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南宋之我主沉浮-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吴邵刚想着完全推脱此事,也是不可能的,毕竟吴邵刚与张世杰之间的恩怨,李庭芝肯定是知道的,否则不会在此时此刻严肃的询问。

  “不知道岳父大人想知道什么。”

  “张世杰深得贾右相的赞赏,合州之战后,才能够出任殿前司副都指挥使、催锋军统领,没有很大的纰漏,绝不至于被贬斥到四川去,张世杰与你之间的恩怨,我也是知晓一些的,贾右相曾经告知了我一些缘由,殿前司都指挥使马华轩大人也说到了,听到他们之言语,我才知晓张世杰与你之间有着如此之多的矛盾,你们之间不可能关系融洽,我知道你不是束手就擒之人,肯定是会想办法的,不过从贾右相和马都指挥使口中,我感觉他们不是对付张世杰之人,故而感觉到疑惑,谁有这么大的能力,能够让张世杰遭遇如此的挫折。”

  李庭芝说完,吴邵刚已经想好如何的回答,不过他还是要询问几个问题。

  “岳父大人,有几件事情,沧凌没有得到答案,想请教岳父大人,其一,张世杰与沧凌之间的矛盾,似乎是来自于鄂州之战,沧凌听闻,当初张世杰是强烈要求参与作战的,却未得到准许,失去了立下赫赫战功的机会,当时张世杰在潭州,跟随贾右相,不知道张世杰不能够参与作战,是不是与贾右相有着一定之关系。”

  “其二,张世杰在催锋军之中对付沧凌,其所作所为,早已经超出了原则底线,沧凌身为催锋军副将,以及正将,居然不能够过问催锋军任何的事宜,且张世杰还准备釜底抽薪,调遣沧凌麾下的军士,张世杰的这些所作所为,殿前司马都指挥使是否知晓。”

  “其三,张世杰原为金军之军官,曾经在张柔之麾下,深得张柔之信赖,金国灭亡,张柔投奔蒙古大军,现已经是蒙军的大将,深得忽必烈之信任,而张世杰则是归顺我大宋朝廷,黄州之战,驻守黄州的正是张柔,张世杰应该是知晓的,处于那等的情况之下,张世杰仍旧想着参与作战,没有想到避嫌,难不成张世杰急于证明什么事情,或者说张世杰感觉自身得不到朝廷充分的信任,想着能够打败和剿灭张柔,以事实来说话。”

  吴邵刚询问完毕之后,看着李庭芝。

  李庭芝颇为震惊,想不到吴邵刚知道那么多的事情。

  沉默了片刻,李庭芝终于开口。

  “沧凌,你的分析不错,当初镇守黄州的正是张柔,如此情况之下,让张世杰参与作战,若是出现其他的变故,这个责任谁来承担,故而贾右相也有这方面的考虑,至于说张世杰在催锋军之中的所作所为,马华轩完全知晓,只是这军中的事情,很是复杂,绝非看上去那么简单,当初张世杰对付的是你,马华轩没有必要为了你的事情,完全得罪张世杰。”

  “好了,沧凌,该解释的我全部都解释了,接下来你也解释一番。”

  吴邵刚咳嗽了两声,慢慢开口。

  “岳父大人,我初到催锋军之中,就感觉到张世杰的态度不对,对我有着很大之意见,我不明白其中缘由,一直都是非常之疑惑,从建康府回到京城之后,面对张世杰再一次的算计,我才觉得此事不简单,若是不能够弄清楚这里面之缘由,怕是下场悲惨,现任江州知州李思琦,岳父大人想必认识,当初沧凌能够从鄂州御前诸军进入到殿前司所属催锋军,李思琦是出了大力的。”

  “感觉到逼近的危险,沧凌专门找到了李思琦,开门见山询问,李思琦也没有隐瞒,道出了其中的缘由,张世杰对吕文德大人之意见巨大,沧凌当时得到了吕大人的信任,承担了进攻黄州城池之重任,且顺利完成作战任务,攻陷了张柔驻守的黄州城池,由此张世杰对沧凌意见很大,张世杰无法出手直接对付吕大人,就想着能够对付沧凌,且以此来逐步的算计吕大人。”

  “知晓其中缘由,沧凌很明确的告知了李思琦,此事还是需要吕大人出面解决,若是任由张世杰如此胡作非为,他日吕大人也是自身难保,沧凌当时分析了诸多的可能性,完全说服了李思琦,至于说后面张世杰被贬斥到四川,沧凌就真不知道其中缘由了。”

