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行-第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想虽这么想。杨华也知道,人家好歹也是个知府,可不是自己指使得动地。
    “啊。这城墙,这城墙……”一边,正玩得高兴的黄公公突然大叫。
    “怎么了?”杨华有些不满,众人的目光也齐刷刷地盯了过去。
    黄公公正趴在垛口上望下望去,见大家都看不过,心中有些畏惧。讷讷地说:“这城墙好象有点斜。”
    关群早就看黄公公不顺眼了,早就有心拿掉这个讨厌地监军。他不客气地说。“什么斜不斜的,大人说话小孩子不要插嘴。”
    黄公公有些委屈。眼眶里有眼泪在滚动:“就是斜,就是斜……不信你们看。”
    杨华走到垛口旁边朝下看了看。“不斜啊……不对。”
    眼前的这道城墙好象真有些斜,角度不太大。可看起来就是有些不对劲。
    他忙大喊一声,“拿根绳子过来,量一下。”
    等关群拿来一根细绳,杨华将一把刀捆在上面,慢慢地垂了下去。刚开始,刀还紧贴着城墙根子,可等放到底,绳子却悬空了,离墙根足足有一米。而且,角度也大到十度左右。
    “你们说,这城墙会不会倒下去?”杨华铁青着脸问,眼神很不好看。
    “啊!”城墙上的人都叫出声来。
    张知府一拍脑袋:“我倒忘记了,以前这里金人挖过地道,估计把地基都挖松了。”
    “这是怎么回事?”杨华忙问。
    张孝纯回答说,太原城墙墙顶宽七米,墙根厚二十米,墙顶与墙根厚度的比例严格按照一比四的比例建造,按说是非常坚固地。
    当初在建造城墙的时候,为了减轻城墙对地表地重荷,避免城墙塌陷地危险,还在城墙的两端建筑坚固地墩基,以后在墩基上交错支架多层大粗木排,把城墙对地表的压力通过木排转移到墩基上。
    不过,太原城自赵光义和潘美建设新城距今已经两百多年,这些深埋在地底地木排估计已经腐烂。再被金兵一挖,城墙下面早就被掏空了。
    “原来这样,难怪黄公公说这城墙是斜的。”杨华偷偷擦了擦汗水,笑眯眯地拍了黄公公地肩膀一把,“多谢黄公公,若不是你目光敏锐,等将来大战一起,北奴的冲车冲上几次,这一面城墙可都要垮了,你可救了满城百姓的命啊!”
    黄公公被杨华这么一拍,吓得身子一颤,他越看杨华的笑容心中越是害怕,竟不知说什么才好。
    众人也都连连说:“好险!”
    张知府满面忧愁地问:“杨侯,这该如何是好,总不可能那城墙挪到一边重新搭木排吧?”
    “当然不可能,也没那工夫。”杨华摸摸头,说:“我去找老万商量一下,看他有主意没有。”
    “那……我也去。”
    众人也不多说,忙随着杨华从城墙上下来,急冲冲地朝万千那里跑去。
    走到半路,杨华突然停了下来,一拍大腿:“我有主意了。”
    “主公可有什么妙计?”关群忙问。
    “哈哈,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杨华大笑。
    他已经有了主意,在后世,他曾经去西藏旅游过一次,途经川藏线公路。那条路地质情况复杂,塌方和泥石流是家常便饭。为了固定路基,工程技术人员采取灌浆和打横柱的办法。
    也就是说,先在路基上钻出无数个大洞,然后将水泥灌进去。等水泥一凝结,路基就变坚固了。
    现在,挖洞用操心,城墙下面已经被金人挖都到处都是甬道,到时候只需将水泥灰浆灌进去就是了。
    可现在的问题是没水泥啊!
    杨华依稀记得一点水泥的配方,不过是石灰、煤炭、黏土和石膏而已,这些东西山西有的是。他准备找万千商量一下,看能不能烧些出来。
    正文 第一百九十三章 水泥
     更新时间:2009…9…18 17:14:35 本章字数:3951
    杨华见到万千的第一句话就是:“万千,你这里有多少小高炉,炉温多少?”
    在没有相应的计量单位之前,炉温这种东西好象万千还真没办法回答,他茫然地摸着光秃秃的下颌,说:“反正火力很大就是了。不知侯爷问这个做什么?”
