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虽远必诛-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单于点点头,派卫律前往汉使团驻地,将汉使团成员逮捕。
卫律派兵包围了汉使团。
苏武对常惠说:“我身为使团的正使,与其受匈奴人的污辱,即便苟且偷生,又何以脸面回到中国呢?”拔出佩刀刺进腹部,鲜血汩汩直流。这次苏武动作太快了,常惠没有来得及夺下苏武的佩刀。
卫律见状,吃了一惊,没想到苏武如此之刚强。赶紧上前扶住苏武,并马上派出快马请来医生进行治疗,在地上挖了一个坑,点起火,因为天寒地冻,苏武伤口上的血很快凝固,这样血块会瘀积(炫*书*网^。^整*理*提*供),所以把苏武翻过身来,踩在背上,让瘀血流出来。
苏武昏死过去,过了大半日才醒过来,他看到常惠在一旁照顾他,泪流满面,他忍住痛苦,很吃力地对常惠说:“你哭什么啊,叫匈奴人看见,会瞧不咱的。”
且鞮侯单于听到苏武的悲壮之举,心中十分敬佩,派出最好的医生全力给苏武疗伤,并且每天早晚两次派人探望慰问苏武。
过了一段时间,苏武的身体渐渐恢复了。
匈奴人将苏武及其他使团成员带到卫律营帐中,为了给汉使团施加心理压力,匈奴人当着苏武等人的面,将叛乱的主谋虞常斩首,一颗血淋淋的人头滚落在地上。张胜面如土色。
卫律双眼恶狠狠地盯着张胜,说:“汉使张胜参与了虞常的叛乱,罪该万死,然而单于心地仁慈,只要诚心投降,就赦免你的死罪。”
卫律拔出佩剑,剑尖直抵张胜的面前,张胜顿时瘫倒在地,连连说道:“我愿意投降,我愿意投降。”
苏武与常惠投以轻蔑的眼光。
卫律转身面对苏武说:“副使张胜参予谋反重罪,你作为正使,也须连坐。”
苏武轻蔑地说:“我跟他既无相谋,也非亲属,他犯罪,我为什么要跟他连坐?”
卫律被苏武驳斥得哑口无言,恼羞成怒,拔剑刺到苏武面前,苏武眼睛连眨都不眨一下,面不改色心不跳。卫律也不用脑子想想,苏武已经自杀两次未果了,还怕他那把剑吗?
在苏武如此刚强的人面前,来硬的没用,必须来软的。卫律一转念头,收起剑,呵呵笑道:“苏兄啊,我以前逃离中国前来匈奴,受到单于的重用,封我为丁灵王,拥众数万,马畜满山,也算是富贵了。苏兄今日如果投降,明日也是如此,否则的话,身体腐烂在草野之上,谁又能知道呢?”
苏武一声不吭。
卫律见苏武不出声,还以为是苏武听得有些心动,又接着说:“阁下如果投降,我愿与阁下交为兄弟,如果阁下不听我的话,那么以后即使想见我一面,恐怕也没有机会啊。”
苏武听完一阵冷笑:谁想见你啊?你当自己是什么人啊,偶像明星啊?
苏武冲着卫律就骂:“你原是中国的臣子,却背信弃义,投降到这种蛮夷之地,我有什么理由想见你一面?”
卫律被苏武骂得脸色一阵青一阵白的,苏武接着说:“单于信任你,所以让你来审理这一案件,掌握生杀大权,但你居然不能平心静气公正处理,反而将我们这些与事件无关的汉使扣押威胁,企图挑起汉、匈两国的战争。”
苏武越说越激动,口气越来越严厉:“阁下想想,南越擅杀汉国使者,结果国家被屠灭;大宛截杀汉国使者,大宛王的首级被悬挂到帝国都城的北门;朝鲜击杀汉国使者,马上遭到灭国之灾。现在只有剩下匈奴还未遭报复,阁下明知我是不会投降的,却来逼迫我,不过是为了挑起两国的战争,来达到你个人报复的目的。看来匈奴就要大祸临头了!”
