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好地主-第6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房相,某和文远曾经探讨过当下和未来的局势发展。我们并没有打算说废除帝制,这天下还是需要一个皇帝的。只不过,皇帝不能是再无所限制。朝廷,当由内阁、翰林和议会辅佐君王共治,由诸侯屏藩朝廷。”

    “傀儡皇帝么?”只有两个私聊,房玄龄也就没忌讳的直言。

    “不,各司所职吧。”

    其实张超已经与马周、褚遂良等不少人探讨过立宪的事情。只不过,他没有选择英法等国的君主立宪体制,而是计划等到条件成熟的时候,推行德国的君主立宪体制。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被人称为虚假的君主立宪,也被称为是封建性质的君主立宪。

    有一个很大的背景,是因为当时德国从分裂到统一,容克贵族势力强大,也没有什么资产阶层民主的环境。

    相比于英国国王的统而不治的虚君,德意志皇帝却拥有内政外交法律军事各方面的实际大权。

    英国内阁只对议会负责,但德国内阁却是对皇帝负责。

    英国的议会,上院议员是由国王任命,而下院议员是普选产生,他们的下院权力更大。而德国相反,联邦君主任命的联邦议会拥有实权,普选产生的帝国议会也就是下院权力较小。

    英国宪政,君主虚位,议会至上。而德国宪政,是立宪是虚,专制是实。

    德国宪政的特点就是容克贵族主导,资产阶级次之,是封建专制。

    在大唐想一步到位,实行虚君宪政是不太可能的,思想观念上一下子很难转过弯来。

    所以张超和马周他们探讨的结果是,未来大唐应当实行的是宪政,但是皇帝依然拥有很大的权力,不过朝廷里由内阁和议会辅佐皇帝,再加上封建拱卫,形成一个有着大唐特色的宪政体系。

    皇帝是通过内阁和议会治国,而实质上是分封贵族、官僚士大夫、资本家共治天下。

    “立宪?”

    “以设立成文宪法,来确定大唐的政治制度,明确权力划分。这就如周礼设立制度,此后千百年来一直为各王朝所推行一样。”

    “宪法能限制皇权吗?”房玄龄表示有些怀疑。

    “立宪是为了让内阁和议会拥有治国的法理依据。”

    说到底,其实有没有成文宪法都不重要,哪怕是口头上的不成文宪法,只要大家都能维护,那也是一样的。

    就如现在,大多数人有了共识,认为内阁宰相们领导朝廷,比皇帝直接管理朝廷要更好。

    “内阁和翰林院辅佐皇帝治国,可如果内阁宰相和翰林院学士都要由皇帝任命,那么一切不就都还是空中楼阁吗?”

    “文远的意思是以后宰相和学士的任期为五年一任,可连任两届,但每届要改选三分之一的宰相和学士。新宰相和学士的人选,由内阁和翰林院提名推荐,皇帝选用。”

    张超和马周也早意思到宰相和学士的重要性,如果任由皇帝掌握任命宰相和学士的大权,那所谓的大唐特色宪政不就是空谈吗。

    所以,这个权力其实并不会直接交给皇帝。

    九位宰相九位学士,每隔五年各换掉三个。每次宰相和学士们向皇帝举荐候选宰相和学士名单,各推荐六人。

    最后皇帝从中各选三人。

    皇帝选择的余地较小,侯选人是宰相和学士们提出的,他并不能在这些候选人之名提名。

    “以后三品以上官员的荐举权在内阁和翰林院,由他们举荐候选人,皇帝选择任命。”

    人事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权力,握住人事权,才可能握住权力。

    三品以上高官职位,也一样由宰相和学士们举荐,皇帝还是二选一。三品到五品官员任命权,则直接则于内阁。五品以下文官任命权直接在吏部,五品以下武官任命权在兵部。

    而立宪,就是要把这些写成成文宪法,以使内阁和翰林院能够抓住这些权力不再交出。

    “我感觉我真的老了,已经跟不上你们的脚步了。也许你们是对的,但我希望每步迈出的时候能够更稳重些!”房玄龄叹道。




第1394章 何不代唐

    开元三年。

    五月。

    一条大帆船自汉江驶入御河,船帆上那巨大的红色九头鸟纹章,是那么的显眼。

    张超站在船头,抚着船舷感叹,他还是回来了。

    一个月前,他接到家中急报,老铁枪重病。

    张越兄弟几个,将老铁枪从燕北送回了汉京医治。

    可就连汉京最好的御医也宣布束手无策,爪哇郡王已经七十多岁了。早年间征战不休,身上留下太多创伤,虽然后来保养不错,可此时也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

