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最后的三国-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杀李鹏、生擒王真,扬名天下,风头盖过了蒋舒,而此后一直碌碌无为的蒋舒不光是名声上比傅佥差了老远,职位上也从并列为督降了副将,这一直让他耿耿于怀。

论战绩蒋舒或许比傅佥要差一些,但若论武艺,两者却是在伯仲之前,傅佥接架相还,两个人你来我往,战在了一处。

蒋舒的亲信明白他的用心,蒋舒方一动手,这些校尉司马立刻引兵扑了上去,企图杀出一条血路来。

但傅佥此次是有备而来,带的人马也不在少数,蒋舒的亲信冲上来的时候,傅佥的人马不甘示弱,立刻与之厮杀了在一处,整个南门内的大街上,陷入了一片混战之中。

在场莫名其妙的只有蒋舒所率的那些非亲信部队,他们接到命令是去南门增援,以防备魏军的偷袭,但万万没有想到,还没有走到了南门,阳安关的正副守将就打了起来,这让他们是一头雾水,不知所措,搞不清是什么状况。

傅佥在格斗之时,高声喝道:“蒋舒通敌叛国,蒙蔽众将士,知道真相的将士切莫跟着蒋舒了,你们的妻儿父母都在蜀中,你们真的忍心抛弃他们吗?凡受蒋舒蛊惑的,只要放下武器,一概既往不咎,有击杀叛将者,立功有赏,顽抗到底者,格杀勿论!”

傅佥这么喊,那些不知道真相的将士们才明白过来,原来是上了蒋舒的贼船了,许多人的家着就在西蜀,根本就不可能跟着蒋舒去投敌叛国。于是蒋舒的队伍中起了一阵混乱,许多非蒋舒亲信的将士开始向后退却,与蒋舒划开距离。

不过,对此蒋舒的亲信们早有准备,一旦发现了异动,立刻挥起了屠刀,对了队伍中意志不坚定的士兵展开屠杀。

这些蒋舒部曲的士兵,做梦也不会想到有一天他们不是倒在敌人的弓刀下而是死在亲如兄弟的袍泽手中,昨日他们还一同作战一同吃饭,而今天他们居然露出了狰狞的面目,举起了屠刀,屠杀着丝毫没有半点准备的那些士兵。

鲜血浸染了南门大街,整个街巷的战斗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混乱不堪的状态。

蒋舒与傅佥交战了三四十个回合,不分胜负,不过蒋舒却很着急,因为眼看着三更将至,这个时间可是蒋舒和城外的魏军约好的,要举火为号,共夺南城门,现在被傅佥所阻,蒋舒连南门也到达不了,如何才能迎接胡烈入城。

蒋舒不敢再恋战,拖刀退了下去。

虽然整个阳安关的兵权都在傅佥的手中,但傅佥也要把这些兵力平均的分派到阳安的四门上防守,真正直接能指挥的机动部队并没有多少,在人数上比蒋舒所率的部曲还要少。不过现在蒋舒的军队已经陷入了混乱之中,那些蒋舒的亲信死忠虽然不少,但与之大部分不明真相的将士相比,却也有着不少的差距。

逃脱出曾为袍泽的袭击,那些将士也开始进行反击,战斗愈发地混乱和激烈起来。

看着蒋舒逃走,傅佥哪里肯饶他,正准备拍马去追,却听得城外杀声震天,急问何故?

有兵士立刻上报:“启禀都督,大事不好了,城外突然涌出无数的魏兵,正向南门发起袭击。”

傅佥不禁是悚然一惊,这支魏军来得好快也好巧,正是蒋舒在城内发生叛乱之时,魏军的大队人马就已经杀到了,难不成是他们早有勾结不成?

第109章失守阳安关

来的正是魏将胡烈所率的五千精兵,他们早已潜伏在了阳安关的南门外,单等三更时分城中举火为号,前往破城。但等了许久,也不见城头上有动静,眼看着三更将至,胡烈不禁是暗生疑窦。

就在此时,阳安关城中隐隐地传来了厮杀之声,胡烈暗道,定然是银狐和蒋舒失手了!于是胡烈当机立断,立刻向阳安关的南门发起了攻击。

黑夜的攻城难度肯定要比白天大,但同样的,守城的视线受阻,防守难度也是成倍地增加,对于攻守双方而言,其实是平等的。胡烈统率的人马虽然不多,只有五千,但这五千人可都是精兵悍将,一声令下,全部如潮水般地涌向了阳安关。

黑暗之中,陷井和拒马这类的防御工事可以说是大发神威,给魏兵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甚至许多魏兵一个脚下不留神绊倒在地,就没有再爬起来的机会了,被后面蜂拥而至的魏兵践踏成了肉泥。

