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工程师-第2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百姓们看到朝鲜的俘虏们被枪决,大声叫好。
李植看着地上的朝鲜人尸体,淡淡说道:“从今以后,世间再无朝鲜国。朝鲜国更为朝鲜省,为本公治下的大明行省。朝鲜省设巡抚一人,负责教化一千数万朝鲜子民。设总兵一人,负责震慑不安分的屑小。”
“朝鲜东北六镇是二百年前朝鲜从我大明窃取的土地,将这些地方的朝鲜人南迁。移山东省百姓到彼地去耕作!”
听到李植的话,见证今天仪式的范家庄的百姓们呼啦啦全跪了下去。
自古开疆拓土的英雄都是民族最大的偶像。岳飞只是打到中原,就被汉人传颂了几百年。津国公收复东北三省,如今又兼并朝鲜,这份功绩如何不让人膜拜?
百姓们山呼海啸,喊道:“津国公!”
“津国公!”
“津国公!”
第七百五十章 分公田
九月初五,钟峰站立在汉城郊外一个小村子的晒谷场上,主持一场朝鲜百姓的分田仪式。
李植这次灭亡了朝鲜国以后,对朝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首先,就是改朝鲜六道为朝鲜六府,将六道以下的郡改为县。县以下不再设置更细的行政单位。
仿照大明的县,朝鲜每县设知县一名,下辖警察局一座、税务局一座、水利局一座,中学小学若干。在知县的管辖之外,有法院一座——如今随着法庭的扩大,李植已经把法庭改称为法院。同样不受知县管辖的还有密卫办事处一处,纪检组县署一处。
法院、密卫和纪检组的存在,可以有效地监督地方官员,防止腐败。
这些机构需要大量的官吏人员,李植不可能一时间立即招满。李植的办法是先从天津和山东招募合适的人员充实知府、知县等主官职位,同时把税务局的税务官招满,先开始收税再说。
李植对治下的汉人十分慷慨,百般藏富于民。但对于朝鲜人,李植就没有那么多仁德了。光是驻扎在朝鲜的部队就要消耗李植大量银子,李植不能做亏本生意。
统治朝鲜面临语言不通的问题。但这个问题也不算太尖锐,因为朝鲜本来使用的书写文字就是中文。基层吏员要和朝鲜百姓沟通,只要找一些识字的朝鲜读书人做翻译就可以了——吏员写下要说的话,由朝鲜读书人用朝鲜语念出来。
未来,李植的规划是朝鲜人都要说大明官话。
以后朝鲜的官方语言就是大明官话,朝鲜语只作为方言存在。以后朝鲜的儿童上学学习的全是大明官话,朝鲜的百姓找官府办事都要说大明官话。如果不会说大明官话,收税时候要按人头收取一笔一年一钱银子的“翻译费”,作为官家聘请翻译官的费用。
如果学会了大明官话,这笔翻译税就可以免除。
同时,朝鲜的度量衡也全部废除,以后就使用李植的度量衡。
当然,这些都是细节。李植对朝鲜最大的变化,是把两班贵族全部废除,把他们的田地分给农民。
这一次朝鲜两班贵族阴谋出动家丁,攻打李植。既然李植灭亡了朝鲜,自然就不会放过两班贵族。李植要从经济上,文化上灭亡这个阶级。
如果两班贵族是像日本武士那样对国家实力有帮助的阶级,李植可能还不会灭掉这样一个阶级,反而在对外扩张上会有所利用。然而事实是两班贵族除了让朝鲜变成一个昏昏沉沉的儒学大国,除了维护李氏的统治,没有其他的本事。
在文化上,要通过公德观念的建立来对抗两班贵族的儒学传承。通过宣传公德观念,让朝鲜的百姓知道儒学并不是什么利国利民的东西,抛弃对两班贵族文化上的敬畏。
再通过宣传一些历史事实,证明两班贵族的无能——比如万历朝鲜战争时候,朝鲜民间对日军的反抗就大多来自平民,战后大量的平民凭借军功成为贵族。
在经济上,李植要把两班贵族的田地全部分给朝鲜的农民。
钟峰今天主持的,就是这样的一场分田大会。