    老铁枪倒是很洒脱,用他的话说,本来他早死在河北了。是张超千里迢迢赶到河北用神药治好了他,让他又续命快二十年。

    这辈子对他来说,足够了。

    什么福都享过了,了无遗憾。

    接到信后,张超立即交待好吕宋的事务,然后乘船回京。

    一路披星戴月,日夜兼程,终于回到了汉京。

    这几年,张超和老铁枪相处的时间比较少,老铁枪大多数时间都在经营着他在辽西青龙的领地。

    “御河沿岸,越发繁荣了啊。”张超感叹着。

    从汉江到汉京的这二百余里,那条河已经疏浚的越发的宽阔和深了,白帆点点。沿岸也到处都是一个个的村子、乡集、城镇。

    遍布码头。

    这段河流,被称为御河,称的上是最繁华的一段水路。

    汉京以及周边的大量商镇,使得这块平原上人口众多,有数百万之巨。这么多的人口,必然消费极大。

    而在这个时代,由于交通运输的问题,使得许多商品都是本地生产加工。

    甚至别的不说,蔬菜瓜果和肉禽蛋等,就主要是在京畿生产的。

    尤其是紧邻着御河的这一线,交通运输方便,使得这周边的田,现在基本上都是种菜种瓜果的,养殖业更是大兴。

    据说这一线有数百家养猪场、养鸡厂、养鸭、养鹅场,为京畿提供着充足的猪肉、禽蛋。

    没有冷冻技术,想从更远的地方运猪肉进京,这是不现实的。而运活猪,同样艰难,成本高。因此在紧邻京畿,靠近运河的地方搞养殖,是最划算的。

    而因为这些养殖业的大兴,京畿周边的土地除了种菜以外,种的最多的就是土豆、玉米、红薯、大豆,因为种植这些可以喂猪。

    规模化的养猪场,不同于家庭养殖,还能随便哪扯点猪草就能养猪。规模化的养猪场,必须得有饲料,而大豆红薯这些养猪,是成本较便宜,又比较能让猪有营养快速出栏的。

    一个并不算大的京畿地区,每天消耗掉的粮食还能从远些的地方运来,可新鲜的蔬菜瓜果,以及猪羊肉、禽蛋等却得就近供应。

    工坊林立、商镇遍地,沿河到处都是码头,河上船来船往,岸边都是蔬菜瓜果种植还有那遍地的养殖场。

    过去没什么人愿意吃猪肉,如今京畿的猪肉消费却远超过羊肉。

    “都是市场规律,有需求就会有供应。京畿百姓发现种菜比种粮划算,于是就都种菜。不靠河的地方,卖菜不方便那就种土豆红薯卖给养猪场。河里船多,于是码头也就多了起来,大小的商镇也多起来。许多商人,都直接在京畿附近建立工坊,生产各种商品供应京师,节省运输费用,同时这边的需求也更大,甚至可能材料更充足,生产成本也低。”

    很多东西,并不需要太大的干涉,他们有自身的规律。

    听说有御史曾经上奏,说京畿肥沃的平原,现在却没有几亩地种粮食,说大家都追逐商利云云,还说要禁止京畿的土地去种植太多的水果蔬菜,禁止养太多猪羊鸡鸭等。

    结果他的奏章,被许多官员喷的体无完肤。

    朝廷现在粮食是充足的,加上东西运河以及长江、黄河还有许多新开通的陆上道路,许多粮食运输要方便的多,到处都是粮仓,朝廷还得经常把吃不完的旧粮拿出来平售,卖给商人酿酒,甚至是喂牛马喂猪喂鸡鸭呢。

    京畿地区的工商大兴,市场繁荣,朝廷一年都不知道要从这里面收多少税。甚至正因为有了这些大量的工坊以及养殖场等,汉京这么大的都城里,生活的成本才没有太高。

    汉京百姓的菜篮子很丰富,每天都有充足的果蔬肉蛋供应,价格还不便宜,各种其它的生活用品也很充足不贵,汉京百姓的生活幸福度可是很高的,而这些低生活成本,正利益于京畿的这个庞大的供应链。

