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最后的三国-第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魏雪舞淡然地道:“天地之大,我孤身一个弱女子,却无处为家,蒙将军收留,雪舞已是感激不尽了。”
刘胤知道又触及到了她敏感的神经,其实这个女孩已经是很可怜了,身负家仇血恨,为了复仇,将自己的青春整个儿的都埋葬掉了,如果有可能,刘胤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帮助她。
“雪舞,很高兴你能放下这段仇恨,人的一生中,应当有更美好的东西,而不应该只有仇恨。”
“比如呢?”魏雪舞闪着长长的睫毛,似笑非笑地看着刘胤。
“呃——”刘胤呛了一下,他还真没有准备来回答她的问题,他想了想,一本正经地道:“比如说,亲情呀,友情呀,当然还有爱情——你还年轻,还有追逐幸福的权利。”
“如果我说我的幸福一直就在某个人的手中,你说我该怎么办?”魏雪舞明澈的双目如秋水般深沉,直勾勾地盯着刘胤。
刘胤大窘,雪舞的眸光是那样的肆无忌惮,让他浑身不自在起来,她的这个问题让刘胤真的是无法做答。
这个时候魏雪舞却又轻笑一声,将铠甲放在几案上,娇笑道:“你紧张什么,我又没说是你?好了,我走了,铠甲我放这儿了,你自己穿吧。”说罢,扭身而去,步履轻盈。
刘胤轻轻地吁了一口气,苦笑着摇了摇头,真不知道将这么个女人放在自己的身边到底是对还是错,魏雪舞时而冷艳,时而娇媚,冷艳时清高孤傲,一付生人莫近的模样,娇媚时却如沐春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都说红颜祸水,还真是不假。
不过刘胤每次同她在一起的时候,却总有一种心跳加速的感觉,连自己也说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她真是一个特别的女人——刘胤将思绪收了回来了,换好了麒麟锁子铠,刘胤来到大营之中,击鼓点将。
鼓声隆隆地响了起来,安西军各营的将士立刻是集结起来,镇军将军傅佥、虎步中郎将高远、虎骑中郎将邓朴均是在第一时间赶了过来。
“是要准备开拨了吗?”傅佥他们显然已经是知道了永安失守的消息,见到刘胤,傅佥第一句就直问军情。
刘胤点点头,沉声道:“吴将陆抗已经攻陷永安,朝廷已着令卫将军中都护诸葛瞻领军出征,我军亦在出征之列,明日五更便将开拨。”
虎骑中郎将邓朴显得忧心冲冲,驸马都尉邓良是其兄长,此番出使吴国,现在吴人背叛,邓良是陷在吴营中生死未卜,或有谣言传出邓良已经变节投降了,还有传言说邓良宁死不屈,已经被吴人杀害了,不管怎样,邓朴得不到确切的消息,急得是团团转,不知如何是好。
“邓中郎不可听信谣言,令兄颇有气节,绝不是那种贪生怕死之辈,定然不会投降吴人,至于吴国虽然背信弃义,但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一底线他们也未必不守,所以他们只好囚禁令兄,断不会轻易杀害。”刘胤看出邓朴很着急,特意地安慰了几句。
“多谢将军。”邓朴倒是宽慰了不少,刘胤句句所言在理,也让他放下心来,虽然兄长还在吴人的手中,但只要活着,就还有营救的希望。
这会儿工夫,张乐已经护送邓艾来到军营,邓忠也随同前来,不过他早已化装成家将模样,混迹于刘家私兵之中,更是无人注意。
除了傅佥张乐赵卓几个知道邓艾的真实身份,刘胤就连高远和邓朴都没有告诉,只是告诉他们此人为艾先生,学究高深,是自己请来的幕僚,在营中见充主记一职。艾先生为人低调,淡泊名利,虽有大才但不愿入仕,只肯给自己出谋划策。
刘胤对艾先生很尊敬,自然他手下的这些将领也就以礼相待。
此前邓艾也几次来过军营,刘胤为他安排有独立的营帐,并专门拨出一队私兵来负责保护,此次大军准备出征,邓艾自然也要随军而行,刘胤已为他做了妥善的安排。
刘胤首先召集众将议事,宣布了准备出征的命令,传令各营立刻进行出征前的各项准备事宜,所属各营必须在明日四更之前完成集结,五更之时,便要踏上征程。傅佥、高远、邓朴是恭声领命,立刻是返回各营,下去安排不提。
众人退下之后,刘胤径直来到了后帐,邓艾正安详地端坐于几案之后,悠哉悠哉地品着茶,刘胤微微一笑道:“不知艾先生有何高见?”
