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东晋无敌铁军-第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卑职才在白天光明正大的提出来,让都督断然拒绝!”徐敬宣道:“备职麾下有一佐史名叫王成,先前以盗墓为生,擅长发丘摸金。正所谓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都督胸怀天下,自然不屑从事如此勾当。只要军队能吃上饭、打胜仗,骂名自然有卑职来背。日后万一消息泄露,都督可以大义灭亲,斩下卑职与王成的脑袋,以谢天下。”

    “你……”高敬宗真没有动盗墓的心思吗?如果说没有,那绝对是骗人的。华夏自古以来生前遗憾身后补,既然在现世无法“圆梦”,那就死后圆梦。所以无论贵庶,都会不约而同的把生前享用过的宝贵物品和财宝,埋入地下。久而久之,就成一笔天文财宝。

    这让这些财富埋入地下不见天日,不如接济自己一把。虽然高敬宗不想毁坏属于华夏的魂宝,然而他即使不挖,也注定无法保住这些财富和文物。原因嘛,大家都懂得,后世打着考古的旗号,谁家的祖坟没有刨?

    (本章完)

第262章 开启冉魏宝藏(下)

    “骂名不需要你背,这点担当本都督还是有的。”高敬宗想了想道:“首先要有一点,要挖的话,只能先挖诸胡之墓,如石勒、刘渊、刘聪他们的。次者是司马氏王公。司马炎也好,司马诸王也罢,有一个算一个,全部给我挖出来。其次是只取财宝,不得破坏尸体。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事后必清清理、收尾,盗洞填平,在墓内重新布置上机关和陷井。”

    徐敬宣道:“卑职明白!”

    “明白最好!”说干就干,高敬宗立即展开了非常有前途的盗墓工作。首先高敬宗任命王成为摸金校尉,直属徐敬宣,抽调人手,立即展开工作。

    翌日,高敬宗的征北军团开始移师北上,然而高敬宗很快就发现了新来的祝英庭很不对劲。首先不喜与他人身体接触,就连高敬宗每次靠近,祝英庭都会本能的后退。其次是祝英庭,不愿意与亲兵睡在一起,每夜都在中军大帐外爬在案几上睡觉。还有一事让高敬宗奇怪。军中没有女人,所以也不设女厕所。然而祝英庭从来去公共厕所……

    高敬宗神经粗大,并没有想到祝英庭是女人的问题,而是脑洞大开,想到祝英庭可能是传说中的“天阉!”所以高敬宗并没有心思去窥视祝英庭的隐私,而是命人在中军大帐中以两个大木箱并在一起,充当祝英庭的床。

    十月二十七日,高敬宗率领北府军征北兵团,抵达黄河南岸济阳县境内。利用燕军匆忙而逃,来不及拆卸的羊皮筏子,命令部队开始渡河北上。

    十月二十九,两天后,北府军征北兵团已经大部渡河。

    此时北府军征北兵团以第六中将郎府和亲卫中郎将府(缺两个团)外加中垒折冲府(陌刀、战斧、斩马剑各一团、越骑折冲府三个团、全军共二十八个团,加上辎重中将郎府九万余人。

    高敬宗过河率领主力直扑燕国兖州刺史部治所廪丘(在今山东菏泽市郓城县西北水堡)随着高敬宗移师北上,原本从陈留退回宁陵的西征兵团在西征主帅封雷的率领下,也开始动作。封雷把西征兵团一分为三,以张屠所部率领三个折冲府九个团的兵力沿陈留,向西攻打荥阳。命冉裕率领三个折冲府九个折冲府攻打濮阳郡。而封雷自己则率领两个折冲府六个团的兵力,直扑黎阳(今河南浚县),黎阳县自古以来兵家之地,黎阳县城“凭山为基,东阻于河”。因为“山阻河险”,这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张仪劝赵王守白马津,苏代约燕王决白马口,秦末郦食其劝汉王塞白马口,白马津、白马口说的都是这里。东汉光武帝以幽、并二州的兵力攻取天下,首先于黎阳立营以障河北。曹操、袁绍交兵,都以黎阳为制胜之地。十六国时后赵石勒的大将箓明筑垒于黎山山之东,以控制大河南北。