    “最近朝堂上不是很太平。”

    柯庆在一边道。

    他比张超先回来,对汉京的局势有更清楚的了解。

    “什么时候朝堂又会太平,这是权力的中心,自然永远不会停止斗争。”

    张超虽在外,但对汉京局势很清楚。

    其实他不在意承乾时不时的要搞点事情,对张超来说,现在局势一直都还在掌控之中,因此承乾闹就闹,反正不会危害大局。

    “我知道,苏烈其实一直都想支持你代唐,和他一样想法的人不少,军中不少将校都会支持你。”

    张超笑笑。

    “孟子曾经和齐王说过一段话,当年齐国趁秦楚交战之时,在燕国内乱期间,发兵攻燕。一路势如破竹,攻占了燕国。本来一开始燕国的百姓很高兴齐国出兵,因为当时有个传统,诸侯会干涉别国,在别国内乱之时出兵,那叫禁乱队暴,恢复太平。”

    “正常情况下,平定内事后,会扶立一位该国新君,然后撤兵。可是当时齐王攻下燕国后,却并不撤兵,而是要吞并燕国。这在当时可是极少见的,毕竟燕国是大国,大国之间,往往只削弱而不吞灭。”

    “本来齐军入燕的时候,燕国百姓箪食壶浆夹道欢迎,认为他们是仁义之师。可当齐王不撤军后,燕国百姓却都纷纷起来攻击齐军。孟子对齐王说的那番话,就是针对此事。如果齐王在攻破燕国后,立一个燕国新君,然后撤兵回国,则燕国百姓会一直感激齐国,甚至齐国也能因此获得对燕国的控制影响权。”

    但齐王没有听孟子的,而是想吞并燕国,结果最后非常狼狈的撤出。

    “我曾经与大家两度扶立天子不假,但我只是那个策划者。”

    苏烈等一部分人认为,张超有实力代唐,自己称帝。张超却很清楚的看到,事情绝不是这么简单的。

    护法之战,南军势如破竹,那并不是他的声望大,而是保扶太子承乾。

    眼下张超能控制大唐局势也不假,但又不完全如此,褚遂良、岑文本甚至是秦琼、程咬金等这些人,都支持他,是因为眼下这种局势对大家都有好处。

    就比如推行分封。

    张超和大家的关系,不是主从,而是盟友。

    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

    “教头,你说大家是更愿意看到现在这种局面,还是愿意看到一个如太上皇那样的强势皇帝出现?”

    柯庆想了想,“对诸侯们来说,眼下的局面当然更好。”

    “没错,对诸侯来说,眼下这种皇权受到限制的局面对大家的利益更有保障。而另一方面,支持皇帝的人,忠于大唐的人依然有不少,甚至是百姓商人们,也对如今的太平很满意,没有几个人真愿意打仗。”

    张超现在是最大最强的一路诸侯,是诸侯领头羊,大家跟随他没错。

    可那是因为他是诸侯,为诸侯们一起努力限制皇权,维护大家的利益。

    如果张超自己要当皇帝,那么诸侯中有几个真正会支持他的就不好说。

    许多人都不愿意眼下的这种平衡局面被打破,张超如果称帝,以他的实力诸侯可能会控制不住,到时别说什么限制皇权,可能又回到了贞观之时。

    开国皇帝的权力是最难限制的。

    再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新朝建立,必然会有大批的旧王朝得益者受损。

    除非张超有决心,打他一个稀巴烂,再建秩序,重新一统。

    但这里面的代价呢?

    就算张超自己愿意君主立宪,可别人会相信吗?

    如果他代唐,那么眼下最后一点脆弱的和平也就维持不住了,必然会有战争的。

    “当不当皇帝其实并不要紧。”张超道。

    柯庆摇头,他无法理解这种想法。

    “不当皇帝,如何保证你设想的这些制度的延续?”

    “当了皇帝就能保证延续吗?权力从何而来,又如何保障的?”

    权力的本质是什么?

