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南宋之我主沉浮-第1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吴邵刚希望看到的局面,就是蒙古大军直扑两淮和临安等地。

  大宋朝廷彻底垮掉了,四川以及吴邵刚,才会成为南方人民真正的依靠,到了那个时候,吴邵刚尽可以振臂高呼,开始一统天下的步伐。

  面对末哥,吴邵刚很是纠结,很有可能末哥回到大都不长的时间,合州御前诸军和鼎坤军就开始了攻城拔寨的战斗,那样末哥再次被戏弄了,这一次忽必烈付出了代价,十五万两白银,以及十万石粮食,尽管不是很多,可遭遇撕毁协议的打击,忽必烈一定迁怒末哥王爷。

  因为阿可察的关系,吴邵刚对末哥王爷还是较为尊重的。

  末哥离开成都府城的前一天,吴邵刚专门设宴,款待和送行。

  参加酒宴的只有李庭芝和阿可察等人,酒宴设立在吴邵刚的府邸。

  末哥是第一次来到吴邵刚的府邸,尽管说表情不是很在乎,可进入府邸之后,对任何的景物都看的非常仔细,末哥的脸上没有显露出来吃惊的神情,大概也是觉得,吴邵刚的府邸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甚至比不上大都那些蒙古王爷的府邸。

  酒宴的时候,气氛还是不错,没有谁说到大元朝廷与四川的事宜,末哥喝酒更是爽快,速度也很快,一边喝一边说这是蒙古人的习惯。

  蒙古人生活在帐篷里和马背上,这些年来的征伐,让他们习惯了马背上生、马背上死,蒙古铁骑能够安心喝酒的时间不多,漠北和漠南草原气候的恶劣等因素,也让他们养成了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习惯。

  听见末哥说这些的时候,吴邵刚是很有感触的,为什么蒙古部落能够快速的崛起,变得无比强大,时刻都存在的忧患意识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民族总是觉得自身存在危险,总是想着能够发展壮大起来,那就一定能够异军突起。

  反观大宋王朝,奢靡享乐占据了众人的脑海,当初赵匡胤创建大宋王朝,依靠的是黄袍加身,故而对掌控实权的武将很是忌讳,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的策略,夺回了兵权,可惜皇帝的精力有限,能力也是参差不齐的,赵匡胤是开国皇帝,知道江山打下来不容易,他的后辈就说不清楚了,长期生活在深宫,压根不知道百姓的艰难,不知道江山来之不易。

  如此的大宋王朝,怎么可能不孱弱,又如何能够抵御强盛的大元王朝。

  吃饭结束之后,吴邵刚与末哥王爷两人进入了厢房,其余人不准进入。

  管家吴林早就泡好了茶,喝的微醉的末哥王爷,看上去有些兴奋,大概是马上就要离开成都府城,回到大都去了,加之喝了一些酒,让末哥王爷情绪高涨。

  吴邵刚与末哥王爷的闲聊,首先就牵涉到了四川与大元朝廷的关系。

  末哥王爷赞誉了吴邵刚的能力,力劝吴邵刚能够归顺大元朝廷,而且保证吴邵刚能够独立统领四川和云南等地,权势不会比现在差多少。

  末哥王爷说的很是兴奋,也颇为动情。

  吴邵刚一直都很冷静,等到末哥说完之后,才慢慢开口。

  “叔父,今日是在家中,叔父明日就要离开成都府城了,故而有些话,我也说出来,若是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叔父听着,没有道理,等于我没有说。”

  末哥看着吴邵刚,眼神颇为警惕。

  吴邵刚微微一笑。

  “叔父,我没有劝你归顺的意思,其实叔父与我第一次接触,相互之间就明白了,我们属于两个不同的阵营,我们可能相互欣赏,可能会成为好朋友,但我们永远不可能站在一条阵线里面,这是我们的宿命,不可能破解的宿命。”

  “阿可察温柔善良,这还要感谢叔父对阿可察的熏陶,我本来以为,失去父母关爱的阿可察,会有一些异于其他人的性格,可阿可察没有。”

  “叔父刚刚劝诫我归顺大元王朝,这不可能,我不是屈人之下的志向,我与忽必烈水火不容,不客气的说,我们之间,有一个人倒下了,这世界才能够真正的太平。”