  李思琦微微点头。

  “沧凌,你的意思是吕文德出手对付了张世杰。”

  “沧凌不敢肯定,事情究竟如何,沧凌也是一头雾水。”

  李庭芝看着吴邵刚,意味深长的开口。

  “这件事情,不可能是吕文德做出来的,吕文德没有那样的担待。”

  看着吴邵刚坦荡的神情,李庭芝稍微思索了一下,转移了话题。

  “沧凌,你曾经在鄂州作战,我问你一件事情,攻陷了黄州城池之后,你可否打开过府库,且取走府库之中的钱粮。”

  “禀岳父大人,沧凌攻陷黄州城池之后,命令军士严守府库,不准靠近,等到吕大人领兵进入到城池之后,沧凌将府库完全移交给吕大人,未动府库一文钱。”

  “果真如此。”

  “沧凌敢发誓,此事见证的人不少,都是可以出面作证的。”

  “那就好,你把控的很不错,如此我就放心了。”

  看着李庭芝舒缓的神情,吴邵刚倒是有些迷糊了。

  “岳父大人为何询问此事,沧凌在军中的时间虽然不长,可也知晓,因为粮草之缺乏,大军苦战收复城池之后,就地取钱粮的事情,是很普遍的,朝廷也未追究此事,毕竟是获取了胜利,获得一些钱粮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宜。”

  “沧凌,你真的认为这等的做法合适吗。”

  “不合适,军队应该是秋毫无犯,三国时期曹操割发代首,严明军纪之故事,沧凌记得很清楚。”

  “说的很不错,我就担心你也有这样的认识,你可知道,一些军中统帅,收复城池之后,想到的不是安抚百姓,恢复地方秩序,而是无所顾忌的贪墨钱粮,他们借军队缺钱缺粮的借口,肆意的侵吞府库之中的钱粮,还盘剥百姓,导致地方凋敝,这等的恶行,若是不能够制止,今后军队还能够有什么战斗力。”

  吴邵刚的身体微微颤抖了一下,难不成朝廷准备那这件事情开刀,不知道多少的统帅都做了这样的事情,朝廷管的过来吗。

  “岳父大人的意思,朝廷准备要清算此等的情形吗。”

  李庭芝看了看吴邵刚,再次点头。

  “不错,贾右相看不惯这些事情,准备在开年之后,就大规模的清算,此番的清算,不管牵涉到谁,都是要一查到底的。”

  听到李庭芝这么说,吴邵刚的表情很是严肃,内心却不以为然。

  贾似道的决心是好的,不过这样的事情,清查的难度太大了,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演变为权贵之间的相互倾轧和算计,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吴邵刚倒是不用你担心,他参与作战的时间不长,且不是军中的主帅,唯一的一次就是单独领兵攻陷了黄州城池,不过府库之中的钱粮,他一文未取,压根不用担心。

  至于说打了胜仗之后得到的赏赐,这是理所当然,谁也说不起话来。

  看见吴邵刚的神色一直都很是坦然,李庭芝完全放心了,他站起身来。

  “沧凌,此事乃是朝廷绝密之事情,万万不可泄漏出去,你还年轻,进入军中的时间不长,日后还会遇见很多的事情,你要记住,不管遇见什么事情,都要多多思考,应该要如何做出最好的决定,这个决定有没有不合适的地方,若是能够想到这些,你就不必有什么担忧。”

  “沧凌记住了。”

  “好了,时候差不多了,我们去吃饭。”

  跟随在李庭芝的身后,朝着大堂走去的时候,吴邵刚低着头,神情颇为严肃,冥冥之中,他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贾似道准备进行的大规模清理,目的是想着严肃军纪军规,但产生的效果未必是这样,说不定在清理的过程之中,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甚至可能引发政局的动摇。

  

第九十四章 明志

  大堂内的酒宴已经摆好。

  吴邵刚跟随李庭芝进入到大堂,四周的油灯全部点燃,将大堂照的如同白昼一般。

  大堂内等候闲聊的五个人,吴邵刚仅仅认识龚氏,其余的全部都不认识。

  还没有等到吴邵刚给龚氏行礼,李庭芝就开口介绍了。

  “沧凌,来,我给你介绍一下,这是犬子李润,李辰孙,李酉孙,这位是贱内熊氏。”

