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林羽之穿越日常-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管怎样,文比还是定在了两天后五月十六日,地点是东直门大街“玉都酒楼”大厅。担当评判的有国子监祭酒付其昌、监丞崔文远、岳麓书院山长吴有道、讲师方望、另请来翰林院侍讲詹韦平、编修薛文元、博士:宁泽涛、曹远东八位评审。而此次最终双方确定各方除林羽之、董轩,另外各再挑选二人参与。场面已然做大,势不可挡,为了岳麓书院的声誉,林羽之也被激起了斗志,亦决定全力一战!
虽然还有两天的时间会战,但各方已成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之势,吃瓜群众更是热情高涨,京中难得有一件新鲜事,谁都不想错过。继林羽之《西游记》的风潮之后,林羽之与董轩之战成功登上了近期话题榜!以至身在深宫里的至尊之人也听到了消息。荣景帝批折子休息的间隙,还问了太监总管几句。
事情发展到此时,在各方都在等待这个文比之时,在京城的阜城门大街旁的谨恩侯府却发生了一件对未来颇有影响的事情。
………………………………
第七十九章 谨恩侯府赵绮玉
提到谨恩侯府就不得不说此门底蕴深厚,自高祖建国之前就跟随高祖南征北战,高祖建国后封了侯,且历经几朝都因家族经营的好并未被降爵或夺爵,及至现在又在荣景帝宋景浩登基一事上结结实实的出了力,因为谨恩侯府赵家是当今圣上实际意义上的外家,现在当家的家主赵成志更是当今太后嫡亲的大哥,赵成志的嫡子赵书玉更是现任九门提督,当是天子近臣、帝宠无边。赵家一直谨慎本分,皇上对其信任有加。
要说这样的人家能有什么事呢?这就要从七天前赵侯爷最小的女儿赵绮玉说起,赵绮玉随母亲田氏前往法源寺上香,回来后就感染了风寒,高热起来,请了太医诊脉问药,足足用了一天多的时间,这赵小姐才醒过来。
赵绮玉在床上躺了七天身体才好转过来,身体总算恢复了健康。而现在的赵绮玉却是带着一种极度的兴奋的,因为赵绮玉是在距此时代有三百年后的时代穿越而来,穿越到历史上的大雍王朝鼎盛时期的荣景帝在位期间,且是荣景帝刚刚登基不久。只记得当时自己正看着一本关于三百年前大雍朝秘史的小说,是关于一个历史上的奇葩将军的,这个将军叫董轩,此人先从文,后从武,最后官至辅国大将军,声名显赫。
自己困倦的不知不觉间,还想着如果自己能到这样一个名臣名将齐聚,皇帝雷厉风行改革的时代的话,该有多好!
不想自己再次睁眼醒来时,已经成为了谨恩侯府小姐赵绮玉。谨恩侯府乃天子外家,又有太后在后面支撑,一门荣宠无限,七小姐赵绮玉也深受太后的喜爱,在太后的促成下,赐婚给了董将军府新科高中的才子董轩。在赵绮玉所看到的秘史小说中,董轩先从文,后于外族入侵时受命上了战场。抵御外敌,力逐蛮夷,立下汗马功劳,更是官至辅国大将军。
正常情况下,赵绮玉应该会满意这桩婚事的,但是现在的赵绮玉是有着三百年后思想的人,想法又有所不同。在她看来董轩却并不是满意的夫婿人选,一是因为在自己看到的秘史中,董轩更加喜爱他的一个妾室,这个妾室是董轩下属的妹妹,此女好武,和董轩情投意合;二是董轩性格中还是偏武将的粗线条,并不是温柔细腻的性格,不是赵绮玉喜欢的类型,三是董轩征战离家,夫妻之间聚少离多。况且赵绮玉感觉自己能来到这个世界,有此奇遇,自己如果有所选择的话,更想做到这个社会女子最极致的位子。更何况自己的姑母是太后,自己有姑母支持,后有谨恩侯府做后盾,加之自己对这段历史也是略有了解,知道一些大的事件和历史走向,完全可以好好利用,至尊高位并非不可企及。
是以现在的赵绮玉已开始全力准备十几天后的选秀了。而荣景帝的后宫,因为赵绮玉的到来,又是另一番风云变幻、后宫争斗、爱恨情仇的别样景象。
………………………………
第八十章 文比前传