  吴邵刚说到这里的时候,末哥的脸上居然出现了赞赏的神色。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唐末五代以来,分分合合几十年,太祖皇帝一统天下,可惜太祖皇帝的子孙,没有能够维护这江山,不过数十年的时间,大辽、金国等等,纷纷崛起,于是天下又陷入到战火硝烟之中。”

  “这纷乱的局面,维系了百余年的时间,天下应该要太平了,否则百姓已经不能够承受。”

  “若是没有我的出现,不过数年的时间,天下就是大元王朝的,忽必烈也将真正成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女真人和契丹人的皇帝,可惜的是,他遇见了我。”

  “尽管我是朝廷的太傅,云川节度使,可我也认为,这大宋的朝廷已经腐朽了,无法承载百姓的命运,灭亡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我佩服忽必烈,他是英雄,他博采众长,吸纳一切对自身有利的事物,让大元朝廷更加的强大,他有着成为天下之主的能力。”

  “我佩服忽必烈,可不意味着我服从忽必烈,让忽必烈服从我,那更是无稽之谈的说法,所以我们中间,必定有一个人败下阵来,必定有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一山不容二虎,天下只能有一个人能够掌控。”

  “我相信这个人是我,不是忽必烈。”

  “叔父若是不信,可以等着看,不出十年时间,我一定会亲自到草原去,让阿可察回到故乡去看看。”

  。。。

  吴邵刚说出来的这番话,已经非常的狂妄。

  谁料末哥的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阿可察能够嫁给你这样的郎君,是她的命好,我总算是放心了。”

  “吴大人,你说的不错,其实前年到成都府城来,你给我的感觉就不一般,那个时候你的实力怕是没有如今这么强大,说话做事情都极力的掩饰,现如今不一样了,你已经是羽翼丰满了,已经在天空之中翱翔了。”

  “蒙古人崇拜英雄,更是敬重英雄,你与我大元王朝之间,必定是有碰撞的,你与皇上之间,必定会有激烈的搏杀,这一点我早就明白了,李大人与我大元王朝签署的协议,不过是废纸,这我也是清楚的,凡是要争夺天下之人,是不会被束缚的,我还没有老到无法坚持,我会看着这一幕发生,我想看看,你们究竟谁是天下之主。”

第四百一十二章 历练


  吴邵刚的长子吴瑞坤已经八岁,虚岁九岁了。??

  得益于窦默与许衡等人的全力教诲,吴瑞坤知书达理,举手投足都是表现不俗的,这被窦默和许衡宣扬出去,得到很多官吏的赞誉。

  窦默与许衡倒不是想着要宣扬自身教谕之水平,而是通过宣扬吴瑞坤的聪明睿智,达到宣扬吴邵刚绝非一般人的目的,而窦默与许衡的这种宣传,得到了李庭芝和郝经等人的大力支持,而逐渐熟悉了节度使衙门事宜的刘秉忠和张文谦,同样是支持的。

  这已经足够的证明,吴邵刚的威望达到了其他人不可能企及的高度。

  这一切意味着什么,众人心知肚明,只是碍于吴邵刚对这方面事宜的反感,众人暂时不会提出来罢了。

  窦默与许衡两人进入厢房的时候,吴邵刚已经在等候了。

  许衡尽管出任了侍御史,可还是会抽时间到云川学府去授课,而且御史台需要诸多的官吏,有些时候许衡也会从中挑选出来精干睿智的读书人,加入到御史台之中,一段时间窦默甚至有些意见了,若是突出的学生悉数都挑选到御史台去了,节度使衙门要求派遣地方官吏,窦默岂不是无法提供人选了。

  看见窦默与许衡两人,吴邵刚连忙站起身来,对着两人抱拳行礼。

  见到这一幕,窦默和许衡连忙稽还礼。

  “窦大学士,许侍御史,你们应该受我这一拜,犬子得益于二位先生的教诲,学到了知识,长了很多的见识,我很是满意。”

  窦默看看许衡,跟着开口了。

  “大人过奖了,这都是许侍御史和下官应该做的事情,若是我等教授不好,就无颜面对大人,更是辜负了大人的信任。”

  读书人说话总是有些文绉绉的,吴邵刚其实不习惯这一套,不管是说话还是做事情,都喜欢直来直去,可云川学府的情况不一样,毕竟是有功名的读书人聚集的地方,咬文嚼字是常有的事情,毕竟这也是学识的一部分。

