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督师-第2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曹化淳真的没想到,在这个当猪养着的皇族里,看着这个憨厚粗豪的汉子,竟然还有这般心思细腻的人物,这个主意虽然简单,但在这个关键时候这作用巨大,于是点点头,拍拍他的肩膀,赞许的道:“这个办法的确不错,咱家这就按你说的命令施行。”然后再次拍拍他的肩膀:“好好的做,这一战结束,我想你做个千总应该没有问题了。”

  这句承诺,当时让朱大友感动得差点晕了过去,进入千总的行列,那就是正六品的真正官员,那可比县太老爷还要大呀。

  经过上次文武之争,现在的文武状况已经改变,无论文武,只看品级,不再如当初那样,即便是千户见到县令,也要下跪磕头,现在,县令不给千户磕头可以,但施礼是必须的。

  现在朱大友真的没想到以后自己会有这么大的出息,以后回家,也算是衣锦回乡,让含辛茹苦的妻子风光一番。

  于是连连谢恩之后,回到自己的队伍,宣布了主管太监的决定,这个决定立刻获得了将士们的欢呼,朱大友就当然的被手下们推举为代表,尤其他还会几个字,于是纷纷将各人的银子数目记录在册,也将那些想汇回家去的,记录下了地址。然后带着大家的希望跑下了城头,寻找最近的银行。

  走在京城的街道上,朱大有看到,虽然京城宣布了戒严,街道上多了一列列五城兵马司的巡哨,但百姓们却很少有惊慌失措的,这可能就是帝都人的素质,但更可能是上次京畿之乱已经让人们感觉到,其实什么事情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一切都会过去的。

  在银行里,存下了兄弟们的赏赐银子,同时,也将自己的12两白银一文不剩的汇回了山东老家,并且买了纸笔,趴在银行的柜台上,给妻子歪歪扭扭的写了一封家书,在期间不会写的,还要用些符号图画来形容,但想来妻子看见,一定欢喜温暖,虽然心疼那300文的汇费,但想一想,和自己含辛茹苦患难与共的妻子,接到这笔巨款和书信的时候,能够还上那每日上门催债的债主,能够买粮食添置家具,能在她的娘家人面前扬眉吐气,心里就认为这一切都值了。

  既然已经了无牵挂,也没必要再躲到其他地方偷懒,虽然很想上那个酒馆与那一饭之恩的老板道个别,但想想城上战事紧急,于是就急匆匆地再次跑回城头。

  结果就在他刚刚跑上城头的时候,身为把总该有的那个亲兵立刻兴奋地拉着他的手:“头。”但一想这时候朱大友已经是正七品的把总,连忙改口称呼大人,“这下好了,我们手头有兵了。”

  “有兵?哪来的兵,难道是勤王的军队进城了?”

  “不是,是——”正说着,这个亲兵就朝城下一指:“那不是吗?”顺着亲兵的手指看去,城下正从各个里巷街道乱哄哄的,走来无数百信,他们手中拿着路口领取的刀枪,在一列列衙役与五城兵马司官兵的指挥之下,正向城头上走来,一个五城兵马司的官走到朱大友的面前,看看他的服装,然后问道:“你是这里的把总?”

  朱大友就点头称是,这个官儿就对他说:“接到军机处和内阁联合公文,从城内百姓抽调青壮,组成乡勇协助官军守城,你这个把总应该有兵一百,按照上面的规定,每兵管五个乡勇,嗯,你现在就领五百乡勇,赶紧的。”

  这样的消息立刻让那些小兵欢欣鼓舞,一夜间,大家都成伍长了,大家也都算是官了,而朱大友更是高兴,自己小小的把总立刻就扩充到了六百手下,真的是威风八面了,尤其让他高兴的是,通过这次扩充,城墙上那些器械总算是有人操作了。

  结果分到自己的手下的,竟然有一个熟人,那就是对自己有一饭之恩的那个饭店的老板,两个人相见都大感意外。

  那个饭店老板冲着朱大有拱手,满面春风地向她道贺:“真的恭喜皇叔大人了,这不过是区区几日,您现在已经是把总了,以后还要把总大人多多照顾。”

  朱大友就很纳闷儿地看着他:“看您的年龄也得有50岁了吧,怎么的也不应该在抽调乡勇的范围之内啊。”

  “我是年岁大,被抽调的本来应该是我那儿子,不过我那儿子手脚麻利,店里正需要他里里外外照应,所以我就替他来了。”

  朱大友就担心的道:“兵凶战险,万一打起仗来,就你的手脚不麻利的,有个三长两短该怎么办?”