正在忙着准备两天后文比的董轩,并不知道他没到嘴的鸭子直接飞了,自己也被嫌弃了。自己虽然并不畏惧这次的文笔,但是现在场面被他们推动的这么大,自己也是要全力去比了,不能堕了国子监的名声,这也是属于自己的责任!这两天还是要根据一般文比要比斗的内容提前准备。
本次国子监也另外安排了两位监生参加文比:李朝桢,户部郎中李志潮之子;江子墨,通政司左参议江渊之子。此二人也是国子监学问数一数二的人物,年轻有为,文采斐然,家学很是渊源。
林羽之一方也是这样,被吴山长、方讲师拉着与蔡冒、谭宗三人进行文比前的突击恶补!林羽之只感叹又回到了高考前夕,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呜呼哉。
而谨恩侯府流云院的赵绮玉,也已经对自己熟悉的历史人物,及一些大体的事件做了回忆和整理,是以这个很著名的董轩、林羽之文比这样的大事,她还是知道一二的。
这次的文比盛况空前,在京城中更是轰动一时,通过此次文比董轩、林羽之二人的才名,在大雍朝广为流传,更是留下了很多的精品诗词、文章,精彩应对为后人所津津乐道。董轩、林羽之二人也是自此次文比开始,才真正意义上进入了荣景帝宋景浩的视线,开始走上属于他们的历史舞台!更有荣景帝一朝许多知名的重要人物,也在此次文比中开始登场,为人所知。鼎盛时期的大舞台已经缓缓的拉开了序幕,各方人物也已经准备好粉墨登场!
是以此次文比赵绮玉是肯定要去围观的,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可以近距离的观察三百年前的一众风云人物,整个人都兴奋非常。早早的请示了父母,得到了允准。
而现在的赵绮玉只是初初来到这个时代,对这里的一切充满着好奇,信心满满,骄傲非常。因为她还没有真正的融入这个时代,并不知道这个盛世下面同样是暗潮汹涌,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也从未停歇过。
现实也还未教会她差之毫厘,缪以千里的道理。每一个人所做出的每一个决定,也都会对自己和整个时代造成或多或少不一样的影响,乃至对历史长河走向的影响。
或许在她自己的心中,自己便是这个世界的主角,而其他的人则是围在她身边的配角。岂不知每个人在自己的世界里,都是自己的主角,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
这个时代不是属于一个人的时代,这个时代是属于这个时代所有的人。
本次文比的比斗地点东直门大街“玉都酒楼”,最近也是热闹非常,附近的生意都相当的火爆,很多小商贩们也据此为噱头,大加推广本家的产品。
日子很快就到了文比之日五月十六日这一天,玉都酒楼一早开始就有各色的人等聚集在这里,看热闹者众,就连五成兵马司、顺天府都安排增派了人手,加强防卫巡逻,以免人多滋生事端。
………………………………
第八十一章 文比第一场
文比时间定在巳时,岳麓书院与国子监需要参加文比的人员及几位评审人员,另有其他书院、国子监的学子们也选出代表参加,已陆续提前到达。
巳时,与文比相关的人员已全部到达,此次文比由翰林院侍讲詹韦平主持。
只听詹侍讲道“本次岳麓书院与国子监文比,乃友好之学术交流,希望所有参加的学子以文载道,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此次文比制义题吾定以三题而辩之。”
又道“此之第一题为: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请二位破题以辩之,开始!”
此题一出,满座皆肃然,均若有所思状。
听到这个题目,林羽之只能赞这个侍讲有水平、有前途!
此题意为:事奉君主,是作为人臣的职责与道义,应当先尽心尽力地做好他自己该做的本职工作,不要汲汲地谋求工资、地位和待遇,把领取俸禄的事放在后面。单纯的只是为了得到俸禄金钱而去当官,这不应该是服务君主,服务国家,出仕为官的主要目的。所以说这个题目出的真心的极好!好了,下面开始都表忠心吧!
