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最后的三国-第1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按秃发树机能耐的军规,猝跋韩未战而逃,百分百地要被追究责任的,所以一线峡的战斗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猝跋韩他们几个的命运,猝跋韩自然不敢掉以轻心,他紧蹙着眉头,遥地向蜀军阵营望去,似乎想从里面找到答案。
“那么大人,又该当如何?”几位鲜卑族的小部落酋长异口同声地道。
猝跋韩打量了良久,终于是心生一计,呵呵一笑道:“有办法了,须得如此,才可以诱敌入一线峡中,等他们进了一线峡,才知道我的厉害。罗若能,明日你且率兵三千,前往蜀军大营,前去挑战,记住,许胜不许败,只要将他们引入一线峡即可。”
第613章反伏击
猝跋韩狞笑着,仿佛傅著的这五千人已经是他的盘中菜,他也看到了蜀军为了救援这支队伍,大举压上的情况,但这似乎也不可能改变什么,一线峡之所以称之为一线峡,就是以地形狭隘而称著的,在这狭隘的地域之内,蜀军人数上的优势根本就不可能发挥出来,而傅著想要从一线峡之中抽身而退,也完全是不可能的事。
“这夹肉馍吃的可真爽!”猝跋韩洋洋得意,今天这场胜利,那就是他熟读兵法的胜利,汉人的兵法,颇有可取之处,最起码比那些自逞蛮力的鲜卑头人要强的多,有这么一场胜利,丢了大小榆谷的过失也就可以抵平了,甚至还可能会得到大首领的嘉奖。
猝跋韩命令全军加快攻击的速度,鲜卑军斩攻击越犀利,获得的战果便越丰厚,就算不能将傅著的人马全部歼灭,那也必须要保证歼其大部,这样才配得上这一次完美的胜利。
“猝跋韩大人,大事不好了,后……后面……”一个小头目神色慌张地向猝跋韩禀报道。
“慌什么?”猝跋韩有些不满地道,前面的胜利唾手可得,后面就算有些小问题他也无瑕顾及了。
“大人,蜀军……杀到了后面……”
猝跋韩不禁为之一怔,顺着那小头目的手指望了过去,一线峡两边的悬崖上,不知何时已经站满了密密麻麻的人影,他的头皮瞬间就炸了,这是什么情况?究竟是怎么回事,蜀军怎么会包抄到了他们的后方?
一线峡的地形,猝跋韩早已经探查过了,两边都是悬崖绝壁,极难攀爬,就算如此,猝跋韩依然派出了小队的鲜卑兵,驻守在一线峡的外围,以那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势,蜀军若想从外围突袭的话,基本是白日作梦。
所以发动攻击的时候,猝跋韩便是毫无顾忌地倾巢而出,放弃了他们原先埋伏的地点,而此刻,大队的蜀军就是出现在了他们原先设伏的地点,如此一来,形势陡然反转,原本将蜀军包了饺子的鲜卑人现在反倒被别人给包了起来。
还没等猝跋韩来思考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蜀军已经发动了箭矢攻击,密如骤雨的箭矢从山顶上倾泻而下,将整个峡谷都覆盖在内。
蜀军动用的远程攻击武器除了弓箭和单弦弩之外,还有大量的元戎弩,元戎弩的可怕之处就是可以形成一个个死亡扇面,居高临下和狭隘地域,正是元戎弩可以大展神威之处。
仅仅是片刻的光景,鲜卑人就已经是死伤惨重,在这毫无遮拦的谷底,想逃开箭雨的攻击,完全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
“蜀兵怎么会出现身后?那些哨兵干什么去了?”猝跋韩咆哮着,但他的声音淹没在了嘈杂的山谷之中,鲜卑人已经是抱头鼠窜,无人再来回答他的问题。
一支羽箭射中了猝跋韩的肩胛,他疼得直咧嘴,他正想要把那支给拨了出来,但另一支羽箭射穿了他的手背,锐利的箭头刺入了他的前胸,猝跋韩身子晃了一晃,从马背上掉了下去,他直直地瞪着双眼,看着漫天的箭雨,他无论如何也想不通,蜀军究竟是怎么绕到他身后的。
猝跋韩想不通,这倒也不是他的过错,就算他读再多的兵法,也无法理解一支山地部队的作战能力,他们生活在大漠草原之上,骑马驰骋,往来纵横,如何来打山地伏击战,对于猝跋韩而言,完全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尽管他在外围布置了一些游哨,但如此陡峭的悬崖,猝跋韩从来没有认为有人可以翻越它。
