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虽远必诛-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顺帝也是一个短命的皇帝,他十一岁时被推上帝位,当了十九年的皇帝,死时三十岁。太子刘炳继位,是为汉冲帝,仅有两岁。于是梁太后临朝,成为帝国实际控制者,不过梁太后并没有邓太后的能力与魄力,因此她更倚重其兄弟大将军梁冀。

两岁的汉冲帝才过了半年便病死了,刘氏皇族的生命力都如此脆弱,是否意味着帝国的命运也是脆弱的?梁太后与梁冀另立年仅八岁的刘缵为帝,是为汉质帝。

在梁冀的眼里,自己俨然是这个国有的最高统治者,而皇帝不过只是一尊泥菩萨罢了,他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可是,有一天,泥菩萨居然开口说话了。

质帝刘缵是个聪明、有勇气的小孩子,但未能深谙人事的他还是少了谋略,这不能怪他,他只是个小孩子,有一天朝会时,刘缵在群臣面前,目光注视着梁冀,突然说了一句令所有人都感到震惊的话:“此跋扈将军也。”

刘缵知道自己不过是在扮演一个儡傀的角色,他想通过这一句,既表达自己的不满,同时也向群臣发出一个求援信号。可是这个过于冒失的举动,要了他的小命。

梁冀不寒而栗,此时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还远非帝国真正的统治者,因为坐在龙椅上的皇帝,正是最大的威胁。突然他狞笑了一声:“想跟我斗,还太嫩了。”小孩子毕竟就是小孩子,你忍不住把心里话说出来,你便彻底输了。

闰六月的第一天,质帝刘缵吃下了一个饼,突然他觉得一阵腹疼难忍,他意识到些什么,急传太尉李固进见,也许他现在谁也信不过,除了忠正梗直的李固,他抓着李固的手说:“我刚才吃了一个饼,肚疼难忍,给我喝点水,或许还可以活下来。”

站在一旁的梁冀不冷不热地说:“陛下可能是想呕吐吧,那不能喝水的。”刘缵怨恨地看了梁冀一眼,两眼一翻,死了。

这一年是公元146年。

谁知知道梁冀就是谋杀质帝的主谋,但敢怒不敢言,梁冀权倾天下,他选中了十五岁的刘志作为新一任的皇帝,此为汉桓帝。

但是梁冀这样老谋深算的人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汉桓帝这等昏君也有做过大快人心的事情。和平元年(150年),梁太后在临死前宣布归政于桓帝,不过为了确保梁家的利益,梁太后的妹妹成为为桓帝的皇后,继续控制桓帝。桓帝刘志知道自己是梁家的一颗棋子,但他知道忍耐,特别是质帝刘缵之死让他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屈服于梁家势力。但是到延熹二年(159年),梁皇后也去世了。此时梁冀执掌大权已经二十年之久了,桓帝早就一肚子的怨气,他准备向梁冀宣战。

到处是梁冀的爪牙,到哪寻找可以信任的人呢?桓帝刘志只能有一个选择,就是他最亲近的宦官。于是在单超等五名宦官的协助下,刘志绝地反击,发动政变,竟然奇迹般地赢得胜利,使梁冀自杀,梁氏家族被一网打尽,其盘根错节的势力也被连根拔起。

梁冀倒行逆施、为非作歹的时间长了,一时天下无人不称快。大家希望刘志可能力挽汉帝国衰弱的危局,再度中兴腾飞。

可是外戚集团倒了,宦官集团又立起来。刘志将扫灭梁氏势力归功于单超等五名宦官,于是乎一日五侯,五名宦官全部跻身于新权力集团核心,胡作非为,不亚梁冀。

汉桓帝也逃不掉短寿的宿命,167年,刘志死时三十七岁,十二岁的刘宏被立为皇帝,是为汉灵帝。灵帝时代乃是东汉最黑暗之时代。

灵帝时期,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又一次生死搏杀。窦太后的父亲窦武既是外戚集团的人表人物,同时也是士族集团的灵魂人物,当时社会对窦武新政寄予无限的希望,此时窦武政府集中天下士人之精英,如陈蕃、李膺、杜密、尹勋等,窦武希望铲除帝国的毒瘤宦官集团,他在朝廷在最坚强的后台便是他的女儿窦太后。然而对政治血腥不太敏感的窦太后对窦武提出诛杀全体宦官的建议感到惊讶与不解,就在窦太后这一迟疑之下,宦官集团在窦武的步步紧逼之下,先下手为强了。

