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最后的三国-第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刘禅很快就又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刘胤肯定不是一个人过雪山,他是要带着一部分的军队的,而现在南中的蜀军本来就没多少,刘胤一走,必定会更为的空虚,这让刘禅更为担忧,没有军队就没有安全感,刘禅迁都南中之后,比在成都更担心自己的安全。

“那文宣你准备带多少人马前往?”

“三万人足矣。”

刘禅的脸上抽搐了一下,好家伙,刘胤一张口就是三万人,现在蜀国在南中的总兵力也不过是六七万人,刘胤一下子就要带走近半数的军队,这让安全感严重缺失的刘禅小心脏都有点儿受不了。

刘禅苦着脸道:“文宣,你一下子带走这么多的人马,倘若魏吴大军来犯,将如何才好?”

刘胤道:“陛下勿忧,南中地形险要,易守难攻,魏吴两国定然不敢轻易地带兵南下。更何况臣走之后,尚有霍将军领兵驻守,就算是魏吴敢来进攻,亦绝难有所建树。臣领兵北行,迟则三月快则两月,必可入据关陇,彼时曹魏守尾南顾,关陇之事已足够让司马昭焦头烂额了,他焉能有余力再攻南中?”

刘禅沉吟未决,最后道:“文宣,此事事关重大,不如朝议之后再做定夺吧?”刘禅拿不定主意,只是准备临时召集诸臣议事。象这么大的事,按惯例至少也得在廷议之中由朝廷重臣来商议定夺。

“陛下,万万不可……”刘胤当即谏道。

刘禅愣了一下,道:“这是为何?”

刘胤道:“陛下,此次臣的计划,原本就是以偷袭为主,出其不意地拿下陇西,但如果消息泄露,敌人有备,恐怕万死而难存其一了。”

魏国的间谍的活动相当地猖獗,数次将蜀国重要的情报窃取出去,尤其是是青鸟这样的头牌间谍,此刻在藏在暗处偷窥着蜀国的一举一动,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不可能瞒过他的们。所以刘胤必须地要谨小慎微,不给魏国间谍任何的机会,那就是将计划局限在极少数人知道的范围之内,这样才不可能被魏国间谍探知。

如果是大张旗鼓地搁到廷议之中讨论,不管通过与否,结果只能有一个,那就是被魏国提前掌握了蜀军的动向,一旦加强了陇西方面的戒备,那么刘胤的整个计划就会为之流产,很有可能让刘胤率兵走出草地之后,遭遇到敌人的伏击,全军覆灭。

所以刘胤是绝不能将这个计划公之与众的,越少人知道,这个计划便越安全,成功的可能性便越高。

第289章应允

刘禅犹豫未定,对于他而言,这的确是难以决择的,现在蜀汉王朝就剩下这点硕果仅存的兵力,如果真要失败的话,接下来的处境就会更为地艰难。而刘胤的计划也同样诱人,如果成功的话,那可是要实现在刘备时代和诸葛亮时代都无法实现有梦想。

刘禅并不一个能拿得起放得下的人,在风险和机遇面前,他是进退维谷,患得患失,迟疑不决。

刘胤拜泣道:“陛下,先帝创业艰难,季汉江山得来何其不易,现在社稷倾危,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臣披肝沥胆,效死以节,讨贼兴复,并非为一已之私,只为无愧于刘氏之姓,将来纵使九泉之下亦有颜面告慰先帝之灵。陛下,南中非栈留之所,只为权宜之地,不可久守,方今天下势变,正是攘凶除奸兴复汉室的最佳良机,此乃天赐机缘于陛下,望陛下恩准,臣别无他求,只愿一死以报陛下。”

刘禅最大的特点就是耳根子软,如果现在有黄皓、谯周这些佞臣在一旁煽风点火,这事八成要黄,不过刘胤先期的清君侧将这些佞臣全给除掉了,现在刘禅的身边,再无奸佞小人,这无疑对刘胤的计划实施是相当有利的。

面对刘胤情真意切字字泣血的恳求,刘禅也是不禁为之耸容,如今国难当头,象刘胤这般的忠直之士朝中也不多了,总的来说,刘禅还是比较信任刘胤的,除了他是自己的侄儿,有着血缘亲情之外,近一年来刘胤的表现亦是可圈可点,如果没有刘胤挺身而出,这江山社稷能不能保得住还得两说。

虽然刘胤的计划风险极高,甚至让人听来有些荒廖至极,但刘胤一直信誓旦旦地保证,刘禅也就动摇了,最终道:“好吧,就依你所奏,只是雍凉山高路远,此去凶险重重,文宣你一人前往,让朕颇为担忧。”

