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最后的三国-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了一个成熟而周详的计划。

“愿闻其详。”

陆抗胸有成竹地道:“陛下,臣久镇西陵,对蜀地之山川地理,驻兵情形了若指掌,蜀国永安都督麾下,原本有二万之众,不过此番汉中告急,永安都督阎宇已经调回成都,新任永安都督罗宪手中不过只有五千人马,虽然人少,但依仗天险,我军也未必能轻取之。此次邓良求援,无疑给了我们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以入川援助为籍口,我军进入永安,天堑变为通途,只要一举袭杀罗宪,拿下永安,川东的大门便可牢牢掌控在我们手中。此时姜维全师在剑阁防备魏人,根本无瑕回援,阆中又有贾充进犯,蜀国已是焦头烂额。我军拿下永安之后,便可直袭成都,现在蜀中除了成都还有三四万御林军之外,再无可御敌之兵,臣等只须率十万之众,一月之内必克成都,生擒刘禅。蜀国一亡,陛下可以再用高官厚禄招降姜维宗预等人,姜维等人知大事已去,如何不降?陛下已据荆扬,若再得巴蜀,则天下半壁尽归吴矣,彼时何惧魏国?此乃天赐陛下良机,如果不取,等益州尽落魏人之手,彼时则悔之晚矣。退一步讲,就算我们未能全取益州,只要有机会拿下江州三郡,固守永安,荆州便可免受西敌之扰,江东之基业也可安稳无忧。”

孙休惊异地看着陆抗,不得不说陆抗的计划相当地诱人,蜀国一直以来在永安驻守重兵,就是为了防范东吴的入侵,如果能够兵不血刃地拿下永安,等于就是打开了入川的大门,现在蜀军主力集中在北线抵御魏人,从永安到成都千里之地几乎是不设防的,东吴军队只要能突破永安防线,成都几乎是唾手可得,江东孙氏盼了几十年开疆拓土的梦想就可以实现。

孙休登基之后,也一直渴望着重振祖辈和父辈的荣光,从试图北伐就可以看到孙休的壮志雄心,但曹魏方面一直防范很严,孙休没有任何的机会,现在陆抗提出了这个大胆而疯狂的计划,倒是令孙休怦然心动,这不就是自己一直寻找的机会吗?

施绩有些忧虑地道:“我军若是打着救援的旗号而偷袭蜀国,恐怕要为天下人诟病。”

陆抗不以为然地道:“成者王侯败者寇,现在世人只知刘备是蜀汉的开国之君,还有何人记得他是如何用狡诈的手段得来的益州,我们不过是上行下效而已,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此大事若成,天下人也只会记得我主英明神武。何况蜀国大势已去,东吴不取,最终只是便宜了曹魏,曹魏若据益州之地,顺江而下,东吴长江之险遂失,恐怕最终也只能是步蜀汉之后尘,若想同曹魏分庭抗礼,这益州当仁不让。如果在这个时候东吴还要学宋襄公的仁义,那才会真正沦为天下人的笑柄。”

陆抗对施绩的忧虑是不屑一顾的,所谓的仁义,并没有绝对的标准,吴蜀同盟,也不过是各取其利罢了,世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各谋其政,各为其主,不管从那一点上来讲,陆抗都不会认为自己的计划有什么错误,蜀国亡不亡,关他陆抗何事,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既为吴臣,就是要为吴国谋取最大的利益,舍此之外,别无他意。

第183章陆抗的雄心

步协道:“刘备入蜀之时,尚有张松法正孟达三人为内应,幼节入蜀,恐无人为向导,如何能轻易成功?”

陆抗晒然一笑道:“公缘何知某没有内应?”

步协大喜,道:“原来幼节早有安排,却不知是何人肯为奥援?”

陆抗呵呵一笑,卖了个关子,道:“此事暂时只能秘而不宣,日后步将军自知。”

“好,既如此,便依陆卿之议。”孙休一句话,算是拍了板。

接下来,吴国君臣便开始密议进军蜀国的详细事宜。陆抗早有准备,将自己详尽的计划和盘托出。

原来自魏国进攻蜀汉之始,镇守西陵的陆抗慧眼独具,敏锐地查觉到了这是一个属于吴国的机会,只要把握住这个机会,吴国或许便可以坐拥天下半壁江山,与曹魏分庭抗礼,甚至有机会一统天下。为此,陆抗早已做了诸多的准备,万事齐备,就是欠缺一个机会。

