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历史咨询商-第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天下午,三人慢慢悠悠的到了灞水,灞水是长安东部的一条河流,这里距离长安不过二十多里,汉文帝时期,在灞水上修筑了一条桥,取名为霸陵桥。

自古东出长安的文人骚客,多半都会有一对亲朋好友相送,古有十里送别,其实隋唐人文的人情味道比较浓,他们一般都送几十里,送到霸陵桥边上,便在此饮别,因此,唐朝诗人关于灞水的诗词何其之多。

刘志穿越过来之后一般是不会将古代的诗词窃取过来然后炫耀与众人的,但是今天骑马踏上了霸陵桥,只感觉到这繁繁的历史,犹如这奔流而去不复还的长河一般,心中不禁生出了一些感叹,不自觉的就想起了一首诗,却是随口念将起来:

“灞浐风烟函谷路,曾经几度别长安。”

一句诗念完,勒马驻足,望着向北而去的灞水,微微闭上了眼睛,似乎在回想往日的金戈铁马。

一旁的两人不知道他到底是发生了何事,或者说是想起了什么,也都勒住马,停了下来,倒是一旁一名身穿一身劲装的青年,听到刘志念出来的那两句诗之后,大声赞叹道:“好诗,好诗,足下好文采,在下深感佩服!”

刘志念完这句诗之后确实是在回忆,回忆当年重塑汉朝的峥嵘岁月,不过大汉朝已经远去,四百多年过去了,汉朝已不复存在。

而这个人的贸然开口,也让刘志微微有些吃惊,此时的唐诗其实还没有真正的流行开来,唐诗真正兴起始于唐朝逐渐稳定住天下局势,初唐四杰出现之后,算起来这也是六十多年之后的事情了,而这个时候流行于世的诗大多是古体诗,也有兴起于南北朝,尤其是南朝的宫体诗为主。

类似于唐诗的绝句、律诗等等,还没有出现,而刘志的这一句诗,内容倒也一目了然,这人读过书,一下子就能听懂,倒也不足为奇。

刘志超那人拱了拱手,算是行了一礼,“多谢公子的夸奖,区区拙作,上不得台面,不过是自娱自乐而已,见笑见笑!”

那人也还了一礼,对刘志说道:“足下诗意深邃,发人深省,怎能如此自贬。”

他说着看了看刘志一行人,将他们三人脸上颇有风尘之色,想必是之前一直在赶路,于是问道:“足下远道而来,是来游玩长安的吗?”

他一眼就看出了这三人之中,以刘志的身份最高,方行天虽然其实不俗,但是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类似于护卫保镖之类的角色,倒也没有太过于看重,而高蕊的年龄太小,看上去像是他们的婢女,所以他没有多看,最近因为战事的缘故,从东边来到长安的人比以往少了不少,因此他对刘志这三人的背景产生了一些兴趣。

刘志将对方神色之间安之若素,心中暗暗生出了一丝警惕,但是嘴上依旧回答道:“确实如此,我等听闻长安城繁华如画,人杰地灵,便一直心向仰慕,这一次总算是鼓起勇气来了长安了。”

“也对,外面兵荒马乱的,这出门远游一趟确实是要耗费大量的精力的,足下既然要游长安,我恰好是长安本地人,不如这样好了,就由我招待几位好了,长安的几处不错的景色我也都十分熟悉,可以带着各位前往游玩,足下以为如何?”

刘志有心拒绝,但是这个时候如果拒绝的话肯定会让对方心里起疑心,他在说话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了,这灞桥上有几个人虽然穿着寻常百姓的衣服,但是他们的神态步伐和眼神都十分的特别,一看就是军旅中的精锐,那么就说明眼前这个人的身份不一般,此时如果拒绝他的话,就算是在桥上不被刁难,进了城也难免会受到他的调查,倒不如光明磊落,就跟他走一遭算了,反正自己身边有方行天保护,他的武功自己还是放心的。想到这里,刘志也就不去拒绝,点了点头,回到道:

“那就叨扰公子了!”

