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定居唐朝-第1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挂记着水灾,一路紧赶慢赶,路途显得更加艰难。颇感安慰的是,驿站居然也有报纸。薛朗初见的时候,真是颇感惊讶,暗地里赞叹公主殿下好手段之外,心里其实暗戳戳的有几分自豪。他家的公主殿下啊,智慧从来不曾让人小觑。

  好不容易走完陆路,搭上官船开始走水路,薛朗自觉骨头都要颠散架了,感觉自己像条死狗,对包子的摇尾巴卖萌都没力气应对了。

  紧赶慢赶的赶到苏州,江临已带着两万水师儿郎在那里等着他——

  “大哥,阿寒!”

  上了船,江临也没回自己的领舰,而是上了薛朗的官船,好基友、好兄弟许久未见,互致问候。

  薛朗也是在江南待过的人,苏州河的河水较之往年有所上涨自是能看出的,与江临互致问候后,便问将起来:“我看苏州河的河水较之我在的时候,有所上涨了,是不是?”

  江临道:“不瞒大哥,小弟在接到大哥的书信后,便时常命人关注各河流的水位,降雨时又时时注意,今年的降雨确实比往年多,各河流的水位也有所上涨,若是有水患,只怕淮河水系一代之地都有水患的可能。”

  薛朗点点头,努力的回忆一番历史记载中关于徐州一代水灾的记录,记得在文献记载中,水灾爆发是在秋天,如今刚初夏,还有一段时间。

  想了想后,道:“阿临你先回驻地去,我带着人先把江南道的水利工程设施巡视一遍,查缺补漏,先把人事犁一遍,理顺了,若有灾患发生,才好处置。”

  去年,小李登基,重新划定了天下的行政区域,天下十二道,苏杭、徐州一代,隶属于江南道。

  江临看他带的人马不算少,答应道:“也好,大哥带的人马,若是要保安全无虞自是够的,小弟这里便不画蛇添足的多事了。只是,大哥,江南一地,世家林立,各地郡望繁多,人事复杂,大哥当多加小心。”

  薛朗道:“此事我心中已有数,我有陛下的手敕,又有这许多军队,一力降十会,若协助我抗灾还罢,若要拉我后腿,手中之刀可不是吃素的!”

  薛朗是来抗灾的,不是来理政的,哪里还得空处理这些繁杂的人事,天灾面前,所有人都有配合的义务,这是大义,只要站在大义一边,有兵在手,哪个郡望薛朗都不怕。若真有那等不识趣的,收拾一下也无妨!

  兄弟几个在苏州略聚了聚,江临带人回滃洲岛,等候薛朗需要时候的宣调,薛朗则奔赴扬州,与江南道的长史见上一见。

  年初的时候,李二把皇四子李泰封越王,做扬州刺史和都督,总领苏州、杭州、扬州、越州等二十二州之地。只是,越王泰如今还是个小屁孩儿,只能遥领,政务还是长史打理。恰好,江南道的少尹府便设在扬州,薛朗被拜为巡察御史,少不得要去拜会一番。


第七卷_第591章 抗灾

  不得不说,李二对李泰那是真的偏爱,或者说,小李对他与长孙生的孩子都挺偏爱的。m。手机最省流量;无广告的站点。李泰如今不过是个八岁的小屁孩儿,就已经遥领二十多州之地,虽不是亲自过来任职,但扬州这里,长史、少尹皆为一人,乃是李袭誉。

  去年薛朗并未参政,对朝廷重新划分的天下十二道,并未仔细了解过。今年重新入住民部,特意了解了一下——

  少尹又称监察御史,乃是一道的最高长官,只有监察之责,并无理政之责。道之下分立各州县,州的长官为刺史,刺史之外又有都督,分理军政大权。

  只是,扬州这里,总共二十二州,由越王李泰遥领刺史与都督,但又因年幼,军政大权皆交由长史,而扬州长史李袭誉,还兼着少尹一职,等于自己监察自己。

  现如今的少尹,在玄宗朝,改称节度使——

  论军阀割据是如何养成的!

  这些制度真是叫人蛋疼!

  到了扬州驿馆住下安顿休整,前头先来的下属,已命驿馆之人给他准备了热水,泡了个澡,头发披散着,任由初雪给他擦,薛朗低头看初雪给他准备的李袭誉的资料。

  人与人的能力是不同的,同样是奴仆,带着初雪跟带着长俭待遇完全不同。带着初雪出门,你还没想到的时候,她已然安排好,完全不用人吩咐,就把薛朗照顾的无微不至,而长俭,有时候还需要提点、吩咐。

  看完李袭誉的资料,薛朗问道:“我的名帖送去了吗?”

