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宅男的大明-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蟾箍诖Γ锰殴潭ǎ缓蟮闳甲优冢反幽概诳诜沙觥I鲜隽街肿幽概冢鸪跏褂檬敌牡韬托〉樱庥π懿宦猓挠帽ǖ新矢撸鄙肆Υ蟆

  相比较而言,手榴弹的制造,就比较容易一些,明末杰出的火器研制家薄玉,这时也被吴应熊找到了,应聘到大明的火炮厂,他对地雷的研究可谓学问精深。在薄玉的带领下,手榴弹几天就被他和火药师们搞了出来,完成了拉火的测试。

  手榴弹的样式上吴应熊还是选择了标准的木柄铁头型,木柄中装置拉火和引线,前端铁壳中装置标准配比的颗粒火药。雷头的铁壳是模具制造的,上面有格文,这种设计确保了该薄的地方薄该厚的地方厚,用以保证爆炸后的弹片可以起到有效杀伤。

  整个手榴弹吴应熊拿起来掂量了一下,也就半斤多一点的重量。他派人试用,薄玉亲自拉了铉,将手雷丢出去六七秒就爆炸了,试验用的木人顷刻间就被掀翻在地,改良黑火药后,有的木人还被炸断了手臂。

  有汤若望等洋教士和薄玉等专业人士的帮忙,大明黑火药的改进很顺利。其实黑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北宋初年即公元10世纪后期,中国便开始试制最初的一批火药火器,并在世界范围内最早完成军用火药的定型发明,率先开始了火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但是,火药化军事革命并未因为最早发端于中国而在中国率先完成。中国发明的火药火器14世纪初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后,便在欧洲播下火种,随着欧洲近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一系列新的性能更好、杀伤威力更大的火药化兵器被研制出来,领先于大明朝了。

  吴应熊发现,虽然明代各代火器有所发展,但是这种工场手工业始终处在强大的封建生产关系严密包裹当中,全国范围内的小手工业生产方式很难转化为大工场手工业。明朝嘉靖年间,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一些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手工业规模有较大扩展。但当时的封建统治者为维护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动用国家权力推行重税、禁海、垄断矿冶等“重农抑商”的措施,扼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他意识到,大明要中兴,必须让商业和手工业的资本主义萌芽开花结果。

  不过,那是下一阶段的事情,此时他利用这些大明的火器专家,抓紧生产新火器,统一全国,把满清赶出关外。好在大明火炮厂的技术人员很多,底子雄厚,只要改变原来落后的管理模式,生产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很多国人受资本论的误导,觉得管理者都是压榨工人的,其实对现代资本主义工厂来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同样的,管理也是生产力,是与科学技术比翼齐飞的重要生产力,有时甚至更重要,比如大明的科技初期和西方比其实不算落后,是比较先进的,但管理者却贪得无厌,层层压榨匠人,恰恰是管理上太落后,抑制了工匠个人的创新能力和潜能,所以跟西方的技术差距才会越来越大。

  吴应熊给大明火炮厂换了内行的管理者,改变了激励制度后,生产力大大提高,匠人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大明火炮厂源源不断开发出新东西,把一些新式武器提供给大明的六万新禁卫军使用,他们也被吴应熊分组进行了专门的训练,不到半年时间,禁军的战斗力就大大增强。


第四十九章 读懂吴三桂


  1644年,初夏刚刚到来,北方的气温完全回升了,让大明王朝加速灭亡的大瘟疫逐渐散去,但是战争的阴云还笼罩在整个黄河以北。

  京畿平原一条宽阔的官道上,旌旗猎猎,前方的帅旗上,写着一个斗大的“吴”字,一队队关宁铁骑在华北大地上驰骋,尘土飞扬,后面的粮草和辎重缓缓而行。

  为首的将领穿着白袍,大耳垂,高鼻粱,脸色富有光泽,一双眼睛炯炯有神,警惕望着四方。仔细一看,他的鼻子稍有缺欠:他的鼻梁右高左低,中间有一条黑纹如丝,像是受过刀伤的痕迹——此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平西王吴三桂。

  吴应熊在大明京城的火炮厂研发各种火器,训练六万新禁军之时,就建议平西王吴三桂、定西王唐通、镇西王白广恩、镇南王姜瓖率军十二万,收复鲁东、晋北、豫南等地的大明故土。

