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工程师-第1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吴三桂说道:“孙督不知道前线的情况吗?”

  王朴笑了笑,说道:“聪明如孙传庭,如何可能不知道其中究竟?”

  “只是孙督也是毫无办法,如果十万官军被闯贼击败,情况就更加无可挽回。孙督又能有什么办法?”

  “如今之际,只有期待天子的十万新军南下,用火铳大炮轰击流贼,或有几成胜机。”顿了顿,王朴说道:“只是天子训练新军的初衷是威慑津国公,这新军轻易不愿意拿出来使用。这河南的惨淡局面,还是要靠我们这些寻常边军勉力维持。”

  吴三桂听到王朴的话,无奈地叹了口气。

  王朴看了看吴三桂,笑道:“长伯似乎看不得这样的惨淡,不会和祖大寿一样去天津投奔津国公吧?”

  吴三桂说道:“少保说笑了。”

  倒不是吴三桂没有投奔李植的念头,只是当初李植率大军陈兵京郊请命的时候,吴三桂几次和李植观点相左,支持李植的态度并不坚决。显然李植那时也对吴三桂有些不满。所以祖大寿能投奔李植,吴三桂却不能。

  吴三桂看着乌云一样聚集在开封城下的闯贼大军,又叹了一口气。

  ####

  钱谦益坐在绛云楼厅房中,看着离去的又一波宾客,颇有些志得意满的神色。

  柳如是见客人离开了,从楼上走了下来,好奇朝钱谦益问道:“受之这几天如何来了这么多宾客?”

  钱谦益转头看了看柳如是,更加踌躇满志。柳如是此时二十六岁,正是女人最动人的时候。钱谦益看她走路时候的摇曳生姿,越发觉得自己此生没有白活。自己已经六十二岁,还能娶这样的如花美眷,夫复何求?

  自己是被削籍归乡了,可依旧占据了十几万亩良田富甲一方,而且更娶了江南有名的女人柳如是做妾。

  钱谦益是东林大佬,江南士人领袖。当初娶名妓柳如是为妾震惊了整个江南士林。众人本把钱谦益视为士林楷模,没想到他到了这么老的时候还要娶一个妓女。

  不过事情过了一段时间,大家也就接受了。毕竟这年头士林里什么人没有?老了娶个妓女不算什么大事。钱谦益依旧有号召江南士林的威望。

  这几天,钱谦益家中宾客不断。

  来找钱谦益的人,大多是江南各省的名士。而且这些人不是一个一个来,都是一批一批的来。

  这些人来找钱谦益,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对抗李植。

  李植杀了周延儒、郑三俊和刘宗周,惊到了整个天下的士人。而李植这次成功在山东均平田赋,更是触动了天下士绅的根本利益。

  李植崛起得这么快,这么势不可挡,让天下的士绅们感到畏惧。李植本来的爵位是津国公,官位是提督天津兵马戎政,却能够把手伸到山东,最终逼迫天子承认了他对山东全省的占领。那么来日,他又何尝不会把触角伸到南直隶,浙江,湖广乃至整个江南?

  李植的政策太可怕。

  明末是一个末世,这个末世中,最缺乏的是公平正义,最不缺乏的就是恃强欺弱。虽然也有一些地主是依靠勤俭持家,精细经营发财的,但那是少数,而且这些地主社会地位不高,地位和自耕农几乎没有区别。社会上抛头露面成为地方领袖的,都是官绅。这些官绅都靠功名身份免税,并依此巧取豪夺小民的土地发家的。

  李植的均平田赋政策,是要这些士绅的命。

  要明白均平田赋对于这些官绅的杀伤力,只需要说明一点就可以:即便是历史上一路屠杀汉人,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留发不留头的满清,在入关后也没有均平田赋。在清初,汉族有功名的士绅依旧不纳田赋。

  动辄杀几万几十万人的满清都不敢贸然均平田赋。可见均平田赋这样的政策阻力有多大。

  而李植只占据两地,就直接向天下士绅开战了。

  李植的均平田赋政策和法庭相配合,直接判接受投献的士绅地主败诉,把小民投献给官绅的土地罚为公田,几乎是要夺去一些官绅的全部财产。李植在山东的均平田赋,直接把许多士绅地主变成了饭都不吃饱的贫民。

