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最后的三国-第2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高阳,蜀军的临时大本营。

晋军突然地发起进攻,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是因为晋军在进攻之前,显然没有经过充分的准备,无论是兵员和粮草,晋军都没有到位,没有到位就发动进攻,看起来是非常地仓促,但这也反映了晋国上下急欲消灭蜀军将蜀军驱逐出冀州的心思,出奇不意,攻其不备,从一点上来讲,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其实双方的机会都是均等的,晋军的准备并不到位,但蜀军何尝也不是如此,甚至蜀军要远比晋军更为地困难,漫长的补给线严重地迟滞着蜀军的备战。如果等晋军战备充分再发动进攻,那么蜀军也很可能做了好充足的应战准备,从这个方面来讲,司马骏倒是有抢先手的打算。

刘胤在高阳第一时间也接到了晋军进攻的消息,首攻打信都,和刘胤判断的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不过为了追击匈奴人的残余势力,蜀军在冀州的兵力配置并不平衡,大部分的主力都集中在了冀州北部,而目前晋军所攻打的冀州中部,兵力配置就比较薄弱的多,象信都只有阳安军一个军在驻守,另外冀中的几个郡,如常山、巨鹿等地,也只有一个军守着,如果从临近的地方调兵救援信都的话,明显地感到兵力不足,但如果将主力从冀北调回来的话,却又远水难解近渴。

第924章围魏救赵

PS:稍后更正…………………………………………………………………………………………………………………………………………………………………………………………………………………阳安军的全体将士在护军赵卓的率领之下,众志成城,斗志昂扬,坚守在城池的最前沿阵地上,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较量。

晋军主攻的目标就是信都城比较薄弱的南城墙,文鸯亲自在城下督战,指挥晋军对南城墙发起一轮又一轮的猛攻。

南城墙最为残破,加上晋军在发起攻势之前,已经用投石车对城墙进行了破坏性的攻击,整个南城墙多处受损,好几处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垮塌,整个城防芨芨可危。

晋军攻击的正是蜀军的软肋,浪涌般地扑向了南城墙的缺口。面对如蝗而至的的晋军,赵卓亲临南城墙指挥作战,临时地用沙袋来封堵缺口,布署了大量的的弓弩兵对扑上来的晋军进行压制性射击。

元戎弩在这个时候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由于晋军太过于密集,一发十矢的元戎弩几乎就成了大杀器,几百具的元戎弩同时发射弩箭,可以形成一个死亡扇面,就算晋军使用盾牌,也无法做出百分百的防御,弩箭如水银泄地一般,无孔不入,冲在最前面的晋军是纷纷地倒地,伤亡者甚众。

晋军第一波的进攻被打退了下去,蜀军也得了一些喘息的机会,趁着这个机会,不断地用沙袋来垒高缺口,以弥补城墙的防线。

在以寡敌众的战斗中,城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是由于这一道高墙,才使得兵少者有能力与兵多者相抗衡,城墙的垮塌几乎是致命性的,所以蜀军必须要对城墙进行修复,否则一旦被晋军破防线,那结果就是毁灭性的。

不过晋军似乎不甘心受挫折,第二波的进攻紧随其后,文鸯投入了更多的兵力,全力地向信都城发起攻击,整个南城墙一线上,晋军的队伍密密麻麻,几乎成为了一片白色的海洋。

战斗的进行地非常的残酷,城上城下,尸枕相籍,浓重的血腥味在空气中弥漫着,耳边永远都响彻着隆隆的战鼓声,鼓声如雨点般密集,催人奋进,尸体和鲜血似乎都已经被熟视无睹了,双方士兵都杀红了眼,寸步不让,以死相争,战战斗的惨烈程度无以言表。

晋军对信都城是势在必得,而蜀军则是拼死而战,这样的较量本身就是针尖对麦芒,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个时候,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武力较量了,更多的是双方意志力的比拼,谁的意志力坚强,谁就有可能坚持到最后,看到胜利的那一刻。

晋军占据着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在气势上是压倒蜀军的,但蜀军却是擅长在逆境之中作战,劣势之下,也绝没有放弃的念头,万人同心,誓死而战,将晋军死死地挡在信都的城墙之外,不让他们越过雷池一步。

