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定居唐朝-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韩进道:“衣食住行,皆需花费,自然要有钱财。不过,这与犁有何关系?”

  薛朗满脸正色:“关系大了去了!”

  这下不止韩进,就连公主殿下都露出感兴趣的神色来。薛朗道:“按照阁下的理论,但凡关系国计民生的,都应该免费,如此才是仁义之道,对否?”

  韩进自然点头:“然也!”

  薛朗道:“那好!那么,请问,这些东西是天下掉下来的还是凭空变出来的?”

  “皆是工匠造出来的。”

  “既然知道,那就好说了!做犁的材料,木头、铁,做犁的工匠,皆需要花费钱财吧?钱财从哪里来?是公主殿下垫付出来的!公主殿下府中的进项,皆有定数,挪了大家明年的衣服鞋袜钱来做犁,来推广,明年大家就没衣服鞋袜穿,夏天还好,冬天怎么办?如果因此有人冻死,阁下,你是在害命啊!还是说,在阁下眼里,你治下的百姓的命是人命,公主府中众人的性命就不是命?阁下,双重标准可不是仁人君子所为啊!”

  韩进哑然,一时反应不过来免费提供犁怎么就成了害命呢?

  柳女官接道:“如此利国利民的好事,可奏请朝廷、圣人支持、补贴!”

  薛朗直接做大惊失色状:“哇,阁下你不止在害命,这是在动摇国本啊!”

  “噗!”

  马三宝和韩进一块儿喷了!

  薛朗尽量做出义正辞严的凝重之色,道:“公主府中进项有定数,一国的进项也有定数,几乎都是靠赋税。赋税解决了国家绝大部分的开支。比如,官员们的俸禄,军饷,还有各官府衙门的修缮等等。就拿最最根本的农耕来说,有余力的地方,官府还提供耕牛。一头牛从牛犊子到能下地耕田,期间花费的人力、财力,都是官府出。这些出的钱财哪里来的?还是赋税!”

  薛朗顿了顿,重点强调一下赋税这两个字。完了继续道:“如今天下初定,轻徭薄赋,赋税定得低,可是该国家做的事情还是要做。一个犁,需要的材料可以取之于自然,可其中花费的人力呢?伐木的、挖矿的、冶铁的、制犁的等等,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人力,这些人皆靠手艺吃饭,要养家糊口,国家出钱则需要花费赋税,说不定就要动用到可能用于河工水利的钱财,可能用于支付官员俸禄的钱财!如果让工匠们做白工……”

  薛朗一脸假假的凝重:“阁下,往小了说,你与工匠什么仇什么怨?这么想饿死人一家老小!往大了说,河工水利要是出问题,官员要是没有俸禄……啊,我已经不敢往后想了,阁下这是要我大唐亡国吗?做着大唐的官却要亡大唐的国,我都要怀疑阁下的唐人身份了!来,我们一起找大理寺查查你的身份来历再说。”

  “咳咳!”

  这下连公主殿下都呛到了!

  柳女官白薛朗一眼,提醒道:“薛主薄,查宗族血统、身份是宗正寺的职责,大理寺只管刑狱。”

  薛朗略尴尬了一下,不过还是表示心满意足,这一波装的好,可以给八分,扣一分大理寺的bug,留一分留点儿进步的空间。

  薛朗装作没听到:“如果这些说辞都还不能让对方头脑清醒,还不足以让对方爽快掏钱,觉得还是不应该,那么,还是那句话,理越辩越明,我们可以从上古时期的历史慢慢说起来嘛!

  韩进赶紧道:“足够了,足够了!想不到从区区一个免费送犁上,薛主簿能说出这等吓人的道理来?薛主薄的口才,韩某佩服。”

  薛朗不好意思的道:“过奖,过奖!虽然有些话是纯粹吓唬人的,但银钱本就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及人类需求的产物,银钱的生产,促进了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其中的关联,简直可以写出上千卷的书来。种花家就曾有大家研究过,我粗略读过,所以,算不上危言耸听。”

  “嘶!”

  在这个书籍稀少、贫乏的时代,上千卷的说法,惊到了众人。

  连城府深沉的公主殿下都惊叹道:“ 只一个货币就有上千卷的著作,那幼阳不知读了多少书卷?”