方行天看上去有些担心,将身体护在高君如的身边,将她保护在自己的右边,一路上刘志跟这个年轻人相谈甚欢,这人的才学和见识出众,放在这个时代简直是有些全能了,但是他看上去还非常的年轻,不过十**岁的样子,而且这个时代的人不注意保养皮肤,所以一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大一些,所以他很有可能还要更年轻一些。

一路上刘志都在推测对方的身份,不过他偶然间看到了对方腰间挂着的紫金鱼袋,隋唐时期的官员佩戴金鱼袋之风已经开始渐渐的兴起了,但是实际上这个时候执行这一做法的主要还是唐朝,从唐代开始是: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大红)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官吏有职务高而品级低的,这种规定一直只需到了清代,持续的时间非常长。

而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才会有紫金鱼袋,这个人年龄这么小,看上去也不像是文官,倒像是军中的将领,而且官职还不低,三品以上,那会是谁呢?

唐军之中的三品以上的年轻将领不是没有,最有名的就是秦王李世民了,但是李世民的身份是亲王,亲王的官职是一品大员,他们不需要佩戴紫金鱼袋,需在冠冕上加以区分。

而除了李世民之外还有李孝恭、柴邵这两人。

但是李孝恭今年至少已经23岁了,看上去不会这么年轻,而柴邵的年龄他记得比李孝恭还要大,差不多今年26岁了,而且李孝恭在巴蜀、柴邵在陇右,这两人都不太可能在这个时候出现在长安,难道这个人真的而是李世民?

不过李世民此时不是应该在潼关吗?他既然是在潼关,为何要只身跑到长安来,难道他不知道自己到了长安是有性命之忧的吗?

而一路上这样想着,他心里其实有些捉摸不定的。

不过此人的身份大致已经推测出来了,此人就是秦王李世民,没有别人了。

“三位贵宾,我们到了!”

不知不觉三人就已经进了城,来到位于朱雀街东侧的隆庆坊,这里靠近东市,是人流量比较多的地方。

在这样的地方,拥有一处府邸,那代价是十分的昂贵的,后世有人做过统计,在唐代买下一座宅院,要花费三十多万元,当然了,这是后世换算成人民币的代价,即便是在后世也算是比较便宜的。

不过这里是长安城,而且是靠近东市的朱雀街,房价是多少只怕是很难低下去了。

“寒舍简陋,诸位不要嫌弃!”

年轻公子请众人进了院子,这宅院从外面看上去不算是很显眼,但是里面的空间却是真的不小,几人在里面转来转去,前后过了七八个院子,这还都是一些可以去的地方,不涉及居住的私人地方,然后这人才让府中的下人将他们带去了为他们准备的院子去了。

分给三人的院子不是很大,但是却显得很清新典雅,还是古人的欣赏水平高,这样的院子刘志心里是十分的满意的。

相对于秦汉时期建筑的大气磅礴,经过了两晋和南北朝之后,隋唐时期的建筑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开朗。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相对于秦汉时期的宏伟建筑来说,少了一丝严肃,多了一份婉约,这一点在宋代之后又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而历经蒙古人的破坏之后,到了明代,整体建筑特点已经大相庭径了。(未完待续。)

第一百零八章 梦回长安

很奇怪,也有点理所应当,刘志之前猜到了这贵公子的身份或许是那李世民,但是他带着自己来到了这出位于隆庆坊的私宅,并不是秦王府。

这人既然这样做,或许是不愿意让人知道他的身份,这样解释起来的话倒也合理。

如果是这样的话,多半他此次回京是刚到,而且还是偷偷回来的。

太子李建成虽然折了一臂,齐王李元吉殒命河东之后,太子一脉在军中的实力大打折扣,而这事李建成未必没有责任。

李氏四兄弟从小一起长大,李元吉有几分能耐李世民不可能不清楚,而李元吉出兵河北,准备去讨伐窦建德他也是清楚的,甚至他的麾下还有细作探知到了窦建德那边的安排,或许早就已经知道了窦建德的打算,但是他在关键的时候却出兵缓慢,等到李元吉在前方兵败之后,这才慢吞吞的带兵去击败了那宋金刚,占领了太原,虽说李元吉的死跟宋金刚也有很大的关系,李世民的这一做法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为李元吉报了仇,但是他的真正目的恐怕就是去抢地盘的,宋金刚兵少将寡,根本不是精锐的唐军的对手,而他轻而易举的占领了太原及河东的大片地区,极大的扩充了自己的势力。

这一点相比******的人甚至是李渊都能够很清楚的看出来,而最后李密跟窦建德联手向关中进军的时候,正是在太子一派人的坚持之下,李渊才会连发上十道圣旨,让李世民撤军,太子在这一点上实际上是利用而李渊的心思,为自己的党争扳回来了一局。

李渊是上位者,他不希望大唐的根基受到动摇,而大唐的根基在哪里?