无人理会脚步下还有生命在呻-吟,在夜幕的掩护之下,魏军开始架起云梯,疯狂地向着城墙上攀登而去。

守城的巡兵很快地发现了前来偷袭的魏军,一阵急骤的梆子响过之后,守城的蜀军立刻投入到了防守第一线上,无数的火把将城墙上照如白昼,箭如雨下。

不过这些箭矢大多是盲目的漫射,毕竟城下的情况现在他们根本就看不清楚,谁也不知道攻城的魏兵有多少人,在这种情形下,唯一的办法就是保持箭矢的密度,不让魏兵有可乘之机。

阳安关的守军总共有七千人,经过三天的激战,至少有千余人阵亡或负伤,现在蒋舒又带着一千多人叛乱,所以阳安关的守军现在只剩下四五千人了,而且这些四五千人分别驻防在四个城门处,南门上的守军充其量也就是一千人左右。如果是白天,确定了魏军的主攻方向后,其他城门的蜀军都可以支援过来,但现在半夜三更的,谁也搞不清魏军是强攻还是佯攻,其他城门处的蜀军一时半刻也无法增援过来。在南门,魏军便形成了以多打少的局面,再加上城内蒋舒的叛军,内外夹击,形势对蜀军很不利。

蒋舒落败之后,银狐并没有急着组织反攻,而是令叛军在阳安关城内四处纵火,一时间,火光冲天,浓烟滚滚。

银狐的这一招相当地高明,在城内纵火,既可以制造混乱,让傅佥顾此失彼,又可通过火光来报之胡烈,他们已在城中有所行动。

胡烈在城外看到城中火起,知道蒋舒的叛军已经攻到了南门附近,立刻下令加大进攻的力度,并命上百名的士兵抬起一根巨大的树干,向城门撞去。

傅佥的确是左右为难,自己手中的机动兵力有限,既要想扑灭蒋舒的叛乱,又要想增援南门的守军抵御魏军的进攻,真是捉襟见肘。

蒋舒的叛军虽然混战成了一团,但他们在城中四处放火,旋意地制造混乱,仍然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必须要紧快地扑灭叛军,蜀军才有力量集中兵力对付魏军。

但阳安关的局势已经是混乱不堪了,傅佥此时再有通天之力,也不可能挽回乱局,魏军的攻势相当地猛烈,南门的守军已渐露不支之态。而蒋舒的叛军此刻愈发地猖狂起来,烧杀劫掠,有将水彻底搅浑的意思。

傅佥刚下令将东西北面的守军各调一部分过来增援南门,就接到了南门被魏军攻破的消息,傅佥虎躯一震,高声厉呼:“跟我来!”他当先一骑,向着南门城门口奔去。

守南门的蜀军已经溃败了下来,魏军此刻正如潮水般地涌入南门,对逃亡的蜀军毫不留情地发动了追杀。

傅佥怒不可遏,长枪如蛟龙出水,一下子就洞穿了冲在最前面的那名魏兵的前胸,枪尖从后背上刺了出来,其势不减,又连着穿透了两名魏兵。

但就算是傅佥再神勇,也无法阻遏如潮的魏兵。中军急劝道:“敌兵势大,都督不可恋战,快撤吧。”

傅佥无奈,也只得后撤。

刚撤了下来,就迎面又撞到了蒋舒。方才蒋舒与傅佥大战几十回合,势穷方退,此时魏军已攻破城池,蒋舒是精神大振,看到傅佥后撤,欺他势孤,立刻是上前拦住了傅佥的退路。

蒋舒心胸狭隘,自从左迁到阳安关以来,对屈居于傅佥手中甚是不忿,就算是傅佥正常的行使职权也让蒋舒认为是处处针对于他,长久以来,对傅佥便是怀恨在心,此番有机会落井下石,蒋舒如何肯轻易地让傅佥走脱。

傅佥的眼中,却是燃起了熊熊的怒火,今日阳安关失守,九成的原因就是在于蒋舒的叛乱,如果没有蒋舒在阳安关内兴风作浪制造混乱,魏军无论如何也是没有机会攻破城池的,傅佥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现在蒋舒却拦在了他的面前,如何不令他怒火中烧。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傅佥低沉地怒吼一声,长枪如白虹贯日,以雷霆万钧之势向蒋舒刺了过去。