会场很简陋,就是在一个晒谷场上摆着一个大黑板。朝鲜的农民们穿着破破烂的夏衣,有一些还打着赤膊,盘腿坐在晒谷场的地面上。
一个班的虎贲军新兵站在黑板旁边,旁边押着一个个地方上的两班贵族,也是当地百姓的地主。
朝鲜的农民用畏缩的眼神看着主持会议的天津大兵。显然朝鲜人对国家灭亡还是有些悲哀的,只是这些土里刨食的农民却不敢反抗武装到牙齿的虎贲军。
钟峰看了看地上坐着的朝鲜百姓,冷哼了一声,说道:“你们这些小民看清楚了!姜家家主,两班地主姜人建,派出家丁参加前朝李氏的反叛军,攻打津国公的辽东省。最后姜人建的二十三名家丁只有三名活着返回姜坝村,姜人建导致了二十人的死亡,罪大恶极,论律当斩。”
“姜家的所有田产和房产一律剥夺,田产变成津国公的公田,由田地上原有的佃农耕作。”
站在旁边翻译官用朝鲜语转译了钟峰的话。
农民们听说虎贲军要杀姜人建,倒是没什么大的反应。姜人建反抗虎贲军的事实大家都看在眼里,如今终于受到处决,也是自作孽。
但听到后面,得知姜家的田地要作为公田被分给佃民,下面的朝鲜百姓们顿时骚动起来。他们窃窃私语,不知道虎贲军会怎么分配这些田地。每家每户能分多少?作为公田处理的话,佃农分了以后要交多少地租?
钟峰朝旁边的班长一挥手,接过了当地县衙中的田地账册,冷冷说道:“你们这些小民命好,如今都变成了津国公治下的子民!姜家共有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和壮女佃农七十三人,并姜家子弟十二人,每人分得水田十三亩。”
朝鲜人善种水稻,虽然朝鲜半岛纬度颇高,但是朝鲜的主要粮食却是稻子。朝鲜的水稻一般亩产在一石二斗左右。实际上一家两口人佃种二十几亩稻子,就能养活一家老小。
听到钟峰给每人分了十三亩水田,下面的朝鲜农民们窃窃私语。他们睁大眼睛看着钟峰,看钟峰说怎样交地租。
以前佃农们佃种姜人建的田地,需要交纳五成收成做地租,农民们朝不保夕,十分贫苦。
钟峰看了看紧张的农民们,说道:“公田地租三成半。”
翻译官赶紧把钟峰的话翻译了。
听到这一句政策,下面的佃农一下子兴奋起来。原先这些佃农只能拿到五成的收成,这下子一下子变成了六成半的收成,收入一下子增长了百分之三十。
有了这增加的新收入,佃农们就可以做几件新衣,每年吃几块肥肉了。
生活刹那间,就美好起来了。
佃农们的脸上一个个绽放出激动地笑脸。他们看着给他们分田的虎贲军大兵,眼睛里再没有一丝亡国的悲哀,满满的全是过上好日子的兴奋。
朝鲜百姓们心里那最后一丝亡国的悲哀,也被未来美好的生活冲淡,找不到了。
钟峰看着兴奋的百姓,冷哼了一声说道:“你们这个朝鲜国亡在津国公手上,当真是幸福!”
第七百五十一章 制衡
窗外初秋的细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将紫禁城中的巍峨宫殿洗得十分好看。大明天子朱由检站在乾清宫的窗前,手上抓着一个奏章,沉吟不语。
朱由检手上抓着的奏章是李植呈上来的,说的是虎贲军发兵朝鲜灭掉朝鲜国的事情。
李植这次遭到朝鲜反叛,被朝鲜的兵马攻到凤城。遭到攻击后李植没有上奏天子就直接打进了朝鲜,一次性灭亡了朝鲜国。李植把朝鲜灭亡后改朝鲜国为行省,直接派出官员开始统治朝鲜。
奏章中,李植把这些事情向天子做了一个汇报。
这件事情让朱由检十分感慨。
想我中国自秦汉时代就和朝鲜人厮杀斗争,但即便是盛唐时候也不曾统治朝鲜。宋明以降,对朝鲜的朝贡体系越来越松散,朝鲜人的疆域反倒不断北拓。然而在李植手上,一万两千虎贲军打进朝鲜像是玩儿一样,轻轻松松就把朝鲜灭国。
这是何等彪悍的武功?
就凭这一条武功,朱由检这个天子就能在史书上成为一个雄主!
