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最后的三国-第1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战,与蜀军展开生死之搏。

姜维对剑阁的了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派出一支小部队,从一线天突了出去,直插剑阁的关楼。经过两天两夜激烈的交锋,蜀军终于是全歼守敌,攻下了剑阁。

所有的蜀军都在欢呼雀跃,兴奋地难以自持,自从去年春天从剑阁含恨而走之后,终于他们又重回剑阁,重回这片熟悉的土地。

当听到胡烈已经调头南逃的的消息,姜维拈须微微一笑,这个胡烈倒是很识时务,知道剑阁已经易守,他此时前来,已是于事无补,退兵无疑是他最明智的选择。

重新夺回剑阁也重塑了姜维的自信,拿下剑阁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将会彻底地封死钟会的退路,没有粮草供应的钟会大军很快地就会面临崩溃的命运。

尽管还有人担忧说钟会逼急了的份上,指不定会偷袭南中,但姜维认为那纯属无稽之谈。南中与蜀地相隔两三千里,这么遥远的距离,钟会就算是充分准备,也未必能如愿,更何况他现在粮草匮乏,恐怕还没走到南中,就已经队伍的大部分人已经饿死了。

对于姜维而言,重新夺回剑阁只是第一步,他此刻有着更宏大的目标,那就是全歼钟会的军队,驱逐陆抗,恢复蜀国,重建成都,只有这样的功绩,才配得上他大将军的职责,而显然,这样的目标已经是近在咫尺了。

“报!启禀大将军,大事不好,钟会尽起十万大军,乘夜偷袭了阆中。”斥侯的禀报如一盆凉水浇到了姜维的头上,熄灭了他心中那原本熊熊燃烧的烈火。

“什么?你再说一遍!”姜维甚至都怀疑他的耳朵出了问题。

斥候一愣,他还从来没有见过姜大将军如此失态过,他也只好重新又说了一遍。

姜维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结,顿时气血上涌,手足冰凉。

原来钟会是早有预谋,剑阁守军还在死守,恐怕他们至死都不知道,他们已经做为弃子被钟会处理掉了,胡烈的北援怪不得走得慢慢吞吞,一点也不想救兵如救火的模样,敢情他早已接到了钟会的撤军命令,只不过是做做样子给姜维看,一旦时机成熟,他丫的跑的比兔子还快。

此次姜维为了确保拿下剑阁,几乎调动了全部的人马,现在阆中只有巴西太守一人率三千人马驻守,如何能抵御地了钟会十万大军手围攻。

“大将军,要不我们赶紧派兵回援阆中吧?”宁随在旁边道。

姜维苦涩地摇摇头,钟会此次倾注全力,集结了十万大军,以巴西一郡之兵,根本就挡不住,未等蜀军回兵,只怕钟会早已攻破了阆中,全取巴西郡了。

夺了剑阁,失了阆中,看似只是一个简单地交换,双方谁也没有吃亏,但姜维明白,想要全歼钟会的计划已经是破产了,钟会得了巴西,便可以与上庸的魏国势力取得联系,只要能够获得粮草补给,钟会的大军又将会起死回生。

姜维并没有沉浸在懊恼之中,钟会东去,无疑又给他一个新的机会,姜维立刻下令,绕道汶山郡,直取绵竹、雒城和成都。

现在这些城池都已经成为了无主之地,蜀军向南而进,直取绵竹,却和从涪城南下的吴军打了一个遭遇战。陆抗也是看到有机可乘,才出兵抢夺绵竹的。蜀军早已是红了眼,丢了巴西再拿不下成都绵竹,这丢人可就丢到家了。

吴军久困涪城,战力几乎被魏军给耗光了,加之大部分的主力又在永安江州,最终大败,失去了争夺绵竹的资格。

而姜维的大军则是一路兵取绵竹、雒城,一直攻占了早已成为一堆废墟的成都。

第455章蜀中的新格局

虽然只是一座废墟,但它的意义却是非同凡响,这里是蜀汉的都城,不管它变成什么样子,只要蜀汉王朝存在,它就是蜀汉王朝的都城,它的象征意义甚至大于现实意义。

漫步于焦土瓦砾之中,姜维可以依稀辨别出先前皇宫所在的位置,看着曾经金壁辉煌的蜀都皇城沦为了残垣断壁,姜维不禁是唏嘘长叹。江山沦丧,社稷倾危,姜维感到自己肩头上的担子有千钧之重,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是啊,他是蜀汉的大将军,肩负着汉室兴亡的责任,舍我其谁?

