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南宋不靠谱-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孟官人此言——呵呵,那屈死的岳武穆想必是万分赞同的。”季德干笑了两声,有些不自然地说道。

    “屈死的岳武穆能青史留名,能成神成圣,为万世所景仰崇敬。”孟九成毫不示弱,反唇相讥道:“卖国求荣之汉奸,如石敬瑭之流,又能富贵几代?却至今仍有遗臭。”

    “四弟说得好。”王忠峰拍拍孟九成的胳臂,说道:“咱即便不学岳武穆,也别当那,那个汉奸。蒙人和金人都是一路货色,烧杀抢掠是一般的狠毒,屠戮之惨景,令人愤恨难当,都该打杀。”

    说到这里,便颇有些话不投机的气氛,季德面色涨红,低头不语。

    季先笑了两声,说道:“小侄儿见识浅薄,言语不当,诸位原谅则个。”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在下也有亲朋丧于蒙人之手,亦恨蒙人。实不相瞒,在下曾在红袄军中与金人厮杀血拼,颇知义军之窘困,也知义军首领如杨安儿,很有投宋之意。奈何,宋廷惧怕金人,不敢接纳。”

    听季先的话中提到杨安儿,又看他叹息摇头,孟九成突然想起来有关他的事情了。

    季先确是杨安儿旧部,至于他是受杨安儿所派,还是自己跑到宋地,却是不清楚的事情。但他四处奔走,确实说服了应纯之招纳义军。然后他招徕了石珪、葛平、杨德广等义军,并被朝廷任命为涟水忠义军铃辖。

    而这也正是孟九成要走的路,招徕义军,一跃而成为领军将官,再徐图发展,兴王图霸。

    且不说季先后来因为被李全诬陷谋而被暗杀,从一介平民在短时间内成为一军统领,这恰恰是时势造英雄的典型例子。不一定是要个人才能出众,只须胆大心细,并赶上了形势变化所造成的契机,就大有可能。

    而季先四处奔走,游说地方官员,终获成功。就只能说明这个人并不简单,在粗豪的外表下,也有缜密的心思。

    孟九成心中虽有傲气,但却对事不对人,他并不敢小瞧古人。所以,想起季先的历史后,他的脑海里急速翻腾,权衡利弊。

    是借机结交,还是先于他向应纯之游说,把他的路堵死?思索的时间很短,孟九成已经做出了判断和决定,先助季先一臂之力,日后是独力招徕义军,还是从季先那里开始征战生涯,便尽可看形势而定。

    想到这里,孟九成轻捻着酒杯,意味深长地说道:“所谓的宋廷不接纳,并不准确,应该说是不敢公开接纳才对。至于地方官员,特别是边境州县的,对宋金形势最是了然,想利用豪杰之士行恢复大业,也不意外。”

    季先和季德望着孟九成,仔细揣摩话中之意。

    季先反应过来,试探着问道:“不敢公开?那便是秘密接纳,支助钱粮了?”

    “或许吧!”孟九成淡淡一笑,说道:“这可能还要看宋金形势的变化。嗯,这不过是在下粗陋之见,听听便可,莫要当真。”

    “不,孟官人说得极有道理。”季先的神色郑重起来,季德也点了点头,“政策随形势而变,正是明理。然依孟官人所见,宋金形势将如何变化?是否对北地义军有利呢?”

    “应该会吧!?”孟九成可不想变成能掐会算的神棍,话说到这里已经差不多了,便模棱两可地笑道:“酒席闲谈而已,你我都不能左右形势,且看以后吧!”

    季先叔侄显然意犹未尽,屡番碰壁却因孟九成的一番话,又有了乐观的希望,心情自然为之一畅。但孟九成收口不言,他俩也只好不再询问,众人喝酒聊些闲事,气氛倒也松缓下来。

    “孟官人既是有拜见应相公的机会,能否烦劳——”季先得知孟九成等人来楚州的意图,不禁想让孟九成代为说项。

    一介平民,想拜见太守,自然是门难进,脸难看。不过,你终究是会成功的。当然,孟九成稍微沉思了一下,觉得可以见机行事,倒也不敢一口答应。

    “在下可不敢打保票。”孟九成很有余地的说道:“待应相公召见,在下可先试试应相公的口风,再见机行事。若是应相公对义军观感很差,在下可也不想去触霉头。”

    “那是自然。”季先赶忙拱手致谢,“萍水相逢,孟官人能伸手相助,在下叔侄便感激不尽了。”