    山西一地本就出产优质煤炭,而煤炭在市民生活中的普及也由北宋始,至于末年已经成为城市居民主要的生活燃料。在开封就有几个极大的煤炭储藏场。苏东坡的《石炭诗》有云:“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磐万车碳……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可见煤炭不仅仅做日常燃料使用,也广泛用着冶炼之用。
    万千这里囤积了大量的煤炭,这还是上次太原围城战时张知府从山上运回来的。因为守城需要大量木柴做为城防资材,断不可当烧柴浪费了,因此,城中百姓很自觉地使用煤炭生火做饭。
    因为山西煤炭实在太多,张知府居然一口气在城中储藏了了上百万斤煤,现在万千的制造司还在使用太原八个月前的库存。
    就杨华所知道的,在制造司旁的煤堆场上,那些已经放置了太长时间的煤炭已经在空气中失去了光泽,表面还长了一层野草。
    杨华回答说:“想烧点新鲜玩意,你且回答我,炉子的温度如何。”
    万千摸着鸡蛋一样地下巴沉吟片刻。回答说:“窑子我这里还有九个,不太大。至于火力。我也弄不明白你说的温度究竟是啥。我们炼铁地只看火苗的颜色,红色最低,青色火焰最热。放心好了。连铁都能融了,还怕火力不够?侯爷是要炼钢”
    “那就好。”杨华松了一口气,道:“其实我烧的不是铁,我要烧石头,就是石灰石,你有没办法把石头给我烧成液体?”
    万千一抓头。说:“这事难度大,石灰石一烧就裂了。然后变成石灰。若要烧成水,你这可就为难小老儿了。我想想。”
    “好。给你一壶茶地时间,我等。”杨华拉了张椅子坐到他身边。
    “对了。侯爷究竟要烧什么东西。有什么配方。您得先说清楚了我才好动手啊!”
    杨华仔细地将水泥地特性一一说分明。道:“这东西说起来同刷墙壁地石灰一样。是一种凝固剂。和水糊上去之后。一旦凝结比石头还硬。”
    万千眼神大亮。口中啧啧有声:“如果真有那种东西。将来建房造屋可就方便了。不过。你这么一说。我倒有些明白了。是不是同砌墙时地黏土一样。如果那样。还费那么大工夫做什么。直接用黏土和上糯米就是了。一样坚如钢铁。”
    杨华又好气又好笑:“我哪里去弄那么多糯米。这么糟蹋粮食是会有报应地。好了。不同你扯这些。这水泥地配料是这样。你且记一下。石灰石。黏土。页岩。”
    杨华以前读书地时候曾经看过这方面地资料。依稀记得一些。
    “我就说嘛。要烧成汁液。光靠石灰石是不成地。”万千恍然大悟:“如果加进去黏土和页岩。应该没任何问题。不过……”
    “不过什么?”杨华有些发急。
    万千:“不过,就说炼铁吧,铁矿石一烧,因为传热快,又是粉末状态,里外温度一样,很自然地烧成了铁水。可你这几样都是石头,一烧,里外温度不一,自己先就碎了。外面烧融了里面还是石头,等里面烧融,外面已经变成了灰,火候不好掌握。”
    杨华笑道:“那就全部磨成粉末,如果你觉得温度不够,还可以加点煤粉进去啊!”
    “这个主意好。”万千一拍大腿,对身边地儿子说:“万全,我们有多少太水磨?”
    “有两大三小五台水磨。”万全回答说。
    太原紧邻汾河,城中有两条河流,这是全城人的生活用水来源。城中还有三十多家碾坊。制造司也装了五台,用做一个种替补地动力资源。
    “那好,把所有人找都来,准备磨石头。”
    磨石头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活儿,石灰石本身很脆,用榔头一敲就变成了小颗粒,再和上页岩和煤炭,往磨中一磨,就磨成了一种面粉一样地东西。即便其中夹杂了大量的煤粉,但颜色却是一种诡异地紫色。
    这大概就是烧制水泥所用的生料吧。
    完事齐备,只差进炉。
    “好了,放进去吧!”杨华满意地点了点头。
    事实总同人们美好的愿望背道而驰,打开已经烧得热气逼人的窑门,这些粉末刚一倒进去立即变成一片熊熊的火光,顿时烧了个干净,不留半点痕迹。
    “怎么会这样?”杨华傻了眼,问:“是不是温度高了?”