宦官曹节、王甫等人劫持窦太后,矫诏发兵,结果遍地血腥,以窦武、陈蕃为首的反宦官集团被屠杀得一干二净。这次斗争的结果是宦官集团取得了完胜。

桓、灵时期,除了势不两立的外戚与宦官两大集团的相互屠杀之外,影响最深远便是“党锢之狱”,这是对崇尚气节,富有正义感的士人集团的重大打击,“党锢之狱”前后约二十年的时间,包括李膺、范滂等一大批名士被处死,奸佞横行,社会正义遭到空前摧残,这是东汉最黑暗的年代。

在灵帝中平元年(184年),终于爆发了黄巾起义,揭开东汉覆亡的序幕。

【四、无可奈何花落去】

汉灵帝于168~189年在位,共计二十一年,这是东汉政治最黑暗时期,首先是党锢之乱,残杀、迫害了大批的忠正之臣,使得中枢政治一塌糊涂。宦官乱政达到鼎盛,前有宦官曹节、王甫的乱政,后有赵忠、张让等十二常侍之乱,汉灵帝到处对人说:“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可见内政败坏到何等地步。

光和元年(178年),灵帝荒唐地开始卖官鬻爵,将空缺的一半以上的职位,以高价公开出售,太守一职为二千万钱,中下级官员为四百万钱,后来甚至将三公九卿的职位也拿出来销售,而且将出售官职所得作为塞入自己的腰包中。荒唐的事还很多,热衷于商业活动的汉灵帝在181年时,又在宫中设了一条商业街,命宫女在商业街内做买卖,自己则打扮成商人的模样,玩得不亦乐乎的。

汉灵帝的荒唐与宦官乱政,导致了吏治急剧败坏。官逼民反,大动乱的时代来临。

170年,济南百姓暴动;172年,会稽爆发许生起义;176年,益州夷族起事;178年,合浦、交趾等蛮族造反;180年,苍梧、桂阳发生农民起义;到了184年,张角、张宝、张梁领导的黄巾起义终于爆发,这是中国历史最著名的大起义之一,一时间,天下响应。

东汉政府大惊失色,遂以何进为大将军,屯兵都亭,镇守京师。在战略要地函谷、太谷、广成、伊阙、旋门、孟津、小平津、轘辕等地设八关都尉,以遏制起义军。发全军精兵,由北中郎将卢植、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儁分别率军攻击黄巾军。骁勇善战的汉政府军仍然实力强大,只用不到一年的时间,便剿灭张梁、张宝,而黄巾军的主帅张角病死,黄巾军的主力虽然被击破,但是其余部及全国其他起义军蜂起,大动乱的局面经久不息。

正当政府军全力以赴剿杀黄巾时,西部极不稳定的凉州地区再掀波澜,湟中胡人北宫伯玉与先零羌起事,拥边章、韩遂为帅,对抗朝廷。到187年,韩遂杀边章、北宫伯玉,与马腾、王国等人合兵,拥立王国为主帅,拥兵十多万人,割据一方,并且进击三辅,成为朝廷的心腹之患。

西边的韩遂、马腾、王国之乱,使得一个野心家得以有机会出人头地,这个人就是董卓。

董卓原本是名将张奂的部将,也算是久经沙场的悍将。

188年,王国率军袭击陈仓。朝廷以皇甫嵩为左将军、董卓为前将军,率领四万人马,增援陈仓。

董卓对皇甫嵩说:“现在陈仓形势很危急,我们还是火速进击吧。”皇甫嵩摇摇头说:“先等一等。陈仓虽然小,但是城内防御工事十分坚固,易守难攻,王国的叛军虽然来势汹汹,但要攻克陈仓决非易事。我们等到他们疲惫不堪时,再发动攻击,必可大获全胜。”