  “已然送去,少尹府回话,明日李袭誉会在府上恭候驸马大驾。”

  跟随薛朗来的大队人马,除了护卫跟着他来扬州,其余皆在苏州。薛朗道:“等明日拜访过李袭誉,我们就回苏州,然后我带人巡视全境的水利工程,你留在苏州等我,不用跟着去了!”

  薛朗想着夏日炎炎地,路上肯定吃不好睡不好,初雪一个女孩子跟着也是受罪,便想让她留在苏州。

  初雪抬眼看薛朗一眼,低声道:“娘子吩咐过,让奴婢随行照顾驸马,自是驸马去哪里,奴婢跟着去哪里!”

  “可是,路途上十分辛苦啊!”

  “奴婢不怕!”

  表情沉静,语气坚定。这样子,十分像平阳公主,薛朗有些头疼,所以这就是仆似主吗?干脆的摆摆手,不再劝她,心中打算沿途照料些:“罢了,随你吧。不过,如果有什么事情,可以多多吩咐长俭和随行的护卫,不要让自己太辛苦,毕竟,你是殿下的人,把你好好地带出来,我还想好好地还回去呢。”

  “谢驸马。”

  初雪这才欢喜起来。

  一夜无话,第二日,薛朗起来用了早饭后,去少尹府拜访。到的时候,李袭誉在门口亲迎:“下官李袭誉拜见薛御史,薛御史一路辛苦,请!”

  薛朗拱手:“有劳李少尹,请。”

  进了少尹府,分宾主坐下,李袭誉道:“下官已然接到朝廷诏令,命下官配合薛御史全力做好抗灾、治灾之事,此事当以御史为主,下官定然全力配合。”

  李袭誉这人的风评还是不错的,为人正直诚实,不然也不会被选拨来代越王泰行事军政大权了。

  薛朗道:“如此,便有劳李少尹。”

  需要扬州这边做的事情就是后勤和组织管理等一切杂务。李袭誉也是老手,自接到朝廷通知后,便有意识的命人囤积了不少,如今与薛朗一起,不过是汇总一下数据,好让薛朗这个抗灾总指挥心中有数,好做调配。

  薛朗一连在扬州盘桓了三天,与李袭誉商议好之后,方才启程,直接从扬州出发,开始巡视全境的水利设施和工程。

  紧赶慢赶,整整走了两个月多,总算把江南道大半并淮南道部分水利都巡查了一遍。吸取后世的经验,但凡工程,皆使人刻碑,立于工程所在地,负责之人是谁,在何人任上等等,全都刻于碑上。

  在给朝廷的上疏中,薛朗写道,于碑上有名者,做得好的自然是名传千古,青史留名;做的不好的,也可按照碑文所刻,追究其责,不使遗漏。水利工程设施,担系重大,事关黎庶,事关安危,人命至重,贵若千金。以奖鼓励之,以惩警戒之,以加强责任心。

  此策一出,大获朝廷诸公并小李圣人的赞赏,特别是受到工部尚书的热烈支持。这年头,但凡负责营造工程的,多是家传的手艺和本事,匠户世代相传。

  若能于朝廷的大工程上留下名声,于家族是有大好处的。说长远些,历朝历代都要有负责营造的工匠,只要手艺传承不断绝,名望卓著的工匠们,即便换了新朝,也不缺出头之日。

  于是,在朝廷诸公和小李圣人的支持下,薛朗这策不止在水利工程设施上,即便在宫室营造上,也照章办理。

  于是,有唐一代以来,无论何种工程,大到河堤河防的建设,再到宫室、佛塔的营造,在建筑物旁皆有碑文立于一旁,后世诸朝皆效仿之,为后世近现代研究古代建筑历史等提供了大量的史实佐证。首倡者薛朗,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然,这些都是后话,薛朗还不知,如今,他正奋力奔波在治水抗灾的大路上。

  关中的旱灾,因为朝廷应对得当,并未酿成大灾难。裴云昭被夺情起复,调任洪州刺史,主理占城稻在洪州附近的推广及人口南迁一事。

  而留在苏州的薛朗,炎炎夏日即将过去的时候,迎来一场连绵的大雨,秋天要来了,大水也要来了,在所有人都以为今年的洪峰已经过去的时候!