董轩当先道“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这是要端正正确的主张,不谋私利;阐明其中的道理,而不要多想什么功勋。
林羽之接着道“圣人论人臣之义,惟务自尽而不求其利也”。
董轩又道“夫为禄而仕,非所以事君也”。
林羽之道“事求自尽,而禄有不计焉”。
董轩接道“夫子之言,所以立人臣之防也”。
这是做事要防范变质之心。
林羽之再道“君之使臣也,固以厚下为深仁;而臣之事君也,则惟以奉公为大节。人惟不明乎分义,而臣节始微矣”。
指君臣要知道自己的职责,不然就危险了。
董轩复道“以予观之,臣之事君,自一命而上”。
职务不分高低,都应竭尽全力,把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放在第一位上。
随着林羽之、董轩二人的对答,几位评审官员及讲师、各方学子们也都认真倾听,听到精彩合意处连连点头。
只听林羽之又道“孰不有事之当为者乎?是事也,所以熙帝之载也,存乎臣者也。亦孰不有食之当得者乎?是食也,所以恤臣之私也,存乎君者也。”
此为:为君做事是臣下应该做的,君王发放俸禄,是君王的事情。
董轩亦不相让道“是必明乎内外之分而可贞之守,每定于立朝之初。严乎义利之辨而匪躬之节,恒励于策名之日”。
这是说:不分职位内外,都要尽职尽责,有全身忘我的精神。
林羽之再上前一步道“上之求不负吾君也,而非求以自利也。虽曰君之诏禄,因吾事以上下,然吾惧食之浮于人,而不惧人之浮于食。则亦靖恭尔位可矣,而他又何知焉?下之求不负所学也,而非求以肥家也。虽曰君之制食,视吾事之繁简,然吾方以素餐为耻,而不以得禄为幸。则亦无旷庶官足矣,而他又何计焉?”
林羽之此言落,就有人点头阖首,默默复咏。
………………………………
第八十二章 文比第二场
此解为:对上要不辜负君主、国家、人民,而不只追求个人利益。奉禄的多少是根据我们的职责而定的,而我们应该想的是是否对得起这个待遇。只要兢兢业业的工作,还去担心别的干什么呢?又下不愧于自己生平所学的知识,而不求家产万贯。根据工作不同,奉禄不等,也都以不劳而获为耻,也从不把白白获得俸禄视为侥幸。
董轩亦上前道“小而为服釆之臣也,其事虽小,亦必有难尽者,则必思任使之未称,而精白以承之,翼翼焉,惟惧事之或忝而已矣。大而为服休之臣也,其事愈大,尤必有难尽者,则必思付讬之未效,而严恪以图之,兢兢焉,惟恐事之或旷而已矣。”
这是说:低职位的工作也会有一些难以办到的事情,都需要尽职尽责,小心谨慎,不愧对自己的职位和奉禄。而职位高的人,要做的事情越大,难度也大,更应时刻想着自己的重大使命,更要克守自己,避免出现疏忽或不完满的地方。
此辩题二人已近白热化,二人已从方方面面对此题作解,诚可谓旗鼓相当,不分伯仲。
下面的到场人员也都窃窃私语,小声议论。有提自己观点的,有点评二人优劣的,有有所感触沉默不语的,有以身自醒的,此之种种不一而同。
詹韦平道“好,二位观点立意破题都很好,林羽之之:上之求不负吾君也,下之求不负所学也,道出我读书人之志也,诸君以为如何?”
几位评审亦点头称是,此句虽浅显,却是十分切题,又合乎情理,是难得的佳句。国子监讲师两人虽略有不甘,但也知无法反驳,只能默然不语。
最终本局判林羽之略优,众人又是一番赞叹。岳麓书院诸生更是喜形于色,溢于言表,许多对林羽之不甚了解或原心有不服者,也不免交口称赞,皆以林羽之之胜为豪也!
吴山长、方讲师更是连连点头,微笑不已。
蔡冒、谭宗、于承志、贺禀、何琪、吴太奇等一众好友也是面带喜色,与有荣焉!
