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虽远必诛-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昆莫的父亲原本是匈奴西部一个小国的国王,后来这个小国遭到匈奴人的入侵,匈奴人杀死了昆莫的父亲,同时也吞并了他的国家。这时昆莫刚出生不久,国破家亡,尚在襁褓中的他,被遗弃在荒野上。这时发生了不可思议的一幕,鸟儿叼来食物喂养这个婴儿,野狼用乳汁哺养他(活脱脱是罗马城建立者罗慕洛故事的翻版)。
匈奴老上单于对此感得非常奇怪,认为他是一个神,就将他带回匈奴抚养成人。昆莫长大后,非常的勇敢善战,在战场上屡建奇功。老上单于就把昆莫父亲故国的臣民交给他,让他守卫匈奴的西线。昆莫慢慢了解自己的身世后,立志要为父亲报仇血恨,并秘密训练自己军队,控弦之士达几万人之多。
公元前161年,老上单于去世。昆莫率领他的部下,宣布脱离匈奴,迁徒到天山的北麓,并征服了这里的一些小国,建立乌孙国,并迅速崛起成为西域地区最强大的国家。匈奴军臣单于派出大军,企图剿灭乌孙国,但竟然屡屡被乌孙军队挫败,这时匈奴人想起了昆莫小时侯被禽兽喂养的神话,认为昆莫是一个神,所以也不敢冒然侵犯。
正因为乌孙国独立于匈奴的势力之外,所以张骞要斩断匈奴的右臂,首先必须要与乌孙国结盟,在匈奴人背后插上一刀。
为了吸引乌孙国归附,汉帝国开出一个极高的筹码,准备让乌孙国迁移到河西走廊,即原来浑邪王的地盘。以乌孙国在西域的影响力,如果归附汉帝国,那么西域诸小国将会跟风影从。
刘彻对张骞的计划极为赞赏,出使乌孙的任务,理所当然落在张骞的身上。
这是一支庞大的使团,由三百人组成,张骞挂了一个中郎将的头衔,并配有多名副使,西去的路途遥远,使团成员每人配备两匹马。张骞了解西域诸国都贪图中国的财富,所以此行所备的礼物极为丰盛,牛羊有数万头之多,钱财布帛有几千万之巨。
张骞踌躇满志。这次出行,用不着担心遇到匈奴人的拦截了,帝国通往西域之路,畅通无阻。
使节团浩浩荡荡地穿过河西走廊,进入西域地界,沿着天山的北缘,到了乌孙国。
一路上,张骞盘算着面对汉朝优厚的条件,乌孙国没有理由拒绝与汉帝国结盟。
乌孙国王昆莫接见了张骞的使团,但张骞很快就失望了。
因为乌孙国内的政局危机四伏。
昆莫英雄一世,到了年老时,乌孙却面临分裂的危 3ǔωω。cōm险。
起因是太子之死。乌孙国太子英年早逝,在临死之时,他央求父亲将太子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岑娶。昆莫面对奄奄一息的儿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啊,怎么能够忍心拒绝儿子临终前的最后请求呢?于是他当众宣布,由岑娶接任太子位。
昆莫的其他几个儿子跳出来,强烈反对昆莫的决定。其中反对最激烈的是大禄,大禄勇敢强悍、能征善战,太子死后,他是最有资格获得王位继承权的。昆莫拒绝废掉岑娶,使得大禄恼羞成怒,自己率领一万多人的骑兵离开,割据一方,并且计划袭击岑娶。
一方是自己的儿子,一方是自己的孙子,为了权力势不两立。昆莫一生戎马,却从未遇到如此棘手的难题,无奈之下,他拔了一万多名骑兵交给岑娶,划了一块地盘给他,远离大禄。王国最后的一万多名骑兵,由昆莫自己掌握。
这样,昆莫虽然仍然是乌孙国名义上的国王,但王国已经分裂为三股势力。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张骞的大汉使团到达了。
张骞对昆莫说:“乌孙国如果能向东迁移到河西走廊,中国愿意将一位公主许配给国王,两国结为兄弟之邦,那么匈奴的灭亡,指日可待了。”
昆莫听了之后,默不作声。
昆莫为国内裂变而终日发愁,哪有心思考虑与汉帝国结盟的事宜呢?就算昆莫有心与汉帝国结盟,万一此事被岑娶、大禄反对,那么乌孙国的分裂就不可避免了。而且乌孙虽然屡次击退匈奴人的进犯,但对于强大的匈奴,乌孙国人始终怀着(炫)畏(书)惧(网)的心态,昆莫也不想公然与匈奴为敌,以引来强敌的报复。