第194章艾先生的高见
坦白来讲,在阴平道阻击邓艾是刘胤来三国之后打的第一仗,但那次刘胤率领的是私兵部曲,而且兵不满千,相比于正规的军队,这一千部曲多少有着乌合之众的味道。
但此次不同,官拜安西将军的刘胤如今已是三营在握,统率着一万五千人马,完全正规化的军队,这就与统率私家部曲不同,打仗不是纸上谈兵,也不是沙盘推演,对于初掌兵权的刘胤而言,真正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
有邓艾这么资深的幕僚放在不用,那岂不是天大的浪费。
邓艾从容地道:“不知主公想与吴军在何处交战?”
此次的出征地点刘胤已经和诸葛瞻阎宇有过初步的共识,如果吴军攻取永安之后按兵不动,那大军便会直指永安,与吴军会战于永安,如果吴军已经进袭益州内地,那么他们便要抢在吴军之前,赶到江州,利用江州坚固的城防和险要的地势,阻挡吴军的西进。
为了达成这一战略目标,诸葛瞻已经下令诸军明日便出发,争取抢在吴军之前到达江州。
现在的江州,早已不复当年拥兵数万的情形了,蜀汉立国之初,刘备便任命费观为巴郡太守江州都督,可以说在蜀地四大都督之中,江州都督是设立最早的,为稳定巴地局势立过殊功,在诸葛亮北伐期间,江州也成为其后备兵源的最大来源,诸葛亮在汉中兵力匮乏之时,总是抽调江州驻军北上,补充战力。但随着蜀汉国力的衰落,常备兵的数目一再缩减,江州最后一任都督邓芝在任上去世之后,江州都督就无人再担任,最终撤裁了,江州都督治下的兵马也被抽调到其他要隘,做为重镇的江州也就名存实亡了。
但永安陷落之后,江州的战略位置便突显了出来,江州扼守川东的水陆要冲,是川东三郡的的中枢,如果江州失守,就等于川东三郡皆落入敌手。更重要的是,西出江州之后,就是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了,几乎是无险可守。
所以诸葛瞻也将目光盯在了江州的上面,想要挡住陆抗的东吴兵,就必须抢先到达江州城。
面对邓艾的疑问,刘胤是据实以告,邓艾轻笑了一声,屈指一算,道:“罗宪的儿子离开永安西来成都,路上也至少得五六日,而诸葛瞻大军至少也得十天之后才可能抵达江州,如此一来,前后就需半个月左右的时间,难到主公会认为陆抗拿下永安之后,会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刘胤皱了皱眉,去守江州自然是诸葛瞻一厢情愿的相法,事实上陆抗在拿下永安之后,根本就不会停歇,必然会趁势西进,来抢夺江州。
“我也担心这一点,如果陆抗趁势西进,恐怕等我们赶到江州之时,江州或许也已经陷落了。”刘胤有些忧心地道,如果不能抢在陆抗之前到达江州,那等诸葛瞻率军到达江州之后,将变守为攻,想要拿下吴人已经据守的江州,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邓艾拈须微微一笑道:“假如我是陆抗,攻取永安之后必定会星夜兼程倍道而行,一口气抢下江州。据我所知,江州现在守军尚不满千,想要挡住江东的虎狼之师根本就不可能,更何况,吴军攻取永安之后,封锁消息,如法炮制地偷袭江州,江州必可轻取之。诸葛瞻大军劳师远征,陆抗闻讯之后,定然会以逸待劳,坐守江州,恐怕蜀军无半点胜机。”
刘胤迟疑了一下,道:“那依艾先生之见,当如何应战?”
邓艾道:“陆抗的胃口,定然不止是永安江州,他更大的野心是谋取成都,所以主公倒不必前往江州,在成都之外,择其险要而驻守,与半路之上截杀陆抗,便可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以逸待劳。”
“那先生认为何处是最佳阻击地点?”
邓艾用肯定的语气道:“从江州到成都,必走郪道,主公同诸葛瞻的大军只要能守住郪县,陆抗定然无法逾越,吴军千里悬粮,利在速战,蜀军只要固守城池,吴人久战无功,必然会引兵退去,彼时再遣追兵,何愁吴人不破?”