朱由检看着窗外的细雨,苦笑了一声,不知道自己该不该为这个成就自豪。
朱由检又低头看了一眼奏章。
李植还在奏章中奏明天子,两万八千虎贲军在河南拖住了二十万闯军主力。因此,闯军手上能动用的剩余兵力不到十五万,根本没有余力攻打官军云集的山东。
当然,李植的奏章中还猛烈抨击了江北军的无耻卑鄙。虎贲军在河南苦苦拖住闯军的关键时刻,江北军居然从后方袭击虎贲军。如此行径,已经是叛国无疑。李植奏请天子发兵南方,严惩叛国的江北军。
不过这些话也是套话,无论是写奏章的李植还是看奏章的朱由检都明白,朝廷是不可能有实力讨伐江北军的。朝廷连守住山西,阻挡李自成都做不到,哪里还有兵马去征讨叛乱的江北军。
实际上,朱由检这几个月连发了六道圣旨到史可法、左良玉和吴三桂那里,严辞要求江北军立刻退回南京。但江北军的上层只把朱由检的圣旨当耳边风。
朱由检看着窗外的蒙蒙细雨,眼神有些迷茫,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王德化,你消息最是灵通,你来说说:为什么朕拥有整个天下,子民亿万,手握百万卫所大军,却连李自成都挡不住。而津国公拥有的不过是天津一镇,山东一省,治下人口不过一千多万,却能独自对抗江北军,拖住李自成,还能抽身北上灭亡朝鲜。”
东厂掌印太监王德化想了想,拱手说道:“奴婢不知。。。”
王德化也不敢知道,他只是一个东厂太监,天子都不知道的问题,他怎么敢知道?就是真的知道,他也只能老实说不知道。
朱由检听到王德化的话,又望向了窗外的细雨。
朱由检在想,如果大明朝没有李植会是如何。朱由检不是穿越者,他不知道原先的大明朝没有李植的话,已经在崇祯十七年灭亡了。但朱由检作为一个聪明人,他知道如果没有李植,自己在满清、流贼、贪官和士绅的拉锯下,恐怕当真是度日如年。
士绅要转嫁税收,被重税压迫的农民要造反。朝廷上下都是贪官朋党,官军没有战斗力。而满清就像是强盗一样,每两年就入关劫掠一番。
朱由检也怀疑,如果没有李植南征北讨,大明朝这身板恐怕已经倒下了。
朱由检叹了口气,说道:“津国公的实力实在令人吃惊。李自成攻下西安的那几天,朕没有一夜睡得好,就怕闯贼北上山西。想不到津国公独自面对三方势力围攻,却还是成功拖住了李自成二十万大军。”
“如此一来,等津国公腾出手来,一定能够发兵河南,击灭闯贼。”
“皇爷圣明!”王承恩提着一个披风走了上来,说道:“皇爷,天气凉了,皇爷当以龙体为重。”
朱由检披上了披风。
“李植牵制闯贼主力,大有功劳。朝鲜既然已经被李植灭了,朝鲜巡抚和总兵就随李植任命吧!”朱由检将披风往身前笼了笼,说道:“王承恩,你说若是朕效法津国公,在北直隶和山西设立新式法庭,均平田赋,如何?”
“若是朕按津国公所做的,均平田赋后增加二成田赋,恐怕每年可以增加太仓库的收入几百万两!”
听到朱由检的话,王承恩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大声说道:“皇爷,使不得,使不得啊。”
朱由检皱了皱眉头,问道:“如何使不得。”
王承恩说道:“皇爷,津国公在天津、山东和淮安均平田赋,就引来天下士绅的围攻。江北军不顾一切就是要手刃津国公而后快。若是皇爷也和津国公一样均平田赋,那天下的士绅会如何看皇爷?朝堂上的百官会如何看皇爷?”
见王承恩趴到了地上去,王德化不敢托大,也跪到了地上去。
朱由检吸了口气,说道:“王承恩,你可知道津国公如今有多强?”
王承恩答道:“奴婢不知。”
朱由检朝王德化问道:“王德化你来说,津国公如今参战的兵马有多少?全部兵马有多少?”
王德化在地上说道:“津国公目前参战的兵马只有六万,还有四万新兵未用,全部兵马有十万。”
朱由检摇了摇头,说道:“王承恩,如今津国公已经打灭了朝鲜,可以调兵南下了。你想一想,若是等津国公的十万大军全部练出来,闯贼和江北军还能困住津国公么?”