对面的蒋舒被傅佥狂暴的气势给震住了,他万万没有想到,暴走状态下的傅佥竟然可以迸发出比平常强上数倍的武力,这致命的一枪来的是如此暴烈如此迅猛。蒋舒慌了,他根本就挡不住这一枪,刚想拨马往回逃,但一切都晚了,镔铁枪势如破竹地从他的后心穿了过去,从前胸透了出来。

蒋舒心口一凉,脑子一片空白,这个时候,他才真正地后悔不迭,眼看着那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就要到手了,可他脑子一抽,居然撞到了煞星的枪口上。

富贵如云烟,在他的眼前渐渐幻化了,蒋舒想伸手去捉,可他再没有半点的力气抬起手臂……

阳安关陷入了一片大火之中,烈焰冲天,在漆黑的夜空下,显得格外地灿烂。

一支军容不整的队伍从阳安关逃了出来,向着白水关方向退却而去,火光之中,映红的是那面半残半破的“汉”字大旗。

第110章理想主义者

姜维之所以选择在沓中屯田,并不完全是去避祸。对于姜维而言,只要离开成都,只要手中握有兵权,就无所谓避不避祸,黄皓的手伸的再长,也不可能伸到前线来,重兵在握,任何人想要撼动姜大将军的地位,都是痴心妄想。

选择沓中屯田,姜维最主要的目的还是积极地准备北伐。沓中与陇西相邻,只隔了一道秦岭,今秋粮熟之后,姜维已经在谋划明年春天北出狄道进军陇右的计划了。

北伐是诸葛丞相的遗愿,也是姜维此生不变地追求。对于已过花甲之年的姜维来说,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太多了,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姜维从来没有想到过卸甲归田,他此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立足陇西关中,将大汉的旗帜插到他的家乡故土上。

这是他的执念。姜维是建兴六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降蜀的,他原本是天水郡的中郎将,蜀军攻入陇西,天水太守马遵仓皇而逃,姜维被迫无奈才降了蜀国。

第一次北伐以街亭失守而宣告失败,那时的人们都不会相信,一个来自魏国的降者日后会才为统领蜀国大军的大将军,只有诸葛亮慧眼识英才,叹道:“我虽未得陇右寸土,但得伯约,胜过沃野千里。”那一年,姜维二十六岁。

在姜维归蜀后不久,他的母亲来信让他寻找当归,喻指让他回魏,可见姜维的母亲也是一个极聪明的人。但姜维回信道:“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姜维之所以如此回复母亲,并不是说他不孝,而是姜维在蜀中看到了他的前途。魏国人才济济,门阀林立,姜维虽有才华,但终其一生,也不过能当个郡守之类的官职,而在蜀国,他深受诸葛亮的器重,他的政治才华和胸襟抱负才有显露于世的机会。

在半个世纪的漫长征程中,姜维一步步地走上了权力的巅峰,但壮志未酬的北伐事业却又让他锥心刻骨,胜利过,也失败过,但他的执着,却从未有所改变。

“也许这会是我有生之生最后一次北伐了。”姜维在谋划着明年春天的北伐行动时如此自嘲地说。

正是他一直心系北伐,所以才将重兵集结在沓中这个看似偏远的地方。姜维想起来在成都时刘胤和他的对话,他轻轻地哼了一声:“燕雀岂知鸿鹄之志!”

在姜维看来,象刘胤这样的王孙公子又懂得多少军事。汉中敛兵聚谷的计划可是他惮精竭虑谋划出来的,这个计划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利用了汉中的地理优势,可以将汉中驻防的兵力降低到最低要求,从而可以保证姜维有足够的兵力向陇右发起进攻。

其实这也是无奈之举,将大规模的兵力投放到汉中防御体系之中的话,可用于北伐的兵力就显得更加地单薄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蜀国总共就这么一点兵力,保证了防御就无法保证进攻,保证了进攻,防御上面自然要另谋出路。

其实姜维信奉的防御策略是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用不断地进攻来破坏敌人的进攻计划,让敌人疲于防备,自然就无力发动进攻,达到御敌于国门之外的策略。

从这一点上来讲,姜维更想一个理想主义者。

他不惧怕魏国会对汉中发动进攻,因为除了汉中各要塞坚固无比,魏国根本没有力量可以攻破这些要塞之外,自己屯兵沓中,一直威胁着魏国的陇西诸郡,而魏国一旦进攻汉中,陇西地区必定空虚,此时北伐,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倒要看看那个蠢才敢冒失去陇西的风险去攻打汉中?”在丢失汉中布防图之后,姜维不以为然地道。

然而姜维还是忽视了司马昭的决心,在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博奕之后,司马昭已经是下定决心要吞并蜀国了,他集结了近半数的魏国兵力,毕其功于一役,大举伐蜀。