陆抗不急,他知道,这个机会迟早会来的,为了面子,蜀汉肯定不会在魏国进攻的第一时间就会向吴国求援的,但随着战事的发展,蜀国在抗不住的情况下,肯定会向东吴求援的,只要蜀国派使者来求援,自己的计划便可以投入实施。

经过密议,将由陆抗亲率三万吴军打着援蜀的旗号先前入蜀,进入永安之后,伺机攻占永安并封锁川东至成都的道路,其余七万大军由抚军将军步协、征西将军留平、建平太守盛曼统率,在陆抗永安得手之后,水陆并进,直袭成都。至于荆州刺史施绩,则留守荆州,一则防备襄阳的魏军,二则负责西征大军的后勤补给。

夷陵之战后,吴国在东线用兵频频,但荆州西线一直以来都相安无事,兵甲完备,粮草充盈,陆抗担任西陵都督之后,更是有意识地积极备战,所以吴国在西线积聚的力量已经是空前的强大。

厚积而薄发,陆抗早已是期待着这一刻,他从军以后,除了在寿春打过一次规模不大的胜仗之外,基本上鲜有战绩,陆抗可不想活在父亲的余荫之下,他更希望凭着自己的能力有所建树。当年夷陵之战成就了陆逊,不过在陆抗看来,还是有少许的遗憾,就是父亲没有乘胜而进军西川,一举将巴蜀之地拿下来。当然,这不是陆逊的原因,而是当时的条件不允许,曹丕虎视眈眈,欲收渔翁之利,孙权也不想把吴蜀关系弄到太僵,见好就收罢了。

现在的形势却对吴国极为有利,魏蜀打的不宜乐乎,而吴国现在正处于黄雀在后的状况,时势造英雄,陆抗此刻便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他渴望建功立业,更渴望名著于世,他要告诉世人,人不仅是陆逊的儿子,更是江东的一代名将。

“朕就坐镇武昌,看陆卿成就不世之功!”孙休的目光之中有着殷切的期冀。

“臣定不负陛下之望!”有压力就有动力,陆抗意气纷发,慷然领命。

对于吴国而言,这也是近乎孤注一掷的赌博,虽然吴国有甲兵号称三十万,从西陵到广陵,从荆州到交州,绵延近万里的疆域,那一处也得需要兵马驻守,所以十万人几乎是吴国可以调用的机动兵力的上限,正因为陆抗有壮志,孙休有雄心,所以他们君臣才一拍即合,将全部的机动力量投入到未知风险的博奕之中。

虽然早一天就已经敲定了出兵的细节,孙休还是直到第二天的下午才召见了邓良。

邓良在驿馆之中坐若针毡,时间耽搁的越久,失败的可能性便越大,邓良几乎有去再见孙休的冲动,但未奉诏,邓良恐怕连武昌行宫的宫门都进不去。一直挨到未时,宫中来人称吴主召见,邓良这才略松了一口气,急冲冲地入宫去见孙休。

这次接见邓良的,只有孙休,其余大臣俱都不在,孙休道:“朕思量再三,既然蜀中危急,朕岂可坐视不救?今已令西陵都督镇军将军陆抗引兵三万,克日进发,不过大军在蜀所需粮秣辎重,山路维艰,转运困难,还须贵国支应。”

邓良闻之,一颗悬着的心立刻放回到了肚里,稽首道:“多谢陛下隆恩。至于所需粮抹辎重,陛下无须担心,敝国早已备齐,只等陆将军的到来。还望陆将军可以早日出发,蜀中百姓早已是翘首以待。”

“朕已下令,大军明日即可出发。”孙休当即允诺了出兵时间。

邓良再拜道:“既如此,臣便在永安城相候,等待陆将军大驾光临。”

带着完成任务的喜悦,邓良径直返回了永安城。

出使东吴时顺风顺水,邓良顺流而下,不出七天,就已经抵达武昌,此番回川,从武昌到永安,短短的路程竟然也耗费了三日之久,不过有着满意的结果,邓良还是一身的轻松,到达永安之后,第一时间邓良便去见永安都督罗宪。

永安城原名白帝城,当年刘备在夷陵战败之后,就留驻白帝城,再没有回到过成都,于是在白帝修了行宫,称之为永安宫,取寓永久平安之意,后来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和李严到永安宫,这就是著名的“白帝托孤”。刘禅即位之后,再也没有来到永安宫,这座当年先主避难的行宫也就日渐荒废了,白帝城却从此改名为永安城。