结盟的事搁下了,但是使团仍然取得巨大的收获。
张骞派出副使出使西域各国,这次,所到达之处,比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更远,了解西域的情况更丰富。
中国人的足迹开始踏遍天山南北,踏遍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周围,从锡尔河到阿姆河,从帕米尔高原到里海的沿岸,翻越兴都库什山脉到达印度河流域。
这是中国人视野的开拓,只有一个充满激情的民族,才会勇敢地向陌生的地域挺进,毫不(炫)畏(书)惧(网)。今天我们翻开中亚的地形图时,看到这片土地地形是何等的复杂,雪山丛立,河流纵横在崇山峻岭之间,或者是沙漠广布,戈壁无垠,可以想象这些勇敢的先人,拉着马匹攀上没有道路的山间,一座山连着另一座山,莽莽无尽头,还必须要跨越一条又一条的急流,这是何等艰难的路啊。
汉帝国的使者穿行在西域各国之间。这些国家,有的曾经在数年前接待过张骞,那时他们大多还未尝感受到大汉帝国的威严,而今天,大汉帝国已经控制了河西走廊,西域不再是遥不可及,对于西域各国而方,大汉这个帝国已经越走越近了。
这次出使的最远之地是安息国,汉使到达了安息国的首都番兜城(今伊朗达姆甘),这大约是中国有史以来到达的最西之地。
另一路使者则向南行进,出使罽宾国(今克什米尔地区)的都城循鲜城,然而继续到达身毒,即今天的印度。这是中国与印度两个伟大国家的初次接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一次,张骞在西域呆了将近四年,庞大的使节团出使到各个国家。中国开始走向世界,这是中国外交史光辉的一页,也是中国积极主动进取的黄金时代。
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返回国内。
张骞发明了一种外交方式。汉帝国的使者每出使到一个国家后,返回时带上一批该国的使者,让西域的国家也了解中国。
张骞返回汉地,带上几十位乌孙国的使臣。这些乌孙国的使臣到达汉帝国,对汉帝国的强大、众多的人口以及物产的富饶大感震惊。这种震惊,不亚于满清末中国人到达美国所引起的震惊。
乌孙国的使臣回国后,对乌孙国王添油加醋地夸汉帝国的强大,乌孙国王也暗暗吃惊,此后与汉朝的交往逐渐增多。
张骞派出的副使也陆续返回国内,同样带上西域国家的使臣,张骞通过这种方法,使得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交流越来越密切。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虽然与乌孙国结盟共同打击匈奴的计划落空,但是“断匈奴右臂”被作为一项长期战略计划被坚持下来,在六十年后,终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张骞第二次通西域前,河西走廊地带是一片真空。武帝刘彻最初并没有打算将中国人移居到此地,因为此地不适于农耕,而是想让乌孙举国迁移到此,归附中国。但是这个计划最后落空了,于是刘彻决心在狭长的河西走廊,设立酒泉郡,以作为与西北各国交往的基地,后来又分置武威郡。
中国人开始向河西走廊迁移,中国与西域交通线的打通,使得这里逐渐成了一条重要的商业通道,这条通道从中国经河西走廊,在西域分为两支,一支沿昆仑山的北麓,经楼兰,顺塔里木河直抵莎车,越过葱岭进入月氏、安息,到达西亚,再从西亚直入欧洲,形成一条漫长的路上交通要道。另一支沿天山南麓,到达疏勒,越过葱岭,到大宛、康居、奄蔡。
丝绸之路的开通是世界交通史上一件极为重要的事件,数十年后,当罗马帝国最伟大的诗人维吉尔看到来自……中国的丝绸时,他断言,这种东西是从树上长出来的!