    封雷自然不是想凭借两个团的兵力攻掠黎阳县城,而是想取出城外的冉魏宝藏。当初籍戡、封雷率领冉魏国军民携带一百多车财宝,从邺城一路向南逃亡。走到黎阳县黎山时,被燕军追兵追上。籍戡当机立断,就把一百多车财宝全部投入黎山东部北部的龙王洞下湖中。

    封雷并不反对高敬宗开启这比宝藏,相反他对此是绝对支持。在征得冉裕同意之后,决定亲自率军偷渡黄河,准备开启这批宝藏。

    然而还没有等封雷抵达黎阳,邺城的慕容隽已经得到了慕容德再次战败的消息。收到战报的慕容隽身份刚刚有点好转,看过战报慕容隽气得飞起一脚,就把摆在身前的御案踹翻在地上。随后有从站殿武士手中抢起一柄金瓜(既漆成金色的铁锤),“噼里啪啦”慕容隽便将案上的瓷器和笔墨纸砚砸了个七零八落。

    正在太武殿内里伺候慕容隽起居的宦官宫娥们,吓得面如土色,趴到地上,连大气都不敢多出一声。谁都知道,眼前这位皇帝陛下脾气上来时,“天威”浩荡得厉害。这个节骨眼儿上往跟前凑,脑袋肯定会被锤子砸个稀巴烂,哪有机会把劝解的话说出来!

    中常侍涅浩看到慕容隽盛怒之下,自然去搬救兵了。这个救兵不是别人,正是慕容隽的皇后可足浑氏,可足浑氏出身低微,与燕国部分贵族关系不睦。不过可足浑氏不仅长得极为美艳,而且非常善于心计。甚得慕容隽欢心。

    刚刚生完孩子,还没有恢复身材的可足浑氏虽然腰围超过三尺,然而由于鲜卑传统早婚,可足浑氏在十二岁的时候嫁于慕容隽,十三岁生长子慕容晔。时年不过三十二岁,然而可足浑氏却保养极好,似乎岁月并没有在她脸上留下些许痕迹。

    可足浑氏听到慕容隽盛怒之下,连番打砸太武殿,就放下刚刚满百岁(既百天)的慕容冲,随宦官中常侍涅浩大步流星,赶至太武殿。

    太武殿乃后赵石虎所建,当时非常奢华,然而经过战乱和毁坏,尽管慕容隽大力修缮,却与汉时长安宫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格调上都差了不少。石虎和石勒皆是奴隶,出身低微,眼界自然有限。虽然石虎穷搜天下,恨不得用黄金把太武殿包裹一圈,然而却没有什么底蕴,彰显的不过是暴发户式的张扬。

    可足浑氏进入太殿后,款款可入,笑盈盈的道:“陛下,您这是生谁的气呢?这要又砸毁了多少好东西,太可惜了。”

    “还不是老六那个蠢猪!”慕容隽咆哮道:“朕给他十五万大军,他居然给差点全军覆没!”

    可足浑氏道:“哎呦,还真没有几个可以剩心的,老五,和老六都败在同一个人手里,这个高敬宗看来还真不简单啊。恐怕天下底也只有陛下可以治得了他!”

    哄完了慕容隽,扭过头,又对趴在地上的宦官宫娥们大声呵斥道:“一群没眼色的东西,还不赶紧动手收拾干净了!难道还要等着陛下专门给尔等下一道圣旨么?”

    “是!”一干都快要被吓昏过去的宦官宫娥们,赶紧大声答应着。从地上跳起来,七手八脚地去收拾残局。

    可足浑氏轻轻摇了摇头:“陛下,你这副身子骨可不成,你瞧瞧您这样,还骑得动马吗?”

    (本章完)

第263章 迫在眉睫

    慕容隽摇摇头喘着粗气道:“不,这天下还离不了朕。朕不能倒下!”

    “这就对了!”可足浑氏像哄孩子般哄道:“这朝廷上下,拿俸禄的人不少,可是真正干事情的人还真没有几个。就像这领军打仗吧?底下那帮人还真玩不转!”

    “那是!”慕容隽洋洋得意的道:“除了四弟勉强尚省心一点,老五、老六就没有一个省心的。”

    顿了一顿,慕容隽又叹了口气道:“这大燕帝国,眼下不就是一烂摊子吗?整个帝国已经烂得到处都是窟窿,想修都不知道该从哪里先下手了。”

    “陛下,这可不像您啊!”可足浑氏略微沉吟了一会儿,又低声建议道:“如果陛下有想不通的地方,何不把遇到的事情跟臣妾说说,臣妾虽然愚钝,但有个人听您说话,总比您一个人闷着强!”