永安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江,扼守瞿塘峡口,而瞿塘峡素有“夔门天下雄”之誉,乃是川东门户,水陆要冲,雄奇险峻,蜀汉方面一直以来就重视永安的战略位置,在巴东设永安都督,李严就是第一任的永安都督。

其后李严转任江州都督,由护军陈到继任为永安都督,在漫长的四十余年历史之中,其他三镇庲降都督、汉中都督和江州都督,或被撤裁或迁治,但永安都督却一直留驻永安,从未有过改变。陈到之后便宗预;宗预之后便是阎宇;而罗宪就是第五任的永安都督。

第184章永安都督罗宪

邓良的船抵永安之后,遂弃船登岸,径直来求见罗宪。

罗宪四十多岁,虽然是一身的戎装,但举手投足之间,却显露出儒雅的气质。罗宪早年就才名卓著,曾拜入大儒谯周的门下,与陈寿也算是同窗,时门人称其为谯门子贡。延熙元年,罗宪入仕为太子舍人、尚书吏部郎,后迁宣信校尉,两次出使吴国,吴人“称美焉”。尚书令陈祗病死,黄皓开始专权,朝中许多大臣依附于他,唯独罗宪清白而有气节,不肯趋炎附势,黄皓深恨之,找了个机会将罗宪贬为巴东太守。时右将军阎宇出任永安都督,以罗宪为护军,驻守永安。景耀六年,魏军大举犯境,阎宇奉诏西还成都,罗宪便开始担任永安都督。不过阎宇临行之前带走了大部分的兵力,现在永安城的驻军,尚不足一营之数。

邓良先前做过尚书左选郎,而罗宪也在尚书台任过职,两人的私交还是不错的,不过此次见面,除了寒喧之外,公事还是排在首位的。

邓良对此次引援东吴入蜀相助之事还是颇为自得,向罗宪陈述此次东吴之行的详情,自然是要罗宪打开永安城,允许陆抗的部队入境。

罗宪听闻之后,不仅没有面带喜色,反而是忧虑冲冲。“子玉此行,吴主除了允诺出兵之外,就没有别的什么要求吗?”

邓良呵呵笑道:“我看那吴主孙休也称得上是明君仁主,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所以此次吴国能如此快地派出援兵,与其明智果决不无关系。至于要求,除了需要我们给吴军支付些粮秣辎重之外,倒是没有别的什么要求?”

罗宪眉头紧锁,又追问了一句:“难道孙休就没有提及割地之事?”

邓良摇摇头,道:“没有。”

罗宪的脸色陡然间凝重起来,他曾经两次出使吴国,这几年又一直镇守永安,对于吴人,他还是有着很深的了解,这可是一帮无利不起早的家伙,如果此次吴人趁着救援的机会,狮子大开口,罗宪反倒不会有什么奇怪的,但此次入蜀援助,吴人竟然没有提任何的要求,这可令罗宪大为诧异。

事出反常即为妖,这与吴人一向的风格大相径庭,以罗宪对吴人的了解,吴人对益州的觎觑之心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陆抗出督西陵之后,更是加紧了备战的步伐,这些情况,又如何瞒得过慧眼如炬的罗宪。

“这里面肯定有阴谋,在搞清楚吴人的真实意图之前,我不能让他们进入永安。”罗宪表情严肃地道。

邓良一听就急了,道:“令则兄,你是不是太过敏感了?现在阆中危急,急待吴兵前去援救,多耽搁一刻,阆中就有失守的危险。”

罗宪沉声道:“那也总比引狼入室的好,子玉,你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你初到吴地,根本就不了解吴人的心思,当年他们可以背信弃义的夺取荆州,焉知今日他们不会落井下石,趁火打劫?”

邓良道:“令则兄,你多虑了,此一时彼一时,两国修好了这么多年,当年的不愉快的旧事还提他做甚。当今吴主英明睿智,他焉能不知季汉的存亡对吴国的影响,益州若失于魏人,于吴国有百害而无一利,他们出兵,与其说是救汉,倒不如说是自救,怎么到了罗兄的眼中,反倒成了包藏祸心,图谋不轨?”