如果单纯地从蜀地的形势上来讲,此次姜维收复剑阁、绵竹、雒城、成都,堪称是一次无比辉煌的胜利,唯一美中不足的瑕疵就是丢掉了阆中。但如果把这一次的战斗视做一次交换的话,那么蜀汉这次可谓是大赚特赚了,用阆中一地换回了从剑阁到成都至少四个郡(涪城除外)的领土,这笔买卖怎么算都不亏。

尤其是夺回成都之后,北面的梓潼、汶山、广汉、蜀郡和南面的依然控制在蜀国手中的汉嘉、健为连在了一起,并打通了前往南中的道路,可以说,姜维的此番大胜,恢复了蜀汉的半壁江山,其意义之深远,并不亚于刘胤攻取关陇之地。

所有的溢美之辞都毫不吝啬地涌向了姜维,所有的人都在赞誉姜维审时度势英明果决临机决断运筹帷幄挥洒自如,反攻剑阁可谓是神来之笔,一气呵成地就夺回了成都,纵然是千古名将,亦不过如此。

人们最善长的就是以成败论英雄,当魏国大举伐蜀之时,他们并没有考虑魏蜀两国的巨大差距,而是一味地指责姜维的节节败退,质疑姜维的领军能力,而今天姜维收复成都,则是众口一辞地盛赞姜维力挽狂澜,众望所归。

至于丢失阆中,则被人们选择性地忽视掉了,打仗嘛,总是有得有失的,只要能得大于失,就是成功的,瑕不掩瑜,在这一点上,人们往往是很宽容的。

就连一向和姜维意见相左的张翼,此次也是极为盛赞姜维的英明睿智,这是一次蜀中军队久违的胜利,对于处于倾危之境的蜀汉王朝而言,不吝是一次中兴之战,对蜀汉忠心耿耿的张翼而言,不管怎么样的胜利,只要是有利于蜀汉的胜利,就是值得庆祝的。

在一片赞誉声中,姜维却表现极为地矜持,或许在旁人的眼中,认为这是姜维的谦逊,其实姜维心里很清楚,蜀汉已经错过了获取更大胜利的机会。

恐怕事前姜维都未曾料想到钟会竟然会如此果决,毅然地放弃了在蜀中的既得利益,果断地挥师向东,夺取了巴西,打通了巴东小路。如此一来,全歼钟会军团的计划显然已经成为了泡影,而钟会则重新在涪水以东地区站稳了脚跟,并时刻有卷土重来的可能。

姜维已经顾不得再考虑其他了,占据成都等地之后,防线的拉长让姜维的兵力有些捉襟见肘,所以姜维只得全力以赴地投入防线的重建之中,做出积极的防御姿态,以确保这些胜利果实不会旁落。

钟会占据阆中、宣汉之后,立刻派人前去疏通巴东小道,从上庸新城等地搬运粮草,以解决十万大军的粮荒问题。获得粮草补给之后,魏军的军心也很快地安定了下来,钟会自然也无须再退出蜀中,虽然魏军连番遭到失败,损失折将,但其主力尚存,在巴西郡占稳脚跟之后,钟会又开始了他的扩张之路。

当然,这一次的目标钟会却选择了永安,攻下宣汉之后,魏军已经距离永安不远了,钟会突然向永安发起进攻,意图很明显,就是想一举拿下永安,抄了陆抗的后路。

打蛇打七寸,如果说阳安关是钟会的七寸的话,那么永安就是陆抗的七寸所在。这一年多来,双方一直围绕着涪城进行决战,其实钟会鞭长莫及,否则早就派兵袭取永安了。

永安关系到整在在蜀吴军的生死存亡,一旦永安失守,那么先前发生在钟会身上的窘迫无疑就会落到陆抗的身上。

吴军在蜀地投入的兵力并不在少数,光是前两批入益州的军队就达到了十五万人,但随着荆州战事的胶着,吴国已经再无力量派遣援兵入蜀,吴国的十五万大军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消耗,也只剩下了十一二万人。当然兵力还不是占绝对地位的,战张拉得太长,才是吴军真正的隐患所在。

吴军的十余万大军分布在从永安到涪城的漫长战线上,这条战线接近了千里,恰如一条曲折昂首的蛇,蛇尾就是永安,蛇身是江州,蛇头则毫无疑问是涪城。当初陆抗攻下涪城的目的,最主要的还是想依托涪城,幅射到整个蜀地,但魏军的入局让陆抗的企图破灭,吴魏之间长时间地陷入了撕逼大战。

