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最后的三国-第1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杜预的猜测很正确,斥侯兵出去没多久,果然就找到了两个樵夫,他们长年在武关山里砍柴,对这儿的地形地势了如指掌。
那两个樵夫没见过大世面,瞧得魏军兵雄马壮,气势轩昂,不禁是战战兢兢,汗如雨下。
杜预呵呵一笑地道:“二位老乡不必害怕,我们可是大魏的军队,现在逆蜀的那些贼人攻占了关中,本将军便是奉朝廷之命前来收复关中的,救万民于水火,乃是本将军的职责所在。现在逆蜀占据着吊桥岭,急切之下,我军无法通行,二位老乡久在武关山中,想必对这里的地形了如指掌,不知此间除了正道之外,可有别的小道直通武关?如肯见告,本将军必有重金相谢。”
一听有赏,那两名樵夫立刻眼露欣喜之色,当即道:“将军,小的久在武关山上砍柴,知道吊桥岭的山后一条小路,可直通武关。不过此路极险,荆棘密布,想要通行的不是易事。”
杜预大喜,立刻命人端了一盘金饼来,对那两名樵夫道:“你们如肯给大军带路,这盘金子便送给你。”
两名樵夫一生之中恐怕都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金子,顿时是两眼发直,面对钟会提出来的要求,两人是忙不迭地点头应允了。
杜预立刻点了三千从各营之中挑选出来的精兵交给邵原,以那两名樵夫为向导,偷偷地绕过吊桥岭,向武关方向突袭而去。
第462章武关之战(下)
其实杜预也是在赌博,他赌的是蜀军对武关的修葺尚未完工。杜预先前来过武关,知道武关只是一座残破的关城,墙倒垣塌,根本就没有防御价值,如果蜀军来不及修好武关,自己的三千敢死队便可以成为一支奇兵,一举拿下武关,并掐断在吊桥岭上设伏的蜀军的归路。
但如果蜀军已经修好了武关,那么这三千人马很可能就会受困于关城之下,被蜀军里应外合地给吃掉。
赌博本来就是一种输赢难料的方法,杜预本来也可以从容一点,从大道进军,先攻吊桥岭,后破武关,按步就班,虽然这样的进攻要稳妥一些,但肯定所花费的时间要多的多,这无疑是让杜预所无法接受的。
他此次奉命进攻武关,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围魏救赵,吸引身在汉中的刘胤所部的注意,诱使其回援武关,为钟会的突围创造时机。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杜预必须要在武关道上制造足够大的动静,如果受困于武关城下不得寸进,那就没有什么的意义了,耽搁的时间越久,就越无法帮助到钟会。
所以杜预不得不铤而走险,派出敢死队迂回攻打武关。
武关道在吊桥岭这一段已经是险狭之路了,敢死队所走的小径则更为地艰险,据那两名樵夫所讲,这段险路之上有好几处的断崖,非得用绳索才能攀上去,所以这就注定了三千敢死队只能是轻装而进,除了武器之外,就连铠甲也不能穿,更别提什么重型的器械了,每名士兵随身只携带两日的干粮就出发了。
杜预送走了邵原,便升帐点将,准备对吊桥岭了发动进攻。
这样的进攻自然是为了策应敢死队的行动,当然如果魏军一举就能拿下吊桥岭,那则是再好也不过了。
吊桥岭笔直陡峭的山岭就如同是一座城池的吊桥,而九曲八折湍急奔流的丹水则好象是护城河一般,险山急水相得益彰,互为表里,更增加了攻打的难度。
狭隘的山路根本就不足以让魏军大队的人马施展开来,这样的地形魏军很难来利用人数的优势,再多的兵马也得依次而进,魏国的五万大军被挤成了一个长条,前锋已经逼近了吊桥岭,而后续部队,还尚在南乡未启程。
今天的进攻魏军显然是有备而来,身披重铠的重装步兵绰枪挽盾,排成紧密的队形,向着山顶攻去。
牵弘早已率军是严阵以待,等到魏军一进入到弓箭的射程之中,立刻是下令开弓放箭,蜀军居高临下,万箭齐飞,将那条狭隘的山路封得死死的。