罗宪冷笑一声道:“好了伤疤忘了疼,现在蜀中之人偏安于益州,还有谁记得荆州之痛?虽然我不能确定吴人就是包藏祸心,但他们此次能如此大公无私不计报酬地前来援助,这本身就是一件匪夷所思之事,吴人的心肠,还没有好到如此地步。”

邓良摇头道:“令则兄,我知道你对吴人没有好感,但仅凭感觉,没有证据,你这岂不是意气用事?退一万步讲,陆抗的三万人就算有什么歹意,进入蜀中之后,既无粮草,又无后援,有你罗大都督扼守永安城,吴人那是前进无路,后退无门,他们能掀起多大的风浪来?更何况,此次吴兵前来,是陛下亲自下的诏书,倘若罗兄无故将他们阻拦在永安城外,陛下定然震怒,如果降罪下来,你我都吃罪不起。”

罗宪沉默了,他仅仅是镇守永安城的一方都督,涉及到双方邦交之间的事务,也不是他所能够承担的,何况吴人来援,是否怀有敌意,罗宪也是无法确定的,仅仅是凭着自己的一种直觉而已,但直觉远不能成为阻止吴人入境的理由,想要阻止他们,非得拿出真凭实据来。但这个真凭实据,在吴人没有下一步的行动之前,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拿得到的,除非你是对方肚子里的蛔虫。

邓良道:“好了,令则兄,我知道你对吴人有些成见,但现在大敌当前,魏人才是我们共同的敌人,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在这个时候,不能掺杂太多的私人情绪。当然,罗兄一片拳拳护汉之心让小弟也颇为敬佩,小心无大错,罗兄在永安戒备一下也是好的,我会知会陆抗,让他快速通过永安,不得在永安停留。”

罗宪也只得点头道:“好吧,事已至此,我也无话可说。至于戒备之事,永安城从来都是兵不卸甲马不离鞍的,这个子玉勿需担心了。”

邓良拱手而退,前去和陆抗接洽入境之事。

罗宪重重地叹了一口气,其子罗袭上前道:“父亲既疑心吴人别有图谋,何不遣人到吴地一探究竟。”

罗宪摇摇头道:“就算吴人真的别有所图,也是极为机密之事,相信除了吴主和几个重臣之外,其他人难知真相,派人前往吴地,定然是一无所获。而且陆抗通关在即,没有恰当的理由,是无法阻止其入境的。”

罗袭忧虑地道:“如果事情真如父亲所预料的,那可是比魏国入侵更为可怕的事,真要发生的话,益州岂不危矣。”

第185章血书

罗宪陷入了沉思,背着手在地上来回地踱着步,大约走了十来个来回,他突然地抽出佩剑来,扯住身后雪白的披风,用剑割下一幅锦锻,平铺于几案之上,然后食指在剑锋之上一抹,划出了一道口子,鲜血直流。

罗袭大惊失色,叫道:“父亲——”

罗宪没有言语,而是以指为笔,以血为墨,快速地在锦锻上书写起来。写好之后,罗宪将锦锻折了起来,递给罗袭,表情严肃地道:“袭儿,你带上这封信,立刻前往百里之外的新竹镇,备上两匹快马,每日午时,为父都会派人前往新竹镇见你,如果在午时之前看到来人,你就呆在新竹不动,如果午时之后无人找你,你便立刻骑上快马,将这封信送到成都,呈于陛下!切记,只要午时一过,无人与你联系,你就立即动身,不得有任何耽搁,更不许回永安!”

罗袭手捧血书,他顷刻明白了,父亲这是抱了必死之决心,以血作书,万一他遭遇不测,便要儿子将血书送到成都报信。罗袭急急地道:“父亲,如果您判定吴人心存歹念,何不早安排退路?实在不行,便由孩儿来镇守永安,父亲前往成都报信便是。”

罗宪沉声道:“为父是永安都督,岂可擅离职守!人在,永安在!袭儿,记住为父的话,大丈夫立身于世,该担当的时候,绝不要退缩!”

“父亲——”罗袭泪流满面,他知道,这一去很可能就再也不会见到父亲了。

罗宪看着儿子,罗袭今年刚满二十,刚刚在军中任职,还从来没有单独地出过远门,可是现在却有一个非他不他的任务,此去成都,千里迢迢,他是否能担当得了这份重任?罗宪别无选择,这个时候他只能是倚重自己的儿子而不敢假手他人。

“男儿有泪不轻弹,袭儿,记住为父的话,你手中的,不只是一封书信,它关乎到大汉的存亡命运,答应为父,不管有任何困难,不管付出多大代价,都务必将它送到成都去!”