卫律叹了一口气说:“我可都是为了你好啊,既然你这样坚持不投降,我只好把你交给单于亲自处置了。”
且鞮侯单于听说苏武坚决不投降,一方面很是敬佩,另一方面又有一种失败感。这种失败感,又刺激单于的决心,一定要使苏武投降。
单于想了一个打垮苏武意志力的方法,将苏武囚禁在冰冷的地窖中,不提供给水和粮食。苏武原本是一心求死,但匈奴人的威逼,却激发起他斗争的意志。死生,昼夜事也,死则死矣,然而如果这种死被人当作是一种怯弱与逃避,那么苏武宁可顽强地生存下来,活着,就为了证明给匈奴人看,中国人的意志力是多么的顽强,任凭你耍尽各种手段与花招,我就是要活下来,因为我要跟你们斗。
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这是一场意志力的殊死搏斗。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大雪纷飞。
寒冷、孤独、饥饿一齐袭来。苏武从地窖口抓起一把雪,他没有碗,也没有其他的盛器,他一口一口地咽下雪团,他的嘴被冻着几乎无法合拢,冰冷的雪几乎把体内仅存的热度也驱散,五脏六腑一阵的抽搐,苏武从身上的皮衣上,将毛皮扯下,甚至没有火把这些毛皮煮烂,他硬是一口一口地吞进肚内。那是什么味道?咽下去之后,胃肠极度不舒服,加上冰冷的雪水,天底下有比这个更难下咽的食物吗?
苏武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决不能在匈奴人面前成为一个失败者,因为我是大汉使节,我代表中国。
苏武想着他的父亲,前汉军右将军苏建,多次追随卫青出击匈奴,屡立战功,被封为平陵侯,后来兵出定襄,被匈奴大军围困,赵信率军投降,但父亲坚决不肯投降,宁可冒着被斩杀的风险回到大将军营中。大将军卫青没有杀他,交给武帝处置,武帝赦免了父亲。朝廷恩重如山啊,苏武自己以中郎将身份出使匈奴,他哥哥苏嘉是奉军都尉,苏贤是骑都尉。
苏武想着亲人,亲人给他无穷的力量与意志,使他坚强,使他不会孤独。
过了好几天,且鞮侯单于料想苏武一定是奄奄一息,意志力被击垮了,于是下令打开地窖,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苏武虽然削瘦了许多,但他的目光还是那么沉毅,他的手臂还牢牢地握着汉帝国的符节,他还顽强地站立着,凛然不可侵。
所以的匈奴人都惊呆了,就是久居北方的匈奴人,也绝不可能有人在这种环境下可以生存下来。匈奴人的迷信心理起作用了:肯定有某位神灵在暗中帮助苏武。
如果有神灵,这个神灵就是苏武,他坚不可摧的意志力就是力量无穷的神灵。
且鞮侯单于面对着苏武,他感到自己在一场决斗中被打败了。
但是单于还不甘心,因为他还掌握着生杀大权。他下令将苏武流放到荒凉无比的北海(贝加尔湖),让他去放牧一群公羊,跟他说:“等到公羊产奶的那一天,你才可以回到中国。”
苏武从此被囚于北海,与冰雪为伴。
除了苏武之外,汉使团另一名重要成员常惠在匈奴的万般利诱与威胁下,也铮铮铁骨,坚决拒绝投降,表现出汉使者的崇高气节。常惠也是汉代一位重要的人物,十几年之后,常惠回到中国,后又出使西域,指挥乌孙军队大败匈奴,成为汉匈战争的关键转折点,跻身于汉代伟人的行列,此段故事,后文详之。
苏武使团全体被囚禁,使得刚出现转机的汉匈关系马上跌入冰点。
匈奴右贤王部兵进祁连山。
汉帝国迅速作出反应。
天汉二年(前99年,苏武被囚第二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人马,从酒泉出发,进击匈奴右贤王部。
汉军百战之师,在强弓利弩的优势火力之下,与右贤王部匈奴军队展开正面厮杀,一时间,这片干戈声停息十几年之地,刀光血影,枪林箭雨。
