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混在大明朝-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元璋点了点头便示意李景隆跪安。李景隆走后,朱元璋对着朱允炆说:“日后必要重用李景隆。”朱元璋说完后,只是又看着屋内的三人,好像在思考什么……
朱元璋沉默了一会对着赫杨说到:“如你所言,朕果然大限将至。”说完对着朱允炆说到:“允炆,你日后一定要做个明君,朕一心治国,却被世人传为冷血暴君。希望你以后可以多体谅民心,做个好皇帝。”
朱允炆听完了朱元璋的话,立刻跪倒在地痛哭,他此时已经知道朱元璋在交代遗言。
“棣儿,为父最对不起的就是你。朕众子之中只有你最能干,本应皇位是非你莫属,但朕要你答应我一件事。”朱元璋这时语气充满歉意的对着朱棣说到。
朱棣听完了朱元璋的话,也立刻下跪,说到:“莫说一件,就算是十件,儿臣也答应。”
朱元璋听了朱棣的话,点头说到:“好,为父要你答应我,此生不得染指帝位。别怪为父心狠,这是为我朱家江山血脉着想。有传言你不是朕的儿子,纯属传谣,你不但是朕的儿子,而且还是朕最为骄傲的儿子。但有些事实也注定改变不了。”说完,朱元璋一口鲜血喷了出来……
吓得朱允炆急忙上前安抚,而朱棣却呆呆的跪在一旁!
“你是不是真的要为父死不瞑目?为父今生所欠你的,来世一定奉还!”朱元璋为朱棣不说话,便继续追问到。
朱棣此时还是没有任何反应,只是呆呆说:“儿臣答应您。”
朱元璋听完了朱棣的话,含笑的点了点头,又对着朱允炆说:“日后你登基,一定要削藩。而燕王手中兵权,除嫡系燕军外,其余兵权也全部收回。”
朱元璋或许是真感觉愧对朱棣,所以竟然还给他留了一支嫡系兵权。可朱棣听完这话,脸上却明显出现了一丝不悦的神色!而朱元璋这时开始把目光转向了赫杨……
第二十五章 天机神算
朱元璋死死的盯着赫杨看,看的赫杨心里直发毛。不过赫杨想着朱元璋无非也就是交代一些事,来个临终托孤之类的……
朱元璋看了赫杨很久,开口说到:“赫杨,终身关进昊天塔顶层,直至终老,不得出塔。”
赫杨听完了朱元璋的话一愣,还没有反应过来怎么回事时,就在门外直接进来两名黑衣人把自己直接押走了。这时赫杨才明白过来朱元璋这是早有预谋的了!而屋内的朱棣与朱允炆见状,刚要开口询问朱元璋时,朱元璋竟然又是一口鲜血喷出。一命呜呼了……
任由赫杨如何挣扎,也是无济于事。生生被拖出了皇宫。
赫杨对着一名押送自己的人说:“怎么说我也是锦衣卫的,给点面子。在朝为官的都知道我烟瘾大,麻烦大哥带我回家一趟,取个烟袋,反正我又跑不了。必有重谢,拜托了。”赫杨一路的软磨硬泡,终于把押送的人说的受不了,便带他回了躺家。
赫杨取完了烟袋,对着柯木尔说到:“哎,合计着来了古代能抱得美人归呢。我被下令关在昊天塔了。你以后照顾好自己吧,我那些银子够你这辈子花的了。”
柯木尔听完赫杨的话,急忙询问怎么回事,却被押送的人推到一旁,赫杨就这样被带入昊天塔。
进了昊天塔一层大门后,赫杨发现一层里居然还有值夜的官兵。押送的人对着开门的官兵说到:“皇上有令,此人关在塔顶。”
官兵点了点头,便取了黑布给赫杨的眼睛直接蒙上了……
“干嘛呀,你们这干嘛?要撕票啊?朱元璋说了不杀我,只是关着我。”赫杨不明白对方的意图,所以当下立刻大呼小叫起来。
那名给蒙眼的官兵说到:“呵呵,得罪了。塔顶关的,一定是能人。不过这是规矩。”
赫杨就这样蒙着眼,被押往顶层。不过赫杨在去往顶层的路上却想:真正的昊天塔是五层,而且也不是在这明朝的大都南京啊。怎么这里还有一座昊天塔,而且还要建七层这么高?这里一定内有玄机!赫杨感觉自己走了很久,这七层,绝对比普通住宅的九层还要高!