  “打仗?”这个掌柜的就表现出很惊讶,然后就一脸无所谓的道:“我的皇叔您就放心,这京城啊,是打不起来的,所以我这个老家伙才上来应景。”

  “你怎么知道打不起来?遵化城可陷落了,4万满清八旗转眼就能冲到城下。”

  “遵化陷落了又怎么样,我可看过报纸了,四天前,督师吕大人的人马就已经到了龙口关,只要有督师大人在,别说是四万满清八旗建奴,就算皇太极那个野猪皮全国而来,他也绝对看不到京城的城墙。”

  这个说法让朱大友一愣,在京营培训的这八天里,上面可老是有意无意间的灌输着吕汉强投敌卖国,尤其这次建奴攻到遵化,更是言之凿凿的说是吕汉强故意放水,就是吕汉强包藏祸心,本来大家应该同仇敌忾,一起声讨这个卖国贼,可看这个老板代表的老百姓,与上面说的竟然截然相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似乎是看出了朱大友的疑虑,这个老板哈哈一笑,云淡风轻地走到城墙前,眯着眼睛欣赏了一下城外那无边的绿色,然后转回头盯住朱大友的眼睛:“是不是有人说吕汉强是卖国贼?是不是有人说这次满洲八旗攻到了遵化,是吕汉强故意放水?”

  朱大友就艰难的冲着恩人点点头,他是个实在人,他根本不想将自己的心事隐瞒恩人。

  结果这个老板很是悲悯的看了他一眼。看到现在这个现实是多么的可怕。

  想当初在自己的店里,仗义出拳暴揍无良文人的一个好汉,还是经不住每日里的洗脑运动,可以想象,在皇族京营里,是一番怎么样队督师大人的诋毁,而在军营里是没有反对声音的。

  于是,这个掌柜就痛苦的哈的一声:“若说这天下其他任何人都可能投敌卖国,但若说是吕汉强吕督师投敌卖国,你不要问那些狗屁的当官的,你去问问这天下百姓谁信?”然后郑重的对朱大有道:“我的兄弟,你也不是三岁孩子,吕督师他的种种行径,也都应该看得见,他所有的事情哪一件像是要投敌卖国?尤其在他已经既将覆灭了满清,现在正在额满清做最后国战的时候,他还有必要去投敌卖国吗?他卖国的理由和利益是什么?没有利益,没有名声,什么都没有的事情,你会做吗?”

  看看日有所思的朱大友:“我的好兄弟,好好想一想吧,不要上了那些别有用心人的当。”然后一脸坚信的道:“上次京畿之战,说句不中听的话,就在你的那个皇侄逼死人家老丈人的时候,就在您那位皇侄扣押人家一家老小作为人质的时候,就在天下勤王军队皆背叛他不顾的时候,我们的督师大人独立驱除了鞑虏,救下了这大明江山,并且独立担起了抵抗满清恢复辽东的重任,他投敌卖国了吗?没有。”

  然后转过头,望向那远方裹在一层灰暗雾霾里的紫金城:“朝廷的那些秦桧们可以猜忌,可以污蔑我们的督师大人,但是,我们这些百姓,坚信我们的督师大人就是岳飞,我们坚信,他老人家绝对不会让我们这些百姓生灵涂炭,这就是我们这些人,欣然参加乡勇,没有哭嚎抱怨的原因。”然后一拳砸在城墙之上:“因为我们坚信,我们的督师大人,绝对不会抛弃我们不管。”

  于是朱大友就迷茫了,就困惑了,但是也开始慢慢学着,自己思考了。

  正在两个人一问一答的时候,突然城上传来一阵紧张的呼喊:“鞑子来了,鞑子来了。”

  两个人豁然扭头往外望去,可不是,就在远远的地方,一小队骑兵正在向城门飞奔而来,那小队骑兵的上空,高高的飘扬着一杆大旗,那杆大旗上清清楚楚的写着一个大大的字。


第991章 通使议和

  清兵兵临城下下啦。

  看到这一队打着大清旗号的人马,城上立刻陷入一片混乱,哭爹喊娘的声音惊天动地,无数签丁惊慌失措,没头苍蝇一般往来奔跑,那些皇族京营的骨干,也不知道该怎么约束,任由大家混乱。