    “嗯!”慕容隽沉吟着抬起头,刚好看见可足浑氏温柔的面孔:“后宫不得干政,同样是鲜卑人慕容部忌讳的重要问题之一。但可足浑氏应该和以前那些干政的女人不一样吧!可足浑氏毕竟出身卑微,在她身后没有一个强大的家族支持,就算她真正想干涉政治,也没有能力。

    慕容隽想了想,心情安定了不少。叹了口气,将之前慕容垂那场稀里糊涂的战败和慕容德的这次大败缓缓道来……

    可足浑氏不解的道:“陛下,这个高敬宗很能打吗?”

    “这是自然!”慕容隽道:“虽然老五、老六没有朕英明神武,可也不算太差,这个高敬宗能连续以少敌多,连败老五,老六,虽然会比朕差点,可以肯定会比老五老六强上不少。”

    可足浑氏笑道:“陛下其实不用担心,待陛下身子养好了一定可以打败高敬宗小儿的!”

    听到这话,慕容隽嘴巴里又开始发苦。打仗,是需要兵马钱粮的。兵马还好办,慕容德和慕容垂率领的都不算是鲜卑族慕容部的嫡系人马,等慕容恪稳定住了北方,三十万燕国铁骑南下,高敬宗就算混身是铁,又能捻几颗钉?关键是钱粮,大燕是可以逼着中那些富户们把钱粮拿出来,但是呢,燕国的国力太弱了,地主家也没有余粮。

    况且燕国如今连败两阵,而高敬宗的北府军又四面开花,同时向北、向东、向西三路进攻,途中几乎无任何阻挡!不能动,中山郡的兵马绝对不能动!慕容隽又将拳头又握了起来,指关节处咯咯作响。

    “看你,想事情就想事情,何必跟自己为难?”可足浑氏心疼地将慕容隽的手拉到自己嘴边,对着红肿处轻轻吹气。“即便让高敬宗小儿多得意几天又能怎么样?他不过是借了大燕防守空虚的空档。等陛下把兵马调过来,回过头来再派兵对付高敬宗小儿这些疥癣之痒,也不过是举一下手的事情!”

    慕容隽毕竟不是可足浑氏这个不懂政治的女人,此时燕国的局势相当不妙,连续两场败仗,让燕国遭到了沉重的打击。这种打击不仅是军事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慕容垂战败,这让不少部落产生了观望的态度,在游牧民族的眼中,他们从来没有什么正朔或大义,他们更懂生存之道,更懂弱肉强食。广阔的草原遍布墙头草,谁的拳头大,谁就是草原共主,这样的事情重复千年地发生着,对于那些三心两意的部落是忠诚燕国还是背叛燕国,慕容隽都毫不意外,见风使舵、缺乏中坚立场仿佛植根于这些弱小的民族的本性之中。自身的力量不足以自立而所处的军政环境又如此的不稳定,除了做墙头草之外又有什么别的选择呢?

    ……

    事实上高敬宗也遇到了这等墙头草,随着高敬宗连番大胜燕国,一时风头无两,原本都燕军赶到各地深山密林之中的义军,远的派遣使者,近的直接带人前来投奔。短短七日之间,直到十一月四月,高敬宗率部抵达廪丘,高敬宗这次又收编了大大小小十八支义军。这些义军多者千人,少者数百,或数十人。

    随着高敬宗的队伍持续膨胀,新的问题随而来。军队增大,战斗力却没有增加,而且人员成分极杂,怀着各种目的的人也如过江之卿。事实上高敬宗也发现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北府军的建制不是后世的统一军队,而是这个时代同样的割据军阀。高敬宗名义上是北府军最高统帅,事实上他却无法将北府军各如臂指使。

    各部都拥有自己的征兵、扩编、升迁权限。这种军队名曰北府军,事实上和冉闵当时的冉魏军本质一样,冉闵是大军头,下面的各级将领和州郡官员则为小军头,每级将领都有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自己的利益。一旦真正的考验来临,下面的少将、上校都可以带走各自的部曲。

    这个问题是相当致命的,一旦处理不慎,就会引发大的乱子。

    作为穿越人士,对于控制兵权,高敬宗有着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可借鉴。当然也有后世的政委制度被奉为金科玉律。事实上政委制度远远没有那么神,否则政委也挡不住后世社会主义国家玩起了颜色革命。