  李庭芝的介绍很简单,不过吴邵刚很清楚,他一一稽首行礼,首先给龚氏行礼,其次给熊氏行礼,最后给李润、李辰孙和李酉孙同时行礼。

  李润、李辰孙和李酉孙也同时给吴邵刚还礼。

  虽说以前不认识李润等人,不过吴邵刚早就打听过了,龚氏是李庭芝的正室,生有一子一女,儿子李润,乃是家中的嫡长子,女儿李涵薇,侧室熊氏生有两个儿子,分别是李辰孙和李酉孙,李润是嫡亲长子,李辰孙和李酉孙则是侧室熊氏所生,在家中的地位自然低不少。

  所以见面之后,吴邵刚就很注意观察李润、李辰孙和李酉孙三人的神态。

  龚氏、熊氏和李润三人坐着,李辰孙和李酉孙两人则是站着,这已经表明地位之不同。

  龚氏坐着是不用说的,熊氏毕竟是长辈,坐着也说的过去,李润是晚辈,能够坐着,依靠的就是嫡长子的身份,这个家族,今后要依靠他这个嫡长子来撑起。

  不过李润的脸上,没有多少孤傲的表情,看向李辰孙和李酉孙的时候,目光也是柔和与随意的,这说明李润与两个弟弟的关系还是不错。

  李润,字天放,比吴邵刚年长四岁,已经二十一岁,李辰孙,字由路,比吴邵刚年长一岁,已经十八岁,李酉孙,字明才,比吴邵刚小一岁,刚刚十六岁。

  座位也体现出来身份,李庭芝居中而作,他的左边是龚氏,右边是熊氏,吴邵刚则是坐在龚氏的旁边,李润坐在熊氏的旁边,李辰孙坐在吴邵刚的旁边,李酉孙坐在李润的旁边。

  吴邵刚是客人,不过也是李庭芝未来的女婿,不可能坐在长辈的前面。

  至于说李佳薇,是不可能前来吃饭的,因为吴邵刚在场,作为吴邵刚的准未婚妻,在结婚之前,李佳薇和吴邵刚不能够见面,若是见面,则是不懂礼仪和伤风败俗的表现。

  还有一件事情,吴邵刚是不知道的,那就是测算生辰八字的事宜。

  权贵家族,不管是娶媳妇还是嫁女,一般都会提前测字,若是迎娶媳妇,则会想办法提前获知女方的生辰,找到先生测算,若是合了八字,才会有提请一事,若是嫁女儿,同样会提前获取男方的生辰八字,找到先生测算,合了八字才会同意男方上门提亲。

  吴邵刚和李涵薇的生辰八字,李庭芝早就找人测算过了,完全相合,而且李涵薇还有旺夫之命。

  这也是李庭芝坚持这门亲事的原因之一。

  李庭芝端起酒杯的时候,众人都跟着端起酒杯。

  “今日小年,家人团聚,沧凌也不是外人,都不要客气,天放,由路,明才,你们都在国子监读书,虽说都在京城,不过平日里也是不能够回家的,难得有此团聚之机会,饮酒可以放开一些,我可告诉你们,沧凌的酒量是很不错的。”

  李庭芝说完,一口气喝完杯中酒,吴邵刚紧跟着喝完,龚氏和熊氏当然不会喝完,抿了一口表示一下,李润、李辰孙和李酉孙同样一口气喝完。

  权贵之家,男孩子十四岁之后,基本被看作是成年人,要遵守诸多的规矩,不可继续嬉笑胡闹,否则会遭受到责罚。

  能够进入国子监读书,可不是寻常百姓能够做到的,国子监的学生,几乎都是权贵和巨富人家的子弟,国子监是大宋最高学府,其学生的来源同样是经过府州县层层推荐,要求品行端正,学识颇佳等等,这一条品行端正,就限定了寻常百姓的子弟。

  李庭芝的三个儿子都能够进入到国子监读书,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国子监的监生,不能够直接做官,可以做幕僚,同样还要参加科举考试,谋求进士的功名,大宋与后来的明清不一样,读书人高中进士,也不一定马上进入朝廷做官,还有一个学习和考核的时期,这段时间进士可以上奏折,甚至可以参与大朝会。

  不过大宋读书人的身份是尊贵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曾经规定,不准杀士大夫,这一规矩到后来,演变成为不准杀有功名的读书人,而朝廷认可的功名,就是参加殿试之后,获取的进士的功名。

