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随身带着洞天仙境-第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似朝臣的小帽子簇拥在王冠周围。总之,美轮美奂是也。金庙主建筑的入口。雪落和柳静姝也跟着长长的队伍进到里面参观。金庙里面金碧辉煌,珠光宝气,灯火通明。有宗教人士在里面诵唱《锡金圣典》。这部圣典明天早上被安放在金店内。
供教徒膜拜,晚上再放回长老议事厅那边的建筑里妥善保存。不懂宗教,里面的宗教物品很多,但看不懂,只是感受了一下里面浓厚庄重的宗教气氛。朝拜的人太多,随着队伍不歇脚的走一圈就出来了。金庙里面不让拍照。
金庙玉液池周围被一圈白色的优美建筑所环绕。这是北侧的锡克教博物馆钟楼。下方的门洞是金庙入口。这栋建筑除了结合伊斯兰与印度教建筑特点外,还有点欧洲建筑的味道。从另一个角度望过去的锡克教博物馆钟楼。
锡克教博物馆钟楼近景。顶端耸立着漂亮的钟楼。底层的门洞是金庙入口。锡克教博物馆钟楼二层花格露台,上方有半圆形树叶状的遮雨顶,配上洁白的墙面,非常典雅有形。锡克教博物馆的花窗。位于金庙西侧的锡克教长议事厅及金庙管理委员会建筑。
金庙锡克教长议事厅及金庙管理委员会建筑金庙西侧的锡克教长议事厅及金庙管理委员会建筑在玉液池中沐浴的教徒。锡克教长老的尊位。很多信徒上前礼拜,隔窗做心灵交流。晚上仍有很多人绕着四方形的池边逆时针步行“转经”借用藏传佛教宗教术语。
不知锡克教怎么称呼这种宗教礼拜方式。一支锡克教参拜团的队伍。这位扛旗的老人走在前面。走在前排中间的那位戴黑头巾的男人格外受到尊重。看他们手中捧着一本红皮的小册子,可能是锡克教圣典,他们围着水池转圈。
一边走一边默默诵念,满脸的虔诚。锡克教长老的尊位,很多人跪拜。博物馆一层的走廊内悬挂着很多告示牌。观看告示和在走廊内休息的锡克教信徒。前来朝拜金庙的锡克教徒一家。坐在廊下休息的锡克教徒。
他们头上包着很厚的色彩鲜艳的头巾。与着便装的教徒相比,他们显得更郑重。在金庙朝拜的人有个特点——大多不惧镜头,很多人甚至很喜欢让你拍照。这里是拍人文的好地方。很连相的一对母女。她们见雪落端着相机主动站好让雪落拍。
这里的人真温和友好。两兄弟。很多人象这样在晚上坐在池边静静地感受神圣的金庙灯火。同伴上阵,更是围来求合拍的无数。持标枪的寺庙守卫,很有型的锡克大叔。被温和的印度美眉求合影。雪落和柳静姝在金庙玉液池畔沐浴夜晚的灯火。
你好,!经历了这个夜晚,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圣地,什么叫仙境,什么叫流光溢彩!那感觉,过目难忘。4~1124阿姆利则半日游;阿姆利则→阿格拉。宿火车上。原计划在阿姆利则停留的时间因为火车晚点减少了非常宝贵的5个小时。
所以,今天要抓紧时间去看金庙。昨天晚上去看到的金庙夜景也很不错,但一是时间仓促不及细看,二是与白天看到的味道还是有很大不同。一早六点多,未及吃早饭就匆匆赶往金庙。这里是金庙正门西门,门前有个很大的广场。
金庙大院的入口就在前方那座钟楼底层的门洞内,那里有免费存鞋处,里面不允许穿鞋或提着鞋进入。衣着不符合要求的,存鞋处的工作人员会帮你包装。无论男女,头上都一定要裹个头巾,光头或戴帽都不行。
这张照片是雪落和柳静姝走出金庙时反身拍的,一早进去的时候光线还很暗。清晨走进金庙门洞后时看到的第一眼景象:很多很多的人肃立在水池边,面朝金庙方向,聆听着扩音器中播放的悠悠的诵经声,双手合十,口中默默念动锡克圣经。
那场面,真的很撼动人心。把雪落和柳静姝这些没有宗教信仰的人的魂灵,也深深地带进那种虔诚无比的膜拜氛围中。任你再狂野的心此时也消停下来,汇入那理想的涓涓溪流。很多来此朝圣的教徒在此沐浴,以圣水洗涤心灵,为自己和家人的未来祈福。
每逢清朗日,池水显得分外的蓝,除了倒影蓝天的因素外,保持池水的洁净也是重要原因。尽管每天都有很多朝圣者下到水中沐浴,尽管水里还养有很多锦鲤,但池水仍保持得非常洁净,一点杂物与混浊都没有。
此时立于水池中央的金庙,多像一株含苞初放的金色莲花,浑身发散着无尽的美丽与惑力。一栋外观非常精致漂亮的白色建筑。乍一看,很有欧式建筑范,特别是那座钟楼,很提神,从这个角度看,那两个圆钟,像不像猫头鹰的一对儿眼睛。
钟楼下方的门洞是金庙的入口。在水池对面、隔金庙对称的位置还有一座模样相同的建筑,是锡克教图书馆。你想,这么大一个院子,左右两座这样的白色钟楼,中间是蓝色的池水,即使没有金庙也是如画的风景。
再加上水池中央的镇庙之宝——金色形如宝印的金庙,那景色的醉人,唉,不要不要的!锡克教博物馆。一色雪白的墙,随着晨起的朝阳,开始暖红,继而温玉,再而雪白,很提精神的说!博物馆顶上的钟楼,像不像一只头顶王冠的鹰?