果然不出皇甫嵩所料,王国对陈仓猛攻了八十多天,仍然不能攻克陈仓,到了次年(189年)二月,筋疲力尽的王国终于放弃围攻陈仓,此时皇甫嵩见机会来了,下令发动反击,可是董卓跳了出来说:“那不行,兵法上说穷寇匆迫,归众勿追。”

皇甫嵩呵呵一笑道:“先前我们不攻击,乃是避知锐气,如今敌人已露衰败之象,现在王国的队伍,半志全无,只是乌合之众,并非兵法所说的穷寇与归众。”于是纵兵追求,大破王国,杀一万多人。

看来董卓在打仗上还是远不如皇甫嵩,然而,董卓的政治野心却远远超过皇甫嵩。这支东汉王朝最强大的一支军事力量,其核心力量乃是来自……湟中的羌胡部队,董卓深知在此种时代,实权决定一切,谁握有枪杆子,谁将是最后的胜者。汉灵帝曾诏董卓入朝廷担任少府一职,董卓坚决拒绝,并且以政府不发给响银为由,羌胡部队难以控制为理由,留在军队中,朝廷没有办法。到了汉灵帝病重时,再度下旨让董卓担任冀州牧,命令他将军队交给皇甫嵩。董卓又一次顽强地拒绝,上书道:“我手下的将士与我情同家人,请准许我把他们带到冀州。”

董卓的抗诏令汉灵帝感到十分不爽,下诏斥责。但董卓不仅不理会,反倒带领大军返回到黄河以东,时时关注洛阳政局的变化。

董卓的冒险获得成功,他赌汉灵帝逃不到这一劫,果然,到了189年的四月,汉灵帝病死,时年三十四岁。皇帝之死,意味着宫廷内新一轮血腥的斗争又要开演了。

东汉的宫廷斗争依然没有脱离外戚集团与宦官集团斗争的定式。

灵帝死后,留下两位皇子,一是由何皇后所生的刘辩,一为王美人所生的刘协。以何皇后的兄长、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理所当然要立刘辩为皇帝,而宦官蹇硕为首的宦官集团则欲立刘协。两者势同水火。

此时蹇硕决心先诛杀大将军何进,踢开这个绊脚石后,再立刘协为皇帝。蹇硕此时统领西园八营(成立于188年,八营校尉分别为:蹇硕、袁绍、鲍鸿、曹操、赵融、冯芳、夏年、淳于琼,以蹇硕为统领),他派人请何进入宫,然而当何进到了宫门外时,他的好友、担任蹇硕司马的潘隐使劲给他挤眼色,何进大吃一惊,赶紧止步,回到自己所掌控的兵营中,声称有病,拒绝入宫。

蹇硕诛杀何进的阴谋破产,其迎立刘协的计划也泡汤了。接着刘辩上台,何皇后成为何太后,大将军何进作为外戚掌握了朝政大权。十二天后,何进逮捕蹇硕,处死,并且接管了蹇硕的西园八营。这样,外戚集团在第一回合的较量中胜出。

袁绍乘机上言何进,希望何进以窦武的覆灭为鉴,要当机立断,彻底清除宦官集团的势力。于是何进向何太后进言,请求将全部中常侍免职,可是何太后与当年的窦太后一样,在这个问题上很迟疑,没有答应。何进在没有太后允许的情况下,不敢贸然单独行动,在这个时候,袁绍又一次献计,建议动员手握兵权的地方军事长官,进军洛阳,以胁迫太后免除宦官们的权力。

苦无良策的何进大喜,立即下令董卓率军进入洛阳。

董卓时来运转了。

可是大将军何进却死到临头。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何进的阴谋终于让宦官们知晓了,狗急尚会跳墙,更何宦官也是人,宦官们决心豁出去了,拼它个鱼死网破。于是先下手为强,假称皇太后召见,诱使何进入宫,这次没有人给何进使眼色,何进不知是计,当入皇宫,便被埋伏于两侧的宦官们一你刀我一剑地砍为肉泥了。宦官们绝地反击,杀死何进,但他们覆亡的日子也不远了。