  大宋之俊杰是不少的,特别是南方,譬如说文天祥,二十岁就高中状元,还有陆秀夫,十九岁高中进士,相比较来说,二十一岁的李润还在国子监读书,就不算什么了。

  吃饭的气氛很是融洽,出乎了吴邵刚的预料,李庭芝看上去很是开明,询问了李润等人的学业情况,勉励李润等人来年参加科举考试,能够金榜题名。

  龚氏很多时间都是看着李润,眼神里面充满了怜爱,熊氏也看李辰孙和李酉孙,但动作就隐晦了很多。

  李庭芝倒是关注吴邵刚多一些,可能考虑到吴邵刚不是读书人,因而在勉励了李润等人之后,很好说到国子监与科举考试的事宜。

  吴邵刚一点都不在乎,他知道读书人身份尊贵,若是穿越到北宋初年,不管怎么吃苦,吴邵刚都是要朝着科举之路拼搏,以获取一个好的出身,不过已经到了南宋末年,天下马上就要陷入到****之中,读书的意义已经不是很大。

  有了平和的心态,吴邵刚的表现也很是自然。

  李润、李辰孙和李酉孙三人,关注最多的自然就是吴邵刚了。

  他们对吴邵刚的情况不是很清楚,在得知吴邵刚的官职之后,都以为是虎背熊腰的大汉,不过见面之后,大为吃惊,吴邵刚身上透露出来的是儒将的气息。

  什么是儒将,就是文武双全之统帅,能够署理民生,能够统领大军作战。

  李润知晓的情况稍微多一些,毕竟是家中的嫡长子。

  纳采之前,李润与母亲龚氏的态度差不多,认为这门亲事不好,门不当户不对,离家毕竟是权贵之家,充满了读书之气息,让一个莽撞的军官进入到家中,怎么都不协调。

  父亲李庭芝的坚持,李润同样感觉到奇怪。

  今日见到吴邵刚之后,李润最为吃惊,也隐隐感觉到了父亲的选择可能有道理。

  半个时辰过去,酒宴接近尾声。

  李庭芝的情绪很好,喝了不少酒,当下酒杯之后,他对着吴邵刚开口了。

  “沧凌,天放和由路的年纪都比你大,不过我看你之阅历,强了他们很多,你所经历的事情,他们怕是一辈子都难以遇见,明才仅仅比你小一岁,在我看来,无法和你比较。。。”

  李庭芝还没有说完,吴邵刚就感觉到不好,看来李庭芝真的是喝多了,这样的比较是不合适的,就算是他吴邵刚有着不一般的本事,但也不是在家中展现的。

  果然,龚氏、熊氏、李润、李辰孙和李酉孙的脸色都不是很好了。

  李庭芝没有注意到这些,依旧在自顾自的说话。

  “沧凌,难得今日家人团聚,将你之感受,告诉天放他们,也让他们体验一番。”

  李庭芝说完之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吴邵刚的身上。

  吴邵刚感觉到不自在,在如此场合之下,指点李润等人,绝不合适,也不能够这样做,但要是自我谦虚,什么都不说,一来李庭芝会失望,二来龚氏、熊氏和李润等人,也会心生看不起的念头。

  稍稍思索了一下,吴邵刚开口了。

  “伯父提出了要求,晚辈是要遵从的,指点不敢当,晚辈说一件事情,看看天放兄、由路兄和明才兄如何回答。”

  吴邵刚的话语刚落,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了。

  “沧凌的问题很简单,若是赶路过程之中,遇见一条河的阻拦,你们会做什么选择。”

  李润看了看吴邵刚,情不自禁的开口了。

  “沧凌兄的问题如此简单吗。”

  “我问的就是这个问题。”

  “找寻木船过河。”

  李润回答之后,看了看吴邵刚,接着看了看李辰孙和李酉孙。

  李辰孙和李酉孙两人也跟着回答,答案是一样,都是找寻木船过河。

  吴邵刚微微一笑,慢慢开口了。

  “我的答案,与你们不一样,我认为最好之应对办法,是搭桥,木船能够搭载之人不多,且费时耗力,有了木桥,千万人可以从上面走过,轻松过河。”