郪县离成都不远,在成都以东大约两百余里处,乃东广汉郡的郡治所在,也是通往成都的必经路之一。邓艾提出了防守郪道的策略,也让刘胤眼前为之一亮。邓艾虽然是魏人,但对蜀中的山河地理却无有不知无有不晓,也难怪邓艾敢走阴平小道来偷袭蜀国,邓艾对益州的了解甚至完爆蜀国的君臣。
刘胤采纳了邓艾的提议,集结完毕之后,便向成都东郊的校军场赶去,按照原计划,诸葛瞻将统率羽林虎贲二军出现在东郊的校场之上,如今大敌当前,诸葛瞻只会提前而绝不会拖拖沓沓。
正如刘胤预料的,诸葛瞻正是早一个时辰就赶到了校军场。这是诸葛瞻入仕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领兵出征,以前他虽然担任过骑都尉、羽林中郎将等军职,但最多也不过是在皇帝出巡时充充仪仗,从来也没有真刀真枪的在战场上厮杀过。
诸葛瞻青步平云,一路在朝堂上屡获升迁,自然在背后难免让人有些诟病,英明神武的诸葛亮却没有把他的本事遗传给儿子,让无数人暗暗为之叹息。
所以这一战是诸葛瞻证明自己的机会,‘他渴望着在战场上建功立业,从而走出父亲的阴影。对于父亲这个概念,诸葛瞻的印象并不深刻,毕竟在父亲去世之时,他才只有八岁,何况诸葛亮一直在汉中操持着军务,成都的家几年都未曾回去过,幼年的诸葛瞻,也从来没有尝过多少父爱的滋味。
但他确实是活在诸葛亮的阴影之下,每当朝廷颁布一项好的政令,尽管不是诸葛瞻建议倡导。百姓们都会互相转告说:“这是诸葛武乡侯所提倡的。”这确实给诸葛瞻带来了不少的压力。
出任首辅大臣以后,诸葛瞻的压力更是有增无减,他渴望着沙场建功,把依靠父荫这顶帽子给彻底摘掉。
第195章无名之辈
诸葛瞻少年时的教育责任自然是由诸葛亮的遗孀黄月英来完成的,黄月英是荆州名士黄承彦之女,虽容貌丑陋但却有奇才,上通天文,下晓地理,韬略遁甲之书,无有不精,据传威名天下的诸葛连弩,就是出自黄夫人之手。诸葛亮的所学,许多也出自黄夫人。
诸葛瞻自幼聪慧,才思敏捷,所学之书,无有不晓。诸葛瞻的才华是勿庸置疑的,否则就算是后主有心提携自己的女婿,那也难成大事,诸葛瞻本身有才华,加上刘禅提携,原本尊敬诸葛亮的大臣拥戴,自然顺理成章地就上位了。
成为首辅大臣之后,在内政到也略有些建树,但后主宠信黄皓,黄皓在宫内一手遮天,朝中内外,党羽众多,诸葛瞻虽然痛恨黄皓却也无可奈何。所以诸葛瞻一直渴求着能在军事上有所突破,但却一直也未曾染指,虽然身为卫将军,可是统率的御林军那里会有仗打,至于北边的军事,则一直把持在大将军姜维的手中。
诸葛瞻虽有继承父亲遗志的愿望,但却和姜维的政见不一,所以很自然地就走到了姜维的对立面,与董厥谯周等人同气连声,并数度弹劾姜维,欲使姜维让出兵权而转任有名无实的益州刺史,不过种种原因未能实现,这也让诸葛瞻一直是耿耿于怀。
现在诸葛瞻终于有机会一展抱负,如何不令他暗暗兴奋,在朝堂之上领旨之后,诸葛瞻立刻是回府换好了全副披挂,不待五更,四更时分就已来到了校军场,准备点将出征事宜。
对于穿惯了朝服锦衣的诸葛瞻来说,冰泠而厚重的铠甲上身,多少还有些许的不适应,但诸葛瞻的心却是激昂的,想想父亲的羽扇伦巾纵横疆场谈笑之间强虏灰飞烟灭的豪情胜迹,诸葛瞻就十分地向往,机会就在自己的手中,他要向全天下的人宣布,他不仅仅只是诸葛亮的儿子。
“父亲,执金吾安西将军刘胤求见。”长子诸葛尚进来禀报道。
诸葛尚乃公主所生,年方十九,还未及冠,不过诸葛尚自幼尚武,弓马纯属,此次听闻诸葛瞻领军出征,便执意要求随军前往,诸葛瞻也是有心栽培儿子,所以任用诸葛尚为先锋。
听到诸葛尚的禀报,诸葛瞻便是微微地一怔,刘胤属于姜维派系,以前一直同诸葛瞻针尖对麦芒,此次刘胤能在朝堂上公然表态支持自己,多少是出乎诸葛瞻的预料。
“有请!”诸葛瞻当即道,虽然此前在朝堂之上议及出兵之事,但毕竟在私底下双方没有交流过,刘胤此时前来,似乎正中诸葛瞻下怀,他也极欲摸清刘胤的态度,是真心相助自己还是另有所图。
很快地刘胤便进来了,双方见礼,寒喧了几句,时间紧迫,刘胤也没有多说什么废话,直接就切入了正题。“昨日在朝堂之上所议出兵江州之事,卑职回去细细思量一番,确有些不妥之处,特赶来与诸葛都护再议此事。”
诸葛瞻眉毛微扬,道:“江州乃川东水陆重镇,有何不妥?”