“孩儿遵命!孩儿遵命!”罗袭是泣不成声,点头应允着,泪痕挂满脸颊。

“去吧。”罗宪轻轻地挥了挥手。

罗袭后退了几步,突地跪倒在了罗宪的面前,咚咚地磕了几头,这才转身离去,消失在夜幕之中。

罗宪走到了窗口,想再看一眼儿子的背影,但漆黑不见五指的夜让他最后一点的奢望落空了,他轻轻地叹息了一声,凝望着天边那几颗孤寂的寒星。

也许真是只是自己杞人忧天吧?罗宪想在心底里宽慰自己几句,可他无论如何也欺骗不了自己,他很清楚那些吴人的手段,只是苦于没有证据来证明。他安排儿子到新竹镇去,就是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一旦永安有事,必须就第一时间报到朝廷上,让朝廷提前防备,这样就算自己身死,那也是死的有价值了。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罗宪轻吟着太史公司马迁的名言,嘴角浮起一丝的笑意。

┄┄┄┄┄┄┄┄┄┄┄┄┄┄┄┄┄┄┄┄┄┄┄┄┄┄┄┄┄┄┄┄┄┄┄┄

东吴的战船小心翼翼地穿过瞿塘峡的急流险滩,遥遥望去,依稀可见永安城的城廓。

陆抗站立在船首,他的心跳有一种莫名加速的感觉,永安城,就如同悬在他头顶之上的一把利剑,一直以来都让他为之寝食不安,今天,他第一次得睹永安城的真容。

真是一座险城!

陆抗在心底之中暗暗地赞叹了一句,难怪当年他父亲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一路追到鱼腹,却放弃了前进的意图,如此一座险城,那可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永安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完全建筑在壁立万仞的峭壁之下,它就象一把大锁,牢牢地锁着川东的门户,任何想穿过他进入蜀地的企图都看起来毫无希望。

想要进入益州,首先就必须要拿下永安城,强攻永安?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完成的任务,就算是十万大军前来,想要踏破永安城,那也是一种奢望。险滩林立的航道,绝壁峭崖之间的山路,再多的军队也无法施展开,不管是从东向西进攻还是从西向东进攻,永安就如同是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无论如何也无法逾越。

不过陆抗显得信心十足,因为他有着自己的计划。朝议之时,有人提出了如何不效仿刘备当年的途径,先行入蜀,等到时机成熟,再里应外合拿下益州。陆抗断然地否定了这种提议,当年刘备入川,永安城还未兴建,所以刘备才得以能够中心开花里应外合,但现在永安城固若金汤,如果自己带兵入川,永安城便立刻将前后的吴军隔绝开来,入川的吴军粮草辎重全部依赖于蜀军供给,一旦起事,首先粮草供应就会断绝,入川的三万军队必将陷入死地,而后续增援的部队将会被卡在永安城外,不得寸进,最多坚持不了十几天,入川的军队就会全军覆灭。

所以,在陆抗的计划之中,夺取永安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有控制了这个川东门户,吴军才可以进可攻,退可守,来去自如。而且能不能夺取整个益州,对于陆抗而言都是未知之数,但只要能夺得永安,陆抗的计划便已经算是成功了一半。能攻下成都最好,攻不下最坏的打算也是与魏人平分巴蜀之地,只要能实现最初的构想,对于东吴而言,就是一种胜利。毕竟此次的行动,完全就是火中取栗,从强魏的碗里分一杯羹,真正称得上是虎口夺食。

但镇守永安的都督罗宪,却是一个让陆抗头疼的角色,此人有勇有谋,颇具胆略,整个永安的防御体系在他的构筑下,堪称是固若金汤,绝不是象邓良这般三言两语就能糊弄过去的人,想要拿下永安,陆抗还是费了一番思量的。

第186章永安之变(上)

永安城无论是从那个方向进攻,都是不容易的得手的,但再坚固的堡垒,如果能从内部进攻的话,都是可以轻而易举的得手的,此次借口入蜀援助,无疑给了陆抗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通过永安有两条路,一条水路一条陆路,水路自然不用进入永安城,但长江在永安附近的航道狭窄,站在永安的城墙上,矢石完全就可以将这条水道封锁。至于陆路,必须进入永安城东门,穿城而过,从西门而出。

这样一来,就给吴军提供了一个机会,在通过永安城的时候,突然发起偷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举地拿下永安城,如果有机会袭杀罗宪的话,更可以事半功倍,反正永安的守军只有五千人左右,三万吴兵入城,那就是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何况这三万兵卒,皆是陆抗挑选出来的精兵悍将,蜀军失去了地利优势,在巷战中,绝对不会占据任何的便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