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虽远必诛-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北匈奴单于亡命天涯,使西域北道以龟兹为首的国家失去了依靠,无奈之下,龟兹及其喽啰国姑墨、温宿、尉头等国,向班超投降,请求归附汉帝国。鉴于龟兹这些年来一直是班超的死对头,班超威胁龟兹王尤利多退位,改立入侍汉帝国的王子白霸为龟兹王。为防止原龟兹王尤利多东山再起,班超上书政府,将尤利多送往洛阳软禁。

此时西域诸国,还有三个国家未归附汉室,这三个国家是焉耆、危须、尉犁。当年攻击西域都护府,杀死都护陈睦,这三个国家都有份,所以提心吊胆的,怕遭到秋后算账。

从公元73年班超入西域,到现在整整十八年,除了汉政府两次增援的约二千人的部队外,班超可以凭借的就是疏勒与于阗的军队,总计约三、四万人。这十八年的奋斗是艰苦卓绝,班超以疏勒为基地,遭遇到种种困境,在北方战线与龟兹为首的北道势力对抗十余年,顶住龟兹势力向南的扩张;在南方战线有莎车国的叛变;在西方战线挫败了月氏七万大军的进攻;在疏勒内部平定了两次叛乱。

班超是孤胆英雄,但英雄的伟业背后,乃是凭靠强大的汉帝国的实力。伟大的国家为伟大的英雄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台,而伟大的英雄又为国家创造伟大的事业。

龟兹等国投降之后,西域初定,班超坐镇龟兹,徐干坐镇疏勒,东汉政府决定重新设立西域都护府,班超当之无愧地成为西域都护,与班超并肩战斗的徐干擢升为西域长史。

班超下一件事,就是扫平焉耆、危须与尉犁。

班超西域最后一战的号角吹响了。

永元六年(94年),班超调集龟兹、鄯善等八个国家共计七万人的军队,以及隶属班超的汉军一千四百余人,浩浩荡荡向焉耆、危须、尉犁的方面进军。

大军抵达尉犁边界后,班超先行派出使者分别进入三个国家,对其国王说:“都护前来,欲镇抚三国,如果你要想要改过向善,应派遣大人前来迎接,将赏赐王侯以下之人,事毕即还。现在先赏赐给国王彩色丝帛五百匹。”

班超七万大军压境,焉耆国王忐忑不安,派左将军北鞬支前往尉犁,杀牛置酒,迎接班超。这个北鞬支有些来头,他是匈奴人,是一位王子,被北匈奴单于派来入侍焉耆,虽然名为“入侍”(汉时代“入侍”是说得好听,其实就是当人质),可是仗着匈奴人的气焰,他俨然成为焉耆国的太上皇,连焉耆国王都不得不对他忍让三分。

班超厉声责备北鞬支:“你虽然是匈奴的侍子,但是却秉掌焉耆国的大权,本都护此次前来,焉耆王没有及时迎接,这都是你的过错。”北鞬支听罢唯唯而去。部将们对班超说:“都护怎么不杀了他呢?”班超答道:“这非你们所知,此人在焉耆国的权力,甚至比国王还大,要是现在杀了他,焉耆国必然对我们严加防范,据险而守,那么我们要进焉耆王城就不容易了。”

焉耆王得知北鞬支被班超严厉斥责,不敢怠慢,亲自率众大臣前往尉犁国迎接班超,并且献上奇珍异宝。班超有自己的打算,暂时没有为难焉耆王。

焉耆王返回国内,越发惶惶不安。当时进入焉耆国主通道,途中有一座桥梁,称为苇桥,乃是险要之地,焉耆王下令将此桥梁毁断,企图阻止班超的军队进入焉耆国内。但这个小动作,没并有起到什么效果,班超大军绕道而行,迂回进入焉耆国境。到了七月,班超已经抵达距离焉耆王城只有二十里的沼泽地带。

焉耆王发现班超即将兵临城下,十分恐慌,准备放弃王城,退到山区进行抵抗。焉耆国的左侯元孟是亲汉派,他曾在作为人质在洛阳居住过一段时间,得知焉耆王的计划后,便派人去给班超通风报信,说国王想逃跑了。

班超听了来者的通报后,突然目露凶光,厉声喝道:“你好大胆,竟然敢散播谣言,来人啊,拖下去,砍了。”来使战战兢兢,连呼冤枉,说是左侯元孟吩咐前来的,班超不容分说,把手一挥,拖下去了,不一会儿功夫,一颗血淋淋的人头落地。

