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虽远必诛-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没来得及逃跑的匈奴人惊呆了,站在原地,一动也不敢动。

要知道汉朝政府对匈奴人是否真心实意投降是报有怀疑态度的,因为考虑到诈降的可能性,才派霍去病统率大军前往受降,如此一旦发现匈奴人是假降,汉军也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但现在霍去病竟然脱离大军,孤身独闯匈奴阵营。

霍去病目睹匈奴军中哗变的过程,敏锐的判断力与直觉使他确信,浑邪王的确是真心归附。此时如果置匈奴哗变于不顾,最后可能连浑邪王也会死在哗变者手中,这样一来,受降一事便泡汤了,但如果霍去病带领大军直扑过去,匈奴人在惊恐万分的情况下,恐怕会认为汉军想趁机全歼五万匈奴部众,要是发生冲突,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霍去病孤身前往,勇闯虎穴。

只要剩下的这四万人中,有几个心怀不轨,只消几支利箭,或者几柄利刀,就可以结果霍去病的性命了。但霍去病英雄般的壮举,置生死于不顾的气概,震憾了所有的匈奴人,此时的他,骑着高头大马,眼神中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的威严,身上焕发着逼人的英气,他穿行在匈奴骑兵间,如一阵风掠过。这些匈奴人在许多年以后,肯定还会记起这栩栩如生的一幕,终生难忘。

所有的人面对着这个令他们闻风丧胆的年轻人,喧哗与骚动都停下来了。同时,霍去病的壮举,也向所有的匈奴人传递了一个足以让他们安心的信息:大汉帝国,是真诚欢迎他们的投诚。

浑邪王面带愧色对霍去病说:“将军胆略真让本王折服,本王不才,致使军中哗变,幸将军火速前来,否则后果难料啊。休屠王中途变卦,已被本王斩杀,家属也已押在营中,请由将军处置。”

霍去病对浑邪王说:“现在军中哗变,请浑邪王授权本将军,处置哗变逃亡者。”

浑邪王说:“一切听由将军处置。”

霍去病手握缰绳,昂坐马上,立于秋风之中,向匈奴四万部众口传皇帝的受降诏令,表明汉政府的欢迎立场,给所有的匈奴人吃下一粒定心丸,紧张的情绪终于平静下来。

然后霍去病策马返回汉军营中,这时汉军所有官兵悬到喉咙上的心才落了下来,看到将军返回,全军上下响着一片震天的欢呼声,因为他们有幸成为霍票骑传奇故事的见证人。

霍去病马不停蹄,亲点了一万名强弩骑兵,前往追击匈奴的哗变逃亡者,一路穷追猛打,这些哗变逃亡者既无组织,又惊慌失措,几乎成了汉军的活靶子。一万强弩骑兵射杀八千多匈奴兵,自己无一伤亡。

霍去病凭借机智与勇敢,以雷厉风行的强腕,终于完成受降的使命,居功至伟。

从第一次河西战役到这次成功受降,河西走廊的匈奴力量彻底被扫清。谁可想到,这一个个的丰功伟绩,是由一个十九岁的少年所创造。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十九岁还面带稚容,可是霍去病已经成为帝国的神话,成为中国历史的不朽传奇。

霍去病再度得到皇帝的赏赐,封加食邑一千七百户。

汉帝国以极高的规格迎接归降的浑邪王,动用二万辆马车前往迎接。浑邪王被封为漯阴侯,食邑一万户,其他四位小王也封侯。

匈奴归降的四万人,被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的要塞之外的土地上,仍然保持了匈奴人游牧的生活习性,沿习匈奴旧俗、官号,这五地又称为“五属国”,设属国都尉,负责管理。

从此,河西走廊直到盐湖(罗布泊)一带,成为了一片真空地带,汉帝国终于打通了通往西域的咽喉之地。六年后,汉帝国在浑邪王的故地设立酒泉、武威二郡,并将一部分汉人迁徙到此地,又过了四年,再设张掖、敦煌二郡。

河西之战在成就霍去病一代名将的同时,使得中国的领土向西扩展了九百公里,十五万平方公里的河西走廊纳入中国的范围,匈奴的力量遭到史无前例的重创,并使中国势力介入西域成为可能。

【七、漠北之战:决定性的胜利】

河南战役与河西战役之后,汉军正面的敌人只剩下匈奴的左贤王的军队。左贤王的实力基本上没有遭遇过重大的损失,而远在漠北的伊稚斜单于主力,也没有遭受重创。

河西之战结束后第二年(公元前一二零年)的秋季,匈奴左贤王部数万名骑兵再度侵入右北平,同时,伊稚斜单于也派也数万名骑兵越过蒙古大漠,进攻定襄。两路大军将右北平与定襄劫掠一番,杀死军民一千多人。