刘胤心中暗道,敢情这刘禅并不昏庸呐,他还知道将大军放任在外,容易让刘胤拥兵自重,将来打下雍凉,天高皇帝远,难保刘胤没有自立之心。刘胤当即道:“臣恳请陛下在皇子诸王之中选一人担任监军,与臣同往关陇。”

见刘胤说破他的心事,刘禅略显尴尬地一笑,道:“文宣勿要生疑,朕绝无不信任你的意思,只是一人计短二人计长,你们兄弟同往雍凉,彼此也有个照应。”

“臣也正有此意。”

“好,那就让新兴王刘恂与你同去如何?”

刘恂?刘胤心里咯登了一下,刘禅不选旁人,却偏偏选了刘恂,诸王之中也就数这货纨绔,和自己的关系也最僵,真的如果让他来担任监军的话,少不了给自己制造些麻烦。不过这似乎也是在情理之中,诸王子中,刘禅最钟爱和信任的就是刘恂,让刘恂来做监军,俨然有代天子巡狩的意思,最起码不让刘胤所率的军队脱离自己的掌控。

既然刘禅有如此要求,刘胤也断不能予以拒绝,现在好不容易才劝说刘禅同意了自己出兵方案,就算这个额外的附加要求,刘胤也是必须要接受的。

“能与新兴王共兴讨贼兴复大业,乃是臣的荣幸。”

刘禅面带满意的笑容道:“文宣,你也知道你这个弟弟顽劣成性,此番朕要你带他出去,就是要好好地磨砺一番,玉不琢不成器,此去关陇,还需你多多照应才是。”

对刘恂,刘禅是颇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意思——不过貌似刘禅自己就算不上一块好钢,不过做父母的总希望自己的儿女可以出类拨萃。在七个儿子当中,刘禅对六子刘恂特殊地溺爱,如果不是发生了魏国入侵之事,刘禅很可能会废长立幼,改立刘恂为太子。

废长立幼本身就是大忌,且又遭逢国难,虽然刘禅一直有这样的心思,黄皓也在后面怂恿着,但朝中的诸位大臣一致坚决反对,倒也让刘禅只得暂时放下这个想法。

但暂时放下并不等于刘禅从此就绝了这个念头,从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喜欢刘恂的,很想让刘恂来继承大统。而且刘禅也深知刘恂的品性并不适合当皇帝,尤其是象这样的乱世,没有点雄才伟略,还真是无法在乱世中立足。此次刘胤计划北伐,倒让刘禅有了点的别的想法,让刘恂去监军,一则可以掌控北伐的军队,二则也可以锻炼一下刘恂的能力,如果刘胤真的攻下了关陇,身为监军的刘恂也是可以分润到功劳的,到时候等到局势稳定,再提出废长立幼,籍着战功,想来那些大臣们的反对也就不会那么的激烈了。至于安全嘛,刘胤不都信誓旦旦地表示过至少也有九成的把握,就算拿不下关陇,自保也不是问题。

这是刘禅心中的小算盘,刘胤当然是不得而知,当即道:“请陛下放心,新兴王的安危就交待在臣的身上,臣一定不会让陛下失望的。”

出了行宫,刘胤是一身的轻松,最难最头疼的事终于给解决了,得到了刘禅的许可,刘胤就等于是拿到了绿色通行证,再没有什么大的阻碍了。

至于委派刘恂为监军,虽然有些出乎刘胤的预料,但总的来说,这也算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就算将来与刘恂关系不睦,但大敌当前,想必他也是可以分出个轻重缓急的。退一步讲,刘恂的秉性依旧,关系难以调和,大不了各行其事,毕竟这此带出去的军队,都是刘胤的老底子,嫡系部队,完全听命于自己,只要刘恂不掺合打仗的事,就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冲突。

接下来,整个计划就要进行实质性的阶段了,虽然还是要一瞒到底的,但有些人是瞒不住的,比如傅佥、高远、张乐他们,别人可以不知情,但这些统兵的将领却不能不知情。

刘胤回营之后,立刻召傅佥、高远、邓朴、张乐、赵卓五将过来,共商大计。

第290章人定胜天

没有出乎刘胤的意料,刚刚将计划和盘托出,就如一石击起千层浪,而且不是一般的浪花,简直就是滔天巨浪。

张乐第一个站出来嚷道:“大哥,你疯了吗?爬雪山去陇西,哪儿有路吗?自古从来也没有听过谁走过这条路,你们听说过没有?”

