分来自于魏军的降兵,是刘胤精心挑选出来的精壮之士。对于底层的士兵而言,为谁效力并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只要有粮有饷,卖命也是值得的。
新编营虽然队形有些散乱,战阵还未成型,但在卢逊的带领下,却是斗志昂扬,士气高涨,对魏军的攻击迅猛而有力。
同对付汉乐二城一样,魏军在初期强攻未克的情况下,对黄金城采取了围而不打的策略,希望可以依靠长期的围困,迫使守军因为粮尽而投降。如今围城已经有一年半多的时间了,魏将张约信心十足,他认为黄金的守军已然坚持不了多久的时间了,他们存粮和意志力已经到了极限,只需再铁桶般的围困下去,投降是迟早的事。
就当张约向往常一样,登高向黄金城眺望,看着黄金城内是否出现人心浮动的迹象。不过结果依然让他很失望,黄金城内战旗高飘,严阵以待,并没有出现因为粮荒而混乱的情形。不过张约似乎很有耐心,多的日子还等了,再多几天他一点也不在乎。
“真是一个老顽固!”张约低低地咒骂了一句,这两年来劝降的话说了几箩筐,但老家伙柳隐就是不为所动。张约正思量之时,突然耳畔传来了喊杀之声,张约回头望去,只见由打兴势山方向突然地冲杀出了无数的人马,声势浩大,他不禁是悚然一惊,虽然他很清楚汉中地区一带存在着蜀军的游击部队,但那些家伙和老鼠没有多大的差别,就爱干些偷鸡摸狗的事,根本就没胆量来正面交锋。
可眼前的敌军规模却不知比那些蜀军的游击部队浩大的多少,比他手下的军队还更要强盛,张约一时间慌了神,现在魏军的布阵都是枪头朝内的,就是为了防备黄金守军的突围,此时蜀军从外围发起突袭,等于是一刀捅在了魏军的软肋上,给了张约一个措手不及。
卢逊骑了一匹快马,手持长枪,如旋风般的冲入了魏军阵地,有的魏兵扑上去试图拦截于他,被卢逊几枪就挑翻在地,卢逊在魏军阵中往来驰骋,如入无人之境。
卢逊其实一眼就瞄准尚在阵中左右焦急的张约,快马一鞭,直接就冲着张约杀了过来。张约惊魂出窍,正待回身逃时,被卢逊赶上,一枪刺翻在地。
张约一死,魏军更是大乱,蜀军乘势而攻,杀得魏军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在城头上观战的柳隐也瞧见了,不过他心生疑惑,不知道是否有诈,毕竟打北面杀出一支人马,这也太不寻常了。
柳隐的长子名叫柳充,眼光很尖,一眼就远远地瞧出汉军军旗,惊喜地道:“父亲,是咱大汉的人马,看那领军之人,不就正是游击校尉卢逊吗?”
柳隐定睛一看,果然是卢逊,大喜过望,立刻下令打开城门,带兵冲杀了也去,与卢逊里应外合,很快地将围困黄金的魏军就地歼灭,黄金之围,遂解!
第439章老将柳隐
张约一死,魏兵登时就做鸟兽散,根本就无心再抵抗了,不过在蜀军上万人马的团团围困之下,想要逃跑,也是绝无可能之事,试图冲出蜀军包围圈的,无一例外地遭到了射杀和斩杀,许多想活命的魏兵选择了拱手投降,从而避免了被屠杀的命运。
这场毫无悬念的战斗只持续了不到半个时辰就结束了,柳隐望着一片狼籍的战场,不禁生出了无限的感慨,近两年的时间,黄金城被这支魏军团团围困,已经到了独木难支的地步,别说是想要反击了,黄金城能不能守得住,都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可就在一日之间,准确的说是不到一个时辰之间,黄金之围就解了,来援蜀军如砍瓜切菜一般,风卷残云地就将魏军给收拾掉了。
柳隐欣喜之余也不禁是暗暗惊诧,援兵的领军之将不是旁人,正是汉中四大游击校尉之一的卢逊,同在汉中军中为将,柳隐和卢逊也是相互认识的。虽然是老熟人了,但柳隐心头的疑惑却一点儿也没有减少。
卢逊是何职务,手底下有多少的兵马柳隐很清楚,在姜维大将军的计划安排中,卢逊等部是做为偏师来滋扰袭击敌人后部的,千八百人的队伍根本就不具备正面攻击的能力,而眼前的蜀军人马,至少也五六千人,再加上包围圈外的蜀军,少说也有上万人之众,如此规模庞大的队伍,绝不是卢逊一个小小的游击校尉就可以统领的。
虽然黄金城被围困了近两年的时间,但这并不太妨碍柳隐对汉中局势的了解,据他所知,汉中现在大部分地区已经沦陷了,只剩下汉城和乐城两个孤立的据点在苦苦的支撑,能保持汉乐二城的不失已经是很难得的事了,再想要对魏军进行反击,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如果说这支蜀军是姜维大将军派来的援兵,似乎也不太可能,因为姜维的大军在剑阁之南(柳隐还不知道姜维已经退守巴西),如果进军的话,至少也是由南向北,由西向东,而这支蜀军分明是来自北面的关中方向,关中可是魏国的腹里要地,怎么会出现蜀军的队伍?柳隐是一头雾水。
卢逊杀散魏兵,他也瞧见了白发皓首的柳隐,当即催马向前,来到柳隐的面前,哈哈一笑,拱手道:“柳将军,好久不见。”
“卢校尉,你这是从何而来?”柳隐疑惑地道。
卢逊呵呵一笑道:“末将奉镇北大将军之命,特来解汉中之围。”
“镇北大将军?”柳隐是一头雾水,也难怪柳隐孤陋寡闻,黄金沦为孤岛之后,与外界的消息完全处于隔绝状态,汉中的军情或许柳隐可以通过一些途径知晓,但汉中以外地方的消息,就完全是闭塞,根本无法知晓。而刘胤担任镇北大将军还是在蜀汉迁都南中之后的事,柳隐就连蜀汉朝廷迁都南中的事都不曾知晓,如何能得知谁当了镇北大将军。
他们正说话之时,刘胤已经率兵赶了过来,卢逊赶忙给刘胤和柳隐互做介绍。
虽然以前刘胤与柳隐素未谋面,但柳隐之名刘胤倒是不太陌生,对于这位和廖化、宗预齐名的老将,刘胤还是相当地敬佩,以七十五岁的高龄依然还征战疆场,力保黄金重镇不失,确实是难能可贵。
卢逊已经是将刘胤的事迹略向柳隐简述一二,柳隐闻之,不禁是惊愕不已,原本以为此次魏国大举伐蜀,蜀汉已经是芨芨可危难以自守,没想到刘胤竟然能率一支奇兵绕道兵取陇西、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