匈奴的这次报复行动,使武帝刘彻意识到,匈奴还远未被击垮。因为按照匈奴的官秩,单于之下,最有权势的依次是左贤王、右贤王、左谷蠡王、右谷蠡王,这些匈奴王各有数万精兵,除了右贤王在漠南之战中损失惨重之外,其他诸王实力仍然非常的强大,特别是单于本人与左贤王。所以要彻底击垮匈奴,就必须要击垮单于与左贤王的主力。

这是两块最难啃的骨头,必将是一场空前的大决战。

为了这次会战,刘彻与卫青、霍去病等将领日夜研究作战方案,同时战争各项准备工作也有条不紊地展开,战争所必需的马匹、武器、粮秣、车辆等物资都在积极筹备之中。

为配合这次空前的会战,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刘彻在国内搞起了树立典型模范的活动,号召全国人民“向卜式同志学习”,当然这是现在的叫法,当时的叫法是“布告天下,以风百姓。”

卜式是个什么人呢?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下面来说说卜式的故事。

卜式是是河南郡人,以前家境并不富裕,但他非常勤劳,到山区牧羊,几年下来,羊的数量从一百头增加到了一千头,后来又购置田地,家产更加富实。正好遇上武帝开始反击匈奴,卜式出于爱国情热的召唤,将家产的一半捐献出来,帮助边境汉军解决军饷。

卜式的义举受到了汉武帝的注意,他就派人去问卜式:“你是不是想当官啊?”卜式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牧羊人,又不熟悉官场之道,并不想当官。”皇帝的使者又问说:“那你是不是家里有什么冤情想要告诉皇上呢?”卜式回答说:“我哪有什么冤情啊,我跟邻里关系好得很,人家没钱时,我就借给他,对为非作歹的人,我就教导他,大家都很尊重我,怎么会有冤情啊?”

使者很奇怪地问说:“那你无缘无故捐这么多钱,你有啥用意啊?”卜式回答说:“现在中国正与匈奴开战,我认为有贤良的人应该战死于边疆,有钱的人应该要捐出他们的财产,这样匈奴才可以消灭。”

河西战役之后,浑邪王率四万人投降中国,当时安置匈奴人的巨额费用,以及汉人从中原迁移到边地的供给费用,全部由地方政府承担,地方财政出现危机,府库为之一空。这时,卜式又带头捐赠了二十万钱。

武帝刘彻看民间富人捐款簿册时,发现了卜式的名字,想起了以前这个人就为前线作战捐了一半家产的那个牧羊人,这次捐款数额又是高居榜首,心里赞叹道:“卜式这个人真是贤能啊。”于是下诏,召卜式到首都长安,拜为中郎,并“布告天下,以风百姓”,号召全国人民向卜式学习。

可是卜式不想去当官,刘彻就让人传话给他:“我在上林苑中有一些羊,想请先生来这里牧养。”卜式没办法,只好前往皇宫的上林苑,但仍然穿着布衣草鞋,保持平民本色。

关于爱国者卜式的故事,后面还将提到。这里还是继续说漠北战役的情况。

刘彻与诸位将领商量作战计划,刘彻说:“自从赵信叛逃后,成为伊稚斜单于的左膀右臂,单于听了他的计划,将大军撤到大漠以北,以为我们不敢越过大漠发动攻击,现在我们已经集结最强大的兵力,强行越过大漠,势必能能够大获全胜。”

具体的计划是:卫青与霍去病各率领五万骑兵,配备最优良的战马(粟马,普通马喂草,粟马是吃粟米的,特别强壮),从定襄出发,后续的步兵以及后勤运输队伍不少于二十万人,总兵力在三十万人以上。最勇猛善战的骑兵均配置给霍去病兵团,霍去病兵团的作战任务是截击伊稚斜单于的主力,务求全歼。

从作战安排上看,霍去病此时的地位已经与大将军卫青平起平坐,而且担任主力突击力量,可以看出汉武帝此时的天平是倾向霍去病。

就在大军即将启程之时,汉军在边境上俘虏了一名匈奴探子,从匈奴探子的口中得知,伊稚斜单于在大漠的东部,于是刘彻重新调整了战略部署,将霍去病兵团东移至代郡。

公元前一一九年春季,汉军在定襄与代郡两地誓师北征。

一场在中国历史上荡气回肠的伟大战役由此拉开了序幕!