    说说谈谈,酒足饭饱,互通了住址后,众人才拱手作别,各自散去。

    “不想竟在此地遇到如此才俊!原来还是小瞧了南人。”望着孟九成远去的背影,季先不禁发出感慨。

    季德年轻,心中还有些不服,可又找不到其他的攻击点,便故意一哂,说道:“他算什么南人?嗯,倒是读过几天书,却只是嘴上功夫厉害。”

    季先摇了摇头,说道:“你看他走路的步态姿势,象是文弱之人嘛?这般年纪,这般见识,已是十分难得。能来州城作公,显是又深得知县信任。凭他的口舌,应相公只怕也要被说服。”
………………………………

第六十八章 大言相激,治病

    “能说服应相公自然是好。”季德苦笑着叹了口气,说道:“只是部伍要南下,也不是件易事。”

    季先轻轻点了点头,有些无奈地说道:“走一步看一步吧,若能多条后路,总是好的。”

    “却是不能再多等时日了。”季德望向北方,沉声说道:“蒙人退去,金人必要反扑,宋地情形也看了一些,奴家该当回去助家兄一臂之力。”

    “四娘子也莫急,且再等七八天,再返回不迟。”季先沉吟了一下,说道:“若孟官人说服应相公,在下可先去招徕东海义军,或伺机北上,或婴地自守,以接应大王南下投宋。”

    “也好。”季德稍微一想,便点头同意,“这些日子劳动季叔了,日后定有重谢。”

    “四娘子言重了。”季先赶忙拱手一揖,谦逊道:“季某虽久已不在军中效力,却仍是部属,奔走效劳自是应当。”

    季德笑着点了点头,心中却清楚。这季先奔走游说,或是为了义军,也或是为了自己,但这话却不能明说。人各有志,难道始终要人家居于下位,听令服从?

    …………

    华灯初上,孟九成和胡大郎便来到了陆府。

    孟九成还是那副打扮,胡大郎却已经是仙风道骨的一个老道士,相貌也变化了。

    通传已毕,下人引领着两人进府,走向厅堂。孟九成以目示意,胡大郎并没觉得异样,只是笑着轻轻颌首,表示没有问题。

    到了厅堂,陆承焕起身相迎,见到胡大郎的道士装束,微有诧异之色。

    “昨天在下不知贵府小娘子有恙,言语冒失,回去后心中甚是不安。”孟九成拱手见礼,便开口解释道:“恰逢这位仙长在客栈中救死扶伤,义治病患。在下见仙长手段神奇,百般求恳,终使仙长答应,来贵府为娘子诊治。”

    陆承焕皱了皱眉,说道:“孟押司好意,本官感激。只是小女病症难医,药石无效,和尚、道士也请过,也是无用。”

    “哼,没有医不得的病,只有不会医的庸才。”胡大郎鼻孔朝天,一副很拽的样子,手中拂尘一甩,“如此父母,不疼儿女,倒也少见。”

    “你——”陆承焕不悦地瞪了眼睛,冷笑道:“好大的口气。”

    “口气不大,手段倒有。”胡大郎不示弱地瞪着陆承焕,说道:“若医不好,你打骂出去也无怨;若是医得好,倒怕你吝惜百贯钱财。”

    “钱财?”陆承焕几乎要咬牙切齿了,一跺脚,说道:“好,且看你的手段。若是招摇撞骗,便将你收监入狱;若是医好小女,百贯医费双手奉上,本官还要三拜谢罪。”

    “如此甚好。”胡大郎大刺刺的往椅中一坐,说道:“且将小娘子请出来吧!”

    陆承焕哼了一声,吩咐下人去后宅,让丫环把陆家娘子带到后堂,显是不想让人见到他那个傻姑娘。

    “嘿嘿,道长,烦请您移步后堂。”孟九成陪着笑脸,谦卑地对胡大郎说道:“医好之后,在下必有重谢。”

    胡大郎眼皮一抹搭,爱理不理地撇了撇嘴,起身随着下人向后堂走去。

    陆承焕看着胡大郎的背影,重重地哼了一声,有些余怒未息。

    “大人且息怒。”孟九成沉吟了一下,说道:“这位道长确有些神通,却是在下亲眼所见。如若不然,在下也不敢斗胆请他来。”

    陆承焕吐出一口粗气,摆了摆手,说道:“孟押司的好意,本官岂能不知。刚刚都是气话,即便医不好,本官也不会与出家人一般见识。请坐,咱们还是说正事儿,明日你们好投贴求见。”