  薛朗淡定的装个逼,秀个现代人的优越感:“读书破万卷是没有,读书过万卷应该是有的。”

  众人高山仰止。

第二卷_第62章 论盐

  在现代书籍敞开供应,只有不爱看书的,没有缺书看的,当然,独爱某一类书的除外。比如,薛朗有时候有空也会上网看看小说,可惜因为个人爱好问题,经常书荒。网站每天更新万万字,他爱看的每天更新还没一万字,多么的可怜。

  有了薛朗这嘴炮王做后盾,韩进不担心有人找茬了。听薛朗宣讲了一遍流程,韩进提议把抄写制犁工艺说明手册的事情取消。

  韩长史明显比公主殿下和薛朗有生活经验多了,韩进道:“异人犁与普通的犁,制造工艺其实大体相同,区别只是外形设计,如果是制犁的熟手来,只怕看一眼就能学会,故而,这道手续可以俭省。”

  薛朗认同的点头,公主殿下也没意见,其他的环节,就公主殿下修书的时候,只邀请了官员,没邀请工匠。

  薛朗被这么一提醒,也反应过来,现在可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曲辕犁其实巧在设计,明白人看一眼就懂了,回去花费点儿功夫仿造一个,其实也不算难。把一切事情商议妥当,修补好计划中有问题的地方,这件事情就算定了!

  许多地方要韩长史配合统筹,韩进就先回去分派人手去了。马三宝手头也有事告退,薛朗也忙,不过,还有事情没办完,还要留一下。

  薛朗想了想,还是直接朝公主殿下拱拱手道:“启禀殿下,属下有件事想求您。”

  “何事?”

  公主殿下关切的问道:“幼阳有何难处?尽可道来。”

  薛朗不好意思的笑道:“就是那个……我院里的盐,又用完了!请殿下赐点儿来应付支用。”

  柳女官噗嗤一声,公主殿下莞尔:“只这等小事?”

  薛朗哼哧道:“秀娘说府里盐的用度管的严格,已经用超过一次,还是如圭内侍官帮忙解决的,一月之内,连超两次,不好意思,只能厚着脸皮求到殿下这里了。”

  公主殿下道:“无妨,从我的份例里匀出一斗予你,可够幼阳支用否?”

  薛朗赶紧点头:“不用一斗那么多,两三斤就够用好久了!”

  公主殿下点头:“既如此,初雪,让人给听风院送三斤盐过去。”

  “喏。”

  看初雪领命出去分派人。

  “谢殿下。”

  公主殿下随意的道:“无妨!幼阳如若要一石盐,我需花费一番功夫,不过区区数斤,只我的份例就能匀出来。”

  薛朗好奇的问道:“听说盐是官营的,定价并不算昂贵,可是怎么看着好像还缺盐的样子?”

  唐朝的盐价并不贵,在贞观年间,不过十文一斤。直至玄宗以后,盐价才涨起来,还是因为朝廷涨了盐的赋税所致。这会儿的盐价,虽然没贞观年间便宜,不过,相比起社会形势来说,已经算便宜的了。

  公主殿下看看薛朗,道:“种花家可是不缺盐?”

  薛朗点头:“应该是不缺,属下从小到大就没听说过哪里缺盐。”

  公主殿下道:“看幼阳的做派,也不像是从缺盐的地方过来的。”

  难道是他的用盐标准在古代看来太浪费了?!

  薛朗默默反省。

  公主殿下一眼就看穿薛朗所想,道:“刚才听幼阳议赋税,原以为幼阳懂得,如今看来,幼阳成长的环境,与我大唐差异颇大,故而才对盐政一事不解。想来,阿柳也不甚了了吧?”

  “殿下英明。”

  原来柳女官也不懂。两人一块儿等着公主殿下解惑。

  公主殿下道:“我大唐的盐产量,如若只供应人口使用是尽够的,只是,相比起人口的消耗,还有一大部分要用于畜牧,牲畜也是需要用盐的;另外,医药、农耕、工匠们也有用盐的地方,盐的产量相比起其用途来,就显得捉襟见肘,供应不足。是故闲时吃淡食,战时、农忙才吃咸食,就是据此而来。”

  薛朗恍然,不管人还是牲畜,缺盐就没力气。古代盐的使用范围比现代广,但因为生产技术和运输的缘故,盐的产量又跟不上,难怪要限制盐的使用量。

  听到这里,薛朗就懂了!薛朗问道:“既然产量跟不上需求,照理来说,盐价应该高,朝廷为什么把盐价定的这样低?”