赫杨听到了一声铁门开启的声音后,被人从后面一推:“到了。”转瞬,又是一阵铁门关闭的声音……
赫杨被人推了进来后,立刻伸手解开了自己的眼罩。却被眼前的景象吓呆了,这屋内竟然还有一个人!那人双手、双脚分别被铁锁链锁着,不过那些铁链的长度很长。不影响那人在这层塔内活动。那人披头散发,从他的面容上看,好像和朱元璋差不多大的年纪……
赫杨正发愣时,那人笑到:“老夫在这里这么多年了,每天除了送饭的杂兵外,还是第一次来外人。”
赫杨看着这老者这样,心想,这人一定不寻常。便大着胆子问到:“你谁啊?从今以后就是邻居了,大家交个朋友。我也是被朱元璋关进来的。我叫赫杨,你呢?”
赫杨的话似乎勾起了老者的兴趣,老者笑到:“想不到我被困此地还能遇到朋友?不过往往就是朋友才会算计你。念在你我有缘,我就告诉你吧,我叫刘伯温!”
刘伯温!赫杨听到这个名字心里一惊,说到:“后人传说的天机神算刘伯温?不对啊,不是说你是悲愤而死的么,你怎么没死,还被关在了这里?”
刘伯温听完了赫杨的话,竟然有点悲凉的笑到:“难得还有人记得老夫。天机神算,算天算地,难算人心。老夫当年辞官,却屡屡被卷入纷争。最后却落得如此下场。”
赫杨一边听着刘伯温的话,一边在脑海回想关于刘伯温的知识,最后赫杨对着刘伯温说到:“我靠,你洪武八年就是传出已经死了。现在洪武三十一年了,那你不是被关了二十多年么?朱元璋为什么要关着你?”
赫杨说完后,直接把心里最好奇的事直接问了出来。
刘伯温看着赫杨许久,没有回答赫杨的话,而是问到:“你又是什么人?为什么被关在这里?”
赫杨被刘伯温给住了,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关在这里。就是朱元璋密令自己进宫,然后朱元璋对着其他人交代了一些事后,直接就给自己关了。对了,朱元璋好像对自己说过:被他说中了,大限已至。应该是这个原因。
赫杨想了想,对着刘伯温说到:“我本来是锦衣卫的指挥佥事。曾经在一年多前,我曾经断言过朱元璋必死在洪武三十一年。我分析着可能是让我说对了,所以把我关在这吧。这会他该死了吧,反正刚才后事都交代完了。”
刘伯温听了赫杨的话,立刻问到:“他死了?你一年前就可以断定他会死在今年?”说完,刘伯温又笑了笑说:“想不到你也懂的天机命理,我同道中人竟然有如此后起之秀。”
赫杨听完了刘伯温的话,心里骂到:天机命理你妹啊,我这都是历史知识。嘴上却继续恭敬的问到:“刘老前辈,那你是因为什么被关在这的?”
刘伯温这回还是没有回答赫杨的话,反而继续问到:“朱元璋可立了遗诏?谁当皇帝?”
赫杨心说这老头是不是被关傻了,一句没回答我,就是一个劲的在这瞎问,便不耐烦的说到:“立了他的孙子朱允炆为帝。不过白费,他这皇帝做不长,最后还得是……”
“最后还得是朱棣称帝。对吧。”刘伯温没等赫杨,就接着赫杨的话说到。
赫杨听完了这话有点吃惊了,按说自己知道以后朱棣称帝是正常的,毕竟自己是从现代穿越回明朝的。可是这个刘伯温竟然也知道朱棣会当皇帝?而且从时间上算,刘伯温被关在这里时,朱棣应该才十几岁,难道这个刘伯温真和传说中的一样?可以预测百年之后的事?
而刘伯温见赫杨发呆的看着自己,也猜到了赫杨心中的疑惑,却只是含笑不语,扭头便睡了……
第二十六章 新帝登基
赫杨见刘伯温睡去,便也自己找了个空地躺了下来……
赫杨此时脑子一片空白,前一秒自己还是威风凛凛的锦衣卫。后一秒却被关来了这个塔里,而这个塔里还住着一位高人……
就在赫杨在塔内思考这个刘伯温时,他却不知道柯木尔听说赫杨被关在昊天塔内后,第一时间来到了燕王所住的驿馆之内等待。因为她认为能救赫杨的只有燕王了,可惜燕王却在皇宫之内忙着朱元璋的后事,根本没有出宫。柯木尔就这样站在驿馆门口,一直苦苦等待……
皇宫之内,朱元璋的死讯已经传开。众藩王、大臣立刻进宫为朱元璋办理后事,举行了国葬。
朱元璋在位期间,年号为洪武。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当时的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逝于南京,享年71岁!为朱元璋发丧完毕后,众藩王反对朱允炆登基,力荐朱棣为皇。可朱棣呢,不知道是不是真因为伤心过度,还是因为答应了朱元璋的临终恳求,此时竟然显的异常沉默,不参与朝政!