正是这种理念上的差距,将猝跋韩葬送在了一线峡。刘胤早在到达一线峡之前,就暗中下令高远和傅募各率虎步左右营从南北两面迂回包抄一线峡,那些猝跋韩视为天堑的断壁悬崖,蜀军之中却有好手可以轻易地攀登上来,有了先头部队的登顶,只需几条绳索,这一万蜀兵就可以毫不费力地爽上一线峡山巅。
那些游哨人数廖廖,根本不会对蜀军形成任何的威胁,远距离的精准射杀,让他们连将消息传递回去的机会都没有。
而且高远和傅募选择的进攻时机也是恰到好处,他们早已秘密地集结在了山崖下面,等到傅著率虎骑右营攻到一线峡口鲜卑人大举进攻的时候,高远和傅募才动的手,狙击弓手干掉了那几个游哨,而几名攀爬高手只用了片刻的光景就徒手爬上了几十丈的断崖,而后大军的攀登更是如行云流水,几十根粗硕的麻绳之上可以同时挂上好几名士兵,就在鲜卑人朝着山下冲去的时候,虎步左右营的蜀军已经是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了他们的身后。
本来四面埋伏准备包饺子的鲜卑人此刻才意识过来,他们反倒成了别人的饺子馅,堵在谷口位置的虎骑营此刻更是成为了他们致命的障碍,鲜卑兵要逃避头顶上的箭雨打击,也只有突出一线峡才有机会,但虎骑右营牢牢地控制了一线峡的谷口,将鲜卑人逃亡的最后希望也给泯灭掉了。
猝跋韩死于了乱箭之下,鲜卑人更是群龙无首,乱作了一团,疯狂地一线峡的东出口逃窜而去。
当初为了将伏击的战果最大化,猝跋韩在一线峡东出口的位置上设置有了很多的路障,目的就是意图将蜀军困死在一线峡之中,但此刻这些路障却让试图逃亡的鲜卑人彻底地绝望了。许多的路障都是拒马鹿角一类的防御工事,鲜卑兵如浪涌一般地冲向这些路障,尖锐的木头刺穿了鲜卑兵的身体,根本就无法通行,但后面不断地涌上来,自相践踏而死的人,甚至要比乱箭射死的还多,整个一线峡谷之中,几乎被鲜血浸染了。
绝望之中的鲜卑人完全丧失了抵抗的意志,大多数的士兵扔掉了武器,举手投降,希望这样可以逃过一死,但他们不知道,他们的真正噩梦,才刚刚开始。
第614章以牙还牙,以血还血
战事进入到了收尾的阶段,姚弋康率领着羌骑进入了一线峡。
羌骑如发了疯似地向着鲜卑人的阵地冲了过来,每个人的眼珠子都是血红的,挥舞着弯刀,毫不留情地就斩落了下去,也不管这些鲜卑人是继续在负隅顽抗还是放下武器举手投降的,一排头地砍了过去。
由于双方已经形成了犬牙交错的状况,山顶上的蜀军也就停止了射击,避免误伤。不过此刻的鲜卑人已经丧失了主帅,完全是溃不成军,根本就无法组织起任何有效的抵抗,羌兵如入无人之境,一路狂杀猛砍。
由于鲜卑人在大小榆谷疯狂地进行杀戮,就连妇孺都不曾放过,这无疑激起了羌人士兵满腔的仇恨,从姚弋康以下,每一个羌兵都是怀着血海深仇,此刻瞧见鲜卑人,那可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除了杀之外,再没有别的念头。
整个一线峡谷几乎都被尸体给铺平了,羌人的战马只能是踩着尸体向前进,但他们根本就不会停歇,只要前面还有那怕一个鲜卑人在喘气,他们的刀枪就会毫不留情地砍杀过去,在他们的眼中,没有怜悯,没有同情,只有熊熊燃烧的复仇之火。
看着整个一线峡尸横遍谷,血流盈河,让虽然也打过了不少仗的傅著有些心动恻隐,对刘胤道:“姊夫,这羌人也好生暴戾,那些鲜卑人都已经投降了,他们依然还要斩杀到底。看,前面的鲜卑人已经开始反抗了,还不知这场战斗何时才能结束。”
如果不是羌人的疯狂杀戮,军心涣散的鲜卑人或许已经全部投降了,但正是因为羌人的一路屠戮,那些原本已经放下武器的鲜卑人在绝望之中,又重新拾起了武器,拼死抵抗。不过鲜卑人的大势已去,零星的反抗注定不可能左右大局的变化,鲜卑人在一线峡的败局,也已经是注定了。
“由他们去吧,鲜卑人在大小榆谷的大屠杀,已经让这些羌人怨愤到了极点,以血还血,以牙还牙,这是羌胡之间解决仇恨的唯一方法,双方现在完全是不死不休之仇。”
刘胤似乎无意干涉姚弋康的复仇行动,现在鲜卑人如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的时候,也应该有被杀的觉悟,所谓天理循环,自有报应,不是不报,时辰未到。鲜卑人在大榆谷疯狂屠戮羌人的时候,他们是否会想到有今天这样的下场。