更是有一些权贵或因喜好热闹、或欲了解本届大比学子水平、或想提前预定捉婿者等等,不一而足,更是订了楼上雅间,边品茶闲谈,边听着下人回报楼下比赛情况。
谨恩侯府七小姐赵绮玉就在此列,看着大雍朝两大风云人物第一次正面PK,更有一个英俊爽朗之人本应是原身的命定之人,心绪亦久久无法平静。
第二场谭宗对阵江子墨,第三场蔡冒对阵李朝桢。
听詹侍讲再道“制义超人岳麓书院与国子监各有优劣,现出第二题:知者乐水,二君开始作答。”
此为《论语》·雍也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此句译义有多种,孔子说:“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另一理解为“智者乐,水”——智者之乐,就像流水一样,阅尽世间万物、悠然、淡泊。“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就像大山一样,岿然矗立、崇高、安宁。
………………………………
第八十三章 知者乐水
此为《论语》?雍也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此句译义有多种,孔子说:“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另一理解为“智者乐,水”――智者之乐,就像流水一样,阅尽世间万物、悠然、淡泊。“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就像大山一样,岿然矗立、崇高、安宁。
其实此句不能单纯的解释为:聪明的人一定喜欢水,仁慈的人一定喜欢山。
应结合理解,智者的乐是动性的,像水一样。仁者的乐是静性的,像山一样。有些人的学问修养,活泼的,聪明人多半都活泼;仁慈的人,多半是深厚的,宁静得和山一样。是以“智者乐”,智者是乐的,人生观、兴趣是多方面的;“仁者寿”,宁静有涵养的人,比较不大容易发脾气,也不容易冲动,看事情冷静,先难而后获,这种人寿命也长一点。
此题也是考校二人如何去理解和释译此句。
只听道“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以山水喻仁智,此题甚妙”。
只见谭宗、江子墨二人开始思索作答。
江子墨当先道“圣人详知仁之辨,即其德之著者言之也”。
此意:圣人能详细分辨智慧通达和仁德之人,并以优秀贤德之人来谈论此事。
谭宗接着道“夫山水之情,动静之体,乐寿之征,皆其著者也,而知仁愈见矣,可不辨哉!”
此为:智者、仁者都有特征表现,应该辨识清楚。
江子墨道“吾观天下有真得于中者,未有不行于外者也。而忽而不察,则其人其德,莫之窥其蕴也。夫德之至者,各从其天事之优,而实有其性分之美,常随所事而自形焉。有心者,盖往往而遇其人也。”
此讲为:我观察天下那些智慧通达仁德之人,都会有自然而然的流露,这是说智者仁者皆表里如一之意。如果对此无法察觉的话,那么对此人的美德和思想,也就无法窥见学习了。是以要人留心观察,透过现象看本质。平常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这样的仁智之人。
谭宗立言道“知者,吾知之于乐水矣。其明洁以善鉴似水,其疏通以善达似水,见乎其似而真者呈焉,而知者不自知也。仁者吾知之于乐山矣。其敦厚以安义似山,其严重以镇物似山,见乎其似而真者显焉,而仁者不自知也。”
此段讲:为什么智者喜欢水,因为水形似智者之形态特征表现。智者同水之性相似,默默无语,不动声色!后一句仁者同知者相同之意,此仁者与大山,喻高山仰止,永志不忘!