王承恩抬头看了看天子,没有说话。
朱由检说道:“王承恩,你想想看,让津国公这样一日强一日下去,无人能够制衡,江山社稷会多么危险。”
“朕如今处处笼络津国公,怕的就是津国公生出反心。若是津国公稍微对朝廷有些不满,恐怕朕根本没有实力征讨他!”
用力在御案上一锤,朱由检说道:“所以此时此刻,朝廷也必须变强。只有朝廷自强,才能制衡住津国公,和天津形成平衡。”
王承恩眨了眨眼睛,说道:“圣上,但是如果圣上在北方均平田赋,恐怕朝堂上的文官们无论如何是不答应的。紫禁城中云谲波诡,到时候恐怕圣上会有不可言之祸!”
王承恩这话已经说的很直接了。如果天子学李植,恐怕文官们会让朱由检莫名其妙病死。
大明朝的天子和士大夫共治天下,实际上士大夫的势力早就渗透到皇宫中了。大明朝的历史中,不知道有多少皇帝死得莫名其妙。
朱由检听到王承恩的话,脸上一凛。
吸了口气,朱由检冷冷地说道:“这些竖儒!皆是亡国之臣!朕迟早有一日要把他们全解决了。”
第七百五十二章 北方六镇
九月初十,钟峰站在图们江边,看着跪在虎贲军大军前面的几万朝鲜边民。
在虎贲军的强迫下,这些朝鲜边民将离开咸镜道北部的故土,被迁往朝鲜内地的山区。对于农民来说,背井离乡放弃土地是难以接受的事情,这些农民们都不愿意,集体聚集到虎贲军扎营的地方请愿。
李植之所以要把这些边民内迁,是因为这咸镜道北部的土地本来就是汉人的疆域,是两百年前被朝鲜强夺占领的。
大明宣德八年,也就是公元1433年,朝鲜大臣金宗瑞以防御借口,深入大明奴儿干都司建立了六个“军镇”,把朝鲜的疆域从后世的朝鲜延社一带往北推进了三百多里。其后,朝鲜世宗不断迁涉内地朝鲜民众充实六镇,最终把图们江南岸全部变成了朝鲜的港口。
当时的朱明皇室无力北顾,对朝鲜的侵略行为只能默认。
三百多里的富饶土地和奴儿干都司东部的漫长海岸线从此全部被朝鲜据有,吉林省被朝鲜北部“包围”,大明和朝鲜的边境变成了图们江,吉林省从此失去了海岸线和入海口。在李植穿越前的后世,吉林省因为没有入海口,经济发展大受影响。
对于这次开疆拓土,朝鲜人自然是高度歌颂。朝鲜世宗从此被朝鲜人称为“世宗大王”,而具体操作这次入侵的朝鲜大臣金宗瑞也成为了朝鲜的千古名臣。
不过这都是过去了,宣德皇帝让出去的国土,李植不会承认。虽然朝鲜已经被李植吞并,朝鲜人已经变成了李植的子民,但在李植眼里,朝鲜人在完全汉化之前都将是自己的二等公民,李植一切政策优先考虑的都是一镇四省的汉民利益。
汉人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宝贵的,必须夺回。
基于这一立场,为汉人夺回图们江南岸三百里国土,为吉林省夺取三百里海岸线,自然就成为了李植的政策。
当然,对于生活在北方六镇的百姓来说,他们是不愿意迁回内地的。他们在这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经生活了两百年,已经视这块土地为他们的家园,自然不愿意退回到朝鲜内部的山区去开垦贫瘠的山地。
朝鲜人吵吵嚷嚷地喊叫着:
“大将军,我们不愿意离开家园!”
“我们祖祖辈辈就生活在这里!”
“我们不愿意背井离乡!”
一个头发胡子雪白的老人跪在钟峰前面,痛哭流涕地喊道:“大将军,这是我们的土地啊!”
不过如今朝鲜已经灭国了,朝鲜人的生死都掌握在李植的手上,事情却由不得他们。
钟峰看着跪在地上的朝鲜百姓,皱紧了眉头。
“这片土地本来就是汉人的,朝鲜人两百年前的入侵,并不受到津国公的认可!”