  所以和窦默等人说话的时候,吴邵刚也是比较注意的。

  寒暄了关于吴瑞坤学识方面事宜之后,吴邵刚的话锋一转。

  “吴瑞坤虚岁已经九岁了,二位可否记得我当初的话语,九岁的时候,就要出门去历练了,总是呆在府城之中,不可能知晓百姓的疾苦,更是不知道民生的艰辛。。。”

  吴邵刚的话语还没有说完,窦默就急着开口了。

  毕竟窦默是吴瑞坤的先生,在吴瑞坤的事情上面,还是有言权的。

  “大人之决定,下官不同意,不知道许侍御史如何看。”

  许衡也跟随开口。

  “下官与窦大学士的看法一样,不同意大人之决定。”

  吴邵刚微微摇头,表示在这件事情上面,他已经下定了决心。

  应该说吴瑞坤的年纪还小,没有必要这么早出去历练,千年之后的这个年纪,还在背着书包上小学,在父母的面前撒娇,可是吴瑞坤的情况不一样。

  治国理政,政策必须有延续性,也就是说,继任者的能力和品行,是决定一切的基础,就算是铁打的江山,继任者荒淫无道,也会将大好的江山葬送,吴邵刚无法知晓千年之后的事宜,可是他们还是能够掌控近百年的局面,那就是培养出来性格坚韧、品行优异、学识精湛的接班人。

  帝王的江山父子相传,符合这个朝代的规律,若是按照千年之后的模式操作,一定会天下大乱,这一点吴邵刚是无法改变的,所以他会特别注意对吴瑞坤的教谕。

  看见吴邵刚摇头,窦默有些着急了。

  “大人应该明白拔苗助长的道理,吴瑞坤年岁尚小,此刻出去历练,也不一定能够真正知晓民生事宜,下官的意思,还是等到吴瑞坤冠以成年礼之后,再行出去游历。”

  许衡看了看窦默,眼神有些复杂,情急之下的窦默,居然说出来这样的话语,看样子读书人的本性还是没有消除。

  吴邵刚倒是无所谓,他知道窦默的苦心。

  “窦大学士,其实我也不想这样做,不过我必须这样做,吴瑞坤若是在这个年纪,不能够知晓民生之疾苦,那他就不配是我的儿子,我不是要求他全部都懂得,完全知晓其中的道理,我是想着让他明白,民生不易,要敬畏百姓,绝不能够因为自身的喜好,而劳民伤财,治大国如烹小鲜,日后做每一件事情,都要详细思考其中的利弊,要为天下苍生着想,要为江山社稷着想,不要过多的考虑自身得失。。。”

  吴邵刚的话语,让窦默和许衡都有些感动了,他们岂能不明白吴邵刚的意思。

  沉默了好一会,窦默才再次开口。

  “大人如此说了,下官无话可说,下官相信,一个清平的世间,马上就会出现的,这是天下苍生的福气,更是下官的福气,大人若是决定了,让吴瑞坤出去游历,下官有一个不情之请,一定要陪着吴瑞坤一道游历,来到大人身边这些年,下官也颇感惭愧,很多时候下官都是引经据典,死守书本之中的信条,几乎有些脱节了,下官同样需要游历。”

  吴邵刚点点头,挥手事宜许衡不用开口。

  “窦大学士陪着犬子去游历,我是求之不得,许侍御史就没有必要如此做了,御史台的事情太多了,一刻都不能够松懈,我已经察觉到了,四川一些地方的官吏,满足于如今的业绩,有些不思进取了,他们以为治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就满足了,这可不行,御史台必须要警示这些官吏,绝不能够满足。”

  许衡站起身来,对着吴邵刚稽行礼。

  “下官明白了,近段时间,下官会到四川各处去巡查,大人所说之事宜,下官也注意到了,天下尚未太平,若是就此满足了,那是节度使衙门的大忌。”

  许衡出任侍御史,吴邵刚算是选对人了,当初在蒙古朝廷的时候,许衡就是刚直不阿的。

  “我已经计划了,秋收时节的时候,就让犬子下去游历,游历的时间为三个月左右,窦大学士可一路陪着,云川学府的事宜,就请张节度副使操心一段时间。”