滚木和擂石配上了大用场,魏军的重铠和重盾可以有效地抵御弓箭的射击,但对于滚木擂石,几乎是无从招架的。那些巨大的圆木呼啸而下,发出惊天动地的响声,带着拉枯摧朽之势,只要是站在山路之上的魏兵,无一例外都中招了。
而滚木擂石可以在吊桥岭上就地取材,山里面最不缺的就是石头和木材,蜀军可以轻而易举取用的到,自然也不会吝惜,看到弓箭基本上没有多大的用途之后,便大量的使用滚木擂石。
一根根的滚木,一块块的石头,从吊桥岭的山巅上翻滚而下,攻山的魏兵受到的是碾压,狭隘的道路根本就不给他们任何的逃生机会,连续的几波进攻之后,魏军是伤亡累累,损失惨重。
杜预在山下瞧得真切,山上蜀军的战旗之内,“牵”字号的军旗迎风高展。牵字的姓氏并不太常见,很显然领军之人便是新降蜀国的陇西太守牵弘。
杜预立令魏军暂停进攻,冲着山上高声喝道:“牵将军,牵太守,去岁汉中分手,别来无恙乎?”伐蜀之时,牵弘和杜预俱在军中,不过牵弘是邓艾麾下的人,杜预是钟会的长史,由于两人分属不同的军团,自然也谈不上什么交情。后来杜预接替贾充前往了西陵,而牵弘等原属邓艾的部下更是被钟会遣返陇西,两人分道扬镳,自然是再无交集。
牵弘在山顶上瞧见了杜预,想来杜预进攻未果,又想逞口舌之利,当下冷笑道:“杜将军,你我各为其主,攀交情的话就不必多说什么了吧?”牵弘跟杜预又不熟,自然没什么交情,否则的话,牵弘昨天就不会图谋射杀杜预了。
听他如此说,杜预却是不以为然地道:“牵太守,朝廷对你等可是不薄,为何要生出叛逆之心,助逆作乱?忠臣不事二主,牵太守也是累世公卿,不思回报朝廷,却反助逆蜀,岂不令天下之人耻笑?”
牵弘冷冷一笑道:“司马氏才是朝廷大大的忠臣吧?我牵弘微芥之人,却也知礼义廉耻,背主弑君的事那是绝计做不了来的,三代之前,具为汉统,今司马昭乱政,天下人心归汉,我牵弘不过是顺应潮流而已,倒是你杜将军,枉顾圣恩,为虎作伥,多行不义必自毙。此时悬崖勒马,犹未晚矣。”
杜预知道牵弘既然肯归降蜀汉,早就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又岂是区区几句话能打动的,他之所以这么说,不过是缓兵之计。杜预已经连续地发起了数次的攻击,始终未有战果,他也不得不把所有的希望,都押到了偷袭武关的三千人上面。
想必这个时候,三千敢死队也该走出险路,兵临武关城下。虽然不清楚蜀军守武关的有多少人,但为三千敢死队却是百里挑一的勇士,如果武关的城墙没有修葺完成,三千敢死队也就该发起进攻了。
为了拖住了牵弘,杜预又发起了更为猛烈的进攻。
牵弘自然不甘示弱,魏军的攻势再猛,也只能证明他们是强既之末,牵弘沉着应战,指挥蜀军一次又一次地打退魏军的进攻。
就在双方激战正酣之际,忽得有兵士来报:“禀牵将军,魏人从小路偷袭武关了!”
牵弘一听,惊得是面如土色。
第463章千万别小看杜预
牵弘不禁大骇,他之所以将防线前移到吊桥岭,就是因为武关的城垣尚未修缮完成,自己在吊桥岭阻击魏军,可以为武关的修缮赢得一些时间,按照工程的估算,牵弘只需在吊桥岭坚守个四五天,武关那边的就可以峻工,然后牵弘再从容撤退,严密防守武关,杜预就算是使出浑身解数,想要突破武关的防守,也绝非易事。
但让牵弘始料未及的是,杜预根本就不按常理出牌,在攻击吊桥岭的同时,另外派遣一路人马从小路偷袭了武关。连牵弘都没有搞明白,除了这条关道之外,杜预是怎么从崇山峻岭间寻出另一条路来的。
牵弘不禁是暗暗叫苦,武关尚未修缮完成,此时的防御能力最是薄弱,杜预此时派兵突袭,想要守住武关很困难。而武关一旦失守,自己率领的这一支驻守吊岭的军队,势必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形势危急。
事已至此,吊桥岭恐怕是再也守不住了。牵弘令聂恺断后,蜀军整体撤出吊桥岭,向武关方向退去。
还好吊桥岭道路狭隘,属于那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势,聂恺只率五百人,就能将整条路封得死死的,聂恺在后卫部队中排出了以盾兵殿后,弓箭兵在盾兵身后的阵形,以防御为主,但防御之中也不失反击之力,徐缓而退,掩护大队人马撤退。
