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朝好地主-第4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海边这条路无疑更方便些,当年隋朝征辽,也是走这条路。
大军出关,一路向东。
经过短暂的休整,这支大军精气神很足。
补充了粮草装备,休养了精神,此时大家都急切的想要去报仇,巴不得一路打到辽东平壤城,把荣留王高建武给生擒,献俘阙下。
十年前,辽西都还在中原手里,那里也都是汉人为主。
隋末乱世时,罗燕占据幽州夺取辽西归唐,后来高开道等反王,跟着窦建德等跟罗艺打,罗艺只能守着一个幽州。
高开道一会降一会反的,打来打去,倒是让高句丽人把辽西占了。
此后大唐扫灭河北群雄,却也顾忌着高句丽,没马上出兵辽西。
说来,其实高句丽人窃取辽西时间并不长,别说十年,其实五年都没有,他们占据辽西的时间只有三年。
三年时间,根基并不稳固。
高句丽人占据辽西之后,以原来辽西的州城柳城为中心,迁移了一些部族,然后驻军。
本来兵马还不少的,但这次渊盖苏文出兵河北,也从营州带走了不少人。
辽西已经很空虚。
高句丽人的兵制,和中原差不多,但又有些不同。若说相似,更类似于北朝时的样子。
兵为将有,部落有私兵。
高句丽平时也没什么常备兵,也是战时征召,平时有军册,会有训练这些。
李超将五万高句丽军歼灭,并且迅速反击入辽,这是他们没有预料到的。
大军一路东进,那些高句丽人措手不及。
匆匆之间,想要集结反抗,结果总被一波荡平。
那么几十几百人的反抗,无异于螳臂挡车。
各地的汉人百姓,则纷纷是喜迎王师。
高句丽人来了之后,为了统治这里,对这些汉人百姓,倒也不太苛刻,维持了原来的大部份状态,但那些后来的高句丽人,不免是一副主人的姿态。
连日来,唐军是高歌猛进。
李超对于辽西的高句丽人,很简单也很粗暴,并不客气。
一路上,直接将他们都给端了。
有一个算一个,全抓了。
至于汉人百姓,自然就还是维持原状,当然,若有人告状,举报称某人勾结高句丽人为祸,那李超也不会客气。
接下来几天,唐军就跟秋风扫落叶一样,很快就直接打到了柳城。
柳城是辽西的中心。
城池挺大,人口也不少。
李超到时,城门已经紧闭,匆匆集结了大约三千高句丽人,准备负隅顽抗。
让人把焉鸡一样的渊盖苏文叫了过来,李超马鞭指着柳城。
“给你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上前劝他们开城投降。”
渊盖苏文撇了撇嘴,“我现在这个样子,就算是去劝降,他们也未必肯听。”
李超道,“我让你去劝降,既是给你机会,也是给他们机会。我现在五万大军,城里就这几千高句丽人,他们守的住吗?那可都是你挑剩的老弱,用不了一天就能破城。”
“甚至,等攻城一开始,城里的那些被你们欺压了几年的汉人,可不会跟你们客气,到时一个里应外合,破城随时的事情。真到那个时候,我一个高句丽人也不留。你现在劝他们投降,我还能饶他们一条性命。”
渊盖苏文无奈。
他现在是李超的俘虏,没有半点资格能跟李超讲条件。
“好。”
一只手握着马缰绳,渊盖苏文催马上前,来到城下。
“嘶!”
待渊盖苏文靠近了,柳城城头上如临大敌的高句丽人,无不倒吸一口冷气。
虽然这人断了一条胳膊,可谁不认识啊。
那是渊盖苏文,东部大人,西征大帅啊。
可现在,居然从唐军阵前走过来,还少了一条胳膊。联想一下,渊帅西征,结果唐军突然打了过来,他们很慌。
“我是东部大人、西征元帅渊盖苏文!”
城上一片死寂。
“快打开城门!”
渊盖苏文喊道。
城上依然死寂。
守城的高句丽人你瞧我,我瞧你,然后再瞧瞧城下断臂的渊盖苏文,再瞧瞧他身后那唐军大旗后无边无际的数万唐军。
一个家伙咽了咽发干的喉咙,“要不,我们开城吧!”