    “不是。”万千想了想,“粉末不成,我们就搓成丸子试试。”
    “对。”万全在旁边插话:“都用水和了,搓成黄豆大的。”
    于是,众人又都将这一堆生料用水淋湿,用筛子筛成黄豆大小的丸子。
    这次进炉要顺利许多,等这些丸子一送进去,不片刻,所有的生料都变成了红色,再不像先前那样火光熊熊。
    笑眯眯地关上窑门,万千说:“成了,侯爷且等片刻。”
    杨华:“你的片刻是多长时间。”
    “三个时辰吧。”
    “这么长时间啊……这样。我先回衙处理公务,有消息你再来通知我吧。”
    “是。”
    回侯府之后。万千那边不断有消息传来:“禀侯爷,丸子都烧透心了。”
    “禀侯爷,丸子都烧成铁水了。”
    “禀侯爷。丸子又开始凝结了。”
    杨华越听心中越是欢喜,好不容易等了两个时辰,实在等不下去,索性又骑着马跑了过去。
    “可以开炉了吗?”
    “应该……可以了吧!”万千也是第一次烧这种东西,心中也没底。
    “那好,开炉。”
    “呼!”一声。窑门大开,两个浑身**地匠人提着四米多长的铁钩伸进高炉中去。钩住放置水泥生料地陶器。一拉,火星四溅中两百多斤已经烧结好的水泥丸子出炉了。
    因为刚出炉的丸子温度极高。杨华也是等了半天才敢用手去碰。
    捏起其中一颗,用锤子一砸。很脆,有点砸玻璃地感觉。黑糊糊的粉末微微有些反光。好象不是传说中的水泥啊!
    杨华微微有些失望。
    “是这东西吗?”万千问。
    “也许是吧,不管了,先磨成粉末再说。”
    一声令下两百多斤弯子全部磨成粉,看来来还是不像水泥,用水和了也没任何黏性。
    杨华心中也是发狠:你不粘,我让你粘。
    又命人将石膏磨粉加了进去,其中还加了大量的黏土粉。这样的大杂烩看起来倒有些水泥的颜色了,颜色也变成灰仆仆地白色。
    “侯爷这是是都往里面加呀!”万千感慨,说:“我算是明白了,只要能够增加其强度,无论加什么进去什么都可以。对了,我这里还堆了不少铁矿石,要不要也加点。”
    万千的制造司说穿了其实就是一个大铁厂,里面堆了不少铁矿。一般来说,山西一地所产地铁矿石按分类来说属于褐铁矿,看起来就同紫色地泥土没什么区别。
    “加,加进去。”杨华一咬牙,说:“把泥工找来,我们砌一堵墙试试。”
    城中泥工不少,砖也很多,太原附近本就出产页岩,而页岩本身就是制砖的好材料。城外本有几个大砖窑,还有不少成品砖。
    等砖运来,杨华命人挑来细沙用水泥和了,在制造司砌了一面墙壁,又顺手给万千地衙门外弄了个水门汀地面,说:“好了,过两天我再过来看效果。如果好,就在太原大量推广。对了,这水泥还需要养护,尤其是地面。”水泥是一种水凝结物质,在使用之后要不断浇水保持湿润,如此,强度才能提上去。
    若放任不管,太原这么大太阳,两天下来就把地面晒得裂出口子来了。
    杨华当然不可能呆在制造司等水泥凝结,做为龙城将近三万人的主心骨,他还有更重要地事情要做。
    宗翰大军已经逼近太原,如果不出意外,三天之内应该能够打到太原城下。
    敌人原来,而太原又是横亘于三晋大地正中的一颗钉子,要想沿着晋中盆地南下,就必须拿下这座坚城。
    汲取了上一次太原之战时地教训,杨华决定将城外方圆百里之内所有物资都搬进城来。
    次日清晨,龙卫军、捧日军、东明侯府、太原府所有人都出了城,化整为零地下到地方上去,帮助百姓搬迁。
    杨华坐在马背上下令:“此次的任务:把太原一府所有人,所有东西都搬回来。不给金人留一粒粮食、一头牲畜、一间房屋、一根木头、一块石头。能带回来的都带回来,不能带回来的,树要过火、石要过刀。”
    “如果水井和河流呢?”曹亮神经比较粗线条,凡事都要问个清楚明白。
    “河流和水井,妈的,你是不是在抬杠?”杨华面带怒气,“水井用石头给我填了,河流用粪便给我污染了。”
    “还有个问题,你说把所有人口都搬回太原,如果他们不愿意来呢?”