  毕竟士绅们都是一大家子寄生在农民身上,一下子割断他们的营养来源,他们当然会破产。

  李植的政策,可以说是大明士绅们的梦魇。

  而且按李植这几年的势头,显然要不了多久,他的政策就要蔓延到其他省份。

  最着急的就是南直隶的士绅们。南直隶和山东接壤,又远离京城,很可能是李植的下一个目标。南直隶的士人们下意识地窜访起来,试图联合起来找到一个抗衡李植的办法。而随着南直隶的名士们大谈李植对士绅的威胁,其他的江南省份也纷纷受到影响。

  江南的名士们一时形成了一阵舆论思潮,都是琢磨怎样才能抵挡住李植的扩张,保住士绅们的利益。

  这个天下已经没有一个人可以通过权势或者权柄阻挡住李植了。如今即便是天子都要凡事和李植商量着办。李植要杀首辅,天子都立即动刀。

  李植是一个赤裸裸的暴力头子,依靠几万虎贲军横冲直撞。江南的士绅们看在眼里,也明白如今要阻止李植,只能依靠军队。

  必须寻找一支靠得住的部队抗衡李植,守住江南的诗书礼乐。

  此事需要一个有名望的人牵头,江南的士人互相试探了一阵,渐渐都找上了东林党领袖钱谦益。

  钱谦益本来有些冷清的门庭前,一下子又是车马喧嚣。

  钱谦益摸了摸柳如是的脸庞,笑道:“如是你可知?老叟虽然不在朝堂之上,可如此一来,江南士绅要全部聚集在老叟的身边,以老叟为首了!”

第六百二十三章 晋商


  十一月十三,李植在津国公府次殿中和众将议事。?

  一上来,韩金信就忧虑地汇报道:“国公,东阁大学士李建泰建言天子在拆分南直隶一镇为设江北东镇和江北西镇,兵额每镇三万人。此事颇为蹊跷。”

  李植问道:“如何蹊跷?”

  韩金信说道:“所谓流贼之患,都是先有饥寒百姓,而后有流贼揭竿而起,正如陕西、河南之事。然而‘江北二镇’所在的江南富庶,百姓温饱,素来没有流贼之忧。南直隶一镇的兵马守卫江南足矣,历来无论是闯贼还是献贼都无法攻入南直隶腹部。”

  “而如今东林党一下子要在南直隶增兵六万,这显然不是为了防范流贼。”

  李植点了点头,韩金信又说道:“李建泰奏章上去后,天子并未立即回复。三日后,兵部尚书张缙彦立刻上奏章再言新增二镇之事,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气势。天子无奈,只能同意此事,但未拨给二镇任何粮饷。”

  “十一月初一廷推二镇的总兵,文官们仿佛说好了一般,都推左良玉为江北西镇总兵,吴三桂为江北东镇总兵。”

  “二镇设立后,削籍返乡的钱谦益门前车水马龙,各地的名士纷纷来拜访。江南的线人说了,恐怕钱谦益即将开始为二镇筹饷。”

  听到这里,李植皱了皱眉头。

  显然,这二镇是东林党一力建立起来的。东林党居然愿意自掏腰包筹款养兵,肯定没有好事。自己是东林党的头号大敌,这二镇说不定就是专门为了对付自己设立的。

  李老四说道:“吴三桂素来被赞为年轻有为,他的兵马颇有战斗力。左良玉虽然总是纵兵私掠,但他是东林党人侯恂一手提拔起来的,素来极为尊重士人,也被东林党视为可靠的自己人。这两个人都以善战著称,东林党选这两个人做二镇的总兵,是想把二镇变成只听东林党调遣的可战私兵。”

  众人听到李老四的话,都沉默了。东林党要展一支善战私军,这倒是新的情况。以后李植若想把势力往南直隶展,就会有军事上的阻力了。像当初杀复社领袖那样直接攻打苏州城的行动,恐怕也难以简单复制。

  就是不知道这二镇最后会装备怎样的武器。是像天子的新军那样装备火铳大炮?

  李植想了想,不再思考这个问题,转而问道:“鞑子有什么消息?”