其它几个家伙,有些不甘心,可又有些畏惧,最后只能无奈的点点头。
正当唐军都等的不太耐烦的时候,柳城的大门却突然缓缓的打开了。
“相国,高句丽人开门投降了。”郑仁泰大笑着道。
李超却没什么高兴劲,来之前,他就差不多预料收复辽西会很轻松,因为这里本就没什么高句丽人。
不过再往东就不同了,尤其是过了辽河后,那就是高句丽人经营多年的地盘了,那边,会是无尽的山城相连。
收复辽西易,但要夺取辽东却难。
第896章 荒淫无道的昏君
李世民进了长乐宫,就看见太上皇李渊披头散发光着脚,身上就套着件对襟长袍,正抱着琵琶跟两个宫女一起弹奏。
瞧着面色红润挺不错的。
“二郎来了啊,坐。”李渊抬了下头,然后继续弹他的琵琶。
李世民往旁边一坐,面色不太好看。太上皇让人奏报,说病的不轻,要见他。李世民这段时间自己在装病,加之元吉让他流放之后,他也就不愿意去见太上皇的臭脸,干脆好久都没过来了。
一曲奏完,李渊抱着琵琶叹声。
“还是裴寂和封伦与我的琵琶最合拍。”
“陛下哪不舒服?”李世民奈着性子问。
李渊翻了个白眼,依然抱着琵琶,“皇帝不也一直称病吗,可我看你现在这样,也是面色红润,走路带风,丝毫不见病态啊。”
李世民自己装病,现在听李渊一说,明白了,太上皇也装病呢。
“太上皇既然身体很好,朕很高兴,没什么事朕就回宫了。”说着李世民就要走。
父子俩人,如今话题已经越来越少了。
在流放了元吉之后,李世民甚至连过去的那点表面样子都懒得维持。
“你等下。”李渊叫住儿子,他把琵琶放到一边,拢了拢头发,拿根锦带扎了起来,走到儿子身边一点坐下。
“二郎,我们父子如今连句话都不能说了吗?”
“陛下何出此言?”李世民的声音很冷淡。
李渊叹了声气,很落寞。
“二郎,我想回长安。”
李世民抬头瞧了李渊一眼,“朝廷百官和宫廷侍宦大都在此,陛下回长安无人照顾,还是就在这里吧,这样朕也能时常身边侍奉。”
“侍奉个屁,老子就是个犯人,太上皇?还不如叫废帝。”李渊突然咆哮。
李世民黑着脸,不发一言。
“老子不管那些,就算坐牢幽禁,老子也想回长安,宁愿被幽禁在太极宫。”
“不可能。”李世民也不客气的道。
他不放心废太子建成在外,当然也不放心太上皇李渊回长安。
现在他称病不朝,太子承乾监国,也是为了缓解新法改革带来的矛盾,如果太上皇回了长安,到时关中的旧党权贵士族来个拥太上皇复辟,这岂不是给自己打麻烦。
“老子没想其它的,只是想去那里养老,反正我估摸我也没几年好活了。”李渊还很年轻,今年五十九岁。
他当年也是能马上连开七十余弓,射翻数十流贼的武将。只不过玄武门后,他心情抑郁,整天呆在宫里生孩子,沉迷酒色之中不能自拔,身体迅速的掏空了。
现在这身子骨已经不行了。
“既然身体不适,那就更应当呆在这里将养着。”皇帝道。
李渊气极。
“呆在这里,只怕更要短命几年。满眼都是看不顺眼,让人无法顺心的事情,呆久了,死的早。”
“陛下若没其它的事,朕回去了。”
“等下。”
李渊叫住了李世民。
“老子知道,现在你翅膀硬了,可以为所欲为。你朝堂上的那些事情,什么新法什么改革,老子管不了,也不想管。你要硬跟突厥拼命也好,要同时跟高句丽开战也好,甚至你那改革一下子把天下贵族官僚士族都得罪也罢,老子不想管。可你既然是皇帝了,有的时候,也要顾忌下名声。”
李世民黑着脸。
“别以为老子呆在这北宫,就什么事情都不知道。元吉被放流,他的几个儿子你都不肯放过,也都流放了,可你却把他的女人留下了,还收到自己的宫里,你不觉得这样子很过份吗?那是你兄弟的女人,还是他的正妻。”
李渊怒道。
李世民脸上表情有些不太自然,这种事情被父亲当面质问,总不太好的。
“元吉虐待杨氏,陛下难道不知道?”
