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儿子变得越来越会装,老爸也在做了多年的皇帝之后性格开始发生变化。

贞观七年(公元633年),一直担任闲职“开府仪同三司”的长孙无忌复出,被拜为最高级官职之一的司空。相信不少朋友都还记得,裴寂也曾经担任过这个职务,但在当时却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衔而已。但长孙无忌的情况和裴寂可大不一样。他可是李世民陛下最最信赖的大臣、两小无猜的发小以及亲爱的国舅,所以他是拥有实权的实力派。

当然,长孙无忌靠的却不全是关系。他在处理政务方面也颇有才能,加之为人一向谨慎小心,虽然向往权力,却并没有被利益所蒙蔽。

贞观十一年,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帝做的是越来越顺手,整个国力蒸蒸日上,几个儿子又都还比较听话,心情非常舒畅。有一天,他突然感慨起来,觉得自己现在的风光来之不易,一路上多蒙老部下们鼎力辅佐。可现在自己过上好日子了,老哥儿们却还在为子孙们日后的幸福生活而辛苦忙碌着,实在是大大的不易!

既然已经意识到问题了,那就得解决一下。谁让咱们是患难与共的好兄弟呢!

可怎么解决呢?多赏赐些银两?不好,银子再多也有花光的时候,而且一夜暴富很容易让人失去进取之心,就此堕落。哎,真是让老李同志大费苦心。

突然老李同志脑海中灵光乍现,一个主意浮上了心头。既然整个天下都是朕的,那不妨效仿西周大封诸侯,给老同志们一人封一块地,这样既可以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也可以让他们的子孙世世代代感念皇家恩德。

领导下了命令,下面的人自然要雷厉风行、不折不扣地执行。

很快,诏书公布。

咱们中国人好拿古人做榜样,李世民也不例外。为了给自己的行为寻找充分的理论依据,诏书开头便对西周开国和汉高祖登基之后大封功臣、子弟的做法大加褒扬,仔细阐述了分封诸侯可以为皇室屏障和国家栋梁的道理。

接着,李世民很谦虚地表示,朕有今日,乃是“上凭明灵之祐,下赖英贤之辅”。功劳人人有份,好处利益均沾。并且“今刺史,即古之诸侯,虽立名不同,监统一也”,大家都可以去自己的一块地上发号施令,并可传之子孙。这是朕赐予各位的酬劳,算作是给与我李某人集团最忠诚员工的福利吧。

最长的篇幅用来宣布具体的分封名单,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咱们的老相识,比如房玄龄、李靖、侯君集、李道宗、尉迟敬德、长孙无忌等等,每人都获封一州之地。就连已去世多年的杜如晦也被追封为密州刺史、莱国公。

名单采取正列举的方式,未列举到的其余之人,一切照旧。

这就是说,在名单内的各位,获得了仅次于“王”的爵位。在各自的封地上,他们便是小一号的皇帝,而且地位世袭,富贵永享。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份名单中,长孙无忌位列第一。

这种好事送到眼前,还不赶快五体投地,叩谢皇恩?

可长孙无忌偏偏不。

这份诏书对于长孙无忌个人而言,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和后代的希望更应该寄托在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不断发展上,而不仅仅是通过各种手段来满足个人私欲。自己是皇亲国戚,更是国家重臣,没有国,何来家?

在他看来,这篇诏书,无疑是“对历史巨大的反动”。

历来皇帝分封诸侯,想的都是在危急之时,依靠诸侯来护卫京畿,扶持王室。但这注定只是个美丽的幻想:西周大封诸侯,后来周天子被完全架空,还要看几个强大诸侯的脸色行事,最后更是亡于秦国之手;汉高祖刘邦吸取教训,只封本家人当王,照样免不了七国之乱;西晋司马炎又一次大封诸王,可惜驾驭不得法,八王之乱不仅使西晋短期内迅速亡国,还险些亡了天下。这些都是历史留下来的血淋淋的教训。李世民文武双全,居然也要重蹈覆辙?