袁绍在得知何进被杀的消息后,立即率军杀入宫中,遇到宦官便杀,这一路杀下来,都杀疯掉,有时看到没长胡子的男人,也一刀结果其性命。宫中大大小小的宦官二千余人,无一生免。

宦官集团覆灭了。

但是东汉帝国的国运也到了尽头。

董卓见洛阳发生政变,便马不停蹄,率其大军进入洛阳城中。董卓的凉州兵团身经百战,极为骁勇强悍,到达洛阳之后,又吞并了何进的部队,并且收买吕布刺杀执金吾丁原,吞并其部队,其实力迅速膨胀,继而逼走袁绍,洛阳城便在他的掌控之下了。

董卓真是春风得意。此时的洛阳,不是刘姓的天下,乃是他董卓的天下。

他废除刘辩,改立九岁的刘协为皇帝,是为汉献帝,紧接着又毒死何太后,自己充当相国,为所欲为,成为太上皇了。

到此时,东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了,虽然在名义上又苟延残喘了三十年。

接下去的历史,对于熟悉三国演义的国人来说,都十分的了解了,这里我们只是提纲挈领地说一下。

董卓在朝廷一手遮天,胡作非为,关东群雄推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190年,董卓以关东兵盛,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192年,董卓为王允、吕布等人刺杀,但是紧接着,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率军攻陷长安城,杀死王允,劫持汉献帝。196年,汉献帝终于逃出长安,返回洛阳城。

汉献帝返回长安之后,曹操不失时宜地入朝觐见天子,自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之后迁帝于许,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之后汉天子退出政治舞台,曹操在台上独舞大旗,一个新的王朝呼之欲出。

然而在曹操有生之年,并没有将皇冠带在自己的头上,虽然他也有这种欲望与冲动,不过他仍然是无冕之王。刘备与孙权的崛起,使得三国时代初现雏形。

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终于捅破了薄薄的窗户纸,自立为帝,国号为魏,废汉献帝为山阳公。至此,曾经伟大而辉煌一时的汉帝国终于曲终谢幕。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帝国的大厦轰然崩塌,只有从历史的瓦砾中,寻找那曾经的辉煌……

伟大的时代终于成为历史。

历史给我们留下故事,留下回忆与思考,也留下信念与对未来的憧憬。

当我们仰望大汉的伟人时,他们那种披荆斩棘的开拓精神,勇往无前的冒险意识,迎难而上的进取雄心,正是一个伟大民族成长的见证。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朝代。

李广、卫青、霍去病、张骞、苏武、陈汤、马援、耿恭、班超……

一长串的伟大的名字,筑起中国历史上的一座座丰碑,这是文明之古国,这也是勇者之乡。在我们的国家曾经遭到侵辱与蔑视之后,当我们正奋起再迈向强国的途中,这是何等弥足珍贵的精神资源。

坚强铸就了一个伟大的国家!

在大汉伟人中,留下了许多在今天听起来仍然慷慨雄壮的豪言壮语。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这是帝国最年轻的军事天才霍去病的名言,舍身忘家,一心为国正是时代之精神,没有这种精神,如何在反对侵略的战争中屡奏凯歌呢?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请告诉我,中国历史上还有什么话比这句更掷地有声,更有英雄气概?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马革裹尸啊,裹住英雄的尸身,裹不住英雄的万古恒在的精神,生命乃是一种信念,因为信念,所以向死而生!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什么叫孤胆英雄,什么叫大无畏的精神,班超以非凡的人生与伟大的事业,诠释了个人英雄主义的概念。

没有永恒的帝国。

曾经盛极一时的大汉帝国最后也崩塌,就如同之后伟大的大唐帝国,也如同欧洲的罗马帝国。但是也留给后人一笔巨大的遗产。

自汉武帝开疆拓土,国土面积大大增大,这些土地大部分成为今天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拓土的同时,也是文明传播的过程,中原的先进文明随之远传,成为在世界史中最有影响力的文明之一。

汉王朝历时四百余年,是中国古代历时最长的朝代之一,这是在这个时期,国家与民族意识大大增强,这既是一个伟大民族的成长期,也是一个多民族相互融合的时期,由于封建专制政权的局限性,使得民族间的矛盾与战争不断,但同时少数民族也为国家做出巨大的贡献,特别在东汉时代,帝国抵御外来侵略的重要力量便是少数民族的骑兵,正是在这样相互碰撞中与交融中形成了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家。