“元吉这两年对杨氏确实不太好,可那也是他们夫妻之间的事情,就算他做的不对,你可以管。但你现在直接把人给收进你宫里,这算是什么狗屁事情?你这样当兄弟,当皇帝的?”
“是不是你看上的东西,你都要抢走?建成的太子之位,朕的皇帝,现在又抢你兄弟的妻子?你还算是个人吗?畜生!”李渊大骂。
玄武门以来,他还是头一次如此痛骂儿子,之前他隐忍,顶多是嘲讽几句,可今天,他真怒了。
反正估计也活不了多久了,也就不太在意触怒这个儿子了。
李世民脸色难看,被骂了心里火大,可又有些羞愧。
和齐王妃杨氏的事情,确实是不对,不符合伦理纲常。可有的时候,事情就是这么发生了。
杨氏被元吉虐待打骂,忍受不了,有时便找自己的姐妹诉苦。她那姐妹是李世民的一个嫔妃,知道后便跟李世民说,让他出面帮忙。
本来这很正常。
可后来,不知道怎么的发展,两人就对上了眼。再然后,一次宫中家宴之后,李世民就留下了杨氏,然后就在一起了。
元吉被流放,李世民留下了杨氏。
现在杨氏已经被李世民接进了宫,两人的关系,知道的人也不少。
“朕让杨氏跟元吉和离。”
李世民也知道这事情对自己名声不好,可每当他看到杨氏的时候,就总对她心生怜悯,对这女人心生疼惜,
“放屁,杨氏就算跟元吉和离,就算她要再嫁,老子也不会管。可天下谁都能娶杨氏,就你不行,那是你弟媳。”
“这是朕的私事。”李世民咬牙道。
“皇帝又有什么私事,你的哪一件事情,不是国事?本来老子看你前两年做的还不错,挺上进的。可现在你干的都是什么?宠用李超,搞什么新法变革,除了加税和到处搜刮,还会什么,还扩军,养常备兵,朝廷支撑的住吗?”
“龙椅都没坐热乎,就到处生事,又跟突厥打,又跟高句丽打,还跟吐蕃打,你是不是准备把周边所有邦国都打一遍?现在,还天天称病不上朝,把国家大事,交到八岁的太子承乾手上,你想干嘛,你天天躲在宫里不见人,就是为了玩弄你的弟媳?”
“老子还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囚父幽兄流弟,篡位,现在又夺弟媳,四处用兵,到处加税,想尽办法搜刮钱财,这个儿子,让李渊越来越无法忍受了。
“杨广被人称为昏君,暴君。可起码杨广刚继位那五六年,还一直励精图治,非常勤勉,大隋在大业前几年,都还是非常富强的。可你呢,你连昏君杨广都不如,皇帝才当两年,就开始胡来,你想让大唐江山也二世而亡吗?”
“朕不是杨广,也不会是昏君,更不会是暴君,朕,会是一代明君,朕会开创贞观盛世。”
“呸,杨广当年还雄心壮志,要开创大业呢。就你这样,连杨广都不如,你还开创贞观大业。让老子回长安,老子眼不见心不烦。”
李世民抬头望着愤怒的李眼,“朕会让你看到贞观盛世的。”说完,不再理会李渊,甩袖而走。
“逆子,畜生!”