这是班超狡诈之处。

班超在兵营中召集诸国王参加会议。此时的焉耆国王、尉犁国王、焉耆左将军北鞬支等人见班超杀死告密者,心中觉得有几分踏实,便前往参加会议。焉耆宰相腹久谏道:“大王不可去啊,班超这个人狡诈得很,去了怕没有好结果。”焉耆王等不听,腹久叹了一口气,与其他十六名官员一起逃跑了,危须国王也惧怕被诛,也逃跑了。

果然不出腹久所料,班超乃是设下鸿门宴,等到大会召开时,班超坐在首座,诸国王坐下座,班超扫视众王,愤怒地说:“危须国王怎么没有到位?焉耆宰相腹久等人为什么逃跑了?”

焉耆王听到此话,涌出一种不祥的预感。

预感很快成为噩梦了。

班超叱令卫兵将焉耆王、尉犁王、北鞬支等人拿下,理由呢?这些国家当年策划发动战争,攻杀西域都护陈睦。

其实真正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是前任焉耆王,并不是现在这位。对班超来说,这并不重要。这是国仇,国仇必报,既然前任国王死了,就以现任国王抵命,这是当时的社会观念,是“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时代观念,是春秋大义,《春秋公羊传》说的:“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

最后焉耆王等人被押解到当年的西域都护府处死,班超隆重祭奠前西域都护陈睦。

焉耆王、尉犁王被诱杀,焉耆、尉犁、危须这三个国家的叛乱随即发生,班超率七万大军迅速扫平,击杀五千余人,其余一万五千人悉数投降。

至此,西域五十余国,悉数归附东汉政府。

班超经过二十年的苦斗,终于实现他年轻时立下的誓言,他的功业,早已远远超越了傅介子,与张骞可并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由于班超在西域的辉煌成就,被汉和帝晋封为“定远侯”,果然如相士所说,封侯于万里之外。班定远成为那个时代的传奇,永载史册,成为后世中国军人的楷模。

班超的伟大,不仅在于开拓西域,而且还在于他在张骞之后,又一次极大地拓宽了中国人的视野。

公元97年(和帝永元九年),班超派遗部下甘英出使大秦、条支。

此时的班超已经六十五岁,年迈力衰,军政务缠身,他无法自己出行,只好将此事交付年轻力壮的甘英。甘英此行收获极大,他是继张骞之外又一位杰出的探险家,他从西域出发,一直到达地中海沿岸。史书上没有记载甘英具体的出行线路,不过从《后汉书》的“西域传”中大致推断,甘英可能是从现在新疆南部出发,经克什米尔,往西南折向巴基斯坦,然后穿过伊朗高原进入西亚,最后抵达地中海的东岸。

条支大约是在西亚的地中海沿岸(叙利亚一带),在此之前,中国人从来没有到达如此远的地方,出西域到条支,大约需要行二百日的时间,此路途之艰辛,可想而知。甘英每到一地,必详细地记录下当地的风土人情,并且收集中原所看不到的奇珍异物,他所获得的西方的知识,要远远超过以往的任何一人。

当甘英行至地中海岸时,他却犯下一个大错。

甘英身负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的使命,他找到了安息的船家。船家告诉甘英:“大海广阔无边,如果遇到顺风,三个月就可以到达罗马了,如果遇到逆风,也有可能要花上两年的时间,所以凡是出海者,一般要携带上三年的粮食。在海上行船,容易令人思念家乡亲人,而且也很危 3ǔωω。cōm险,常有人死于海上。”

地中海处西风带,向西航行,更多的情况会遇到逆风的情况,甘英望洋兴叹,心里打起退堂鼓,最后他放弃了前往罗马的打算。

如果甘英毅然前往罗马,那么在他到达罗马时,很可能遇上罗马雄才伟略的皇帝图拉真(98年即位),图拉真的年代正是罗马帝国疆域最为辽阔的时代,罗马帝国与大汉帝国矗立在亚欧大陆的东西两侧,而且有着同样伟大的文明。甘英并不知道他丧失了一个沟通东西方的机会,否则他将成为与张骞一样伟大的人物。

即便如此,甘英仍然是那个时代走得最远的中国人,他在旅程中对各国的纪录保存在《后汉书》的“西域传”中,为古代中国人开拓眼界仍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近世学者王国维曾写诗赞扬甘英的功绩:“西域纵横尽万城,张陈远略逊甘英。千秋壮观君知否,黑海东头望大秦。”这里王国维认为甘英所到达的西海是指黑海。