    就好比李渊李世民都曾经是皇帝,一言九鼎,可为何最后失去权力?历史上这样的皇帝可不少,比如说玄宗李隆基,几十年的皇帝,权力已经达到顶峰,可为什么安史之乱一起,太子登基,将他尊为太上皇后,他的权力就失去了呢?

    又或者说,历史上唐朝一直有后宫干政和太监把持朝政的传统,这些皇后、太监们,又是怎么把握的权力?

    “我不是就那么的不想当皇帝,我只是不想因为我的欲望而毁了这太平盛世!不当皇帝,当一个国王,也挺不错的。”

    “我还是不能明白。”

    “教头,我们是那开创的一代,历史上每隔一段时间,总有这样的开创者。就好比周公制礼,他开创的那套礼制,可不仅是在周朝推行,而是自周以来,一直到如今,都是中原王朝的法理根本,分封、宗法,种种礼仪制度,奠定国家、朝廷统治的根基。”

    “一千多年了,今天我们华夏走到了如今这一步,是过去从不曾经到达的顶峰。前面没有人走过,后面的路只有我们自己摸索着走,新的时代,新的制度。如果永远恪守前规,那我们也不可能超脱前人,只会在千年前先贤划下的圈子里重复循环,不断的治乱循环,二三百年一次。若要超脱,我们必须得有创新,得走自己的路!”




第1395章 立誓

    汉京的水门码头,木鹿国王、枢密副使亲自前来迎接老师回京。绘着红色九头鸟的大船刚一靠近码头,苏烈就已经先登上了船。

    “烈拜见老师。”

    虽然现在也是国王之尊,年纪也比张超大十多岁,但礼不可废,一日为师徒,终生为师徒。

    张超笑着上前,拉起苏烈,拍了拍他的手臂。

    “我在吕宋的时候,听说你在张北大破胡虏,也是惊叹不已。尤其是对回纥两部用的攻心之计,真是妙不可言。灭三国,擒三王,了得。”

    “都是老师教导有方,跟随老师十余年,才学的老师些许皮毛而已,不值一提。”苏烈眼里有些得意之色,毕竟擒三汗灭三国之功绩,可没几个。

    船上的人开始往下搬东西,张超和苏烈上了马车往家赶。

    马车里,苏烈眼里有光,他压低声音对张超道,“老师,时机已经成熟了。”

    “什么时机?”

    “代唐的时机。如今朝野上下,对皇帝多有不满者。而老师在军政两界,在朝野之中,可是威望了得。只要老师一句话,学生愿意带着冲锋,赴汤蹈火,在所不惜。”苏烈拍着胸膛道。

    张超仔细打量着苏烈。

    十八年前他们相识于河北,那个时代苏烈已经是一员大将。眼下苏烈已经五十出头了,额头的发际线都往后退了许多,不过他面色红润,身材魁梧,却依然健壮的如同一只狮子。

    苏烈现在军中地位很高,凭借灭三国擒三汗之功,更是威望极高。眼下也是他最为自信的时候,说话之间,神色飞扬。

    “定方啊,你现在可是堂堂一国国王,封地不小,可以说是位极人臣了,对吧?”

    苏定方点了点头,国王之尊,封无可封了。

    “论说,你应当对现状是十分满意的吧,毕竟就算改朝换代,哪怕是拥立之功,你的爵位也不会比现在更高,对吧?”张超问。

    苏烈沉默了下,还是点了点头,确实如此。

    “那你支持我代唐,你有何好处呢?”张超再问。

    “我相信老师统治下,天下能更好。”

    “我四十多岁了,就算当了皇帝又能再当几年,二十年算长了。安保二十年后,张璟会比承乾更优秀?又或,你如何肯定,我以后不会如太上皇一样呢?毕竟,屁股决定脑袋,坐在什么位置,就会考虑什么问题,所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会不一样,得出的结论自然也不同。”

    “可这样的机会千载难逢。”苏定方还是有些觉得机会难得。

    “先不说这个了,说说最近朝堂上的情况吧,听说承乾动不动就要搞点事情?”