右贤王损失惨重,匈奴军队阵亡人数达一万人。
就在李广利准备凯旋班师回朝时,战场形势突然发生逆转。
单于紧急派遣援军支援右贤王部,右贤王立即抓住战机,追击李广利大军。李广利根本没有想到受到重创之后的匈奴军队,竟然如此悍勇,仍有能力实施反突击,结果在班师途中,反而被匈奴军队所包围。
形势急转直下,陷入包围圈中的汉军开始粮食紧缺,李广利连续实施突击,但是仍然未能打破匈奴军队的防线,一连被困多日,军队伤亡惨重,眼看就要面临全军覆没的灭顶之灾了。
此时,一位勇士挺身而出,拯救了李广利,也拯救了汉军。
这人就是李广利军中假司马(代理司马)赵充国。
赵充国是陇西人,善于骑射,刚开始是汉军中的一名骑兵,后来进入羽林军。赵充国生于一个尚武的时代,卫青与霍去病是这个时代的偶像,也是赵充国年轻时的偶像。赵充国生于平民之家,但志向高远,武艺过人,而且精通兵法,因生于边关,所以自小便留心四夷之事,对西北地区的蛮族的风俗习惯、军队作战特点了如指掌,为人沉勇有大略,意志坚忍不拔。
汉军兵陷重围,李广利束手无策。赵充国挺身而出,他自告奋勇,向李广利请战,请求率军突围。李广利此时别无良策,将信将疑,拔了一百名勇士交予赵充国。
赵充国率领人数少得可怜的一百名骑兵,以飞蛾扑火般的武士精神,向匈奴的西部防线发动进攻。匈奴人看到这一小撮汉军以卵击石般的反扑,不禁哈哈大笑。
但是赵充国很快便让匈奴人见识什么是汉军的武士精神,虽然仅一百人,但如狼似虎,赵充国挥刀左劈右砍,匈奴数十骑兵将他团团围困,赵充国全无惧色,以高超的武艺将匈奴人一个个斩杀于马下,他的脸上、身上、手臂、脚上,全部身披刀伤,鲜血从铠甲涌出,赵充国浑然忘掉疼痛,勇不可挡。
在如此坚强的战士面前,一向以悍勇著称的匈奴骑兵胆战心惊,在这里,比试的不是武艺,不是武器,不是人数的多寡,而是意志力的决战。赵充国如山一般耸立的意志力,彻底击垮了匈奴人的战斗力,竟然奇迹般地在重围之下打开一个缺口。
李广利见状,忙率军前往,扩大缺口,最终突破重围,侥幸脱险。
此次出征,李广利兵团先胜后败,伤亡惨重,三万名将士,战死沙场超过两万人。
赵充国一战成名,凭借满腔热血与浑身是胆的勇气,挽回汉军的声誉,成为军中英雄。
武帝刘彻下令诏见英雄赵充国,亲自察看赵充国伤势。赵充国卸去上衣,旁看者无不动容,只见赵充国的手上、背部与胸部,伤痕遍布,刀痕箭眼,总计二十余处。
刘彻十分感动,赞叹不已,派最好的医生为赵充国疗伤,并下诏拜赵充国为中郎,迁升为车骑将军长史。
继卫青、霍去病之后,又一名伟大的将领横空而出,在未来的战争岁月中,赵充国还将为帝国建立不朽的功勋。
【三、李陵兵团的覆灭】
在李广利出酒泉击匈奴时,武帝刘彻从边关召回李陵。
李陵是名将李广之孙。李广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李当户、李椒与李敢,李当户死得早,死的时候,李陵还没有出生。李陵长大后,有乃祖之风,精于骑射,武艺超群,他与祖父李广有许多相似之处,非常善待部下,所以李陵在江湖中很有名望。
武帝刘彻曾派李陵率八百名骑兵,出居延泽,深入匈奴境内二千余里,查看匈奴的地形,李陵圆满完成任务归来,刘彻把他提拔为骑都尉,驻守在酒泉、张掖一带,防备匈奴人的进攻。
李陵统率的兵力五千人,这五千人可非同寻常。李陵仰慕祖父李广的伟大功业,渴望在战场上为家族争得荣誉,为了使他的军队更有战斗力,李陵亲自前往荆楚之地,招募荆楚勇士五千人,自春秋战国以来,荆楚一直是勇士的故乡,李陵招募的条件非常之严苛,因为李陵以礼贤下士而著称于世,所以勇士纷纷投到他的帐下,这五千人,都是荆楚一带的武学奇材、剑术高手,力可扼杀猛虎,箭术百发百中。
这是一支铁血军团!