  韩金信答道:“鞑子这几个月和晋商购入了大量的粮食和棉花,看样子似乎是准备冬天时候南攻朝鲜,将朝鲜重新纳入鞑清的体系之内。”

  又听到晋商通敌,李植不快地说道:“这些晋商竟如此无法无天。”

  韩金信说道:“这些晋商和鞑子做买卖不是一天两天了,经营数额十分巨大。但因为银子打点得到位,地方上的武官都和他们沆瀣一气,朝堂上的文官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若不是有这些晋商,鞑子的军备要弱很多。”

  李植想了想,没有说话。

  韩金信从怀中掏出一张纸,交到了李植手上。

  李植拿着那张纸一看,赫然是韩金信打听到的这几个月从张家口流往塞外的物资数量。那些数字十分巨大,令人触目惊心。

  李植将那张纸交给了李兴,让他传给其他将领看。

  钟峰看了那张纸,眼睛一瞪,似乎是有些不相信。然后他就骂了一声“贼妄八”。

  “军长,我们兵山西,把这些晋商一网打尽了吧。否则放任这些晋商和鞑清交易,鞑清会很快恢复元气。”

  李兴一拍茶几,说道:“大哥,这些晋商富得流油,我们若是把他们办了,一定能赚不少银子。”

  李植想了想,说道:“这些晋商私通东奴,确实该死。我们既然要征讨鞑子,先就该把大明国内的晋商端了。”

  “不过这些晋商远在山西,我们若是越过京城直接杀过去抄家,未免有些太霸道。我们奏请天子,请天子允许我们到山西去审查晋商。”

  ####

  乾清宫内,朱由检看着李植的奏章,沉吟不语。

  王承恩在后面偷偷看了拿奏章一会,啐了一声。

  朱由检问道:“王承恩,你啐什么?”

  王承恩躬身说道:“圣上,奴婢是觉得这李植的手也神得太长了。天津的事情他要管,山东的事情他要管,如今山西的晋商他也要管?”

  “圣上,这晋商一年给朝堂上的文官送多少银子啊。如果李植杀过去把晋商办了,那些文官们要暴跳如雷啊。”

  朱由检淡淡说道:“朕刚刚允诺东林党设置江北镇和江南镇,算是给东林党卖了一个人情。如今东林党的心思都在建设二镇的事情上。此时放李植去查抄卖国的晋商,文官们就算不满,也闹不出大的动静。”

  王承恩想了想,觉得是这么个道理。现在东林党一门子心思展军队,仿佛只要有一年的时间,就能在南直隶拉出一支媲美李植虎贲军的军队出来,睥睨天下。东林党此时为了这支江北军韬光隐晦,此时倒是收拾晋商的好机会。

  王承恩躬身说道:“皇爷圣明。”

  吸了口气,王承恩又说道:“只是让李植就这样抄查了晋商,皇爷,津国公岂不是更要做大?李植说明年要征讨鞑子,若是真的让李植得手了,那辽东上千里的沃野都将归他所有,以后要削弱他就更难了。”

  朱由检把李植的奏章放在御案上,淡淡说道:“津国公是个忠心的,我看李植并没有造反的想法。相反鞑子倒是日夜不休宁,随时会入关劫掠,对我大明的江山社稷虎视眈眈。如果津国公灭了鞑子,也是一件好事。”

  “这次津国公讨伐东奴,朕没有给津国公一两银子军资。这些晋商,就当作是朕给予津国公的军费吧。”

  朱由检想了想,说道:“审查晋商一事,朕同意让李植操作。不过让太监带话给李植,一旦审出确凿证据要抄晋商的家了,李植不能私吞全部银子,这抄出来的银子朕要五百万两!”8



第六百二十四章 计策

  十一月二十三日,张家口的范家大院内,八家通商满清的晋商汇聚一堂,商议这个月出现的大事。

  张家口是明代长城脚下的通关重镇。隆庆五年,明穆宗与俺答汗达成协议,重开互市。“互市”并不意味着随处可以进行贸易,是有专门的处所,由政府进行管理,也就是“马市”。张家口堡就是宣府镇的马市,成为整个宣府镇与蒙古进行大规模贸易的场所。

  到万历年间,随着贸易的发展,张家口“百货坌集,车庐马驼,羊旃毳布缯瓦缶之属,踏跳丸意钱蒲之技毕具”,一片繁荣景象。

  这个时代的晋商做买卖无孔不入,根本没有国家利益的概念。后金建国后,晋商也通过张家口与后金交易,张家口成为鞑子和大明走私贸易的集散地。后金的特产被运到张家口,换成大明产的粮食、火药和铁器。

