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伐明-第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州守备营刚刚成立,但是任务却比较重,最要紧的就是收拾汾州城的两家藩王,保护好汾州这个王城。

  刘宣现在随身的军队并不在少数,之所以使用这个新编守备营,也有迫不得已的苦衷。在与官军作战中,为了执行坚壁清野的军令,他麾下的各支主力已经沾染了百姓的鲜血。

  而新编部队,一般来说军纪大部分还算不错,再加上主官严格要求,肯定不会弄出大乱子。

  而抄家灭族的事情如果交给屡次违反军纪的老兵油子干,只怕他们发起狠来控制不住,会将整个汾州城烧杀一空。毕竟城中大部分人口都归在在庆成、永和二座王府当中,加上家丁仆人总人口大约超过三万,已经占据汾州人口的六成。

  因为刘宣的重视监督,汾州守备营虽然刚刚编练。但是无论是军纪还是训liàn都抓的很严。在一队老兵骨干的支撑下,这个新编营迅速的搭起了骨架。领取了被服武qì,看上去已经模yàng又成了。

  就这样。尽管汾州守备营刚刚成立不久,但是却第一个进驻在汾州城中,开始抄查王府,清点田产。至于刘宣麾下的大军,除了随身的亲兵文书之外,为了防止士卒扰民,剩下的士兵并不在城中扎营,而是驻扎在城东五里的下马庄。

  汾州守备营进驻城中后,有了士兵威慑。各项工作的进展也迅速加快。镇国中尉以上的中层宗室迅速的被抓捕起来,奉国中尉等底层宗室也被集合监视,至于没有封爵的普通宗室,也被暂shí打发在城外田庄居住。

  汾州下马庄大营、刘宣中军。

  军帐之内,刘宣坐在帅椅之上,下面坐着赵瑨、郭文斌、冯双礼、田见秀四人。

  “将军,城中的庆成、永和两位郡王,四百六十名镇国将军,千余镇国中尉已经全部处斩。他们的妻妾家眷也全部分给有功的将士。至于奉国中尉以上的七百八十名低阶宗室,到底该如何处置?”郭文斌虽然当上了营官,但是仍然规规矩矩的问道。

  “斩了两千颗头颅,总算消除了大部分隐患。现在汾州刚刚经lì战乱。死于荒野的百姓也不再少数,如今快要开春了,一个应对不好就有可能引发瘟疫。文斌、见秀。你们二人最近一段时间辛苦一些,将暴尸荒野的尸首全部掩埋。记住。这是一个重要的任务,我已经传令李旭升。让他发动整个汾州、晋中二地的军民,全力做好这一点,用来预防瘟疫。”

  在刘宣知道的历史上,因为崇祯元年的起义,无数陕北百姓死于荒野。到了崇祯二年,陕北很快发生了瘟疫,瘟疫随着义军又传入山西,到了崇祯三年,情况就更加严重。

  刘宣也不想向南用兵之后,军中瘟疫横行,士卒彻底失去战斗力。历史上苦逼的李自成就因为瘟疫问题,战斗力急剧减弱,被入关的八旗军在一片石捡了便宜。

  刘宣处置藩王宗室的手段,让出身底层备受这些蛀虫欺辱的郭文斌、田见秀、冯双礼等人大为高兴。哪怕是赵瑨这种出身于官绅之家的读书人,对于明朝的藩王也没有丝毫好感,对刘宣这种政策也比较认同。

  他搓了搓冻得发麻的双手,对刘轩说道:“山西一省,洪武年间只有一位晋王,到了嘉靖年间,有封爵的皇室后代已增长到一千八百位。到了崇祯年间,从庆成王府的玉蝶宗谱上来看,整个山西奉国中尉以上的皇族就超过了七千人。至于没有爵位的宗室,就更是数不胜数了。”

  刘宣拍了拍手,指了指帅案上一摞文书说道:“我最近看了看汾州的文档,现在山西一个晋王府,每年就需要花费八十七万石粮食。而整个山西的宗室加起来,这个数目高达三百一十二万石。在天启三年,山西一身的税赋也只有一百五十二万石粮食,这一年已经算是最近十年中赋税最多的一年。尽管如此,偌大一个山西省,居然供养不了这些凶狠残暴的藩王,还需要外省的接济才能勉强度日。像这种情况,也不止山西一身,河南,湖广的情况也相差不多。”

  “宗室招致民怨,历朝历代都没有本朝严重。咱们起兵反明,即便以后成功坐上了龙庭,也要记住这个教xùn。”