    “我不要如果,我只看结果。”
    “明白了。”
    正文 第一百九十四章 新城
     更新时间:2009…9…18 17:14:36 本章字数:3686
    “侯爷这么乱来是会失掉民心的。”人群中,古松有些忧虑地说。可以想象,这次大搬迁将会激起多少涟漪。自古以来,若非到万不得已的地步,没有人肯离开故土。杨华因为怕散落在城外的百姓被金人征做民夫,全搬进城去。
    如此一来,他就要负担起这么多人的生活。再说,这些老百姓进城之后拖家带口,还得被烧掉庄稼,毁掉房屋,不跟杨华拼命才怪。
    再说了,河东军习惯用刀子说话,这次坚壁清野,一遇到老百姓的反抗必定会动粗。
    一旦死了人,笼罩到杨华头上的民族英雄的光环算是彻底破灭了。
    杨屠夫的外号怕是要传遍三晋大地。
    关群冷笑一声:“民心如铁,官威如炉。若金人大军一到,他们不也一样变成奴隶,一样家破人亡,主公这是在救他们呀!若还不识好歹,不如杀了。也许他们现在不理解主公的一片好心,等将来就他们就会理解的。什么狗屁载舟覆舟,依我看来,百姓就是蒙昧不化的一群,你给他们讲大道理没啥用,还是刀子来得实在。至于民心,这东西有什么用?”
    古松面带不悦:“得民心者得天下,杨侯所谋者大,需要一个好名声。”
    “哈哈!”关群仰天大笑:“古松,古德龄,人说你是河东军第一名士。依我看来,却是个糊涂蛋。”
    古松哼了一声:“关不凡,你这是在羞辱我?”
    关群继续大笑:“什么得民心者得天下,不过是腐儒们地一面之辞,写书的是他们,自然要朝好的地方说。其实,是得天下者得民心。秦王政得天下。血流万里,哪里在意过民心;光武帝刘秀得天下,手下大将屠二十一城,哪里在乎过民心;赵光义屠太原,在乎过民心?得天下靠的是弓马,而不是仁义道德。只要你力量足够强盛,自然是天下归心。否则,不过是过眼烟云尔。”
    古松不服气,正要争辩。杨华已经不耐烦了:“你们两个怎么回事,金人离我已经不远。马上带队清乡下,抓光、烧光、搬光。再磨蹭,小心吃打。”
    “是。”二人这才悻悻地一施礼。各自带着部队离开了。
    文官们或有腹诽。武将们却没这么多心理负担。干起这事来也兴致勃勃。
    杨华地命令是只要不死人。任何手段都可以用。
    很快。原野上四下冒起浓烟。依稀传来哭喊声。
    杨华地分得地区域离太原不远。是三十里外地一个小村庄。好象叫什么沙家庄。是一座位于汾河畔地小山村。说来也怪。这里虽然离城不远。却没受到兵灾。
    当杨华带着三十个骑兵进村之后。里面一片静谧。村口地一间屋子里传来儿童们朗朗地读书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位好雪也已。”
    “君子食无求饱……”杨华无声地笑了笑,无欲无求的百姓,扁平化的社会结构自然是封建王朝最喜欢的社会形态。可是,没有欲念,社会还如何进步。
    他朝身边的卫兵点了点头。
    卫兵立即扯开喉咙大叫:“东明侯、河东节度使杨侯军令:因北奴入寇在即,所有人等立即坚壁清野,随我等进太原城暂避。违令者,杀!”
    这一声极其洪亮,屋中顿时一静,良久传来一声戒尺敲在桌上的地脆响,“安静,都给我坐好了,我去看看。”竟是一口浓重的四川口音。
    杨华听得咧嘴想笑,还没等他笑出声来,教室的门打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个高大的年轻人。此人高得离谱,看个头起码有一米九十以上,虽然有些瘦弱,但也将外面的杨华等人吓了一跳。
    这人不去打篮球,还真是NBA的一大损失。………杨华不无恶意地想。
    “你们来这里做啥子?”那个教书先生怒气冲冲地看着杨华等人,手中的戒尺上下挥舞,竟带有一股杀伐之气:“没看到我正在教学生读书吗?”