当初的战斗一直是围绕着涪城来进行,也就是说魏军一直攻着蛇头不放,但此番事变之后,钟会进军川东,直接就瞄着吴国这条大蛇的蛇尾动手,想将吴国大军扼杀在巴山蜀水之间。

陆抗痛定思痛,认为此刻再坚守涪城已经没有太多的意义,反而是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现在魏军全力攻打永安,稍有半点闪失,后果不堪设想。陆抗最终无奈地放弃了涪城,将全部的力量集中到了江州和永安,死守二城。

蜀军拿下涪城之后,整个蜀地的形势已经是日趋明朗,至此,魏蜀两国以涪水为分界线,蜀国占据了涪水以西的大部分领土,而涪水以东的地区,则落到了魏国的手中,而吴军退守江州永安之后,也将势力范围限定在蜀中的东南部,三国在蜀中的新格局已经是隐然形成了。

当然这些疆界是比较模糊的,随着形势的发展,蜀中地区的战火只有愈演愈烈之势。

第456章无语

陈寿并没有随同姜维南下,那是独自北上,返回了阳安关。

总的来说,这一趟的行程,还是令陈寿比较失望的,他并没有说服姜维与刘胤进行南北合击,将钟会困死在成都附近。姜维进军剑阁之后,反而给了钟会逃出生天的机会,结果钟会反击得手,夺取了阆中宣汉,从而导致刘胤计划的失败。

在刘胤的计划之中,就是逼着钟会大军从剑阁向北,来攻打阳安关,只要刘胤死死地守住阳安关,就等于将钟会的大军全数困在此刻陈寿行走的白水峡谷之间。

“这儿可真是一个困敌的好地方呀!”陈寿打量着白水峡地,不禁生出无限感慨,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一个绝妙的破敌之策就这么流产了。

抵达阳安关之后,陈寿径直就去见刘胤。

刘胤身在阳安关,心却在蜀中,未等陈寿回来,刘胤早已派出了数拨的斥侯,前拄蜀中查探个究竟了,所以蜀中发生的情况,刘胤基本上是了如指掌。

姜维突然地出兵攻打剑阁的确是让刘胤有些深感莫名,但他很快就明白了此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这是姜维跳出来要争功的节奏啊。

坦白来讲,从始至终,刘胤也没有什么争长竞短的意思,他对朝堂之上的相互倾轧是深恶痛绝,蜀汉之所以衰弱,还不就是因为那无穷无尽无休无止的内耗掏空了蜀国的国力,才给了魏国可乘之机。

自已兴兵北伐,也从未有过什么居功自傲的念头,蜀汉大厦将倾,刘胤所想的,就是如何尽自己的棉薄之力,力挽狂澜,杀出一条血路来。但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却柳成荫,恐怕连刘胤自己也未曾想到北伐之路竟然是如此地顺利,一路狂飙突进,连克陇西关中诸城,更是回师汉中,解了汉乐黄金之围,全歼魏汉中太守李辅所部人马。

刘胤接下来的计划很简单,就是准备联合姜维,对入侵蜀地的钟会大军进行一次大的歼灭作战,并顺带着收拾陆抗所部,恢复蜀汉的江山社稷。

对付陆抗只是远景目标,毕竟陆抗还有强大的水路交通能力,进可攻,退可守,粮草后勤补给无忧。但钟会不同,封死汉中的运粮通道,钟会的大军就已经是陷入了绝境当中,就算钟会手头还有点粮草,但也绝对坚持不了太长的时间,无粮军心散,就算蜀军不进行攻击,钟会的败亡也只是时间的长短而已。

但姜维的这次发力过猛却给钟会提供了一个机会,剑阁对于钟会而言没有丝毫的战略价值,打不通汉中道,就算是保住剑阁也没有什么意义,虽然钟会早就把剑阁当做了弃子,引诱姜维率兵全力来攻,而此刻的钟会却突然调转了矛头,反取阆中。

表面上看起来这次的交换并没有吃亏的地方,蜀军用一郡之地,换回了西部四个郡的地盘,的确是值得大书大庆的胜利。可刘胤清楚,姜维已经坐失了消灭钟会的最佳机会,虽然在蜀中之战夺回了优势地位,但蜀中的战局,却无限地拖延了下去。