  吴应熊的计划,是趁着多尔衮的八旗军追杀李自成的大顺军时,猛攻这些地方的农民军,收回这些大明的疆土。

  在作战中,吴三桂的辽东嫡系部队,表现得异常勇猛,很多地方的农民军望风而逃,这也在吴应熊的意料之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是吴应熊这穿越者具有的独特优势。

  但是,即便吴应熊拥有超乎常人的远见,他对吴三桂这个人,还是看不透——历史上吴三桂这个人太复杂,做的事太矛盾:就比如,南明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就是在缅甸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但吴三桂造反时的旗号,却是复明,要不是他病死,历史说不定会改写,而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写的。

  吴应熊知道,吴三桂由于晚年反清,结果形象被极度丑化,无论满清王朝、明朝遗民、还是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的反抗组织,都对吴三桂没有任何好感。但如果抛开忠君就是爱国的陈腐论调,不拿封建伦理去评判,真实的吴三桂,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男人,他就是一头孤狼,丛意气风发的少年到古稀藩王,每一场惊天动地的战斗,都只为自己。

  江山和美人,他为之战斗至死——这样的乱世枭雄,还是在朝廷腐败,文武百官认贼作父、汉奸百出的朝代,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年头,谁有资格扛着腐儒的道德大旗谩骂吴三桂?

  在大明和满清几十年的交战中,无数的明朝将官降清了,洪承畴战败被俘,降了;祖大寿走投无路,二度降了;谋求生路,转而降清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降了。但吴三桂在明亡之前,在明亡之时都没有投降,他始终为自己而战,因为他亲眼目睹了太多对崇祯忠心耿耿的督师和将领人头落地,在吴三桂之前,诸如威震辽东、统率过千军万马的熊廷弼、孙承宗、洪承畴、袁崇焕,大明一代骁将祖大寿、赵率教,他们的兄弟子侄都在辽东这军事战场上施展出他们纵横捭阖的才略。然而,结果呢,熊廷弼死了,孙承宗死了,袁崇焕死了,他们一个死得不仅冤,而且惨,连个全尸都没有,熊廷弼传首九边,孙承宗自缢而死,阖家四十余口全部遇难,袁崇焕被千刀万剐,这样的时代,这样的朝廷,凭什么要自己为之卖命?就凭腐儒们的一个忠字?所以,吴三桂只为自己而战,只为自己的家人而战,只为自己的家族而战,这一切便是他行事的全部逻辑!

  对这一点,吴应熊是尊重的,毕竟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每个人都只能活一次!

  要读懂吴三桂,确实不容易。而穿越成来的吴应熊,对吴三桂和辽东的吴氏一族,也多了一些了解:山海关外的辽东大地,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大明天下安危更系辽野——从山海关,经中后所,至宁远以东,抵锦州,北面一望丘陵、山岭,绵延不绝,林木繁茂,多飞禽走兽,虎、豹、野猪等猛兽,无时不出没林中深处。行猎是当地猎户的衣食之源,当地百姓独闯山林与百兽周旋,是故民风彪悍。

  在辽东,不只是男人会骑马,女子也善骑,加鞭疾驰,姿态飘逸。与蒙古、女真人的冲突,养成了他们尚武精神,辽东铁骑特别能战斗。在同新兴的后金进行战争之初,明朝从江南调至辽东作战的军队,几乎每战必败,两度经略辽东的袁崇焕改用“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守辽土”之策,完全起用辽兵,不但顶住了后金的猛烈进攻,还连获大捷。

  辽东的百姓,也把习武从军看成是他们自己的生活的一部分,吴家与许多辽东家庭一样,满门皆军。在几岁时,父亲吴襄就教吴三桂骑射,每天手不离箭,身不离鞍。舅父祖大寿也不时对他加以指教,带他出入军营。他得中武举后,取得了在军中任职的资格,开始了军事生涯。

  崇祯五年,少年吴三桂为救父亲,闯入数万后金兵重围之中,以风驰电掣般速度向后金兵展开冲杀,连续射出两箭,后金兵应弦而倒。后金一员将官拥纛旗向他冲来。吴三桂迅即搭箭,用尽气力,一箭射中,这员将官从马上跌落下来。吴三桂急驰近前,下马割取首级。不料此人受重伤未死,他眼看吴三桂举刀之际,掏出随身的短刀奋力跃起,照准吴三桂面部刺来,吴三桂猝不及防,一刀砍中他的鼻梁,顿时血流如注。他顾不得伤口,手起刀落,将这个将官的头砍了下来,然后带领父亲和数百明兵冲围而出,后金兵怕中诱兵之计,并不敢追赶……吴三桂就是在这次战斗中,鼻子受到创伤面留下了轻微疤痕。