    “大人费心了。”孟九成坐下,听陆承焕提点讲解。

    应纯之是个务实的官员,只要宝应县的诸项成绩没有虚假,自然没有多大的问题。谈着说着,孟九成便有意把话题绕到了如今的宋金形势,以及北方的抗金义军上。

    从陆承焕的口中,孟九成得知应纯之确有恢复中原之志,也认为宋金关系薄弱,和约难以持久。但楚州防御未固,备战准备未成,军队、民兵训练不足,他便也持谨慎态度。

    但孟九成也知道,宋金形势变化将是很快的,导火索便是金国向蒙古求降乞和后,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这引起了宋廷朝臣的激烈争论,对“嘉定和议”不满的一派终是占了上风,宋廷停止了每年给金朝的“岁币”。

    而金国迁都后,主张攻宋扩土的尚书右丞术虎高琪一派,战胜了主张联宋抗蒙的胥鼎等朝臣,随后大举南侵,想把蒙古造成的损失从南宋那里再夺回去。

    于是,宋金战争爆发,宋廷下诏伐金,并传檄招渝中原官吏军民。至此,宋廷对北地义军的态度才明朗化,中原战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不到一年而已呀!

    孟九成一边虚心请教,让陆承焕颇有学识高、为师长的骄傲,一边在心中盘算着,思索着。

    正在这时,一阵急匆匆的脚步声传来,打断了二人的谈论。

    一个小丫环跑了进来,不待陆承焕责其失礼,便道个万福,紧嘴快舌地禀报道:“主人,夫人唤您速去后堂,小娘子的病让仙长治好了。”

    陆承焕大吃一惊,竟一下子怔愣当场,待丫环再次催促,才眨了眨眼睛,缓醒过来。赶忙起身,向孟九成拱了拱手,“失陪,失陪,少时便回。”

    “大人请便。”孟九成起身拱手相送。

    事情比预想中的顺利啊,连显神通都没用上,几句话就搞定了陆承焕。这灰一服下,主要便看梅儿的演技了。其实这也是孟九成做事的风格,料事从宽,准备周全。

    孟九成重新坐下,二郎腿一跷,等着陆承焕恭恭敬敬地把胡大郎请出来,千恩万谢地待为上宾。

    后堂,陆家小娘子无双服下灰水,魂魄聚齐,身体换了,神智却已经是梅儿的了。要说梅儿,可没白当这么多年的鬼,论聪明伶俐,论人生经验,可比陈鸿渐强得太多。
………………………………

第六十九章 痊愈靠机缘

    “爹爹”“娘亲”的叫着,舌头不伸了,口水不流了,行礼说话虽还故作笨拙,却已经把陆承焕夫妻哄得热泪横流,心花怒放。

    “好,好,太好了。”陆承焕语带哽咽,要是这女儿始终呆痴,他们夫妻就要操心一辈子,到死也放心不下。

    “官人,还不谢过仙长。”陆夫人把女儿搂在怀里,宝贝心肝似的,抹了把眼泪,不忘提醒丈夫。

    “对,对。”陆承焕似乎只剩下说短语的能力,夫人提醒,他才想起刚才的失礼,赶忙走到正坐在椅中微闭眼睛装*逼的胡大郎面前,深深一揖,说道:“在下刚刚言语冲撞,万望仙长恕罪。这诊金,在下加倍奉上,还要为仙长扬名……”

    胡大郎嗯了一声,从眼缝里看了看陆承焕,低声说道:“现在且不必说这个。令爱的病还未痊愈,有些事体要交代,咱们前厅说话吧!”

    “但凭仙长吩咐。”陆承焕有些低声下气,这形象实在是令人大跌眼镜。

    毕恭毕敬地把胡大郎请到前厅,让到上座,陆承焕急唤下人上茶,又要去取诊金,却被胡大郎摆手制止。

    胡大郎捋着胡须,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在陆承焕崇拜且有些忐忑的注视下,缓缓开口,“非是贫道不尽力,令爱之病实在是难治得完全,这诊金却是分文不敢取。”

    “仙长此话何意?”陆承焕心中一沉,仿佛冷水浇头,急道:“在下看已是大有起色,难道还有反复不成?”