几十个翻译官在人群中边喊边跑,把钟峰的口令传达到了几万朝鲜人耳中。
实际上李植并没有把迁往内地的朝鲜人逼上绝路。迁往朝鲜内地后,李植负责给这些朝鲜人提供建房的建筑材料,在他们建房和开荒期间提供粮食,并给予每个劳力一两银子的月钱。开出新田后,新田作为公田,只向朝鲜农民收取三成半的地租。
可以预见,朝鲜农民内迁后生活水平会有所提高。
不过朝鲜农民们并未因此退缩,朝鲜人不愿意放弃脚下的土地。
实际上,李植入朝以来对朝鲜底层百姓的政策一直是拉拢,不管是第一次入朝战争抢夺富户救济贫民,还是在灭亡朝鲜后给农民分“公田”,朝鲜农民在李植那里从不曾失去什么,一直都是得到。
朝鲜农民们甚至觉得李植对他们有所依赖,甚至认为明国人害怕朝鲜的底层百姓。
负责迁移工作的工作组身边一个人也没有,尴尬地立在朝鲜农民的身后,看着朝鲜农民和虎贲军对峙——说是请愿,其实更像是对峙。几万朝鲜人跪在地上,黑压压一片脑袋给人极大的压力。
钟峰有些恼火了。
他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
钟峰拔出了佩刀,大声说道:“半刻钟之内,不接受迁移工作组指挥的朝鲜人,以聚众滋事罪论死!”
见钟峰发怒了,钟峰身后的虎贲军士兵全部开始装弹上膛,进入了临战状态。
此时在朝鲜的士兵已经增加了。一万两千老兵退回内地,两万新兵入驻。李植的新兵如今已经训练了六个月,已经有一定的战斗力。虽然射术什么的还不如老兵,但镇压朝鲜的农民是足够了。
地上的朝鲜农民们见到这一幕,开始有些害怕了。
不过祖宗开拓的土地将要被汉人夺回去,他们依旧不甘心。虽然虎贲军已经装上了子弹,他们也要继续为自己的家园争取一下。
虎贲军渐渐失去了耐心。
“啪!”一声脆响,一名连长举枪对天射击。
地上的农民们开始慌张了。有一些胆子小的后排农民已经爬了起来,慌张退到了“迁移工作组”的工作人员那边。
但还是有八成的农民不相信虎贲军的铁血,继续跪在地上,睁大眼睛看着钟峰。
钟峰皱紧了眉头。
不见一些血,这上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无法轻易夺回的。
“瞄准!”
一百名虎贲军大兵将步枪对准了跪地的农民,开始了倒计时。
“不后退者死!”
“五!四!三!”
地上的农民们看着黑洞洞的枪口,动摇了。后排大概又有三成的百姓不敢再跪在地上,爬起来往后面逃去。
“二!一!”
钟峰一挥手,喝道:“开枪!”
噼哩啪啦的枪声响起,跪在最前排,最“勇敢当先”的朝鲜农民中身上顿时飚起一片片的血花。中弹的农民们惨叫着倒在了地上,翻滚着嘶吼着。
其他的朝鲜农民看到这一幕,如遭雷击。
虎贲军真的开枪了。
原来把朝鲜两班贵族的财富转移给农民,虎贲军是愿意的,因为那不涉及汉人。而一旦涉及到汉人的利益,虎贲军是丝毫不会让步的。
钟峰的身后还站着三千全副武装的大兵,就是把这几万农民杀光也要不了多少时间。朝鲜的农民们哪里还敢继续挑战虎贲军?一个个慌张爬起来逃跑了。
这些朝鲜农民终于明白,朝鲜亡了。以后他们的日子可能会越来越好,但他们只能是汉人之下的二等公民了。
农民们终于放弃了脚下的土地,逃到了几百米外迁移工作组的身后,可怜兮兮地垂手立着,一个个都是泪流满面。
钟峰冷哼了一声,收起了佩刀。
辽东省水利局局长靖一善看了看钟峰,笑道:“总兵官好气魄。”他看了看附近的土地,说道:“这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雨水充沛,是块好地方,可以开出良田好几百万亩,养活汉民无数。”
“山东来的移民,下个月就会到达。”
负责铁路建设的“铁路部”部长陈三多说道:“这里以后划归吉林管辖,吉林省就有出海口了。若是在这里建一个港口,吉林省东部的货物以后就可以直接入海,不需要再往锦州入海,运费大大下降。”
钟峰还处在杀人的躁动状态,冷笑了一声,没有说话。
。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