  青年时,吴三桂曾读过《汉记》,其中有两句话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仕官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意思是,当官应做皇帝身边的官,娶妻应得到像汉代阴丽华那样的美人。他对此大发感慨,脱口而出:“我亦遂此愿足矣。”

  也就是说,江山和美人,就是吴三桂终生奋斗的人生目标——在这样的时代,吴三桂的追求,是所有有梦想的人所渴望的——是故吴三桂无数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一路杀到封平西王,他最喜欢的事,还是在春花秋月之夜,在月光下,摆酒宴饮,美人陈圆圆陪坐一边,不时劝酒,每当酒兴正浓之时,再让圆圆唱上一曲。吴三桂最爱听的是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就是吴应熊理解的吴三桂,联系历史上真实的吴三桂,确实就是这样:吴三桂只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战!至于是对是错,吴应熊一向认为:小孩才分对错。

  明帝朱慈烺初立后,吴应熊对吴三桂率军出征,也完全支持,他和何承志、满云龙三兄弟留下来训练禁军,坐镇京畿。

  在大队人马行进的官道上,王屏藩背着吴三桂的大刀,骑马不离吴三桂左右。

  王屏藩是吴三桂手下战将,以勇战善射被三桂收为义子。

  吴三桂带着王屏藩等人出征,携明帝朱慈烺的诏书征讨天下,号召天下人擒贼,为崇祯报仇——畿南、晋北地方官绅望风而降者,不计其数。因为大顺军在居庸关战役中惨败的消息传开以后,这些地区原大顺政权管辖区内的明朝官绅,认为时机已到,迅速纠集兵力发动叛乱,推翻当地的大顺政,他们打的旗帜就是“擒贼复明”。

  一夜之间,大风起兮,天下大势改了方向——大顺军又变成了人人喊杀的流寇。

  


第五十章 退守西安


  李自成和刘宗敏、李过、宋献策等人被豪格和多尔衮的军队一路追杀,最后带三四万残兵败将溃逃到太原,驻守太原的陈永福立即率领全城文武大将出迎闯王。

  陈永福感念李自成的既往不咎之恩,此时对李自成死心塌地,他对李自成十分恭敬,丝毫没有因为李自成的兵败而对他怠慢,好吃好喝的大酒大肉都送到了李自成军中,还收拾了原晋王的藩王府供李自成等人住下。

  李自成惊魂初定,在太原整顿了一下兵马,收了一路上的残兵游勇,大约还有四五万人马。

  “朕自起兵以来,东征西讨十五年,好不容易才打下京城,现在满洲鞑子太过于猖獗,以为明崇祯报仇的名义追杀过来,你有何良策吗?”李自成对陈永福坚守太原还是很赞赏的,到了太原原来的藩王府邸,问计陈永福。

  陈永福回答说:“请皇上立即下旨,飞檄晋地各路守关文武,整顿兵马,准备和满洲鞑子一战。另外,太原城墙高大,易守难攻,粮食充足,至少可以再支撑半年,殿下只要重兵固守太原,然后休兵养马,再图恢复故土即可。鞑子兵入中原,必不能长久,臣相信他们不日就会退去。”

  李自成觉得陈永福说得有道理,严令大顺军各路兵马死守关隘,但是,多尔衮的辎重部队此时也已经赶到了,满清的火器攻城也很厉害,李自成在太原呆了没两天,听说多尔衮的八旗大军已从居庸关出发,一路势如破竹,农民军已被斩首数万,李自成的大军守不住。

  为了争取民心,多尔衮一路贴安民告示和吴三桂的借兵信,这时也并不屠城,不要求汉族剃发,只是声称“要为先帝崇祯报仇,将农民贼军杀得一个不剩”,受到不少不明真相的地主乡绅的欢迎。因为吴三桂向满洲人“借兵”,目的是为了平定李自成的起义军,他这种做法,和春秋时请秦师救楚,唐朝时请吐蕃兵前来平定安史之乱有相似之处。