  公主殿下道:“为了薄赋,让利于民,休养生息。”

  薛朗懂了:“殿下的意思是盐价与赋税有关?盐价是控制赋税的手段?”

  “然也!”

  公主殿下赞赏的点头。

  薛朗恍然。古代封建社会本质上来说是农耕文明的社会,小农型、地方性经济为主,经济流通性不大。

  作为国家主体,要控制影响国家经济发展,以及通过赋税来调节、把脉国家经济和国计民生,再没有比粮价和盐价这两个人人都需要的东西合适的了。

  粮还有个南北差异,北方爱吃面食,南方爱吃米谷。这盐可是不管东西南北,人人都需要的。难怪古代要盐政官营。

  唐朝的低盐价,显然是朝廷强行把价格定低,进而影响到赋税的降低,进而影响到粮价,让利于民,以得到让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后来老百姓生活变好了,于是盐税也就相应的调高。

  所以,盐价便宜的唐朝并不是说不缺盐,盐是缺的,只是国家政策所致,盐税定的低而已。

  薛朗明白了,不过,本着谨慎的原则,他并没有贸贸然提出提高盐产量的办法。盐价既然是关系一国赋税的根本,就不能贸贸然去改变。特别是大唐刚刚建立,经不起那么多的风雨飘摇。

  特别是刚刚经历了战乱的民众,几乎没有什么抗风险能力。治大国如烹小鲜,牵一丝而动全身,薛朗说出来是很简单,上下嘴皮一碰就完的事儿,可于国家、于民众来说,是否是好事,薛朗还需要想一想。

  就像王安石变法,王相公的本意肯定是好的,国家也是需要的,可是,民众是否接受,是否适应于民情民生,王相公就没考虑周全,变法失败的结果,对国家的伤害,难以计算。

  薛朗不想穿越一遭,反而成了历史的罪人,薛朗想让大唐变得更好,而不是变得更糟。

  本着多调查才有发言权,实践才出真知的原则,薛朗向公主殿下请教了许多唐朝关于盐政的政策和规定,完了才拎着公主殿下给他的盐回去。

第二卷_第63章 仪式准备

  薛朗突然就忙碌起来!

  真是一下子就懂了为什么里宁国府办个丧事都要请王熙凤,人事繁杂,不经常管这些的,实在是头疼。好在薛朗现在记性好,虽然忙得人仰马翻的,倒也没出错,感谢穿越大神给的金手指!

  在这个交通基本靠腿,通讯基本靠吼的年代,就算在薛朗眼里只是一个简单的活动,没有手机、电话做联络工具,作为总策划,立即就多了许多人来他这里请命问话。

  幸好整个活动的总指挥是韩进,薛朗一个外来户,对本地人事陌生,总指挥这活儿他干不了,也就是出出主意的命,具体实务,还得熟悉本地人事的人去干。

  其实薛朗挺满意的,只要坐在家里动嘴就好,不用被马车颠簸着到处跑,也不用骑马来去——

  如果说,穿越这么久了,还有什么是让薛朗不习惯的,那肯定就是出行!以前在现代嫌弃车这里不好,那里不好。穿越了才知道有车的好,人呐就爱犯“有的时候不珍惜,没的时候又想要”的毛病,简而言之一个字,贱!

  “郎君,公主殿下召您议事。”

  薛朗刚打发完一拨人,坐着发散个思维的功夫,平阳公主就派人来叫他过去议事。

  薛朗只得起身出门,荷香快手快脚的赶紧把蒲团拿去炭盆边烘上,免得薛朗回来坐到冷蒲团——

  荷香来了好几天了,手脚勤快,眼里有活儿,就是话少,十分守规矩,跟个锯嘴葫芦似的,半天都听不到她说一句话。腊梅跟她一比都显得活泼了。

  只是,荷香虽然不爱说话,但做事却十分用心,有她在,薛朗都不用开口,什么都给他准备好了。可以看出伺候薛朗这主人真真是十分用心。

  薛朗带着长俭过去正厅,室内韩进、柳女官、公主殿下已经在座,还多了一个东祭酒方大娘,薛朗进去还没行礼呢,公主殿下就摆摆手:“幼阳坐吧,不用多礼。”

  薛朗还是坚持行礼,不能把领导的客气话当真啊。万一哪天合作不愉快了,现在的当真就是来日不敬的证据。

  阔怕的封建社会!