公元1398年夏,朱允炆顺利登基,改年号为建文,史称建文帝!
“老头,我俩这已经也算是同居了一个来月了。你还没告诉我你为什么被关在这里。”赫杨在这里实在是憋的无聊,所以每天也只能和刘伯温说说话。
可刘伯温,心情好时,回答他一句。有时却根本不理会赫杨,直接一睡就是一天。赫杨这时心想,自己这最多才被关了一个多月就这么煎熬了。真不敢想象这刘伯温在这里被关了二十多年是怎么渡过的……
就在这时,铁门被打开了。赫杨本以为又是杂兵送饭来了,却没想到,门开之后,一名杂兵对着赫杨作揖说到:“恭喜大人,新帝登基,大赦天下。特意交代大人可以出塔了,而且官复原职。以前多有得罪,还请大人莫怪。”
赫杨听了杂兵的话,也知道现在是朱允炆做了皇帝,可他刚想开口时,却听见刘伯温哈哈大笑的说到:“哈哈,新帝登基。朱元璋死了,哈哈……”
就在刘伯温正狂笑时,赫杨对着杂兵问到:“大赦天下,那他也和我一起走吧?还不给他解开。”
“回大人话,此人,先皇曾经说过,让他老死在塔内。而且先皇也曾说不管任何人登基,此人都不得被大赦。”说完,那杂兵又取出了一块黑布,准备给赫杨蒙眼:“大人,得罪了。这是规矩。”
赫杨听完了杂兵的话,又转头对着刘伯温看了看,鞠了个躬说到:“老头,你放心。我回去了一定和小炆子说,让他把你放了。这关了二十多年了,在我们那,判无期的也能改成有期出去了。”
赫杨说的什么有期、无期。刘伯温当然听不懂,不过他还是听懂了赫杨话里的意思,便对着赫杨说到:“小兄弟你我萍水相逢,却如此为老夫着想。难得难得。也罢,我已经在这里待了这么些年,外面都传刘伯温已死。那么我在哪里都是一样的。小兄弟,如果日后念记刘伯温的话,可来与我小坐。去吧。”
赫杨听完了刘伯温的话后,点了点头,又带上了眼罩,跟着杂兵出了塔……
赫杨出来后,第一眼就看见柯木尔已经在塔外等候。柯木尔见赫杨出来,立刻奔向赫杨哭着说到:“我以为今生再也见不到公子了。”
“没事,这不好好的么,别哭了。”赫杨自己也没有想到这柯木尔竟然对自己还是一片真心。
赫杨刚想带着柯木尔回家时,过来一名明兵说到:“赫大人,皇上有令,让赫大人立刻进宫。有要事商议。”
赫杨听完后,眉头一皱,这朱允炆又要干什么,自己才刚出塔,就着急召见自己进宫?赫杨对着柯木尔交代了几句,让柯木尔安心回家等待,自己便跟着人进宫了……
见到朱允炆后,此时的朱允炆已经是龙袍在身的皇帝了,赫杨急忙下跪到:“臣叩见皇上。祝皇上洪福齐天,寿与天齐。”
朱允炆见到赫杨,无奈的笑了笑:“起来说话,这里就你我二人,不用拘礼。你爷爷的。”
赫杨起身后,一边笑着和朱允炆打趣,一边在自己心里盘算着这朱允炆这么急见自己是不是要有什么事发生了?
朱允炆对着赫杨说到:“朕刚刚登基,有很多事还是需要依仗你去办去。而且我发现了一些皇爷爷执政时的弊政,准备推翻,开辟新政。小杨子你见多识广,所以朕想听听你对当前的形势有什么看法,朕应该怎么改制?”