  周遭顿时安静下来。

  李庭芝看了看吴邵刚,眼睛里面射过了一丝的光芒。

  “天放,由路,明才,一个简单的问题,沧凌之对策,与你们的全然不同,我从中感觉到的是境界,一人渡河与千万人渡河,这其中的区别,我不说你们也清楚。”

  神色变化大的还有龚氏,她看着吴邵刚,眼神里面更多的是担心,女人家想到的多是生活之平稳,吴邵刚的志向的确不一般,不过想要实现志向,遭遇的坎坷苦难也会不一般。

  

第九十五章 异动

  景定二年的春节,京城异常热闹,在文武百官和百姓看来,天下已经太平,鄂州之战在贾右相指挥之下,朝廷大军大败入侵之蒙军,让蒙古鞑子自此不敢觊觎大宋之疆域,皇上更加的信任贾右相,敕封其为卫国公、少师,这大宋天下有了卫国公的守卫,定是没有问题的。

  文武百官为贾似道歌功颂德,京城的一些说书人,也编写了段子,在酒楼和茶肆吟唱。

  一时间,贾似道的威望,升至了顶点。

  不过,在这看似花团锦簇的背后,朝中却出现了异动。

  正月初十,礼部左侍郎吕文德被敕封为策应大使。

  正月十六,吏部、兵部诸多官员,结束了春假,赶赴官邸署理公务。

  这策应大使一职,乃是临时官职,其主要职能,就是代表朝廷负责四川等地的军务民生大事,有临机专断之权,而朝廷每一次委派策应大使,都是在四川出现危机的时候,或者是蒙军入侵,或者是四川内部的不稳定等等。

  现如今天下太平,朝廷为什么会任命吕文德为策应大使,而且吏部和兵部的官吏,结束了春假,提前到官署去署理公务。

  正月十六,李庭芝的府邸,书房。

  李庭芝面容严肃,对着站立的吴邵刚开口了。

  “沧凌,明日我就要离开京城,前往建康府了,朝廷之中传来的诸多消息,想必你是清楚的,去年我就告诉你,贾右相准备要整治朝中诸多事宜了,只是我没有想到,这才是正月,贾右相就准备要开始实施了。”

  “吕文德出任策应大使,出使四川,这一点也出乎了我的预料。”

  “四川一地,历来是我大宋之核心地方,不管是蒙古鞑子,还是金兵,都曾经多次进攻四川各府州县,却都是无果而终,大理、吐蕃等,悉数被蒙古鞑子所灭,能够坚持下来的就是我大宋,而四川也成为了我大宋最为前沿之地方。”

  “策应大使一职,历来都是朝中重臣出任,吕文德不过是礼部左侍郎,按说是没有资格出任策应大使的,现在看来,吕文德是得到了贾右相之信赖。”

  “沧凌,有一点你要注意,前年蒙古鞑子大肆进攻我大宋,兵分两路,一路由蒙古大汗蒙哥亲率,一路由亲王忽必烈统领,蒙哥进攻的地方,就是四川,忽必烈进攻的地方,则是鄂州一带,这两处成为了最前沿的战场。”

  “吕文德当时是四川承宣副使,负责四川之战斗,鄂州之战,则主要是由鄂州刺史、御前诸军都统制张胜直接负责,协助张胜指挥作战的有催锋军统领高达等人,四川方面,作战勇猛,拥有战功的则有曹士兄和王坚等人。”

  “我有一个不好的感觉,这些人怕是多多少少都要遭受责罚。”

  “按说吕文德当时也在指挥作战,同样需要被调查,没有资格出任策应大使。”

  “不过这样也好,至少你不会被调查,当初你在鄂州等地作战,悉数都是跟随在吕文德身边的,吕文德不可能调查你,若是那样做,就等于是调查自身。”

  “你对催锋军之训练,不管效果如何,都是要坚持下去的,去年腊月我回到京城之时,听闻了很多的议论,有说好的,有说不好的,你不用管这些,军队若是不训练,还算是什么军队,至于说钱粮方面的开销,注意一些就是了。”

  “我离开京城之后,会继续关注朝廷的情形,若是发现了什么异动,我会第一时间给你写信,朝中的事情你知晓不多,万万不要轻易听从他人之议论,更不要有什么举措,你还年轻,不要参与到这些纷争之中去。”

  “我是看好你的,也同意你之想法,有机会离开京城,到外面去发展,京城这个地方太复杂了,一举一动都受到干涉甚至是监视,压得人喘不过去来,根本就没有发展之空间。”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