  薛朗坐下,公主殿下朝韩进略一颔首,韩进抱拳拱手,道:“诸位,韩某明日就要派人出去招募工匠,对即将到来的工匠该如何安排?需提前议一议,早日做好安排。”

  方大娘道:“匠户区有空置的屋舍,小妇人可立即安排人过去收拾。”

  柳女官也接着道:“吃食上,可从伙夫营调派人手过来负责,食材也可交给伙夫营统一采买。”

  女人就是心细,吃住肯定是要交给她们安排的。韩进一个男的,柳女官未嫁,他也不好当面议事,所以才把人都叫到公主殿下这里来。

  薛朗表示懂了!

  以后学着点,在公主殿下手下做事,殿下手下可是有不少女性的,就算是在现代跟女性共事都要注意礼仪规矩,轻浮无礼的人,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都不受女性欢迎。更不要提这是礼仪规矩更加森严的古代的。

  “薛主簿!”

  韩进叫薛朗,把他即将歪掉的思路拉回来。薛朗应了一声。韩进道:“场地已按照薛主簿的要求,在命人搭建。在工匠的招募上,薛主簿有何要求?”

  薛朗道:“我的要求很简单,尽可能多的招募人手!去招募的时候,带上公差和当地的里正,找个公差在前面敲锣,尽可能多的让人知道,知道的人越多越好,借着这个机会,把声势早起来,待我们推广起来也就方便许多。”

  韩进点点头,找初雪要来纸笔,把薛朗的要求写下来。薛朗继续道:“在工匠的招募上,我建议除了已经独立出师接活儿的工匠,工匠们尚未出师,但已经能搭手干活儿的徒弟们,也可以招募来。”

  韩进听下写字的笔,提出异议:“学徒们尚未出师,手艺不过关,只怕做出来的犁,影响使用。”

  “关于这一点,我有办法。”

  薛朗成竹在胸:“第一,把所有的犁都固定一个尺寸,让工匠们全都按照统一的尺寸做;第二,用流水线作业的方式来做!”

  “何谓流水线作业?”

  对于薛朗时不时冒出的新名词,柳女官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薛朗道:“就是把犁分拆成多个部件,我们把师傅和徒弟按照手艺水平分开,师傅们专门做需要手艺好的部件,徒弟们专门做对手艺要求不高的部件,因为都有统一的尺寸,最后再组装就好。”

  “此法极好!”

  围观的公主殿下突然开口赞道。

  薛朗笑道:“为了鼓励学徒们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在师傅工钱的标准上,降等给学徒开工钱。当然,为了防止学徒手艺不精,滥竽充数,工钱是计件算的,合格的才能算钱,不合格的不仅不算钱,如果不合格的东西超过一定比例,我们还要扣工钱!也就是说,做得越好越多,所得的工钱越多,以此来激发大家最大的生产积极性。”

  韩进满意的点头:“此法确是极好。按照常理,学徒未出师是不能收工钱的。我们给学徒的工钱,最后还是落入师傅们的口袋。薛主簿的方法,大大的解决了我们人手不足的困局,不过,为了防止师傅们为了工钱把手艺不过关的学徒都带出来,如果学徒做出来的东西不合格的超过一定数目,不仅要扣学徒的工钱,还要扣师傅的工钱。”

  薛朗道:“韩长史你们更熟悉本地的情况,我这种外来户嘛,就负责出出主意,有用得上的主意,你们根据本地情况采用就成。”

  大家又具体商议的了一下剩余的问题,之后,韩进又苦逼的忙碌去了。公主殿下留下柳女官和薛朗,直接对薛朗道:“幼阳,你把刚才所说的流水线作业的方式,再对我细细讲讲。床弩、神臂弓这两物,我想采用此方法。”

  所以说公主殿下英明睿智呢!看,薛朗才提了一下,她就不仅看出其中的关键之处,还能自己找到适用的地方来。公主殿下是干大事的人啊!