经过和房玄龄等人的一番交流,长孙无忌发现不少人的看法与自己不谋而合。即使不在分封名单之内的魏征,对诏书的内容和用意也是颇有微辞。这些都使得他更加坚定地认为李世民此诏是个大大的败笔,需要拨乱反正。

但是,相当一部分大臣们都已经就此事进行了进谏,嬉笑怒骂等招数都一一使过了。李世民依然是我行我素,水泼不进。无奈,大家纷纷把期待的目光转向了位列第一的受封者——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自然很明白大家伙对他的期待。他也知道如何劝说李世民收回成命。

很快,一份奏章被送到了李世民的龙案上。

这份奏章的主要起草者是长孙无忌,署名者是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受封之人。

奏章本身非常简单,没有长篇大论的摆事实,讲道理,而是略带着一丝开玩笑的责怪之意:

我们在陛下的英明领导下,同心协力,共同打下了今日的江山。如今四海一统,我们这些老家伙只想在老大您身边继续混个脸熟。岂知老大现在竟要把我们赶到各地去当刺史,这不跟流放一样么?咱不求做什么劳什子诸侯,只求安度余生。看在多年的情分上,老大,这分封的事就算了吧?啊?

李世民看后不禁哑然失笑:朕一片好心,也是为大家的后代们着想,都有个吃饭的地方。现在个个都不领情,反而责怪我要赶他们走。这帮老倔骨头啊!也罢,既然做好事还要招来埋怨,那还不如不做。

轻描淡写的几句话,让李世民收回了原先的金口玉言,也为后世竖立了一个模范的榜样。终唐一朝,再无人提起列土分封一事。〖TXT小说下载:。cc〗

在这件事情上,我们要赞叹长孙无忌的洞察力和长远眼光。然而,从一个侧面,我们也不难看出,现在的李世民,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从谏如流、英名盖世的小李了。对于自己取得的各项成就,逐渐开始沾沾自喜,已经不太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了。

就拿大封功臣这事来说,对历史教训的了解,大臣们肯定比我理解的深刻;语言表达的艺术,肯定也比我要好。唐太宗李世民本人更是熟知历史。作为皇帝,他更应该警惕各种影响国家稳定的不当行为。可是,他偏就是听不进去。

就在分封事件发生的当年五月,以直言进谏著称的魏征向李世民上疏,直截了当地指出了李世民近来的诸多变化:力求革除弊政的志向,已不如前;闻过则改的情况,明显减少;斥责处罚的事情,不断增加;脾气么,也比原来长进了不少。

总之一句话,李世民的决策方法,较之以前,周密思考、广泛征求意见的情况少了,个人主观和拍脑袋的时候多了。

可惜的是,政务方面的事情,大家还能帮着参谋参谋。可是家务事儿,大臣们一般就不太方便插手了。

李承乾的保密工作虽说做的不错,可是日子一久,难免有些风声传到了老爸李世民的耳朵里。虽然也曾过问过几次,但是因为缺乏真凭实据,加之李承乾又颇有善辩之才,每次都能把事情糊弄过去,所以一直倒也平安无事。

李承乾虽未受到明显的处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也绝对没有为自己增加印象分。而且李承乾早年脚部患过疾病,虽无大碍,却也是行动不便,成了一个行为能力有缺陷的人。

想李世民早年东征西讨,威名赫赫,不想自己的接班人却是个半残疾人,心中自然不是很痛快。而他的这种情绪一旦被察觉,难免有人会产生一些大胆的想法。

李泰便是这样的人。

对于哥哥李承乾的所作所为,李泰早有耳闻。当从父皇的言辞中敏锐地察觉到对太子的不满后,他惊喜地感觉到,梦寐以求的皇冠正在微笑着向自己招手呢。

只要李承乾继续胡作非为下去,我再多多表现表现,父皇及诸大臣难免会对他失望,自然就会将更多的目光投注到我的身上。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走过路过决不可错过!