赫杨听完了朱允炆的话,开始在脑海里回想着朱允炆登基后的一切举动……
赫杨想了想说:“重文轻武,推行新的朝政。我有几个人给你推荐,可以重用:黄子澄、齐泰、方孝孺这几个文人。”赫杨说出这几个人的名字时,其实自己都不知道他们是谁,只是凭借自己所知道的这段历史而说的。
可朱允炆听完了赫杨的话后,却觉得诧异,这几个人都是当朝的大儒,赫杨应该没有与他们接触过,怎么会知道他们?而且还力荐重用?朱允炆想了想,说到:“这几个人都是当世学者,你不说我差点忘了他们。朕一定会重用的。”
赫杨听完了朱允炆的话,在心里暗说到:你爷爷的,敢情这小子根本不知道重用这几个人,原来这几个人走上历史舞台是自己推荐的。
朱允炆看着赫杨,又想了想说:“那小杨子你觉得削藩一事……算了,此事先不提了。”朱允炆本想与赫杨讨论削藩一事该如何进行。却话到嘴边时又给咽了回去,毕竟这些藩王都是自己叔父长辈,自己实在不忍削藩!
而赫杨听了削藩这几个字,突然想起了朱棣。对了,当天朱棣答应朱元璋不染指帝位,也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
第二十七章 新帝的困扰
赫杨这时突然想到了朱棣,他到不是担心朱棣怎么样。只是他明知道朱棣会当上皇帝,但一些细节自己并不知道,毕竟王保保的家眷还在朱棣手中呢……
赫杨想了想,对着朱允炆说到:“削藩的事,你就自己研究吧,我帮不了你。对了,我这放出来还没回家呢。我先回去了,有什么明天早朝说吧。”
朱允炆听完赫杨的话,点了点头,便让赫杨先退下了……
赫杨刚想走,又想起来一件事,急忙对着朱允炆说:“你我都知道蒋瓛是死了,这锦衣卫总指挥使的位置也不能总空着啊。”
“放心,朕心里有数。你先回去吧。你那位红颜知己一定等急了。”朱允炆听完了赫杨的话后,笑着回应到。
赫杨点了点头,便出了皇宫。而朱允炆在赫杨走后,却显得心事重重!
一个年号建文,一个年号洪武,从年号上就可以看出这朱允炆和朱元璋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性格。年轻的朱允炆被推上了封建权力的巅峰,承继了朱元璋开创的一统天下。然而,这位新君的脸上并没有君临天下的惊喜,更多的则是愁容。
他登基后,就要面对两个棘手的问题:一是如何改变朱元璋建国以来形成的动辄杀戮的严峻治国氛围。二是如何解决朱元璋所说的削藩局势……
第二天一早,朱允炆在朝上之上立刻下了旨。开始重用文人!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封黄子澄为翰林院大学士,齐泰为兵部尚书,方孝儒为诗讲学士。三人从今以后共同参政。封赫杨为锦衣卫总指挥使,全力统领锦衣卫。封李景隆为皇城禁军总都统。钦旨!”太监宣读完圣旨后,所有人一片哗然。
按说赫杨与李景隆被提拔还尚在情理之中,但所有人没有想到朱允炆还提拔了三位文官,这很明显就是要用文人治国!
赫杨在堂下看着一众藩王的表情,心里暗想,这朱允炆的这一举动很明显是打破了朱元璋留下重武轻文的局面。
而手握兵权又自持军功的齐王,竟然听了圣旨后,在大殿之上对着朱棣说到:“四哥,看来咱们的好侄儿是要推翻先皇崇尚武风的制度,开始重用文人了。看来我们这一帮武夫要被搁置了。”
而赫杨听完了齐王的话,就开始观察着朱棣的反应……
朱棣听了齐王,淡淡的说到:“允炆为先皇指定的大统继承人。如今已经登基,我们兄弟等人于公,为臣子,理应为国分担,听君教诲。于私,我们都是允炆的长辈,他做什么决定我们都应该拥护才对。”
朱棣的几句话说的齐王哑口无言,赫杨观察朱棣说话时,面部表情、眼神绝对不像是在说假话。难道这朱棣真的放弃了皇位?不可能啊!