武帝想让李陵作为李广利军团的后勤运输队,负责李广利大军的辎重粮秣供给。
李陵向武帝叩首道:“臣所率的战士,皆是荆楚勇士,奇材剑客,我愿意独当一面,兵出兰于山,迫使匈奴军队分兵,以减轻贰师将军(李广利)的正面压力。”
武帝刘彻一听,明白了,对李陵说:“这么说你是不愿意当李广利将军的属下了,只是这次军中的马匹都配置给了李广利将军、公孙敖将军与强弩都尉路博德了,没有剩余的马匹给你的军队了。”
李陵胸有成竹地说:“我不需要骑兵,我愿以少击众,以五千步兵,踏平单于王庭。”
好一个壮志凌云的勇士,刘彻就是喜欢这样的武士,于是爽快地答应了李陵的请求。
李陵年轻气盛,夸下海口,究竟他能否完成他的夙愿呢?
武帝刘彻还是对李陵的五千步兵不太放心,于是快马通知强弩都尉路博德,命令路博德率领骑兵,在半路接应李陵的步兵兵团。
李陵尚且不愿成为李广利的副手,路博德又岂肯甘心作李陵的副手呢?路博德觉得这是一种羞辱,路博德因为犯了一些过失,被降格为强弩都尉,但是他曾是响当当的伏波将军,要一个堂堂的前伏波将军,听命于后起之辈李陵,没门!
路博德便上书武帝刘彻:“现在正是秋高马壮的季节,匈奴骑兵所拥有的马匹多而且壮,不宜在此时开战。不如我先把李陵的兵团留驻居延,等到明年的春天,与李陵各率五千骑兵,兵分两路,进击浚稽山,到时必定可以将匈奴单于手到擒来。”
唉,此时刘彻已到了疑神疑鬼的地步,路博德的话是什么意思?莫非是李陵牛皮吹大了,现在反悔了,胆怯了,不想带兵出塞了?不想带兵出塞,又要教唆路博德编造借口?刘彻越想越觉得是这么回事,越想越是愤怒。路博德啊,李陵啊,你们就想避战啊?你们还有没有一点武士精神啊?