杜预看到牵弘不战而退,想来也是偷袭武关的队伍得手了,立刻是挥军直追,失去了吊桥岭险要的蜀军,杜预自然不放在眼里。
不过狭隘的道路给魏军的追击造成成了很大的困难,如果是平坦的大道或者是平川地带,魏军骑兵速度上的优势就完全可以体现出来,蜀军的这三千人马想要脱身,门都没有,须臾光景就会被魏军劲骑给包了饺子。
但在艰险难行的武关道上,一面是陡峭的悬崖,一面是万丈的深谷,魏军人数上和速度上的优势根本就体现不出来,只能是老老实实地跟在蜀军的身后,亦步亦趋。
蜀军龟壳似的后卫部队看似笨重缓慢,但却是极富效率的,魏军的追击部队射出的箭矢在密集的盾牌防御之下无所作为,而向前突击狂追的魏兵却又不停地遭遇蜀军的冷箭打击,让魏兵追击的步伐不得不一再地迟滞下来。
吊桥岭距离武关也仅有十余里的路程,有聂恺的后卫部队顶着,牵弘完全没有后顾之忧,他牵挂着武关的安危,自然是率军一路狂奔,急欲赶回武关。
转过一道山梁,武关就近在眼前了。武关的城墙大部分已经是修葺一新,远远望去,也就只有关楼城门等几处尚未完工,而这几处缺口,并成为了魏军袭击的重点部位。
根据木桶原理,决定木桶盛水多少并不是由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同理一个城池的防御能力,也并不是由最坚固的那段城墙而是由最薄弱的那段城墙来决定的,而尚未修筑完工的武关城门就成为了魏军的突破点。
牵弘带了三千人去守吊桥岭,武关这边倒是留了不少的人,足足有七千,但为了抢修城墙,七千人大半都放下了武器,拿起镐锹箩筐,挑土运石,干着是土木匠的活计。
魏军的突袭一定程度上给蜀军造成了混乱,蜀军虽然人数占优,但此刻却是赤手空拳一般,如何能抵挡得了魏军的迅猛攻势。
魏军的进攻也是目的明确,邵原早就盯上了武关城墙上的那两处缺口,集中兵力对这两处缺口发起了强力地冲击,并很快地得手,魏军也由此攻入了武关城内。
短暂的混乱之后,蜀军还是在陇西营中郎将邓忠的指挥下重整队伍,与已经杀入武关城内的魏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
牵弘赶回武关之后,发现武关已经是失守了,偷袭的魏军已经是攻破了关城,与守城的蜀军进行巷战,很显然,魏军突袭的队伍挑选的都是精兵健卒,虽然人数上不占优势,但他们攻势很猛,将邓忠等人压制在城内,处境芨芨可危。
牵弘二话不说,立刻挥军加入了战团,蜀军一齐涌入了武关城内,与魏军展开了更大规模的混战。
牵弘率军的加入,对于扭转武关的战局而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基本上压制住了魏军的狂攻。
但涌入武关城内的魏兵人数很多,想要夺回武关就必须将这些魏军驱逐出去,这几乎是一个短时间内根本就无法实现的目标。
牵弘心忧如焚,战局的发现似乎对蜀军很不利,杜预的大军随时就可能会赶来,如果不能很快地夺回武关的话,等到杜预的大军来到,形势便愈发地严峻起来。
杜预显然要比牵弘估计的来的快的多,而杜预大军的赶到,战局陡然间就恶化了,无数的魏军涌入了武关,失守的命运已经是注定了。
牵弘无奈,只得率领残兵败将逃离了武关,向商洛方向退去。
┄┄┄┄┄┄┄┄┄┄┄┄┄┄┄┄┄┄┄┄┄┄┄┄┄┄┄┄┄┄┄┄┄┄┄┄
“报,禀报大将军,武关失守了,牵护军已率部撤往商县!”斥侯快马飞报而来。
接到武关失守消息的时候,刘胤在阳安关内正与诸将议事,闻听此讯,诸将皆是大惊失色。武关是关中防御的三大要点之一,武关的失守必定会导致长安的形势急转直下。
刘胤也没有想到武关会这么快地失守了,他沉声地喝了问了详情,原来是牵弘赶到武关之时,关城破蔽,残破不堪,还没有等到将武关修缮完成,魏军的大队人马就已经攻了上来,牵弘把守吊桥岭试图拒敌于武关道之外,但魏军却从小路偷袭了武关,致使武关失守。
“魏军领军者何人?”