  听了刘宣这番告诫的话,众人心中都是大为认同,纷纷点头称是。刘宣喝了一口茶税接着说道“至于奉国中尉以上的七八百人,咱们也不能养闲人。全部编为一个筑路营,用来休整官道、加固城墙、”

  “可是朝廷宗室不事生产,几乎是毫无一用的废物蠢货,用这些人干活,只怕也非常不省心。”

  这个筑路营以后肯定会归属后勤司管辖,但是现在是军管时期,暂shí还是归属工兵营管理。所以眼见这些废物就要归属自己掌管,工兵营营官田见秀出言说道。

  “这个你不必担心,这些人将会兵入奴籍。只有为奴十年才能赎身,如果他们谁敢偷懒懈怠,你手中的刀子难道不能杀人,让他们见见血,也好知道轻重。”刘宣轻轻一咳,对田见秀的妇人之仁有些不满。

  “对于这支筑路营,一定要留下监视部队。双礼,你带着我的命令,让李旭升拨出两个队兵力,严密看守监视这个筑路营。”

  “至于没有爵位的宗亲,其实与贫苦百姓也差不了多少。咱们就放他们一马,每人给他们分五亩田地,划几处田庄让他们安居乐业。但是这些田庄里面,一定要有咱们的人掌管,这一次受伤的士兵全部划到分配的田庄之中,每一名伤兵都要分三十亩土地,让他们小心监视这些前明宗亲,但是要告诫他们,不要歧视这些可怜人。”(未完待续……)

  PS:

  今天中秋节,隐士在这里祝愿大家中秋快乐,阖家团圆,事业有成。

  在中秋之夜,隐士也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尽管本书成绩不好,但是隐士肯定会写下去的,请大家尽管放心。

 

  =〃

  d…load…s〃

  

第七十七章分田一

???

  崇祯二年、腊月二十三。

  眼看就要接近年关,但是一支千余人的军队还艰难的在荒凉茂密的吕梁山中穿行。

  小冰河时期气候寒冷,气温也比寻餐年月低上五六度。在一年最冷的寒冬腊月,更是道路难行。

  而崇祯二年的冬天虽然寒冷,但是几乎很少下雪,据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农人说,明年只怕又是一个干旱难熬的灾年。

  寒冬腊月正是一年当中最难熬的时节,尽管在这种寒冷刺骨的时间,张应金仍然要率领麾下的兵丁艰难行军。

  这一次回霍州城,张应金除了带着麾下的千余人外,军中还有二百余伤兵。正是因为受到这些伤兵拖累,张应金路上的行军速度才拖拖拉拉,延误了两三天的时间。

  吕梁山高耸入云,因为距离暖春还有一段时日,山中的山林还是光秃秃一片,没有丝毫绿意。但是就是这一片片秃黄,更衬着沿路高山的雄伟壮阔。

  这几年年景不好,因为连年招灾,就连山间的野狼也饿的皮包骨头,不紧不慢的跟着张应金这上千大军。

  张应金中军有一支特殊的队伍,这支队伍都是这次受伤的伤兵。这些伤兵来自白旺、张应金、廖狗儿三支部队,因为上有刘宣、白旺的重视,中间有张应金关照,这些伤兵一路上受到较好的照顾,大部分人员都有牲畜代步行军。

  这一次反围剿之战。刘宣的主力虽然折损不多,但是吕梁山以西的白旺所部损失却比较严重。

  为了防备黄河对岸的洪承畴、艾万年、猛如虎三股人马,这一段时间。白旺与官军多次交手。尽管大仗没打多少,但是小仗几乎不断。这样三个月相持下来,白旺麾下的伤兵已经超过二百余人。

  这二百余伤兵相对来说都是幸运儿,在这种气候严酷、缺医少药的时节,在战场上受伤的士兵几乎很难活命。这些人能生存下来,不仅运气不错,而且生命力也非常旺盛。

  郭坨子年纪已经超过四十。再加上有些驼背的伤残,所以这一次也被清退出军中。跟随这些伤兵一起去汾州安家。

  郭坨子虽然身体驼背,但是他在刘宣军中的资历却极老,他几乎与赵鲁同时加入刘宣军中。

  当年与赵鲁一起投军的几十个流民,经过两年残酷的征战。现在已经死伤惨重,存活下来的已经不足七八人。郭坨子就是这样一个幸运儿,他身体虽然残疾,但是胆气却极为豪勇,在战争中逐渐被提拔为队官。