赵卓也担忧地道:“大哥,此路凶险无比,没有万全的把不可轻身涉险,小弟愿率一支人马前去探路,倘若无虞,大哥可再率大军行之。”

高远、邓朴沉默不言,傅佥看了一下众人,道:“文宣,我知你心忧国事,但凡事不可操之过急,虽然现在关陇一带空虚,是进军的良机,但走雪山一途是不是再慎重考虑一下?行军打仗不能光凭一腔热血,谋定而后动才是正途。”

刘胤呵呵一笑道:“看来大家还都是有些意见的,没关系,大家畅所欲言嘛,高远,邓朴,你二人也说说,有什么想法。”

高远和邓朴对视了一眼,道:“末将赞同傅将军所言。”

刘胤看了他们一眼,五人的意见基本上是统一的,都是反对刘胤的冒进计划,这都在刘胤的意料之中,毕竟想改变人们心中的固有程式,那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看来各位的意见倒也是难得的统一,都认为雪山不能走。为什么不能走?就是因为从来没有人走过?其实雪山冰峰并不可怕,只要装备充分,粮草充足,翻越雪山并不是太大的难题,我已派阿坚带人探路去了,苍茫雪山之中定然可以寻得出一条北进之路。国事倾危,如果我们再无所作为的话,只能是困守南中,坐以待毙。”刘胤目光沉着,语气坚决,“方今天下之势已变,魏吴两国的绝大多数兵力都投入到了前线之中,魏国在南线投入的兵力达到了四十多万,而其剩余的十七万军队布防在京城洛阳和北方九个州,平均每个州不足两万人,而且这些军队还担负着抵御外胡入侵的任务,可以说,魏国现在所能调动的机动兵力廖廖无几,雍凉两个州,仅有守备部队不足两万人,对于我们而言,这样的机会那是千载难逢。良机难觅,稍纵即逝,只有把握住这样的机会,绝地反击,才可以挽救汉室于危亡。真正的男儿,又何惜一死,纵然战死疆场,马革裹尸,亦是幸事。此事陛下已经恩准,我意已决,如果你们谁心生畏惧,可以留在南中,我亦不勉强。”

刘胤知道,此事如果摆在桌面上协商,就算是吵破天,也不一定能弄出个子丑寅卯来,所以刘胤这次是独断专行,事先没有跟任何人商量,此刻更如同是下了最后通牒一般,如果这些部下能跟他一条心,自然是最好,如若不行,就此分道扬镳,也不算伤了和气。

张乐当即跳起来道:“大哥你这是哪里的话,咱们既然是同生共死的兄弟,自当是不离不弃,就算是龙潭虎穴那又何妨,兄弟们自当陪你去闯,脑袋掉了大不了碗大的疤,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赵卓亦拱手道:“大哥去那,做兄弟的必然誓死相随!”

高远和邓朴虽然没有张乐赵卓那般与刘胤兄弟情深,但自从追随刘胤以来,屡建殊功,两个人对刘胤也是相当的钦佩,虽然刘胤的计划听起来有些疯狂,但从刘胤勿用置疑的口气和坚定的态度来看,刘胤对计划还是相当有信心的,这种信心也感染了他们,何况张乐赵卓已经表了态,高远和邓朴也是有血性的汉子,岂能在此时退缩了,当下也拱手道:“末将愿誓死追随将军!”

刘胤很满意地点了点头,现在危难时刻,就必须拿出点勇者的魄力来,身为军人,没有点知难而上视死如归的血性就不配称之为军人,他转目望向傅佥,现在没有表态的就剩傅佥了。不过张乐赵卓是他的兄弟,高远邓朴是他的部下,而傅佥却是他的长辈,刘胤的目光不自觉地柔和了一些。

傅佥深吸了一口气,沉声道:“阳安关之战,某早有抱着必死之决心,能苟活到现在,也只是想为大汉再尽些棉薄之力,文宣你既有志于此,某又岂有可落在后面,不论生与死,算上某一份便是。”

刘胤大喜道:“众人同心,齐力断金,雪山冰峰虽险,我也挡不住我们的前进之路。既然大家如此相信于我,我也就坦诚相告,诸位放心,,我们绝不是前去送死,此行便是要见证大汉王朝的再度崛起,创不世之功业,在座诸位,将来都是大汉的中兴之臣。”

进军关陇,那绝对是大手笔,如果真的成功的话,那便是经天纬地之功。大家之所以肯以死追随刘胤,就是刘胤曾经有辉煌的战绩,阴平道阻击邓艾,青阳浦血战陆抗,刘胤的表现相当地出彩,他的谋略,他的气度,都令人心折,众人知其心志甚坚,决定了的事也绝不会再更改,他们既然决定死命追随,自然也就对关陇之地神往起来。

刘胤将自己的计划详述给了诸将,众人别无异议,各自下去准备。

张乐走在最后面,瞧得众人出了大帐,他悄悄地低声问刘胤道:“大哥,你跟我交个实底,此次前往关陇,能有几成的胜算?”