很显然就在关中,而李世民的这支部队虽然有些脱离他的管控,但是这支不低是目前维护大唐统治的基石,他们一定不能有事,而河东的局势当时已经很不好了,窦建德刘黑闼的军队都已经快要完成对李世民的包围,就算是自己的次子和四子能征善战,李渊还是不想让他们冒险,因为一旦他们败了,那大唐的屏障也就没了,虽然河东之地丢了很可惜,但是只要保存了自己的实力,那么将来还是能够夺回来的。

而对于太子李建成而言,他考虑的就是不能让李世民吞下这一块肥肉,河东之地丢了对李建成的打击很大,所以他更加不可能让李世民舒舒服服的吞下去,于是这才在李渊面前旁敲侧击,鼓动李渊给李世民下旨,最后造成了这样的一个局面。

李世民如今的处境其实是很不妙的,当初他率军准备进京的时候,就是李密的隋军到来解了围,那一次是刘文静的算计,算计着宇文化及回来偷袭隋军,他们谋划的是洛阳,但是只可惜最后功败垂成,计谋没有得逞,反而是让李渊李世民父子之间心生间隙,这成为了一个很严重的隐患。

这些大局刘志以前就知道,在河东的时候,尤其是在太原的时候,他就已经想过,如果他是李世民的话,他要如何破局,眼下李世民拥有最强横的实力,但是李建成却站住了道义上的制高点,而且身边的人脉也比李世民要丰厚,而且李世民不能直接翻脸,因为这个时候外面还有强敌环绕,如果说真的有什么办法的话,那大概就要看李世民跟李渊父子之间的隔阂能不能消除了。

三人在小院住了下来,前几天李世民还会过来跟刘志说说话,带他在府中走走转转,只是没有出府,而之后他或许是有很多事情要忙,便没有自己过来,而是让府中的管家安排了人手带他们游玩长安。

刘志心中明白,这李世民多半是不敢公然在大街上抛头露面,怕被太子一脉的人发现了行踪,这个时候的京兆尹还是李建成的地盘,李世民在这里讨不到便宜。

原本刘志一直以为长安城的规模没有洛阳城大,因为杨广放弃长安城选择洛阳定都,不仅是因为他为了摆脱关陇贵族,而且还有洛阳城更新,更安全,更能彰显他的文治武功这几点在里面。

洛阳城他当初去过,还顺便帮了守城的小越王杨侗一把,这个时候当初的越王已经成了大隋的皇帝,但愿他不是隋朝最后的一个皇帝。

洛阳城的规模和宏伟的建筑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无论是气势恢宏的定鼎门、应天门还是紫微宫、九州池都令人目瞪口呆,定鼎大街的笔直和宽广、紫微宫和天堂的金碧辉煌,都让人为之震撼,整个城市被四纵四横的几条大街和数十条笔直的小街道分割成了一片一片,非常规整的区域,即便是后世布局最好的城市,在城市规划上面都比不上洛阳城的规划。

而且不仅是看得见的好处,杨素在修建洛阳城的时候,对于洛阳的地下排水、疏通都十分的重视,洛阳城不会出现积水的现象,后世动不动就出现在大城市的看海,在隋唐时期是很难出现的,这一点上,古人的智慧是真的不能小觑。

而长安城跟洛阳城却又有不同,和洛阳城的朝气蓬勃不同,长安城多了一份厚重,承载着西汉两百多年的历史,加上南北朝风风雨雨的洗礼,长安城在隋朝重新焕发了生机,而整个城市虽然已经不是强汉时期的都城,甚至在位置上都有很大的偏差,但是那种深埋在关中百姓骨子里面的厚重和淳朴,却一直延续了下来。

而且,长安城的规模和声势其实一点都不逊色于洛阳,虽然这两者真的不好区分到底谁大谁小,单纯比较大小好像也真的没有什么意义,而无论是长安城还是洛阳城,都有气势恢宏,布局规整这些特点。