  连绵的大雨,似乎无穷无尽一般,已经连续下了好几日,莫说城郊,即便是苏州城中,地势低洼的地方,房屋老旧些的,已有好几家垮塌。

  李袭誉一对粗眉紧皱。

  薛朗问道:“秋粮收得如何?存放的地点安全吗?”

  李袭誉沉声道:“粮仓安全无虞,就是收获有区别。”

  薛朗了然问道:“因为播种稻种不同的缘故?”

  “正是。今年雨水较之往年为多,地势高的地方还好,地势低的水田,苏州、徐州这两处被淹没的不少,其余各州,种占城稻的收获影响不大,继续播种旧稻种的,减产至少四成。”

  薛朗凝起眉头:“就是说,今年的产粮较之往年有减产?”

  李袭誉沉声道:“正是!”


第七卷_第592章 聚众府门

  薛朗看了统计上来的粮产量,较之往年,苏州、徐州两地减产近乎五成,其余地方,占城稻种得多的,减产的便少,占城稻种得少的,减产的便多。

  最突出的是台州、越州,这两地种植的都是占城稻,虽然因为雨水太多有些涝,但影响并不大,加之占城稻的特性,产量粮较之往年居然还略有涨幅。

  越州是因为裴云昭,台州是因为平阳公主!这于二人皆是政绩!心中这么想着,面上却不显,问道:“今年的税粮已然征收完毕了吧?”

  李袭誉也不是蠢人,闻言惊讶道:“薛御史是想用税粮用作赈灾?”

  薛朗道:“只靠府库的存粮,不过是杯水车薪,现在已经是秋天,入冬后当如何?还有开春之后呢?青黄不接之际,最是熬人!若是等外面调粮进来?从哪里调?道路呢?在历经暴雨冲刷之后,道路是否还通畅都是一个大问题!综合考虑,唯有调用税粮一途!”

  薛朗说得斩钉截铁,李袭誉略作踌躇后,面现坚毅之色,道:“此事下官愿与御史一同具本上疏。”

  薛朗赞道:“李少尹一片为民之心,很好,如此,我们便一起上疏吧。”

  李袭誉躬身拱手道:“下官不过是东施效颦,御史方才是一片为民之心。”

  “罢了,我俩儿也不用互相吹捧了,如此,我们便约定,你回去也速速写好疏奏,我这里也尽快弄好,使人八百里加急送上去。”

  “喏。”

  正说着,尉迟宝琪步履匆匆的进来:“薛叔……”

  见李袭誉也在,立即端正颜色,改口:“下官拜见御史。”

  李袭誉装死当做没听见,薛朗倒是不以为忤,笑道:“宝琪,有什么事儿?”

  尉迟宝琪道:“禀御史,门外来了许多民众,一路敲锣打鼓,说是来感谢御史的救命之恩。”

  “救命之恩?”

  薛朗有些懵逼,这是从哪里说起的?怎么对别人有救命之恩他自己都不知道!倒是李袭誉这个唐朝土著有古人的思维,下意识的就皱眉道:“御史岂是人人可见?无论何等缘由,皆不可在府门口聚集!派人驱散便是!”

  尉迟宝琪岂会听他的,只望着薛朗道:“叔,小侄已让人阻拦他们,驱赶过数次,只是,这些人仍不愿散去,已然等了一个多时辰。小侄看着,里面有贫有富,抬着谢仪,也不好强行驱赶,以免坏了薛叔您的事!”

  薛朗苦笑道:“这救命之恩的说法来的蹊跷,也罢,左右现在没有紧急的事务,出去看看吧。”

  “薛御史!”

  李袭誉一脸的不赞同,道:“值此抗灾之际,御史当保持威严,以震慑宵小,御史位尊,岂是闲杂人等可见的?若因为等候的时间长便能面见御史,之后若有人效仿,御史当如何处之?是故,下官以为,莫若不见为好。”

  这倒是一番老成之言!也对,这年头可不讲究走亲民路线。不过,薛朗自是想法、观念都与别人不同,笑道:“多谢李少尹,不过这所谓的救命之恩来的蹊跷,不弄明白我心里放不下。再者,我觉得,所谓的震慑与威严并非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看我的德行而来的,我不见这一面,也不会有多少的影响。莫不如见一见再说。”

  李袭誉张了张嘴,看薛朗已然迈开脚步往外走,只得闭口不言——

  陛下派来的这位巡察御史,确实与旁的不同。从不畏艰畏难,颇有一股实干精神,言行如一,德才兼备,陛下以他为史,实是知人善用之典范。

  薛朗决定接见府外等候之人,尉迟宝琪立即当先出去,率领军士维持秩序,以免有人不知轻重,冲撞了薛朗,那便是他失职了。

  “诸位听了,巡察御史听闻诸位一直在府外等候,决定拨冗见一见大家,所有人注意了,凡事须依礼而行,断不可无礼,否则,小爷我手中之刀可不是吃素的!明白否?”