西侧的锡克教长老议事厅及金庙管委会建筑。位于进入金庙的长廊另一端。整栋建筑也是兼收了印度教、伊斯兰教、欧式建筑的风格,远远看上去,建筑风格与两侧的迥然不同,带着精气神,堪称龙首。
锡克教长老议事厅北侧的白色建筑,像一艘很大的白色邮轮漂浮在水面上。上方的建筑层层叠叠,凹凸有致。底层一侧开有长廊,与北侧的博物馆大楼、南侧的图书馆大楼相连,可供人们在廊下歇息或躲避骄阳与风雨。
锡克教长老议事厅及金庙管委会建筑。金色的圆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圆顶下方那个小厅中央,透过玻璃窗,隐约可见正中摆放着一尊披着黄缎的圣物,或许那就是供奉的锡克教圣典。旁侧有两杆红色的旗杆高挑,象两杆红缨枪戳在一旁守卫着金庙。
锡克教长老议事厅及金庙管委会建筑。看上去象座昂然临风的大船舱首,顶端多个小帽子模样的宣礼塔簇拥着中间金色的穹顶。整栋建筑很有威风感。金庙大理石墙面上的宝石镶嵌画。不但画面美观细腻,而且所用的填充材料都是来自纯天然的原色石材。
………………………………
第265章 喜欢是浅浅爱
因而色泽鲜亮真实,且不会变色。印度莫卧儿时期大量的王宫建筑中都使用了这种建筑装饰技术,典型的如泰姬陵。博物馆建筑底层的长廊。可供信徒歇息和躲避风雨。今天天气晴好,池水显得很蓝,白色的建筑倒影水中,波光嶙峋,分外悦目。
在大池的一角忽然发现水中还有这么多锦鲤。而且个头还很大。玉液池清洁工。他们不用船,而是亲自下到很冷的池水中清理。这些清洁工都是金庙的义工,想见神圣的金庙对于他们该有多大的感召力。池水能保持这么干净,他们功不可没。
这位去清洁工在用一个很长的木杆清除水面的杂物。多冷的水呀,而且还是义务的,这需要很坚强的意志与信仰信念。膜拜一下。金庙的义务清洁工,下到冰冷的水中清理水池。从水池的这头一直清理到那头。
这么冷的水,一些信徒也只能下去浸一下马上就上来,他们却要长时间浸泡在里面,而且完全是不图报酬的义工。
这是什么精神与力量的支撑?有国人说,这就是一种共产主义的精神在发光。众多男人在这里换衣服准备下水沐浴,据说玉液池水可治百病。也有一些人是下到水中膜拜心中的圣庙,他们觉得这样更神圣更真诚。
下水的都是男人,没有看见女人下去的。在这里下水的,都是膜拜金庙的锡克教信徒。面对金庙,用池水浸身、洗脸,甚至喝池中的水。游客在一旁看得呆呆的,有些不可思议。不知这是“结义三兄弟”,还是“上阵父子兵”。
被玉液池洗礼的信徒们被玉液池洗礼的信徒们被玉液池洗礼的信徒们被玉液池洗礼的信徒们很多父母把孩子带到这里沐浴池水。锡克人的小男孩也留女孩那样的长发,盘在头上,乍一看,以为是小女孩,特别像。
小孩子有些害怕,被家长硬按在冰凉的水里,吓到哇哇大哭。这个小男孩被父亲带到池边不敢下去,使劲蹬脚挣扎。水真的很凉,蹬脚也没用,硬被父亲按在水里再抱起来,孩子哇哇大哭。家长一脸神圣感。这就是一种洗礼吧。