此次出征的汉军阵容十分强大,除了帝国政府准备的十万匹优良的粟马之外,将士们把自己私人的战马也带上了,总共有四万匹,汉军的战马总计达到十四万匹之多。

卫青帐下辖五位将军:前将军李广、左将军公孙贺、右将军赵食其、后将军曹襄为后将军,还有一个被削去爵位、重新起用的中将军公孙敖。

霍去病帐下则没有一个将军,但都是霍去病精心挑选的少壮派军人,重要的有李广的儿子李敢,李敢在李广兵团受十倍于己的匈奴左贤王军围困时,勇闯匈奴营,他的勇气让霍去病赞赏;还有右北平太守路博德(后来在南方战场成为一代名将)、铁杆老部下“从票侯”赵破奴、北地都尉卫山,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匈奴的降将:因淳王复陆支、楼剸王伊即靬以及昌武侯安稽。为了适应在环境恶劣的大漠中作战,霍去病大胆吸纳了匈奴的降将与降兵,这些匈奴人的勇猛加上配备的汉军先进的武器,成为霍去病兵团的主力之一。

春风正化解北地的积雪,雪上空留马行处。

伊稚斜单于接到情报,汉军兵分两路,大举进攻。此时伊稚斜单于正在漠东,赵信对单于说:“汉军的战略部署,是准备强行穿越大漠,到时一定会人马俱疲,我们就可以坐等他们上门,轻易就可以收拾他们了。”又提议将单于部的所有人马,撤往大漠以北的地区,把精锐的匈奴骑兵,埋伏在漠北,准备等待汉军穿越沙漠后,气力全无时发起突击。

伊稚斜单于听从了赵信的意见,将大军向北转移。此时的伊稚斜单于可能没有想到,他这么一转移,使他避开了汉军中最精锐的霍去病兵团。

卫青兵团从定襄出发,一路罕遇匈奴人,向北挺进。但是出发不久,大将军卫青与前将军李广发生了激烈矛盾。

李广是武帝任命的前将军,担任卫青兵团的先锋;但卫青却命令李广部与右将军赵食其部合并,从东路进军,担当卫青主力兵团右翼掩护。卫青这一调整,使得李广部队从主攻变为协攻,对此,李广勃然大怒。

李广怒气冲冲地跑到卫青的帐营内,对卫青说:“我是皇帝任命的前将军,是突击的先锋,现在大将军无缘无故把我改调到东路作为右翼协攻部队。我从年轻始就与匈奴作战,一直到今天,才有与匈奴单于面对面交锋的机会,我愿意充当前锋,与匈奴单于一决生死!”

但是卫青拒绝了李广的请求,他的理由是:在出发前,皇帝有一道密令,认为李广年龄大了,运气又总是不好,不适合作为先锋。

但是卫青这个理由根本经不起推敲,如果武帝刘彻真的认为李广不适合作为前锋,就下一道诏令,将李广改为右将军即可,何必偷偷摸摸的给卫青一道密令,让卫青中途换将呢?这不符合武帝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卫青决定撤换李广的先锋位置,而改为右翼边锋呢?

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公孙敖。公孙敖是卫青年轻时代的好友,重最要的是,公孙敖是卫青的救命恩人,没有公孙敖,卫青早就成为宫廷斗争的牺牲品了。公孙敖在第二次河西战役中,由于迷失了道路,被削去侯爵,贬为平民。这次出征漠北,恐怕是与卫青的举荐有关,卫青当然希望公孙敖能够在此役中担任主攻力量,立下战功,重新获得爵位。

但是卫青这个人,我们反复说到,人格是很了不起的,他为好友及恩人公孙敖打小算盘,这也是人之常情,但这绝对不是卫青撤换李广的主要原因。

第二个原因才是最重要的,就是李广的骜傲不驯。作为一代名将,李广有许多弱点,程不识很早就意识到并说过:“李广将军的部队,军令简单明了,如果敌人发动突袭,就容易陷入困境中”,这个毛病,李广一辈子也没改掉。李广的勇猛,天下无双,但是他的指挥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缜密与深谋远虑,所以自武帝北征以来,李广军屡次陷于绝境之中。公元前一二一年,李广与张骞出击左贤王部就是一例,李广仅率四千骑兵,居然脱离张骞大部队数百里,结果陷入重围之中。他的孤军深入与霍去病的孤军深入又不一样,霍去病虽然也屡屡孤军深入,但在判断敌情、掌握战机方面,要远远胜于李广。