“是安南将军杜预。”
众将皆议论纷纷,似乎都有些轻视裙带关系出身的杜预。
刘胤微微一笑道:“你们可千万别小看了这个杜预!”
第464章佯攻上庸
刘胤很清楚,这个杜预在历史上可谓是赫赫有名,是西晋灭吴的主将之一,深谙韬略,腹有良谋,如果真的是他领军攻打武关的话,那么牵弘败在他手中,可是一点也不屈。
由于种种的原因,如今已年过不惑的杜预可称得是大器晚成,在名将济济如云的魏国军队之中,一直以来默默无闻,此前的最高职务也只是担任镇西将军钟会的长史,典型的幕僚,参谋不带长,放屁也不响,后来贾充卸任回京,杜预才会机会晋升为安南将军并顶替贾充指挥军队。
杜预第一次担任领军将军的职务,多多少少令世人有些意外,在众人的眼中,这位上不得马、拉不开弓的文弱儒生也配当交将军?真是天大的笑话!
但这是司马昭的决定,自然也没有人敢出面驳斥,不过私底下的腹诽却是司马昭和杜预所无法禁止的,在众人看来,身为大舅兄的司马昭给妹夫谋一个将军的位置,倒也不算什么,倒是走了裙带路线的杜预无一例外的遭人诟病,许多人都等着看杜预的笑话,一个只能握笔杆子的文人墨客,如何来行军打仗?打仗毕竟是不是儿戏,那是要承担风险的,说不好听点,那是要掉脑袋的,杜预注定是要吃败仗的人。
杜预领军之后,参与的第一次战役就是西陵之战。此次攻打西陵司马昭没有派军中赫赫有名的宿将前往,而是起用了新生代的羊祜和杜预,此前羊祜和杜预都是默默无闻,就连大将的资格都称不上,这样的任命让许多人都大跌眼镜。
而西陵之战的结果似乎也没有出乎人们的意料,此前毫无领军经验的羊祜和杜预在此役之中并没有什么一鸣惊人的表现,西陵之战黯然收场,此役被人们认为是司马昭一次重大的用人失误,杜预自然而然地受到了人们的轻视,这种轻视不光来自于魏国的同僚,而且还来自于敌对势力蜀国和吴国。
蜀军诸将听说攻打武关的是魏国安南将军杜预之时,都流露出了轻视之意,也许武关之失就是因为牵弘过于大意才导致的吧,一个文弱的书生,又有什么能耐能打得下武关这座要隘。
可别人不清楚,刘胤能不清楚杜预的厉害吗?看到诸将对杜预皆是一脸的不屑,刘胤这才出言喝止,盲目的轻视一个极具潜力的敌将,这无疑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刘胤直言不讳地告诉诸将,千万别去小看杜预,如果要举例,牵弘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正因为大意,才会有武关之失。虽然说丢失一座武关并没有让关中的形势恶化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毕竟武关道绵延数百里,除了武关之外,沿途还有商县、上洛等处可守,而蓝田做为武关道的北出口,更加地犹为重要,一旦蓝田最终也失守,那就意味着魏军的反击已经得手,整个关中的局势堪忧。
但刘胤还是相当地担忧的,毕竟牵弘不是杜预的对手,如果放任杜预从武关道进军的话,牵弘绝对是抵挡不住的,武关已经失守,接下来的商洛、蓝田,牵弘也未必能守得住,所以摆在刘胤面前的,是必须要回兵救援。
但同样难点也在这儿,刘胤现在尚在阳安关,无论是走斜谷还是子午谷回关中,路途距离都差不太多,都至少得需要十天半月的时间,现在武关道那边军情紧急,如果等刘胤回师蓝田的话,恐怕杜预已经凿穿整个武关道了。
有一点倒让刘胤想不通,如果司马昭决心收复关中的话,主攻方向选在武关相对而言就偏了一点,相比于潼关只有一重险要,整个武关道可以说是重门叠户,仅仅拿下一座武关是远远不够的,而从武关道进军的话,就算能打到关中,后勤粮草的补给也将会是十分地困难,从这一点上武关道就远不及潼关。
更何况,杜预此番进攻武关,仅仅只率领着五万人马,司马望十万大军都败在了关中,司马昭再派杜预领兵五万来攻,那岂不要白瞎了。
看来,司马昭此举是另有目的,别有深意的。