  “喏!”

  众人脸上隐隐现出振奋之色,虽然打的参差不齐,不过,俱都声音响亮。在尉迟宝琪喊叫之后,还自觉地围在一起商议,选派出代表来,其余人等则自觉地站立于后,等着薛朗出来。

  薛朗在得到尉迟宝琪已控制局面的报讯后,方才举步出府——

  也没穿官服,就普普通通的圆领袍,戴着冠,眉目疏朗,因近日常在野外行走巡察,人晒黑了许多,也瘦了,但精神矍铄,目如点星,加之常年的历练,为人行事愈加沉稳,倒颇有一番别样的气质与气度。

  人群中传来一阵骚动——

  “这边是巡察御史吗?好生年轻!”

  “应该就是,前些日子巡查大堤时候,我曾远远见过,穿着官服,样貌未曾看分明,只是,这个子却较之常人不同,十分高大!”

  “我还以为堂堂的巡察御史应当是位长者!想不到竟然比少尹还年轻!”

  ……

  一时间,议论纷纷。被推举为代表的那人,实在听不下去了,连忙重重的一咳,身后之人方才没了声音。

  被推举为代表的那人约莫四十出头,看衣饰虽不是特别华贵,但也不是什么贫苦人家,倒是比他身后的许多人看着条件还好些。

  薛朗出来站定,尉迟宝琪立即朗声道:“这位便是朝廷御封的巡察御史,还不行礼?”

  民众立即行礼道:“草民拜见巡察御史!”

  薛朗双手略抬了抬,道:“诸位乡亲免礼,不知何事聚集于府门前?不凡说出来,有问题、有困难不怕,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便是,怕的反而是发现问题还不说,那于时局、实事全无裨益。”

  这话说的可谓诚恳。代表连忙恭声道:“多谢薛御史关心,大灾当前,人人皆有困难,但目前尚能克服,若不能之时,草民等自会向朝廷求救,想来以御史与长史的一片为民之心,当不会置草民等于不顾才是。”

  薛朗点点头,道:“本官身为巡察御史,代天子巡察四方,掌治灾一事,便是陛下挂心乡亲们之故,乡亲们但凡有事,皆可到御史府来禀报,朝廷上下定然会尽力帮助大家,朝廷愿与大家共渡难关的心是不变的!”

  府门口不知围着求见的人,也有看热闹的,薛朗这番话,倒是听得众人心里一阵激动与烫贴。

  代表道:“陛下爱民如子,草民等已知之。今日,草民等前来,乃是为了感谢御史救命之恩。”

  “对对,薛御史,草民等是来相谢救命之恩的!”

  众人纷纷出声道,显然是看薛朗和蔼,心头的惧意散了些,胆子大了些,方才敢开口说话。

  薛朗问道:“救命之恩?我并不曾搭救你等,何来救命之恩的说法?若说抗灾,此乃我份内当为之事,论不上恩情,也谈不上救命之恩。所以,还请这位仁兄解惑!”


第七卷_第593章 灵犬救人的传说

  薛朗望着被推举出来的那位代表。那人一脸的感激之色,不似作伪,躬身朝薛朗道:“御史有所不知,敢问御史名下可养有四只神狼?”