    纵观人类军事发展史,监军的历史悠久而绵长,在人类进入中央集权制发展阶段之后,每个朝代的武装力量背后都有这一制度若隐若现的身影。越是监军制度成熟、稳定的朝代,其中央政权对军队的掌控力度便越强,越是监军体制被逐渐废弛甚至消灭的年代,军阀割据现象,兵为将有现象便不可避免。

    一般而言,历史上的监军制度无非分为文官监军、武官监军和宦官监军三种模式。其中收效甚微的是武官监军模式,效果显著但副作用同样显著的则是文官监军模式,而相对效果比较显著且副作用比较小的,则是被所有人诟病不止的宦官监军模式。

    用武将来监视武将,很难避免武将之间串通一气蒙蔽上听,用文官来监督武将,则很难避免文官和武将之间相互争权夺利最终因文武不和而导致军事行动的效率与效果大打折扣,用宦官来监督武将虽然成本低效果好,却容易培植出一些位高权重一手遮天的权阉巨丑。因此建军制度自从一诞生,便一直在武将集团的抵制与反对中艰难前行。

    北府军说到底毕竟是高敬宗脑袋一热的产物,制度上的缺失,这北府军出现一个一个的小山头,和派系。渐渐逞现失控的态势。

    解决这个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了。

    (本章完)

第264章 自废武功

    高敬宗不是圣人,也不是天使,自然也不想为别人作嫁衣。北府军这支由他自己一手组建的军队,有且只能有他自己领导。

    高敬宗不想变成第二个冉闵,在最关键的时候被“自己人”捅上一刀。可是一旦建立监军体系,首先不可避免的会遭到武将体系的顽强抵抗和破坏,毕竟没有人愿意被监视和制衡。例如大明朝锦衣卫,在后世无论是正史、野史或者影视剧,不约而同给锦衣卫各种污蔑、泼脏水和抹黑。

    事实上,明朝洪武大帝建立锦衣卫的初衷和目的都是非常纯洁的,老朱同志认为天下官员都会贪污,所以锦衣卫监视和对象重点是官员,有明一代,杀掉的各种贪官污吏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之最。锦衣卫其中功不可没,然而笔杆子掌握在文官手中,锦卫就变成了十恶不赦的坏蛋。

    光依靠官员的节操和自觉,纵观华夏历史,可以轻易得出一个结论:儒家的节操就是——夜壶。

    所以,高敬宗不指望人人可以成为圣人,这本身是不可以办到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制度去监督。光明正大的派出监军,肯定会受到将领的抑制和打压,监军体系也不可能完成。

    好在成军之初,高敬宗对北府军采取了一正一副双长官制。高敬宗思来想去,决定军队中进行分权。在队、旅、团、折冲府、中郎将府五级编制中,把各级副职职权明确起来。从而起到监军的作用。

    副队正,改称队监。副旅帅改称监事、团副校尉改成团监理,折冲府设立左右果毅副尉,改成果毅左都监、右都司。改左右郎将左司监和右司马。高敬宗把队监、监事、监理、都监、都司、司监、司马建立统一成为一套体系,垂直升迁。

    从此各级副职不再是正职副手,则是平级领导。

    正职负责正常训练、指挥打仗,奖勤罚懒的提名权。而队监、监事、监理、都监、司监这五级就是事实上监军,但是各级监军并没有直接指挥军队的权力,却有监视正职的权力、审核正职提名将士升职的权力。但是监军却没有正式提名权。到了折冲府、中郎将府这一级编制中,都司、司马则分管财物、补给和军饷发放。

    军队管理之权,一般分为三块,既人事、财政和政法。

    一名士兵要担任伙长的职务,需要队正提名,队监对其进行审核并最终向自己的上级监事提交审核意见报告,监事会根据队监的审核意见报告批复队正的任命,或者通过,或者否决,而监事本人则要对此决定承担责任。同样,一位团校尉要提拔一位旅帅,也要走一遍相应的程序,只不过这项任命的最终批复权在上级都监那里。

    当然,这个制度也不是死的,在特殊情况下,比如说战斗进行当中,队正需要临时任命一位伙长,不需报上级监事批复,只需取得同级别队监同意即可当即任命,该项任命只需要在战后向上级监事报备补行手续即可。在报备之前,该对象将以权伙长名义担任该指挥任务。