张骞打通中国通往西方的交通线,居功至伟。
第二次出使西域后,张骞被任命为大行,位列九卿。大行是主管藩夷事务,约相当于现在外交部长,这个职位对于张骞,当之无愧。
博望侯张骞在西域的知名度极剧提升。张骞两度出使西域,前后共计十七年之久,这十七年中,有十一年多是做为匈奴的囚徒,在西域的时间总计约五年多。张骞为人勇敢、有胆略,而且讲信用,有义气,所以西域各国的国王对他都很信任,把“博望侯”这个名头与大汉帝国相等同了。
从此以后,凡是出发到西域去的汉使,都自称是“博望侯”,以博取西域人的信任。还好西域人搞不清“博望侯”是什么意思,要不然就要笑掉大牙了。
张骞担任大行一年多后去世,但他开创的事业,为汉帝国的扩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是中国开拓进取时代的象【炫|书|网】征,他的冒险精神、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成为中国人千秋万世的楷模。
张骞去世后,他的“断匈奴右臂”的计划开始有转机。
追随张骞返回汉帝国的乌孙使节,对大汉帝国的强大十分震憾,回国后向乌孙国王昆莫禀报,昆莫怦然心动。
此时匈奴势力也不断地介入到西域中,匈奴西部是日逐王的地盘,他在西域设置僮仆都尉,负责掌控西域诸国,主要势力范围在靠近匈奴的小国焉耆、危须、尉犁等地,并向这些国家征收赋税。
乌孙国与汉帝国的频频往来,使得匈奴日逐王暴跳如雷,嚷嚷要对乌孙国进行打击。乌孙国王昆莫得知后,惶恐不安,乌孙国已经分裂为三方势力了,再也经不起匈奴人的打击了。怎么办呢?
惟有强大的中国可以抗衡匈奴。
昆莫派出使者出使中国,请求与中国和亲,并且献上一千匹好马作为聘礼。乌孙是一个出名马的地方,马匹非常的健壮,汉武帝是一个非常喜欢名马的皇帝,看到乌孙马后非常的高兴,把这些马命名为“天马”。不过后来武帝发现出自大宛的汗血马比乌孙马更加出色,就把“天马”的头衔赐给汗血马,将乌孙马改称为“西极”。
与乌孙结盟本来就是刘彻的心愿,也是“断匈奴右臂”计划的重要一环,于是武帝慨然答应昆莫的和亲请求。
武帝元封年间,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被朝廷选派作为和亲公主,嫁给乌孙国王昆莫。此时的昆莫估计已经超过七十岁了,而刘细君正是豆寇年华,唉,有幸生于王族之家,作为一个女孩子,跟所有的女人一样,梦想着有一段甜蜜的爱情,梦想着有一个如意郎君,来托付一生的幸福。可是政治如此残酷,命运如此不公,居然要远嫁到荒凉之乡,而且要嫁给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这对年轻的刘细君,是多么凄惨的命运啊。
可是皇命难违啊。
命运的无情吞没了一个女人的泪水。
虽然汉帝国准备了极其丰盛的嫁妆,并派出宦官及侍卫数百名,护送刘细君公主前往乌孙,但是背井离乡的悲戚,使这位公主哭干了眼泪。
乌孙国王昆莫将刘细君封为“右夫人”。虽然嫁给了昆莫,但是刘细君跟昆莫相处的时间非常之少,一年中只有少数几次相会,唉,昆莫这位曾被匈奴人当作神的英雄,也无法留住青春年少,他年老力衰了。刘细君思念远方的家,将自己的住处改建成中国式的宫殿,平常冷冷清清,只有在昆莫来了之后,才显出一些热闹的氛围。但是语言不通,又成为她与昆莫之间的一道障碍。
昆莫与中国和亲之后,匈奴对中国深怀惮忌之心,不敢对乌孙轻举妄动,但是又心有不甘,于是也派出使节到乌孙国,表示也愿与昆莫和亲。不久,匈奴一位美女也嫁给了昆莫,被封为“左夫人”。
中国美女与匈奴美女怎么和得来呢?刘细君心中更加戚伤,她写了一首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唉,谁人听到这么凄绝的歌儿,不落同情之泪啊?这首歌词被汉使带回了中国,武帝刘彻听了之后,内心也一阵悲凉,长叹短吁,于是每隔一年就派出使节,给刘细君送上最好的绫罗绸缎,稍稍安慰刘细君凄苦之心。
昆莫知道自己年老力衰了,徒耗刘细君的青春,面对如花似玉的中国美女,昆莫自惭形秽,叹道:“我已经老了啊。”昆莫作了一个决定,准备让刘细君嫁给自己的孙子:太子岑娶。
昆莫这是一片好意,匈奴人以及西域胡人国家,都有这个习俗,国王死了之后,接任的国王就续娶前国王的妻妾,当然这并不包括具有亲缘的生母。此时昆莫虽然还没有死,但他觉得差不多了,与其让刘细君多受几年苦,不如直接把她嫁给太子,这样年龄也比较般配。
刘细君一听,就觉得一阵恶心,蛮族就是蛮族啊,没有什么礼义廉耻的概念,作为中原文化薰陶下长大的刘细君,从她作的歌词可以看出她是个文化修养很高的女人。今天嫁祖父辈,明天嫁孙子辈,这种骇人听闻的乱伦,岂非让天下人所耻笑?不,不能说天下人,这些蛮族人是不会笑话这个的,但是自己的祖国的百姓岂非要把这当作天大的笑料吗?