历史,不仅是过往的史事,更是一种精神的载体。英雄会死,王朝会衰亡,但是奋斗的精神永远不灭。这种精神是一道光,是一簇火,是一柄剑,是翻滚的热血,大气磅礴,浩然冲天,赋予人信念、勇气与决心,是民族之魂,是国魂,是力量之泉,是进取之源。

大汉帝国烟消云散。

但是那激动人心的往事,永远激励后人不断地进取与开拓……

(全文完)

后记

当这本将近四十万字的书终于完稿时,我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在八个月的写作时间里,我象是一个在历史中漫步的旅游者,穿越了伟大的大汉帝国的四百年时空,如同亲眼目睹了一个伟大国家在其少年时代的奋斗历程,这是一个朝气蓬勃、令人热血沸腾的时代。

为什么是汉代?汉代是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朝代之一,如果考虑到两汉的延续性,汉代存在的时间长达四百余年,远远超过唐代、明代与清代,是自秦始皇一统中国以来最长寿的王朝,汉代奠定中国疆域的基础,奠定儒家为主的文化基础,同时也是国家民族观念大发展的时代,形成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融合国家。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最为人称道的“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都记载了汉代的历史,但是这种以记传体为主的文本,难以让人有一条明晰的时间主线;而编年史的《资治通鉴》,在解决时间主线的同时,连贯的事件又被分解为支离破碎;所以以今人的阅读习惯来重述历史,已经成为迫切之急。

近几十年来,当历史研究日益成为一门科学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失去了一些鲜活的色彩,强化了政治经济上的分析,却丧失了人物的个性化差异与细节,而这些细节往往是激动人心、令人流连忘返,细微之处往往彰显大时代的精神。

写作使我对历史人物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在开写之前,虽然我已经熟悉这些英雄人物的生平与事迹,但是他们都只是一些符号,只是一些扁平的人物,只是存在于书中的人物;随着写作的深入,我仿佛沉浸于在历史之中,感觉象是近距离的接触,又象是进入其灵魂深处,感受着其思想与精神,渐渐地这些符号变成跳动的脉膊,扁平的人物变成立体,他们有着凡人的一面,有着不平凡的另一面,书中的人物变得鲜活,有血有肉。

我象是一个人生活在两个时空之中,一会儿脚踏着今日中国的大地,一会儿漫步在两千年前的历史天空。但是两千年相距太遥远,时间车轮的滚动,使人的观念与思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两千年前天经地义的观念,到今天也许早被扔到思想的垃圾堆里了,所以对于古代的人与事,不能全用今天的视角来评判,这也是陈寅恪先生所说的抱以“理解之同情”的立场。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剽悍的时代,近代以来,我们遭遇到太多的挫折与屈辱,从自大跌落到自卑,但是坚强的中国人很快走出了自卑的阴影,走上自强之路。大国的崛起需要刚健雄强的精神,需要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得来,一方面来自……现实的国力,一方面来自……文化与历史。

历史是精神的传承,书籍在纪录历史事件的同时,也记录下时代的精神。有一种精神要要发扬,就是刚健雄强的精神,就是梁启超所说的“国魂”,就是陈汤所言“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陈毅元帅曾经引用过一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所以一个国家要傲然立于世界之林,就必须要有这种勇气与魄力,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必须谨记的明训。

在本书完成之时,中国成功举办了举世瞩目的奥运会,中国早已告别“东亚病夫”的时代,强国之梦,乃是一百多年来所有中国人之梦想。中国正迈向强大,也必须要强大,追溯历史,我们寻找强大的精神之源,奋起开拓万古、推倒一世之雄心,力排今日之险阻,唤起永世之英灵。

笔者非良史才,语多有漏,际笔来会,急不暇择,所幸得天涯煮酒论史诸多网友之大力支持与鼓励,并指正文中部分谬误之处,感激之心,难以言表,借此再表谢意。

更多精彩好书,更多原创手机电子书,请登陆【网】}。cc
………………………………………………………………………用户上传之内容结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