关中的情报很快地送到了沓中姜维的手中,蜀国的情报系统除了中尉府之外,军方尚有另外的一套情报机构,可以保证姜维在第一时间掌握魏国军队的动向。

虽然钟会自子午、斜谷、陈仓三路进攻汉中的消息姜维在第一时间就掌握了,但他却没有立刻出兵增援汉中,在姜维的意识之中,还是想反戈一击,乘势而取陇西。同时,他也对自己敛兵聚谷的计划太过自信,甚至到达了一种盲目的地步。

姜维用六百里加急飞报给了成都的刘禅。姜维请刘禅下旨让左右车骑将军张翼和廖化分别领兵驻守阴平桥头和增援阳安关,这二处最为紧要,姜维也很清楚,一旦这两处有失,汉中危矣。

但姜维并不打算动用自己在沓中的兵力,沓中的兵力是准备用来北伐的,姜维似乎也感觉到了,这或许是蜀国北伐的良机,一旦钟会的十万大军陷入汉中不可自拨,自己出兵狄道,整个陇西将是唾手可得,到那时,攻防易势,整个天下的形势或许将会有大改变。

可许多事情并不是一厢情愿的,姜维可以想到反戈一击,钟会未必就不会想到,在大军主力进攻汉中的同时,邓艾的三万大军也悄悄地翻越秦岭,向沓中袭来。

邓艾兵分四路,派遣天水太守王颀引兵五千,从左路包抄沓中,派遣陇西太守过牵弘引兵五千,从右路包抄沓中,另遣金城太守杨欣引兵五千,偷袭甘松,断姜维后路,自己引军一万五千,从狄道进军,直取沓中。

邓艾与姜维交锋多年,知己知彼,他也知道,自己的三万军队无论如何是吃不掉姜维的五万大军的,此次伐蜀,钟会独领大军十二万进攻汉中,那是司马昭点名让他来挑大梁的,到于邓艾,就是一支偏师,用来绊住姜维,不让他救援汉中,此次邓艾兵出四路,正是卡死沓中的四个出口,将姜维堵死在沓中,等到汉中大局已定,姜维在沓中就成为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不战自败。

第111章跳出包围圈

“雕虫之计!”姜维接到密报,不禁是嗤之以鼻。邓艾三万人马,翻山涉水而来居然敢兵分四路,自己的五万大军以逸待劳,无论破其任意一路都是轻松有余,姜维甚至怀疑邓艾是不是求功心切乱了方寸,分兵而进,可是大悖兵家常理,就凭这一点,姜维认为邓艾是必败无疑。

“报,启禀大将军,魏国雍州刺史诸葛绪统兵三万,已攻克阴平桥!”姜维正思理破敌之计,哨骑突然报来最新战报。

姜维腾地站了起来,脸色变得铁青,质问道:“我已上书陛下请求张翼带兵驻守阴平桥,为何阴平桥会失守?”

“张翼将军并未兵临阴平桥,诸葛绪攻占阴平桥时,阴平桥只有数百守军,根本就无力抵挡。”哨骑如实禀道。

姜维眉头紧蹙,显然这个情况大大出乎他的意料,副将宁随道:“刚刚接到成都方面的密报,大将军上书之后,黄皓进献谗言,说天下之兵,大将军已掌三分之二,沓中有兵五万,汉中有兵三万,足可以御来犯之敌,大将军再向朝廷索兵,乃是心怀叵测,欲将天下兵马尽收麾下。陛下听信谗言,故而没有发兵。”

“大胆阉竖,误国害民,汉之江山,眼看就要沦丧在此人手中,千刀万剐也难解我心头之恨!”姜维一听又是黄皓在背后使坏,气得须发皆张,怒不可遏。

“大将军,阴平桥既失,我军归路已断,该当如何是好?”宁随忧心冲冲地问道。

姜维虽然恨透了黄皓,但此时此刻,他也是无可奈何,阴平桥的失守,打乱了姜维的全盘布署。阴平桥是联结汉中和沓中的据点,也是沓中通往剑阁的唯一要道,魏军的这一手釜底抽薪,的确是够狠够绝,将沓中变成了一块绝地死地,将姜维的大军困死在此处。

此刻姜维才算是体会到了魏军的真正作战意图,邓艾的人马来攻沓中,并不是要与自己进行决战,而是要将自己拖在沓中,掐断阴平桥的归路,蜀军主力就会被困在沓中而动弹不得,坐视汉中之失蜀国灭亡而无能为力。