  吴三桂的信里也有“如今我朝五故遭此国难,还望北朝(满洲)恻然念之,拯危扶颠,出民水火,此乃大义大仁之举“,大明的臣民这时看待满洲八旗入关,跟后人看满清入关窃取中原是不一样的,都认为是春秋时期的义师,夹道欢迎多尔衮的军队。而李自成的大顺军,因为逼死先帝崇祯,已经成了大明人人喊杀的弑君仇人。

  “太原虽然易守,但不如西安稳固,我们不如早些回去布防。”李自成有点心慌,便决定马上班师回西安,那里毕竟有他的大顺皇宫和娘娘,有潼关天险,还是农民军的大本营,他找来军师宋献策、权将军刘宗敏等人商议对策,表达了自己准备回西安的心思。

  宋献策说:“多尔衮的八旗军,乃是劲敌也,大顺军宜避之。最佳之策,乃是入四川,川为天府之国,我军不如沿河南、荆、襄以入川,倚为根本,学蜀汉先得三分天下,待元气恢复,然后再图进取。”

  “臣反对!我等万万不可去四川。”这时,丞相牛金星站出来,大声表示反对。

  牛金星也被吴应熊送回来了,吴应熊拿他换了唐通的儿子和老母亲,唐通母子团员,对吴应熊更加赞赏和支持。而且,吴应熊知道,牛金星此时已经和宋献策不和,放他回去,正好可以让李自成集团内讧。

  果然,牛金星本来在京城时就看宋献策不爽了,回到大顺军中,听到军中传言,说是军师宋献策和吴应熊谈判时,宋献策默许吴应熊杀了牛金星,心中对宋献策更加嫉恨。加之吴应熊在关押牛金星时,严刑对他,打得他皮开肉绽,他这书生细皮嫩肉,在牢狱里受了不少苦头,左腿废了,他把账都算在了军师宋献策的头上,觉得宋献策没有及时救他,因羞成怒,与宋献策结下不解之仇,便有意除去宋献策,好拔去眼中钉刺。牛金星想除掉宋献策,还有一个原因,他觉得这样李自成就算再要甩掉他也不可能。

  牛金星抱着这种怨妇的心态,对宋献策提议抢先入川的战略自然不同意,李自成还没问他的意见,他就主动站出来大声说:“皇上,军师之言差矣。我兵虽败,到太原后尚拥数十万之众。现在建州之兵远来,势已疲惫,我若申明大义,以吴三桂引借外兵残害我中国,使军士各自奋勇,自能一以当百。满洲八旗虽强悍,我大顺军爷能战,实不足畏。大王欲雪屡败之耻,不如集中兵力在太原一战。大敌当前,岂可长他人威风?更何况,听说张献忠率部年初就向四川进发,我军若去,必然会发生军事冲突。”

  一个是跟随自己多年的丞相,一个是足智多谋的军师,这两人都是李自成十分信任的智囊,他们的意见不合,李自成很烦,他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回西安比较保险,道:“朕这几日每天都睡不好觉,一醒来就接到战败的战报,潼关天险,我们还是回西安吧。”

  宋献策沉默不语,因为他觉得,西安不像四川那样山路崎岖,还多大河,若多尔衮率八旗军猛攻,西安也未必守得住。

  牛金星见宋献策不说话,抢着表态:“臣愿意跟皇上回西安,山西多是降卒,确实不太安全,比如姜襄那些贼人,就都复明了。”

  权将军刘宗敏也觉得回陕北比较安全,说:“牛兄弟说得对,我也跟着大哥回去,毕竟还是自家兄弟可靠。”

  宋献策对主力大军都撤退回西安表示反对,不顾李自成的黑脸,建议说:“皇上要是铁了心回西安的话,太原各路兵马都是新降,最好留一皇上的嫡系大将驻守,统领各路人马!”

  李自成一想,宋献策说的有道理,便对刘宗敏说:“权将军,要不你留下来固守太原吧!”