刘胤瞧着张乐一脸猥琐的模样暗暗发笑,道:“方才你不还是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这么一回会工夫,就又缩回去了?”

张乐故意地挺挺胸,道:“谁说我怕死了?我不过是随便问问!”

刘胤道:“你这个问题可算是难住我了,行军打仗,天下有常胜将军吗?水无常形,兵无常势,战场之上,局势往往瞬息万变的,有时候胜负只在一念之间。此次关陇之行,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果说此战铁定能赢,那就是大话唬人了,但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就应当做百分之百的努力,人定胜天!”

第291章无当营

接下来的几天,刘胤一直忙着做出征前的准备。

当然,一切的准备都是在秘密的状态下进行的,刘胤除了和张绍有所接触之外,就连录尚书事的董厥、建宁太守霍弋、尚书令樊建等人都没有交流。当然不是刘胤信不过他们,只是出于保密的需要,越少人知道,此次计划的成功率就越大。

此次出征,刘胤在刘禅面前表示将要调动三万人马,此次刘胤升任镇北大将军,也就拥有了指挥三军的权力,为了出征需要,刘胤特地将麾下的军队重新进行了整编。虎步营和虎骑营归属中军,由刘胤亲自来指挥,高远仍为虎步营中郎将,邓朴仍为虎骑营中郎将。

阳安营和新成立的无当营组成了左军,由傅佥任左护军,负责指挥左军,张乐为阳安营中郎将,赵卓为无当营中郎将。

蜀汉的无当飞军乃是一支赫赫有名骁勇之师,是与曹操魏的虎豹骑齐名的部队。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在历次的北伐和内部平叛中,无当飞军一直是蜀军的中坚力量,木门道围杀张郃,就是无当飞军的功绩。

蜀汉的军人都是出身于军户的,世代为军人,无当飞军也不例外,而且无当飞军的兵员均是来自于西南诸夷和青羌的移民,民风剽悍,骁勇善战,他们皆身披铁甲,能翻山越岭,如履平地,善于使用弓弩和毒箭,锐不可挡。

不过无当飞军的结局也是相当的悲壮,在姜维的第七次北伐中原之时,为了掩护主力部队的撤离,无当飞军在指挥官荡寇将军张嶷的率领下,死战不退,杀敌倍之,最后张嶷和五千飞军壮烈殉国,无当飞军从此成为绝唱。

虽然说无当飞军做为一个整体已经不存在了,但从那些无当军军户出身的士兵依然活跃在蜀军的各支队伍之中,屡立战功。

这次到达南中之后,刘胤就向刘禅提出了重组无当飞军的建议。无当飞军最擅长的就是山地作战,刘胤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让他萌发了建无当飞军的打算。无当军的军户多年之前就是从南中迁移到蜀中的,此次回归之后,刘胤专门派人对无当军户进了核实,将分散到各军各营的无当军户子弟专门抽调出来,又将适龄的青年全部征召入伍,还在西南蛮夷之中重金雇用一些肯入伍的悍勇之士充实到新成立的无当飞军中。

通过努力,无当飞军的重建卓有成效,刘胤将之编为无当营,由赵卓来担任领军。

右军则以原先的阎宇军为班底,适当地补充了一些新兵,右护军的职位刘胤考虑许久,决定由虎贲中郎黄崇出任,黄崇虽非勇悍之将,但此人在激励士气,指挥作战方面颇有才华,极富韬略,青阳浦之战时和刘胤也算是配合默契,为右护军的不二之选。

不过黄崇此时还是在虎贲军任职,归卫将军董厥统领,不是刘胤的部下,刘胤自然无法直接调动。刘胤面奏后主刘禅,提出了调用黄崇,刘禅一口应允,加封黄崇为翊军将军,调任镇北大将军刘胤麾下为右护军。

至于右护军以下的两个营中郎将,刘胤也经过了深思熟虑,决定任用诸葛瞻之子诸葛尚和罗宪之子罗袭来担任。虽然二将都比较年青,但他们的父亲都是殁于此次战争,诸葛尚和罗袭都有强烈的复仇之心,几次拜于刘胤的门下,想入伍参战,为国效命,为父报仇。刘胤便任用二人为中郎将,分别统辖永安营和白帝营。