想让自己的孩子被圣水浸泡过之后,从此做个强大的男人。被金庙玉液池水洗礼过的小男人才能脱变为锡克大男人。这一洗肯定铭心刻骨一生一世。这娃上了岸还对老爸不依不饶。年龄太小,他还不懂,以为老爸在跟他做惩罚游戏。
母亲也带孩子来沐浴池水。这小孩子留长发,其实也是男孩。小孩子站在水里。母亲不能下水,只能站在岸边的台阶上撩水给孩子洗身。这娃真勇敢。当妈妈的显然也比前面那位老爸温柔耐心。这小伙子要下水了,别说下水。
不穿衣服站在池边都会觉得很冷。这两个孩子心有余悸地站在岸边望着刚刚被浸过水的地方。他们肯定不明白父母的刚才这些疯狂的举动,这是为什么呢?从清晨开始,四方形的大水池四周,就有源源不断的人流顺时针方向转经藏语。
不知在印度称作什么。昨晚看到的“扛旗子军阵”又出发了。围绕水池转经的队伍源源不断的转经队伍。男人女人,老人孩子,心怀神圣的目标,身披阳光,向着一个方向移步。围绕水池转经的队伍锡克男人的包头布的颜色特别鲜艳,什么颜色都有,。
这里的一道人文风景线。队伍中也有一些不包锡克人头布,而裹着有点象穆斯林那种白头布的男人。但穆斯林应当不会拜锡克教的神庙吧?或许真是穆斯林。围绕水池转经的队伍锡克女人的服装色彩真是艳丽,几乎一人一个颜色。
也是风景线。坐在这个廊洞下,可以坐看源源不断的形形色色的转经人从面前走过。象看拉片儿。前来金庙膜拜的信徒们,各色的服装。一群女性排队等待进入一个锡克长老的房屋。看来这个长老专治女性的心病。
或许是求多子多福的地方。金庙主建筑入口。捐款箱也很别致。一天到晚,排队等待进入金庙的信徒与游客络绎不绝。里面不让拍照,昨晚跟着人群进去走了一圈,看不懂,感觉只有四个字:蓬荜生辉。“蓬荜生辉”的原意是指某事物或人使寒门增添光辉。
蓬:用蓬草编的门;荜:用荆条、竹木之类编成的篱笆;以“蓬荜”借指穷苦人家。但雪落这里是借用音译,不是“蓬荜“是“棚壁”。满墙都是金光闪烁晃人眼。金庙里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免费大食堂,前面那座高高的门洞就是入口。
门洞上方一堆的”小帽子“,像似随时准备”脱帽迎客“。免费大食堂的入口,直对金庙前脸。虽说是个用餐的地方,但实质上也是个很神圣的地方。前面的棚子里面就是免费大食堂。这是个被国人称作最能显示共产主义社会的地方。
每天都有很多很多人在这里吃免费餐,无论男女老少,无论信徒游客,都可以。没有人歧视你,没有人问你为什么,没有人问你来自哪里,没有人问你的种姓。在这里,人人平等,人人享用,人人奉献,人人相互尊重。一天到晚。
那么多的人一拨换一拨的来这里吃免费餐——相信里面一定有好多穷人,可以这么说:这是个免费为穷人服务的地方。源源不断的人在这里取盘子和勺子然后进里面吃饭。对于雪落和柳静姝来说吃不吃这顿免费餐不重要,知道里面什么样子很重要。
满脸和气的大爷递过一片面包让雪落和柳静姝尝尝。负责发面包片的义工。下面几位是负责加印度奶茶的义工。一色的表情可爱的大胡子。看见谁都是满脸的微笑,没有丝毫对被施舍人的轻蔑。真是个人人平等相互尊重的地方。