    看他年纪却不甚大,嘴上还长着一圈绒毛,估计也不过十六七岁模样。
    杨华被他用清澈的眼神盯了一眼,心中突然有些畏惧,他干笑一声:“北奴马上就要来了,我们来过来接各位乡亲进太原暂避一段日子。”
    “你是谁?”那个书生见杨华衣甲鲜明,知道是个大人物,不敢过分,放缓语气问。
    “大胆,这位是河东……”杨华的卫兵大声呵斥。
    杨华一摆手示意他安静下来,笑道:“我是河东节度司杨将军麾下的一个都头,杨侯命我等过来坚壁清野,军务在身,就不多说闲话了,秀才,快快随我进城去吧。。”
    “这么说来,杨侯是有意防守了。”书生问。
    “大概是吧。”杨华笑了笑:“北奴有五万人马,我河东镇才五千,又多是新兵,出城野战没有任何胜算。”
    “那就好。”书生展眉一笑:“我听人说杨华是我大宋禁军第一猛将,我倒有些怕他杀敌心切出城浪战,反吃了金人大亏。太原扼守于山西心腹,太原在,宗翰定不敢南下东京。”
    “道理是这个道理,不过,孤守太原总究不是个法子,又没有援兵,杨华也很头疼。”杨华不知怎么地,对这个川人很有好感,便耐下心来解释。
    “这一点将军倒不用担心。”书生笑道:“金人远来,粮道漫长,他们肯定会就地补给。太原历经战乱,人口逃亡一空。现在杨华又在坚壁清野,金军根本没地方补充去。依我看来,最多一月,太原之围不解自解。”
    “对,同我想到一处去了。”杨华笑了笑,说:“我只怕百姓们不愿随我进城,若一味用强,又怕激起民变。”
    书生又道:“这个倒不用害怕,百姓故土难离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我听说太原城围城八个多月,城中百姓死伤过半,城中空出不少房屋和店铺。若真有心迁移百姓进城,何妨将这些房屋和资产赐予他们,并招募闲杂人等做工。人心逐利,只要有足够的好处,不须用强,百姓自己会进城谋生。”
    “可一时间那里有这么多工作给他们?”杨华听他这么说,心中一动,忙问。
    书生将手中戒尺扔掉,指了指杨华马鞍上挂地葫芦:“说得口干了,给点水喝。”
    杨华身边众人见他无礼,都面带怒色。
    杨华也不在意,将葫芦摘下扔了过去。
    书生接过葫芦喝了一口,笑道:“首先,你们不用担心,我算过了,现在整个太原府还有户口两万,人口六万人,就算这些人都由河东镇养活也花不了多少钱。至于给他们活干,简单啊,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扩建太原。
    依我看来,太原现在实在太小,功能也很单一,只是一座单纯地军事重镇。不如在旧城的基础上扩大一倍,建设商业集市。以山西地煤、铁、盐换南方的粮食和北地地骡马。虽然山西战乱不短,紧邻夏、蒙古、金三国,又有汾河水运之利。不出三年,河东镇当富甲天下。有兵有钱有粮,自可成我大宋北面之屏障。”
    “好!”杨华鼓掌,笑道:“书生,看不出来,你还真有几分本事。收拾一下,随我进城去吧,我要在杨华面前保举你。”
    “不用收拾了,我也是刚到这里没几天。这个村子的人早就死光了。这群孩子还是我从各地救回来地流浪儿,喊一声都会跟你走。老实说,就算你不来,我们也要进城去。粮食都吃光了,再不走可都得饿死了。”那个书生苦笑一声,拱手道:“至于保举,杨侯要向谁保举我?”
    “啊!你已经认出我来了?”杨华大觉吃惊。
    这个时候,教室的窗台和大门口都是孩子们的小脑袋。
    那个书生笑着从怀里掏出一封信递过来,“这是李相写给我的推荐信。”
    “原来是李相的信。”杨华接过信,抚摩着信上熟悉的笔迹,眼眶有些发热:“李相现在何处?”
    书生笑道:“已经到豫章了,小生正好在那里游学,有幸与之一晤。那日,李相还即兴赋诗一首:皓魄半轮横道左,清光千古照江南。好句呀,好句!”
    杨华的眼泪终于掉了下来:“李相身子可好?”
    书生道:“杨侯放心,李相健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