李渊在后面跳脚大骂。
心里一肚子火气,李世民回到自己宫里。
坐在宫里,一人生闷气,今天被太上皇一通骂,三分怒,还有七分羞。毕竟和杨氏这事情,拿不出台面。
“朕不会是杨广,更不会是昏君。朕的贞观,也不会是隋朝的大业,大业只是一场空,朕的贞观却会开创盛世。”李世民咬牙切齿的自言自语。
心里憋着股气,李世民也不去哪了,就坐在御书房,开始看中书门下送上来的奏章。
现在太子监国,但实际上,还是中书门下处理政事,中书门下拿出决策后,交给太子批阅。太子一般不会驳回中书门下的决定,只是朱笔批个可字,然后再转回中书门下,中书门下再交给尚书省执行。
当然,这是表面。实际上,中书门下不管做出什么决策,都会给皇帝上奏,太子做的批复,也还要先送到皇帝这里。
如果李世民有意见,另有想法,就会写个条子,让人送到中书门下。
这种制度,但和明朝时的内阁有点像,内阁拟票,皇帝批红。
真正拿主意的,其实都是宰相们。
“陛下。”
“河北急报!”
“是大捷!”
王太监知道今天皇帝从长乐宫回来后不高兴,便一直没让人过来打扰,此事却一脸激动的亲自跑进来禀报。
“是李超打了胜仗?把高句丽人赶出去了?”
“陛下,不止如此,李相全歼五万高句丽人,还生擒了泉盖苏文!”
李世民猛的抬头,“真的?”
这个消息太过让人震惊。
李超带了多少人他是知道的,濡河一战,用三万五千人,还多半数是志愿兵的那支部队,正面会战击败了两万高句丽骑兵,阵斩四千,已经让他无比震惊了,他本以为,李超在平州等等,等到河南淮南等地的府兵赶到,合兵一处,把高句丽人赶出河北就不错了。
可没想到,居然全歼五万高句丽人?
“李相在赵庄与泉盖苏文大战”
听王太监详细的描述着赵庄血战,李世民也听的也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李超的勇,尉迟恭的猛,还有平阳的千里救援。
“斩阵一万八,俘虏两万一,还生擒了泉盖苏文,一个高句丽狗都没放跑,五万入侵辽狗尽歼,好,打的太漂亮了。朕没有用错了,李超好样子的。”
李世民猛拍自己的大腿,拍的啪啪响。
刚刚心里不痛快,现在则是彻底的通畅无比了。
“陛下,还有一个消息,李相已经率兵五万,杀出渝关,东征辽西!”
“啊!李超杀入辽西了?”李世民再次震惊了。
第897章
尉迟恭一进来就用他那破锣嗓子喊,“我们什么时候过辽河!”
李超正低着头看着一份份的文书,既有抄没高句丽人留下的,也有原来隋时官府留下的老户籍档案等。
不过这些东西太散乱了,没有一个清晰明了的汇总,看的李超也是头大,偏偏好多地方还是重复和矛盾的。
大军进入柳城之后,东面一直到辽河西岸,便一鼓而下,如今辽西全境都已经收复。
五万唐收迅速收复辽西,过程顺利的让人都有些意外。
对于下一步,军中各人也各有想法。
尉迟恭的想法,自然就是渡过辽河,趁现在河面还有冰,不用建浮桥就能过。最重要的是现在辽河东岸的高句丽人和辽西一样,还来不及反应呢。趁这个时候,杀过去,杀他们个措手不及,屁滚尿流,把辽东给夺了。
李超起身,招呼着尉迟恭坐下。
“坐,喝点奶茶吧,刚泡的呢,还热乎着。”
李超原本是不太喜欢奶茶的,觉得这东西有点腥膻味。不过军旅之中,奔波辛苦,奶茶比一般的茶更多营养,倒是个补充体力的好东西。
尉迟恭一屁股坐下,一双大眼瞪着李超。
“你还在等什么呢,眼下辽东的狗贼们反应不及,正是进军的好时机。”
李超笑笑,却也不急。
打辽西,他很急。
可打辽东,他现在不急了。
不是他想急,而是急不来。
进了柳城,收复了辽西之后,李超在赵庄的那一腔怒火也慢慢平息下来,开始更理性的考虑问题。
他得出的结论,就是现在还不适合打辽东。
“我打算先让将士们休整一下。”
“休整?休整什么,拿下辽西,根本就没费什么劲,大家都好好的,还休整什么?”