愤怒的刘彻下了两道命令。
第一道命令给路博德:马上率骑兵出塞,与公孙敖的骑兵在涿涂山会师。这次路博德与公孙敖的进击没有任何战果。
第二道命令给李陵:率领五千步兵出遮虏障(武帝时所筑的防御工程,在内蒙古额济纳旗境),目的地是东浚稽山南部的龙勒水(在蒙古杭爱山脉东南),沿途搜索匈奴骑兵,如果没有遇到敌军,就返回受降城(内蒙古白云鄂博西南)进行休整。
九月,秋高气爽,李陵这支由勇士剑客所组成的军团,从居延泽出发,人数不多,只有寥寥几匹战马,还有一些马车,士兵们全部徒步行军,走入茫茫的荒漠。
李陵不愧是名将之后,军事素质极高,所过之处,山川地形,李陵都极为详细地绘制成地形图。经过三十天的徒步行军,李陵兵团最终抵达浚稽山。
一路上没有遇到匈奴的骑兵。
李陵让麾下的部将陈步乐,携带所绘制的详细的地形图,快马驰回长安,献给武帝。武帝非常的高兴,陈步乐又在武帝面前夸赞李陵,称他领军有方,深得部下的信任,部下都愿意为他效死。武帝龙颜大悦,封陈步乐为郎官。
然而,就在陈步乐献图给武帝时,前线局势却直转而下。
匈奴的探子侦察到一支数千人的汉军深入浚稽山,而且是一支步兵队伍。且鞮侯单于听了之后大喜,区区数千人的步兵,岂可挡得住匈奴铁骑的冲击?这是一次全歼汉军的极佳战机。
机不可失!
且鞮侯单于当即率三万骑兵,昼夜奔驰,抵达浚稽山,将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在两座山之间的冲积地带。
面对敌人的优势兵力,李陵没有惊慌,镇定自若,他当即下令,将辎重车围成一圈,作为军营,然后率领这些江湖勇士出营,排成战斗队列。前排战士一手持盾,一手持长戟,后排战士刚把强弩拉满弦,引而不发。
李陵对战士们说:“鼓声一响,前排的兄弟们就奋勇上前搏杀,听到鸣锣声后,马上撤回营中,改由后排的弓弩手出击。”
匈奴人见汉军既没有战马,人数又少,根本就不放在眼里。且鞮侯单于不无得意地说:“只要咱们的骑兵一拥而上,马上可以踏平汉军的大营。”
骑兵的冲击力要远远强于步兵,而且匈奴人多势众,一阵猛冲,肯定会冲垮汉军的阵型,且鞮侯单于是这样打着如意算盘。但是战局却远远出乎他的意料。
由武林高手、剑侠刀客所组成的荆楚勇士兵团,个个身怀绝技,匈奴骑兵凭借高头大马,向汉军防线发起强大的攻击。荆楚勇士们以盾牌组成坚强的防线,匈奴骑兵竟然打不开一个缺口,勇士们以惊人的臂力手持盾牌,顶住了快速奔跑中的战马的巨大冲击力,决不后退半步,然后以右手的长戟猛刺向匈奴的战马,前排的战马纷纷倒毙,匈奴骑兵人仰马翻,只得进行步战格斗。
荆楚勇士们以一挡十的格斗技能发挥得淋漓尽致,霎时间,在汉军阵列前沿,匈奴人尸横遍地。且鞮侯单于见状大吃一惊,他从来没有见过哪支军队的战斗力如此之强,忙下令大军压上去。
李陵见状,鸣金收兵,前排的荆楚勇士听到军令声,有序地向后撤退,后排的强弩射手早已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
匈奴军队进入射程范围后,千弩齐发。这次汉军配备了最先进的武器:连弩。连弩第一次出现在人类战争史中,连弩也许是一种可以连续发射的改进弩,类似于现在的自动步枪,可以自动将矢装填进箭槽中;也可能是可以一次发射多箭的改进弩,无论是哪一种,其威力比传统型的弩机威力要强好几倍。李陵手下多奇材,连弩有可能是李陵军中的某位奇材所发明,也可能是李陵发明的。李陵之所以敢在武帝刘彻面前夸下海口,大概是因为拥有连弩这个超级秘密武器的原因。