蜀军的顽强让文鸯有些意外,原本认为一边倒的状况并没有出现,不过文鸯也没有太过心急,攻城作战需要的是耐心,在这个时代,攻打一座城池是很费力气的,如果没有象蜀军那样拥有火器的话,拿下一座城池少则数十日或数月,多则也有几年的时间,信都毕竟是一座州城,虽然残破了点,但是城墙的高度和厚度可是那些个小县城所不能相比的,所以第一天的进攻受挫,文鸯也丝毫没有在意,休息了一宿之后,第二天晋军的攻势依然如潮,丝毫没有半点减弱的迹象。

赵卓脸色很严峻,这确实是阳安军离开蜀地之后经历的一场最悬殊最惨烈的战斗,如果信都城完好无损的话,赵卓对守住信都完全有足够的信心,但现在的信都城,就好比是一艘残破不堪的烂船,四处走风漏水,偏偏又遇到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想不倾覆都很困难。

但是再难,赵卓也必须要坚持,在未获得刘胤的命令之前,赵卓是绝不会擅自撤离的,那怕把阳安军全拼光了,拼得只剩下一兵一卒,那也绝不能轻易地放弃,这就是蜀军精神之所在。

更何况,赵卓乃至阳安军的全体将士都相信,蜀军的大部队是不会放弃他们的,大都督刘胤也不会放弃他们,只要坚守下去,就一定会换来希望。

┄┄┄┄┄┄┄┄┄┄┄┄┄┄┄┄┄┄┄┄┄┄┄┄┄┄┄┄┄┄┄┄

高阳,蜀军的临时大本营。

晋军突然地发起进攻,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是因为晋军在进攻之前,显然没有经过充分的准备,无论是兵员和粮草,晋军都没有到位,没有到位就发动进攻,看起来是非常地仓促,但这也反映了晋国上下急欲消灭蜀军将蜀军驱逐出冀州的心思,出奇不意,攻其不备,从一点上来讲,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其实双方的机会都是均等的,晋军的准备并不到位,但蜀军何尝也不是如此,甚至蜀军要远比晋军更为地困难,漫长的补给线严重地迟滞着蜀军的备战。如果等晋军战备充分再发动进攻,那么蜀军也很可能做了好充足的应战准备,从这个方面来讲,司马骏倒是有抢先手的打算。

刘胤在高阳第一时间也接到了晋军进攻的消息,首攻打信都,和刘胤判断的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不过为了追击匈奴人的残余势力,蜀军在冀州的兵力配置并不平衡,大部分的主力都集中在了冀州北部,而目前晋军所攻打的冀州中部,兵力配置就比较薄弱的多,象信都只有阳安军一个军在驻守,另外冀中的几个郡,如常山、巨鹿等地,也只有一个军守着,如果从临近的地方调兵救援信都的话,明显地感到兵力不足,但如果将主力从冀北调回来的话,却又远水难解近渴。

第925章回援邺城

“殿下,信都守军已经是强弩之末,如果再强攻几日,必可拿下信都,如果此时撤兵的话,势必将前功尽弃。”文鸯并不同意撤围信都,为了拿下信都,晋军已经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一旦撤围,先前的所有努力势必会付之东流。

司马骏冷哼了一声,道:“你以为本王愿意吗,但邺城要比信都重要的多,蜀人偷袭邺城,如果被其得手,我们的后路就都没了,如何能弃之不顾,孰轻孰重,还不是一目了然?”

说实话,司马骏对文鸯还是抱着仇视的心理,毕竟他兄长司马师是因文鸯而亡的,尽管后来司马昭赦免了文鸯之罪,但对于司马家的人而言,还是无法做到平静面对,所以此次司马骏就任讨逆大都督,着实看手下的文鸯不顺眼,言辞之间总是冷冷淡淡。

文鸯何尝不知司马骏的心思,但这些年他在洛阳受得最多的就是冷眼,早就习以为常了,这次受到起用和重视,文鸯还是非常珍惜这个机会的,每次打仗他都会亲临战阵,身先士卒,在他看来,只要自己努力,还是有机会获得重用的。

“殿下,末将认为刘胤这次用的不过是围魏救赵之计,他真正的意图还是要解信都之围,如果我军撤回邺城,岂不是正中其计?”为了不让此次的行动虎头蛇尾,文鸯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

司马骏冷冷地道:“文将军,本王也读过兵法,知道什么是围魏救赵,这一点也用不着你来教。虽然是计,但如果我们弃之不理的话,刘胤未必不会真的去攻打邺城,一旦邺城失守,那可就真的是弄假成真了。”

文鸯道:“邺城城防坚固,远非一般城池可比,何况邺城尚有一万守军,蜀军轻骑而进,并无大型的攻城器械,想要拿下邺城绝非易事,只要邺城守军能坚持个三五日,等我军攻破信都之后,便可挥师西进,斩断蜀军归路,令其首尾不得相顾,一战可平冀州。”

司马骏冷笑道:“文将军是不知道蜀军火器的厉害,当年长安城何其地坚固,弹指间墙倾城陷,邺城能挡得了蜀军的火器吗?如果邺城失守,后果不堪设想啊!”