  说到这里的时候,吴邵刚微微叹了一口气。

  “犬子还小,刚刚窦大学士也说过,我亦明白拔苗助长的道理,故而此番的游历,只是三个月的时间,让犬子知晓百姓疾苦,也趁着秋收季节,看看百姓收割粮食,不求让犬子明白更多更深之道理,若是让其小小年纪,就变得格外老成了,我也是于心不忍的。”

  “窦大学士和许侍御史因材施教,令犬子没有失去活泼的本性,这是我最为欣慰的,其实我亦知道史书之中的记载,皇家子弟的那些算计,那些不择手段,犬子身上是绝不能够有的,否则我亦不客气。”

  “我对犬子寄予厚望,还望二位先生日后继续努力,教授犬子成才。”

  说到这里,吴邵刚的脸上竟然显露出来一丝的担忧。

  窦默站起身来,对着吴邵刚稽行礼,开口说话了,声音有些颤抖。

  “大人之苦心,下官明白,请大人放心,下官就是肝脑涂地,也要悉心教授吴瑞坤,下官敢断定,吴瑞坤一定不会辜负大人的期望。”

  许衡也跟着站起身来了。

  “大人,下官以为窦大学士所言极是,吴瑞坤一定不会辜负大人的期盼。”

  吴邵刚看着窦默和许衡两人,眼睛有些出神。

  好久,他才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窦先生,许先生,你们不是要辜负我的期望,而是不能够辜负天下苍生的期望。”

  李涵薇得知吴瑞坤要出去游历的事宜,死活都有些不同意,阿珂察、玉环、青娘以及绿珠,都是反对的,不过吴邵刚已经做出了决定。

  吴瑞坤出之前,吴邵刚在府邸里面是有些郁闷的,就连父亲吴启明,母亲徐宗英,以及岳母龚氏,都认为这样的安排操之过急,都表示反对,唯有李庭芝是支持吴邵刚的。

  决定下来的事情,吴邵刚不会改变,李涵薇等人想不通,那就慢慢想。

  吴邵刚与吴瑞坤交谈了好几次,其实在吴瑞坤教谕的事情上面,吴邵刚也是煞费苦心的,只要是在家中,回到家中之后,他都会检查吴瑞坤、吴瑞林以及吴瑞博的学识,而且会提出来一些结合现实的问题,在三人回答不上来的时候,详细的提醒和解释。

  吴邵刚更加注意的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团结,作为老大的吴瑞坤,这方面肯定是要带头,应该说兄弟之间的关系不好处理,而兄妹之间的关系,则要好处理很多。

  权贵之家,兄弟姊妹之间的和睦,至关重要,甚至可以决定一个家族是不是能够继续延续下去,而帝王之家,兄弟姊妹之间的和睦,则关乎到了江山社稷。

  吴瑞坤、吴瑞林以及吴瑞博的性格都是不错的,也许是窦默和许衡的倾向性不一样,吴瑞坤对待事情的整体把握性好一些,也就是全局观念强一些,吴瑞林倾向于做具体的事情,吴瑞博则是倾向于专门钻研学识。

  咸淳七年七月二十日,吴瑞坤开始了第一次的游历和历练。8



第四百一十三章 朝廷使者


  魏国公贾似道已经决定不再驰援襄阳府城,这倒不是史书上面说的贾似道不关心襄阳府城的情况,而是朝廷大军已经无力去驰援襄阳,襄阳府城被围困已经有四个年头的时间,期间朝廷派遣了大量的军队前去驰援,可最终都是遭遇到失败,这让后来去驰援的军士,都有了恐惧的心理,尚未真正开始厮杀,士气就不存在了,这样的军队是不可能抵御蒙古鞑子的。???

  贾似道虽然不是军事专家,也他也知道,老是这样救援下去,朝廷无法支撑,到最后襄阳府城失陷的同时,朝廷也失去了抵御蒙古鞑子的资本。

  从某种程度上面来说,贾似道的判断是准确的,这根本就不是史书上所说的贾似道把控朝政,不愿意驰援襄阳府城,任由襄阳府城被蒙古鞑子攻陷。

  实力不如对手,这才是根本的原因。

  穿越的吴邵刚,是看清楚了这一层道理的,尽管他对贾似道没有很好的印象,但也没有特别坏的感受,充其量说,贾似道就是能力方面有所欠缺,而胜任高位、掌控权力之后,有些飘飘然,管不住自身罢了,比起史书上那些奸臣,贾似道算是不错了。