至于中军方面,陈寿任主薄,马融为帐下督,参军起用了何攀和杜轸。何攀和杜轸是蜀亡后仕晋的大臣,现在蜀国可以说是位卑职微,默默无闻。何攀此时仅为郡中一小吏,杜轸也不过是蜀郡的功曹,刘胤深知二人的才华,刻意地征辟他们为镇北大将军参军,充实为自己的幕僚。

按编制,刘胤麾下三军六营共计三万人马,不过这只是吃粮饷的人数,属于正式编制,但还有各将领的私兵部曲则是不统计在内的。因为私兵部曲不在朝廷的正式编制之内,粮饷也是士家将领们统给的,光安平王府和马家,就有不少于一千的私兵部曲,其他各家士家也不在少数,粗略地估计了一下,刘胤此刻麾下,三万五千人只多不少。

三万五千人要北伐,所需的粮草军械也是一个庞大的数目,刘胤一直就致力于这项准备,早就派遣主薄陈寿前往汉嘉去筹措粮草。

汉嘉郡是刘胤此次北伐要走的最重要的一地,从汉嘉郡一路向西,便可以看到巍峨的雪山连绵起伏,这注定汉嘉郡将成为刘胤北伐的起点,先期在汉嘉郡筹粮则可以避免刘胤从南中长途运粮的负担,作为北伐的前进基地,经营好汉嘉郡,是一个首要任务。

当然,汉嘉郡原本就是山高林密,道路险峻,人烟稀少,现在遭逢战乱,老百姓死的死,逃得逃,整个汉嘉郡也几乎难找到几个活着的人,也就可想而知了,依靠汉嘉郡提供数量足够的粮草辎重,似乎很困难。

所以,还得有一部分物资在南中完成收集任务,最关键的是如何搞御寒衣服。

无论是蜀地还是南中,气侯宜人,就算是最冷的寒冬腊月,也不过是多加一两件衣服而罢了,根本轮不上象北方那样需要很厚的御寒衣服。

但翻越雪山,却是迫切地需要大批量的御寒衣服,至少必须要人手一套才行。

所以刘胤必须得缝制出三万五千多套的加厚衣服,以抵御雪山的严寒。缝制衣服本不是什么难事,现在流民众多,招募些有裁缝手艺的流民并不困难。

真正的的难题却让刘胤是一愁莫展,缝制些夹衣问题不大,但却无法解决一个保暖问题,翻越雪山极度寒冷,必须得用棉花絮的衣服才行。

但三国时代那儿的来的棉花?

第292章出征前的准备

棉花这种作物其实汉代的时候就有了,但人们更多的是把他当做一种观赏性的植物,直到南北朝时期,史书还明确有记载:其地有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纩,名为白叠子。这个时代的人们还没有认识到棉花的经济价值,而人们所穿的衣服,均是丝麻所制,士绅富户穿的是绫罗绸缎,平民百姓穿得是粗布麻衣。

蜀地和南中的气候条件决定这里的人们不需要穿太厚的衣服越冬,蜀汉官方也没有贮存足够的冬衣,就算是在寒冷的北方,士兵们冬天穿着也只有用麻絮填充的衣服,由于麻絮的保暖性能太差,所以也只有加厚保暖层,所以士兵的冬衣显得非常的臃肿不堪。条件好一点的则穿兽皮来保暖,但无论是野兽的皮毛还是家畜的皮毛都是价格昂贵的东西,很难大规模地普及。

所以在滴水成冰的北方,到了三九天气一般都是不用兵的,这个时候打仗,因为冻死冻伤的非战斗减员往往要比打仗损失更大。

翻越雪山最大的困难就是低温寒冷,做好防寒保暖是首要的条件,现在冬衣缺乏,刘胤必须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否则三万多人马走到半路上就会被活活冻死。

兽皮虽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南中地区野兽可是有不少的,但短时间内制作满足三万人穿的皮衣这显然是不靠谱的,不过这些兽皮倒是可以大量采购,用于制作靴子、皮帽、手套等物品,做为大宗的冬衣,还得另想办法。

刘胤想到了前世所盖过蚕丝被,那玩意儿既轻且薄,防寒效果却是要比棉花还要好,蜀中的织锦业发达,而蜀锦的原料不就正是蚕丝吗?刘胤立刻派人到官仓里查看,果然在官仓之中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