虽然鲜卑人临死之前的拼死反抗给羌人带来一定的伤亡,但这已经是无关大局了,当最后一名鲜卑人被斩杀掉的时候,整个一线峡沉寂了下去,不再有喊杀之声,不再金鸣之声,峡谷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之中,只有浓重的血腥味,依然地飘荡在山谷之中。
是役两万余鲜卑人全部被斩杀在了一线峡,包括鲜卑人主将猝跋韩在内,无一人逃走,无一个活口,全部葬身于此,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整个蜀军伤亡不过百十来人,羌人伤亡有数百人,如果不是羌人与鲜卑人近身肉搏的话,这个伤亡人数还会减少。
这堪称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蜀军以极小的代价全歼了两万鲜卑兵,足以证明蜀军山地之战王者的美誉绝非浪得虚名。
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大胜,与鲜卑人主将猝跋韩的指挥失误有重大关系,事实证明,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是不行的,只学得些皮毛之术,就敢在鼻祖面搬门弄斧,不是自讨苦吃是什么。鲜卑人最擅长的是什么?自然是在马背上纵横驰骋,自然是在大漠草原上独领风骚,跟最擅长山地作战的蜀军在山地战上斗法,焉有不败之理?
刘胤先前比较担心的是猝跋韩会畏惧蜀羌联军的强大,撤出大小榆谷之后,果断地向北逃窜,与秃发树机能的主力部队前去汇合,这样一来,刘胤就失去了各个击破的有利时机,所幸这个猝跋韩自恃熟读兵书,想在一线峡偷一把机,结果却是误了他的卿卿性命。
此时,姚弋康骑马折了回来,看到他一头一身的鲜血,刘胤就知道他没有少杀人,姚弋康手中的弯刀上,都还不停地往下滴着鲜血,此刻的姚弋康双目赤红,满脸戾色,不知是杀人杀得痛快还是报仇报得很爽,总之整个人都处于一种极端的亢奋状态。
“今天总算是是出了一口恶气,多谢大哥给了我这个机会。”
刘胤呵呵一笑,道:“贤弟之仇就是为兄之仇,何必客气,今年大仇得报,贤弟心中的怨气也该散了吧。”
姚弋康摇摇头,道:“一天不手刃秃发树机能,这仇一天也不可忘,我父兄死在他的手中,这笔血债,我一定要亲自向他讨还,今天除掉猝跋韩,不过是向秃发树机能讨点利息罢了!”
刘胤知道,姚柯回就是死在秃发树机能的手中,姚弋康和秃发树机能有着不共戴天的血仇,一日不除掉秃发树机能,一日血仇就不算报。
接下来清理鲜卑人的尸体费了好大的一番气力,两万具的尸体,堆集起来,堪称是一座小山一样,姚弋康亲自手持火把,将这一大堆鲜卑人的尸体,给焚烧了一个干净。
打扫战场之后,摆在刘胤面前的,就是如何来消灭秃发树机能,如今秃发树机在凉州起兵叛乱,战火都锦延到了整个的凉州,可见秃发树机的野心如何了。
接下来的计划,刘胤事先也经过了仔细斟酌,认为它是一个比较可靠的计划,但当他在议事会上提出来的时候,却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刻遭到了几乎所有将领的反对。
反对的人不但包括姚弋康,而且还包括罗宪、高远、邓朴、傅氏兄弟,他们都认为刘胤的这个计划太过冒险,秃发树机能相当的狡猾,想要对付他肯定会十分地困难,刘胤的计划听起来就十分危险,和这样的对手作战,这种计划肯定是行不通的。
第615章兵分两路
刘胤所提出来的计划就是分进合击,两路包抄,步兵军团一路,从西平北上,直取武威姑臧,骑兵军团一路,从右路实施大迂回直捣鲜卑人的老巢。
刘胤的计划,倒是和当年汉武帝讨伐匈奴采用的战略相似,卫青一路,霍去病一路,深入漠北,封狼居胥,重创匈奴。刘胤的用意也很明确,步兵军团沿大路进军,吸引鲜卑人的注意,骑兵军团则可以发挥出机动灵活的作战特点,大迂回大纵深地进击鲜卑人的老巢,彻底地摧垮鲜卑人。
在西北,打败胡人并非难事,难的是如何彻底地消灭他们,胡人今年败了,可能会消声匿迹一段时间,然后又会卷土重来,汉军每一次都是疲于应付,想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地要彻底地击垮河西鲜卑,让他们没有二次进攻的能力。