几位表情可爱的大胡子。几位表情可爱的大胡子。友好二字刻在他们的脸上。负责加茶水的义工,给人温暖的笑脸。大家排成行,两排相对,席地而餐,坐的地方铺着地毯。有奶茶、面包片、还有一碗蔬菜。简单、够吃、实在。
共产主义大家庭式的免费餐。喝奶茶的老人喝奶茶的老人维持每天这么大量的免费餐,有很多人在这里做义工无偿地奉献,只为了心中那个无比神圣的信仰,不要报酬,不辞辛苦,洗碗、摘菜、和面、烧茶、做饭。这是负责发放餐具的义工们。
看那堆得满满的餐具就知道有多少人在这里就餐。负责提供清洗好的餐具的义工。负责摘菜的义工。负责摘菜的义工。负责摘菜的义工。负责摘菜的义工。负责烧菜的义工。看他们身后做菜的大锅多威武。
看看身后成摞的面粉袋,就可以想见有多大的工作量。负责做主食的义工。负责洗餐具的义工人数最庞大。负责洗餐具的义工。男女分开,这边是男人洗餐具的工作台。负责洗餐具的义工。
这边是女人洗餐具的工作台。水池边提供免费奶茶的工作台。水池边提供免费奶茶的工作台。工作人员也是义工。这些义工在用一种黑色的沙子把用过的碗擦得锃亮。金庙除了房子漂亮水池漂亮,给雪落印象很深的就是那的人也是五彩缤纷。
除了衣服的色彩还有他们自然的笑容。这次去印度,感觉金庙里面的人是走过的所有地方中镜头感最好的。他们不怕镜头,而且没有做作,完全是由衷的想配合你的镜头,把最好的形象表现给你,就如这张照片中两个漂亮的印度女性,笑得那么真实自然。
没有一点羞涩。廊下歇息的民众看到左面这个女人了吗?看到她第一眼时,雪落觉得她的笑很灿烂,继而看到她怀里抱的那个孩子的时候,目光立马凝固住了——那是个假娃娃!她是来求子的?拟或是……
见雪落注意到她怀里那个假娃娃,她起身抱过旁边那个女人手里的孩子,然后向池边走去,边走边回头看雪落,看得雪落有些发毛也!印度游客。印度游客。西方游客与她的导游。前来金庙朝拜的一个大家族。
是他们主动排好让雪落拍照的,雪落并没有主动招呼他们。还是只求拍照,不要照片。一群花花绿绿的学生,叽叽喳喳地往雪落的镜头前面凑。这群女性是一个家族除了中间那位那位,也是主动让雪落拍照。
求拍照的女性这几位戴黄色头巾的男人在这里表演募捐。雪落承认,是这位男子的大胡子与他头上鲜艳的头布吸引了雪落。看上去比较有品的一家人。威武的金庙守卫。大胡子,蓝帽子,大肚子,快说狠威武。
雪落也想找找在金庙廊道中行走的感觉。阿姆利则街头走出金庙,雪落和柳静姝抓紧时间去转街。金庙那么漂亮、整洁,且氛围神圣,原本以为阿姆利则的街景也有同样的调调,可是钻进去走了一圈儿,感觉却不那么美妙。
阿姆利则这么神圣的城市锡克教圣城街道却好脏,垃圾充斥街头。怎么没人及时打扫呢?金庙里面却有那么多的义工?反差太大。阿姆利则阿姆利则小市场。这一片是服装区,街上人头攒动,摊位密布。这里没有品牌高档服装,都是大众化接地气的。
雪落跟柳静姝走在前面,一回头,咦,怎么刚刚还跟在后面的两位女生不见踪影了?马上回头寻找,一个摊接着一个摊一个门脸接着一个门脸的来回找了两三遍,愣是没找到。难道遁地了?