  按说郭坨子这种屡经战阵的低阶军官应该非常受欢迎。像他这种主力营的队官、什长,在这次扩军中很容易官升一级,走到哨长这个中层军官的位置上。

  郭坨子这一次之所以跟着伤兵离开主力部队,第一就是他年纪已大,已经有些跟不上主力部队的行动。第二他身子残疾。多多少少在军中受些歧视。第三就是屡次征战,郭坨子已经积攒下上百两赏银。第四,郭坨子的好友三娃子失去了左脚。为了照顾这个同乡战友,郭坨子也只好退出了军伍。

  况且,郭坨子已经厌倦了刀头舔血的生活。有了这百两白银,他也想在汾州老营分田安家,过一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安定生活。

  “郭老叔,咱们这是到哪了?三天前就过了隰州城。怎么现在还在吕梁山中打转?”说话的士兵非常年轻,看上去还不到二十岁。这个士兵脸色有些苍白,左脚也永远留给了残酷的战争。

  “三娃子,咱们先沿着隰州南下,又沿着昕水河逆流而上翻越吕梁山,这一路上其实是绕路的。按照咱们现在的行军速度,每日也就三十里左右,想要走出吕梁山进入汾西县,只怕还要走两三天。”

  听见还要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行军两三天,失去了左脚的三娃子脸色顿时有些苍白。像他这种行动不便的士卒,每日都要骑在骡马之上,一路上还需要郭坨子这种行动方便的士卒照顾。

  在这种严酷的环境下赶路,对于三娃子这种伤兵来说也实在是难以忍受。

  见三娃子情绪不高,郭坨子心中不由得有些不忍。他们都是延长县老乡,又多年在一个锅里混饭吃,在这种亲人早已经流离失所的环境下,两人之间的关系迅速靠近,这几年交往下来,早已经像亲人一样了。

  “三娃子,你不要担心,这一路上自然有老叔照顾。况且咱们现在已经走过了大半的山路,只要在坚持一两日,等进入了汾西县城,咱们就能休整几天了。”郭坨子拍了拍三娃子后背,安慰的说道。

  “郭老叔,听说这一次咱们会被安排在汾州府,这一次不知道能分多少田产。如果像在永和、大宁那样只分十亩,那可很难养活自己,毕竟咱们都是手脚残疾、行动不便的废人。”三娃子离开了兵营,一路上也有些忧虑。

  “这回你不必担心,老叔我早已经问过了白旺,他给咱们爷们说了一个实话,毕竟他也是咱们延长县的老乡。他说像咱们这种伤兵,每人都能分三十亩水田,老叔我还干了半年队官,又多能分二十亩,有了这八十亩地,咱们爷俩也能过一过地主老爷的光景。”郭坨子拍了拍冻得红肿的双手,脸色高兴地说道。

  “果真如此,那就太好了。郭老叔,咱们手中还有不少银子,等分到了田地,应该还能讨上个小脚婆姨,那也不枉咱们跟着刘将军杀官造反了。”三娃子仿佛看见了美好的生活,脸上带着一丝憧憬说道。

  “听说咱们刘将军可是很不喜欢小脚婆姨,那董家堡的李家娘子就长了一双大脚。”为了让三娃子高兴起来,郭坨子也放开心怀开了刘宣几个玩笑。

  “明太祖朱爷爷的婆姨马皇后也是大脚,看来这当将军皇帝的大官好汉都喜欢大脚婆姨。”三娃子咂了咂嘴,咽下了口中的唾沫说道。

  郭坨子朝着三娃子脑袋上轻轻打了一巴掌道:“扯淡,那延绥镇的总兵参将,延安城的知府县令,家中的婆姨都是小脚娘们。”

  “这些酒囊饭袋算啥好汉,只有朱爷爷、刘将军这些才算是好汉。我腿脚不方便,如果能讨上婆姨,只怕大脚更好。”三娃子仿佛还沉浸在幻想之中,自言自语的说道。

  郭坨子将三娃子的伤腿裹好,以免遭受了风寒,他拉着驮着三娃子的骡子说道:“前面就是三交口,过了三交口,就是下坡路了。这一路上正对着太阳,气候也比较暖和,你且好好抓紧时间打个盹,睡上一觉。”(未完待续)

  =〃

  d…load…s〃

  