长年的征战与繁忙的政务,使班超的身体每况愈下,岁月不饶人,转眼到了永元十二年(100年),班超已经六十九岁了。落叶归根,班超愈发思念家乡和亲人,班超的哥哥班固因为窦宪事件而遭到株连,在八年前(92年)死于监狱中,家乡的亲人只剩下他的妹妹班昭。而班超最疼爱的小儿子班勇到现在还没有踏入中土一步,班超很想在自己有生之年,能与儿子一起返回家乡,返回自己离开数十年的祖国。

班超提笔写了一份奏疏说:“蛮夷风俗,畏壮侮老。如今我已经垂垂老矣,牙齿也快掉光了,常恐年迈力衰,忽然倒下,孤魂不得回到家乡。我没有想能回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我已经年老多病,冒死胡言乱语,谨派儿子班勇随西域奉献贡物的人马回到中国,在我有生之年,让班勇能看到自己的祖国。”

但是班超的上疏却如石沉大海,将近三年过去了,没有回音。

班超的妹妹班昭,给皇帝写了一封感人肺腑的信:

“臣妾的胞兄西域都护定远侯班超,幸得以微功蒙皇上的重赏,天恩殊绝。班超初出西域时,怀着为国捐躯的志向,希冀建立微薄的功业,报效大汉。时遇陈睦之变,西域交通隔绝,班超孤身转侧绝域,晓喻诸国,率领其兵众,每有攻战,辄身先士卒,身被刀箭之伤,不避死亡,幸赖陛下神灵,得以延命沙漠,至今三十年了。骨肉生离,不复相识。当年追随班超的吏士,现在都已经去世,班超年龄最大,今年七十岁了,病痛缠身,头发苍白,双手麻木,耳目不明,要扶杖方可行走。即便想竭尽其力,以报答天恩,迫于老迈,也是有心无力。蛮夷之性,畏壮侮老,班超生死只在旦暮之间,如果久无人顶替,恐怕夷人会有奸邪逆乱之心。而朝廷的公卿士大夫,不肯远虑,一旦暴乱发生,班超力不能从心,上则损国家累世之功,下则弃忠臣竭力之用,这不可不令人心痛。班超在万里之外,归心似箭,引颈而盼,至今三年,却音讯全无。

臣妾听说古代十五从军,六十而还,也还有退休不任职的休闲时间。因为陛下以孝治天下,况班超身列侯伯之位,故敢冒死为之求情,乞求让班超安度余年。一旦班超生还,西域没有突然变故的担忧,国家便没有劳师远征之虑。班超曾写信与臣妾诀别,恐没有机会再见一面。臣妾着实伤感班超以壮年为国竭忠尽孝于沙漠,而在疲老之时便捐身死于旷野之中,诚可哀怜。如果朝廷置之不理,班超去世后一旦西域有变,希望班家能因为象赵母、卫姬一样因事先请罪而蒙宽赦。臣妾愚昧不知大义,触犯忌讳,陛下勿责。”

班昭既晓之以情,又动之于理,这封信终于打动了汉和帝。

永元十四年(102年),班超踏上了归乡之途。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未干。”整整三十年啊,班超已经年过七十,他一身病痛,特别是胸肋处,时常疼痛难忍(心脏病?)。这一年的八月,班超回到了洛阳,洛阳依旧繁华,歌舞升平,与西域的贫穷与荒凉形成鲜明的对比,他忽然觉得人生是如此的短暂,似乎三十年前在车师奇袭匈奴使团的故事,就发生在昨天一样,清晰可见。

曾经指挥过金微山战役的将领任尚被指定了新一任的西域都护,任尚前来拜访班超,希望得到班超的指点。任尚谦虚地请教说:“阁下在外国呆了三十余年,在下有幸继承你的位置,任务艰巨,我所考虑的或有不周到之处,愿意聆听阁下的教诲。”

班超点点头,对任尚说:“老夫年老了,智力大不如从前,阁下多次为国家担当重任,班超岂敢与阁下相比。实在不得不说的话,就说几句愚昧的话了。屯居在塞外的中国士兵,大多不是孝子贤孙,而是因犯了罪而发配到那里的;而塞外蛮夷,与鸟兽一样,桀骜难驯,容易败事。阁下性格严厉而急躁,水至清则无鱼,察政如果不得要领,就容易丧失人心,所以不宜严苛,而应该要宽松简易,对于小过错不要计较,总揽大纲、把握全局就行了。”