  于是,薛朗又详细给公主殿下解说了一下什么叫流水线作业的方式——

  对着公主殿下,薛朗说话比对着韩进痛快多了,不像对着韩进,总归来说,韩进才是公主府的长史,是公主殿下手下的第一文官,薛朗说多了,怕惹来他的忌讳,对着韩进,薛朗一般只点到为止。

第二卷_第64章 春天来了

  唐朝不是现代,现代有着迅捷的物流和信息流通方式,统一标准统一起来也就比较容易。以唐朝的现状,薛朗问道:“敢问殿下兵器制作一般是哪个部门负责?我朝的行政部门与我知道的大不相同,属下不太了解。”

  公主殿下讶然:“阿柳未给幼阳宣讲过吗?”

  柳女官道:“禀殿下,并未提过,奴只给薛主簿讲过府中部署的构成和权职。”

  公主殿下道:“难怪幼阳对大理寺、宗正寺的职别不清楚。阿柳给薛主簿宣讲一二。”

  “喏。”

  柳女官对薛朗道:“我朝实行的是三省六部、九寺五监制。三省分别为尚书、中书、门下,六部是尚书省辖下,分为吏部、民部、刑部、礼部、工部、兵部。九寺是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鸿胪、大理、太府以及司农;五监则是将作监、都水监、国子监、军器监、少府监。”

  柳女官把朝廷的行政部门的划分和各部门的只能大致说了一下,看薛朗听得入神,又道:“其实在三省六部之上,还有政事堂和殿中省、秘书省、内侍省。相对尚书三省,被称为内三省。”

  又把政事堂、内三省的职责给薛朗说了一下。薛朗这才算是对唐朝的官制有了个全面的了解。

  唐朝的官制可以说是集封建官制大成的一代,之后的朝代基本都沿用唐朝的官制,改变大同小异。

  唐朝的官制设置相比起后代,算是比较俭省的。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个败家子李隆基在唐初官制的基础上,设置了一大堆各种使,才导致了官员冗繁、权责混乱的问题。

  薛朗被科普了一大堆官制后,公主殿下把话题拉回来,让薛朗接着说怎么在神臂弩和床弩这两件物事上推行流水线作业的方式。

  薛朗道:“军器监主管军械制作,属下以为,可否先在军器监把尺寸统一起来呢?比如军用弓箭的制作,如果军器监统一了尺寸,发下去,地方的工匠维修的时候,肯定要按照军器监的尺寸来,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大家就会不知不觉间都改成军器监的尺寸,也就达到了统一尺寸的目的。尺寸统一了,部件也就统一了,部件统一了,采用流水线式制作的方法,也就简单了。不妨先从神臂弓和床弩开始!”

  公主殿下道:“可!阿柳,写就文书,向圣人上疏。”

  “喏!”

  议完事,薛朗就回听风院去了。

  随着各项决议下来,大家都忙碌起来,薛朗也清闲不了了,到工匠招募来后,他的时间就大部分花在匠户区那边,监工督造;不仅如此,算着时间,还要关心种植园那边,简直忙到飞起。

  时间在忙碌中不知不觉的过去,洒下的韭黄都吃了两茬儿。雪天过后,气温慢慢的升高起来,种植园里洒下的种子,气温回升后就撤去了覆盖的茅草,绿色的嫩苗儿破土而出,代表着春天的气息——

  春天来了!

  泡在水里的红薯,也长出了足够尺寸的嫩苗儿。迎着马元良殷切的目光,薛朗检查后道:“可以开始培养根须了,以现在的气温,最多三天,根须就能长出来了,到时候就可以移植了!正好,后日就是开耕仪式,推广异人犁,等仪式过后,就可以移栽到地里了。”

  移栽红薯和土豆的土地,公主殿下已经安排好,到时候移栽过去就好。薛朗把监工的事情交给万思明,带着马元良手下的士卒们,把种植园里洒下的种子们,该移栽的移栽,该间苗的间苗。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穿越的缘故,洒下的种子,经过雪天的寒冷后,居然一颗都没死,出苗率几乎达到了百分之百。

  把花生、辣椒重新栽了一下,圆白菜要移栽到外面,可以再养两天;南瓜苗太多,需要间苗,间出来的苗,又拉开距离重新移栽,薛朗还拿了两棵回去,让秀娘栽到院子的墙角,等再过一段时间,就可以吃南瓜了。

  薛朗刚回家,狗狗们就围过来,不过,不见包子。薛朗还没问呢,万福就主动汇报:“郎君,包子让小的关起来了,您过去看看吧。”

  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