    都司、中郎将府司马则接受陈应这个北府军大司马的直接领导。而队监、监事、监理、都监、司监这五级监军则归北府军监军系统的垂直管理,高敬宗打算任命封雷为卫尉将军。则籍戡则被高敬宗有意的淡化了。

    在这种监军体制制约下的北府军没有文官外行们的羁绊掣肘,因此能够相对比较高效地执行其军事使命,却又不至于脱离高敬宗的掌控最终造成军阀割据军队私有化的恶果。

    高敬宗并没有针对兖州直接进行进攻,则是命令部队采取挖壕沟、垒胸墙,把整个城池包围起来。

    除了监军体系,高敬宗同样自已剽窃的后世三三制其缺陷和弊端都已经相对明晰。和商鞅创立的伍什制,编制体系虽然貌似原始,现在看来却是有扎实的实践基础支撑的,后人的所有所谓改良实际上大多并不符合客观规律。

    军制改革一直是各朝各代持续进行的事情,仔细观察定会发现,无论唐朝府军,还是宋朝禁军,哪怕明朝的军户,都是采取二五制。唐军十人一伙,五伙一队,两队一旅,是二五制。

    宋朝禁军编制为厢、军、营(指挥)、都四级。厢辖十军,军辖五营,营辖五都。每都一百人。到明朝,十人为小旗,五小旗为一总旗,两总旗为一百户。十个百户,为一千户,五个千户为卫。

    虽然历朝历代名目不一样,事实上采取的统一还是伍什制。在冷兵器和通讯手段落后的条件下,指挥层级进行多重设置是有实战必要的,这个时代真正缺乏的是军事指挥机构设置及职能分工,没有成系统地情报搜集整理分析机关也没有专职进行作战计划制定和演习部署的参谋机关,更没有常设的后勤补给部门及专业职能部队,这些都是军队体制不能进一步优化部队战斗力不能进一步整合提升的主要原因。

    高敬宗成立死军之初,同样也是采取伍什制,只是由于部队发展进程问题,改了似是而非的东西。如果仍采取汉军建制,一个部队多少都是固定的编制,然而此时北府军却因为高敬宗乱改,造成体制混乱不堪。首先团、旅、都没有固定编制。

    高敬宗的初步设想,还是恢复汉朝军制。全军分伍、什、队、都、曲、部、营、师、军九级。五人为一伍,两伍为一什,五什为一队,两队为一都,五都为一曲,两曲为一部,五部为一营,两营为一师,五师为一军。

    一个队地兵力只有五十人。无论是单独进行进攻作战还是防御作战都稍显不足。而一旅则有三百至三百五十人。进行战术级的作战兵力太多无法全部投入或展开,不能挥最大作战效率。而进行战略级地作战则兵力又略显单薄,不能实现较大战略目的,在未来比较广大的作战地域内单独作战则缺乏预备队。一个曲的兵力五百人,在冷兵器条件下这样的兵力已经足以承担起战场全部或某个主要方向上的进攻或防守作战,而指挥层级的增加将使基层指挥强度得到进一步充实加强。在信息传递手段还很有限的情况下,这是极为必要的。

    结果高敬宗突然发现,自己要恢复汉军军制,似乎在监军体系中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动。这个时候,高敬宗欲哭无泪了

    今天不用等,老程有事,只能两更

    (本章完)

第265章 不在话下

    高敬宗拿着鹅毛笔在纸上写了足足六七张密密麻麻的字,然而却发现改了一个问题,新的问题随之出现。

    比如建立监军体系,统一指挥,更改编制,改变部署,事实上根本就不是一蹴而成的。高敬宗在后世的军事知识和所谓的经验,在这个时代根本就不能照搬,如今北府军南北防区长达一千五六百里,东西也有上千里之地。从南到北,哪怕是以快马奔驰,也需要三四天的时间,从西到东也要两三天的时间,另外的就是北府军的兵员素质不高,将领素质则更差。

    这个时代的战争,绝大部分地时间花费在行军上。真正用于作战的时间实际上并不算太长。行军时间和作战时间比例倒置的只有长时间拉锯式的城池攻防战,因城池攻防是这个时代最残酷的战争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什么都要请示汇报,基本上就不要打仗了。改革军制,便是为了进一步释放基层军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释放战争生产力,最终提高作战效率,尽可能减小战争资源的消耗和浪费。

    高敬宗左思右想,终于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