但在大漠草原上想要消灭鲜卑人无疑是一件很困难的事,鲜卑人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并没有什么固定的城池和据点,这无疑给全歼他们带来很大的困难,刘胤派骑兵军团大迂回大纵深地深入大漠腹地,其实也是一种尝试,也只有这样,才有机会让凉州归于安宁,否则的话,秃发树机能今岁退败,明年还复叛乱,刘胤可没有时间和精力陪他进行折腾。
所以刘胤才会采用这种兵分两路的战术,由自己率虎步左右营、永安营、新编一营和新编三营五个步兵营组成步兵军团,三万羌骑和虎骑左右营组成骑兵军团,由罗宪和姚弋康率领,两路人马各自为战,分进合击。
但刘胤提出分兵的建议之后,立刻遭到了几乎所有的人反对。
罗宪率先道:“大将军此计太过凶险,秃发树机能号称拥兵十万,且全部为机动能力强大的骑兵,大将军仅以步兵应之,无论兵力还是战力上,都弱于对方,恐怕难以应付鲜卑人的骑兵冲击。”
对付鲜卑骑兵,最有效的办法还是以骑制骑,用装备了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的骑兵来对付鲜卑骑兵,还是略占上风的。蜀军的虎骑营是最先完成装备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的骑兵部队,后来很快地这些装备就已经普及到了整个的蜀军之中,就连姚弋康的三万羌骑,达到装备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标准的,也已经超过了四成,如果不是急着出兵,相信在很短的时间内,羌人骑兵完全可以全部装备上新式马具。
在一线峡战斗结束之后,刘胤发现鲜卑骑兵的马具似乎有了一些改变,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双边马镫,但与蜀军金属打造的双边马镫相比,鲜卑骑兵的马镫则要简陋的多,只不过是用牛皮绳索系着一块不太宽的木板,左右两边各有一块。
刘胤也不能确定鲜卑人是否偷了他的创意,毕竟那个时代消息闭塞,刘胤的骑兵又没有同鲜卑人交手的纪录,而鲜卑人所谓的“马镫”与自己创造的马镫有着天壤之别,如果一不定要说两者有相似之处,那也只有相对于单边马镫而言,技术上的一个全新的突破。
或许这也是鲜卑人自己的发明创造,毕竟在真正的历史之中,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的出现,是在五胡十六国的后期,由鲜卑人创造出来,正是由于有着这样的骑兵,由鲜卑拓跋氏创立的北魏一统了北方,结束了五胡乱战的历史。
刘胤不清楚河西鲜卑和拓跋鲜卑之间有什么关系,但毫无疑问,河西鲜卑拿着这些马镫,实力完全可以上一个新台阶,尽管与蜀军的马镫相比,简陋了许多。
此次到洛阳,刘胤已经看到魏军骑兵在大规模地仿制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从样式的设计和打造工艺上来看,几乎和蜀军装备的马具没有什么两样,可以预见的是,魏军骑兵的战斗力将会成倍地提高,将来在魏军中原决战的舞台上,绝对不会再出现那种骑兵对战一边倒的局面。
众将都劝刘胤放弃后兵分两路的打算,兵分两路乃是兵家大忌,无论古今兵法都讲究一个集中优势兵力歼敌的用兵之道,尤其是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分兵更是最大的忌讳。
刘胤从容不迫地道:“我意已决,无复再言。诸位就请放心吧,步兵虽然难敌于骑兵,但我早已思量好了破敌之策,这一点诸位就不必担心了。此次骑兵军团迂回包抄河西鲜卑的老巢,务必要全取其功才是,能不能此役解决掉秃发树机能,还凉州一个安宁之境,就得仰仗罗将军和姚贤弟了。”
众将见刘胤主意已定,也就不好再劝了,默认了这一事实,但诸将的心头还是充满着疑惑,不知刘胤如何才能以二万五千的步兵,来迎战凶悍且人数占据绝对优势的鲜卑骑兵。
接下来,刘胤在金城郡的枝阳休整了一段时间,连续地强行军和作战之后,蜀羌联军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疲惫之状,短暂的休整有助于恢复士兵的体能和斗志,同时刘胤也在金城开始储备大宗的粮草辎重物资,和秃发树机能的较量,这才是刚刚正式地开始。