司马骏对于蜀军的火器,那可是有着亲身的体验,那惊天动地的威力,让司马骏至今还心有余悸,所以司马骏丝毫不怀疑一旦蜀军动用火器,邺城的失守只不过是在须臾之间。想要保住邺城,指望那一万多的守军根本就不现实,司马骏必须率大军回援,在兵马的数量上,取得压倒性的多数,这样才能确保邺城的无虞。

相反的,守信都的蜀军只有一万多人,却能抵敌得住晋军十余万的大军,同样的军队,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文鸯也只是听闻过火器的厉害,并未亲眼见识过,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司马骏自己亲眼所见,自然知晓其中的厉害,邺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如何也不容有失,所以司马骏没有采纳文鸯的建议,从信都前线撤下七万大军来,亲自率领,回援邺城。

留给文鸯继续围困信都,只剩下了半数的军队,数量的锐减让晋军的气势也弱了许多,攻势自然也是大不如前,原本已近乎强弩之末的蜀军也赢得了一些喘息之机,让文鸯本来希望可以在几天之内拿下的信都城又变得遥遥无期了。

这一点文鸯也特别地无奈,原本在他的计划中,只要一鼓作气地拿下信都,歼灭蜀军的阳安军,势必可以对蜀军造成一个沉重的打击,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不管蜀军围魏救赵也罢,声东击西,只要能灭掉蜀军一个军,那就是一个决定的胜仗,现在晋军占据着兵力数量上的优势,只有不断地蚕食蜀军,消灭蜀军,才能将优势转化为胜势。

但司马骏身为三军主帅,自然有最高的决策权,他唯恐邺城有失倒也无可厚非,但如此坐失歼灭蜀军一个军的机会,似乎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

但事已至此,文鸯也无可挽回,不过他依然是没有放弃,继续地率军攻打信都城,希望可以凭借着最后的努力,能够拿下信都城,不致于前功尽弃。

不过晋军只留下了一半的人马,攻击力自然下降了不少,赵卓在信都城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晋军进攻的乏力,很显然晋军的那边一定是出了什么状况,才会导致这样的情况,不过这对于守城的蜀军而言,无疑是一个利好的消息,原本蜀军已经是很困难了,但此刻晋军的攻势疲软,又给蜀军创造了机会,赵卓激励将士誓死而战,坚持就是胜利。

在蜀军众志城的防守之下,晋军的进攻再次受阻,原本看起来残破不堪的城墙,战到此时,却如同是坚如磐石一般,让文鸯不禁叹息,和蜀军交战,难于上青天。

司马骏回援邺城之后,蜀军围魏救赵的计划得以成功,罗宪抵达襄国之后,就接到了刘胤的命令,停止了向邺城的进军,转而折向东行,绕过大陆泽,对晋军的前线据点南宫城发起了攻击。

另外的两路人马,一路由傅佥统率,从河间郡渡漳河直指武邑,另一路由刘胤率领,从下曲阳直指阜城、扶柳,三路大军,浩浩荡荡,气势如虹,皆向信都杀来。

文鸯闻讯之后,脸色顿时大变,很显然,这才是蜀军的真正意图所在,目的就是解信都之围,如今晋军中了刘胤的围魏救赵之计,一半的兵力回援邺城,信都一带,只有七万多人,与倾尽主力杀来的蜀军相比,兵力上的优势已经是荡然无存。

更困难的是,现在晋军属于围攻信都的状态,在拿下信都之前,晋军没有城池可以依托,几乎是无险可守,兵力上也较为地分散,应对蜀军的里外夹击,三路围攻,自然是捉襟见肘。文鸯深深地陷入到了危机之中。

第926章解围

PS:惯例两点更正…………………………………………………………………………………………………………………………………………………………………………………………………………………………晋军已经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一旦撤围,先前的所有努力势必会付之东流。

司马骏冷哼了一声,道:“你以为本王愿意吗,但邺城要比信都重要的多,蜀人偷袭邺城,如果被其得手,我们的后路就都没了,如何能弃之不顾,孰轻孰重,还不是一目了然?”