    苏定方笑笑,“他也就只能捣捣乱了,宫里弄了八百侍卫,又拉拢了长孙无忌一帮大臣,长孙无忌自称是什么保皇党。我们也有个党,号为新党。”

    张超听了发笑,这还搞起党派政治了。

    “不过不用担心皇帝,他既无兵权,又无法掌控朝堂,其实除了发发脾气,也没什么用。”

    “老师,要我说,还是得防范一二。皇帝这样不停的折腾,早晚要折腾出事来。要我说,得把长孙无忌弄了。”

    “怎么弄?”张超问。

    苏烈眼中带着杀气,“长孙无忌是他那保皇党的领袖,要弄他我们还是有办法的,议会和御史台,我们都有人,还占着优。他们都有监督弹劾权,找长孙一些把柄,然后弹劾他,到时墙倒众人推,他还不得倒台?”

    “那你打算怎么弄长孙呢?让他罢官免职,还是流放砍头?”

    苏烈想了想,“仅仅罢官免职不够,要弄就一步到位,把长孙流放,就送他去美洲跟太上皇做伴,或者去澳州陪李治。要不,就送到那个什么信度或者是非洲去。他家不是在西奈有块海外殖民地吗,把他全族扔那去。”

    张超摇头。

    “你觉得长孙无忌能够接受这种安排吗?长孙无忌可不是没有力量的人,他长孙家有许多封地,也有许多人马。更何况,他还是保皇党领袖,有许多盟友。逼急了,兔子还咬人,狗急还跳墙。长孙无忌要是直接起兵,你想过后果吗?”

    “那就打,长孙无忌虽然诡计多端,真论打仗,十个长孙无忌也不是我一个人的对手。到时有我出马,就能灭掉所有叛乱。”

    张超没急着表态。

    内讧,战争,这是他一直在避免的。

    “我一路从吕宋来到汉京,所到之处,看到的都是热火朝天的建设,是发展。海外都在忙着开拓殖民,中原各地都在忙着耕种经商,大家都在忙着赚钱。大家的生活也都挺好,太平景象。”

    “你知道有一句老话,叫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打起仗来,可不仅仅是死几个人这么简单的事情。大好局面,可能一朝尽丧。”

    “那我们也不能惧怕战争!”

    “我并不惧怕战争,这辈子我指挥打的仗不少,死在我的兵马刀下的亡魂怕是得有几十万。我不惧怕战争,但从不轻言战争,战争必须要慎重再慎重,因为你能挑起战争,但不一定能随时结束战争!”

    “可总不能就这样任长孙无忌他们折腾?”

    “只要在那个规则之内,我们就不用惧怕他们折腾,兵来将挡,水来土淹。苏烈,打仗讲究战略战术,而朝堂斗争,也一样讲究战略战术。朝堂上的事情,我们用朝堂的规则来解决,战争或杀人,永远都只是最后一步,是不得已而为之。”

    如果朝堂争斗,都靠杀人来解决,那岂不成了独……裁。

    马车入城,终于到了张府门口。

    下车,站在大门口,张超还有些恍然。他似乎都已经习惯了吕宋那里的炎热天气,习惯了那边的海风,习惯了那里椰树建起来的吕宋王城。

    崔莺莺得到门丁通报,立即带着家里女人孩子们出来迎接。

    “怎么查的这么黑。”

    崔氏看着张超那黑不溜秋的脸,忍不住笑道。

    家里的几个年纪最小的家伙,甚至都不肯认他。

    长乐公主李丽质抱着一个孩子过来拜见公爹。

    张超伸手接过自己的嫡长孙,刚想逗弄几下呢,结果这小子不客气的张嘴就大哭,似乎张超这个黑人把他吓倒了。

    崔氏连忙把孩子抢回去,摇晃几下,那小家伙立即不哭了。

    简直岂有此理。

    都说隔代亲,可这小子居然嫌弃他祖父。

    “爹身体怎样?”张超问旁边的七娘。

    七娘也已经老了,两鬓银丝,身子销瘦许多。她面带愁容,“现在卧床不能起,但人还清醒着,只是已经瘦成了一把皮包骨。一直念叨着你,等你回来呢。”

    张超进门,先去看老爹。

    卧室里。

    老铁枪确实已经瘦脱了形,见到张超,他挣扎着想坐起来。

    “爹,我来。”

    张超上前扶老爹坐起些,靠在床头。

    “三郎,你回来了。”

    “早该回来的,路上耽误了些时间。”拉着老铁枪的手,张超都不敢相信他瘦成了这副模样。

    那双长满老茧的有力大手,现在也软软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