第七十八章分田二


  沿着曲折险峻的山路,在严寒刺骨的天气中又走了两天山路,张应金这支队伍才走出了吕梁山,进入了汾西县城。

  张应金在汾西县休整了一日,第二日就马不停蹄的赶往大本营霍州城。因为军中伤员身体虚弱,所以在汾州多休整了几日,直到大年初三,才在一队步兵的护送下离开汾西县。

  到了大年初六,一行人才赶到了汾州,这时刘宣已经开始慢慢做好了准备,准备过了元宵节就率兵南征。

  此时,庆成、永和两家藩王已经被刘宣斩首示众,宗室中镇国中尉以上的高阶宗室也被刘宣斩杀一空。剩下的奉国中尉以上的皇亲,都被刘宣贬为奴隶,从事修路、开矿等繁重危险的体力劳动。

  庆成、永和两家藩王,府中的庄田多达五十万亩。大半个汾州、小半个孝义的农田几乎都在他们手中,尤其是汾河两岸肥沃的水田,几百年来早已经让他们侵占一空。

  这一次查获了五十万亩良田,刘宣早已决定将这些良田分配下去。

  其中没有爵位的低级宗室大约有三千人,这些人只有很微博的俸禄,生活与赤贫的百姓相差无几。对于这些人,刘宣无意赶尽杀绝,反而会给他们一些活路,让他们能继续生存下去。

  这些无爵宗亲,只要没有欺压百姓,手中没有人命,都能领取十亩的良田,在城外王府的田庄中安居生存。

  另外,王府之中还有家丁奴仆五千余人。这些人与俩家王府的几千户佃农这一次也沾了便宜,每个壮丁能分配十亩水田。

  无论是宗室。还是家丁、佃农,只要分配了农田就要集户并村。按照刘宣的规划。汾州城外共有两家王府二十六处田庄。这些田庄不论大小,每一处多则安排五百户、少则安排百户百姓。

  代替刘宣管理这些田庄的骨干,就是那些退伍复员的伤残兵。这些伤残兵共有六百余人,除了白旺所部二百人外,剩下的大部分都是李自成,李旭升二部的伤兵。

  至于灵石县、冷泉口二处战场,因为官军长时间围困,在缺医少药的艰苦条件下,很少有伤兵能够活到战后。

  这六百伤兵。将按照比例分配到田庄中担任亭长、乡长等基层军官。他们既负责种粮开荒等生产任务,也协助当地驻军管理地方、训练壮丁。

  正月初八,眼见汾州城内已经彻底安定下来,在过一两日刘宣就要离开汾州前往介休城巡视。

  太阳刚刚升起,刘宣早早起床,他看了看同样起得很早的赵瑨,开口说道:“良璧,各地的伤兵全部来了没有。”

  “回禀将军,最远的白旺部伤兵。大年初六已经在郭坨子率领下赶来了汾州城。”赵瑨此人有过目不忘之能,所以才能长时间担任刘宣身边的文书。

  “郭坨子这个人我知道,也算是从卑微之时相随的老人。既然老兄弟已经到了,今日无论如何也要见上一面的。你通知下去。就说今天中午我去彩号营吃饭,让他们不要多做准备,就像往常一样。”听见郭坨子这个老熟人的消息。刘宣脸上有些高兴地说道。