  而这时候朱大友,抄起了自己的那把燧发枪,那个老板,紧紧的握住了手中的大刀,似乎整个北京城头,就只有这两个人在坚守防卫。

  其实清兵来的人马并不多,不过是区区一百人,而且也不喧哗呼喊,远远的就放缓了马的速度,朱大友看看他们接近了火枪的射程范围之内,立刻装填火药铅子,瞄准了那打头一个清兵,扣动了手中的扳机。

  朱大友经过刻苦训练,火枪打得非常准,这一枪正好射中满清最前面人的胸膛之上,那个满清士兵就惨叫一声,栽落马下。

  这一枪就好像定海神针一样,让原本混乱惨叫的城头军民立刻稳住了心神,紧接着就是一片惊天动地的喊好声。

  朱大友没有兴奋,而是一脸严肃的拿出定装火药再次装填,一面装填一面对身边的兄弟大吼下令:“皇族京营约束签丁,燧发枪装弹,民夫各就各位准备防守器械。”随着他的命令,身边的兄弟都被他的沉稳感染,一个个开始吆喝自己管辖的民夫备战,一面也和朱大友一样,装填火枪,将枪口瞄准了城外的清兵。

  原本慌乱的城头,就以这一小块稳定的基石为中心,持续向两方蔓延。

  这时候朱大友的肩膀被人拍了拍,一个沉稳的声音赞许道:“不错,没坠落我大明军威,你当记此战首功,现在你就是千总了。”猛地转回头,不知什么时候,曹化淳已经站在了他的身后。

  这时候城下的满清队伍,没有因为自己的一个兄弟惨死而恼羞成怒,却立刻退回到火枪射程之外,不一会儿,在队伍里就冲出一匹战马,在马上的骑士打着白旗,对着城上连连大吼:“不要误会,不要误会,我们是大清帝国的使者,为两国和好永不再战而来,请城上的将军开城,允许我们拜见大明皇帝陛下,传达两国休战通好之意。”

  这个消息一传到城头上,立刻使得城头变得鸦雀无声,这个消息的确太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了,所有的目光就都投向了在场上最高的长官,皇帝的代表——曹化淳。

  曹化淳实在是没想到会出现这样一个结果,紧紧的握着拳头,沉思了许久之后,转身对身边的朱大友道:“开城,放他们进来。”

  朱大友刚要跑下去执行命令,身边的那个老板突然拉住他提醒道:“多带人马,以防有诈。”

  这个提醒立刻让朱大友醒悟过来,转身招呼手下的兄弟,跑向了城门洞,然后谨慎地将城门洞打开仅仅能容一人一马过的缝隙,一百手下的士兵,500刚刚到来的乡勇,紧紧的握住了手中的武器,盯着鱼贯而入的满清使臣。

  经过这一段忙碌,曹化淳早已经整顿了最威武的将士,站在城门前的空场上,迎接着满清的使臣。

  满清的使节一见到曹化淳,为首的立刻提马上前,在马上恭敬地拱手施礼:“外臣大清帝国,礼部员外郎王思远,拜见这位公公,不知道这位公公怎么称呼。”

  曹化淳哼了一声,然后报出了自己的官职:“大内司礼监秉笔,提督京营都督曹化淳。”

  王思远闻听,立刻肃然起敬,曹化淳可是天下公认最正直有才干的太监,能得到他的亲自迎接真的是脸上有光。还一个,那就是自己刚刚一来,就能碰到曹化淳,也算是自己幸运,若不然,自己能不能见到崇祯还是两说呢。

  于是再次拱手,说明自己的来意:“外臣奉我大清皇帝之命,特出使大明帝国,觐见大明皇帝陛下,说明愿再次归回大明治下,请为藩属,为大明守卫北疆。外臣之心,还请曹公公上达大明皇帝。”

  曹化淳一听当时愣在当场,怎么,在双方激战正酣的时候,满清认熊了?要做大明的藩属啦?这可是一个天大的消息,不管这个消息是好的还是坏的,至少能争取一段时间巩固京师防守能力。

  王思远说着双手在袖子里拿出了一个议和的副本,双手呈上:“这是我大清皇帝,与大明皇帝的合议副本,还请公公转递给大明皇帝陛下。”

  曹华成看了一眼那个副本,却没有伸手接过来,因为他知道,自己可以放使节进来,这不过是权宜之际,而一旦接了这个议和的副本,那自己就等于接了一滩****,将来不管结果如何,自己是无论如何也甩不脱了。