刘胤思来想去,脑子里突地灵光一现,蜀中形势的变迁由于关山隔阻,传到洛阳恐怕也是很久以后的事,钟会换位巴西显然不可能让司马昭知晓,司马昭此刻派杜预北上疾攻武关,明显地有围魏救赵的图谋,调动汉中蜀军前去救援武关,就等于是给钟会来减负。
只是司马昭没有想到,钟会已经是凭借着自身的能力自救了,杜预此举,堪称是马后炮。不过这马后炮刘胤也必须要做出防范,否则杜预假计真做,拿下整个武关道,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就算杜预没有进攻武关,刘胤从汉中撤军的计划也早已在考虑之中了,现在汉中问题已经解决,蜀地的形势也是一片大好,刘胤再呆在阳安关也没有什么意义了,不如尽快地赶回关中,也好主持大局,准备应对魏国大规模的反击。
但武关的形势发展打乱了刘胤的布署,从容地从斜谷子午谷回军是来不及了,怎么办?刘胤陷入了沉思。
他的目光,落在了几案上的军事地图上面,长江的第一支流汉水蜿蜒流长,从汉中曲折南下,经过上庸襄阳诸城,在夏口汇入长江。
上庸?刘胤低低地喃了一声,从汉中东下,就是上庸、新城、魏兴三个郡,距离武关也是相隔不远,杜预既然一路狂奔,所携粮草必定有限,只要自己率兵佯攻上庸、新城等地,意图切断杜预的归路。杜预不敢再冒任何的风险,如果刘胤倾汉中之兵攻伐上庸,就算杜预能从武关道进入关中,但上庸甚至还有南乡一旦失守,杜预的军粮必定会无法支撑他前进的脚步。
围魏救赵?刘胤微微一笑,估计司马昭做梦也不会想到,蜀军会以彼之道还治于他。
第465章顺水东下
蜀汉对上庸用兵,那还得追溯到蜀汉立国之前,当年刘备攻取汉中之后,兵势大盛,意气纷发,乃派孟达、刘封袭取上庸、西城、房陵,那个时候,刘备地跨荆益,踌躇满志,隐然有争雄天下之意。
但刘备的辉煌只如昙花一现,关羽败麦城,丢了荆州,而孟达携东三郡降魏,无异于雪上加霜。丢掉荆州和上庸东三郡的蜀汉政权,最终也只能是退守巴蜀汉中,山川的隔阻虽然有利于防御,但同样不利于进攻,其后几十年的时间里,蜀汉频繁地对外用兵,但一直困囿于蜀地的崇山峻岭之内,不得寸进。
反复无常的孟达因为在魏国没有受到良好的待遇,又一次生出了叛逆之心,想回归蜀汉,但司马懿却没有再给他机会,孟达身死灰灭之后,东三郡也就再次寂寂无闻了。与战火连绵不断的关陇相比,虽然同样地处于魏蜀的边境,但四十余年来,东三郡这里却始终不曾发生战争,一直维持着和平的状态。
在蒋琬执政的时期,倒是曾提出东沿沔水东下,兵取东三郡的计划,但这个方案一提出来,就遭到了各方的反对,理由也很简单,水路出兵容易,但如果失败,想要返回就难了。在各方的阻力下,这个计划最终流产,后来蒋琬去世,也就无人再提及东取上庸的计划了。
东三郡是一个地理环境相对特殊的区域,重山叠嶂,山险水恶,丛山环抱,四塞险要,自古号为奥区,三郡之内,自成一体,往来频繁,但对外却是封闭状态,长期与世隔绝。
攻打东三郡的难度的确很大,攻易守难,从汉中东下,地势呈阶梯性地下降,攻下去有如猛虎下山,但往回退却是高山仰止,兵法上讲究的进退自如在这里很不适用。
但刘胤此刻却是别无选择,司马昭试图想用围魏救赵来化解钟会的危机,自己又何尝不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
当天刘胤就率兵离开了阳安关,汉中的兵马,仍旧留守在汉中,蒋斌仍守汉城,王舍仍守乐城,至于阳安关,刘胤则安排柳隐来驻守,不过那数千的魏军降兵,刘胤却一个不留地带走了。
汉中一直以来就是大将军姜维的防区,驻扎汉中的兵马,也是直接隶属于姜维统辖的,只是这两年多来,汉中诸围被魏军所围攻,不得不各自为战,与姜维失去了联系。如今收复汉中,这些军队自然要重新归建,刘胤也就没有动用汉中的一兵一卒。
各部队之间都有不同的隶属,为了作战的需要,衔职较高的将领可以临时地指挥别处的部队,但在战后,原本的建制和隶属关系还是不能搞错的。当初刘胤的安西军成立之时,傅佥的阳安营原本也是隶属于姜维麾下的,经过刘禅的特批,才划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