刘胤道:“江州与成都相隔甚远而与永安相隔较近,吴人偷袭永安得手之后,必定不罢手,而江州便是他们的首选目标。江州现在驻防兵力薄弱,在其全然无备的情况,想要挡住东吴的偷袭之兵,恐怕很难,我军劳师远征,若赶到江州之后,吴人已是先期占领江州,必然陷入被动,卑职认为,暂缓出兵江州,待探明江州方面的状况之后,再行进军未迟。”
PS:今天太困了,先发一章吧,第二章估计要晚点,大概在下午吧。
“兵贵神速,岂容耽搁?何况吴人刚刚拿下永安,如何有余力再犯江州?江州乃川东最后的屏障,决不容有失。”诸葛瞻淡定从容地道。
刘胤一头黑线,他真为诸葛瞻的智商捉急,什么叫吴人刚刚拿下永安就不能再犯江州了,连你都知道江州是川东重镇,不容有失,你能算到这一点,难道陆抗就算不到吗?此时吴人,定然是倍道兼程地赶往江州,或许现在就已经将江州拿下来,想去江州构筑第一道的防御阵线,只不过是诸葛瞻一厢情愿的想法。
诚然到江州布防是一个最佳的选择,但现在主动权便不全在蜀汉的手中,如果东吴抢先拿下江州,必然对此次战役的前景蒙上一层不乐观的阴影。
诸葛瞻没有打过真正意义上的仗,显然对战场上险恶形势预估不足,要知道战场上的形势可是瞬息万变的,而且绝不会以他的意志为转移,能到江州布防,自然是最乐观的打算,但必须要看陆抗给不给这个机会。
“江州之重要性我们心知肚明,吴人恐怕更是清楚的很,陆抗精于计画,恐怕不待永安完全平定下来,就会出兵来抢夺江州,诸葛都护不得不防!”
诸葛瞻晒然一笑道:“陆抗?无名之辈也,不过是籍着父荫才做到了西陵都督,吴主孙休自以为聪颖过人,此次偷袭,并没有遣老将丁奉反而派出了陆抗,真是天助我也。”
陆抗,无名之辈?刘胤接着又是一头黑线,不过想一想,这个时候陆抗并不出名,也没有经历过大战的洗礼,所以他的名望自然还停留在陆逊之子上面,籍着父荫才得以坐镇西陵。
不过似乎你诸葛瞻也是依靠诸葛亮的余荫而在蜀国位及人臣的吧,有什么资格来嘲笑陆抗?何况陆抗是注定要成长为一代名将的,而在绵竹殒落的诸葛瞻却成为后世的一个笑柄。与陆抗相比,诸葛瞻可差了不止一星半点,诸葛瞻提到陆抗之时,全然没有在意,真不知将来与陆抗交手之时,诸葛瞻还笑得笑不出来。
刘胤腹诽了片刻,道:“卑劣职已派出了斥侯,前往江州方向刺探吴人的动向,还请诸葛都护谨慎行军,以防备吴人的小动作。”
第196章争论
大军行动之前必须有斥侯探路侦察,这点军事常识诸葛瞻自然很清楚,不过寻常斥侯的战术侦察范围都在几十里之内,最大的侦察半径也不超过百里,刘胤派出斥侯前往江州刺探,显然已经远远地超过了普通的战术侦察范围。
江州远在数百里之外,就算再行动迅捷的斥侯一来一回也得需要些时日,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这么远距离的侦察时效性就无法得到保证。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现在军情紧急,根本就不容许耽搁,在成都坐等江州的侦察结果,那岂不是黄花菜都凉了?