任尚毕恭毕敬地听着,见班超不再往下说了,问道:“就这些啊?”班超点点头,任尚露出了一丝失望的表情,向班超辞行。班超见任尚远去的背影,轻轻叹一口气,他想起老子曾说过的一句话:“吾道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任尚回去后,对自己的亲信说:“我还道班君有什么奇谋妙策,今天一听,真是太平常了。”说罢又摇摇头。

汉和帝召见班超,拜为射声校尉,但此时班超已经病情加重了,和帝时不时派人前来探望班超,并赐予医药,即便如此,班超的生命之火已经微弱到一阵风就可以吹灭了。

九月,班超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一岁,距离他回家仅仅一个月。

班超不仅是东汉时代最伟大的英雄,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英雄。他几乎仅凭个人的勇气与智慧,降服西域五十余个国家,如此伟业,空前绝后。不独中国历史,举诸世界历史,奋斗于异域,而卒能成大业的,能与班超比肩者,亦不过凤毛麟角罢了,英国的克莱武与哈斯丁斯勉强可以入选,笔者浅陋,试分析之。

克莱武(Robert Clive,1725~1774)为英国历史上最杰出之冒险家与军人,1751年,克莱武以五百人的英印部队(英军三百人),坚守亚科特,面对一万人的印法军队(法军一百五十人),赖其神勇表现,顶住压力,使英军最终夺得第二次卡尔纳蒂克战争之胜利。1757年之普拉西战役,复以三千人之微弱兵力(八百名英军,二千二百名印军),对抗七万人的孟加拉土邦军队,凭借分化瓦解敌军内部之谋略,土邦军队多数退出战斗,克莱武以不足四十名士兵战死之微小代价,赢得会战之胜利。此役乃是印度近代史划时代的战役,印度沦于英人之手,实由此役始。

克莱武之后,有哈斯丁斯(Warren Hastings,1732~1818),哈斯丁斯于1772到1785年任孟加拉总督,为英国扩张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无论武功上与政治上均卓有成绩,1775年到1782年,英发动马拉塔战争,旷日持久,屡受挫折,赖哈斯丁斯之力,最后反败为胜。此家伙本为东印度公司职员,任总督期内,大力支持鸦片贸易,中国受鸦片这荼毒,与此人关系颇深。哈斯丁斯善于利用印人之间的矛盾,以夷制夷,此正班超之手腕。

以史论史,班超之功业,超过克莱武与哈斯丁斯远矣。

班超、克莱武、哈斯丁斯颇有共同之处:英勇善断、足智多谋,充满冒险精神,富有军事、外交及政治才华,一手擎天,独撑大局。当克莱武经营印度,其背后之对手乃是强大的法国,班超经营西域,其背后之对手乃是强大的匈奴,此背景有相似之处。然而克莱武、哈斯丁斯之前,英国在印度有相当的根基,东印度公司已在印度立足百余年,不纯为商业公司,实半武装之机构。而班超入西域时,西域五十余年,无汉一兵一卒,一官一吏,其可凭借之资源,较克莱武、哈斯丁斯可谓少之又少。在西域奋斗的三十年间,班超得到政府的支援是少得可怜,最多时也仅有二千名的士兵,既没有军事上的强大后援,也没有政府在财政上的支持,所有一切,都凭他个人的才能解决。故知班超奋斗之艰辛,实远逾克、哈二人。班超以三十年时间,乃竟全功,而克、哈二人,有奠基之功,然英国独占印度,实又耗近百年之时间。

班超的成功固然有强大汉帝国为后盾,然而其个人奋斗功不可没。首先是他杰出的外交才能。他是个令人捉摸不透的人,即信用,又狡诈,对可以信任的人是有义气的,就使他在最艰难的时候,选择了留在西域;他对背叛者以及敢犯汉强者,是狡诈的,所以诱杀疏勒王忠与焉耆王。班超具有深刻的洞察力,既可以判断全局的形势,又善于洞悉人性的弱点,他充分利用这种人性的弱点,恩威并施;他勇敢过人,无视生死,但不是一介莽夫,在车师杀匈奴使者,在于阗杀大巫师,在疏勒擒国王等,不仅是斗勇,也是斗智,这个智就是抓住对手的弱点所在,一击中的,迫使对手别无选择。西域国家不仅多,而且充满矛盾,班超在这些矛盾中游刃有余,借力使力,以夷制夷,即便身陷危 3ǔωω。cōm险之中,每每能化险为夷。