    胡大郎摇了摇头,说道:“此离魂之症本不是药石针砭所能医治,贫道也只是暂聚令爱魂魄,难保其日后不散。”

    “仙长还请施展神通,但有所需,在下定全力筹措。”陆承焕起身一揖,恳求起来。

    “仙长若医不完全,岂不有损声名?”孟九成也一本正经地帮腔,“仙长既能暂聚魂魄,也定有痊愈之法,万望周全。”

    胡大郎很是为难地捋须思索,好半天才沉声说道:“贫道可授一法,成与不成,却要看天意,以及令爱的机缘了。”

    “仙长请说,在下定全力去办。”陆承焕感觉到了希望,期待地望着胡大郎。

    “令爱的生辰八字可取来,由贫道测算。”胡大郎说完,又摆出了闭目养神的臭架子。

    “仙长稍等,在下这便去取。”陆承焕起身匆匆而去。

    孟九成趁着下人没看见,伸手一个点赞。

    胡大郎脸皮抽动,露出一个似笑非笑的表情,也做了个手势,倒让孟九成瞪大了眼睛,转而便是哭笑不得。

    嘿嘿,你见过狐仙比划“OK”的手势吗?孟九成就看见了,他的某些习惯性动作不知不觉地被周围人学会了。在这个时代,显得另类又好笑。

    陆承焕匆匆而去,又匆匆而回,手中捧着个小匣子,里面正是陆小娘子的生辰八字。

    胡大郎接过纸片,仔细看过,便摆出神棍的架势,眼睛似睁似闭,伸指掐算。

    陆承焕心中忐忑,既担心又期望地盯着胡大郎的面目表情。

    好半晌,胡大郎才停止掐算,微微颌首,又轻轻摇头,看得陆承焕心情起伏上下,颤声问道:“仙长,这,这个……”

    胡大郎抬手制止,缓缓说道:“贵千金得这离魂之症,与生辰八字确有关系。单之服用符水,却难根除。”

    “这便如何是好?”陆承焕拱手恳求道:“但请仙长赐法,诊费花用,陆某绝不吝啬。”

    “诊费花用却是小事。”胡大郎沉吟了一下,说道:“根治之法嘛,却要看缘份。贫道写下一个生辰八字,须是男子,如能与令爱成亲,凭其阳刚之气,又有五行相生相克之力,方可镇住令爱魂魄不散。”

    陆承焕面露难色,孟九成也苦笑一声,说道:“仙长,这却有些难了。人海茫茫,难道要悬赏贴榜寻找不成?”

    “小子胡说。”胡大郎瞪了孟九成一眼,说道:“若天意使陆小娘子痊愈无灾,缘份自在眼前,哪用费力寻找?若是无缘,便如大海捞针,寻得亦难成事。”

    孟九成赶忙噤口不语,装出惶愧的样子。

    陆承焕心中有了些安慰,但这缘份到底是虚的,看不见摸不着,可事到如今,也别无他法。

    取过笔墨纸砚,胡大郎写过生辰八字。陆承焕郑重收起,便要摆酒款待。

    胡大郎婉言谢绝,一副不食人间香火的高深模样。甚至连诊金也不要,只说未治完全,受之有愧。等陆承焕再三恳求,孟九成也帮腔说话,胡大郎才随意取了三十贯,转身飘然而去。

    孟九成自然要送胡大郎,便向陆承焕告辞,一同出了陆府,坐车离去。

    “有劳胡先生,这事算是解决了,多谢多谢。”孟九成在车内向着胡大郎再三致谢。

    胡大郎嘿然一笑,说道:“既如此,某便在客栈安心读书,只等孟官人办完公事,便一起返回。”

    “顶多五七天便能办完公事。”孟九成笑了笑,说道:“至于陆小娘子的亲事,先拖两天,我明日先去州府投贴拜见。”

    “有陆承焕照应着,公事也必顺遂。”胡大郎觉得孟九成的心思真是细密,公事、私事竟然都照顾到了。

    “是啊!”孟九成向后倚靠,笑道:“等陆小娘子再犯病,他还不巴巴地跑来?那时候,仙长可是找不到喽!”