卫青不能不担忧。让李广充当先锋,拿不准他又要率几千骑兵扬长而去。此次出征,几乎动用全国的兵力财力,作战规模之大,作战纵深之宽广,作战难度之艰巨,都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任何一个细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李广的骜傲不驯,使得卫青很难约束他,所以必须把李广调离,让他居于次要的攻击方向。

调离李广之后,卫青的属下,青一色均是卫青的亲信,中将军公孙敖是卫青的好友与恩人,左将军公孙贺是卫青的姐夫,后将军曹襄是卫青的继子,是平阳公主与前夫曹寿所生的儿子。虽然这几个人武功平平,但卫青要的就是能听从调遣的将军,行军作战,战役决策,均由卫青亲自指挥。

卫青选择了蒙古大漠西部的路线,这条线路的选择十分好,因为在大漠中部,有一条蒲奴水,正是春天的季节,冰雪融化,给这条内流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在大漠地区行军,最恐怖的事,莫过于寻找不到丰富的水源。

即便有了水源,行军过程依然十分的艰苦,茫茫大漠,一望无际,渺无人烟,只有马蹄声单调地回响在辽阔的大地之上。从定襄出发到跨过长城,已经有数百里的距离,而从长城向北跨越大漠,又前进了一千多里的路程,汉军精心驯养的粟马在长途行军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伊稚斜单于听从赵信的建议,在大漠的北缘设下重兵,准备趁汉军穿越大漠、精疲力竭之时,以逸待劳,击败汉军主力。所以卫青主力兵团刚走出大漠,就遇上了严阵以待的伊稚斜单于的大军。

卫青乐坏了。

要知道大漠作战,最难的事情就是捕捉到敌军的主力,现在由于匈奴单于的过度自信,反而自送上门,卫青岂能不乐上心头?

伊稚斜单于显然低估了汉军的作战实力。

没错,一千多里我长距离行军,的确使汉军将士的体力出现了下降,但并不是象赵信所预测的那样,到了精疲力竭的地步。这主要得益于汉军强大的后勤补给,卫青除了数万名骑兵之外,还有十余万的步兵与后勤补给人员,千里大跃进的过程中,主力骑兵从来没有出现过粮食短缺的现象,而且强壮的马匹耐力超强,穿越沙漠之后,马匹也仍然可以迅速投入战斗。

一场大战,在大漠的西北部边缘地区展开了。

匈奴军队凭借以逸待劳的优势,率先发起攻击,行进到强弓的射程范围时,匈奴射手万箭齐发。这时,他们总算要长长见识了,汉军动用了最新型的防御武器:武刚车。

根据史料记载,武刚车是一种“有巾有盖”的战车,就是有车皮,有车盖,卫青在行军过程中,估计是以武刚车来送载粮食物资或步兵。卫青的武刚车是不是铁甲车呢?有这个可能,但史料记载很简单,不宜下断论。即使不是采用铁甲,也必定是硬木,不是箭矢可随意射穿的。

卫青命令将武刚车迅速并拢,构成一个环形防线,汉军士兵躲在武刚车阵后面,匈奴单于见汉军的防御十分坚固,决定采取骑兵强攻。

匈奴派出一万骑兵,向汉军阵地发起冲击,汉军一面躲在武刚车后用弓弩进行还击,一面派出五千骑兵纵马上前迎战。

卫青耐心地等待最佳战机。

日薄西山,晚霞映红了天空,无比的壮丽。但突然间,美丽的晚霞被刮起的沙暴遮住了,大漠刮起强风,天色顿变,一时间飞砂走石。狂风卷起砂砾扫击在战士的脸上,风尘滚滚,一片黑暗。沙尘暴使得双方都看不清对手了,如立于茫茫的浓雾之中。

卫青敏锐地抓住了战机。

汉军刚刚穿越沙漠,所以是背向沙漠,而匈奴军队刚是面对沙漠,所以同样面临沙尘暴,汉军是背对,而匈奴军队则是正面相迎。这对匈奴一方来说十分不利。

卫青当机立断,命令大军出动,从左、右两翼包抄匈奴军队。

汉军倾巢而出。

伊稚斜单于这时才发现,汉军的人数远比他想象的要多得多,而且在长途跋涉之后,战斗力之强,也出乎他的意料。

伊稚斜心中一慌,心里暗想不是汉军的对手,也顾不上许多,丢下士兵,调转骡车(由六匹骡子拉),带着数百名精兵,向西北方向逃窜。

这时汉军与匈奴军正杀得难解难分,双方均伤亡惨重,这是一场血腥的搏斗,刀光所至之处,鲜血飞溅,染红了飞扬的砂砾。沙暴减弱了,沙尘之中的夕阳,红彤彤的,红得象刀刃上滴淌的鲜血。