另一方面,班超的军事才华对他西域事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攻陷莎车之役是班超军事生涯的代表作,在敌方援军两倍于己的情况下,他大胆采用疑兵之计,先设计假情报,利用敌军求胜心切心理,调动敌方援军主力分兵,在成功分散敌军注意力之后,突然速迅回师,二打莎车,一举端掉莎车国,剑走偏锋,以险取胜。如果说莎车是个弱国,那么面对中亚最强大的贵霜帝国七万大军的进攻时,班超则将孙子的“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抓住敌军人数众多,补给困难这一弱点,坚壁清野,切断贵霜军队向其他国家借粮的通道,最后不战而屈人之兵,此正所谓“上兵伐谋”也。

班超同时给后人留下两笔巨大遗产。其一乃是西域,西域的功业,始于张骞,成于班超,后二千年,虽经离离合合,最终入中国版图,饮水思源,此非张骞、班超之功么?其二乃是精神遗产,这便是班超的冒险、开拓之精神,虽薄冰必履之,虽深渊必涉之,虽艰难必行之,虽险境必闯之。梁任公言班定远:“于戏,斯真千古之快男儿,斯真世界之大英雄!”知有班超,便知我历史之光荣,知我不逊于欧人,知我足以自尊,足以自豪,足以自强。此非班定远之遗产么?

【四、得之甚难,失之甚易】

新上任的西域都护任尚并非浪得虚名之辈,他的军事才能是可圈可点的。

金微山战役(91年,和帝永元三年)是任尚的成名之战,他与耿夔指挥汉军千里跃进,深入阿尔泰山,一举歼灭北匈奴残余力量,经此重创,北匈奴再无力与汉帝国抗衡,这是一场载入史册的战役。

永元五年(93年),因窦宪被诛,北匈奴降王於除鞬叛变,身为窦宪的亲信,任尚害怕遭株连,便自告奋勇,请缨出战,立功赎罪,与将兵长史王辅联手出击,击斩於除鞬。

一年后(94年),归降汉室的北匈奴部众二十万人叛变,时任护乌桓校尉的任尚率领鲜卑、乌桓骑兵,在满夷谷截击北匈奴部众,大破叛军,击杀一万七千余人,立下赫赫战功。

任尚指挥的这三次战役,都是针对北匈奴发动的,作为匈奴人的克星,任尚的威名,远扬于西域诸国。汉和帝考虑让任尚出任西域都护,并不是没有道理。然而深谙西域事务的班超,却发现了任尚性格上的弱点:严厉而暴躁。这种性格,对付桀骜难驯的西域胡人,不引起冲突与矛盾才怪呢。果不其然,任尚终于坏事了。

任尚在西域都护的位置上只呆了四年(102~106)。

在这段时间里,朝廷里发生了一件大事。永元十七年(105年),汉和帝刘肇去世,时年仅二十七岁。东汉皇帝有个特点,大多比较短命,汉明帝去世时是四十八岁,汉章帝是三十一岁,而汉和帝只有二十七岁,后来的皇帝短命的更多了。刘肇的去世,对东汉帝国的霸业是一大损失,虽然他在汉朝的皇帝中不是很有名,但他的才能还是比较杰出的。从刘肇十四年诛杀窦宪来看,其权谋与魄力,绝对不亚于后来清代的康熙,可惜英年早逝。

汉和帝时代的武功,主要有如下几项:第一,东汉帝国彻底击败北匈奴,终结了三百年汉匈的旷日持久的战争;第二,班超完成了降服西域五十国的历史伟业,并重置西域都护;第三,平定迷吾、迷唐的羌乱(后述)。

刘肇的短命给国家留下巨大的后患,继承皇位的是仅出生一百天的刘隆。还在襁褓中的婴儿不用说只是象【炫|书|网】征性的摆设,权力落入汉和帝刘肇的夫人,昔日的皇后,今天的皇太后邓绥之手。刘隆是一个不知皇帝为何物的皇帝,因为一年后,不到两周岁的他就夭折了,还啥事都不懂。

邓太后只得另觅皇帝的人选,她选择了清河王刘庆之子刘祜继承大统,刘祜这一年十三岁,这就是汉安帝。邓太后临朝听政,这位聪明、勤政、富于权谋却颇有人情味的女人,虽然没有什么雄才大略,但还是小心翼翼地使帝国之舟缓慢地前往。

然而,就在汉安帝即位后的第二个月,西域的叛乱终于暴发了。原来安帝时代,并不那么平安无事。

任尚到了西域之后,显然没有把班超的规劝当一回事,他性情急躁,政令严苛,使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