连弩齐发,匈奴骑兵纷纷中箭,人仰马翻,战场上一片混乱。且鞮侯单于何曾见识过如此威力的强弩,大惊失色,匆匆鸣金收兵,向山上的营寨撤退。
李陵抓住战机,果断命勇士们出击,那些匈奴骑兵落马者纷纷被这些武林高手所斩杀。
此役,匈奴兵团损失惨重,阵亡数千人。
李陵初战告捷后,不敢恋战,下令全营开拔,徐徐撤退。
匈奴以骑兵对步兵,紧紧咬住李陵兵团不放。且鞮侯单于对汉军凶悍的战斗力心存余悸,不敢贸然再次发动进攻,急调匈奴左、右部骑兵前来助战,匈奴的兵力增加到八万人,十数倍于李陵兵团。
李陵兵团且战且退,向南走了好几天,这几天里,匈奴骑兵不断地发起骚扰式的进攻,匈奴人知道这支兵团勇士们的厉害,所以也不进行肉搏战,只是在远处与李陵兵团展开弓箭对射,几日下来,汉军的伤员不断地增加。
伤员成为困扰李陵的大问题。李陵下达命令:身受三处箭伤者,可以坐在辎重车上;身受两处箭伤者,充当驾驶;身受一处箭伤者,裹创再战。
比士兵受伤更严重的事情,是士气的低落。李陵意外地发现,这支五千人的步兵队伍中,居然还有不少随军出征的女人。李陵大怒,原来士兵们白天行军打仗,晚上就与这些女人鬼混,第二天就没精打采了。
这是怎么回事?李陵下令将所有的辎重车打开,仔细搜查,竟然搜出了一群女人。原来在军队出发前,当时在边关地区,有不少被流放的女性,她们的丈夫都是江湖大盗,被政府捕杀,妻儿流放到边关。李陵的部下都是江湖武林高手,虽然武艺超群,但是纪律性就差一些了,所以许多人在边关地区与这些女人相好,出关时,偷偷将女人藏匿于车厢内。
李陵着手整顿军纪,将所搜出的女人们全部斩首(唉,发点粮食让她们逃跑不是更好吗?),并且向士兵们重申军队的纪律。
第二天,李陵决心以一场胜利来挽回士兵们的士气。他亲自率领军队,对匈奴尾随其后的追兵反戈一击,匈奴人没有想到逃跑中的汉军居然还有反击的力量,猝不及防,被汉军射杀三千人。
此战得胜后,李陵率军折向东南,又行军四、五日,到了一片芦苇沼泽地带。时已深秋,从蒙古高原上刮起西北风,匈奴人在上风向,李陵的军队在下风向。匈奴人就借着有利的风向纵火焚烧芦苇丛,火势向东南方向蔓延。
李陵兵团被迫改变行军路线,向南边的山区挺进。
匈奴骑兵很快又追上来了。李陵兵团沿着山麓撤退,且鞮侯单于纵马登至山顶,向下眺望,发现了李陵的踪迹。单于派自己的儿子率领骑兵沿山麓追击。
李陵不愧是防御战大师,在山麓步兵的阵形无法展开,匈奴骑兵战据绝对的优势,因此李陵果断命令军队撤向树林中。
匈奴骑兵进入树林后,在林木之间,骑兵的机动性与冲击力无法发挥出来,而李陵兵团躲在树林后,以强弓劲弩反击,骑着高头大马的匈奴人反倒成为狙击的极好目标。树林一战,匈奴人又损失达数千人之多,还有一些被汉军所俘虏。
此时的且鞮侯单于开始出现动摇了,他对部下说:“这真是汉军中的精锐啊,我们已经追击了十几日了,仍然无法消灭。汉军日夜引诱我们靠近中国的边塞,莫非是汉军有大阴谋?设下陷阱让我们钻进去?”
匈奴诸位裨王纷纷议论道:“单于引兵亲征,以数万之众,围攻数千人的汉军,如果不能将其全歼,徒令中国人瞧不起咱们了。从这个山谷,再往前行四五十里地,就是平地了,如果我们无法在山区消灭汉军,到时再撤退也不晚。”
单于点了点头,下达命令:“各路大军,不分昼夜,采用车轮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