“老黑,我这样喊你没事吧?”李超给尉迟恭倒了杯奶茶,递到他面前。
尉迟恭摇摇头,“没事,虽然你年纪比我儿子也大不了多少,可你是有本事的,达者为师,况且你官职爵位也比我高呢。”
“老黑啊,其实我心里和你一样,恨不得现在就率兵一路东征,破辽东,夺卑沙,一路踏破平壤,把荣留王给生擒了。”
“但是。”
“我们不能意气用事,统兵打仗,这不是儿戏。这是军国大事,我们得向朝廷负责,也得为我们麾下的几万将士负责。”
“隋朝之时,前后四征高句丽,皆败,你说为何?”
尉迟恭当年也是参加过征高句丽之战的,对于这些往事很清楚。开皇十八年,隋文帝杨坚第一次征高句丽,派出了汉王杨谅为帅,以仆射高颖为长史,又以王世积为副帅。
发兵三十万征高句丽。
这是第一次征辽,这次杨谅虽是主帅,但实际上是由宰相高颖指挥,王世积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战将。
三十万大军,兵力上也是非常丰富的。尤其是高颖,虽然是宰相,但他用兵筹划方面非常厉害,每次以长史之名随军,实际上相当于总参谋长。他打过的大仗很多,事实上,当年隋朝两个有名的宰相,高颖和杨素,都是那种出将入相的牛人。
可就是这样的牛人,结果在辽东来了个大败。史载,他们是夏季入辽,结果一进辽,就遇暴雨,接着是瘟疫,病死无数,然后因雨毁路,粮草又跟不上。还没跟高句丽人开打呢,就已经损失了七成兵马。
最后,这一次东征,无功而返。三十万大军,能活着回来的,只有两三万人。
这一次后,杨坚就不再提征辽了。
后来杨广又三征辽东。
三次都是御驾亲征,调集的东征兵马更是惊人,大业七年到八年的第一次征辽,杨广调动的战兵、辅兵多达一百一十余万,号称史上发兵最多的一次战役。
但结果杨广指挥错误,导致这次东征失败,不但辽东城没夺下,派出进攻平壤的八路大军三十万人马,轻敌冒进,被高句丽人大败,几乎全军尽没。
最后杨广也不得不撤回。
大业九年,杨广再次率领数十万大军亲征。这一次,眼看就要成功之际,可杨素之子杨玄感,这个本来在后方黎阳负责粮饷的大臣,却发动了叛乱,一路打到洛阳城下。
结果杨广不得不放弃即将攻下的辽东城,匆匆回朝平乱。
平乱之后,大业十年,杨广再次东征,可这次大隋已经四处乱起,到处流民起义。
高句丽人也被隋朝的不断进攻打的元气大伤,只得上表求饶称臣,杨广那时也已经无力再灭高句丽,只得接了降表之后撤军。但事实上,杨广一撤,高句丽国王并不入朝,甚至连俘虏的那些隋军也不放回。
杨广虽气的没有办法,但也无可奈何。
没几年,杨广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弑,再也没能第四次亲征辽东了。
“老黑,打辽西,我们打的很顺利,因为这里三年前还是中原人的地盘。高句丽人占了三年,但根基不深,还没立稳脚跟。可辽东不同,那里山高水险。到处都是山城,险要无比,而且辽人彪悍。”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到了辽东,那就是敌境了。虽然辽东一直是我中原之土,可被高句丽人窃夺这么多年,相当牢固。我们既无天时,也无地利,还不占人和。”
去辽东作战,跟去草原做战又不同。
因为高句丽人是半农耕国家,他们有城池。尤其他们的城池还多是山城,不管大小,都非常的险要。加之他们又是半渔猎国家,因此这些辽人也是相当彪悍的。
总的来说,高句丽人其实兼有汉人的城防防御体系,又有草原人的那种全民皆兵的骑射本领。
再一个,辽东非常远,离中原很远。
这让粮食军械补给非常困难。
打仗,打的还是钱粮,尤其是粮食。
当年杨广征辽,几乎是发天下之丁运粮,南方的一些地方,运一石粮食到辽东,路上要耗费七石,这个耗费得百姓承担,还因此耽误农时。
正因这样,才会有隋末大乱。
最先在山东起义的王薄,当时打出的旗号,就是一首歌,无向辽东浪死歌。这首歌里最后两句,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假如去辽东战场白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