  但是,面色上淡淡的道:“对于你们的来访,我作为一个内臣,不能言否,这事情自有鸿胪寺操办,我只能通报我们的皇帝陛下,请皇帝陛下定夺。”于是吩咐左右:“就在这里摆下桌椅奉上茶水,请来使休息,我现在就面见皇帝去。”

  曹化淳急匆匆赶到皇城紫金殿的时候,大朝会还没有散,现在孤臣党经过上次辞官义举之后,真的是扬眉吐气,在大殿上那是咄咄逼人,东林当然是寸步不让,各派大臣依旧在扯皮争论,互相攻击,由当前的形势已经发展到了人生人品的攻击,再次上演了全武行,那一个乱是怎么一个了得形容。

  接到传见圣旨的曹化淳进来的时候,看到这样的情形,不由得心中哀叹,这都什么时候了,这些大臣哪来的那些闲肠子呢。

  于是穿过那些互相厮打的大臣,跪倒在崇祯面前。

  崇祯就大声的问曹化淳:“大伴前来可有什么紧急军情?”

  这时候不得不大声,整个大殿已经吵成了一锅粥,因为你声音小了,双方就根本听不见。

  结果本来曹化淳想小声地通报的,这时候也不得不提高声音回禀:“启奏万岁,伪帝皇太极,派使臣前来求见,洽谈与国朝议和之事。”

  结果声音太大,却再次在这大殿上点燃了一个炸药包,不对,是点燃了整个炸药工厂,那种震撼效果,绝对是绝无仅有,正在互相撕扯的所有大臣,立刻一个个变成了木雕泥塑。

  

第992章 议和要分两步走

 皇城的御书房,崇祯皇帝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心中的兴奋与忐忑交集上下,手捏着皇太极的议和文书,焦急的大步甩着胳膊走动,让所有太监宫女们一个个眼花缭乱。

  崇祯严格下旨,今日无论是谁,就算是天王老子来了,也绝对不见,孙承宗卢象升,以及户部礼部尚书或者是一些重要朝臣,带着各自急迫的目的几次求见,都被他坚决地挡在了门外,但却独独下密旨招见鸿胪寺卿王友仁。

  之所以召见他,因为这时候的崇祯心情是复杂的,复杂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刚刚鸿胪寺转来了议和文书,在这个合议文书里,皇太极做出了最大的让步——第一点,撤掉国号,去掉帝号,恳请崇祯封自己为辽东王,纳贡称臣,自己将派三子进京作为人质,宣誓永不背叛。

  对等的条件就是,两方以现在的交火线为界,以东以北地区,划归皇太极这个辽东王管辖,国朝不得派任何官员入住,作为藩王,皇太极将每年向大明王朝,纳贡辽东特产,人参鹿茸貂皮东珠等等若干,作为回赠,国朝应向辽东王每年赏赐,白银200万两,捐帛200万匹,,生铁200万石,还有其他各种物质等等。

  第三点,双方处罚各自掀起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大明朝,交出吕汉强,卢象升,王大壮,陈亮,许杰,等等等等。

  而辽东王,也交出杜度,苏克萨哈,杨古力三旗旗主,以及以下各级将佐。

  这个议和条件,在崇祯看来是相当公平的,同时现在人家已经兵临城下,他皇太极还能提出这样低三下四的条件,可见皇太极议和的心是多么的诚恳。

  其实这场皇太极家族与大明国朝的战争,已经打了几十年了,大明朝为之损失无数,大败连连,就为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差一点将整个大明帝国拖入崩溃,走向灭亡,虽然最近几年在吕汉强的努力运作下,大明朝走向了中兴,但依旧被这场战争所拖累,在崇祯的意识形态里,如果将现在投入到这场战争的钱,转而投入到国内,大明朝早就河晏海清了。

  还有一点,也是崇祯皇帝深深懊悔怨恨,那就是吕汉强的崛起,在崇祯的逻辑里,吕汉强的崛起是跟辽东战争有着直接关系的,如果没有辽东战争,吕汉强就不能掌握军权,他只能做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臣,不管他怎么折腾,都要白白的为自己劳心劳力,而只要某一天自己不需要他了,只要派出三五衙役一道圣旨,就完全可以让女吕汉强,步入万劫不复之地,何必出现现在这个状状况,培养出了一只老虎,一直对皇权一只虎视单单的老虎?