  刘宣最早起兵,身边只有李家兄弟几人。后来俘虏了杨守义、陈铁牛、白富贵三个官军,招收了赵鲁等几十个流民。才算是架起了最早的骨干。

  就是以这支简陋的乌合之众,刘宣攻破了董家堡。夺取了最重要的粮草物资,招降了张虎成等勇武善战之将,才在陕北流民中暂露头脚、发展壮大。

  可惜,因为残酷的战争,最早的几十名流民早已经战死大半,现在只活下了七八人。这里面就包括第六营营官赵鲁,后勤司司长孙登等老人。

  郭坨子就是最早投奔刘宣的这一批流民,在这些人中,他虽然没有平步青云登上高位,但是也没有厄运缠身死于阵中。

  刘宣如今逐渐登上高位,虽然威严越来越重,但是也逐渐成了孤家寡人。昔日微寒之时的生死之交杨四宝、张虎成这些人,也逐渐很难交心。

  哪怕是以前与自己最亲厚的李旭升,与自己的关系也有些疏远,不再是至交好友、郎舅之亲,而是冷冰冰的帝王君臣。

  对于这一点,刘宣心中也非常明白。他既然选择了造反当皇帝这条道路,就应该放弃常人的一些情感,比如亲情、友情、爱情等美好的事物。

  所幸他还有金娘与儿子,他们之间虽然没有多少爱情,但是金娘却成了这个世界上刘宣最亲的亲人。

  到了午时一刻,刘宣快步走进位于汾州县衙的彩号营。

  因为战争已经结束了大约一个月,大部分伤兵的伤势也恢复了不少,一些轻伤员已经彻底康复。

  刘宣远远地看见了郭坨子,他快步走来,拨开了前面的亲兵,抓住郭坨子双手说道:“郭坨子,你今年已经超过四十岁了吧!从队伍上退下来也好,要尽快成家立业,咱们这个队伍要发展壮大,没有人那是不成的。你可要多生几个儿子,将来打天下、守家业就全靠他们这一代了。”

  眼见刘宣如此高位还记得自己这个小人物,郭坨子顿时非常感动。他脸色发红,仅仅抓住刘宣的双手,长久说不出话来。

  这些伤兵中,还有两个哨长,这两个哨长一个是董家堡人,一个是延长县的流民首领。当年在延长县时期,这两人就与刘宣相识。

  这一次与官军作战中,刘宣军中营官一级的军官保存完好,并没有在战争中伤亡一人。但是哨长一级,因为处于战场的最前线,已经阵亡了六人,加上受伤的二人,几乎打空了两个营。

  刘宣接着与两个哨长说了一些话,谈论了一些当年的趣事旧闻。

  最后眼见菜过五味,酒过三巡。刘宣高坐在主位上说道:“大家伤势还没好,今日就只饮三杯酒。如果身体好,善饮酒的兄弟也可以多喝几杯高兴一下,但是有伤在身的兄弟,因为饮酒伤身就不要再喝了。”

第七十九章分田三

???

  “去年冬天,咱们打破了官军的围剿。如今占据了二十座城池,治下的人口超过百万人,麾下也有三万五千战兵。”

  “而官军呢?九边大军云集在京师,被辽东的八旗军打的落花流水。从官府的搪报上看,就连督师杨鹤、总兵满桂、贺虎臣、杨嘉谟也全部死于阵中。可以说这一战,朝廷已经伤到了元气,除了四川的白杆兵,辽东关宁军,大部分九边精兵已经消耗一空,没有一二年训练补充,朝廷只怕也恢复不了元气。”

  “最近一段时间,大军已经决定南征,只要打下了平阳府,咱们就有了极大的回旋余地。无论是东出洛阳进入河南,还是西进潼关攻打关中,或者南下湖广夺取粮仓,都能让官军自顾不暇、疲于奔命。”

  “你们这些人,虽然伤残,但是也是军中宝贵的财富。将你们分散放在地方,就是为了加强地方上的控制。你们都是追随我刘宣已久的老兵,自然知道我刘某人的规矩,向来是有功必赏、有过必罚。”

  “你们不要灰心丧气,只要干得好,我就提拔你们当县令、当知府。咱们虽然没啥文化,但是只要大家将地方上治理好,都可以在我刘某人治下当官。当大官!”

  “希望你们在地方上,促进生产,就是多打粮食,多修水利。农闲时还有操练军伍,以备大军随时扩军。另外在地方上一定要遵纪守法。如果谁敢违法乱纪,哪怕是我刘宣的老朋友,也将严惩不贷。”

  刘宣这番激动人心的讲话极大地鼓舞了伤兵的士气。虽然吃过午饭之后就快马加鞭的离开了汾州城。赶到了南面的介休,但是下面的伤兵心中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相比于朝廷的官军,刘宣对于伤残士兵那是非常优待的。哪怕在困难的陕北时期,他也从不丢弃一名伤兵,正因为刘宣厚待士卒,所以大部分士兵都愿意为刘宣征战。即便明朝的文官武将,对刘宣的评价也是善抚士卒。有吴子遗风。

  刘宣之所以不丢弃伤兵,因为他从后世的历史上知道。伤兵是一种宝贵的社会财富。他们既能担任地方的基层官员,加强刘宣对于基层的控制能力,也能将自己宝贵的战争经验传承下去,为刘宣训练无数的合格兵员。

  刘宣走后。还没有过了元宵节,这些伤兵就被分配下去准备春耕。

  郭坨子与三娃子如愿的分到了一起,两人分到一个叫五牛庄的大田庄当中。

  这个田庄中安排了五百户百姓,除了一百五十户朱姓宗亲外,还有一百户二十户藩王家丁,一百四十户普通佃农,二十六户伤兵,四十户从陕北跟随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