  “哦,它们不是狼,是犬只,并不是什么神狼,最多就是比旁的犬只聪明些。”

  薛朗解释着,略有些尴尬。

  古代人信息闭塞,见识较少,特别是这些普通民众,多数人活一生,连州府都不见得去过,一辈子只在村子附近打转,每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努力的为过活而奔波。

  包子它们本就品种特异,长得又与狼有些相似,初来之时,确实吓到一些人,后来大概是见多了,看包子它们也不伤人,怕它们的人才渐渐少了,不过,遇到的时候,大多还是避让开,并不敢轻易靠近。乡间甚至有传言,巡察御史薛朗身世特异,来历不凡,是故出行才有神狼相护。

  这等乡间传言,薛朗听了自然一笑置之,并不以为意,也没特意去解释。他的想法很简单,若有人问起便解释,若无人问,便随它去,反正,因为这个传言,他去乡间的时候,民众对他还真有些敬畏,他做出的决定和欲施行的政策,倒比旁人容易,政令下去,比之旁人通畅。

  有这个作用,薛朗更不急着解释了!只是,如今被人当面说起,虽然只是顺势而为,并非故意为之,但其实有些尴尬。

  那代表神情更加恭敬,直接跪倒:“草民拜见救命恩人!”

  连他身后的那群人,一起向薛朗行大礼。薛朗吓了一跳,这可是大唐,不是一直跪跪跪的辫子大清,连忙道:“为何行此大礼?本官万不敢当,快快请起。宝琪,快把人扶起来!”

  “喏!”

  尉迟宝琪连忙使人去扶人,代表坚持了一下,看薛朗确实不想受他们的大礼,方才不情愿的起身,道:“禀薛御史知,草民等皆是一个村子的人,大雨倾城,水势涨得又快。草民们的村子本来地势颇高,不虞遭灾,谁知昨夜突然河水猛涨,待天明之时,村子已然被淹,幸好村中有人警戒,乡亲们尚来得及爬到屋顶避上一避,只是,村中房屋多已老旧,经水一淹,眼见倾倒在即。是贵府的神狼帮草民等寻来救灾的官军不说,还下水衔麻绳与我们,以使官军乘小舟搭救于草民等。如此大恩,岂能不拜?草民叩谢恩人!”

  说着,又跪了下去,身后之人,哗啦啦跪倒一片。

  薛朗却听得震惊不已,扭头问长俭:“包子它们救人了?万福呢?回来没有?叫他来回话!”

  万福还没回来!

  薛朗朝尉迟宝琪看了一眼,尉迟宝琪立即会意,向身旁的手下点点头,立即有人跑出去寻万福。

  薛朗道:“人命至重,贵比千金。恰逢其会,自当救上一救,本官到这里来,便是来救灾的,诸位刚遭了灾,可去用过餐食了?”

  城中的驿馆已被薛朗征用,用来安置灾民,还有城中一些大的空地,也被搭建了简单的棚屋,全部用来安置灾民。这些安置点,都有详细的规划,生活区在哪里,厕所在哪里等等,毕竟,现在才初秋,天气还很热,高温容易滋生细菌疾病,容易产生疫情。

  生活区里做饭都是灾民里挑选出来的妇女,皆是手脚利落,干净整洁的人。按时辰,这会儿正好是早饭时间。这些人刚遭了灾,水灾与旁的不同,先让他们去填一下肚子才是正事。

  那代表恭敬的道:“多谢御史关心,我等已用过饭食,过来一者是想感谢救命之恩,二者,我们虽遭了灾,但人并无事,大灾当前,多个人便能多份力,不知可有我们能做的?我们村所有青壮皆在此,谨听御史吩咐!”

  这等精神与振作,倒是让薛朗眼前一亮。这些时日抗灾,看多了嚎啕大哭的,呼天抢地的,呆若木鸡的等等,这等振奋的人倒是少见。

  当下,薛朗道:“乡亲们有心了,大家且回安置点去,会有吏员来安排大家,大灾当前,我们等群策群力,一起共渡难关。”

  “喏!”

  在薛朗的劝说下,这些灾民才回安置点去了。万福也被人找了回来,与他一起回来的,还有四只湿漉漉的狗儿和一个被他抱在怀里的小婴儿。

  薛朗一怔:“这是……”

  万福连忙道:“回禀老爷,这是包子它们从洪水中救回的婴孩儿!”

  “怎么回事儿?”

  薛朗连连追问,万福赶紧细细禀来——

  薛朗忙碌的时候,遛狗儿的活儿便让万福做了,狗儿们起得早,每天天还不亮便要起来出去遛遛,今天也是一样。

  此时的民房多是土木结构,遭水一泡,便有些危险。今晨出去的时候,恰逢有个在水边的村庄被淹了,天还没亮,官军还没开始巡查。眼见房屋倾倒,是包子它们救了许多人。回来的途中,还捡了一只木盆,盆里装的便是婴孩儿。

  薛朗有些蛋疼,虽然欣慰包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