  刘宗敏这时的斗志全无,他的手下一路被肃亲王豪格的大军杀得心虚,他听说多尔衮比豪哥更厉害,加上闯王李自成自己也跑回西安,他也觉得西安比较安全一些,便道:“大哥,我们兄弟当初起誓要‘共患难,同富贵’,这时你怎么能让我留守太原?我也要回西安,让李过留下吧。”

  李自成又被刘宗敏拒绝,脸色很不悦,大声说:“李过另有安排啊。朕准备派李过率兵十万去守潼关。”

  刘宗敏丝毫不给李自成面子,说:“随便皇上怎么安排,反正大哥到哪,我就跟到哪,我要跟大哥共患难。”

  李自成长叹一声,碍于兄弟的情份,没有强求刘宗敏留在太原,只是命令陈永福节制太原的各路兵马。

  然后,李自成、刘宗敏等人带着陕北的老兵一路狂奔,逃回西安,入了潼关,这才惊魂落定,安排防务。

  李自成大大低估了满清骑兵的战斗力,他命李过率领精兵十万,立即去潼关驻守;还让襄南侯李守正率军两万,扼守黄河西岸的渡口;然后让三水侯李通率兵一万守临潼;华阴侯李迪率军五千守华阴;还让刘宗敏率领两万老营士兵驻守商洛。到都城西安的各个关口严防死守,李自成自以为这样,便把百二秦关防守得如铁桶一般,西安城便固若金汤。

  但是,李自成想错了,他放弃了太原,加速了大顺政权的灭亡;没有抢先入川,在战略上选择固守西安与多尔衮的八旗军作战,并因此将大顺军的主将和主力部队都往西安方向调集,给了吴三桂快速收复豫南、襄樊等地的机会,再一次犯了方向性大错。

  不久,多尔衮的八旗大军,就分兵了,豪格的大军一路杀向太原,多铎带人一路马不停蹄地杀向西安。


第五十一章 刘泽清生乱


  李自成将河南、山东一带的大顺军主力撤回,全力防守西安一线,这使得大顺政权在这些地方的兵力更加空虚,平西王吴三桂率领三万关宁军,不到一个月时间,不费吹灰之力就收复北直隶的河间府、大名府、景州、冀州、沧州、吴桥、故城、武邑、交河、献县、武强、东光、饶阳、衡水、清河、曲周等共四十三个州县。

  大顺政权原已遍设官员的河南中原地区,也因为大顺军主力的西撤四分五裂,吴三桂的关宁军又很快攫取了河南黄河以北的怀庆、彰德、卫辉三府。

  归德府知府桑开第得到大顺军在居庸关和山西战败的消息,立即联系原崇祯朝督师丁启睿的弟弟丁启光发动叛乱,逮捕了大顺政权归德府的同知,还抓了商丘、柘城、鹿邑、宁陵、考城、夏邑县令,并将这些伪官立即解送京城向朝廷献俘邀赏。

  丞相吴应熊让明帝朱慈烺下旨重赏桑开第、丁启光,加封丁启睿为左都督,总督河南,负责劝农、剿寇事务。

  吴应熊的重赏起到了示范效应,大明河南援剿总兵许定国也纠集一批散兵游勇占领睢州一带,“愤张旗帜直书:‘杀贼报仇’四字”,“擒伪官十余人”,颠覆许州一带的大顺政权,投降了吴三桂。

  很快,吴三桂的关宁军就收复中原,基本控制了黄河以北地区。这一带当时是大明的粮仓,农业人口众多,吴应熊将藩王的土地都分给了老百姓,还派人将一些土豆种子送到了当地播种,河南一带局势迅速稳定下来。

  这时,吴应熊传来消息,说原山东总兵刘泽清生乱,他率军占据了山东大部分地区,割据一方,胆大妄为,吴三桂便亲率关宁军主力部队前往山东。

  刘泽清,字鹤洲,山东曹县人,军人出身,崇祯末年升至山东总兵。李自成的农民军迫近北京时,崇祯皇帝命他率部火速入卫京师,本来山东离京城比较近,他却假称自己从马上摔下来受了伤,拒不奉诏。朝廷命令他赴保定协助剿贼,他不听从命令,每天在临清纵兵抢劫。

  不久大顺军进入山东,他带领主力向南逃至淮安,所过之处都被他烧光、抢光了。在农民军声势大振的情况下,给事中韩如愈、马嘉植都谋求奉命到南方来,韩如愈曾经弹劾过刘泽清,韩如愈经过东昌时,刘泽清就派人在路上杀死了他,也没人敢把这事报告给朝廷知道。

  崇祯皇帝朱由检上吊自尽,刘泽清等立即拥立福王朱由菘登基,被封为东平伯。刘泽清是个狡猾的投机分子,看到李自成将山东的主力调走,福王朱由菘放弃了监国,他又趁机率军回到山东,想做一个拥兵自重的割据军阀。

  当时,山东德州乡绅复明也很积极主动,明朝御史卢世、赵继鼎、主事程先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