不过这个时候的长安城,缺少了盛唐烟云的哪一种滋味。

连年的战乱兵祸,对于关中的打击其实很严重,杨广为了避免如同当年的六镇之乱一样的情况发生,对于关陇贵族的势力非常的忌惮,甚至不惜迁都洛阳来削弱关陇贵族的影响。

但是自古以来关中子弟皆以尚武能战著称,三秦之地自古就是出产合格兵士的地方,如此一来,隋军之中几乎各个位置都有关陇贵族的身影,这对于杨广来说是不可接受的,所以他开始逐渐的倚重河东贵族,尤其是山东的那几个大族,如闻喜裴氏,清河崔氏等等贵族,以这些山东贵族来牵制诸如宇文家族、元氏家族、独孤家族等等关中大族。

而之所以杨广这么忌惮山东大族,其实这跟他们杨家的出身有关。

杨广的父亲杨业本来就是关陇贵族的一份子,而北周被隋取代,正是杨业接着关陇贵族的实力才能走到这一步,最后统一了全国,他对关陇集团的力量十分的倚重,同时也非常的忌惮。

但是杨业毕竟是开国皇帝,他不好直接对为自己立下了汗马功劳的这些手下动手,但是他却将这个任务交给了他的儿子,无论是杨勇还是杨广,他们都知道自己的最大敌人不是外敌,而是内部的关陇集团。

关陇集团的实力有多么的恐怖?关中地区最显赫的二十大家族,在各方面都处于社会的顶端。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帝都出自这个集团,其中,西魏、北周和唐朝的始祖都曾是八柱国之一,而关陇集团无论是在朝堂上的官员还是在军队中的将领,都占据了大隋大半个天下,一旦这些人联合起来准备谋反,那么他们的实力将会非常的恐怖。

这就是杨广所担心的一点,他们是从关陇集团之中出来的,但是却更加害怕关陇集团里面会出现一个跟他们一样,有野心也有实力,同时也能够得到其他人支持的人,这样的人一旦出现,大隋就会面临非常大的危机。

而杨广为了对付关陇集团,做了两件事情,一件事情就是迁都洛阳,任何朝代,定都的地方总是最有利的,因为一个国家的首都是政策最好,资源最丰富的地方,迁都洛阳之后,关陇集团的声势就会减弱不少,而且由于国家的中心东移,无论是对中原也好,对河北对山东也好,都是他们的机会,意味着他们可以填补关陇集团留下来的空缺。

第二件事情就是重视南方的发展,典型的代表就是江都等长江沿线地带以及京沪杭大运河这一带的发展,他有意将资源倾斜到南方去,因为六镇之乱之后所带来的后果非常的严重,整个北方甚至是到长江北部的荆襄地区都遭到战乱的破坏,而历朝历代的重心都在北方,北方遭到这样的战乱之后,梁国居然还派兵北伐,企图趁着北魏危急的时候巧取豪夺。

而杨广则干脆釜底抽薪,强行一步在南方布局,就算是日后北方乱了起来,他也不怕,带着军队躲到南方去,等到北方乱的足够了,再派兵北上收复失地,顺便剿灭关陇集团。

当然了这是最后也是最坏的打算,他并没有得以实现就已经被宇文化及给杀掉了。

后世很多人对杨广老财费力,又不讨好的征讨高句丽很不理解,这样的一块土地犹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出动几万精兵进攻即刻,犯不着倾举国之力进行东征,很多人都在后世分析的时候都将这理解为杨广企图借助战争来消耗关陇集团的实力,军队打仗必定会出现伤亡,尤其是他自己还出手干扰,军队伤亡更加惨重,那样的话他便可以趁势全部换上自己的力量进去,加入河北、山东以及江南等地的士族力量进去,将关陇集团的位置替换掉,这些事情和平时期不能做,因为动作太明显会被视为打压关陇集团,可能一下子就会被关陇集团识破,然后天下大乱。

但是在战时,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关陇集团身边没有足够的力量,军队都在他自己的手中,对断然不敢轻举妄动,所以整个三征高句丽期间,他几乎是不计伤亡的在进攻,前后损失了大量的士兵和将领,却万万没想到因为这样,整个大隋的国力被迅速的消耗一空,接着就爆发了眼中的农民起义,整个国家迅速的分崩离析。

防了一辈子的老虎,不想到头来却被一群狼给咬死了。

扯远了,此时的长安城是经历过隋乱的风波的,关陇贵族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代言人,那就是李唐。

不过关陇集团此时虽然出了力,给了李唐很大的助力,但是当李唐最近一直没有取得太大的进展的时候,他们心中其实也在观望,观望一下如果李唐不能成事的话,那么接下来要辅助谁会比较有胜算?