倒不太担心她们的安全,两个人,又是大白天的,倒是有些担心她们找不回酒店,语言又不好,手机又没开通。实在找不到,雪落和柳静姝只好先走了。事后得知,她们走着走着钻进了街边的一个小店看莎丽,且钻进了后屋,难怪怎么都找不到。
咳,咳,以后单独行动时打个招呼好不好,以免别人担心。阿姆利则水果摊,价格偏贵,少人问津。阿姆利则最常见的印度街边小吃摊—印度薄饼。阿姆利则印度街边小吃摊—像是烤馕,里面夹进拌了调料的生鲜蔬菜。
阿姆利则一种叫的薄饼,中间加进用咖喱酱调制好的洋葱等蔬菜。阿姆利则街边读报人阿姆利则街边的首饰匠,有趣的是他的脚充当“第三只手”。阿姆利则也是首饰匠,也是都用上“第三只手”。
阿姆利则卖花大叔卖花大叔阿姆利则锡克警察。印度军队中允许锡克人头戴包头布,而不是军帽。阿姆利则逛完小市场后还有些时间,雪落和柳静姝去看夏利玛。在小巷内有点迷路,遇到这位穿红毛衣推着自行车男人,问他怎么过去。
他丢下一句“跟雪落来”,就一直默默地在前面推着车带路。好人一枚。阿姆利则扎里瓦拉惨案纪念公园扎里瓦拉位于金庙东侧不远处约200米,从金庙入口外的广场顺着往东略偏北方向出去的一条街走五分钟就到。
这里是著名的阿姆利则惨案又称为扎里瓦拉大屠杀发生地。为了抗议英国发布的集会禁止令,阿姆利则民众在此集会示威,英军用机枪扫射,造成了死亡379人、伤1000余人的惨案。英印立法会议通过罗拉特法案。该法案规定警察可任意逮捕官方所怀疑的分子。
不经公开审讯,可以长期监禁。印度人民完全失去政治自由,全国哗然,群起反对。旁遮普的反帝斗争尤为激烈。英国殖民当局于凌晨,在阿姆利则市逮捕两名民族主义活动家。随后约有3万市民在市政府门前集会。
要求释放被捕者,遭到警察和骑兵的镇压。集会者奋起反抗,于傍晚占领火车站、电报局和电话局。当晚,英属印军戴尔将军率领军队开进阿姆利则市,实行宵禁。约5万人在扎里瓦拉广场举行和平集会,抗议殖民当局的专横暴虐。
下午4时,戴尔率领149名廓尔喀和锡克士兵前往广场。日落之前,他命令装甲车堵住广场狭窄的入口,自己带领105名士兵进入广场。5时15分左右,戴尔下令向密集人群开枪。射击持续10分钟,发射子弹1650发。
………………………………
第266章 风来是雨声
关于死亡人数说法不一。英国官方公布的数字是:死379人,伤1200人。据收尸者估计,约有500具尸体。戴尔本人认为有200~300人被打死。阿姆利则惨案成为甘地于1920~1922年发动全国性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导致印度最终走向独立的直接原因之一。
公园的入口在小街右侧南,不是很显眼。标志是这面红色的老砖墙。砖墙上面有“扎里瓦拉花园”英文标识。公园周围有一些这样的红色老砖楼,为惨案发生前的建筑,至少有百年以上历史。
从街边顺着这条小巷走进去,就是扎里瓦拉公园。公园是免费的。里面被有大片的绿地簇拥着的惨案纪念碑、长明火炬灯、残留当年血腥弹孔的建筑和吞噬了无辜者生命的井。
以及1919惨案纪念馆。永不熄灭的“自由火焰”长明灯。纪念1919惨案罹难者的红色纪念碑。上面没有文字,只有形如莲花状似火焰的装饰图案。一大群在老师带领下前来参观的学生。公园内散布着几座遗存下来的红砖老建筑,上面布满弹孔。
是多年那场血腥屠杀的见证。很多弹孔被白色的方框标记出来,让参观者更容易辨出那累累的弹痕。这些在红色砖墙上密布的弹孔。是当年英国殖民军队用机枪扫射集会民众时留下的。留在红色砖墙上的弹孔。留在红色砖墙上的弹孔。
惨案发生时,很多民众为了躲避机枪的扫射,纷纷跳入公园内的这口深井中,溺水而亡。扎里瓦拉惨案纪念馆里展示着当年惨案发生时的资料。这是根据当年的资料绘制的惨案发生时的场景:右侧是架设机枪向集会民众开火的英国殖民军队。
左侧是正在遭受遭屠杀的民众。一群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惨案发生地。老师在给学生们介绍当年惨案发生时的情况。这么悲惨的事情,这么悲惨的地点,老师和学生们还能笑出来。或许,她们在笑今天的日子比起祖辈好太多。
正在公园里参观的男学生。锡克男生头上留有长发,用包头布包起来。印度小女生阿姆利则→阿格拉火车下午四点一刻的火车从阿姆利则前往下一站——阿格拉。阿姆利则是站。预订的这趟火车与过来的火车同属,车次18238来的时候是18237。
普通特快列车比国内的特快要慢,3空调卧铺,票价1000约100元人民币。行程距离702公里,比从德里过来时远了近200公里,但车票便宜了165,因为过来的时候买的是2级车票。2舒服些,但比3票价高出不少。
这趟车3车票相当每公里142,而2相当每公里227,2相对比3贵了60%。雪落和柳静姝预订了边侧上下铺和横厢中的一个上铺一个中铺。这四张铺位中最不好的是那张横厢的中铺,因为白天要放下来无法利用。
边侧的两张铺位最好,因为虽是3车厢,但侧边只有上下两层铺位,而横厢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