  而且加上推行公田法,的确是得罪了不少人,而且得罪的都是权贵,这也为贾似道今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吴邵刚和节度使衙门一直都在关注襄阳府城的局势,各种的预测都会随时出现,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分析襄阳府城究竟还能够坚持多长的时间。

  这种分析和预测,在蒙古使者末哥亲王离开成都府城之后,进行的更加的频繁。

  吴邵刚做出的分析,襄阳府城很有可能在三个月的时间之内失陷,也就是说在十月份左右会被蒙古大军攻陷,这个预测几乎没有得到多少真心实意的支持,包括李庭芝等人都认为,四川方面对河南路的进攻,搅乱了大元朝廷的战略部署,尽管忽必烈再次派遣末哥作为使者前往四川,可想必忽必烈也不会完全相信那一纸的协议。

  大元朝廷对襄阳府城的进攻,依旧会采取稳扎稳打的方式,不会采取暴风骤雨般的进攻,若是忽必烈打算这样做,早就应该做了。

  忽必烈的目的,不仅仅是拿下襄阳府城,还要灭掉大宋王朝,所以通过围困襄阳府城,来拖垮大宋朝廷,也是有可能的。

  时间转眼到了八月。

  当脸色苍白的四爷进入到节度使衙门的时候,看见的是满脸笑容的吴邵刚。

  四爷连忙准备行跪拜礼的时候,被吴邵刚扶住了。

  “四爷,辛苦你了,想不到你会成为朝廷的使者,专程到四川来。”

  “大人,属下是奉魏国公的钧令,前往四川而来的。”

  “好了,先歇息一番,有什么话语,等到身体恢复了再说。”

  “大人,属下就不歇息了,属下有重要的事宜,要禀报大人。”

  看见四爷肃穆的表情,吴邵刚也变得略微严肃了。

  一行人来到了厢房。

  四爷看了看郝经和张文谦等人,有些犹豫。

  吴邵刚开口了。

  “这位是郝经,这位是张文谦,四爷有什么想说的,尽管说就是了。”

  李庭芝也跟着开口了。

  “四爷,不用担心,有什么尽管说就是了。”

  四爷听见了吴邵刚和李庭芝的话语,连忙给郝经与张文谦两人行礼,郝经和张文谦也站起身来,给四爷回礼。

  很快,四爷从怀里掏出了一份血书,这份血书已经变得有些乌黑了。

  “大人,这是从襄阳府城送到京城的血书,京西南路安抚副使、襄阳知府吕文焕大人,已经无法坚持,襄阳府城马上就要失陷了。”

  吴邵刚的眉头皱起来了。

  “襄阳府城不是被死死的围住,与朝廷已经断绝了数年的联系,这份血书是怎么送出来的,难道是有人突破了蒙古大军的包围吗。”

  四爷抬头看了看吴邵刚。

  “大人说的是,魏国公见到这份血书的时候,也是怀疑的,不过这血书的确是吕大人的笔迹,其他人不可能模仿的,故而血书的内容一定是真实的。”

  吴邵刚微微点头,看着四爷。

  李庭芝等人也没有开口说话。

  “属下也分析过这份血书,想来是蒙古大军网开一面,让襄阳府城内的军士送出去这份血书的,魏国公个属下都认为,蒙古鞑子让朝廷得到这份血书,目的就是想着让朝廷继续派遣大军驰援。。。”

  吴邵刚已经看完了血书,递给了身边的李庭芝。

  “看来吕文焕是真的无法支撑了,襄阳府城已经快要断粮了,若是没有了粮食,根本无法支撑,不需要蒙古大军的进攻,城内就会乱成一锅粥,吕文焕就算是有通天的本事,也无法维持局面了,依我看,朝廷若是还不派遣驰援的大军吕文焕就会选择打开城门了。”

  “大人说的是,属下也是这么想的,吕大人写来血书,无非是告白心迹。”

  “四爷,贾似道是不是想着让四川方面出动大军,解决襄阳府城的危局。”

  “大人说的不错,魏国公正是这样的想法,故而才派遣属下到四川来的。”

  “哦,那你是什么意见。”

  “属下认为,绝不能够出兵,围困襄阳府城的蒙古鞑子,总兵力已经过十五万人,且在京西南路经营多年,朝廷数次派遣大军前去驰援,都是惨败而归,这个时候,大人若是派遣大军前去驰援,必定陷入到沼泽之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