陈寿回来之后,非常“遗憾”地向刘胤讲述了他此次阆中之行的事,刘胤很是无语,事已至此,再多说什么也是无用的了,有些事情,毕竟也是他所无法左右的。

阳安关精心布置的防御失去了价值,而蜀中的格局经过这段时间天翻地覆地演变之后,也渐渐地尘埃落定,可以预见的是,蜀中的战乱并不会因为此次演变而趋于平静,各方势力经过分化组合之后,蜀中之局依然是不死不休的局面,而在短时间内,想要彻底地解决蜀中问题,也绝非易事了。

刘胤去见邓艾的时候,明显地看到邓艾眼神之中掠过的一丝失望,刘胤清楚,邓艾能如此不遗余力地帮助自己,就是将报仇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原本这次是一个最佳的机会,但是却在姜维的一念之间化为了乌有,也难怪邓艾情绪有些低落。

刘胤也只得向他表示,机会总是有的,现在天下大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魏强蜀弱的局面在潜移默化之中已经发生了变化,钟会此刻侥幸地逃出生天,但并不意味着他以后还会再有这样的好运。

邓艾倒是很快地恢复了平静,原本他认为复仇将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甚至是希望渺茫,但刘胤的表现却是如此地出彩,让邓艾心中的希望之火愈燃愈烈,就算这次错失了良机,但来日方长,未必不再没有机会。

此次两人的交谈持续了很久,临走时,邓艾意味深长地道:“主公还很年轻,接下来的路还很漫长,人无伤虎意,虎有害人心,需时时提防人心险恶才是。”

刘胤哑然无语,揖了一礼,转身告退。

邓艾说的没错,刘胤真的还很年轻,这个年轻不仅仅是年龄上的年轻,所谓世态炎凉,人心险恶,刘胤要学的,的确还有很多,地位越高,功绩越大,所面临的猜忌自然便越多,这次姜维算是给刘胤上了深刻一课。

人在江湖,身不由已,人在朝堂,同样也是身不由己,刘胤本无意卷入到权力之争的漩涡之中,但世事难料,有些时候真的是身不由己。

刘胤亲笔草拟了一封奏章,这是他自从去年八月北伐之后,向朝廷递呈的第一封奏章。现在整个成汉大道已经打通了,通往南中的道路也已经是畅通无阻,也该是向后主刘禅做汇报的时候了。

刘胤详尽地将这近一年多来的诸事一一奏上,不过对于最后这一仗,却是一笔带过,语焉不详,是非功过,自在人心,也无须自己再多说什么。

写完奏章,刘胤才发现案上的蜡烛已经燃尽了,天方晓白,自己居然写了一夜,他唏嘘地叹了一声,将奏章整理好,踏着晨曦,出了府门,将奏章交到了使者的手中,目送着快马离去。

又将是新的一天,又将是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第457章不惜一切代价

司马昭无力地瘫坐在锦席之上,看着关中呈上来的急报,脑子如同被抽空了一般,一片空白。

长安失守,司马望兵败自焚,这消息如同是一道睛天霹雳,着实给了司马昭重重地一击。

怎么可能?怎么可能?怎么可能?

司马昭在内心深处,已经是连问了百遍千遍。要知道,司马望所统领的,可是十万精兵,只是短短几个月的光景,便一败涂地,不仅把十万人马给赔光了,而且把长安也给弄丢了。

长安?对长安!长安可是号称与洛阳比肩的大城池,拥有着十二座城门,城垣高大,坚固无比,居然在三天之内就失守了,这么坚固的城池,难道是纸糊的不成?简直让人匪夷所思。

“刘胤在攻打长安之时,使用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武器,称之火药,用了三天的时间,在长安的南城墙下挖了一条地道,将数千斤的火药埋放在城墙下,点燃之后,发出惊天的巨响,长安的城墙便轰然倒塌,所以长安城才会如此速失。”贾充语声沉重地向司马昭解释道。

任何的城池倚仗的都是城墙,城墙一倒,整个城池的防御体系便形同虚设,长安城这么快地丢失,也完全在情理之中。

“火药?”司马昭一头黑线,刘胤总能搞出一些令人惊奇的东西来,前者在街亭之战中,刘胤就曾装备了新式的马鞍马镫,而那一战,也正是司马望溃败的开始,号称天下无敌的曹魏劲骑,在人家新式的骑兵面前,变得不堪一击。司马昭也是感受到了科技革新的重要性,下令大规模地仿制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以解决骑兵战力的问题。

而刘胤的新奇玩意似乎层出不穷,这回居然又搞出什么“火药”,威力大到可以轰塌城墙,这无疑是一种可怕的武器,现在的战争,都是围绕着城池来进行攻防作战的,而刘胤的这种武器,必然会打破现有的平衡,试想一下,任何坚固的城池在他的面前都形同虚设,这该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