绝不能坐以待毙!姜维立刻调整战略,决定放弃沓中,夺回阴平桥,重新打通通往阳安关的大道。

“邓艾大军紧追不舍,须得一员大将断后阻截,何人可当之?”姜维召集众将于帐前,问道。

话音未落,一将挺身而出,凛然地道:“末将愿往。”

姜维视之,不是旁人,正是赵云次子牙门将军赵广,点头赞许道:“虎父果无犬子!邓艾东进,必取疆川口,某命你领兵三千把守疆川口,不得有误。”

赵广慷然道:“末将领命。请大将军放心,只要末将一息尚存,绝不使邓艾越过疆川口。”赵广领命而去。

姜维传令,立刻拨营起寨,大军向阴平桥而去。

不能不说姜维的果决,既定了东撤了方针,没有半点的拖泥带水,在魏军邓艾部完成合围之前,姜维的大军已经是跳出了包围圈,向着阴平桥方向突进而去。

雍州刺史诸葛绪轻取阴平桥之后,便在阴平桥附近的要隘之处屯兵把守。姜维的大军赶到之时,诸葛绪的营寨早已扎好,严阵以待。

单纯的兵力对比上,姜维军队的人数是要胜过诸葛绪的,但阴平桥附近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姜维如果想要消灭诸葛绪抢夺阴平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双方在此形成对峙,形势明显地姜维不利,邓艾的大军就在身后紧追不舍,随时都可能赶来,如果不能尽快地拿下阴平桥,蜀军必将陷入魏军的前后夹击之中。

面对无比严峻的形势,姜维却是不慌不忙,诸葛绪可以算是老对手了,在屡次北伐之中,姜维就曾与之多次交手,此人色厉胆薄,有勇无谋,比起邓艾钟会来,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

姜维令副将宁随带兵一万,多竖旗帜,大张旗鼓地向孔函谷方向而行,自己则率主力偃旗息鼓,悄悄地向阴平桥接近。宁随为了把声势搞大,在马尾后面还拖了树枝,一路烟尘冲天,搞得阵势如千军万马一般。

诸葛绪听到消息之后大惊失色,道:“姜维的大军竟然奔孔函谷而去,此去必袭雍州!我诸路大军伐蜀,现在雍州空虚,如果被姜维袭取,我军后路皆断!”当下诸葛绪留了一支兵马守卫阴平桥,主力立刻北撤,回援雍州。

姜维听闻诸葛绪大军已撤,立刻率兵杀出,阴平桥只剩下数千魏军,如何抵挡得了姜维的虎狼之师,从发起进攻到战斗结束,也不过才小半个时辰而已,姜维杀散魏兵,尽烧其营寨,夺了阴平桥头。

宁随也接到了诸葛绪北去的消息,立刻掉头南下,至阴平桥与姜维汇合。

等诸葛绪得到阴平桥失守的消息,方知中了姜维之计,赶忙回兵阴平桥。

诸葛绪回到阴平桥之后,除了满地横七竖八的尸体和残火未熄的营寨之外,连一个活人都没有看到,姜维的大军早已在半日前全数通过了阴平桥,向东而去。

副将建议道:“姜维方过半日,将军此时带兵去追话,一定可以追得上。”

诸葛绪瞪了他一眼,道:“姜维素来用兵如神,我军已失了地理之利,此时再若追击,定然会中姜维的埋伏。”诸葛绪和姜维可不止一次打过交道,在姜维的手中,诸葛绪也不止吃了一回败仗,诸葛绪对姜维的厉害还是心有余悸的。拥有阴平桥的地利之势,诸葛绪还是有把握挡得住姜维的,但舍阴平险隘而追击姜维,风险可想而知,诸葛绪可不想步当年张郃要木门道阵亡的后尘。所以诸葛绪驻兵阴平桥,不曾追击。

姜维率大军通过阴平桥之后,总算是跳出了魏军的包围圈,姜维也不敢耽搁,引军星夜兼程地赶往阳安关。

刚行至白水关时,就见前面尘土飞扬,一支人马出现在了视线当中,众皆失色。

第112章退守剑阁

姜维立刻派出斥侯,去探查个究竟,很快就得到了回报,这并不是来犯的魏军,而是从阳安关撤退下来的蜀军。

阳安关失守了?

姜维的头轰地一下就炸了,他最担心的事情最终还是发生了,阳安关的失守,就意味着汉中的沦陷,汉中的沦陷,代表着整个汉中防御体系的崩溃。

很快地,傅佥就来到了姜维的面前,他浑身浴满了血迹,有的血迹已经变干,呈现出碜人的黑紫色,有的血迹还是殷红的,正从他身上的伤口上沁出来。

“末将有失大将军厚望,未能守住阳安关,请大将军治罪!”傅佥跪倒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