  一切都是这该死的辽东战争,这个战争早就应该结束了。这次皇太极能够俯首称臣,甘心议和也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可谓天下大吉,也正好,用这种办法,剥夺吕汉强的兵权,彻底的铲除吕汉强的所有势力,而让天下无言以对。

  现在,在崇祯的心中,议和两个字一再轰响,在他看来,只要议和,一切的矛盾都将迎刃而解。

  崇祯虽然有这样的心思,但这时候却无论如何这句话不能从他的嘴里说出来,因为这个大明国朝中原历史上历届王朝不一样,这是一个最有血性的朝代。

  这个王朝对叛乱,可以接受容忍,可以允许那些叛乱的流寇接受招安投降,因为在明朝的所有皇帝内心里,都还存在着一份根深蒂固的农民情结,在他们的心中,这些百姓不管怎么样的造反,毕竟都是大明的子民,只要放下武器投降,那就依旧是大明的臣民,在这一点上,在后世崇祯表现的最为优秀,农民军都挖了他家祖坟,这个在普通百姓都绝对是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仇恨,但最终崇祯却只是下了罪己诏,然后这些挖祖坟的凶手,在恳请投降的时候,崇祯也欣然接受。

  而大明朝的历代皇帝对于外敌,却表现出了决死的铁血与不屈。且不说大明帝国开创了天子守国门的先例,就是在土木堡之变的时候,英宗皇帝被俘,蒙古瓦剌荣膺中来要挟大明朝廷,让大明纳税称臣,结果,大明朝廷竟然致被俘的皇帝不理,干脆在国内再推一个皇帝,直接将英宗推为太上皇,那个意思就是告诉你,你手中的已经是太上皇了,你愿意杀,愿意养着随你便。

  当瓦剌大军打到北京城下的时候,大明的首铺于谦亲自披挂上阵,集结军民22万,列阵京师九门,全城百姓,更是全家上阵,最终大败瓦剌联军,然后发起决死的反攻,即便瓦剌将英宗皇帝绑在大阵之中做挡箭牌,却依旧不能阻挡大军的推进。

  有这样的铁血血统,如果这时候崇祯同意和满清议和,那他就开创了大明朝列祖列宗的最坏的先河,无论他以前和以后会取得什么样的辉煌业绩,千古骂名,这个锅他是背定了。

  既然这个罪名自己不想背,那就必须找一个人来背,于是,他相中了鸿胪寺卿王友仁。

  王友仁是铁杆儿的东林党人,平时好大言,总作标新立异之论,也算是把东林党人为反对而反对的精髓,发挥到了极致,也就是说,在总的效果上看,他是继袁崇焕杨鹤之后,大明朝的第三个大嘴巴。

  大嘴巴也有大嘴巴的好处,那就是他们都有一批被他洗脑了的拥护者,所以这个王友仁在朝堂上下,颇有一帮拥护者。

  最主要的是这小子有前科,从他当官那天开始,就对这辽东战争多出反对之言,有时候言辞激烈到与人动手的程度。

  但在那个时候,他的言论还不被大家所接受,为此,他自己还常常感叹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天下皆醉他独醒。

  好了,这次机会来了,那就由你来提出这件事情,然后我做个顺水推舟吧。

  接见了鸿胪寺卿王友仁,少不得温言抚慰一番,然后崇祯就提出了这次满清过来议和的事情,征求这位鸿胪寺卿的意见。


第993章 这个锅我不背

 一向不受待见的王友仁,突然被皇帝直接请教起这军国大事,当时头脑兴奋的发晕,就继续发挥他大嘴巴的天性,对着崇祯皇帝抒发自己治国理念,和对辽东战争的自己的见解。这些言论让崇祯皇帝连连点头赞许,当时把这位王友仁大人感激的是涕泪横流,真的有了一种君臣相得,深深的体会到了皇帝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也就是一句话,知音难求啊。

  既然君臣相得已经成为知音,崇祯就小心翼翼地绕来绕去,含含糊糊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并且希望王友仁能在第二天的早朝上,提出和满清议和的事情,然后自己再顺水推舟,这件事情也就成了,同时很肯定的承诺,王友仁,做鸿胪寺卿的确是委屈了材料,他就是一个内阁次铺的人选,而且怎么看着都像前程远大,内阁首辅的位置,也不是做不得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