贾充象变戏法一样从袍袖之中取出一个小小的纸包,打了开来,摊放在了司马昭的面前。司马昭举目看去,是一堆黑色的细细的粉末。

“这就是火药?”司马昭看着这些丝毫不起眼的东西,有些诧异地道。

贾充点点了头,没有言语,而是吩咐侍从取过一支点燃的蜡烛来,将火药移到离司马昭比较远的空地处,又取过一张纸来,卷成纸卷,在蜡烛上点着,然后将明火投向了那堆黑色的粉末。

“轰!”那堆黑色的粉末瞬间被引燃,冒出数尺长的火苗,虽然司马昭隔了很远,但依然还是可以感受到那爆燃带来的冲击力,情不自禁地向后缩了一下。

“这火药是从何处得来的?”司马昭饶有兴趣地问道。

贾充道:“这是关中间军司青鸟校尉设法取到的样品,若非如此,我们还真不知道刘胤轰塌长安城墙,用的是何物。”

蜀国在军事技术领域内一直是居于领先地位的,诸葛亮时代所铸造的刀剑要比魏军所使用的刀剑更为锋利,诸葛亮亲自主持设计生产的元戎弩更是一种杀伤性极强的武器,但这些武器对整体军事力量的提升毕竟是有限的,绝对没有上升到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地步,对于着重发展军事整体力量的曹魏而言,似乎对蜀国的军技革新并没有太过感冒。

但街亭之战后,司马昭也认识到了军事技术革新的重要性,除了大规模的仿制蜀军的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之外,许多以前被搁置的军技项目又重新地被重视起来,比如已故给事中马钧的诸多发明,在他的有生之年都无法被付诸实践。

当年弘农太守傅玄曾几次向曹爽举荐过马钧,但一直也未能受到重用,还曾受到裴秀等人的讥笑,马钧改制的连弩和连环发石车被束之高阁,未能应用到军事上来,傅玄只得连声叹息,称马钧所作者,乃国之精器,军之要用,只需费十寻之木,劳二人之力,就可以实验出来,但曹魏当权者却对此不屑一顾,致使人才埋没,军技封尘。

街亭之战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强悍无比的曹魏骑兵在装备了新式马具的蜀军面前不堪一击,几乎是全军覆灭,如此惨烈的损失,让司马昭大受刺激。痛定思痛之后,司马昭决定在兵器革新方面下大力气,马钧之子****被任命为给事中,全面负责兵器诸工坊的管理,马钧生前的诸多发明也被拿了出来,进入到实验生产的阶段。

司马昭见识到了火药的威力,不禁是频频点头,就这么一点尚且可以产生如此大的威力,也难怪几千斤的火药堆集起来,可以炸塌长安的城墙。

“既有样品,那便交给给事中****,让他复制生产便是。”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已经进入到了批量生产,司马昭已经看到过装备了新式马鞍马镫的虎豹骑,战斗力显著地提高,这让司马昭对科技革新充满了兴趣,对仿制火药也是充满期待,恨不得立刻实施。

贾充摇头道:“回晋王,此物臣已经给****和诸工匠瞧过了,无人识得此物是何种东西制成的,****说此物至少也是数种原料混合制成的,如果未知其配方和工艺,是很难仿制出来的。”

司马昭也陷入到了沉思之中,显然这事就比较难办了,火药的配方蜀汉方面肯定是视为奇珍,想要获取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一想到蜀军拥有如此火力强大的武器,司马昭就寝食难安,火药完全是打破双方武力平衡的武器,如果魏军不能尽快地掌握和装备的话,那么在接下来交手之中,必然会全处下风,这样的局面是司马昭绝对不愿意看到的。

“传令关中间军司,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搞到火药的配方!”

第458章围魏救赵

司马昭顿了一顿,道:“现在刘胤在何处?”

贾充道:“攻下长安之后,刘胤派遣傅佥镇守潼关,黄崇镇守蒲坂津,牵弘镇守武关,而刘胤率两万多人从子午谷进军,直取汉中。”

司马昭眉头紧锁,他很清楚,关中的失守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首当其冲的就是身陷益州的钟会军团,钟会十几万人马的后勤补给完全是依赖于关中地区供给,关中的失守,就等于是将钟会的后勤补给线给掐断了,十几万大军一旦粮绝,就会面临全军覆灭的危险。

司马昭的心不禁在滴血,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