诸葛瞻不禁是嗤之以鼻,高昂着头,用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俯视着刘胤,道:“刘安西,行军之道贵在神速,最忌迟疑不决,举棋不定,斥侯往来于成都江州,至少也得数日,数日之间,战局或早已是天翻地覆,兵贵神速,迟则生变,凡事谋定而后动,只怕是要贻误战机的。”
“兵贵神速固然不假,但兵法同样有云,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现在敌情未明,盲目进军的话,只能是适得其反。”刘胤毫不示弱地道。
“你……”诸葛瞻隐然已经有些怒意了,在他看来,现在当务之急就是赶到江州,将吴人挡在江州以东,务必不使他们进入到成都平原,然后再伺机收复永安,将吴人逐出益州。而欲实现这个战略构想,就必须要抢先拿下江州,现在军情万分紧急,多耽搁一刻都有可能贻误军机,如果按刘胤的方案,等到江州那边的军情传回来再做定夺,显然是要误事的。
刘胤显然也知道兵贵神速的道理,可是他更清楚盲目冒进的危害,现在连吴人兵力有多少,到底已经攻到了那儿都不清楚,这种两眼一摸黑的仗,怎么打?
诚然古代的行军打仗,在通信传讯方向确实是一个短板,一个情报的往来,少则数日,多则数十日,许多时候,最佳的作战时机就已经是错过了。所以在古代,领军之将的作用是异乎寻常地重要,一个优秀将领的对战局的预判能力,将会决定一个战役的最终走向,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就是这个道理。优秀的指挥者往往能根据已经掌握的情报甚至是一些蛛丝马迹,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制定出合理的作战计划。
显然诸葛瞻并不具备这个能力,一昧地贪功冒进,不能审时度势,只是单方面一厢情愿的臆想,很可能会将硕果仅存的蜀军带入到一个危险的境地,所以刘胤一定然据理力争,这不是牵挂到个人的恩怨,而且关乎整个蜀汉安危的大局。
说实话,刘胤也不具备完善的预判能力,在这个方面,邓艾可谓是行家里手,他的分析,极具参考价值,在他看来,蜀军若是前往江州的话,风险极大,不如以逸待劳半路上截击吴人更有把握。
择其善而从之,刘胤也认同邓艾的预判,所以他才赶紧来找诸葛瞻商议,改变原有的行军计划,但他没有想到诸葛瞻竟然是如此地固执,双方的谈话很快就变得火药味十足。
“父亲,以孩儿之见,父亲与刘安西所议并无冲突之处,反正大军要是前往江州方向的,不如先行启程,等江州方面拿到确切情报之后,再调整行军方案未迟。”在一旁的诸葛尚看到两人的谈话很僵,便出来打圆场道。
刘胤不禁打量了诸葛尚一眼,好生的年轻,丰神俊朗,朝气蓬勃,样貌与诸葛瞻有几分的酷似,听他口称父亲,刘胤便知他定是诸葛瞻的长子诸葛尚了。诸葛瞻有二子,次子诸葛京尚在年幼,随他出征的便是长子诸葛尚了,年纪青青有胆有识,忠勇可嘉。
诸葛瞻看了儿子一眼,想了想,诸葛尚说的很有道理,他和刘胤相争的,也不过是要不要速进的问题,诸葛瞻主张立刻进军,抢夺有利时机,刘胤主张谨慎重进军,了解敌情之后再做安排,其实正如诸葛尚所说的,两人并无多大的冲突,完全可以先进军再观望,如果江州真的有吴人设伏,诸葛瞻也不可能傻到往火坑里跳吧。
“刘安西,那便按原订计划今日出发,等江州有确切消息传回,再做定夺如何?”诸葛瞻道。
刘胤原本也不是要大军完全停留在成都等消息,而是要抢先一步抵达广汉的郪县,在那儿构筑拱卫成都的防线,他反对的只是诸葛瞻轻兵冒进的策略,现在诸葛瞻肯退让一步,刘胤自然也无须再争了,拱手道:“那便依诸葛都护之言,今日五更正时出发。在下先行告退了。”
说着,刘胤拱手而退,他还没走到门口,诸葛瞻便开口道:“刘安西,稍等。”
刘胤有些诧异地回头道:“诸葛都护还有何吩咐?”
诸葛瞻神情严峻地道:“国中局势如何,想必刘将军也是心知神会的,你我之间虽然先前略有些不愉快之事,但我希望此次刘将军可以放下个人恩怨,同心共德,合力戮贼,不负朝廷之望。”
刘胤爽朗的一笑道:“都护大人言重了,你我之间充其量也不是有些分歧而已,这恩怨二字从何谈起,此次出征,卑职定然唯大人马首是瞻,同心破敌,一切只以社稷为重。”
“多谢了。”诸葛瞻拱手称谢,脸上也微露笑意。
刘胤告辞而去,诸葛瞻目视着刘胤的背影,默然无语。
诸葛尚道:“父亲可是担忧刘安西另有图谋?”
诸葛瞻低沉地道:“为父此次领命出征,刘胤也是主动请缨,先前为父也确实认为其另有所图,不过今日始知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