其实,从现实享乐主义的角度来看,做王要比做皇帝更实惠。除了要向皇帝磕头外,过的日子和皇帝差别也不是太大,日子过得又悠闲。做了皇帝,全国上下的事情都要操心,还得时刻提防着手下人图谋不轨,累的七死八活,纯是一折寿的活呢!

可是,千百年来仍有不计其数的人拼上身家性命也要去抢这个位子,却又为何?

只因为做了皇帝,就是九五之尊,傲视天下,所有人都得向自己三跪九叩。说的话、做的事都是圣明之言,钦定之事,不可违逆。天下的一切都是自己的,都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发展。别人拥有的东西都是出于我的恩典,就算是要他们去死,都得毕恭毕敬地先叩谢皇恩,之后再上路。金钱美女,荣华富贵,更是要多少有多少。这种主宰一切的感觉,只有皇帝才能真正享受到。至于高处不胜寒,嘿嘿,倘若到不了高处,还感觉不到寒呢。那都是吃不着葡萄的狐狸的借口!累点、忙点,算啥?自己可以调节嘛,要不养那么多干活拿工资的大臣干哈?

活着的时候风光无限,死了也是不同凡响。那叫驾崩,全国人民都要披麻戴孝当孝子。完了灵位进太庙,后世还要顶礼膜拜。史官也要用“本纪”来记述自己,不可直呼姓名,只能说是“帝”、“上”、“宗”等等,还要冠上诸如“孝钦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这样一大堆美好字眼的谥号。那些区区亲王们,只能是以“列传”的身份进入史书,很有可能还要和一大帮子人挤在一个“列传”里,实在是太憋屈了。

相信李泰同志同样比较过皇帝和亲王的诸多差别。所以,他准备发力一搏,不被亲王的待遇所羁绊,全力向太子宝座发起冲击。

可是,亲王和太子虽说只有一步之隔,但那一步,却又恍如万里那么遥远。

于是,李泰决定充分挖掘自己的长处,在皇帝爸爸面前先混个好名声。

李泰对自己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决定从最擅长的文学着手。可是在文星璀璨的大唐天空中,如何才能稳定地确立自己的一席之地呢?

就在李泰为难之时,他的属官,深知李泰“大志”的司马苏勖给他出了个主意。

这个主意,就是写书。

李泰自知才能和水平有限,朝中百官多的是饱学之士,写出来的书难以达到预期的震撼性效果,因此对该方案持怀疑态度。

须知好的属下不光要出主意,还要提供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苏勖早在进言之前就已经订好了具体的方案。于是,他主动将话题更深入了一步:“殿下不必为此事忧虑,下官已有一计。”

李泰顿时来了兴趣:“噢,说来听听?”

“殿下,战国末年,吕不韦以一介商人一跃成为了秦国相国,然其早年出身卑贱,没有文韬武略,于大夫群中无有名望。然其以相国之权,万金之富招徕门客,从中选拔人才,终成《吕氏春秋》,流芳百世。殿下目前之权势与财富,比那吕不韦只多不少,何不效仿?书成,则陛下定然大喜,满朝公卿,皆要仰望殿下,心存钦佩。殿下之名,亦可闻达于天下!”

李泰何等聪明,顿时大喜:“好计!司马为我立下大功一件!”

第三十八章 李泰的野心

说干就干。李泰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向皇帝爸爸提出申请,在魏王府设立文学馆。理由是希望能够多与各方高士接触交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也可为国招集人才。

爸爸李世民素知李泰爱好文学,对这个儿子本就比较偏爱,很痛快地便同意了。

然而建文学馆,可不是准备几间房子,再添置一些文房四宝这么简单。…》小说下栽+3UWW。CoM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