刘细君托付汉使上书皇帝,要拒绝这种有损自尊的乱伦关系。武帝刘彻的答复是:“你既已嫁到乌孙,应遵从乌孙的风俗习惯。为了与乌孙国共同消灭匈奴,只有委屈你了。”刘细君没有办法,下嫁给太子岑娶。
不久,昆莫去世了。岑娶续任乌孙国王,刘细君与岑娶结婚后,生了一个女儿,名叫少夫。刘细君再嫁后约五年就去世了(刘细君出嫁昆莫时,大约在公元前115年之后,在公元前105年再嫁岑娶,约公元前100年去世,去世时应该只有三十几岁。)刘细君再嫁之后的生活,史料中没有详细的记载,她是死于难产呢?还是郁郁而终,这个不得而知。虽然往事已经尘封,故事早已经随风飘散,这个富有才华的女人,终究是政治的牺牲品,红颜薄命,“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唉,在政治漩涡中的女人,即便想变为一只自由自在的黄鹄,又怎么可能呢?不能变为黄鹄归故乡,大约可魂归故乡了罢。
刘细君死后,汉帝国继续与乌孙的和亲政策,将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嫁给了乌孙国王岑娶。岑娶在当乌孙国王期间,叔父大禄仍然拥兵割据,乌孙国仍然陷于两个政权的对立,大禄死后,他的儿子翁归靡接管了父亲的军队。
几年后,岑娶病重,他的儿子泥靡还年幼,岑娶临终前,与翁归靡达成一项协议:由翁归靡接任乌孙国王,消除乌孙国的分裂局面,条件是日后翁归靡必须将国王的宝座归还给泥靡。
这样,在岑娶病逝后,翁归靡成为乌孙的国王,乌孙一统后,实力大大增强。根据乌孙人的传统,新任国王翁归靡续娶中国公主刘解忧。关于刘解忧的故事还有许多,留待后面详述。
刘细君、刘解忧两位中国公主嫁到乌孙国,使得乌孙国与汉帝国的关系极其紧密,成为汉帝国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最终为击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张骞“断匈奴右臂”的战略设想,在他去世几十年后,终于要开花结果了。
【三、通往死亡之路:汗血马之战】
张骞通西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刺激了汉帝国外交活动的升级。
从此之后,汉帝国每年出使西域的次数,多的时候有十来次,少的时候也有五六次。如果出使的国家比较远,使节往返一次要八到九年的时间,汉武帝派出的使节团,最远的距离到达犁靬(约在今天西亚的叙利亚一带);如果出使的国家比较近,一般也需要二三年才可以返回。
帝国的威名远扬!
当帝国的使者前往安息国(今伊朗)时,安息国王派出大将,从首都番兜城(今伊朗达姆甘)出发,率领二万骑兵,前往数千里外的东部边界迎接汉朝的使节。安息国是西部与中国有交往的最大国家之一,尚且对中国如此尊重,其他小国更是毕恭毕敬。这是汉帝国外交的鼎盛时期。
由于外交活动的频繁,需要大量的使臣。出使西域是一桩非常艰辛的工作,所以官吏们并不喜欢前往,往往以各种借口推辞。
武帝刘彻下诏,招募自愿者,只要愿意代表国家出使西域,不论出身,哪怕是奴隶的身份,一律发给象【炫|书|网】征帝国权力的符节,持节出使西域。刘彻试图以此来激发民间的冒险精神。
刘彻的出发点不错,但是执行下来后,出现了许多问题。
招募来的使节中,形形色色的人员都有。既有胸怀大志、富有胆略的壮士,也有亡命之徒;即有浮夸之辈,也有一贫如洗的穷人。有些人为了国家利益,有些人冲着功名而去,还有不少人想趁机捞一把。
因为使团出发时,都携带了大量的礼物,有些使节就中饱私囊,偷偷在半途中把礼物卖给商人,把出使西域当作是一桩生意。也有一些使节仗着是大国使者,对西域小国的君臣百姓进行恫吓威胁,以捞取一些好处。
良莠不齐的使团使得西域各国逐渐对汉帝国疏远,在汉使团途经之处,这些国家拒绝向使团成员提供食物,这样就与汉朝使团不断地发生矛盾,甚至武力冲突。汉使团抢夺沿途国家的粮食事件时有发生,这些国家反过来就报复,掠夺汉使团的礼物。