最先离开枝阳的,是罗宪和姚弋康率领的骑兵军团,合计四万余骑,他们的行军路线将避开河西大道,沿着黄河北上,进入大漠深处。
寻找鲜卑人的老巢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且不说鲜卑人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就所有固定的住所,在茫茫大漠之中,想要寻找到绝非易事。
不过正如刘胤所说的,是机会也是挑战,秃发树机能的主力部队在凉州制造叛乱,后方必定会一片空虚,这绝对是最好消灭河西鲜卑的机会了。
带着足够多的粮草物质甚至是水,骑兵军团踏上了茫茫之旅,古道黄尘之中,再庞大的的军队也不过是尘埃砂砾,很快地就被风沙所覆盖,就连他们刚刚留下的足印,也很快变得湮灭无闻了。
第616章偏厢车
蜀军在金城驻扎之时,金城的局势还是相当的平静,就连先前滋扰金城的小股鲜卑骑兵此刻都已经是悄然撤退了,毕竟刘胤在一线峡全歼鲜卑两万人的战绩让鲜卑人为之震惊,秃发树机能坐视西平失守也不敢再轻举妄动了,所以金城一带倒是平静如常。
与之相反的是凉州一带战火连天,仅仅在武威,鲜卑人就投入了相当规模的兵力,妄图拿下姑臧,凉州刺史徐武拼死而战,姑臧形势芨芨可危。
在枝阳停留的时候,刘胤当在也没有歇着,秃发树机能为祸凉州十年,连续地斩杀了晋国四位封疆大吏,风头一时无二,但秃发树机能究竟败在何人之手,这才是刘胤最关心的。
历史上的秃发树机能在凉州胜仗无数,唯败仗有二,第一是在咸宁三年败于文鸯之手,第二就是咸宁五年败于马隆之手。文鸯是一位不可多的悍将,纵观整个三国时代,也只有吕布赵云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只不过吕布赵云生活的那个时代与文鸯相差甚远,让人无法看到这些强者的强强对抗。
文鸯的一生,可以用悲壮来形容也不为过,文家与曹爽相厚,这也是后来文钦文鸯父子叛魏投吴的主要原因,文鸯在淮南之役中,大放异彩,单枪匹马在千骑阵中纵横驰骋,斩敌上百,进出六七次,追骑莫敢近,这一胜举,估计也只有赵子龙在长阪坡的七进七出可以相提并论。后来受诸葛诞的迫害,文鸯又复投魏,正因为有这一反复的“劣迹”,终其一生也未能得到大用。
秃发树机能在凉州叛乱,朝廷已经是焦头烂额,再也派不出什么良将了,最后司马炎无奈地命令文鸯率兵前去平乱。文鸯果然也没孚众望,临危受命,迁都督凉、秦、雍州三州军力击破秃发树机能,迫降胡人二十余万,名闻天下。但尽管如此,文鸯仍没有得到司马炎的重用,在八王之乱寂寂无名地死去了。
文鸯太过勇烈,确实没有什么可比性,刘胤想到的破鲜卑者,乃是西晋另一员名将马隆。
马隆是秃发村机能叛乱的终结者,如果论武力值,他和文鸯一点可比性都没有,但马隆仅仅只率三千余人,就敢深入河西走廊,与拥兵数万的秃发树机能进行决战并大破之,一举书写了一断辉煌的历史。
刘胤知道马隆并非是象文鸯吕布那样的赫赫勇将,他之所以敢孤军深入河西,那完全是有所倚仗的,所倚仗之物,就是偏厢车。
偏厢车其实并不是马降所发明的,而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首创的,当初诸葛亮深感魏军之骑兵强大,为了寻求破敌良策,才发明了偏厢车。
偏厢车故名思义,就是一种只有单面才有厢体的车辆,四轮,可人推马拉,厢体上孔眼,供射箭刺矛之用。使用时依八阵图的方位将战车联结,便可形成一道坚不可摧防御阵型,能够有效地抵挡胡人骑兵的冲击。
不过偏厢车的发明是在木牛流马之后,其时诸葛亮已经是命不久矣,故而偏厢车在军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后诸葛亮时代,蜀国的那些领军人物似乎并没有看重诸葛亮的一项发明,或许这件半成品再也无缘现世。
马隆也不知道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了诸葛亮遗下的关于偏厢车的设计图纸,这位与马钧同姓的魏晋人尽管没有马钧没有那大的名气,但在兵器革新方面,确实是独树一帜的。马隆经过改良,研究出了新一代的偏厢车并投入批量的生产。
正是倚仗着这种防御极为完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