一旁的齐王听完了朱棣的话,不知道该怎么下台,竟然冷哼了一声,直接和朱允炆请辞回封地去了。朱允炆见状,也觉得十分尴尬,便宣布了退朝……
退朝后,朱棣就像丢了魂一样,无精打采的朝着宫外走去。赫杨见状急忙紧跟其后……
“棣哥,你怎么了?”赫杨追上了朱棣后,立刻问到。
朱棣见是赫杨,抱手作揖说到:“恭喜贤弟执掌锦衣卫。”
“棣哥,你怎么了?怎么怪怪的?没什么事吧?”赫杨见朱棣这样,好奇的问到。按赫杨对历史的了解,这朱棣应该算是枭雄人物,此时怎么变成这样?难道就是因为朱元璋去世了?
朱棣看着赫杨说到:“本王心情不好,实在没什么想说的。为兄先打算明日就回北平了,你我兄弟二人来日再见吧。”朱棣的这般模样并非装出来。明朝律例规定,皇帝、藩王死后,妃子都要一同殉葬。而朱元璋死后,朱棣的生母自然也跟着殉葬了,朱棣此时的心情怎么会好过呢。
赫杨见朱棣此时心情低落,照比平时少了些戾气,便状着胆子对朱棣说到:“棣哥,你看现在事已经成了定局。王保保的家人你看是不是把他们……”
“放心,我回北平后,就会把他们放了。给他们钱财,让他们自由生活。”朱棣知道赫杨想什么,所以直接打断了赫杨的话,对着他回应到。
赫杨点了点头,刚想道谢时,一名小太监过来对着朱棣请完安后,对赫杨说到:“赫大人,皇上召你去议事。”
“去吧,允炆刚登基,你就好好辅佐他。”朱棣听完了后,也在一旁对着赫杨说到。此时的朱棣心里没有任何一丝的杂念,只是想着已经殉葬了的生母!
赫杨见状对朱棣点了点头,便随着太监而去……
朱允炆寝宫内,黄子澄、齐泰、方孝儒三人已经在屋内了。而朱允炆却显得一脸无奈的样子。赫杨看到朱允炆的表情,便知道他一定是被这三人说的什么意见而左右为难了,让自己过来为他脱身。
赫杨进去之后,朱允炆立刻对着他问到:“赫杨,你说朕的改革第一步应该怎么走?”
赫杨听完了后,看了看朱允炆,又看了看那三个老鬼。心想,这三个人都是以后朱允炆的重臣,而且就是这三个人极力要求和支持削藩的。可朱允炆现在这么无奈,肯定是暂时不想削藩。
赫杨想了想说:“改革嘛,那肯定是往好了改。那我就提点建议吧,无论是给百姓,还是给官吏都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我认为还是减免租赋,赈济灾民,老弱病残者由国家扶养。重视农业生产,兴办学堂。先从这几个点入手。”
赫杨的一番话,是他知道建文帝在位期间所办的一些改革措施。所以当下,他又不能说削藩的事,所以只好把这些事说了出来。而赫杨说完后,朱允炆的脸上竟然出现了笑容,看来赫杨是说对了他的心思……
黄子澄等三人听完了赫杨的话都是一愣。这三人都是有学识之人,自然都是对赫杨的观点表示赞同。只是现在新帝登基,朝纲不稳,而朱允炆本身就不得众藩王支持,所以三人沉默了一会,互看一眼,决定还是向朱允炆提议削藩……
第二十八章 准备削藩
黄子澄等三人想了想后,由齐泰开口对着朱允炆说到:“皇上,赫大人的提议实在是明智之举。我等的确佩服大人的想法。不过微臣等人还是认为,削藩一事势在必行。现在燕王、齐王、宁王三人都是手握重兵,其余藩王都以这三人马首是瞻。所以,要是削藩的话,应该主要削这三人。”
朱允炆听完后,又开始无奈了,削藩这事现在根本就不是他的本意。可是黄子澄、齐泰、方孝儒是自己上任后立刻亲自提拔起来的,如果这三人第一次提议,自己就给否决了的话,会不会打击三人参政的信心?
而黄子澄等人一方面,大力主张削藩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三人也是为了帮朱允炆扶正朝纲,掌握主动权。赫杨在一旁看着双方这样,又不好意思插嘴。可朱允炆好像在做着什么艰难的决定,脸面表情十分纠结……
过了许久,朱允炆开口说到:“众卿家先退下吧,朕今日有些累了。有事明日再议。”
赫杨可没管黄子澄等人,听完了朱允炆的话,立刻跪安,急忙先溜了……
黄子澄、齐泰、方孝儒等三人见朱允炆如此纠结,便也摇头告退了……
朱允炆见众人走后,便开始静心思考,终于心里有了一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