江子墨复接道“知者则动焉。名理之旨虽精,而知者取之目前而皆是。人以动而得咎,知者以动而有功。动盖知者之天也,顺万物而无为,宜其中之无累也。仁者则静焉。宇宙之故虽纷,而仁者守其经常而不迁。以不易之道付物,则内出现者适以成其外之静也。人以不静而易守,仁者以静而莫量。静在仁者之天也,涵万理而无思,宜其命之既立也。”
………………………………
第八十四章 文比第三场
此为进一步讲智动、仁静,认为明智通达之人,更能从眼前的众多事物中取精华,抓主旨。知者可顺应万物,顺其自然,内心舒畅,故而无忧也。
仁者静因立场坚,不为外物而干扰也,仁者谨守准则,并不因时而变。仁者更能坚守,而无法限量,此亦为仁者立身之根本也。
谭宗又接“以动言乐,知者之乐何如也。顺逆之境天为之,知者因天而己不劳;忧患之端人为之,知者尽人而神不累。故夫物之乘我,虽屡出以相尝,而动与天游,则此中之陶陶者自若也。其斯为昭旷征矣乎。以静言寿,仁者之寿可必也。修短之数天定之,仁者敬天而安其理;劳逸之节人定之,仁者养人而全其生。故夫物之扰我,虽无端以相感,而静以常贞,则此中之存存者不息也。其斯为安敦之明效矣乎。”
此就是说智者的快乐是什么呢?是为无论人生的境遇是顺还是逆,都是上天的安排,并不能使智者烦恼。人之忧愁还有祸患,都是人的因素,是自己造成的。是以智者心胸宽阔豁达,怡然自得,乐天之命。而仁者则为仁静,仁静可使人长寿,仁敬上天,而安于理,人之辛劳与闲逸是由自己决定的。在外物相扰时,可以沉静坚定操守。
谭宗言落,已结束此题。
八位评审又是一番你言我语,有道“江子墨行文切题,讲述观点论证充分”,有道“谭宗文思细腻,反应机敏,难得难得”,又有人言“二人旗鼓相当,伯仲之间也。”
经评审又一番辩议,最终詹侍讲开口道“此一题二人应答皆佳,破题解释深入浅出,入情入理,都为佳对,我一众评议江子墨略有优势,评此题江子墨优。”
詹侍讲言毕,在场的国子监监生等信心大振,纷纷又是一番盛赞,江子墨连连推却。
酒楼掌柜的适时的安排给众人倒茶、奉茶,茶果点心一应具全。大厅内一时热闹非常,谈笑风声!
听詹侍讲再道“诸位安静,第三场蔡冒对阵李朝桢,第三题: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二位开始作答。”
此题为,孔子说:“(到了)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这样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最后凋谢的。”描写松柏临冬不凋,不屈不挠的气节与品质,实际是托物言志,借松柏来表现自己的思想精神境界。
此题出,蔡冒已当先道“物亦有受知之时,无为惜晚也”。
李朝桢也接道“夫后凋之节,松柏岂应俟岁寒后知哉?不岁寒后知,不成松柏耳。”
蔡冒上前一步言道“今夫世人何知,落穆者有搔首问天耳。人之所赏,天之所摧也,百卉争妍,人共艳焉,有其时叹造物之不仁,而恨彼苍之好杀哉”。
此意为:讲出了一个普通的,也是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现象,就是社会上一般人不知道的,就连那些思想境界高尚,但却时运不济、穷困潦倒者,也要摸着脑袋抓着头向老天询问的问题,即人们所赏识钦佩的,常常是老天爷摧残的。
………………………………
第八十五章 岁寒松柏论
万紫千红的花卉争奇斗艳,竞相开放了,人们对此都非常喜爱,而这时人们却忘记了造物主是不公平的,也记不起要去怨恨苍天,还有摧残杀戮生灵的一面,这讲的是岁寒的严酷性。
李朝桢忙又道“有松柏者,负性赋质,同自天植,而不随贞元之运转,乍荣乍枯,力能使大造无懼。摧残剥落,成何景象!而犹余硕果之不食,超群独竖,尚堪为乾坤壮色。”
词句的意思主要从正面表现松柏的特征,松柏其独特的秉性气质,天然的本性,坚定不移,不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荣枯,一直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如果大自然都被摧残剥落,一片萧瑟,又有什么景象可言?而松柏却是仅存的硕果,只有它超群独数的形象和精神,就能够为乾坤增添壮丽的颜色。明确的体现出了松柏的坚定不移的性格,无论环境的优劣,都一如既往、始终如一!
蔡冒背手而立,再道“为操鉴者计,知松柏不当于岁寒矣。落落漠漠,过而不问。松柏直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此不知者之罪也。为松柏计,知松柏不得不于岁寒矣,劲节未著,谁其先觉,松柏自当寄焉,以待知己者未晚也,此松柏之常也”。
此句可理解为:先是站在考察者的角度讲,认为松柏的生长时机不对、地点不对,似乎认为人们“过而不问”责任在于松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