  后金、满清的经济是掠夺式的,但这种掠夺式经济不足以自给自足。可以说没有张家口的走私贸易支持,满清根本没法发动战争。

  原先的历史上,满清入关后十分感激晋商,封八家晋商为八大皇商,给予各种特权。山西商人在满清一朝富可敌国。

  在如今的崇祯十七年,晋商已经和满清做了几十年的买卖。沟通满清的八家大晋商都在张家口开有商号,驻有人员。

  但历史因为李植的出现,拐了一个大弯。十一月,李植得了天子的圣旨,奉命检查山西商人的贸易,审视晋商是否有通敌行径。

  范家大院的二堂内,八家商人的代表一个个面色凝重,堂中的气氛仿佛是凝固了一般。

  这个月,李植的弟弟李兴奉圣旨进驻山西,四出派人打探情报,查验晋商的账目,大有不查个底朝天不罢休的气势。就连被李植视为左膀右臂的密卫大使韩金信也到达了宣府,协助李兴审查晋商。

  靳家家主靳良玉敲了敲桌子,心疼地说道:“因为这黄口小儿李兴的审查,我靳家已经中断和清国的贸易一旬了。大量的粮食和火药白白积压在仓库里,损失惨重。”

  听到靳良玉的话,范永斗诧异地看了他一眼。范永斗是在惊讶这个靳良玉怎么大难临头,还不知道死活。

  范永斗是山西大商帮范家的家主,发家自介休。早在明朝初年,范家就在张家口和蒙古地区做生意,历经七代,生意越做大。到了范永斗手上,范家已经是满清最大的贸易对象。

  和满清走私的八大商家,也以范家为首。

  范永斗见靳良玉不知轻重,也敲了敲桌子。

  王家家主王大宇喝道:“靳老爷,你也当真是不知道事情。如今李植气势汹汹而来,要的是你我的全部家底,甚至要你我的命!你还在心疼这一旬半月的买卖?”

  靳良玉眼睛一转,说道:“清国本来春天就要南征朝鲜,现在正是缺乏物资的关键时刻。如果因为张家口贸易被打断得不到物资,从此一蹶不振,你我还做什么买卖?货物贩卖给哪个?”

  “前几年清国鼎盛的时候,那贸易量多大?这几年清国衰微了,我靳家的生意差了不少!”

  王大宇说道:“你还担心清国的南征,我看还是先操心我们八家商号的安危吧。这李植可是杀人不眨眼的角色,在山东一杀就是一百多缙绅,抄家抄得手都发软。如今他得了圣旨来查我们,我们一旦被他发现破绽恐怕就是掉脑袋的重罪!”

  靳良玉眼睛一翻,说道:“我们八家人在山西经营几十年,八家人的力量聚在一起的话,宣、大、山西三镇都听我们调遣,三镇的城池城守都听我们指挥。他李植远在天津,拿什么来和我们斗?”

  “就算查出我们底细,我看也不怕他!”

  听到靳良玉的话,其他七家商号的家主仿佛被人打了一针强心剂,都有些鼓舞起来——李植再厉害,那也只是在山东和天津厉害。在这山西,局势是牢牢掌握在盘根错节的晋商手上的。山西地薄人多,地方上的文官武将哪个不是靠商贾的银子养着的?

  八家晋商联合起来,宣大山西三镇的十几万兵马都能调动。这可是十几万兵马。。。

  靳良玉站起来说道:“而且我们山西的商帮都是家族买卖,那些伙计们哪个不是十分忠心的?知道其中门道的伙计大多数都是各家商帮的骨干,不会出卖我们!”

  “据我所知,这些年大家都小心,和清国的买卖从来不走主账,全是私底下以货易货。只要我们把那本私账一烧,李植到哪里去找我们沟通清国的证据?如今我们停了和清国的贸易,李植就更加抓不到我们的证据!”

  “那李兴黄口小儿,总不能说看见我们仓库里有人参、貂皮就抄我们家吧?”

  “我们的人参是朝鲜那里买的,貂皮是蒙古人贩来的!李兴他能说什么?”