卫青得到消息,匈奴单于已经逃跑了,马上亲自带领一支骑兵,前去追赶。

在前线奋勇作战的匈奴勇士们听说单于本人临阵逃跑,顿时军心大乱,士气低落,群龙无首,一片混乱,纷纷调转马头,向北逃窜。

原本顽强的抵抗,瞬间土崩瓦解。

已经疲惫不堪的汉军将士,抖擞精神,奋力追击,扩大战果。

黑夜降临,兵戈声停,只有呼呼的风声,回荡在辽阔的荒漠。

卫青率领骑兵星夜追赶匈奴单于。伊稚斜单于拼命地逃跑,他那六匹健骡,脚力十分的好,耐力一流,卫青追踪了一晚上,前进了二百里,还是未能找到单于的身影。唉,一块到了嘴力的肥肉,就这样丢了。

不仅卫青找不到着单于,连匈奴人自己也找不着了。谁都不知道单于究竟是死是活,或者是跑哪去了,连续十多天的时间,单于失踪了。这时右谷蠡王有一股冲动:单于不知是死是活,干脆,我先坐上单于的宝座,威风威风一下。于是右谷蠡王自封为单于。

不料右谷蠡王屁股还没有坐暖,伊稚斜单于却回来了。在北方的荒漠里浪迹十几天之后,憔悴了不少的单于,惶惶如丧家之犬,东躲西藏,深怕被汉军从某个角落里挖出来。后来终于打探到卫青的军团已经撤走了,这才小心翼翼地重新抛头露面,却发现单于的宝座居然被右谷蠡王给占据了,真把他给气坏了。

右谷蠡王连连陪不是,又是端酒又是送水,单于这才慢慢消气。

单于忙问匈奴军队的损失情况,右谷蠡王一五一十地向单于讲来。

就在单于逃跑之后,匈奴军心大乱。本来匈奴骑兵是占有一定的优势的,因为汉军刚刚远涉了二千里,体能大大下降了,但是沙暴给了卫青一个绝佳的战机,卫青对这种机会是不会放过的,趁机左右开弓,包围匈奴军,得知单于逃跑的消息了,匈奴军队的战斗意志一下子就垮了,也突围逃窜。汉军穷追猛打,匈奴骑兵三三两两的窜逃,零零散散的,正做了汉军强弩的活靶子。

这一战,匈奴人总共损失了一万九千人。

卫青没有逮到单于,四处逃逸的匈奴幸存骑兵逃到了茫茫荒漠之中,也不容易寻到主力部队了。怎么办呢?

那就寻找固定的攻击目标吧。

自从赵信叛逃到匈奴后,把他在汉地的经验向单于全盘托出,其中一点很重要的就是,匈奴应该建造军事储备基地。因为匈奴一直是一个游牧民族,居无定所,所以也没有固定的城池。赵信久居汉地,对汉地坚固城池在防御、后勤等方面的作用深有体会,所以他建议单于修建一座城池,专门用来积存粮食及其他军用物资。单于听从他的建议,就在寘颜山(蒙古高原杭爱山脉南面的一支)修筑一座城堡,以赵信的名字来命名,称为“赵信城”。

有一座赵信城,卫青就有了一个攻击的目标。卫青下达命令:“向寘颜山挺进,攻克赵信城。”

汉军浩浩荡荡向赵信城进军。匈奴人筑城技术远不如汉地,所以赵信城哪有汉军的城堡一般的坚固,这么一个城堡,防防小毛贼是可以的,若要防得住强大的汉军,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赵信城的守军远远望见汉军威武雄壮的阵容,早就肝胆俱裂了,纷纷纵马逃出城去。

汉军只遇到轻微的抵抗,就轻松夺取了赵信城。虽然这是小战,但意义非同小可,这时可是匈奴人的一个粮食大仓库。卫青兵团在赵信城呆了一天,把匈奴在城内所屯积的军粮能运走的都运走,即使如此,还是有一部分粮食和物资带不走,可以想象这个粮食储备基地的存储量是何等的巨大。汉军撤退时,放一把大火,把带不走的粮食,以及城内的房舍烧光了。匈奴单于花了几年心血所建起的赵信城,还没来得及发挥作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