刘志可不管那么多,他此时只想尽快联系上琅琊阁在长安城之中的眼线。

他找了个理由将李世民府中的那个管事给打发了,自己此时来到了朱雀街一家名叫醉仙楼的酒馆。

这个酒楼不知道是不是日后李白在长安城经常去的那一家,不然的话为何李白这家伙总是喝的酩酊大醉,然后又被人成为诗仙呢?还是喝醉酒的诗仙。

醉仙楼的位置很不错,旁边就是国子监,不少学子很喜欢来这酒楼小饮一杯,或者是几人小聚议事。

方行天跟高君如今天也出来了,不过方行天知道他今天出来要去干什么,于是便提前带着高君如去了别的街市上玩耍。

国子监是隋朝设立的一种官办学府,其性质跟后世的大学差不多,或者说跟党校更加接近一些。

等到唐朝建立起来以后,李渊将国子监改名为修文馆,名字改了,但是性质没有变,依旧是全国最高学府,在唐朝实行科举制度之后,修文馆改名为弘文馆,规模进一步扩大,但是招生的对象依旧是贵族学士乃至寒门学士等。

而在十几年之后,唐高宗李世民又建立了崇文馆,这是属于东宫的学院,主要招生的对象也都是皇族众人,一般进入这里的老师便有可能在仕途上得到提升或者重用,这便是后话了。(未完待续。)

第一百零九章 墨羽

“阁主,这是最近一个月各地送来关中的情报,因为知道了阁主将要来长安,所以我们长安这边的堂口已经准备好了阁主您要的东西。”

坐在刘志面前的是一个三十来岁的壮汉,他面容黝黑,身材精装,看上去有些像是种田的庄户,也有些像打猎的猎户。

刘志伸手接过他送过来的情报,打开来看了一看,点了点头,放下情报,问道:“长安这边的柳先生怎么没来?”

柳先生名叫柳舒城,是负责关陇一代的主事,琅琊阁的实力建立的时间不算长,人员也不算很多,主要布局点在关陇、河东、山东、河北和江南等地,这柳舒城就是关陇一代的主事人,刘志来到关陇,他不来有些说不过去,这不免让人心中有些别的想法。

柳舒城的人他是知道的,这人成熟稳重,大局观不错,关陇地带的豪强实力很大,派一般的人来他不放心,当初为了这个人选是费了不少的心思的。

“启禀阁主,柳主事去了北边,在您的消息来之前就已经动身出发了,这个时候还没有回来,所以并不知道您已经来了,请您勿要怪罪柳主事!”

去了北边?嗯,刘志想起来了,之前裴矩动身准备离开的时候,自己曾经画了一幅地图,是传到关陇这边来了,当时说是让这边派一个可信能干的人将这份地图送到隋军的军中,不想这柳舒城居然自己去了。

刘志点了点头,不再说这件事情了,他看了一眼窗外,李世民府上的那个主事已经回来了,这个时候正在朝醉仙楼这边走来。

“这几天你们把手头上的事情放一放,调查一下几个人······”

等到李世民府上的那个主事来到酒楼的时候,刘志已经从雅间里面走了出来,来到了二楼一处靠窗户的位置坐了下来,之前那个跟他碰面的汉子已经走了。

那主事尚在楼梯上的时候就已经看到了刘志的身影,见他依旧坐在之前的那个位置上,辞杯停箸,似乎是在思索什么事情。

确认这人没走,也没什么人接触他,这主事便没有上楼,转身退了下去,在一楼找了一个靠角落的位置坐了下来。

刘志心中冷笑,果然李世民对自己起了疑心,不过他也只是起了疑心而已,似乎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份,这人也只是盯着自己,并没有完全盯死自己,而且这个人应该以前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经验并不是很丰富。

刘志来的时候坐在这里,点了几样酒菜,吃喝完了之后让小二保持原样不动,然后又开了一件雅间,当然不是他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