  众人听到靳良玉有恃无恐的话,心思都活络起来。几个人聚在一起窃窃私语,似乎是在琢磨怎样才能做得滴水不漏,让李兴抓不到一点证据。

  最后众人终于想出了对策,一个正值壮年的商人站起来说道:“靳老爷说得对!我们把知道底细的伙计全部送到塞外去,送到归化城去躲几年。剩下的伙计什么都不知道,账单再一烧掉,李兴小儿查得出什么?”

  归化城就是后世的呼和浩特,是这个时代蒙古的贸易中心。八家晋商同时做满洲和蒙古的买卖,在归化城也很有人脉。若是让归化城的蒙古人帮藏匿一些人,不成问题。

  靳良玉一敲桌子,点头说道:“好!要的就是这种气魄,我们这些年同时和清国、蒙古做买卖,货物进进出出的,根本没有具体记录。张家口的老百姓虽然知道我们和清国买卖,但那只是传说。李植总不能倚仗这一点传说就抄我们的家!”

  “我就不信李植能杀到归化城去把我们藏那里的伙计全揪出来。”

第六百二十五章 王朴

  十二月十五日,大同总兵王朴满怀心事地走进了津国公府,在三殿中见到了端坐在主位上的李植。

  “王朴,一转眼就两年多未见了!”

  王朴看了看李植,觉得两年多未见,李植脸上有多了几分威严神色。所谓久居人上者,必生威严。如今李植在天津和山东是诸侯一样的存在,和王朴这样风餐露宿跟着闯贼后面跑的总兵已经完全不同。

  王朴拱手说道:“两年未见,津国公已经是山东和天津之首,当真是一日千里。”

  李植笑了笑,说道:“王朴,你可知道我找你来所为何事?”

  李植找王朴来,是准备拉拢王朴作为内应,从内部突破晋商这座堡垒。

  李兴和韩金信在山西遇到了困难,快马回到天津向李植求援——李植派了几百人进入山西审查晋商,居然查不出八家晋商通敌的证据。晋商们的账目做得十分漂亮,纸面上记载的来往货物全是从蒙古买的,查不出一点问题。

  这做假账的本事,自古就有。

  八家晋商中管事的老伙计一夜之间不翼而飞,全部外出做买卖去了。剩下的伙计全是做合法的蒙古生意的,又或者是最基层打杂的伙计,对沟通满清的事情完全是一问三不知。

  李植感觉到时间的紧迫——如果在山西的检查拖得太久查不出结果,恐怕朝堂上拿了晋商银子文官们会集体发难,逼天子中止李植的检查,让李植从山西退回来。

  所以李植找来了王朴。李植和王朴是一起上阵打过鞑子的,彼此之间有可靠的互相信任。

  听到李植的话,王朴沉吟不语,却不愿意回答这句话。

  其实以王朴的聪明,当然知道李植现在找他是为什么。

  大同总兵王朴所在的王家,本身就是这八家通敌的晋商之一。

  王朴和他父亲王威几乎是世袭大同总兵,是大同地方上的土皇帝。他父子二人虽然不从商,但是他家的其他人全是商人,又以三房的王登库为首,被称为太原王家,生意的规模仅次于介休范家。

  王家前些年和鞑子买卖做得很大。但王家人又比其他七家人更有政治嗅觉。锦州大战后王家见满清逐渐衰微,有金盆洗手之意,据说这些年很少再和沈阳的鞑子做买卖。

  王朴不傻,知道李植此时找自己,肯定是想让自己帮他解决晋商。

  不过作为八家沟通满清的晋商之一,想让王朴把其他七家晋商卖了,需要李植给出一些筹码。

  王朴沉吟片刻,拱手问道:“我若是和津国公合作,津国公能放过王家么?”

  李植想了想,说道:“王家前些年和鞑子做买卖,赚了不少吧。即便是保守估计,我觉得王家起码有一半的家产都是从鞑子那里赚来的。”

  李植淡淡说道:“如果你和我合作,那我对王家就网开一面,不杀王家的人,只查抄王家一半的家产。”

  王朴听到李植的话,头上冒出几滴冷汗。想了想,王朴说道:“那以后王家和蒙古的买卖,还做得么?”

  李植笑了笑。

  郑开成笑着说道:“少保大人,只要王家和国公爷合作,等国公爷灭了其他七家,山西的商号就是王家一家独大。以后和蒙古的贸易,就几乎是太原王家一家垄断。虽然津国公这次没收王家一半的家产,但料想要不了几年,王家就能从蒙古贸易上赚更多回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