本来就够乱哄哄了,这时匈奴人又插一手,时不时派出骑兵突袭汉朝的使节团。
刘彻决心给匈奴人一点颜色。
元鼎六年(前111年),公孙贺率领一万五千名骑兵从九原(内蒙古包头西北)出发,向西深入二千余里;赵破奴率领一万多名骑兵从令居(甘肃省永登县)出发,向西行进,深入数千里。两路大军搜索专门伏击汉朝使团的匈奴骑兵,然而一路上连一个匈奴兵也没找到。
楼兰与车师(姑师)两个西域国家,距离中国最近,每当有汉朝使团出使西域时,总是最先到达楼兰与车师。楼兰与车师这两个国家,要为汉朝使团准备食物、安排住宿,而当时汉使团非常之多,一年有时多达十几个使团,平均下来,每个月都要接待一批汉使,使这两个并不富裕的国家苦不堪言。再加上有些使节为非作歹,使得楼兰与车师终于忍无可忍,拒绝为汉使提供食物,并且经常对汉使团进行劫掠。
汉使回国后,对楼兰与车师这两个国家大加诋毁,并且认为楼兰与车师勾结匈奴,为匈奴人通风报信,使得匈奴骑兵得以屡屡袭击汉使团。
平心而论,在汉使与西域国家所发生的冲突中,汉朝使团要负很大的责任。楼兰与车师介于中国与匈奴两大强国之间,日子确实不太好过,因为中国远而匈奴近,所以往往更容易倒向匈奴。
武帝刘彻听信了使节们的话,决定发兵攻打楼兰与车师。
元封三年(前108年),赵破奴被任命为远征军的总指挥,率领数万人马远征楼兰、车师。自从霍去病去世、卫青被闲置以来,赵破奴成为汉军中最重要的将领,他追随霍去病参加过河西战役与漠北战役,屡建战功,勇猛剽悍。
楼兰与车师都建有城镇,与匈奴人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方式不同,这就为汉军提供了打击的目标。赵破奴根本就不将楼兰、车师放在眼里,他独自率领七百名精锐骑兵,快马加鞭,将大部队甩在后面,轻装疾进,直奔楼兰。
楼兰人总道汉帝国遥远,汉军无法长距离奔袭,所以并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但是赵破奴的七百骑兵如同天降神兵,突然出现在楼兰国的都城,楼兰人大惊失色。连强大的匈奴人都被汉军打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了,楼兰人对汉军更是深怀(炫)畏(书)惧(网)之心,汉军的突然出现,令楼兰人无所适从,军心大乱。
赵破奴趁楼兰军队混乱之际,率七百骑兵发起强攻,居然将楼兰军队打得大败,杀入楼兰都城之中,楼兰王慌乱之中,来不及逃跑,竟然被赵破奴所俘虏。
赵破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摆平楼兰,楼兰国的邻国车师闻讯大惊。此时赵破奴的数万名大部队已经赶到,与先锋部队会合后,向北挺进,进逼车师国。车师国是一个小国,战斗力本来就不强,如何抵挡赵破奴的数万精兵?刚交战,便一触即溃,赵破奴挥师进入都城,车师投降。
这是汉军第一次在西域亮相,一亮剑便寒气逼人,所有的西域国家都陷于恐慌之中。占领车师之后,赵破奴军队继续向西挺进,耀武扬威,直达乌孙与大宛。乌孙与大宛都是属于西域大国,尚且震摄于汉军之威,更别提那些小国了,纷纷派出使者前往汉军营中,向汉军谢罪。
汉军在西域炫耀兵威后,凯旋而归。
这次作战胜利来得太轻松了。赵破奴在指挥过程中的果断与迅捷,使武帝刘彻在他身上看到一些霍去病的影子,也可以说,赵破奴有意模仿他的前任长官的风格。过于容易得到的胜利,会埋下一些恶果,正如老子所说:福兮祸之所伏。赵破奴作为军队的主将,喜欢单独行动,过于自信,这埋下一个祸根;此次胜利使汉帝国过于轻视西域的军事力量,这使得汉军日后将付出巨大的代价。
为了加强对西域的快速军事反应,汉帝国在酒泉与玉门关的西部边陲,修筑漫长的碉堡群(亭障),作为前沿哨所,监视西域的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