    胡大郎点头微笑,手在脸上轻轻抹过,又变成了原来的模样。

    这让孟九成好生向往,不由得用力咽了口唾沫。

    ……………

    贾涉,应纯之,都可能是孟九成所要倚赖的贵人。

    从目前来看,贾涉固然对孟九成青眼有加,但要能让孟九成达到目的,显然还需要等待相当长的时间。

    而应纯之虽然关系不亲近,却是能更快实现孟九成设想的助力。

    所以,孟九成不惜花费重金,打造了更好的望远镜,便是想借此次楚州之行,争取与应纯之拉近关系。

    从目的上来看,他与季先倒是很相近,都是想借北地义军来实现个人发达的前途。只不过,孟九成想得比季先还要远,目标还要宏大。
………………………………

第七十章 应纯之召见

    第二天早上,孟九成便带着梁二铁等随从,前往州府投贴求见。这时就看出结好陆承焕的好处了,有他说项照顾,孟九成没等多一会儿,便被引进府中,得到了应纯之的召见。

    年轻,举止有度,不卑不亢。孟九成给人的第一印象基本上都是如此,到底还是后世那种思维和行事习惯难以改变。其实,也是内心那种自信在起作用,合则留,不合则去,穿越者即便不能兴王图霸,富甲一方、海外逍遥还是能做到的吧?

    当然,孟九成也不是瞧不起古人。若论政坛游刃有余,或是在朝堂上勾心斗角,他便不敢妄自尊大。所以,他才会选择偏重于军事的道路。

    孟九成拜见完毕,便把公事一一禀报。拿贼、安民、筑城、组建民团等,都是宝应县的政绩,也是应纯之提倡督导的诸项措施,自然也是应纯之“领导有方”的表现。

    应纯之边翻阅着呈上来的公文,边不说问上两句,神情中虽有欣慰赞赏,却也有几分疑惑。

    在楚州,他可是动员军民一起动手,在劳力数量上大大超过宝应;而宝应县主要是利用北地流民和一些当地的民众,可在工程进度上却令人感到惊讶。贾涉也很有信心,在公文中表示,争取今年筑城完毕,然后在明年疏浚望直港,直通射阳湖。

    等应纯之看到公文中由孟九成整理出来的统筹管理的诸般举措,不禁捋须思索,然后微微颌首,对宝应县的政绩又相信了几分。

    动员军民筑城、凿湖,当然也不是白干的,官府总要支些钱粮。但是没有划片承包,没有多劳多得的奖励机制,当然不能激发出人们的全部工作热情。若说当时人们的心思淳朴,不会偷懒耍滑,确实有些一厢情愿了。

    而孟九成写得十分详细,不举列出种种举措,还说明了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的好处,后面更有数据的比较,令人一目了然。

    应纯之随便问了几个问题,孟九CD对答如流,与汇报的公文中一般无二。

    “筑城由孟押司负责,贾知县十分满意,可是不吝夸赞啊!”应纯之的架子倒不大,且常奔波在外,颇有亲历亲为的作风,抬头微笑说话,显得很是和蔼。

    “蒙知县大人抬举,卑职也只是尽职而已。”孟九成拱了拱手,表示谦逊。

    “能尽职便是好官,便是好吏。”应纯之这次真是仔细打量了孟九成一番,点头道:“既年轻,又少浮躁,确是难得的人才。”

    “相公过奖,卑职愧不敢当。”孟九成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各州各县的情况自是不同,在宝应行之有效的,在他地却未必好用。”

    “因地制宜,确实重要。”应纯之沉吟了一下,说道:“山阳(楚州州城,现淮安)与宝应毗邻,情形倒是大体相似。北人自山东、江淮不断南渡,如能善加利用,为民为兵皆可使得。可若安置不妥,却也是地方之祸患。如宝应,便做得很好。”

    孟九成立刻抓住了这个话头,沉吟着说道:“卑职觉得北人悍勇,或可成为抗金助力。若是任其为民,地少人多,地方官府恐也难以尽行安置。”

    应纯之有些犹豫,北地义军虽然抗金,可也打家劫舍、寇掠州县。虽然他也认为或许可以联合抗金,但如何着手,如何处置,却也没有合适的策略。

    孟九成决定继续说项,大不了应纯之不接受,降罪却是不可能的。

    他向上拱了拱手,说道:“卑职昨日于酒楼偶遇一北人名叫季先,现怀远为民,曾是山东义军杨安儿旧部,与金人厮杀血拼过。据他所说,杨安儿等义军首领颇有归宋之心,只是不知朝廷之意,不敢贸然行事。”

    应纯之微垂眼睑,思索着,并未立刻回答。

    当时,在宋金关系变化的关键时期,不仅是朝廷决定着相关政策,地方大员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应纯之的上官,李珏与崔与之这二位坐镇淮东防务的重要人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