说实话,司马骏对文鸯还是抱着仇视的心理,毕竟他兄长司马师是因文鸯而亡的,尽管后来司马昭赦免了文鸯之罪,但对于司马家的人而言,还是无法做到平静面对,所以此次司马骏就任讨逆大都督,着实看手下的文鸯不顺眼,言辞之间总是冷冷淡淡。

文鸯何尝不知司马骏的心思,但这些年他在洛阳受得最多的就是冷眼,早就习以为常了,这次受到起用和重视,文鸯还是非常珍惜这个机会的,每次打仗他都会亲临战阵,身先士卒,在他看来,只要自己努力,还是有机会获得重用的。

“殿下,末将认为刘胤这次用的不过是围魏救赵之计,他真正的意图还是要解信都之围,如果我军撤回邺城,岂不是正中其计?”

司马骏冷冷地道:“文将军,本王也读过兵法,知道什么是围魏救赵,这一点也用不着你来教。虽然是计,但如果我们弃之不理的话,刘胤未必不会真的去攻打邺城,一旦邺城失守,那可就真的是弄假成真了。”

文鸯道:“邺城城防坚固,远非一般城池可比,何况邺城尚有一万守军,蜀军轻骑而进,并无大型的攻城器械,想要拿下邺城绝非易事,只要邺城守军能坚持个三五日,等我军攻破信都之后,便可挥师西进,斩断蜀军归路,令其首尾不得相顾,一战可平冀州。”

司马骏冷笑道:“文将军是不知道蜀军火器的厉害,当年长安城何其地坚固,弹指间墙倾城陷,邺城能挡得了蜀军的火器吗?如果邺城失守,后果不堪设想啊!”

司马骏对于蜀军的火器,那可是有着亲身的体验,那惊天动地的威力,让司马骏至今还心有余悸,所以司马骏丝毫不怀疑一旦蜀军动用火器,邺城的失守只不过是在须臾之间。想要保住邺城,指望那一万多的守军根本就不现实,司马骏必须率大军回援,在兵马的数量上,取得压倒性的多数,这样才能确保邺城的无虞。

相反的,守信都的蜀军只有一万多人,却能抵敌得住晋军十余万的大军,同样的军队,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文鸯也只是听闻过火器的厉害,并未亲眼见识过,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司马骏自己亲眼所见,自然知晓其中的厉害,邺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如何也不容有失,所以司马骏没有采纳文鸯的建议,从信都前线撤下七万大军来,亲自率领,回援邺城。

留给文鸯继续围困信都,只剩下了半数的军队,数量的锐减让晋军的气势也弱了许多,攻势自然也是大不如前,原本已近乎强弩之末的蜀军也赢得了一些喘息之机,让文鸯本来希望可以在几天之内拿下的信都城又变得遥遥无期了。

这一点文鸯也特别地无奈,原本在他的计划中,只要一鼓作气地拿下信都,歼灭蜀军的阳安军,势必可以对蜀军造成一个沉重的打击,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不管蜀军围魏救赵也罢,声东击西,只要能灭掉蜀军一个军,那就是一个决定的胜仗,现在晋军占据着兵力数量上的优势,只有不断地蚕食蜀军,消灭蜀军,才能将优势转化为胜势。

但司马骏身为三军主帅,自然有最高的决策权,他唯恐邺城有失倒也无可厚非,但如此坐失歼灭蜀军一个军的机会,似乎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

但事已至此,文鸯也无可挽回,不过他依然是没有放弃,继续地率军攻打信都城,希望可以凭借着最后的努力,能够拿下信都城,不致于前功尽弃。

不过晋军只留下了一半的人马,攻击力自然下降了不少,赵卓在信都城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晋军进攻的乏力,很显然晋军的那边一定是出了什么状况,才会导致这样的情况,不过这对于守城的蜀军而言,无疑是一个利好的消息,原本蜀军已经是很困难了,但此刻晋军的攻势疲软,又给蜀军创造了机会,赵卓激励将士誓死而战,坚持就是胜利。

在蜀军众志城的防守之下,晋军的进攻再次受阻,原本看起来残破不堪的城墙,战到此时,却如同是坚如磐石一般,让文鸯不禁叹息,和蜀军交战,难于上青天。

司马骏回援邺城之后,蜀军围魏救赵的计划得以成功,罗宪抵达襄国之后,就接到了刘胤的命令,停止了向邺城的进军,转而折向东行,绕过大陆泽,对晋军的前线据点南宫城发起了攻击。

另外的两路人马,一路由傅佥统率,从河间郡渡漳河直指武邑,另一路由刘胤率领,从下曲阳直指阜城、扶柳,三路大军,浩浩荡荡,气势如虹,皆向信都杀来。

文鸯闻讯之后,脸色顿时大变,很显然,这才是蜀军的真正意图所在,目的就是解信都之围,如今晋军中了刘胤的围魏救赵之计,一半的兵力回援邺城,信都一带,只有七万多人,与倾尽主力杀来的蜀军相比,兵力上的优势已经是荡然无存。

更困难的是,现在晋军属于围攻信都的状态,在拿下信都之前,晋军没有城池可以依托,几乎是无险可守,兵力上也较为地分散,应对蜀军的里外夹击,三路围攻,自然是捉襟见肘。文鸯深深地陷入到了危机之中。

第927章变数

文鸯承受着三个方向上的压力,确实是有些不堪重负,在兵力的对比上,也是蜀军占据着明显的优势,文鸯的想法是尽可能的采取守势,不让蜀军突破晋军的外围防线,等到司马骏大军回援之后,再对蜀军发起反击。

但蜀军的攻势要比想象之中的更为地猛烈,晋军虽然竭尽全力地防守,也无法抵挡得住蜀军的疯狂攻势,西北南各条防线上,均是频繁地告急。

而文鸯现在最大的困难就是手中兵力的不足,同时应付三条战线,确实是捉襟见肘,难以为继。

蜀军最先突破晋军防线的,还是最先投入战斗的虎骑军,虎骑军就如同是一把尖刀,依靠最为凶悍的冲击力,强行地撕裂了晋军的防线,在扶柳方向上,首先地完成了突破。

听到这个讯息之后,文鸯脸色大变,现在晋军已经是倾尽全力地在外线进行防守,而内线,已经没有多少可以调动的兵马了,如果这条防线一旦被蜀军突破,那就意味着整个防线的彻底崩溃。

果然,虎骑军的突破之后,虎步军和永安军也相继完成了突破,晋军的整个西面防线全部瓦解,扶柳守军在蜀军的猛烈进攻之下,全线崩溃,死伤惨重,余部无力抵抗,纷纷溃逃。

西线的失守,让整个信都的战局一下子变得困难起来,也让整个晋军的防线面临被拦腰截断的风险,信都没有拿下,晋军的防线却已经变得支离破碎。

“撤吧!”文鸯无可奈何地下达了撤退的命令,他目前所能做的,就是将西线和北线的两处的守军全部撤下来,与南线的守军汇合在一处,抱成一团,这样就可以避免被蜀军分割歼灭的风险。

虽然蜀军兵力上占据优势,但一口气想吃掉七万多的晋军,绝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文鸯将扶柳和武邑的守军撤下来,但并没有完全地放弃信都,现在晋军的大营,就屯扎在信都以南,南宫以北的地方,在这儿,晋军早已是深壕高堑,壁垒森严的扎下了营盘,准备与蜀军决一死战。

刘胤也没有想到文鸯在外围防线已经崩溃的情况下,还能组织起有效的防御营盘,不禁暗忖,这文鸯果然是名不虚传,临危不惧,坚守营垒,这样的一种困境中也没有能彻底地将其击垮,确实是了不得。

诸将都杀在兴头上,纷纷向刘胤请命,愿率本部人马前去攻打晋军的营寨,与文鸯决一死战。

傅著、罗袭、张乐他们三个求战欲望最为强烈,晋军撤得相当地迅速,几乎没有同蜀军进行过多的纠缠,就已经向南撤离了,这让傅著、罗袭、张乐他们憋了的一口气都无处发泄。

文鸯向南撤离,却没有撤出信都周围,依然还是利用信都南面晋军原有的营盘再行负隅抵抗。这正是文鸯的聪明之处,现在晋军的防线被突破,各军纷纷溃逃,如果没有一个强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